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蚌埠医学院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蚌埠医学院 /2014-04-03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医学专门人才。

1、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作风正派,具有献身医学科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能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努力为人民服务。

2、努力提升理性的科学精神,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和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

3、系统掌握本学科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熟悉和了解本学科国内外研究前沿与发展方向。

4、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和资料,能用外文撰写论文摘要,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

5、有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心理素质。

二、学习年限

三年

三、研究方向

1、断层影像与介入放射解剖

脑的结构与功能的可视化及其临床应用介入放射、微创技术的形态学基础。

2、临床应用解剖学

组织器官损伤与修复的形态学基础、观察研究修复的方法。

3、神经损伤与再生

神经损伤与再生的形态、探讨神经损伤与修复的机制与方法。

四、课程设置

硕士研究生学习实行学分制,毕业前必须至少修满26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16学分,非学位课程不少于6学分,学术活动不少于2学分,教学工作或临床实践2学分。学位课程考核成绩达到70分,非学位课程考核成绩达到60分为合格,并记入相应学分。

(一)学位课程(必修课):16学分

公共必修课(7学分)

1、自然辩证法                               18学时    1学分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学时    2学分

3、公共英语(听说与写作)                   90学时    4学分

专业必修课(9学分)

1、分子生物学 (专业基础理论课)            30-40学时  2学分

2、医学统计学 (专业基础理论课)            30-40学时 2学分

3、专业课                                  3学分

4、专业英语 (专业英语文献阅读与写作)       2学分

(二)非学位课程(选修课):至少6学分

每门课程15-20学时,1学分。

1、医学科研方法学                            1学分

2、分子生物学技术                            1学分

3、流式细胞仪技术                            1学分

4、基础免疫学                 1学分

5、实验动物学                                 1学分

6、高级生理学                                 1学分

7、计算机应用(spss软件)                         1学分                            

8、细胞培养技术                               1学分

9、医学神经生物学                             1学分

10、临床病理学                                1学分

11、生物信息学                                1学分

(三)学术活动(至少2学分)

1、参加院级或院级以上单位组织的学术会议                 每次0.5学分

2、在院级或院级以上单位组织的学术会议上做学术报告       每次1学分

(四)教学与临床实践(2学分)

在导师指导下,参加面向本科学生专业课的教学实践,参加教研室集体备课及各种学术活动,熟悉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负责本科生的实验课教学和培养性的讲课,时间为6-8个月,应届本科生与同等学力者应达到一年,总学时数不低于40学时。硕士研究生按规定完成一轮教学实践工作,并有考核成绩记录。

五、培养方式方法

研究生在读期间,除必须完成共同必修课规定的学时、学分外,还需重点进行本专业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包括导师指定的必读的中外书籍;学习有关工具书的利用,文献资料的检索、鉴别、分析;参加教研室的部分科研工作及相关的学术讨论,担任部分实验课的教学;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室科研工作,对选定的学位论文课题,进行研究、撰写出学位论文,进行论文评审和答辩。

具体安排:

1、第一学年:学校统一安排学习公共课程和部分专业选修课。

2、第二学年:由教研室安排进行本专业研究的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如文献资料的检索、选择、鉴别、分析、专业工具书的使用,了解国内外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相关领域研究热点问题,写出综述及开题报告,导师组对研究计划给予论证并提出修改意见。在教研室的学习在导师指导下,以自学为主,也可以安排一些专题讲座。第三学期结束时,以专业点为单位组织专业课和专业英语考试,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及成绩报研究生部备案。第四学期主要继续完成课题的相关研究工作,在导师指导下安排一定数量的教学任务。

3、第三学年:继续进行课题的研究工作,在此期间主要培养研究生独立科研工作的能力;并在导师指导下,参加专业课的教学工作(如备课、听课、实验课教学等),研究生至少每月向导师汇报一次学习情况并及时取得导师的指导。在完成学位论文的科研工作基础上撰写论文,完成后交导师批阅;5月份之前全部完成学位论文,并最后整理定稿、印刷,提交答辩委员会相关人员审阅后进行硕士学位毕业论文答辩。

