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科 学
Internal Medicine
(专业代码 100201)
【血液病】
Ⅰ. 医学学术学位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一)基本要求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及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热爱专业,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医德修养,有较强的事业心和为医学事业献身精神,遵纪守法,团结合作。
2.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应用辨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分析及处理问题。
3.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包括公共外语和专业外语。
4.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训练,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完成较高水平的硕士学位论文。
5.努力锻炼身体,身心健康。
(二)除上述基本要求外,还需达到下列要求
1.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要求有较宽的知识面,对研究方向的前沿有基本的了解。
2.在系统科学研究基本训练的基础上,具有初步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导师的指导下能完成某一课题,撰写出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具有新见解的论文≥2篇及文献综述2篇。完成一篇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
3.就读期间安排临床培训8个月,参加适当的临床诊疗工作,通过培训能基本掌握常见血液病的诊疗技术。
4.具有一定的教学实践能力。
二、学习年限和总体时间安排
1.培养时间为三年。
2.第一学期集中学习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必修课、指定选修课,自学经导师推荐或与课题有关的书籍及期刊,进行文献综述及开题报告前准备。
3. 第二学期开始进入专科培训,包括科学研究16个月,临床培训8个月。
4.硕士研究生均不享受寒、暑假,三年总休假日为60天,即每年20天,根据科室工作及课题进行情况安排,但需经科室及导师同意。
三、研究方向
1.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及非恶性血液病
2.白血病的诊断与治疗
3.出、凝血疾病的发病机制及基因治疗
四、课程设置与要求
(一)课程设置(见课程设置表)
课程设置表
课程类别 | 课程名称 | 学时数 | 学分 | 小计 | ||
公 共 必 修 课 | 英语(普通班) | 150 | 5 | 13.5 | ||
医学英语术语学 | 90 | 3 | ||||
医学英文文献阅读 | 60 | 2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36 | 2 |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8 | 1 |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 18 | 1 | ||||
医学统计学 | 93 | 3 | ||||
计算机信息技术 | 55 | 2.5 | ||||
专 业 必 修 课 | 专 业 基 础 课 | 医学分子生物学(含实验) | 120 | 4.5 | 12 | |
医学免疫学 | 60 | 2 | ||||
医学遗传学 | 56 | 1.5 | ||||
专 业 课 | 临床血液学 | 90 | 3 | |||
专业英语 | 30 | 1 | ||||
选 修 课 | 医用电子显微镜技术 | 31 | 1 | 5.5 | ||
医学论文写作 | 24 | 1 | ||||
临床诊断逻辑 | 20 | 1 | ||||
医学实验动物学 | 26 | 1 | ||||
病理学进展及技术 | 56 | 1.5 | ||||
合计 | 18门课 | 865 | 31 | 31 | ||
备注:大学英语六级考试未通过的研究生必须选修英语(普通班),通过的研究生可根据自身需要选修医学英语术语学和医学英文文献阅读。
自然辩证法概论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两门课程所有研究生两选一。
(二)学分要求
学术学位研究生要获得至少30学分,必修课≥70分计算学分,选修课≥60分计算学分。
(三)必读著作和期刊
著作:
①邓家栋主编《临床血液学》;
②William著《Heamotology》;
③张之南主编《血液病学》;
④张之南主编《血液病诊断及治疗标准》;
