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带螺旋静叶诱导轮的气蚀性能*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5

随着人类航天活动日益增多,对液体火箭的经济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离心泵前安装高性能的诱导轮,不仅可以避免离心泵发生气蚀,缩小其尺寸,还可以减轻涡轮泵和推进剂贮箱的结构质量,从而减轻火箭的体积和重量,提高火箭的经济性和可靠性[1]
由于诱导轮入口压力低,流道中常常会发生气蚀,进而诱发一系列气蚀不稳定现象,如旋转气蚀[2-4]、交替叶片气蚀[5]和气蚀喘振[6]等,这些气蚀不稳定现象如果不加以抑制,会降低液体火箭发动机的性能,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发射失败[7-10]
针对气蚀不稳定现象,国外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1997年,Hashimoto等[11]通过对LE-7发动机的涡轮泵进行研究,发现改变诱导轮入口壳体形状,能够抑制旋转气蚀的发生。2001年,Yoshida等[12]通过交替切割四叶片诱导轮前缘的方式成功抑制了旋转气蚀。2007年,Choi等[13]研究了J型槽对诱导轮性能的影响,发现J型槽能够显著提高诱导轮的抽吸性能,并且改善低流量下诱导轮的气蚀性能。2013年,Watanabe等[14]在前人的基础上,通过试验进一步研究了在入口加装非对称障碍板后的诱导轮气蚀性能。国内针对诱导轮气蚀不稳定现象的研究较少,而且主要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诱导轮的内部流动与性能,以及与离心泵的流动匹配。2009年,陈晖等[15]通过数值模拟诱导轮二维叶栅中的非定常流动,研究了旋转气蚀,并对其机理进行了分析。2012年,郭晓梅等[16]选择了5种短叶片位置不同的诱导轮,研究了长短叶片位置对离心泵气蚀性能的影响。2013年,唐飞等[17]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分析了阶梯壳体和叶片打孔对诱导轮气蚀性能的影响。
俄罗斯的Анкудинов[18]在民用泵上提出在壳体上增加螺旋静叶来提高泵的扬程。为了分析带螺旋静叶诱导轮的内部流动规律,本文利用CFD方法对带螺旋静叶诱导轮进行了仿真计算,研究了该诱导轮的扬程特性和气蚀性能,并且与原诱导轮进行了比较。
1 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的带螺旋静叶诱导轮的结构如图 1所示。诱导轮为等螺距诱导轮,螺旋静叶固定在外围壳体上,其螺距与诱导轮螺距相等,方向与诱导轮相反。图 2为其平面展开图。诱导轮为一个民用诱导轮,设计流量Q=33 L/s,扬程H=6.5 m,转速n=1 500 r/min。诱导轮和螺旋静叶的具体参数见表 1表 2
图 1 带螺旋静叶诱导轮结构 Fig. 1 Structure of inducer with helical static blades
图选项




图 2 带螺旋静叶诱导轮平面展开图 Fig. 2 Planar cascade for inducer with helical static blades
图选项




表 1 诱导轮主要参数 Table 1 Main parameters of inducer
参数 外径/mm 叶片数 螺距/mm 轮毂直径/mm
数值 188.6 3 160 89.8


表选项






表 2 螺旋静叶主要参数 Table 2 Main parameters of helical static blades
参数 内径/mm 叶片数 螺距/mm 外径/mm
数值 192.6 3 160 240


表选项






2 数值模拟 诱导轮流道区域采用对复杂边界适应性强的非结构化四面体网格进行划分,对于叶片吸力面前缘、叶尖间隙等需要关注的局部,用尺寸函数进行网格加密处理,计算网格数约为178万,计算区域及网格, 如图 3所示。
图 3 计算区域及网格 Fig. 3 Computed area and calculated grids
图选项




