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根据培养方案总则,结合本学科专业特点,特别提出以下要求:
1.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掌握儿科基础知识,基本技术,能独立处理儿科的常见病,能对下级医师进行业务指导,达到儿科高年住院医师的临床工作水平。
2.能结合儿科临床实际,学习并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完成一篇临床病例分析报告(含文献综述)并通过答辩。
二、培养年限
三年。
三、培养方式及要求
1、学位课程
公共必修课(7
(1)自然辨证法18学时1学分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学时2学分
(3)公共英语(听说与写作) 90学时4学分
专业必修课(
(1)临床流行病学30学时2学分
(2)临床基本技能40学时 2学分
(3)专业课 60学时3学分
(4)专业英语(专业英语文献阅读与写作)2学分
2、非学位课程(选修课,至少4学分)
从研究生部提供的选修课表中选。
由学校统一安排授课,一般为4-6门,每门课程15-20学时,1学分。
(1) 医学统计学20学时 1学分
(2) 医学科研方法学24学时 1学分
(3) 临床病理学20学时 1学分
(4)高级生理学20学时 1学分
(5)临床心理学20学时 1学分
(6)医学影像学20学时 1学分
除专业课、专业英语外,其他课程均由学院在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统一安排集中学习,第二学期进入临床后由各专业点组织专业课、专业英语教学,以自学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第二学年末结束。
专题讲座:题目见附表。
自学参考书及有关文献:《实用儿科学》、医疗系配套儿科教材、《国外医学儿科分册》、《中华儿科杂志》、《中国实用儿科杂志》、实用临床儿科杂志(英文)、Nalson儿科学(英文)。
(二)临床能力训练
1、本阶段在理论知识与技能上应达到的水平:掌握儿科基本诊断、治疗技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处理方法,门、急诊处理、危重病人抢救、接收病人、病历书写、临床教学等技能,培养严格的科学作风和高尚的医德。
2、轮转安排:
(1)儿科门诊、急诊共4个月。
(2)儿内科病房20个月,可按各医院所设儿科专科的条件进行亚专科轮转,熟悉新生儿、呼吸、心血管、血液、肾脏病、神经、内分泌、遗传、ICU等常见疾病。
(3)轮转其他科室2个月,包括血液及骨髓检验室2周;常规化验室2周;心电图及超声室各2周。
(4)机动2个月。
(5)论文答辩及考核2个月。
3、轮转要求:
(1)儿科门诊、急诊:掌握儿科门诊常见病的诊治,常用药物使用。
(2)儿内科病房:①正确询问病史,正规进行体检,系统书写病历及各项记录,在每轮转区书写病案不少于20份;②掌握儿科常见病的诊断和处理,参照附二要求;③掌握结合不同年龄特点进行症状鉴别诊断及儿科临床思维分析方法:包括发热待查、出疹性疾病、惊厥、黄疸、腹痛、血尿、便血、肝脾肿大、腹部肿物等;④技术操作包括:静脉穿刺、骨髓穿刺、胸穿、腹穿、腰椎穿刺、硬膜下穿刺、鼻饲、导尿、气管插管、心外按摩等。⑤完成所有住院医师工作,管理病床5~8张。临床实践病种、理论及技能要求见附表二。
(3)PICU: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参加儿科常见急症及重危症(惊厥、休克、呼吸衰竭、心力衰竭、急性中毒及心肺脑复苏等)的抢救工作。
4、临床能力考核内容及要求:
A、理论知识
掌握
(1)小儿各系统生长发育基本特征,儿童保健知识。
(2)儿科各系统典型常见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处理原则,包括:上感、支气管炎、肺炎、腹泻病、胃炎、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肾炎、肾病综合症、泌尿系感染、常见先心病、心肌炎、新生儿常见病(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黄疸、感染)、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抽搐症、营养不良及常见维生素缺乏病等。
熟悉
(1)长期发热、皮疹、呕吐、惊厥、腹痛、黄疸、发绀、头痛的鉴别诊断程序。
(2)小儿常见危重症的诊治方法,如心跳呼吸骤停与心肺复苏术、高热惊厥、脱水酸中毒、急性呼吸衰竭、心力衰竭、急性颅压增高、休克、常见中毒等。
