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与性病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身体健康,愿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临床医学事业而献身。
2、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够独立处理本学科领域内的常见病、多发病,掌握各项检查治疗技术,能对下级医师进行业务指导,达到卫生部颁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中规定第一阶段培训结束时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
3、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
4、具备查阅本专业文献的能力,能结合临床实际,学习并掌握从事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完成一篇学位论文(可以是病例分析和综述等)并通过答辩。
5、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
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3年。
课程学习
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及非学位课程。
(一)学位课程/必修课(16学分)
1、公共必修课(7学分)
(1) 自然辨证法18学时 1学分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学时 2学分
(3)公共英语(听说与写作)90学时 4学分
2、专业必修课(9学分)
(1)专业基础理论课4学分
从临床病理学、医学免疫学、临床流行病学、临床基本技能中至少选学2门,每门课程30-40学时,2学分。
(2)专业课 3学分
(3)专业英语(专业英语文献阅读与写作)2学分
(二)非学位课程/选修课(≥4学分)
从研究生部提供的选修课表中选。由学校统一安排授课,一般为4-6门,每门课程15-20学时,1学分。
除专业课、专业英语外,其他课程均由学院在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统一安排集中学习,第二学期进入临床后由各专业点组织专业课、专业英语教学,以自学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第二学年末结束。
临床能力训练
1、在二级科室范围内轮转6个月:整形外科2个月,风湿科2个月,肾病科2个月。
2、在皮肤科进行专业临床能力训练18个月。学习掌握各种常见皮肤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和诊治。学习掌握常见的皮肤科操作技术技术。认真填写轮转手册,每科结束时要作自我小结,由院、科带教老师写出评语,并由院科主任审查签字
(一)理论知识
1、掌握
(1)皮肤病与性病学临床知识通读包括临床皮肤病学、性病学。
(2)本专业常见病和多发病,包括浅部真菌感染、病毒性皮肤病、细菌性皮肤病、药疹、接触性皮炎、湿疹、荨麻疹、玫瑰糠疹、银屑病、痤疮、脱发、疥疮、白癜风、色素痣等以及性传播疾病如尖锐湿疣、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生殖器疱疹、梅毒的诊断、鉴别诊断与治疗原则。
(3)皮肤病皮损的辨认及临床意义。
(4)皮肤病治疗原则。
2、熟悉
(1)皮肤病理学、皮肤免疫学、皮肤真菌学和皮肤生理学。
(2)重症药疹、湿疹、红斑狼疮、寻常型和特殊类型银屑病、大疱性皮肤病、硬皮病、皮肌炎、皮肤恶性肿瘤、皮肤血管炎、性病性淋巴肉芽肿、软下疳的诊断、鉴别诊断与治疗原则。
(3)皮肤病的健康教育指导工作。
3、了解
(1)皮肤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
(2)本专科一些少见病和疑难病诊治原则。
(3)艾滋病的诊治原则。
(二)临床技能
1、掌握
(1)斑贴试验、皮肤过敏试验方法及诊断意义。
(2)疥螨检查、真菌检查、淋球菌镜检方法。
(3)皮肤活检技术。
(4) 换药、湿敷、皮损内注射、刮疣等治疗方法。
(5)常用的皮肤理疗方法:熟悉紫外线、二氧化碳激光、氦氖激光、微波、液氮冷冻。PUVA疗法等的适应证、禁忌证和操作方法。
(6)常见皮肤病的病理表现。
2、熟悉
(1)真菌培养及常见菌种的鉴定技术。
(2)了解免疫组化染色等实验技术的原则及临床应用。
(三)轮转具体要求和安排如下
1、临床能力训练
应在本专业二级学科范围进行临床技能训练的轮转,时间1.5年。具体时间要求如下:
(1)轮转方法
①临床轮转
皮肤科门诊、急诊6个月
病房6个月
实验室4个月
治疗室2个月
(2)要求掌握: ①常见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
②实验室检查
③诊断、鉴别及处理
3、应诊治的病种
带状疱疹10例 物理性皮肤病 10例
真菌性皮肤病40例 扁平苔癣 3例
梅毒5例 传染性软疣 10例
非淋菌性尿道炎10例 遗传性皮肤病 3例
慢性单纯性苔藓20例 白癜风 10例
手足体股癣30例 皮肤淀粉样变 5例
淋病10例 类天疱疮3例
尖锐湿疣10例 天疱疮3例
接触性皮炎20例 红斑狼疮3例
湿疹20例 玫瑰糠疹10例
荨麻疹20例 多形红斑5例
药疹10例 银屑病10例
研究生在临床各科轮转期间,协助上级带教教师指导本科生书写病历和病情记录、参加临床示教和病历讨论等,接受临床教学能力的初步培养,参加临床教学工作的时间不应少于40学时。
在进行临床能力训练的同时,进行科研能力训练。在科研能力训练过程中,研究生要掌握论文选题、课题设计、文献检索、资料收集、数据处理、论文撰写等基本科研方法,培养临床科研工作的思维和分析能力,结合临床工作,以总结临床实践经验为主,完成一篇临床应用论文、病历分析报告或文献综述(字数不少于5000字)。
(一)课程学习考核
研究生课程的学习以考试方式考核,一般在入学第一学期末全部结束。由研究生管理部门统一组织,考核成绩学位课程70分合格,非学位课程60分合格。专业课学习结束,由研究生部按二级学科统一组织考试。
(二)转科考核
研究生应根据本专业培养方案的规定,完成各科的轮转工作量和质量要求,管理床位一般为5~8张,出科时必须进行转科考核,由轮转科室指导小组考核按本学科领域要求对研究生进行轮转考核,主要考核学生是否具有规范的临床操作和独立处理本学科常见病的能力。考核不合格者应适当延长转科时间并进行补考,有一科补考不合格或累计有两科补考者不能申请专业学位。转科总评成绩达到70分为合格,其成绩作为临床能力训练平时成绩的依据,在毕业考核中占30%的比例。具体考核办法见《蚌埠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考核暂行规定》。
(三)毕业(结业)考核
包括对研究生的思想品德与工作表现、课程学习、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临床能力(手术或技术操作)等进行严格的综合考核和考试。临床能力考核由考核答辩委员会组织。毕业考核时间安排在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三年的第一学期末(即当年的12月份)。
学院按学科、专业组成临床能力考核和论文答辩委员会(简称考核答辩委员会),由5位以上具有临床医学副教授(或副主任医师)以上的临床医学专家组成,其中应包括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2人,主席必须由具有研究生导师资格的正高职专家担任,校外专家为1—2人。考核答辩委员会主要负责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考核和论文答辩,并对研究生的思想品德与工作表现、课程学习、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等做出综合评价。
五、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
完成本专业培养方案的全部要求后,毕业(结业)考核合格,本人提出答辩申请,经二级学科专业硕士点初审、临床教学医院审核同意,报学院研究生部备案,方可进行学位论文答辩。具体实施办法见《蚌埠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工作暂行实施办法》和《蚌埠医学院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
六、指导方式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科室统一管理、科主任负责、导师组集体指导的方式。成立指导小组,负责临床能力训练指导和考核,由指导小组负责人指定专人(责任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临床训练和学位论文(含文献综述)等具体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