采用雷诺时均方法(RANS)对诱导轮的流场进行数值模拟。采用旋转坐标系,入口边界条件为压力入口,出口边界条件为流量出口,近壁面选用标准壁面,壁面边界条件为绝热无滑移边界条件。气蚀模型为基于Rayleigh-Plesset方程的混合流体模型[19]。计算时湍流模型采用标准k-ε双方程湍流模型。计算工质为液态水(25℃),饱和蒸汽压为3 167.2 Pa,气泡平均直径设为2 μm。
3 计算结果与分析 3.1 CFD计算结果与实验验证 图 4为额定转速下数值计算结果与Анкудинов所做实验曲线[18]的对比,HexpHCFDηCFD分别为带螺旋静叶的诱导轮扬程的实验值、计算结果和效率,HCFD0ηCFD0分别为原诱导轮扬程和效率的计算结果。当流量低于15 L/s和高于30 L/s时,带螺旋静叶的诱导轮的计算曲线和实验曲线基本重合,而在流量15~30 L/s的范围内,数值计算的扬程要略低于实验测量结果,但是数值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的误差小于10%。而在设计流量Q=33 L/s下,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的差值小于1%。
图 4 诱导轮数值计算与实验曲线对比 Fig. 4 Comparison of numerical calc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curves of inducer
图选项




3.2 带螺旋静叶诱导轮与原诱导轮的水力性能对比 诱导轮的水力性能曲线见图 4。从图中可见,增加了螺旋静叶之后,诱导轮的扬程显著增加。在设计流量Q=33 L/s时,诱导轮的扬程提升42%。随着流量减小,因为安装螺旋静叶而提升的扬程也逐渐增大。但是,安装螺旋静叶后,效率比原诱导轮降低。在设计流量Q=33 L/s时,安装螺旋静叶后,诱导轮的效率降低13.5%。
诱导轮叶片上的压力(Ps)分布见图 5图 6。通过比较发现,增加螺旋静叶后,诱导轮的吸力面和压力面压力都显著提高。图 7为诱导轮子午面上的轴向速度(v)分布和流线。对于原诱导轮,回流主要集中在诱导轮入口前缘处,由于入口修圆的原因,该处存在很强的回流涡。增加了螺旋静叶后,回流显著增强。在螺旋静叶流道中,以回流居多,存在很强的回流涡,流场区域显得不稳定。
图 5 诱导轮吸力面静压对比 Fig. 5 Comparison of static pressure on suction blade of inducer
图选项




图 6 诱导轮压力面静压对比 Fig. 6 Comparison of static pressure on pressure blade of inducer
图选项




图 7 诱导轮子午面轴向速度分布和流线 Fig. 7 Axial velocity distribution and streamline on meridional plane of inducer
图选项




为了进一步分析螺旋静叶中的流动,在螺旋静叶流动入口、中间流道和出口3个轴向位置处取了3个截面,其绝对速度矢量|v|如图 8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3个截面都存在明显的回流。回流区域紧靠外壁面,并且入口速度绝对值大于出口速度绝对值,即入口回流强于出口回流。
图 8 螺旋静叶流道内的速度矢量 Fig. 8 Velocity vector in helical static blade channel
图选项




图 9为诱导轮的扭矩对比图,TCFDTCFD0分别为带螺旋静叶的诱导轮和原诱导轮扭矩的计算结果。安装螺旋静叶后,使诱导轮扭矩增大,动叶做功增加,诱导轮扬程上升。从图中可以看出,安装螺旋静叶后,随着流量减小,扭矩增加幅度越大。但是从图 7图 8可以看出,由于回流作用较强,使诱导轮总体损失增加,导致诱导轮的效率下降。在设计流量Q=33 L/s时,扭矩增大63.9%,效率减小13.5%,扭矩增加的幅度要大于效率降低的幅度,故安装螺旋静叶后诱导轮的做功能力是增大的。
图 9 诱导轮扭矩对比图 Fig. 9 Comparison of torque for inducer
图选项