(3)儿童用药特点及临床合理用药原则。
了解 小儿心理行为特点。
B、临床技能
能全面系统地询问病史、体格检查规范、及时完成日常临床工作记录书写正规合格病历不少于20份。能胜任实习医师的带教工作。
掌握
(1)心肺复苏ABC要点(心脏按压、开放气道、正压通气)及复苏药物的应用。
(2)结核菌试验结果的临床意义。
熟悉
(1)血气分析的一般临床应用意义。
(2)小儿正常及常见异常心电图特点。
(3)常用实验室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4)小儿内科常用诊疗操作技术,如腰穿、骨穿、胸穿、腹穿、硬膜下穿刺、氧疗、雾化吸入等。
(5)各种监护仪、输液泵的正确使用(如心率、呼吸、无创血压、心电等)。
(6)小儿胸部X线片。
了解:CT、MRI的一般知识。
(三)教学能力训练
协助上级带教老师指导本科生书写病历和病程记录,参加临床教学工作时间不少于20学时。
(四)科研训练
申请硕士学位者应完成一篇病例分析报告(含文献综述),具体要求是:
1、阅读与病例报告相关的文献,英文文献至少20篇,写出文献综述;
2、对疾病的诊断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病例报告要有科学性,真实性,在某一方面有一定的先进性。
三、考
(一)学位课程的考试
学位课程的学习以考试方式考核,一般在入学第一学期末全部结束。由研究生管理部门统一组织,考核成绩学位课程70分合格,非学位课程60分合格。专业课学习结束,由研究生部按二级学科统一组织考试。
(二)转科考核
研究生应根据本专业培养方案的规定,完成各科的轮转工作量和质量要求,管理床位一般为5~8张,出科时必须进行转科考核,由轮转科室指导小组考核按本学科领域要求对研究生进行轮转考核,主要考核学生是否具有规范的临床操作和独立处理本学科常见病的能力。考核不合格者应适当延长转科时间并进行补考,有一科补考不合格或累计有两科补考者不能申请专业学位。转科总评成绩达到70分为合格,其成绩作为临床能力训练平时成绩的依据,在毕业考核中占30%的比例。具体考核办法见《蚌埠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考核暂行规定》。
(三)毕业(结业)考核包括对研究生的思想品德与工作表现、课程学习、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临床能力(手术或技术操作)等进行严格的综合考核和考试。临床能力考核由考核答辩委员会组织。毕业考核时间安排在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三年的第一学期末(即当年的12月份)。
学院按学科、专业组成临床能力考核和论文答辩委员会(简称考核答辩委员会),由5位以上具有临床医学副教授(或副主任医师)以上的临床医学专家组成,其中应包括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2人,主席必须由具有研究生导师资格的正高职专家担任,校外专家为1~2人。考核答辩委员会主要负责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考核和论文答辩,并对研究生的思想品德与工作表现、课程学习、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等做出综合评价。
四、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
完成本专业培养方案的全部要求后,毕业(结业)考核合格,本人提出答辩申请,经二级学科专业硕士点初审、临床教学医院审核同意,报学院研究生部备案,方可进行学位论文答辩。
五、指导方式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科室统一管理、科主任负责、导师组集体指导的方式。成立指导小组,负责临床能力训练指导和考核,由指导小组负责人指定专人(责任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临床训练和学位论文(含文献综述)等具体工作。
附表一:儿科学专业专题讲座
序号 | 题 目 | 序号 | 题 目 |
1 | 小儿肺炎(重点讲支原体、依原体、卡氏肺囊虫感染) | 16 | 小儿脑电图 |
2 | 小儿哮喘 | 17 | 新生儿黄疸 |
3 | 小儿结核病 | 18 | 新生儿窒息 |
4 | 小儿心律失常 | 19 |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及颅内出血 |
5 | 充血性心力衰竭 | 20 | 小儿贫血(营养性及再生不良性) |
