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2006年法律史学科新进展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2017-06-25

2006年法律史学科新进展
张中秋;陈煜; 1: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 2:中国政法大学 3: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 4: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 北京100088 摘要(Abstract):
关键词(KeyWords):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张中秋;陈煜;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张明新.法律文化的国际视野历史传统的现代思考——中华法系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政法论坛,2006,(6).[2]何勤华,贺卫方,主编.西方法律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3]关保英,主编.行政法制史[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4]朱勇,主编.中国民法近代化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5]范忠信,等主编.中国文化与中国法系——陈顾远法律史论集[C].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6]何勤华,李秀清,主编.意大利法律发达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7]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第3版)[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8]眭鸿明.清末民初民商事习惯调查之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9]陈红太.中国刑律儒家化的标准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10]宇培峰.新儒家新儒学及其政治法律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11]胡旭晟.法的道德历程——法律史的伦理解释(论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12]顾元.衡平司法与中国传统法律秩序—兼英国衡平法相比较[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13]江眺.公司法:政府权力与商人利益的博弈——以<公司律>和<公司条例>为中心[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14]田东奎.中国近代水权纠纷解决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15]林乾.清代衙门图说[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16]陆永棣.1877:帝国刑讼的回光返照——晚清冤狱中的杨乃武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17]徐世虹.秦汉简牍中的不孝罪诉讼[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3).[18]王斐弘.敦煌写本探微[J].法学评论,2006,(5).[19]程政举.略论〈奏谳书〉所反映的秦汉“覆讯”(制度)[J].法学评论,2006,(2).[20]刘全娥,李娟.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档案及其学术价值[J].法律科学,2006,(1).[21]崔永东.竹简兵书中的兵家法律思想研究[J].法学家,2006,(2).[22]郭成伟.唐律与<龙筋凤髓判>体现的中国传统法律语言特色[J].法学家,2006,(5).[23]马小红.唐王朝的法与刑[J].政法论坛,2006,(2).[24]陈红太.从秦、汉律到唐律的变化看齐儒学对中国刑律的影响[J].政法论坛,2006,(6).[25]叶炜.论魏晋至宋律学的兴衰及其社会政治原因[J].史学月刊,2006,(5).[26]程燎原.中国近代法政杂志的兴盛与宏旨[J].政法论坛,2006,(4).[27]赵晓耕,何莉萍.试述民国初年的土地政策与立法[J].政治与法律,2006,(1).[28]侯欣一.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法官职业[J].法学,2006,(10).[29]姜栋.清末宪政改革的形而下与形而上——从清末地方自治运动谈起[J].法学家,2006,(1).[30]张友好,张春莉.论我国古代证人之举证责任[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6,(4).[31]冯尚.论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法[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4).[32]王旭.中国传统契约文书的概念考察[J].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06,(4).[33]屈永华.宗法文化及其对中国近代宪政的制约[J].法商研究,2006,(2).[34]陈晓枫,易顶强.略论传统直观思维范式下的近代中国立宪[J].法学评论,2006,(4).[35]张建国.汉代的罚作、复作与弛刑[J].中外法学,2006,(5).[36]闫晓君.汉初的刑罚体系[J].法律科学,2006,(4).[37]霍存福.再论中国古代契约与国家法的关系——以唐代田宅、奴婢卖买契约为中心[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6).[38]吕志兴.宋代法律体系研究[J].现代法学,2006,(2).[39]丁玉翠.