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昆虫纲
第一节 概述
昆虫纲是节肢动物门中最大的一个纲,在100多万种节肢动物中,约占90%。不少重要的虫媒病如疟疾、丝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斑疹伤寒、鼠疫等都是由昆虫传播的。
一、形态
昆虫具节肢动物的一般特征。成虫体躯左右对称,可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图47-1)。
1.头部 感觉和取食中心,有眼(单眼和复眼)、触角和口器等主要构造。昆虫的口器有多种类型,其中与医学有关的有咀嚼式(如蜚蠊)、刺吸式(如蚊、蚤、虱)和舔吸式(如蝇)。
2.胸部 昆虫的运动中心,分为前、中、后三个胸节。胸部背面有翅1~2对,有的无翅,如蚤、虱、臭虫;腹面有足3对。昆虫的翅上有翅脉,其排列和形状是昆虫分类常用的特征。
3.腹部 消化、生殖中心,常由十一节组成,最后数节转变成外生殖器。外生殖器的形态也是分类的重要依据。
图47-1 昆虫外部形态模式图
4.昆虫的内部构造 昆虫的内部构造复杂,有呼吸、消化、排泄、生殖、循环、神经等系统。其中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和生殖系统与传病有密切关系。
消化系统由口、前肠、中肠、后肠和肛门组成。自口腔经咽、食道、嗉囊到前胃为前肠,在胸部前肠的两侧有涎腺;中肠又称胃,有消化和吸收功能;中肠之后至肛门为后肠,具吸收水份和排除残渣的功能,许多病原体在昆虫的消化系统中发育繁殖后才得以传播。不少病原体被吸入昆虫的消化道后进入昆虫的血腔,进而进入昆虫的涎腺和生殖系统。唾液腺中的病原体通过刺叮吸血传播,卵巢中的病原体可经卵传递,使下一代的昆虫仍带有病原体而传播疾病。
第二节 蚊
蚊虫(mosquitoes)在分类上属于昆虫纲,双翅目,蚊科(Culicidae),是一类常见的医学昆虫,为多种重要疾病的传播媒介。全世界已知有约3 300种,我国已知有约350种,其中以按蚊属(Anopheles)、库蚊属(Culex)和伊蚊属(Aedes)与传病关系最为重要。
自然界中与蚊虫外形相似的昆虫很多,以下两点是识别真正蚊虫最明显的特征:
1.蚊虫头部有一长喙(即口器),绝大多数雌蚊的口器适于刺吸血液。
2.翅脉和翅缘都生有鳞片,身体的其他部分,如头、胸、足以及多数种类的腹部都覆盖有鳞片。
一、形态
1.成虫 大小不一,因虫种而异,体长范围在约1.6~12.6mm之间,成虫形态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图47-2)。
(1)头部:有一对复眼,两复眼间有触角一对,各由十五节组成,雄蚊触角上的轮毛长而密,雌蚊则短而稀(图47-3)。口器呈长喙状,由上唇、舌各1根,上、下颚各1对围成食物道,并被包裹在下唇鞘中。舌的中央又唾腺管,通向唾液腺。仅雌蚊刺吸人畜血液,而雄蚊的上、下腭均退化。下腭基部有触须一对。
(2)胸部:分前、中、后胸三部分,其腹面各有足一对,中胸有一对膜质翅,后胸有一对平衡棒。
(3)腹部:由11节组成,最后3节变为外生殖器,统称尾器,雄蚊的尾器是鉴定蚊种的重要依据。
(4)翅:翅脉和翅缘以及虫体披有不同颜色的鳞片,可形成斑或条带,是鉴别蚊种的重要特征。
图47-2 成蚊外部形态
图47-3 蚊虫头部和口器
