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上海交通大学病原生物学(基础医学院)教学讲义 第39章 棘头虫纲

上海交通大学 /2013-01-22

 

第39章 棘头虫纲
猪巨吻棘头虫
    猪巨吻棘头虫Macracanthorhynchus hirudinaceus) 属于棘头动物门的后棘头虫纲,成虫寄生于猪的小肠内,偶亦可寄生人体,引起人体棘头虫病,该病属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一、形态与生活史
成虫为乳白色或淡红色,虫体背腹略扁平,稍向腹面弯曲,经固定后为圆柱形,前端稍粗大,向后逐渐细小,尾端钝圆。虫体由吻突、颈部和躯干三部分组成。虫体的最前端为呈球形的吻突,可伸缩,其周围有5~6排透明尖锐的吻钩,每排有6个小钩。吻突之后为短而圆柱形颈部,与吻鞘相连。由于肌肉的活动,吻突可缩入鞘内,吻鞘收缩时,吻突则伸出。体表有明显的横纹。无口及消化道,营养物质通过体表吸收。雄虫大小为(5~10)cm×(0.3~0.5)cm,虫体中部有2个睾丸,呈长圆形,前后排列,尾端有钟形交合伞,平时缩入体内。雌虫大小为(20~65)cm×(0.4~1.0)cm,尾端钝圆,在虫体发育过程中,卵巢逐渐分解为若干卵巢球,卵细胞受精后,经漏斗状的子宫钟进入子宫,最后经阴道、生殖孔排出(图39-1)。
图39-1 猪巨吻棘头虫成虫
虫卵呈椭圆形,深褐色,大小为(67~110)μm×(40~65)μm。卵壳由三层组成,外层薄而透明,易破;中间层明显增厚,并有凹凸不规则的皱纹,一端闭合不全,透明状;内层光滑而薄。成熟虫卵内含一个具有小钩的棘头蚴。
感染性棘头体为乳白色,似芝麻粒状,大小约为(2.4~2.9)mm×(1.6~2.0)mm,前端较宽平,中央因吻突缩入而稍凹陷,后端较窄。体后1/5的体表有7~8条明显横纹,体内可见吻突、吻钩的雏形和胞核,体外包绕一层白色结缔组织囊壁。
猪巨吻棘头虫生活史中包括虫卵、棘头蚴、棘头体、感染性棘头体和成虫等阶段。成虫主要寄生在猪和野猪的小肠内,偶而亦可寄生于人、犬、猫的体内,中间宿主为鞘翅目昆虫。虫卵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由于对干旱和寒冷抵抗力强,在适宜土壤中可生存数月,甚至3~5年。某些鞘翅目昆虫如金龟子、天牛等吞食虫卵后,卵壳破裂,在甲虫消化道内逸出棘头蚴,并穿过肠壁进入甲虫血腔,经过棘头体阶段发育为感染性棘头体。当猪等动物吞食含有感染性棘头体的甲虫后,经1~3个月在其小肠内发育为成虫。人若误食含有感染性棘头体的甲虫而受感染,但人是非正常宿主,故在人体内极少发育为成虫,亦不能产卵,病人粪便中很难查获虫卵(图39-2)。
图39-2 猪巨吻棘头虫生活史
二、致病与诊断
成虫可寄生于人体回肠中下部,多为1~2条,偶尔多至21条,成虫以吻钩附着于小肠粘膜,造成粘膜充血、出血、炎症、坏死或形成溃疡,随后结缔组织增生,局部形成直径为0.7~1.0cm的棘头虫结节,可与大网膜或邻近肠管粘连形成包块,少数患者可因肠粘连而并发肠梗阻。若吻钩穿破肠壁,造成肠穿孔,引起局限性腹膜炎、腹膜脓肿,甚至危及生命。随着虫体代谢产物等毒性物质被吸收后,患者出现消瘦、贫血、腹泻、阵发性腹痛等症状。该病潜伏期为1~3月。
患者粪便中很少查见虫卵,诊断主要依据是流行病学史及临床症状。若患者有食入甲虫史,并有消瘦、贫血、腹泻等临床症状者,可疑及该病,亦可因服用驱虫药排出虫体或手术时发现虫体,根据其形态特征进行鉴定。
三、流行与防治
我国自1964年首例报告人体感染以来,先后在辽宁、山东、河北、天津、河南、海南、四川、吉林和西藏等省(区)发现数百例,辽宁、山东两省猪感染率最高,也是我国主要流行区,主要中间宿主和媒介是大牙锯天牛、曲牙剧天牛和棕色鳃金龟等33种甲虫。儿童和青少年感染率较高,且男孩多于女孩。这现象与儿童喜捕捉天牛、金龟子,并生食和烤吃的行为有关,流行的季节与这些昆虫出现的高峰相一致,如我国山东省在6~8月期间患病人数较多,所以,该病流行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季节性。
治疗本病尚无特效药,早期患者服用阿苯达唑、甲苯达唑也有一定疗效,出现外科并发症时应采用手术取虫。开展广泛卫生宣传教育,对学龄前儿童和小学生应特别加强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不食生的或半生的甲虫等对棘头虫病预防起重要作用。加强猪饲养管理,提倡圈养,禁止散放,也是防止棘头虫病传播的重要措施。
 

 

d3fb94bf-9df3-4b9b-b302-623b1e8d9b22.doc
文件类型: .doc 9547e4bec6df1543b20ea8081c23c8cd.doc (235.00 KB)
相关话题/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