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根据《蚌埠医学院攻读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实施细则》,制定本培养方案。
精神医学是研究各种精神障碍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疾病的发展规律、治疗、预防及康复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随着神经科学研究的深入,遗传学、生物化学、脑功能研究、分子生物学等的发展,以及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发展,精神医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形成了许多分支。目前精神医学已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临床学科,已成为医学类专业的主干课程,担负着人类精神健康的重要任务。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团结协作,身体健康,愿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临床医学事业而献身。
(二)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独立处理本学科领域内的常见病,能对下级医师进行业务指导。达到高年资住院医师的临床工作水平。
(三)掌握精神医学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熟悉临床心理学的知识。
(四)能结合临床实际,学习并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完成一篇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
(五)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
三年.
(一)课程学习
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总学分要求不少于20学分,其中学位课程16学分,非学位课程4学分。学位课程考核成绩达到70分,非学位课程考核成绩达到60分或“及格”为合格,并记入相应学分。
1、学位课程/必修课(16学分)
(1)公共必修课(7学分)
1)自然辨证法18学时1学分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36学时2学分
3)公共英语(听说与写作) 90学时4学分
(2)专业必修课(9学分)
1)专业基础理论课(4学分)
从医学神经生物学、临床病理学、临床解剖学、医学影像学、临床免疫学、临床流行病学、临床基本技能中选学2门,每门课程30-40学时,2学分。
2)专业课(3学分)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60学时3学分
3)专业英语(专业英语文献阅读与写作)(2学分) 40学时 2学分
专业课、专业英语学习时间和方式由导师和指导小组安排,于第四学期结束前实施完成,由各系、部、医院组织考核并将考核成绩报研究生部。
2、非学位课程/选修课(≥4学分)
从研究生部提供的选修课表中选。
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选修课由学校研究生部统一组织开设,第一学期实施完成。每学年9月份由研究生部列出开设的选修课,各专业研究生入学后应在导师或导师小组指导下制定个人培养计划,根据本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要求及本人培养计划的实际情况,在规定时间内选课。
(二)、临床能力训练:
临床能力训练以二级学科的各专业轮转为主,兼顾相关科室。通过临床能力训练,掌握本专业基本诊断、治疗技术,本学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处理方法,掌握常见治疗操作技术;学会门急诊处理、危重病人抢救、接待病人、采集病史、综合分析、临床教学等技能;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和高尚的医德。临床能力训练结束时,应达到高年资住院医师水平。
轮转安排:
科室 | 时间 | 科室 | 时间 |
精神科普通病房 | 12个月 | 与研究课题相关的科室 | 6个月 |
康复/开放病房/社区 | 3个月 | 临床心理科 | 6个月 |
门诊或急诊 | 3个月 | ||
第一部分 基本要求:
1、掌握:精神病学基本理论知识;临床晤谈和沟通技能,采集病史和精神检查的技能,病例分析和总结技能,病历书写技能;精神障碍的临床诊断与分析思维训练方法与原则;精神科主要药物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技能;精神科急症常见问题的处理。
2、熟悉:精神科临床常用的量化评估技术;至少1种主要的专业心理治疗的原则。
3、了解:精神病学最新理论和技术进展。
第二部分 具体要求和安排:
Ⅰ临床轮转(18个月)
精神科普通病房(12个月)
1、理论知识
(1)掌握精神病学基本理论知识,包括精神疾病的症状学,精神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处理原则,如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等,以及精神科药物治疗学。
(2)熟悉精神科某些少见病和疑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处理原则,如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脑器质性和躯体疾病伴发精神障碍等。
(3)了解与本研究方向相关的精神医学临床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
2、临床技能
(1)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管理病床5-8张,共收新病人40-60人次,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40-60份住院大病历。
(2)掌握精神科基本临床技能,包括临床晤谈和沟通,病史采集和精神检查,药物治疗方法,主要心理治疗方法和物理治疗方法。
