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制度探究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2017-06-25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制度探究
田艳; 1: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代表性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当前我国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过程中四个部门的四级认定体系同时并存,存在着缺少对普通传承人权利的保护、对团体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不够客观等问题。在借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日本、韩国经验的基础上,完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制度的可能路径主要包括统一由各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来进行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适当提高认定的条件,优化认定的程序,增加代表性传承人的种类,促进来源群体对代表性传承人认定的有效参与,创设临时性指定制度等。

关键词(KeyWords):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研究”(项目批准号:11YJC820109);;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法律保护研究”(项目批准号:12CFX08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Author): 田艳;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①See Glossary-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Results of the International Meeting of Experts o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Establishmentof a Glossary,Unesco Headquarters,Paris,10-12June2002.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建立“人类活珍宝”制度的指导性意见》第3条。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所指的社区,是指在植根于实践、参与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同的历史联系中形成认同感和连通感的人们结成的网络,参见Report of the Expert Meeting on Community Involvement in Safeguard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Towards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2003Convention,Unesco,Tokyo,p8-9(2006).②如吴汉东教授认为,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知识产权一般归属于特定的民族、部族和社区,奉行的是以群体为特征的权利主体制度。当然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权利归属并不排除个人享有的形式,但总的来看,群体所有权是其基本原则,并处于核心地位。参见吴汉东:“论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载《中国法学》2010年第1期。③原生境人就是指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成长环境密切相关,融为一体的民族、自然社区,以及其中的每一个成员。原生境人是一个包含极其广泛的概念,它除了指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民族、自然社区、传承人、传播人、持有人外,还包括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传统区域的一切人们,不论其是否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思想、技艺等。参见高轩:《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行政法保护研究》,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245页。④非物质文化遗产权是指为保障原生境人及其后代的尊严、生命、健康和财产,基于其长期以来所珍视的代代相传的特性,对其视为保持健康富足的生活方式必不可少的、具有审美或精神价值及经济价值的、有形的和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所享有的一种集体权利的统称。参见赵纲:“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境人的法律地位”,载《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2期。①该材料来源于笔者对黔东南州民族研究所前所长雷秀武先生所做的访谈。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建立“人类活珍宝”制度的指导性意见》第37条。②根据《韩国文化财保护法》(法律第11228号,2012.1.26日部分修改)第24条规定,被认定为重要无形文化财(国家级)的保有者根据第41条第2款不能正常进行技能、艺能传授教育时,经过文化财委员会审议,文化财厅厅长可以认定其为名誉保有者。在以上情形下被认定为名誉保有者时起重要文化财保有者的认定视为取消。根据《韩国文化财保护法实施令》第25条规定,《韩国文化财保护法》第41条第二款规定的不进行传授教育的事由如下:1.因为疾病或者事故不能进行传授教育2.在外国大学或者研究机构进行一年以上的研究、进修。③该数据来源于笔者对黔东南州民族研究所前所长雷秀武先生所做的访谈。①韩国《文化财保护法》第41条第2款规定,为重要无形文化财的传承和保存,文化财厅要使重要无形文化财的保有者进行相应的技、艺能的传授教育。除非根据总统令规定的特别事由。[1]刘锡诚:“传承与传承人论”,载《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2]祁庆富:“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及传承人”,载《西北民族研究》2006年第3期。[3]李墨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法制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4]晓光:“从日本‘人间国宝’说起”,载《人民日报》2007年5月30日。[5]周超:“中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认定制度比较研究”,载《民族艺术》2009年第2期。[6]苑利:“名录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载《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7]徐辉鸿、郭富青:“非物质文化遗产商标法保护模式的构建”,载《法学》2007年第9期。[8]高轩:《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行政法保护研究》,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9][日]木原啓吉:《历史的环境——保护与再生》,岩波书店2001年版,转引自宋振春:《日本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制度因素分析》,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年版。[10]王军:《日本的文化财保护》,文物出版社1997年版。[11]林和生:“日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载《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6月1日。[12]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我们所应秉承的十项基本原则”,载王文章主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论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

相关话题/物质 文化 民族 日本 教育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国际人权法视野下文化权利的考量与辨析
    国际人权法视野下文化权利的考量与辨析 黄晓燕; 1:山西大学法学院 2: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 摘要(Abstract): 文化和人权间错综复杂关系造成了文化权利要领的淡化和模糊,文化权利是文化与人权关系的核心和最为集中的体现,人权的文化维度和文化权利外围和其他人权是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
  • 公有领域制度与传统文化利用
    公有领域制度与传统文化利用 李斯特; 1: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公有领域的设立是所有发展中国家反对呼声最高的知识财产制度。因为根据公有领域制度,年代久远的发展中国家的全部传统文学艺术、生产知识、遗传资源都将成为全人类的共同遗产被无偿使用,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
  • 刑法主观主义原则:文化成因、现实体现与具体危害
    刑法主观主义原则:文化成因、现实体现与具体危害 刘艳红;马改然; 1:东南大学法学院 2:内蒙古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重视人内心的儒家化法律传统,重教化轻报应德主刑辅的法理念,以及重视国家轻视个人的义务本位的法权观,是形成我国刑法主观主义的法律文化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
  • 《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实施问题研究
    《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实施问题研究 何海岚; 1:中国政法大学 摘要(Abstract): 随着人权法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人们逐渐改变了否定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作为一项法定权利的观念,开始承认经社文权利与其他权利一样具有法律约束力,并在理论上取得了令人瞩目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
  • 与社会和解:中国法治模式的伦理文化之维
    与社会和解:中国法治模式的伦理文化之维 陈寿灿;何历宇; 1:浙江财经学院法学院 2:浙江财经学院人文学院 摘要(Abstract): 随着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全面转型,依法治国不仅成为政治精英治国方略的不二选择,也逐步成为绝大多数民众的共识。但是,选择什么样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
  • 变革社会中的法律:以社会文化事实为分析点
    变革社会中的法律:以社会文化事实为分析点 青维富; 1:西华师范大学 摘要(Abstract): 法律是社会的产物,是以社会为基础的。社会变革必然引起法律变迁,社会的现代化必然导致法律的现代化。因此当我们在研究法律时,就必须把握法律所面临的社会语境,将它纳入社会关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
  • 中国古代官箴文化论纲
    中国古代官箴文化论纲 郭成伟; 1: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中国古代官箴文化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它肇始于西周,形成于战国秦朝,确立于隋唐,发展于宋元明清。它由为政之道,为政之德与为政之术三部分组成,共同构成了官箴文化的体系。这种防范优先的道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
  • 法治时代的教育公共政策:从“依法治教”到“教育法治化”
    法治时代的教育公共政策:从“依法治教”到“教育法治化” 梁兴国; 1: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中国的教育到了必须改革的时候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已正式发布,但这份引领未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础性公共政策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
  • 承载使命重新启航——中国政法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承载使命 重新启航——中国政法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摘要(Abstract): 关键词(KeyWords):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Email: 参考文献(R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
  • 中华民族与中国认同——论宪法爱国主义
    中华民族与中国认同——论宪法爱国主义 翟志勇; 1:清华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族群(ethnic group)是一个自生自发的历史文化共同体,通常以共同的历史、语言与文化来界定,而民族(nation)是一个人为建构的政治法律共同体,通常以主权国家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