2.虫卵 虫卵长约1mm,一般为长椭圆形,外形、颜色和排列方式等随种类不同而异。
3.幼虫 幼虫俗称孑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具眼、触角、口器等构造。胸部外表看不出分节界线。腹部分九节,第八节背面有一对气孔或呼吸管。
4.蛹 蛹的外形呈逗点状,分头胸部与腹部。在头胸部背面有一对呼吸管。
按蚊属、库蚊属、伊蚊属各期形态主要区别见图47-4及表47-1。
图47-4 三属蚊虫生活史各期比较
表47-1 三属蚊虫各期形态主要区别
虫期
|
区别点
|
按 蚊
|
库 蚊
|
伊 蚊
|
成蚊
|
体色
翅
停息姿态
|
大多灰褐色
大多有黑白斑
虫体与喙成一线,与栖息面成一角度
|
大多棕黄色
大多无黑白斑
虫体与喙成一角度,与栖息面平行
|
黑色有白斑
无黑白斑
同库蚊
|
卵
|
形态
在水中情况
|
舟状,有浮囊
单个散在浮于水面
|
长圆锥形,无浮囊
聚集成筏,卵块浮于水面
|
纺锤形,无浮囊
单个散开,沉于水底
|
幼虫
|
呼吸管
静止姿态
|
无,但有呼吸孔一对
虫体平浮于水面
|
有,细而长
呼吸管露于水面,头倒垂与水面成一角度
|
有,粗而短
同库蚊
|
蛹
|
呼吸管
|
短而粗,口宽,似漏斗形,前方有裂隙
|
细而长,口小,
前方无裂隙
|
短而宽,口呈三角形,前方无裂隙
|
二、生活史
蚊虫生活史属完全变态,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雌蚊在交配吸血后才产卵,蚊幼虫共分四龄,刚孵出的为一龄幼虫,经三次脱皮后发育为第四龄幼虫。约需一周即可化蛹,再经2~3天即羽化为成蚊。雄蚊羽化后不久即交配。完成一代生活史在夏季为10~15天。
三、生活习性及其在传病、防制中的意义
了解蚊虫的生活习性,便于适时、有针对性地采取防制措施,消除蚊虫的孳生和栖息条件以控制虫媒病的流行及扩散。
1.幼虫孳生习性 不同蚊种的孳生地各异,一般可归纳为表47-2中几种类型。
表47-2 我国常见蚊虫的主要孽生习性
水 体
|
代表蚊种
|
洁净的缓流水体
|
微小按蚊
|
比较洁净的大型静止水体
|
中华按蚊、嗜人按蚊、三带喙库蚊
|
丛林浓荫下小型积水
|
大劣按蚊
|
比较洁净的小型水体
|
白纹伊蚊
|
污秽的水体
|
淡色库蚊、致倦库蚊
|
咸水体
|
海滨伊蚊
|
2.嗜血习性 仅雌蚊吸血。唯有吸人、畜血液的雌蚊才能传播蚊媒病。嗜吸人血或兼吸人血的蚊种,可在人群间或人畜间传病。嗜血习性并非固定不变,在灾荒或战争等条件下,外界环境中血源有变化,如牲畜大量减少,原来嗜吸畜血的蚊虫可转吸人血,这样就会增加人群中蚊媒病传播与流行的可能性。
(1)生殖营养周期(环)(gonotrophic cycle):蚊虫每次从吸血到产卵的周期,分为三个阶段:①寻找宿主吸血;②胃血消化和卵巢发育;③寻找孳生地产卵。
(2)生理龄期(physiological age):指雌蚊经历生殖周期的次数,代表蚊虫存活时间的一个度量指标。
3.栖息活动 蚊虫一般可飞行1~2公里,还可随各种交通工具扩散,对来自有重要蚊媒病流行地区的轮船、飞机等应特别加强灭蚊检疫工作。
不同蚊种的成虫栖息场所也不尽相同,一般可分为:①家栖型(淡色库蚊、嗜人按蚊),②半家栖型(中华按蚊、日月潭按蚊),③野栖型(大劣按蚊)。了解它们的栖息习性,对判定媒介和拟订防制措施有指导意义。
4.成蚊交配活动 成蚊羽化后不久,在吸血前交配。交配时发生群舞现象,即雄虫在黄昏或黎明时成群的在草地上空或人畜上空飞舞,然后雌蚊飞入雄蚊群体中加入群舞,并与雄蚊配对完成交配。