⑤Thomas著《HematopoieticCell Transplantation》
期刊:
①Blood;
②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原版);
③Leukemia;
④Leukemia Research;
⑤Experimental Hematology;
⑥中华血液学杂志;
⑦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
⑧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⑨白血病·淋巴瘤
(四)外语要求
第一外语考试及格(≥70分)并获5学分。参加大学英语六级考试,不通过者缓发学位证书,待通过后再发。
需通过专业外语考试,译文≥2500印刷字符/小时,且无重大错漏。加强口语训练,争取能用外语进行论文报告和答辩。
(五)学术活动
1.研究生指导小组定期组织专业知识小讲座,每2周一次。
2.定期组织研究生学术例会报告,内容包括综述、译文、课题研究内容及实验操作体会,参加预答辩。
3.根据工作需要及课题研究需要由导师安排进行院外实验室进修培养,或参加市、省、全国组织的专业学术活动。
四、科学研究工作和学位论文
(一)选题
选题一般应在本专业研究范围内,尽量与本专业或导师现有的研究课题或科研项目有关,并考虑研究条件、经费等情况。选题由研究生和导师共同商定。
(二)查阅文献与撰写综述
研究生从入学开始即应与导师联系,广泛阅读专业有关文献,撰写综述,综述报告,需经3位副高以上专家评阅通过。结合专业研究方向与个人具体情况,拟订课题方向。
(三)实验设计与开题报告
第三学期末进行学位论文开题。开题前需完成综述≥1篇,其中一篇应与学位论文相关,同时需完成文献综述报告与评议通过。开题报告应由导师组织院内5~7名专家评审,进行科学性和可行性分析。研究生在认真听取专家意见后作出必要的修改。开题不通过者需改题或重新开题。开题通过后需填写《课题设计书》一式两份,一份交学科存查,一份交学校研究生学院备案。导师和指导小组成员需定期检查课题的进展,审核必要的研究步骤和结果,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课题研究中如需对课题修改需经导师同意,如需重新开题需经临床学院批准报研究生学院备案。
(四)实验记录与分析
研究生在实验过程中必须客观、如实、详细地记录每一次的实验过程,妥善地保管实验资料,不得缺页。分析应采用正确的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果实事求是。答辩前实验记录本经导师审核后上交学校研究生学院存档。导师应定期检查、审核实验记录,分析并发现实验记录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指导研究的顺利进行。
(五)中期检查
为了保证研究生的质量,在入学后的第三或第四学期末进行中期考核。由导师组成的研究生中期考核小组对研究生政治思想,学位课程、专业知识掌握情况、实验进展情况以及掌握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完成的课程学分、是否通过文献综述、开题报告评议等方面进行考核,考核小组本着公正、负责、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生做出评价,评定成绩。对成绩不合格或完成学业确有困难者,劝其退学或作肄业处理。研究生学院委托督导专家组抽查。
(六)撰写学位论文
1.论文必须简洁明了、结构严谨、概念清楚、计算无误、图表正确、实验数据可靠、理论指导有据。论文中不应该有错别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并按一定规定书写,用A4纸打印装订成册,于第五学期末或第六学期初完成。指导教师必须认真审核修改。撰写论文要求≥2篇,其中投送国家级核心期刊或SCI收录期刊上发表论文≥1篇。学位论文经导师审阅签字后,一份送研究生指导小组登记存档,四份送学院研究生学院存档(不要装订)。
2.论文投稿
研究生完成论文撰写(含综述)经导师审阅签字后需投稿时应到专科学位点研究生指导小组处登记、盖章、开具“投稿介绍信”再外投稿。
版面费报销原则上采取个人借款(凭版面费收费通知单),文章发表后再从导师课题经费中开支报销的程序办理。非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发表费由论文的第一作者负责。
文章署名应由导师决定,或与研究生共同商定决定署名的顺序。与其他专业单位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发表的论文亦应包含“徐州医学院血液科”的署名。
3.所有研究生在读期间完成的成果归属徐州医学院血液科所有,导师为第一成果者。联合培养地的成果由双方共享。
(七)预答辩
研究生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一个月,呈交学位论文,专家组对论文进行评阅,指出论文存在的问题。研究生应针对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修改完善论文。在正式答辩前20天左右,组织本专业专家组进行学位论文预答辩,专家组由导师、导师组成员或相关学科专家组成。指出研究生在语言组织,回答问题等方面的不足。研究生应进一步修改完善答辩词。