3.3 气蚀计算网格无关性验证 针对诱导轮气蚀性能计算,选取了3种不同数量的网格进行网格无关性验证。表 3为气蚀余量NPSH=5.70 m时不同网格数预测的诱导轮扬程。从表 3中可以看出,随着网格数增多,扬程逐渐减小,当网格数从178万增加到200万时,扬程已经基本不变。图 10为NPSH=5.70 m时不同网格数下诱导轮入口的静压分布(Psi)和气穴分布,气相分数fv为10%。可以看出,随着网格数增加,静压分布和气穴分布变化很小。综上所述,选取网格数178万的网格进行计算。
表 3 NPSH=5.70 m时不同网格数预测的诱导轮扬程 Table 3 Head of inducer calculated by different mesh numbers at NPSH=5.70 m
网格数/万 131 178 200
扬程/m 7.01 6.74 6.73


表选项






图 10 NPSH=5.70 m时不同网格数预测的诱导轮入口的静压分布和气穴分布(fv=10%) Fig. 10 Static pressure and cavitation distribution of inducer inlet calculated by different mesh numbers at NPSH=5.70 m (fv=10%)
图选项




3.4 带螺旋静叶诱导轮与原诱导轮的气蚀性能对比 设计流量下的诱导轮气蚀性能曲线如图 11所示。对于原诱导轮,气蚀余量从6.00 m降低到1.69 m的过程中,诱导轮的扬程基本没有变化。随着NPSH低于1.69 m,诱导轮的扬程开始逐渐降低,并在NPSH低于1.09 m时,迅速下降。以诱导轮扬程降低到90%的点为断裂工况点,原诱导轮的临界NPSH为0.89 m。而对于安装了螺旋静叶的诱导轮,扬程比原诱导轮提高42%,并且随NPSH降低,扬程逐渐增加,随后才慢慢减小。当NPSH低于0.69 m时,扬程开始迅速下降。并且当NPSH=0.49 m时,带螺旋静叶的诱导轮的扬程仍与原诱导轮非气蚀状态的扬程相等,可见,安装螺旋静叶之后,诱导轮不仅扬程得到提高,气蚀性能也得到改善。安装螺旋静叶后,诱导轮的临界NPSH为0.55 m,比原诱导轮减小了0.34 m。
图 11 诱导轮气蚀性能对比 Fig. 11 Comparison of cavitation performance of inducer
图选项




原诱导轮的气穴分布(fv=10%)随NPSH的变化如图 12所示。当NPSH降低到5.70 m时,在诱导轮叶片吸力面前缘开始出现气穴。随着压力继续降低,气穴区域逐渐增大,并贴着外壁面向入口处延伸。当NPSH降低到1.09 m时,气穴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并且开始影响下一级叶片,从气蚀曲线上也可以看出,此时诱导轮的扬程已经开始下降。当NPSH降低到0.89 m时,诱导轮叶片吸力面前缘大部分都被气穴包围,在轮毂前缘也出现气穴,此时扬程已经开始迅速下降。当NPSH继续降低到0.69 m时,诱导轮吸力面前缘已经全部气蚀,与入口轮毂处的气穴连成了一片,堵塞了入口流道,导致扬程剧烈下降。
图 12 原诱导轮流道内的气穴分布(fv=10%) Fig. 12 Cavitation distribution in original inducer channel (fv=10%)
图选项