5.季节消长 自然界的温度、湿度、雨量等气候因素,对蚊虫的生长、发育、繁殖,活动、寿命以及病原体在蚊体内的发育繁殖等均有明显影响,所以蚊虫的数量增减与蚊媒病的流行都有季节性。不同地区和年份,同一种类的蚊媒季节消长也有差异。因此,掌握蚊虫季节消长的资料,是判定病媒、探讨蚊媒病的传播流行规律,以及适时地采取防制对策的重要依据。
6.越冬 我国南方(如广东、云南、海南等地)气候终年温暖,蚊虫在冬季仍可活动繁殖;而在其他地区,蚊虫到冬天或晚秋就停止活动和发育,进入越冬期。不同的蚊种可以不同的虫期越冬。了解蚊虫的越冬现象,对某些蚊媒病的及早预防,安排灭蚊防病工作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表47-3 我国流行的蚊媒病及其媒介
蚊媒病
|
传播媒介
|
疟疾
|
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
嗜人按蚊(A.anthropophagus)
微小按蚊(A.minimus)
大劣按蚊(A.dirus)
|
马来丝虫病
|
中华按蚊,嗜人按蚊。
|
班氏丝虫病
|
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
致倦库蚊(C.quinquefasciatus)
中华按蚊
|
流行性乙型脑炎
|
三带喙库蚊(C. tritaeniorhynchus)
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
|
登革热
|
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白纹伊蚊。
|
三、蚊与疾病的关系
蚊虫可传播疟疾、丝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黄热病、西尼罗热等重要疾病。前四种疾病在我国均有流行,黄热病和西尼罗热虽在我国未见报道,但其传播媒介分别是埃及伊蚊、多种库蚊和伊蚊,在我国也有存在,应加注意。我国的蚊媒病及常见的主要传病蚊种见表47-3。
四、防制
由于蚊虫对杀虫剂的抗药性和环境污染问题,采用化学灭蚊应有一定限制。尽量采用环境改造和生物防制法,对蚊虫密度高以及虫媒病流行区,还应注意个人防护。
1.控制幼虫孳生 采用各种方法消灭孳生地。由于蚊虫对杀虫剂的抗药性和环境污染问题,采用化学灭蚊应有一定限制。常用化学药物有敌百虫、敌敌畏、双硫磷、倍硫磷,以及昆虫发育抑制剂-敌灭灵(Dimilin)等。利用蚊虫的生物病原或天敌消灭幼虫,符合可持续性发展方针。使用苏云金杆菌、球形芽孢杆菌、稻田放养柳条鱼或寄生性线虫(索虫)是比较好的方法。此外,翻缸倒罐、疏通沟渠、填平洼坑、排除污积水等搞好环境卫生的方法,消除蚊幼虫孽生繁殖的条件,都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2.杀灭成蚊 除进行拍打、诱杀等方法外,应用杀虫药剂进行滞留喷洒、超低容量喷洒、烟剂或气雾剂等熏杀成蚊,都是此较常用的方法。拟除虫菊酯空间喷射可迅速杀灭室内成蚊,对人、畜毒性低,为目前较为理想的杀虫剂。此外,国外有采用遗传防制法灭蚊成功的报道。