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包括校内外学术报告、学术会议、教学科技比赛等,要求参加不少于3次,本人报告不少于1次并提交宣读报告。

六、考核办法

1、课程考试

学位课程的学习以考试方式考核,由研究生管理部门统一组织,考核采用百分制和学分制,必修课考核成绩达到70分,选修课考核成绩达到60分为合格,并记入相应学分。专业课及专业英语学习结束,以硕士点为单位由教研室统一组织考试。

2、中期考核

考核内容:研究生思想品德、科研设计、文献综述、开题情况及专业课等学位课程的学习情况等。考核时间安排在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二年的第一学期末。

3、毕业考核

考核内容:研究生思想品德与工作表现、科研进展、专业知识及基本技能等综合考核。毕业考核时间安排在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末。

七、硕士学位论文

1、选题与开题

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应根据研究方向,由导师与研究生共同拟定,或在导师指导下自行选定,选题尽可能与导师的研究方向一致,有利于发挥导师专长,以便顺利开展科研工作。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研究生可根据本人的专业志趣和专业基础自行选题,以利发挥研究生主观能动作用,积极完成科研工作。选题应遵循下述原则:

(1)科学性 选题对医学科技事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对提高本专业的教学质量或科研水平有实际意义。

(2)创新性 可以是理论创新、技术创新或方法创新。

(3)可行性 具备开展课题研究工作的必要条件,有较充足的研究经费支持,能在规定的学习期限内完成所选课题的研究工作,获得创新性成果或提出新见解。

在导师指导下,研究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写出文献综述,进行课题设计,开展预试验,确定课题后,在第四学期结束前,组织邀请本专业和相关专业副教授(或相应职务)以上人员参加开题报告会,通过讨论交流,广泛听取意见,博采众长。

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立题依据,包括课题研究的意义、同类研究工作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②课题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③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步骤、技术路线及可行性分析;④课题的创新之处;⑤与本课题有关的前期工作基础;⑥课题研究计划、预期进展和预期成果;⑦已具备的实验条件和经费预算,尚缺少的实验条件和经费及其解决的途径。

2、实验室研究工作

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按照课题的设计和计划,独立完成实验研究工作;应定期向导师汇报课题进展情况及存在问题,以便及时解决。在工作中,着重科研基本功的训练,重视科研道德、科学思维、动手能力的培养。科研阶段的所有原始记录、资料数据应如实地全部记录在《蚌埠医学院研究生科研工作记录本》上,并按要求书写,妥善保存备查。

3、学位论文

在完成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第三学年下学期主要进行学位论文的撰写工作。研究生应系统总结研究内容,分析研究结果,提出课题研究的创新点或新见解及其价值、意义,完成学位论文初稿。研究生学位论文包括:题目、目录、摘要(中、外文)、前言、材料和方法、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结论、参考文献和必要的附录及致谢。论文书写应文字通顺,条理分明,有较强的逻辑性,实验数据真实可靠,分析严谨,推理正确,统计处理准确无误。

4、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

研究生修满课程学分并完成学位论文,学位论文经导师组预审后,由导师或学位点负责人组织学位论文预答辩,征求意见,集思广益,进一步修改学位论文。论文由系(部)组织专家经“双盲”方法评审,获得通过后方能申请进行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工作按《蚌埠医学院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的规定组织、实施。

 

 

病原生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政治思想方面: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基本原理,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身体健康,服从祖国需要,勇于创新,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通过三年学习,养成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善于学习的钻研精神,以适应新世纪对高层次医学专门人才的要求。

2、专业方面: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深入了解本专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动向;了解本专业相关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及新进展;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研究方法,并能熟练进行实验室基本技术操作;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及网络应用技术。经过3年的培养后,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大学教学及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熟练掌握英语应达到“四会”,优秀学生应达到英语全国等级考试六级水平。争取初步掌握第二外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国外文献,对文献具有识别、分析、总结的能力;