带螺旋静叶诱导轮的气穴分布(fv=10%)随入口压力的变化如图 13所示。当NPSH降低到5.70 m时,与原诱导轮一样,在诱导轮吸力面前缘开始发生气蚀。随着入口压力降低,气蚀区域逐渐增大,但是与原诱导轮不同,带螺旋静叶诱导轮的气穴区域因为没有外壁面制约,是向螺旋静叶流道发展的。当NPSH降低到1.09 m时,诱导轮轮毂前缘也开始出现气穴。随着NPSH继续降低到0.49 m,气穴逐渐向下游发展,在螺旋静叶流道内的气穴首先堵塞静叶流道,而诱导轮前缘虽然轮毂的气穴和叶片吸力面前缘已经连在了一起,但是诱导轮流道并没有被堵塞,因此此时带螺旋静叶诱导轮的扬程仍与原诱导轮未气蚀时的扬程相等。
图 13 带螺旋静叶诱导轮流道内的气穴分布(fv=10%) Fig. 13 Cavitation distribution in inducer channel with helical static blades (fv=10%)
图选项




在带螺旋静叶入口不同轴向位置处取3个截面,在不同NPSH下的气穴分布如图 14所示。可以看出,没有外壁面的制约,随着NPSH逐渐减小,气穴从诱导轮叶片叶尖前缘开始,不断增大,然后沿径向延伸到螺旋静叶内部,最后堵塞流道,造成诱导轮扬程下降。
图 14 带螺旋静叶诱导轮入口fv分布 Fig. 14 fv distribution at inlet of inducer with helical static blades
图选项