3.防蚊侵袭 采用“防”(纱门纱窗、蚊帐)、“驱”(燃点蚊香、涂擦防蚊剂等)和“护”(减少皮肤外露部位)等措施。虫媒病流行区采用蚊帐浸泡药物有较好的效果。在野外作业、执勤时,使用防蚊头罩、用驱蚊剂浸渍纱网或涂擦皮肤等,也有较好的防蚊作用。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 DEET、驱蚊灵等均为常用的驱蚊剂。
第三节 蝇
蝇(flies)属于双翅目、环裂亚目(Cyclorrhapha)。与人类疾病关系比较密切的种类,多数属于蝇科(Muscidae)、丽蝇科(Calliphoridae)、麻蝇科(Sarcophagidae)和狂蝇科Oestridae)。(
根据蝇的食性、与疾病的关系,可分为以下三大类:吸血蝇类、非吸血蝇类和不食蝇类。吸血蝇类具有发达的刺吸式口器,雌雄成蝇均吸血,主要传播畜类疾病;非吸血蝇类的口器为舔吸式,成蝇不吸血,以吸食各种有机物质为主,是机械性传播人类肠道传染病的主要种类;不食蝇类的口器退化,不摄食,幼虫完全寄生,是蝇蛆病的病原体。
一、形态与生活史
1.成蝇 因虫种不同,成蝇体型差别很大,大小约4~14mm。体色随种而异,可呈暗灰色、黑色或黄褐色,有些则呈绿色、蓝色、紫色,且具金属光泽。体表有许多鬃毛,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常见蝇类有舍蝇(又称家蝇)、麻蝇、金蝇、绿蝇、丽蝇等。
(1)头部: 半球形。有复眼一对,单眼三个;触角一对,第三节上长有触角芒;口器舔吸式、刺吸式或退化(图47-5)。
(2)胸部: 分为前、中、后胸。中胸发达,有翅一对;中胸背板上的鬃毛、条纹以及翅脉形状为常用的分类特征;足三对,每足末端有爪及爪垫,爪垫上密布细毛,并能分泌粘液,藉以在光滑面上爬行(图47-5)。
图47-5 蝇的头部和足
(3)腹部: 分为十节,一般能见五节,其余各节变为外生殖器。雌性外生殖器缩在腹内,产卵时才伸出。雄性外生殖器的形态是分类上的重要特征。
2.卵 乳白色,椭圆形或香蕉形,长约1mm。
3.幼虫 俗称蛆。乳白色,前尖后钝,无眼无足,体分十四节。在二龄以后第一胸节有前气门一对;腹部后端有后气门一对,其形状随种而异,是重要的鉴别特征。
4.蛹 椭圆形,蛹壳呈深棕色。
蝇的发育属完全变态,除个别虫种外,生活史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幼虫在各种富含有机物场所孽生。三龄幼虫发育成熟爬至孳生地表层或附近的松土中化蛹,蛹经3~6天羽化为成蝇(图47-6)。羽化后的成蝇在1~2天即可交配,通常雌蝇只交配一次,数日后雌蝇产卵。家蝇一般一生产卵4~6次,有的蝇种产卵可达到10次。成蝇寿命约1~2个月。但蝇的生长发育明显受到环境温度、湿度和营养的影响。
图47-6 家蝇生活史
二、生活习性及其在传病、防制中的意义
了解蝇的各种习性有助于设计防绳、捕蝇、灭蝇等措施。
1.幼虫孳生习性 蝇类的孳生场所非常广泛,各种有机物积聚处都可成为孳生地。根据孳生物性质的不同分为四类:粪便类、腐败植物(蔬菜、瓜果)类、腐败动物 (动物尸体)类和垃圾类。
2.成蝇食性 吸血蝇类多吸畜血,但也可吸人血,可能传播人兽共患病。非吸血蝇类多为杂食性,各种食物、粪、尿、痰、脓血及各种分泌排泄物都吸吮。蝇类取食频繁,有边吃、边吐、边排粪的习性,这些习性都与传播疾病密切相关。
3.成蝇的栖息活动习性 成蝇活动有趋光性,在夜间或黑暗处常停落在天花板、电线或悬挂的绳索上。活动起始温度约15℃,低于10℃时即停止活动。蝇的飞翔力很强,可飞行7~8km或更远,还可借风力及各种交通工具带到他处。