明代科道监察制度中的预防职务犯罪的取向[J].学习与探索,2006,(3).[40]李贵连,胡震.清代发审局研究[J].比较法研究,2006,(4).[41]李启成.治外法权与中国司法近代化之关系——调查法权委员会个案研究[J].现代法学,2006,(4).[42]胡震.南北分裂时期之广州大理院(1919-1925)[J].中外法学,2006,(3).[43]高汉成.〈大清刑律草案〉立法宗旨的历史错位[J].环球法律评论,2006,(4).[44]夏扬.上海道契与近代土地契证的实践[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4).[45]夏扬.条约制度的建立对传统法律变迁的影响——以地政管理制度为例[J].政法论坛,2006,(3).[46]吴泽勇.清末修订〈刑事民事诉讼法〉论考——兼论法典编纂的时机、策略和技术[J].现代法学,2006,(2).[47]田东奎.清末立宪中的满族因素[J].政法论坛,2006,(5).[48]王雪梅.从商人对〈破产律〉的批评看清末的社会法律环境[J].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2).[49]姚秀兰.制度构建与社会变迁——近代中国专利立法论[J].法学论坛,2006,(5).[50]谢冬慧.秦朝以身高确认刑事责任的原因探析[J].政治与法律,2006,(3).[51]徐忠明.娱乐与讽刺:明清时期民间法律意识的另类叙事——以〈笑林广记〉为中心的考察[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5).[52]徐忠明.古典中国的死刑———个文化史与思想史的考察[J].中外法学,2006,(3).[53]陈景良.宋代司法传统的现代解读[J].中国法学,2006,(3).[54]侯欣一.从伦理规则到生活法则——中国传统法律制度史的另类解读[J].法律科学,2006,(6).[55]邓建鹏.清代健讼社会与民事证据规则[J].中外法学,2006,(5).[56]王忠春.无讼的“理由”——来自传统社会官员对诉讼成本的社会考察[J].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制史),2006,(5).[57]陈同.民国时期上海本土律师的法律业务[J].社会科学,2006,(5).[58]宋玲.也谈唐代法文化发达之隐因[J].政法论坛,2006,(5).[59]俞荣根.寻求“中道”——儒家之法的精神及其普世价值[J].现代法学,2006,(6).[60]刘广安.法家法治思想再评说[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2).[61]公丕祥.董必武司法思想述要[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1).[62]冯卓慧.中国古代慎刑思想研究——兼与20世纪西方慎刑思想比较[J].法律科学,2006,(2).[63]许建良.韩非“以法为教”的德化思想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3).[64]王振东.试论中国自然法思想及其复兴[J].法学家,2006,(3).[65]张中秋,编.法律史学科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J].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66]徐忠明.中国法律史研究的可能前景——超越西方,回归本土?[J].政法论坛,2006,(1).[67]刘广安.中国法史学基础问题反思[J].政法论坛,2006,(1).[68]崔永东.出土文献的法学价值[J].政法论坛,2006,(2).[69]汪世荣.中国古代的判例研究:一个学术史的考察[J].中国法学,2006,(1).[70]俞江.论分家习惯与家的整体性——对滋贺秀三《中国家族法原理》的批评[J].政法论坛,2006,(1).[71]张中秋.中日法律文化交流的选择比较[J].政法论坛,2006,(4).[72]金眉.唐清两代关于异族通婚的法律比较[J].法学,2006,(7).[73]高其才.瑶族习惯法特点初探[J].比较法研究,2006,(3).[74]曾尔恕.试论美国宪法制定的法治渊源[J].比较法研究,2006,(1).[75]司马俊莲.略论英国法治发达之成因[J].法学评论,2006,(4).[76]吴旭阳.早期英国法中的领主附庸关系[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2).[77]刘守刚.近代英法立宪主义之分野与融合[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2).[78]陈娟.伪证与16、17世纪英国民众的法律观念[J].湘潭大学学报,2006,(4).[79]高仰光.论日尔曼法中的赔命价制度[J].比较法研究,2006,(3).[80]衣家奇.“赔命价”——一种规则的民族表达方式[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6,(3).[81]雷勇.西欧中世纪的城市自治——西方法治传统的形成因素的社会学分析[J].现代法学,2006,(1).[82]高尚.中世纪欧洲王权有限性的历史检视[J].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制史),2006,(8).[83]杨代雄.萨维尼法学方法论中的体系化方法[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6).[84]陈灵海.英国法史学的“汉马克拉维”——纪念弗里德里克.梅特兰逝世100周年[J].中外法学,2006,(4).[85]张伟仁.中国传统的司法和法学[J].现代法学,2006,(5).[86]高鸿钧.无话可说与有话可说之间——评张伟仁先生的《中国传统的司法和法学》[J].政法论坛,2006,(5).[87]张中秋.中国经济法律传统及其与社会盛衰之关联[J].法学,2006,(10).[88]朱苏力.“海瑞定理”的经济学解读[J].中国社会科学,2006,(6).[89]苏亦工.唐律“一准乎礼”辨正[J].政法论坛,2006,(3).①关于中国法律史中的大传统与小传统理论,参见梁治平:《清代习惯法:国家与社会》一书相关章节,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相关话题/法律 法学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 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