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培养研究生遵纪守法,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团结协作,身体健康,愿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临床医学事业而献身。
2、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独立处理本学科领域内的常见病,能对下级医师进行业务指导。达到高年资住院医师的临床工作水平。
3、掌握麻醉学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熟悉临床麻醉操作技术。
4、能结合临床实际,学习并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5、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熟练阅读英文专业书籍和文献,能够用英文撰写研究论文。
二、学习年限
硕士生学制3年。
三、培养方式与要求
(一)课程学习(20学分)
硕士研究生学习实行学分制,必须在毕业前至少修满20学分,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16学分,非学位课程不少于4学分,
1、公共必修课(7学分)
课程名称 | 学时/学分 | 开课学期 |
自然辩证法 | 18学时/1学分 | 第一学期 |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36学时/2学分 | 第一学期 |
公共英语(听说与写作) | 90学时/4学分 | 第一学期 |
2、专业基础理论课(4学分)
从临床病理学、临床解剖学、医学影像学、临床免疫学、临床流行病学、临床基本技能、医学神经生物学中选学2门,每门课程30-40学时,2学分。
3、学位专业课(3学分)
课程名称 | 学时/学分 | 开课学期 |
临床麻醉学 | 36学时/2学分 | 第三学期 |
疼痛诊疗学 | 18学时/1学分 | 第三学期 |
4、专业英语(专业英语文献阅读与写作)(2学分)
课程名称 | 学时/学分 | 开课学期 |
专业英语 | 36学时/2学分 | 第二、三学期 |
从研究生部提供的选修课表中选。由学校统一安排授课,一般为4-6门,每门课程15-20学时,1学分。
除专业课、专业英语外,其他课程均由学院在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统一安排集中学习,第二学期进入临床后由各专业点组织专业课、专业英语教学,以自学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第二学年末结束。
(二) 临床能力训练
临床能力训练以二级学科的各专业轮转为主,兼顾相关科室。通过临床能力训练,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麻醉操作技术,麻醉常见并发症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处理方法,掌握急症处理、危重病人抢救;综合分析、临床教学等技能;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和高尚的医德。临床能力训练结束时,应达到高年住院医师水平。
1、内科
1)掌握普通内科基本理论知识,了解现代内科新进展、新知识和新技术。
2)做到全面准确询问病史,认真仔细体格检查,掌握严谨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正规书写病写,全部病历质量必须达到甲级要求(按三甲医院要求)。
3)熟悉内科各种常见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4)比较熟练地掌握内科急诊常见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5)熟练掌握常见心电图、X线平片,了解B超、CT检查适应征及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6)了解各种内窥镜的检查技术、检查指征及临床意义。
7)掌握各种抗菌药物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正确用法。
2、麻醉科
1)掌握麻醉学基本理论,了解现代麻醉学新进展、新知识和新技术。
2)掌握常见外科手术病人的麻醉前准备和围手术期处理(按三甲医院要求)。
3)掌握硬膜外阻滞麻醉、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及神经阻滞麻醉方法、适应症、并发症的处理常规。
4)熟悉常用实验室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5)熟悉常用麻醉药及麻醉性镇痛药的药理特性、临床应用及副作用。
6)掌握心肺复苏技术,包括体外心脏按压术、电除颤、人工呼吸、药物复苏、抗休克。
7)在上级医师指导下或独立进行重症监护,包括心脏监护、呼吸监护、给氧等。
8)阅读《现代麻醉学》和《Anesthesia》等麻醉学教科书,结合课题阅读《中华麻醉学杂志》、《临床麻醉学杂志》、《Anesthesiology》、《Anesthesia and Analgesia》和《 British Journal of Anesthesia》 等杂志。
9)能紧密结合临床麻醉学研究某一方向及临床工作实践,完成一篇文献综述和临床论文并在省级以上期刊上发表。
10)进行为期不少于1个月的麻醉科总住院医师培养并实行24小时负责制。
3、外科
1)掌握无菌原则与无菌技术,了解外科新进展、新知识和新技术,如微创外科技术。
2)做到全面准确询问病史,认真仔细体格检查,掌握严谨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正规书写病写,全部病历质量必须达到甲级要求(按三甲医院要求)。
3)熟悉外科各种常见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4)比较熟练地掌握外科急诊常见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5)了解特殊外科病人手术方法,如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肿瘤根治手术、嗜铬细胞瘤手术。
轮转安排:
科室 | 时间 | 科室 | 时间 |
心血管内科 | 2个月 | 疼痛治疗 | 3个月 |
麻醉科 | 12个月 | ICU | 2个月 |
胸心外科 | 2个月 | 放射科(CT等 ) | 1个月 |
内分泌内科 | 2个月 |
|
|
(二)相关学科临床能力培养与要求
1.心血管内科2个月:管理5~8张病床,对各类心脏病,急慢性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塞,高血压及高血压危象、循环骤停等具一定分析处理能力;了解心脏介入,心内、外起搏技术。
2.胸心外科2个月:管理5~8张病床,了解先心、风心、冠心病人心脏手术及主动脉手术围术期处理原则;参加CPB管理5~10例次。
