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犯罪构成体系与刑事诉讼证明责任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2017-06-25

犯罪构成体系与刑事诉讼证明责任
李静; 1: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法律系 摘要(Abstract):

刑法关于犯罪构成体系的理论包括犯罪本体要件与排除犯罪事由,前者为认定犯罪提供基本的实体法依据,后者保障那些看似符合犯罪特征但是具有正当性的行为不被认定为犯罪。与主体的诉讼利益相适应,刑事诉讼证明责任分配的一般原则即控诉方对犯罪本体要件承担证明责任,而被告人对排除犯罪事由承担一定的证明责任。我国犯罪构成理论不但没有体现定罪的逻辑体系,也没有给被告人抗辩提供充分的空间,需要与刑事诉讼证明责任的分配理论结合进行研究和改造。

关键词(KeyWords): 犯罪构成体系;;证明责任分配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李静;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日]山口厚:《刑法总论》,东京有斐阁2001年版。[2]储槐植:《美国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3]陈兴良主编:《犯罪论体系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4]陈兴良:《本体刑法学》,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5]张明楷:《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6]周光权:《刑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7][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8][德]克劳斯.罗克信:《刑事诉讼法》,吴丽琪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9][日]大谷实:《刑事政策学》,黎宏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10]夏勇:“定罪犯罪构成与设罪犯罪构成”,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2年第5期。①有关司法解释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2条明确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再如《刑事诉讼法》第162条第2款规定:“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从而使风险负担意义上的说服责任进入法律规范领域。②1998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2条规定,需要运用证据证明的“案件事实”是:(1)被告人的身份;(2)被指控的犯罪行为是否存在;(3)被指控的行为是否为被告人所实施;(4)被告人有无罪过,行为的动机、目的;(5)实施行为的时间、地点、手段、后果以及其他情节;(6)被告人的责任以及与其他同案人的关系;(7)被告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有无法定或者酌定从重、从轻、减轻处罚以及免除处罚的情节;(8)其他与定罪量刑有关的事实。该条中的“案件事实”实际包含了罪体、罪责、罪量三方面事实,不过,该解释要求证明的对象并没有规定合理的次序性。③在该案中,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认为:根据宪法正当程序条款,定罪的根据是———控诉方对犯罪构成的每一要素(every element ofthe crime)必须证明到排除合理怀疑的程度。此后的一些判例(Sandstorm v.Montana,442 U.S.510(1979);Francis v.Franklin,471 U.S.307(1985))认为,温西普案不允许在法官指示中提出任何关于犯罪要素的的推定,不论是结论性推定还是可反驳的推定。④这类案件如继续支持前文所述1988年道路交通事故法第15条、1996年进攻性武器法第139条的有关规定等。⑤David Hamer,“The Presumption of Innocence and Reverse Burdens:a Balancing Act”in Cambridge Law Journal,66(1),2007,pp.142-171.①2003年英国司法法第6条A之第3款对“不在现场证明”做出定义,认为是能够证明下列情形的证据:由于被告人在特定时间出现在特定地点或身在特定地区,以致他在指控所宣称的犯罪发生时间,不在、或者不太可能到过指控中所宣称的犯罪地点。②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3条规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必须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够证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无罪、犯罪情节轻重的各种证据……。158条规定法庭审理过程中,合议庭对证据有疑问的,可以宣布休庭,对证据进行调查核实。人民法院调查核实证据,可以进行勘验、检查、扣押、鉴定和查询、冻结。这是检察官负有客观义务或法官行使调查权的法律依据。

相关话题/刑法 刑法学 刑事 空间 英国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刑事审前程序合法性的证明
    刑事审前程序合法性的证明 李建明; 1: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刑事审前程序合法性是刑事司法公正性的基础和条件,因而审前程序中控方行为的合法性问题经常成为审判阶段控辩双方的主要争点。程序合法性首先是一个事实问题,审判中解决程序合法性问题的难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
  • 从间接正犯到直接正犯——评《刑法修正案(七)》关于内幕交易罪的修改
    从间接正犯到直接正犯——评《刑法修正案(七)》关于内幕交易罪的修改 车浩; 1:清华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刑法修正案(七)》在第180条中增设"明示、暗示他人从事上述交易活动"的立法,违背了"如无必要,勿增实体"的原理,是一种立法浪费。修法的目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
  • 三论诉权理论在刑事诉讼中的导入——刑事诉因制度研究
    三论诉权理论在刑事诉讼中的导入——刑事诉因制度研究 李扬; 1:北京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诉因制度的引入对刑事诉权理论的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诉因是诉权行使的焦点,诉权为诉因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针对我国目前裁判权侵犯当事人诉权的刑事司法现状,从引入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
  • 一部被“折扣”的法律——析《律师法》与《刑事诉讼法》的冲突
    一部被“折扣”的法律——析《律师法》与《刑事诉讼法》的冲突 汪海燕; 1:中国政法大学 摘要(Abstract): 由于修改后的律师法与刑事诉讼法相关内容发生冲突且效力不明,加之其中有些规定过于模糊,缺乏可操作性,导致律师法在司法实践中得不到有效执行。此种状况不仅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
  • 刑法对科研不端行为的应然回应
    刑法对科研不端行为的应然回应 徐英军; 1: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法律系 摘要(Abstract): 关键词(KeyWords):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河南省2007度软科学计划项目“科技创新的刑法保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
  • 公正理念下刑事简易程序证据规则再思考
    公正理念下刑事简易程序证据规则再思考 石金平;温小洁; 1: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 摘要(Abstract): 关键词(KeyWords):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石金平;温小洁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
  • 刑事程序公正的心理学分析
    刑事程序公正的心理学分析 张曙; 1:浙江工业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心理学方法的引入对拓宽程序公正理论研究的疆域具有重要作用,而对刑事程序公正的心理学研究,也有助于司法人员在实施程序时多关注当事人的心理因素及其相应影响,促进刑事司法公正。需要在研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
  • 建构刑事和解制度的基本思路
    建构刑事和解制度的基本思路 甄贞; 1:北京市人民检察院 2:中国人民大学 摘要(Abstract): 检察机关关于刑事和解的实践并没有突破刑法第37条的授权和刑诉法第142条的规定。基于实现公正的需要及检察官"法律监督者"的角色定位,检察机关有义务组织、主导、推动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
  • 测谎结论在刑事诉讼中的运用
    测谎结论在刑事诉讼中的运用 沈德咏;何艳芳; 1:最高人民法院 2:中国政法大学 摘要(Abstract): 测谎技术在刑事侦查中的作用往往受到普遍重视,但测谎结论能否作为诉讼证据,反对和支持的态度并存。在我国目前立法框架下,测谎结论不可作为证据,只能用来审查判断证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
  • 对话《刑法知识去苏俄化》的作者
    对话《刑法知识去苏俄化》的作者 薛瑞麟; 1:中国政法大学 摘要(Abstract): 断言"苏联的犯罪构成体系是对大陆法系的犯罪构成体系改造而来",是依靠想象的力量所作出的伪判断;在苏联的犯罪构成体系中并不乏评价要素,也没有将事实要素与评价要素混为一谈,只不过同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