4.季节消长 蝇类的季节消长随自然界气温的变化而不同,大体可分为春秋型(如丽蝇)、夏秋型(如大头金蝇、麻蝇)、秋季型(如舍蝇)。夏秋季节肠道传染病的流行与蝇类的密度高峰有密切关系。
三、蝇与疾病的关系
蝇类主要是机械性传播多种疾病,如伤寒、副伤寒、霍乱、菌痢、阿米巴痢疾、炭疽、脊髓灰质炎、结核病、沙眼等,也可作为少数寄生虫的中间宿主和传播媒介(如结膜吸吮线虫、锥虫),并可直接寄生引起蝇蛆病(眼、耳、鼻、口腔、肠道、尿道、阴道、皮肤伤口等处)。此外,在细菌战中曾作为多种病菌的载体。
四、防制
1.清除孽生场所 搞好环境卫生,清除各种孽生地。垃圾箱及粪坑加盖,深埋动物尸体,在暴露的孳生物上喷洒药物都是有效措施。
2.杀灭成蝇 扑打、诱捕、毒杀等均有效。使用捕蝇笼、毒蝇绳或毒蝇纸等诱捕诱杀;喷洒杀虫药也能降低成蝇密度。
3.防蝇 搞好环境卫生,装设纱门纱窗,食物、食具加盖纱罩等。
第四节 白蛉
白蛉(Sandflies)属双翅目,毛蠓科(Psychodidae),是一类体型较小的吸血昆虫,全世界已发现有500余种,我国已发现有30余种,其中以中华白蛉最为重要,是我国黑热病的重要传播媒介。
一、形态与生活史
1.成虫 长约1.5~3.5mm,灰黄色,体表及翅上均披有细毛,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
头部有一对大而黑的复眼,有一对较长的触角和一个较粗的刺吸式口器。胸部向上隆起,形似驼背。有狭长的翅一对,静止时向上竖立,有细长的足三对。腹部分十节,第二至六节背面生有细毛,有的种类细毛全部竖立,有的全部平卧,有的则竖立和平卧相互交杂,据此可将白蛉分为竖立毛类、平卧毛类和交杂毛类,为重要的分类特征之一。雌蛉尾端钝圆,雄玲尾端有钳状的尾器,是鉴别种类的重要特征。
2.卵 呈长椭圆形,约长0.4mm,棕褐色,外壳表面有各种斑纹。
3.幼虫 体分十四节,乳白色,无眼;有咀嚼式口器,尾端有较长的尾鬃。
4.蛹 尾端附着有四龄幼虫皮,形状特殊。
白蛉的生活史属完全变态。卵、幼虫、蛹均在泥土中发育,整个生活史约58~60天,在自然条件下一年仅繁殖一代,少数种类可繁殖两代(图47-7)。
二、生活习性及其在传病、防制中的意义
白蛉仅雌蛉吸血。竖立毛类多吸人畜血液,平卧毛类通常吸冷血动物(如壁虎、蛙、蛇等)的血液。吸血多在天黑后进行。白蛉的活动力很弱,作跳跃式飞行,活动范围一般多在30m以内,居室及畜舍为家栖型和半家栖型白蛉的主要栖息活动场所。白蛉的活动季节平均气温为20℃~30℃。因此,在我国长江以北地区,白蛉传播黑热病主要在春夏和夏秋时期。
三、白蛉与疾病的关系
中华白蛉(Phlebotomus chinensis)是我国广大黑热病流行区(新疆除外)的传播媒介。中华白蛉长管亚种(P. chinensis longiductus)是新疆境内人源性黑热病的传播媒介。硕大白蛉吴氏亚种(P.major wui)是新疆和甘肃西部荒漠地区野生动物源性黑热病的传播媒介。
图47-7 白蛉生活史
四、防制
改善居室条件,填平地面裂隙,保持清洁干操,造成不利于幼虫孳生的环境,是消灭幼虫孳生的有效措施。使用杀虫剂对白蛉的栖息场所作滞留喷洒,是杀灭成蛉的有效措施。
第五节 蚤
蚤(fleas)属于昆虫纲,蚤目(Siphonaptera),俗称跳蚤,是哺乳类和鸟类的体外寄生虫。蚤的种类很多,全世界已知2 300余种,我国已发现有450余种。蚤不仅刺吸人血,还能传播某些人兽共患病,其中鼠疫最具危害性。有记载在抗日战争和朝鲜战争中,日本和美国军队以携带鼠疫杆菌的蚤进行生物战。
一、形态及生活史