(3)掌握以下精神科临床常用量表评定技术,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检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检查、Young躁狂量表、TESS量表检查、CGI量表、PANSS量表。
(4)学习病种及例数要求
病 种 | 例数(≥) |
精神分裂症及妄想性障碍 | 35 |
器质性精神障碍 | 2 |
心境障碍 | 20 |
物质依赖 | 4 |
应激相关障碍 | 2 |
其他 | 5 |
康复、开放病房、社区(3个月)
1、理论知识
(1)掌握精神疾病主要康复技能训练的基本理论知识。
(2)熟悉精神科开放病房的管理原则,常见社区精神疾病的处理原则。
(3)了解精神疾病社区康复的新进展。
2、临床技能
(1)掌握至少一种系统的精神疾病康复技能。
(2)熟悉常见社区精神疾病的处理方法。
(3)了解社区精神疾病康复技能的新进展。
门诊或急诊(3个月)
1、理论知识
(1)掌握精神科门诊常见病及多发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处理原则,如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神经症等。
(2)熟悉精神科急症(如自杀自伤、兴奋躁动、急性精神药物中毒等)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处理原则。
(3)了解精神科急诊的新知识。
2、临床技能
(1)掌握精神科门诊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断和处理技术。
(2)熟悉常见急症的临床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处理方法。
Ⅱ 专科训练(12个月)
(一)基本要求:
本阶段为精神科高年住院医师培训阶段,要求巩固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在此基础上,加强本研究方向的常见病、疑难病的理论水平及诊疗技术的学习和训练。研究生可结合课题需要,在强化训练时有所侧重。
(二)具体要求和安排:
临床心理科(6个月)
1、理论知识
(1)掌握轻性精神疾病如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原则等。
(2)熟悉轻性精神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3)熟悉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的基本理论知识。
(3)了解轻性精神疾病治疗及病理生理机制研究的新进展。
2、临床技能
(1)掌握轻性精神疾病药物治疗方法。掌握至少1种常用于轻性精神疾病治疗的心理治疗方法,如森田疗法,精神分析治疗等。
(2)熟悉心理治疗案例总结书写技能,在上级医师指导下,书写心理治疗案例总结报告≥2份。
(3)了解轻性精神疾病治疗方法的新进展。
结合本专业的需要,导师可为研究生选择与研究课题相关的精神科三级科室
1. 理论知识:
(1)掌握本研究方向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2)掌握本研究方向的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研究新进展(选择1~2个病种)。
2. 临床技能:
(1)掌握本研究方向的常见病与疑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与治疗原则。
(2)管理病床不少于2张,收治病人及规范书写病历10-20例。
(三)教学能力训练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临床各科轮转期间,协助上级带教教师指导本科生书写病历和病情记录、参加临床示教和病例讨论等,接受临床教学能力的初步培养。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参加临床教学工作的时间应不少于40学时。轮转结束后由教研室写出评语。
(四)科研训练与论文要求
在进行临床能力训练的同时,进行科研能力训练。在科研能力训练过程中,教研室和指导小组要同研究生一起制定出具体的论文工作计划,使研究生掌握论文选题、课题设计、文献检索、资料收集、数据处理、论文撰写等基本科研方法,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结合临床实际,以总结临床实践经验为主,完成一篇临床应用论文、病历分析报告或文献综述(字数不少于5000字)。研究生应该利用业余时间从事科研工作,不能占用临床训练时间。
(五)研究方向
1、临床精神病学
2、心身障碍
(一)学位课程的考试
学位课程的学习以考试方式考核,一般在入学第一学期末全部结束。由研究生管理部门统一组织,考核成绩学位课程70分合格,非学位课程60分合格。专业课学习结束,由研究生部按二级学科统一组织考试。
(二)转科考核
研究生应根据本专业培养方案的规定,完成各科的轮转工作量和质量要求,管理床位一般为5~8张,出科时必须进行转科考核,由轮转科室指导小组考核按本学科领域要求对研究生进行轮转考核,主要考核学生是否具有规范的临床操作和独立处理本学科常见病的能力。考核不合格者应适当延长转科时间并进行补考,有一科补考不合格或累计有两科补考者不能申请专业学位。具体考核办法见《蚌埠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考核暂行规定》。
(三)毕业(结业)考核
包括对研究生的思想品德与工作表现、课程学习、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临床能力(手术或技术操作)等进行严格的综合考核和考试。临床能力考核由考核答辩委员会组织。
学院按学科、专业组成临床能力考核和论文答辩委员会(简称考核答辩委员会),由5位以上具有临床医学副教授(或副主
完成本专业培养方案的全部要求后,毕业(结业)考核合格,本人提出答辩申请,经二级学科专业硕士点初审、系、部、医院审核同意,报学校研究生部备案,方可进行学位论文答辩。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科室统一管理、科主任负责、导师组集体指导的方式。成立指导小组,负责临床能力训练指导和考核,由指导小组负责人指定专人(责任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临床训练和学位论文(含文献综述)等具体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