6 | 先天性心脏病 | 21 | 小儿溶血性贫血 |
7 |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和心肌病 | 22 | DIC |
8 | 肾小球疾病(肾脏病理) | 23 | 小儿出血性疾病 |
9 | 肾病 | 24 | 小儿白血病 |
10 | 肾小管疾病的分类及诊断 | 25 | 感染性休克 |
11 | 急性肾功能衰竭 | 26 | 小儿遗传病的诊断治疗进展 |
12 | 小儿高血压(原发性、继发性) | 27 | 小儿神经系统检查法 |
13 | 川崎病 | 28 | 小儿消化性溃疡 |
14 | 小儿心电图 | 29 | CT、MRI在儿科的应用 |
15 | 小儿超声 | 30 | 小儿急性偏瘫 |
附表二:临床实践病种、理论及技能要求
新生儿疾病
1、新生儿分类,足月儿、早产儿、小于胎龄儿的特点及护理。
2、新生儿体格检查及病历书写。
3、新生儿及早产儿喂养、体温调节。
4、新生儿常见疾病的发病机理、诊断及处理:
(1)黄疸,
(2)颅内出血和缺氧缺血性脑病,
(3)肺透明膜病,
(4)肺炎,
(5)羊水及胎粪吸入综合征,
(6)硬肿症,
(7)败血症及化脓性脑膜炎,
(8)低血糖、低血钙、低血钠,
(9)红细胞增多症,
(10)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11)溶血病,
(12)新生儿出血症。
5、新生儿期先天性心脏病的特点。
6、新生儿用药特点及药物剂量。
呼吸系统疾病
1、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因、诊断及治疗。
2、小儿急性喉炎的诊断、治疗及气管切开的适应症。
3、小儿喘息性支气管及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治疗(包括哮喘持续状态的急救处理)。
4、小儿常见的各种类型肺炎及合并症的诊断、治疗。
消化系统疾病
1、常见小儿口腔疾病的诊断及处理(如各种口腔炎)。
2、婴儿腹泻的诊断及治疗(包括液体疗法)。
3、小儿急腹症的诊断及处理(包括小儿外科疾病)。
4、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的诊断及治疗。
5、小儿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病的诊断、治疗。
6、小儿各型病毒性肝炎、婴儿肝炎综合症、肝脓肿、肝硬变及常见胆道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心血管疾病
1、左向右分流先心病的诊断(各种心脏病的解剖诊断,血液动力学的判断)。
2、正确认识病毒性心肌炎发病原理、诊断标准、诊断分析方法及治疗。
3、风湿性心脏病、原发性心肌病(包括原发性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川崎病心血管并发症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肾脏病
1、肾小球疾病的临床、病理及免疫学分类。
2、急性肾炎综合征的诊断、鉴别诊断,急性肾炎三大合并症、发病机理、诊断及处理。
3、原发肾病综合征诊断标准,激素治疗方案,免疫抑制药的应用、毒副作用,利尿药的应用,常见合并症的类型及处理,难治性肾病的治疗。
4、血尿、蛋白尿的检查步骤、诊断及鉴别诊断,lgA肾病的诊断。
5、泌尿系感染及反流性肾炎的诊断及处理。
6、肾小管酸中毒的诊断及处理
7、肾脏疾病检查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肾活检适应症、禁忌症、并发症及处理。
神经系统疾病
1、小儿神经系统检查法。
2、小儿颅内高压的诊断、处理原则。
3、小儿惊厥与癫痫分类法、病因分析、诊断方法和治疗,抗癫痫药物种类、药代动力学特点及毒副作用,惊厥持续状态的处理。
4、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急慢性感染(如脑膜炎、脑炎、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等)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实验室检查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血液病与肿瘤疾病
(1)小儿造血系统的生理解剖特点及各年龄血像特点。
(2)小儿贫血的病因分类及其鉴别诊断。
(3)缺铁性贫血及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病因、发病机理、诊断及防治方法。