1.成虫 体形侧扁,两侧对称。体长约1~3mm,呈棕褐色,无翅,有发达的足三对,善跳跃,口器为刺吸式,雌雄成蚤均需吸血寄生。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从侧面观头部略呈三角形,每侧有单眼及触角各一个。单眼下方为颊,某些种类颊部有梳状棘刺,称颊栉。眼下或眼前有眼鬃;单眼是否发达、眼鬃的位置、颊栉的有无、颊栉的形状或数目等,都是鉴别蚤种的特征。胸部分前、中、后胸三节,每个胸节上有成排的鬃毛或棘刺。有些蚤种的前胸具前胸栉,中胸侧板中央有一条纵行的侧板杆,每个胸节腹部有发达的足一对。腹部共分十节,尾端三节变为外生殖器。雌蚤尾端钝圆,内有角质的受精囊;雄蚤尾端向上翘起,具有结构复杂的尾器,均为鉴别的重要特征。
2.卵 呈椭圆形,乳白色,长约0.5mm。
3.幼虫 形似蛆,黄白色,体长约4~6mm,无眼无足,体分13节,每节有鬃1~2列。口器为咀嚼式。
4.蛹 具成虫雏形,外包幼虫形成的茧,逐渐变为淡棕色。
蚤类成虫的内部构造,以消化系统与传病关系最为密切。消化系统包括前肠、中肠与后肠三部分。前肠又分为口腔、咽、食道及前胃,前胃呈漏斗状,其内壁有许多角质倒刺伸向胃腔中,可以阻止血液倒流,但也是鼠疫杆菌适宜的繁殖场所。
图47-8 蚤的生活史
蚤类生活史属完全变态。成蚤自蛹钻出后便交配、吸血、分批产卵。卵期约1~2周。幼虫以尘土中的有机物为食料,3龄幼虫吐丝作茧,幼虫在茧内蜕皮变蛹。约经1~2周发育,成蚤受刺激便破茧而出。在各种适宜条件下,整个生活史可在一个月左右完成。
二、生活习性及其在传病、防制中的意义
1.幼期孳生习性 蚤类的孳生场所与成蚤栖息活动密切相关,各种动物经常活动和住所的地面均可为孳生地,在这些地方杀灭幼期才能奏效。
2.成蚤栖息活动 蚤类的栖息活动范围取决于宿主的活动,也可随各种交通工具被带至远处。根据栖息活动特点分为:①巢穴型:蚤多栖居于宿主巢穴内,活动范围小,吸血间隔时间长,耐饥力较强,故对保存疾病的疫源地起重要作用;②体表型:蚤栖息于宿主体表,对温度的要求较高,吸血较频繁,耐饥力较差,故对疾病的传播有重要作用;③半固定型和固定型:蚤大多寄生在动物体表,在人类疾病的传播上无重要意义。
3.宿主的选择和转移 蚤类对宿主的选择大致有三种类型:① 单宿主型:蚤对宿主选择有严格的专一性;②寡宿主型:该类蚤可寄生在若干宿主类群,能转换宿主;③多宿主型:此类蚤宿主广泛,当失去正常宿主时,便可转移至其它种类宿主体表寄生吸血。蚤类对宿主选择和转移特性,在传播人兽共患病中极为重要。
4.季节消长 蚤类的季节消长随气候而变化。蚤的密度高峰季节,往往就是蚤媒病传播流行的高峰季节。
三、蚤与疾病的关系
蚤类叮刺吸血除可影响人们工作休息外,还会使局部皮肤发生红斑丘疹,因抓痒可致继发感染。蚤类的危害主要是传播鼠疫、地方性斑疹伤寒等疾病,也可传播某些绦虫病。我国传播上述疾病的主要蚤种有印鼠客蚤(Xenopsylla cheopis)、人蚤(Pulex irritans)、方形黄鼠蚤(Citellophillus tesquorum sungaris)和谢氏山蚤(Oropsylla silantiewi)等。
蚤传播鼠疫是通过吸血传播。当大量鼠疫杆菌菌团阻塞前胃,吸血时血液进不了中肠,跳蚤因为饥饿频繁刺叮,由于食道璧和咽壁的弹性回缩,导致前胃内的鼠疫杆菌倒流至宿主体内,致宿主患鼠疫。
蚤传播地方性斑疹伤寒与上述方式不同,当蚤吸入有莫氏立克次体的血液后,立克次体在蚤的胃壁上皮细胞内繁殖,细胞破裂后便随蚤粪排出,蚤粪污染皮肤伤口致感染。