由此可见,带螺旋静叶诱导轮因为在外围安装螺旋静叶后,随着入口压力降低,气穴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是向径向发展的。气穴先是堵塞螺旋静叶流道,因此推迟了诱导轮自身流道的堵塞,使诱导轮的气蚀性能得到提升。
4 结论 为了研究带螺旋静叶诱导轮内部流动规律,本文采用CFD方法对带螺旋静叶诱导轮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以下结论:
1)?在螺旋静叶流道中存在强烈的回流作用,并且入口回流作用强于出口。
2)?安装螺旋静叶后,诱导轮的扬程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因为回流增强,导致效率下降。在设计流量下,扬程提升42%,效率降低6.3%。
3)?安装螺旋静叶后,推迟了气穴堵塞诱导轮流道的时间,使诱导轮气蚀性能得到改善。
4)?本文开展的带螺旋静叶诱导轮内部数值计算对带螺旋静叶诱导轮的设计和应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接下来将进一步深入研究螺旋静叶各参数对诱导轮扬程和气蚀性能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颜子初. 高性能螺旋轮设计的探讨[J].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 1998(5): 12–20.YAN Z C. A study on the design of high-performance inducers[J].Missiles and Space Vehicles, 1998(5): 12–20.(in Chinese)
[2] TSUJIMOTO Y, KAMIJO K, YOSHIDA Y.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rotating cavitation in inducers[J].Journal of Fluids Engineering, 1993, 115: 135–141.DOI:10.1115/1.2910095
[3] TSUJIMOTO Y, YOSHIDA Y, MAEKAWA Y, et al. Observations of oscillating cavitation of an inducer[J].Journal of Fluid Engineering, 1997, 119: 775–781.DOI:10.1115/1.2819497
[4] HASHIMOTO T, YAMADA H, FUNATSU S, et al.Rotating cavitation in three and four-bladed inducers:AIAA-1997-3026[R].Reston:AIAA, 1997.
[5] TSUJIMOTO Y.Cavitation instabilities in turbopump inducers[M]//Fluid Dynamics of Cavitation and Cavitation Turbopumps.[S.l.]:Springer Vienna, 2007, 496:169-190.
[6] FURUKAWA A, ISHIZAKA K, WATANABE S. Flow measurement in helical inducer and estimate of fluctuating blade force in cavitation surge phenomena[J].JSME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02, 45(3): 672–677.DOI:10.1299/jsmeb.45.672
[7] KAMIJO K, YOSHIDA M, TSUJIMOTO Y. Hydraulic and mechanical performance of LE-7LOX pump inducer[J].Journal of Propulsion and Power, 1993, 9(6): 819–826.DOI:10.2514/3.23695
[8] SHIMURA T. Geometry effects in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cavitating LE-7liquid oxygen pump[J].Journal of Propulsion and Power, 1995, 11(2): 330–336.DOI:10.2514/3.51429
[9] KAMIJO K, YAMADA H, SAKAZUME N, et al. Developmental history of liquid oxygen turbopump for the LE-7engine[J].The Japan Society for Aeronautical and Space Sciences, 2001, 44(145): 155–163.
[10] ZOLADZ T.Observations on rotating cavitation and cavitation surge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astrac engine turbopump:AIAA-2000-3403[R].Reston:AIAA, 2000.
[11] HASHIMOTO T, YOSHIDA M, WATANABE M, 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on rotating cavitation of rocket propellant pump inducers[J].Journal of Propulsion and Power, 1997, 13(4): 488–494.DOI:10.2514/2.5210
[12] YOSHIDA Y, TSUJIMOTO Y, KATAOKA D, et al. Effects of alternate leading edge cutback on unsteady cavitation in4-blade inducers[J].Journal of Fluids Engineering, 2001, 123(4): 762–770.DOI:10.1115/1.1411969
[13] CHOI Y D, KUROKAWA J, IMAMURA H. Suppression of cavitation in inducers by J-grooves[J].Journal of Fluids Engineering, 2007, 129: 15–22.DOI:10.1115/1.2375126
[14] WATANABE S, UCHINONO Y, ISHIZAKA K, et al. Suction performance and internal flow of a2-bladed helical inducer with inlet asymmetric plate[J].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 2013, 22(5): 395–403.DOI:10.1007/s11630-013-0641-y
[15] 陈晖, 李斌, 张恩昭, 等. 液体火箭发动机高转速诱导轮旋转空化[J].推进技术, 2009, 30(4): 390–395.CHEN H, LI B, ZHANG E Z, et al. Rotating cavitation of the high-speed rotational inducer of LPRE[J].Journal of Propulsion Technology, 2009, 30(4): 390–395.(in Chinese)
[16] 郭晓梅, 朱祖超, 崔宝玲, 等. 诱导轮长短叶片位置对高速离心泵汽蚀性能的影响[J].工程热物理学报, 2012, 33(10): 1695–1698.GUO X M, ZHU Z C, CUI B L, et al. Inducer-shot blade position influence on cavitation performance of high speed centrifugal pump[J].Journal of Engineering Thermophysics, 2012, 33(10): 1695–1698.(in Chinese)
[17] 唐飞, 李家文, 李永, 等. 提高液体火箭发动机诱导轮汽蚀性能的研究[J].火箭推进, 2013, 39(3): 44–49.TANG F, LI J W, LI Y, et al. Study on improving cavitation performance of inducer for liquid rocket engine[J].Journal of Rocket Propulsion, 2013, 39(3): 44–49.(in Chinese)
[18] AHKYДИHOB A A. Pacчet и пpoektиpobahиe лpeдbkлюч ehhoй ocebиxpeboй ctyпehи дehtpoъeжhoгo hacoca[M].Москва: Иэдательстьство Мгty им.Н.Э.Баумана, 2005: 14-18.
[19] KUBOTA A, KATO H, YAMAGUCHI H. A new modelling of cavitating flows:A numerical study of unsteady cavitation on a hydrofoil section[J].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 1992, 240: 59–96.DOI:10.1017/S002211209200003X