4、其他方面:具有优良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职业道德和健康的身心。

二、学习年限

三年

三、研究方向

1、细菌L型致病性与细胞凋亡机制的探讨

细菌L型及可溶性因子对细胞凋亡的作用; 细菌L型可溶性因子对细胞凋亡信号传导的影响。

2、解脲支原体致病性及致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

解脲支原体对细胞的致病作用及对细胞凋亡信号传导的影响。

3、胞内寄生菌的免疫病理机制研究

胞内寄生菌(如结核杆菌)对免疫因子产生的影响及对免疫信号传递中可能的作用。

4、囊尾蚴病致病机制与免疫预防的实验研究

囊尾蚴病患者体液与细胞免疫和免疫调节及其和致病的关系,囊尾蚴病核酸疫苗的体内效应、佐剂作用及预防效应的实验评价。

5、寄生原虫与宿主的关系及其致病机制

涉及细胞内寄生原虫的致病机制和及其与宿主的关系,如分子水平的疟原虫耐药性和媒介蚊的相关研究;弓形虫信号转导的相关研究和速殖子诱导的免疫效应及其调节等。

6、新发现和再流行的寄生虫病宏观和微观流行学病研究

应用传统的和分子流行病学方法研究一定地理区域内新发现及再流行的寄生虫病的流行规律及其危害,为防治工作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

四、课程设置

硕士研究生学习实行学分制,毕业前必须至少修满26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16学分,非学位课程不少于6学分,学术活动不少于2学分,教学工作或临床实践2学分。学位课程考核成绩达到70分,非学位课程考核成绩达到60分为合格,并记入相应学分。

(一)学位课程(必修课):16学分

公共必修课(7学分)

1、自然辩证法                               18学时    1学分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学时    2学分

3、公共英语(听说与写作)                   90学时    4学分

专业必修课(9学分)

1、分子生物学 (专业基础理论课)            30-40学时  2学分

2、医学统计学 (专业基础理论课)            30-40学时 2学分

3、专业课                                  3学分

4、专业英语 (专业英语文献阅读与写作)       2学分

(二)非学位课程(选修课):至少6学分

每门课程15-20学时,1学分。

1、医学科研方法学                           1学分

2、分子生物学技术                            1学分

3、流式细胞仪技术                            1学分

4、基础免疫学                 1学分

5、实验动物学                                 1学分

6、计算机应用(spss软件)                     1学分  

7、细胞培养技术                               1学分

8、生物信息学                                1学分

(三)学术活动(至少2学分)

1、参加院级或院级以上单位组织的学术会议                 每次0.5学分

2、在院级或院级以上单位组织的学术会议上做学术报告       每次1学分

五、教学工作或临床工作

在导师指导下,参加面向本科学生专业课的教学实践,参加教研室集体备课及各种学术活动,熟悉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负责本科生的实验课教学和培养性的讲课,时间为6-8个月,总学时数不低于40学时。硕士研究生按规定完成一轮教学实践工作,并有考核成绩记录。

六、培养方式方法

研究生期间,除必须完成共同必修课规定的学时、学分外,还需重点进行本专业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包括导师指定的必读的中外书籍;学习有关的工具书的利用,文献资料的检索、鉴别、分析;参加教研室的部分科研工作及相关的学术讨论,担任部分实验课的教学;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室科研工作,对选定的学位论文课题,进行研究、撰写出学位论文,进行论文评审和答辩。

具体安排:

1、第一学年:参加必修课的学习,并完成规定的学分,完成选修课的学习。

2、第二学年:进入教研室开始进行本专业研究的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如文献资料的检索、选择、鉴别、分析、专业工具书的使用,了解国内外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相关领域研究热点问题,在导师的指导下,选出学位论文的研究课题,进行学位论文的选题设计,以及进行开课报告。第二学年第一学期结束时,以专业点为单位组织专业课和专业英语考试,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及成绩报研究生部备案。第二学年第二学期正式进入课题的研究工作。

3、第三学年:继续进行课题的研究工作,在此期间主要培养研究生独立科研工作的能力,及时整理科研工作的资料,对研究工作既能及时的总结,又能发现和解决问题。并在导师指导下,指定参加本科专业课的教学过程(如备课、听课、实验课教学等),研究生至少每月向导师汇报一次学习的情况并及时取得导师的指导。在完成学位论文的科研工作基础上,集中撰写论文,完成定稿后,交与导师批阅,5月份之前全部完成学位论文,并最后定稿整理成文,进行论文印刷,提交答辩委员会相关人员审阅后进行硕士学位毕业论文答辩。研究生在此期间,应及时将论文整理成文,以便能在杂志上尽快发表。