蚤媒病的动态预测,常以鼠蚤指数(即每只鼠的平均带蚤数)来表示:
检获蚤总数/捕获鼠总数=蚤总指数
检获某种蚤总数/捕获鼠总数=某种蚤指数
四、防制
1.室内地面灭蚤 使用杀虫剂喷洒地面灭蚤。用水泥等填抹地面和墙根缝隙,以减少蚤类孳生地。
2.畜圈鼠洞灭蚤 用药物喷洒畜圈地面。用杀虫剂注入鼠洞,灭鼠灭蚤相结合。
3.个人防护 一般的防护可用驱避剂涂擦外露部位,如进入疫区或发现敌投蚤类时,必须穿防蚤服和长统靴,并在外露部位涂擦驱避剂。
第六节 虱
人虱属于昆虫纲,虱目(Anoplura),是一类永久性的体外寄生虫,世界性分布。寄生于人体的虱子(lice)有二种:人虱Pediculus humanus)和耻阴虱Pthirus pubis)。一般认为人虱又分为两个亚种:人头虱P.h.capitis)和人体虱P.h.corporis)。((((
一、形态及生活史
体虱长约2.5mm,灰白色,背腹扁平,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两侧有复眼和触角各一对,前端有可伸缩的刺吸式口器一个。胸部无翅,腹面有足三对。每足末端有一发达的爪,与胫节末端的指状突形成“抓握器”,用以抓附于宿主的毛发或内衣纤维。腹部各节两侧突出。雌虱尾端呈“w”形,雄虱尾端钝圆。
头虱与体虱外形相似,但略小,体色较深。耻阴虱体长约1.5~2.05mm,似蟹形,前足较细小,中足及后足较粗壮(图47-9)。
虫卵俗称“虮子”;若虫外形似成虫,仅生殖系统未发育。
人虱的生活史属不完全变态,分为卵、若虫和成虫三个时期(图47-9)。
图47-9 人虱生活史
二、生活习性及其在传病、防制中的意义
虱生活史各期均在人体寄生、吸血,人是唯一的自然宿主。头虱寄生于头部;体虱常在内衣缝处躲藏;耻阴虱在阴毛处最多,但腋毛、眉毛、睫毛等处也偶可寄生。产出的卵粘附在毛发或纤维上,经5~9天发育,若虫从卵盖处钻出,经三次蜕皮发育为成虫。自卵发育为成虫约需23~30天,成虫寿命约一个月。
雌、雄虱均吸食人血,耐饥力差,吸血频繁。成虫每天吸血数次。虱有边吸血边排粪的习性。人体表的温、湿度是人虱寄生的最适条件,当人发热、出汗或死后体温下降时,虱即爬离而另寻新宿主。这种习性对虱的散布和传病有重要意义。虱的散布主要通过人的活动,故居住拥挤和卫生状况差的地方,易使虱播散和虱媒病的流行。耻阴虱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在寒冷季节,衣着厚实又不经常洗澡,给虱的孳生繁殖造成有利条件,所以,虱与虱媒病以冬春季节较为多见。
三、虱与疾病的关系
虱能传播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回归热,以体虱传病最为重要。
流行性斑疹伤寒的病原体是普氏立克次体。虱吸入有立克次体的血液后,立克次体在虱的胃壁上皮细胞内繁殖,上皮细胞破裂,立克次体随虱粪排出。故感染方式有:①虱粪污染皮肤伤口造成感染,这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②普氏立克次体在干燥的虱粪中室温下可存活两个多月,如虱粪污染眼结膜或被吸入呼吸道,也可致感染。
虱传播回归热的病原体是回归热螺旋体,虱吸入有螺旋体的血液后,螺旋体在虱胃穿过胃壁进入血腔繁殖,并随血液散布到虱体各部。只有压碎虱体后,病原才随体液流出污染皮肤伤口而引起感染。
四、防制