3.内分泌内科2个月:了解代谢、内分泌疾病,如甲亢、糖尿病、肾上腺疾病的诊断治疗;了解相关实验项目和技术(内科实验室)。
(三)麻醉学科临床能力培养与要求
1.临床麻醉:1年
(1)熟悉临床麻醉工作程序,掌握围麻醉期处理要点。
(2)掌握各种麻醉方法,控制性降压和人工低温技术;实施神经阻滞40例,推管内阻滞140例,全身麻醉120例(含双腔管插管20例)。
(3)掌握无创、有创循环监测,呼吸、肌松、全麻醉 深度监测;独立操作动、静脉穿刺测压各20例。
(4)掌握各专科麻醉,如脑神经外科、脊柱、四肢、口腔颌面、烧伤、整形、创伤外科麻醉,妇产科,老年、小儿麻醉等,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完成10例体外循环麻醉。
(5)掌握心肺脑复苏基本理论与程序。
(6)了解麻醉质控工作概况。
2.疼痛治疗:3个月
(1)了解急慢性疼痛的病理生理,诊断与鉴别诊断。
(2)掌握常用的疾病治疗方法,如癌症三阶梯疗法,各种神经阻滞方法,了解胶原酶溶盘技术。
3.重症监测治疗3个月。
(1)掌握术后重症病人的监测与治疗方法,包括机械通气,呼吸机的应用。
(2)对急性循环、呼吸衰竭、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糖代谢紊乱、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具有一定的分析处理能力。
(三) 教学能力训练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临床各科轮转期间,协助上级带教教师指导本科生书写病历和病情记录、参加临床示教和病例讨论等,接受临床教学能力的初步培养。能辅导下级医师和进修医师,其理论和实际工作能力达到“三甲医院”低年主治医师水平。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参加临床教学工作的时间应不少于40学时。轮转结束后由教研室写出评语。
(四) 科研训练与论文要求
在进行临床能力训练的同时,进行科研能力训练。在科研能力训练过程中,教研室和指导小组要同研究生一起制定出具体的论文工作计划,使研究生掌握论文选题、课题设计、文献检索、资料收集、数据处理、论文撰写等基本科研方法,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结合临床实际,以总结临床实践经验为主,完成一篇临床应用论文、病历分析报告或文献综述(字数不少于5000字)。研究生应该利用业余时间从事科研工作,不能占用临床训练时间。
四、考核
(一)课程学习考核
研究生课程的学习以考试方式考核,一般在入学第一学期末全部结束。由研究生管理部门统一组织,考核成绩学位课程70分合格,非学位课程60分合格。专业课学习结束,由研究生部按二级学科统一组织考试。
(二)转科考核
研究生应根据本专业培养方案的规定,完成相关科室的轮转工作量和质量要求,出科时必须进行转科考核,由轮转科室指导小组考核按本学科领域要求对研究生进行轮转考核,主要考核学生是否具有规范的临床操作和独立处理本学科常见病的能力。考核不合格者应适当延长转科时间并进行补考,有一科补考不合格或累计有两科补考者不能申请专业学位。具体考核办法见《蚌埠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考核暂行规定》。
(三)毕业(结业)考核
毕业(结业)考核包括对研究生的思想品德与工作表现、课程学习、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临床能力(手术或麻醉技术操作)等进行严格的综合考核和考试。临床能力考核由考核答辩委员会组织。
学院按学科、专业组成临床能力考核和论文答辩委员会(简称考核答辩委员会),由5位以上具有临床医学副教授(或副主任医师)以上的临床医学专家组成,其中应包括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2人,主席必须由具有研究生导师资格的正高职专家担任,校外专家为1~2人。考核答辩委员会主要负责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考核和论文答辩,并对研究生的思想品德与工作表现、课程学习、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等做出综合评价。
五、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
1、选题:在充分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专著等基础上,撰写综述报告并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选题的方向应尽量与导师所承担的科研课题相关或与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一致。
2、开题: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开题。开题报告的内容包括选题的目的、依据,目前国内外进展的状况,研究的基本内容,采用的方法与手段,预期达到的水平,科研的条件,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进度安排,经费预算等。开题报告后,导师组及相关专家进行充分论证其科学性、先进性、可行性、实用性,方可确定研究课题。
3、课题研究:确定科研课题后进行科研工作时,教研室及导师组应指定专人(指导组成员)协助指导科研工作。研究过程中要及时做好记录,研究生应定期向导师汇报课题进展情况及存在问题,以便及时解决。在科研中应培养严谨、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严禁弄虚作假。
4、毕业论文的撰写与要求:第三学年第二学期主要进行学位论文的撰写。研究生整理资料、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在2月底完成论文初稿。学位论文需经过责任导师亲自修改审阅和导师组预审,在3月底之前由教研室与硕士点导师组共同组织预答辩后,进行研究生论文“双盲”评审,论文评审通过后,在5月底以前完成论文答辩工作。
5、完成本专业培养方案的全部要求后,毕业(结业)考核合格,本人提出答辩申请,经二级学科专业硕士点初审,报系、部、医院审核同意,学校研究生部备案,方可进行学位论文答辩。
六、指导方式
硕士生指导由导师组负责,责任导师具体指导。每位研究生的指导小组由3~5名讲师以上或相当职称的人员组成,责任导师担任组长。
导师组根据《蚌埠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考核暂行规定》、《蚌埠医学院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实施办法》,毕业考核包括对研究生的思想品德与工作表现、课程学习、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临床能力(手术或麻醉技术操作)等进行严格的综合考核和考试。临床能力考核由考核答辩委员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