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立案政治学”与行政诉讼率的徘徊——华北两市基层法院的对比研究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2017-06-25

“立案政治学”与行政诉讼率的徘徊——华北两市基层法院的对比研究
应星;徐胤; 1: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 2:北京青年政治学院 摘要(Abstract):

通过对华北T市和L市基层法院行政庭的个案对比研究,可以洞察中国法院在行政诉讼立案中的"立案政治学"及其运作机制,并理解自1998年以来全国行政诉讼率一直徘徊不前的问题。在法院行政案件的立案中,形式上由立案庭负责,实际上是由行政庭负责立案,因而形成"立审分离的形式主义"。实际掌握立案权的行政庭通过对"案件法律量"的审查来主动筛选案件,从而达到"选择性立案"的目的。近年来对社会和谐的强调使行政诉讼的和解成为法院化解行政争议的新机制,这种"和解的转向"对立案既有抑制作用,也有刺激作用。T市和L市虽然在行政诉讼率上形成了高低的两极,但相近的立案运作机制使其分别在低位和高位形成了行政诉讼率的徘徊。

关键词(KeyWords): 立案政治学;;行政诉讼率;;案件法律量;;选择性立案;;和解的转向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应星;徐胤;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①1998年以前的相关数据,参见朱景文(编):《中国法律发展报告:数据库和指标体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7-210页。但要注意,其书第207页表4-08中行政一审收案数所占全国法院一审收案数的比例全都误算或印错了,其所有数据都应把小数点前移一位。①李国惠、刘学智、李国雁:《法官的逻辑与经验——行政诉讼十大问题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415页;郝明金:“行政诉讼范围的反思与重构”,《行政法学研究》2003年第1期,第1-6页;马怀德主编:《司法改革与行政诉讼的完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5页;江必新主编:《中国行政制度的完善》,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9-10页。②朱景文在“中国诉讼分流的数据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中对近年诉讼量的变化作了分析。尽管他要解释的对象是全部诉讼量的变化,但他的分析实际上更多是以民事诉讼率的变化为基础的,而没有注意到行政诉讼率变化的特殊性。①S省高级人民法院:“锐意进取,踏实工作,努力实现行政审判健康、持续发展”,《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2003年第1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①S省高级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关于在行政诉讼中引入和解机制有关问题的调研报告”,《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2007年第4集(总第20集),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1]陈永辉:“健步迈向成熟——新世纪行政审判工作回顾”,《人民法院报》2007年3月29日。[2]贺欣:“我国经济案件数量近年意外下降的原因考察”,载《现代法学》2007年第1期。[3]贺欣:“运作不良的基层法院?”,载《法律和社会科学》第1卷,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4]应星、汪庆华:“涉法信访、行政诉讼与公民救济行动中的二重理性”,载《洪范评论》第3卷第1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5]应星:“行政诉讼程序运作中的法律、行政与社会——以一个‘赤脚律师’的诉讼代理实践为切入点”,载《北大法律评论》第9卷第1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6][美]布莱克:《社会学视角中的司法》,郭星华等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7]何海波:“行政诉讼撤诉考”,载《中外法学》2001年第2期。[8]王东进等:“积极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载《中国社会发展战略》2004年第3期。[9]郭春雨等:“江必新在行政审判座谈会上要求切实解决行政诉讼告状难”,载《人民法院报》2009年7月17日。

相关话题/行政 法律 政治学 中国政法大学 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