勤理发洗头,勤洗澡更衣,保持被褥清洁,注意个人卫生,是预防生虱的重要措施。将染有虱子的衣物蒸、煮、烫、冻、药物熏杀,都是简便有效的灭虱方法。头虱和耻阴虱寄生时,可采用剃毛的方式,能有效消除虱的寄生。
第七节 其他医学昆虫
一、蠓
蠓(midges)属双翅目,蠓科(Ceratopogonidae),俗称“小咬”,是一类体型微小的吸血昆虫,种类很多,我国已知的吸血蠓约有200余种。
二、蚋
蚋(blackflies)属于双翅目,蚋科(Simuliidae),俗称“黑蝇”,是一类体型微小的昆虫,种类很多,我国已知的约有60种。
三、虻
虻(horse flies)属于双翅目,虻科(Tabanidae),俗称“牛虻”,是一类体型较大的昆虫,体色鲜艳,常有金属光泽。种类很多,在我国已知有200余种。
四、臭虫
臭虫(bed bugs)属于昆虫纲,半翅目,臭虫科。椭圆形;在中足与后足基节之间有臭腺孔,具有恶臭,故名臭虫。我国常见的有温带臭虫和热带臭虫,与人关系密切。臭虫在实验感染时可感染多种病原体,但在自然条件下未能证实能传病。臭虫喜吸人血,具有骚扰性。
五、蜚蠊
蜚蠊(cockroach)属于昆虫纲,蜚蠊目Blattaria),俗称蟑螂,是一类室内外常见的昆虫。我国已知近200种,大多数种类生活于室外,少数栖居于室内。分布为世界性。(
表47-4 其它医学昆虫特征比较
区别点
|
蠓
|
蚋
|
虻
|
臭虫
|
蜚蠊
|
|
形态
|
示意图
|
|||||
大小
|
1~3mm
|
1.5~5mm
|
6~30mm
|
4~5mm
|
9~35cm
|
|
口器
|
刺吸式
|
刺吸式
|
刺舔式
|
刺吸式
|
咀嚼式
|
|
翅
|
一对
|
一对,翅宽阔,纵脉发达。
|
一对
|
无翅
|
二对,有些缺翅。
|
|
分类
鉴定
特征
|
翅斑、雌蠓受精囊的形状和数目、雄蠓尾器构造
|
外生殖器
|
腹部的颜色和纹饰
|
前胸前缘形状
|
大小、形状、翅的有无。
|
|
生 活 史
|
发育
类型
|
完全变态
|
完全变态
|
完全变态
|
不完全变态,卵—若虫—成虫
|
不完全变态
|
发育期
|
15天~1月
|
2~3.5个月
|
数月甚至一年以上
|
6~8周
|
数月~一年以上
|
|
生生态
|
幼虫孳生地
|
荫潮而富于有机物的场所
|
清洁的流水中
|
幼虫常潜伏于水底泥土表层。
|
若虫、成虫都在床板、褥垫、墙缝等处
|
厨房灶具、墙缝、家具等隐蔽处
|
食性
|
雌蠓吸血
|
雌蚋吸血
|
雌虻吸血
|
若虫、成虫均吸血
|
杂食性
|
|
活动
|
半径100~300m
|
2~5 km,远者可达10 km以上。多数在白昼活动
|
飞行力极强,可达45~60 km。白昼活动,中午吸血活动最活跃
|
可通过行李、家具等搬移被散布。夜间吸血
|
可随各种交通工具散布到远处。夜间活动觅食
|
|
医 学 重 要 性
|
骚扰吸血,引起皮炎,是非洲链尾丝虫、常现丝虫和奥氏丝虫的传播媒介
|
骚扰吸血,引起皮炎,是非洲盘尾丝虫的传播媒介
|
搔扰吸血;机械传播炭疽和野兔热;某些斑虻是非洲罗阿丝虫病的传播媒介
|
骚扰吸血。
|
携带并机械性传播多种肠道疾病病原体,可作为某些蠕虫(如长膜壳绦虫、美丽筒线虫等)的中间宿主
|
|
防 治
|
环境治理;喷洒杀虫药;个人防护
|
同左。在野外工作时应涂驱避剂、戴防虫头罩等
|
同左。
|
室内卫生,旅行返回后检查行李,防止孳生和散布,水烫、喷洒杀虫剂灭臭虫
|
同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