七、考核办法

1、课程考试

学位课程的学习以考试方式考核,由研究生管理部门统一组织,考核采用百分制和学分制,必修课考核成绩达到70分,选修课考核成绩达到60分为合格,并记入相应学分。专业课及专业英语学习结束,以硕士点为单位由教研室统一组织考试。

2、中期考核

考核内容:研究生思想品德、科研设计、文献综述、开题情况及专业课等学位课程的学习情况等。考核时间安排在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二年的第一学期末。

3、毕业考核

考核内容:研究生思想品德与工作表现、科研进展、专业知识及基本技能等综合考核。毕业考核时间安排在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末。

八、硕士学位论文

1、选题

在充分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专著等基础上,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选题的方向应尽量与导师所承担的科研课题相关或与教研室的主要研究方向一致,课题的选题应在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确定。

2、开题报告

选题后应立即进行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广泛邀请教研室及相关科室的人员参加,开题报告的内容包括选题的目的、依据,目前国内外进展的状况,研究的基本内容,采用的方法与手段,预期达到的水平,科研的条件,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进度安排,经费预算等。开题报告后,导师组及相关专家进行充分论证其科学性、先进性、可行性,方可确定研究课题。

3、课题实验研究

确定科研课题后首先进行预试验。进行科研时,教研室及导师组应指定专人协助及指导科研工作。研究过程中要及时作好记录,研究生应定期向导师汇报课题进展情况及存在问题,以便及时解决。科研中应培养严谨、求实、慎密的科学态度,严禁弄虚作假。

4、毕业论文的撰写与要求

三年级下学期主要进行学位论文的撰写,系统总结研究内容,提出学位论文的见解及价值,完成论文初稿。学位论文需经过导师组预审、教研室内及相关学科老师参加的预答辩,论文由系(部)组织专家经“双盲”方法评审,获得通过后方能申请进行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工作按《蚌埠医学院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的规定组织、实施。


免疫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品德优良,热爱专业,具备严谨科学作风,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能够独立进行科研和教学工作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免疫学专业人才。

1、在政治思想和社会公德方面,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积极贯彻党和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具有较高的现代文明素养。

2、在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方面,热爱医学科学和本专业,具有坚持真理,务实求真和严谨学术规范的职业道德,也具有积极进取和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

3、在免疫学专业的学术水平方面,能全面掌握医学免疫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跟踪最新研究进展;能够掌握3 ~ 4项免疫学实验的重要方法和技术,熟悉1~2项与研究课题相关的其他实验方法和技术。能总结文献资料撰写综述,能整理和分析实验结果撰写学术研究论文。另外能初步撰写科研课题的申请书。通过参与对本科生实验课的带教工作,初步具备承担本专业教学工作的能力。

4、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英语),能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英文文献和资料,能初步听懂英文学术讲座以及与外籍学者口头交流能力。能用外文撰写论文摘要,能用电子邮件方式与国外专家进行学术方面书面交流。

5、其他方面:具有优良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职业道德和健康的身心。

二、学习年限

三年

三、研究方向

1、细胞免疫

主要集中探讨T细胞免疫应答过程的分子机制。观察T细胞不同亚群在抗原刺激后活化和增殖,分化和效应,以及凋亡过程所涉及的信号传导途径,试图从分子水平阐明T细胞在抗感染免疫和抗肿瘤免疫以及自身免疫疾病发生方面的确切机制。

2、抗感染免疫

探讨机体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在抗感染性免疫应答中的协同作用及其机制。主要研究机体抗结核杆菌感染的免疫机制相关的天然免疫细胞和获得性免疫细胞的作用,包括中性粒细胞和各种调节性T细胞的作用。

