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中国现代性法学话语的时空坐标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2017-06-25

中国现代性法学话语的时空坐标
The Time-space Co-ordinate of Modern Jurisprudence 喻中; 1:重庆行政学院 重庆400041 摘要(Abstract):

中国现代性法学话语的时间坐标,应当着眼于“后礼法”这样一个关节点。在“后礼法”时代,既要认真对待“礼法”时代之“礼”在“后礼法”时代的历史遗留物,更要积极应对“后礼法”时代本身对于中国法学提出的挑战。中国现代性法学话语的空间坐标,应当从“中国与西方”这种传统的法学空间图式,转换到“中国与世界”这一新的法学图式中来。在传统的“中国与西方”图式中,现代性的中国法学话语主要是由西方法学来定义的,在“中国与世界”图式中,现代性的中国法学话语主要是由世界法学来定义的。通过建构中国现代性法学话语的时空坐标,有助于中国法学树立起自我意识与自主观念,承担起为世界法学做出“中国贡献”的责任。

关键词(KeyWords): 现代性的法学话语;;中国法学;;时空坐标;;“后礼法”阶段;;世界法学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喻中;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汪晖.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A].汪晖.死火重温[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2]许章润.书生事业,无限江山——关于近世中国五代法学家及其志业的一个学术史研究[A].清华法学(第4辑)[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3]吴经熊.法律哲学研究[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4]蔡枢衡.中国法理自觉的发展[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5][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6]费孝通.费孝通选集[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7]喻中.象征性法律及其意义[J].社会科学研究.2004,(4).[8]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9]王思睿.现代化与人类文明主流[J].战略与管理,1999,(2).[10]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11]邓正来.中国法学往何处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2]李华兴,吴嘉勋,编.梁启超选集[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13]王德峰,编.国性与民德——梁启超文选[C].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14][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M].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①江山的法学话语也许属于一个难得的例外,见江山:《中国法理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此外,关于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研究,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法学个案,见张希坡:《马锡五审判方式》,法律出版社1983年版。①有论者指出:“中国目前的法学是一种无国际话语权的跛行法学,这种法学是以中国学者对国外法学思想进行不对等倾销的结果。无话语权不仅使中国的理论法学无滋无味,而且导致了中国法学者于国际场景中的无家可归。因此,中国的法学者必须影响、参与引导法学的话语权,必须带上其学术皮囊行走国际天涯。”见黎四奇:《“何以为家”——以中国法学无话语权为分析》,载《法律思想网》。①一个显著的例证是:吴经熊在中国的教会学校、在西方各国的法学院广泛地学习西式法理,于20世纪20年代回到上海之后,居然成了一个相当出色的中国法官(见吴经熊:《超越东西方》,周伟驰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29页)。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就在于:在那个时代的中国上海(部分地区),已经相当地西化了。详细的分析,请参见喻中:《吴经熊与马锡五:现代中国两种法律传统的象征》,《法商研究》2007年第1期。②较近的论著,可以参阅刘星:《西方法学理论的“中国表达”——从1980年代以后的“西方评介”看》,《政法论坛》2005年第1期;何勤华:《西方法学观在近代中国的传播》,《法学》2004年第12期,等等。①“政治法”与“民法”的两分法,出于孟德斯鸠,见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5页。①参见喻中:《法学的社会功能》,载《光明日报》2005年10月18日“学术版”。其中谈到,法学的社会功能包括三个层次:初级功能是发现社会规则,高级功能是促成社会共识,终极功能是树立社会正义。②这是柯文的一本著作的标题,参见[美]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林同奇译,中华书局1989年版。①费孝通的著作《乡土中国》,沈从文的小说《长河》,蒋庆的论文《以中国解释中国》,分别对西化的法律实践或法学理论提出了各自的批评。①该书由周伟驰译成汉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出版。

相关话题/法学 北京 社会 法律 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