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先秦“法治”概念再释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2017-06-25

先秦“法治”概念再释
程燎原; 1:重庆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先秦是否有"法治"这一名词、术语、概念,一直存有争议。事实上,在古代典籍中已出现了作为名词、术语的"法治"。而且,根据古文字学和古代"名学"理论,可以将"法治"视为一个思想学术概念。这一概念的内涵,核心是"以法治国",具体包含"以法为治"之义、"生法者君也"之义、"法之必行"之义、"救世、富强、致治、尊君"之义等四大要义。其中,"法之必行"之义,除指臣民守法之外,特别强调"君主从法"。这种"法治",就基本类型而言,不同于现代法治。

关键词(KeyWords): 先秦;;法治概念;;法治要义;;“法之必行”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程燎原;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由梁治平的立场可见一斑:“要确定中国古代‘法治’(任法、务法、治法)说的真实底蕴,不能只限于考察儒法之争的历史源流,更须要置身于中国传统之外,以西方近代法治观念为一确定坐标,做一番审察、分析和评定的工作。”“作为确定和限制国家权力之根本大法的宪法观念乃是西方近代‘法治’思想的基石。我们正可以此衡量中国古代的‘法治’说。”梁治平:“说‘治’”,《法辩──中国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95、96页。[1]武汉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骆瑞鹤教授对荀子所说的“名也者,所以期累实也。”注解云:“杨倞注:‘期,会也。’郝懿行、王先谦亦从杨说而解为会、期会。实,事物之实,亦名之实。此言名也者,所以期会事物之实而积其名数也。前文:‘此事之所以稽定数也,此制名之枢要也。’是名有稽实定数之用。”(《荀子补正.正名篇》,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51页)也可资参考。[2]另可参见杨端志著、殷焕先校订:《训诂学》(上、下),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45页。[3]《管子.明法解》释云:“明主者,一度量,立表仪,而坚守之,故令下而民从。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吏者,民之所悬命也。故明主之治也,当于法者赏之,违于法者诛之。故以法诛罪,则民就死而不怨;以法量劝,则民受赏而无德也。此以法举错之功也。故《明法》曰:以法治国,则举错而已。”(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213页。凡正文中所引《管子》,均见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以下不再详注,只在正文中注明篇目。)[4]凡所引《韩非子》,均见韩非著、陈奇猷校注:《韩非子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以下不再详注,只在正文中注明篇目。[1]尹文:《尹文子.大道上》,金山钱氏校本,据《诸子集成》(上、下全二册),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影印版。[2]凡所引《商君书》,均见蒋鸿礼撰:《商君书锥指》,中华书局1986年版。以下不再详注,只在正文中注明篇目。[1]凡所引《慎子》,均见据金山钱熙祚校本《慎子》,《诸子集成》(上、下),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影印版。以下不再详注,只在正文中注明篇目。[1]“心治”与遵从法度的对立,甚至在屈原那里也有表达。他在《惜往日》中云:“乘骐骥而驰骋兮,无辔衔而自载。乗泛泭以下流兮,无舟楫而自备。背法度而心治兮,辟与此其无异。”所谓“背法度而心治”,朱熹释为“背法度而以私意自为治者”。(《楚辞集注.离骚九章》第四卷,四库全书本。)[2]《管子.法法》认为,君上妄赏妄诛,绝非“正民之经”。要正民、治国、安主,就必须著明号令,依法赏罚。其云:“令未布而民或为之,而赏从之,则是上妄予也。上妄予则功臣怨,功臣怨而愚民操事于妄作。愚民操事于妄作,则大乱之本也。令未布而罚及之,则是上妄诛也。上妄诛则民轻生,民轻生则暴人兴,曹党起而乱贼作矣。令已布而赏不从,则是使民不劝勉,不行制,不死节。民不劝勉,不行制,不死节,则战不胜而守不固,战不胜而守不固,则国不安矣。令已布而罚不及,则是教民不听,民不听则强者立,强者立则主位危矣。故曰:宪律制度必法道,号令必着明,赏罚必信密,此正民之经也。”[3]参见《韩非子.饰邪》:“语曰:‘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亡。’夫舍常法而从私意,则臣下饰于智能,臣下饰于智能则法禁不立矣。是妄意之道行,治国之道废也。治国之道,去害法者,则不惑于智能,不矫于名誉矣。……释规而任巧,释法而任智,惑乱之道也。”又,《用人》:“释法术而心治,尧不能正一国。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废尺寸而差短长,王尔不能半中。使中主守法术,拙匠守规矩尺寸,则万不失矣。君人者,能去贤巧之所不能,守中拙之所万不失,则人力尽而功名立。”[1]可参见《管子.明法解》:“人主者,擅生杀,处威势,操令行禁止之柄,以御其群臣,此主道也。”又曰:“人主之所以制臣下者,威势也;故威势在下,则主制于臣。威势在上,则臣制于主;夫蔽主者,非塞其门,守其户也,然而令不行,禁不止,所欲不得者,失其威势也;故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敬。法政独出于主,则天下服德;故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法政出于臣,则民不听;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臣共,法政独制于主,而不从臣出;故《明法》曰:‘威不二错,政不二门。’”[1]梁治平:“说‘治’”,载《法辩──中国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2]傅斯年:《与顾颉刚论古史书》,载《傅斯年全集》第1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3]武树臣:“法家法治思想的再评判──兼与杨师群同志商榷”,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1998年创刊号。[4]《百子全书》(上、下),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版。[5]何宁撰:《淮南子集释》(中),中华书局1998年版。[6]荀悦:《两汉纪(上).汉纪》,张烈点校,中华书局2002年版。[7]王明编:《太平经合校》(全二册),中华书局1960年版。[8]袁宏:《两汉纪(下).后汉纪》,张烈点校,中华书局2002年版。[9]温公颐:《先秦逻辑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10]赵振铎:《训诂学纲要》,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11]周天游:“前言”,《后汉纪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12]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上、下),中华书局1988年版。[13]中国逻辑史研究会资料编选组:《中国逻辑史资料选》先秦卷,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14]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张岱年全集》第4卷,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15]胡奇光、方环海撰:《尔雅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16]卫湜:《礼记集说》卷九十四,四库全书本。[17]司马迁:《史记.秦本纪》,简体字本,中华书局1999年版。[18]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简体字本,中华书局1999年版。[19]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张品兴主编:《梁启超全集》第12卷,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20]文子:“文子.上义”,载李定生、徐慧君校释:《文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21]杜道坚:《文子缵义.上义篇》卷十一,四库全书本。[22]陈鼓应:“关于帛书‘黄帝四经’成书年代等问题的研究”,陈鼓应注译:《黄帝四经今注今译──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23]陈鼓应:“先秦道家研究的新方向”,陈鼓应注译:《黄帝四经今注今译──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24]熊十力:《中国历史讲话》,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2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25]熊十力:《读经示要》,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3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26]梁启超:《管子传》,张品兴主编:《梁启超全集》第6卷,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27]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载《三松堂全集》第2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28]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相关话题/法政 浙江 逻辑 北京 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