3、肿瘤免疫

主要观察T细胞在杀伤肿瘤细胞的过程涉及哪些途径和机制,以及体内抗肿瘤活性的研究,可望这种具有高效细胞毒活性的T细胞能在临床成为治疗肿瘤一种新的免疫细胞过继疗法。

 

四、课程设置

硕士研究生学习实行学分制,毕业前必须至少修满26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16学分,非学位课程不少于6学分,学术活动不少于2学分,教学工作或临床实践2学分。学位课程考核成绩达到70分,非学位课程考核成绩达到60分为合格,并记入相应学分。

(一)学位课程(必修课):16学分

公共必修课(7学分)

1、自然辩证法                               18学时    1学分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学时    2学分

3、公共英语(听说与写作)                   90学时    4学分

专业必修课(9学分)

1、分子生物学 (专业基础理论课)            30-40学时  2学分

2、医学统计学 (专业基础理论课)            30-40学时 2学分

3、专业课                                  3学分

4、专业英语 (专业英语文献阅读与写作)       2学分

(二)非学位课程(选修课):至少6学分

每门课程15-20学时,1学分。

1、医学科研方法学                           1学分

2、分子生物学技术                            1学分

3、流式细胞仪技术                            1学分

4、细胞培养技术                1学分

5、实验动物学                                 1学分

6、临床病理学                                     1学分

7、计算机应用(spss软件)                      1学分

8、生物信息学                                1学分

(三)学术活动(至少2学分)

1、参加院级或院级以上单位组织的学术会议                 每次0.5学分

2、在院级或院级以上单位组织的学术会议上做学术报告       每次1学分

五、教学工作或临床工作

在研究生第二学年参加至少一轮医学本科生免疫学实验课的教学工作。并根据教学需要参与其他必要教学辅助工作。

六、培养方式方法

研究生在第一学期为集中授课时间,完成大部分学位课程并参加考核,第二学期集中授课结束后进入本科室的实验室开始实验室研究工作阶段,参加所在科室的日常考勤,参与科室和实验室的集体活动。在指导教师的直接指导下,参加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实验研究工作,同时也是学位论文的实验研究工作。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第二学期,熟悉和学习与实验研究相关技术和方法,同时在参与导师课题研究中学习有关实验方法和技术,并开始进行与学位论文课题研究有关的预实验,同时阅读与课题实验研究相关的最新文献,写出有关课题的最新研究进展的综述。在第三学期结束前,完成学位论文的实验研究开题报告,在吸取到会教师专家的意见后,制定出研究课题的较详细计划。

在第三学期至第五学期期间,应参加每周的实验室学术会议,并至少有6次实验研究工作进展汇报和3次阅读文献汇报。在此期间,应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1次,递交会议论文和在会议上作报告交流。第三学期末,以专业点为单位组织专业课和专业英语考试,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及成绩报研究生部备案。

第四和第五学期期间,研究生主要进行毕业论文的实验室研究工作,并应在第五学期末基本结束实验室工作。在此期间,应积极完成2篇论文的撰写和发表。

第六学期,主要完成学位论文的撰写,分析和整理所有实验数据,必要时需要进行补做部分实验。应在第六学期的第六周完成预答辩,第十周完成论文的撰写和打印装订以及寄出评审。在第十四周,或者最迟不超过第十五周完成学位论文答辩。如果论文评审不能通过者,根据论文评审意见,需要补做实验和修改论文,可延期一个学期后将修改后论文再次寄出评审和申请举行答辩。

七、考核和中期评估考核

1、课程考试

学位课程的学习以考试方式考核,由研究生管理部门统一组织,考核采用百分制和学分制,必修课考核成绩达到70分,选修课考核成绩达到60分为合格,并记入相应学分。专业课及专业英语学习结束,以硕士点为单位由教研室统一组织考试。

2、中期考核

考核内容:研究生思想品德、科研设计、文献综述、开题情况及专业课等学位课程的学习情况等。考核时间安排在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二年的第一学期末。

3、毕业考核

考核内容:研究生思想品德与工作表现、科研进展、专业知识及基本技能等综合考核。毕业考核时间安排在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末。