相关话题/计算 设计 实验 诱导 气蚀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月面钻进真空环境模拟装置的设计与验证*
    探月工程(三期)项目的任务为发射无人月面着陆器,在月面进行钻取和采样工作,并将采集到的月壤样品带回地球[1]。为了保证钻取机构的可靠性,需要在地面开展一系列模拟月面钻进过程的热特性试验研究。由于近月空间和月面环境中,真空度高达10-11Pa[2],此高真空环境中,月壤导热性差、热导率低和密实度高等特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面向集群环境的虚拟化GPU计算平台*
    近年来,GPU的应用场景从传统的图形图像处理领域扩展到通用计算领域,如航空航天装备研制、卫星遥感数据处理、天气预报、石油勘探和流体动力学等。鉴于GPU的高效能、高性价比特性,越来越多的编程人员开始关注GPU编程,并将其用于相关领域的高性能计算。GPU通用计算一般在集群系统中的多个节点上配备数量不等的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基于子阵激励能量匹配的多子阵交错阵列设计*
    随着定位导航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航电雷达系统的高度集成化和功能多样化使得机载天线的数量和复杂程度大幅增加,这些都对阵列天线设计提出了新的挑战[1-2]。共享孔径阵列天线能够通过孔径的空分复用,使用交错布置于同一个天线孔径的不同子阵完成不同功能。这种方法不但可以减少机载天线的数量,节省平台空间,而且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回转体倾斜入水空泡及弹道特性实验*
    运动体入水问题广泛存在于水上飞机和宇宙飞船的水上着落、船体在风浪中的砰击、空投鱼雷入水、跳水运动等领域,具有较强的工程应用背景[1]。从空气介质穿过气水交界面侵入水体的入水过程,涉及到气体、液体和固体3种介质的耦合作用,具有高度非线性和非定常性。Worthington和Cole[2-3]利用闪光摄影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ARINC 653分区实时系统的主时间框架设计*
    ARINC653标准是美国航空电子工程委员会为新一代综合模块化航电软件制定的操作系统标准规范,包括实时操作系统的行为逻辑规范以及对应用程序的接口规范[1]。规范利用分区概念将应用进行时空隔离,这使得某个分区的错误被控制在分区之内,同时提升了应用的可移植性。在综合模块化航电软件中,传统的位于分布式节点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基于重叠因子优化的超流体陀螺量程扩展设计*
    惯性导航技术是空间站、卫星、导弹、舰船、机器人等高性能装备的关键技术之一[1]。惯导系统的核心部件是实现检测功能的陀螺仪,自19世纪机械陀螺问世至今,其先后经历了传统的机电式陀螺(如液浮陀螺、气浮陀螺和磁浮陀螺)、光学陀螺到量子陀螺的发展阶段[2]。随着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等重大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新型缓冲腿结构设计及性能分析*
    仿生跳跃机器人具有很强的越障能力,因此在星际探测和生命救援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由于蝗虫具有较强的弹跳能力,多家科研单位都对仿蝗虫跳跃机器人的结构形式及跳跃性能进行了研究[1-4]。蝗虫的跳跃过程为间歇性跳跃,因此每次跳跃结束后需具有良好的缓冲性能。机器人在着陆时腿部结构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地面的冲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事件触发控制在倒立摆系统中的仿真与实验*
    近年来,网络化控制系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在网络化控制系统中,状态信息及控制信号通过共享(无线)网络进行传输,这使得网络化控制系统具有安装灵活和便于维护等优点[1]。但共享网络能够提供的通信带宽是有限的,受限带宽会使网络化控制系统出现延迟和丢包等不良现象。另外,信息的发送装置通常由电池供电,频繁的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航空发动机多变量变增益控制器设计及仿真*
    随着军事科学、航空航天科学和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控制科学也在飞速地更新。控制理论也从经典单变量设计发展为存在多输入多输出引起的耦合影响的现代多变量设计。因此,当前许多国内外****广泛开展了多变量控制研究[1]。而开展的多种多变量控制方法的共同特点是利用其鲁棒性或自学习能力解决全包线控制问题,但带来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压电风扇结构设计与参数影响研究*
    当今社会,电子技术飞速发展,各种电子设备的性能不断提高。性能的提高带来了功率和发热量的增长。过多的热量积聚在电子元件上,轻则使其效能降低,重则对电子元件造成损伤。因此,为电子设备配置有效的散热装置至关重要。传统的散热装置主要是旋转式风扇。随着散热需求的提高,增大扇叶面积和提高转速可以提高旋转式风扇的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