(4)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理、临床分型、诊断标准,各种治疗方法的作用机理与疗效评价。
(5)常见小儿溶血性贫血各类疾病的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
(6)掌握止血、凝血的机理,*出血性疾病的分类、诊断及鉴别诊断。
(7)小儿免疫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机理、临床及实验室诊断依据,各种治疗方法与预后。
(8)血友病综合症的临床及实验诊断和治疗原则。
(9)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重点为主要临床表现,诊断要点,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类白血病反应的鉴别)。
(10)白血病的分型(FAB分型、临床分型、免疫分型及MIC分型)、化学药物治疗及其合并症的诊治(重点为感染)。
(11)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防治及鞘内注入白血病药物的技术。
(12)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治。
结缔组织病
主要几种结缔组织病,如风湿病、类风湿病、变应性亚败血症、过敏性紫癜、川崎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实验室特殊检查的意义,免疫损伤分型,临床诊断及治疗原则。
内分泌、代谢、遗传、免疫缺陷病
1、小儿甲状腺肿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2、先天愚型、*苯丙酮尿症的诊断与处理。
3、小儿糖尿病的诊断、治疗及糖尿病昏迷的治疗。
传染性疾病
1、麻疹、水痘、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百日咳、脊髓灰质炎、狂犬病、艾滋病、霍乱的诊断、鉴别诊断、预防及治疗(包括并发症的诊断及处理)。
2、传染病的管理及预防接种。
3、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及中毒性菌痢、沙门氏菌属感染等的临床及实验室诊断、治疗。
4、小儿结核病的预防措施、诊断及治疗,结核菌素试验结果的判断。
营养缺乏性疾病
1、营养不良的分度、诊断、处理原则。
2、佝偻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包括各种特殊类型及维生素D中毒症状、诊断、处理及预防)。
3、婴儿手足搐搦症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4、维生素缺乏症的诊断治疗。
寄生虫病
包括蛔虫病、蛲虫病、绦虫病、钩虫病、疟疾等的临床与实验诊断、预防、治疗。
症状鉴别诊断
长期发热、皮疹、黄疸、紫绀、头痛、呕吐、腹泻、腹痛、便血、肝大、脾大、腹部肿物的鉴别诊断。
影像医学
1、各种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平片检查,CT及其它检查)的适应症。
2、胸部及腹部平片的正常X线表现。
预防保健
儿童保健及计划免疫是初级卫生保健主要组成部分,服务对象为群体儿童;服务目的是保护健康,促进健康,提高人口健康素质。要求学会:
1、如何建立健全卫生保健网,以利于群体保健工作的开展。
收集掌握儿童群众的各种数据,如管辖范围儿童总数、新生儿出生数、各年龄人数疾、患病率、婴儿残死亡率等。
2、掌握散居儿童及集体儿童管理主案。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工作:
新生儿家庭访视、正常儿童系统管理、体弱儿童专案管理、营养管理、教养工作、计划免疫、出生宣教等。具体掌握:
(1)各年龄阶段保健要点内容。
(2)身长、体重、头围、胸围、上臂围、皮下脂肪等测量方法及评定。
(3)生长监测应用及其意义。
(4)营养调查及其指导。
(5)智能发育调查及早期干预。
(6)掌握儿童四病(佝偻病、贫血、肺炎、腹泻)防治方案。
(7)计划免疫:掌握各种疫苗的初免年龄、注射间隔、免疫持久性及加强免疫时间、禁忌症及预防注射反应的识别及处理、疫苗的冷链管理等。
(8)童保健卡片及计划免疫卡片的管理工作。
(9)采取各种形式进行卫生保健、防病知识宣传。
(10)眼、口腔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