八、发表学术论文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答辩前,应在本专业杂志上发表与所研究方向密切相关的研究论文,具体要求达到以下三项之一者,才可以申请答辩:

1、在SCI刊物上发表与课题研究方向和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1篇。

2、在国内免疫学相关专业的统计源期刊上发表与课题研究方向和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论文2篇(至少有1篇正式刊出,另1篇接到同意发表或正在刊印的正式通知)。其中1篇须发表在本专业核心期刊如《中华微生物与免疫学杂志》或《中国免疫学杂志》,或者PubMed收录杂志如《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第四军医大学主办)或《Cellular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中国免疫学学会和中国科技大学主办)。

3、有一项与课题研究方向和学位论文有关的发明专利被受理,同时在国内本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与课题研究方向和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1篇。

九、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应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实践价值, 应反映作者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应表明作者具有从事本门学科的研究能力, 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其结论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 要有新见解。

学位论文工作按照选题、开题、实验研究和论文撰写几个环节进行。

1、选题

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学习和了解本专业点的研究方向所涉及的专业领域的研究现状,通过阅读文献资料和本实验以往的实验研究成果,确定论文的选题,方向应与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内容相一致或密切相关。学位论文课题选定后应填写《研究生科研课题论证报告书》中的第一至第四项,选题应在第三学期初完成。

2、开题报告

选题后即可准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内容包括研究背景、立题依据、研究内容和目的、研究方法和路线、预期结果、科研条件以及预试验结果、进度安排和经费预算等。开题报告时除有导师组成员外,还应邀请本专业及相关科室人员参加,充分讨论选题及研究方案的科学性、先进性及可行性。开题报告结束后应完成《研究生科研课题论证报告书》中的第五至第七项。

3、课题的实验研究

在正式进行课题的实验研究前,应做预试验或熟悉和掌握相关的实验方法和技术。实验过程中应详细、忠实记录过程和方法,定期向导师汇报课题研究进展情况以及出现和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解决。实验研究中应培养严谨、求实、缜密的科研作风,严禁弄虚作假、编造数据等不规行为。对实验数据要及时整理分析,以期发现新的现象和规律。

4、论文撰写

根据课题研究方向的进展和研究生本人的实验结果,系统分析和总结研究内容,尽可能提出新的见解和观点,完成论文初稿撰写,由导师审阅修改。研究生根据导师提出的修改意见,修改完善论文内容,掌握论文撰写的规范要求。

研究生应在答辩6周前交出论文,由指导教师和指导小组审阅写出详细学术评语, 经教研室审查同意, 报系(部)审批后才能复印。

十、论文答辩申请

答辩前6周, 由系(部)将研究生毕业论文寄送兄弟院校的研究生管理部门或者学术交流部门,通过随机和“双盲”方式聘请两名本专业专家为论文评阅人,请论文评阅人写出评语,论文评阅人中如有一人的评语属否定时,所在教研室应对否定意见进行分析、研究,必要时可增聘一位评阅人。如两名评阅人(包括增聘评阅人)的评语是否定的,则本次申请无效。论文获得通过后方能申请进行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工作按《蚌埠医学院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的规定组织、实施。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政治思想方面:研究生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集体主义精神以及追求真理和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的敬业精神和学术道德。

2、学业素质方面:熟练掌握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现代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的理论,熟悉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的研究的过程、特点、实验方法和技术,熟悉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学科前沿发展动态,熟悉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的教学过程和教材教法,熟悉常见疾病的病理诊断,参与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的教学和科研实践,熟练阅读专业英语文献,熟悉计算机在科研中应用,为今后参加各项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的工作打好基础。

3、其他方面:具有优良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职业道德和健康的身心。

二、学习年限

三年

三、研究方向

1、感染病理学

侧重于胃癌与妇科肿瘤中细菌L型感染与肿瘤发生与发展的关系。

2、肿瘤病理学

侧重于乳腺癌病理、胃癌病理和妇科恶性肿瘤病理研究的三个分支。

3、脑血管疾病病理生理学

脑血管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理及保护机制的探讨。

四、课程设置

硕士研究生学习实行学分制,毕业前必须至少修满26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16学分,非学位课程不少于6学分,学术活动不少于2学分,教学工作或临床实践2学分。学位课程考核成绩达到70分,非学位课程考核成绩达到60分为合格,并记入相应学分。

(一)学位课程(必修课):16学分

公共必修课(7学分)

1、自然辩证法                               18学时    1学分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学时    2学分

3、公共英语(听说与写作)                   90学时    4学分

专业必修课(9学分)

1、分子生物学 (专业基础理论课)            30-40学时  2学分

2、医学统计学 (专业基础理论课)            30-40学时 2学分

3、专业课                                  3学分

4、专业英语 (专业英语文献阅读与写作)       2学分

(二)非学位课程(选修课):至少6学分

每门课程15-20学时,1学分。

1、医学科研方法学                            1学分

2、分子生物学技术                            1学分

3、流式细胞仪技术                            1学分

4、基础免疫学                 1学分

5、实验动物学                                 1学分

6、高级生理学                                 1学分

7、计算机应用(spss软件)                     1学分                            

8、细胞培养技术                               1学分

9、医学神经生物学                            1学分

10、肿瘤学                                    1学分

(三)学术活动(至少2学分)

1、参加院级或院级以上单位组织的学术会议                 每次0.5学分

2、在院级或院级以上单位组织的学术会议上做学术报告       每次1学分

五、教学工作或临床工作

硕士研究生按规定完成一轮教学,参加一个本科实验小班的实验课教学,完整的听一轮理论课教学,并进行2学时理论课试讲;参加6个月临床外检实践工作,了解外检常规工作程序,参与外检取材、初检,并掌握和熟悉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要点,了解病理常用技术。并有考核成绩记录。

六、培养方式与方法

1、第一学年,在学院统一安排下,学习公共必修课程。

2、第二学年第三学期开始进入科室,由科室安排专业课和外语课教学,并进行实践活动。第三学期末,以专业点为单位组织专业课和专业英语考试,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及成绩报研究生部备案。

病理学研究生:系统参加病理学教学与听课活动(一学期),参加病理检验和诊断的工作,熟悉病理工作的内容和程序,锻炼初步的教学和检验诊断的能力;参加指导教师的科研工作,熟悉科研程序和有关技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科研课题的选择、设计、组织与实施活动,撰写相关综述和论文的写作,完成毕业论文。

病理生理学研究生:系统参加病理生理学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专业英语的学习,学习病理生理学研究进展和研究方法,参加病理生理学的教学活动及相关教学与科研实验工作,熟悉病理生理学的工作内容和科研程序与技术,锻炼实践能力,培养基本技能,在导师指导下,查阅专业文献,进行科研课题的选择、设计与实验,撰写相关综述和论文的写作,完成毕业论文。

七、考核办法

1、课程考试

学位课程的学习以考试方式考核,由研究生管理部门统一组织,考核采用百分制和学分制,必修课考核成绩达到70分,选修课考核成绩达到60分为合格,并记入相应学分。专业课及专业英语学习结束,以硕士点为单位由教研室统一组织考试。

2、中期考核

考核内容:研究生思想品德、科研设计、文献综述、开题情况及专业课等学位课程的学习情况等。考核时间安排在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二年的第一学期末。

3、毕业考核

考核内容:研究生思想品德与工作表现、科研进展、专业知识及基本技能等综合考核。毕业考核时间安排在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末。

八、论文工作

1、选题:在导师指导下,在第3学期查阅有关文献,确定研究课题,撰写专题综述,编写开题报告,进行预实验。

2、开题:选题后,要进行开题报告,和论证其课题的科学性、先进性、可行性。

3、课题研究:确定科研课题后,进行科研工作,其过程做好记录,定期向导师汇报,有问题及时解决,科研过程要严谨、要有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严禁弄虚作假。

4、第5学期,继续实验研究,并总结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初步完成学位论文。

5、第6学期,反复修改、完善学位论文,交导师亲自修改,3月底由硕士点组织预答辩后,论文由系(部)送专家“双盲”方法评审,论文通过后,5月底完成答辩工作。

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工作按《蚌埠医学院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的规定组织、实施。

相关话题/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