(八)论文初审
论文定稿后,学校组织三位同行专家(副高职称及以上)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评审。三位同行专家中校外专家不少于一位,同时至少有一位具有研究生导师资格。导师或导师组成员不能给自己的研究生作学位论文评阅。论文评阅专家不参加被审阅论文的研究生的答辩委员会。评审合格者方能参加答辩。
(九)论文答辩
1.按学院研究生学院规定,由院内外专家组成论文答辩委员会,学位论文由答辩委员会评议。
2.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必须具备的条件:
①所修课程总学分≥30学分;
②已通过大学英语六级及专业英语考试;
③完成文献综述报告及评议;
④通过开题报告及评议;
⑤通过预答辩及评议;
⑥临床培训≥8个月;
⑦学位论文经三位以上教授或者副教授评审通过;
⑧研究生在答辩时需备好所有的原始记录及有关资料。
⑨至少在省级刊物发表一篇论文。
⑩认真填写“论文答辩申请表”,导师在全面审核该生执行培养计划的情况,并就该生平时情况、课程完成和成绩等综合作出评语,签署明确意见,经临床学院审核后上报研究生学院批准后方能答辩。
五、教学和临床实践
研究生就读期间应参加一定的教学实践,有一定教学能力的研究生可担任部分专业课的理论讲课或见习带教,但必须参加教研室安排的集课备课等教学准备工作。临床实践时要具体管床位,以较好的掌握专科常见病的诊断、治疗手段及专科基本技能操作。参加临床实践的时间一般为8个月。
六、培养方式与管理
(一)导师负责制
1.研究生导师带教研究生必备的条件
(1)具备硕导资格;
(2)具有在研课题和足够的经费,否则只能列为副导师或协助带教工作。
2.实行导师负责制
(1)导师全面负责研究生培养工作;
(2)研究生经费除规定额度使用外,不足部分由导师负责;
(3)对需在专科实验室进行研究者,应于开题报告通过后提出实施计划。由导师申请实验室统筹安排。实验室所用消耗品及小型设备由导师提供,若开展与临床有关的项目测定,可适当收取项目测定费;
(4)导师津贴归指导老师所有,列名导师不享受导师津贴。
(二)学科集体培养
1.根据校、系两级负责制的精神成立“徐州医学院血液学硕士研究生指导小组”。指导小组成员是经校批准的硕士研究生导师;
2.部分副高以上职称人员和个别成绩突出的讲师也可以作为指导小组成员;
3.经研究生与指导老师商定后也可约请列名导师,但需经被约导师同意后方可列名;
4.研究生指导小组是组织管理机构,负责日常运转及对内、外联系工作;
5.担任导师或课题导师者必须是研究生指导小组成员。
(三)考核
在研究生就读期间应该定期考核(包括平时考核、中期考核、毕业考核)。掌握学生的政治思想、学习情况并通报学生,包括以下内容:
1.学位课程及学分获得情况。在第四学期末进行专业课及专业外语考试。
2.科学研究完成情况:
①文献综述和报告及评议结果;
②通过开题报告及评议,制定下一步研究计划;
③课题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3.外语
大学英语六级及专业外语通过情况。
4.译文、综述和论文完成情况
①译文应完成20篇,综述完成2篇,其中1篇与研究方向相应;
②论文2篇,应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其中一篇投送国内SCI收录的期刊或国外期刊。
5.预答辩准备情况
6.临床培训:完成临床培训总结及临床病例总结报告。
7.思想品德的情况。
八、毕业与学位授予
达到培养目标的各项要求方可毕业,凡符合《徐州医学院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者,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同意后授予硕士学位。
Ⅱ.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一)基本要求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及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热爱专业,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医德修养,有较强的事业心和为医学事业献身精神,遵纪守法。
2.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应用辨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分析及处理问题。
3.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包括公共外语和专业外语。
4.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训练,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完成较高水平的硕士学位论文。
5.努力锻炼身体,身心健康。
(二)除基本要求外,还需达到下列要求
1.以培养临床实际工作能力为主,具有较强的临床思维和分析能力;能独立处理血液学专科的常见病和常规工作;能处理部分疑难的血液病;熟练掌握专科基本技能操作技术。
2.毕业后达到卫生部颁发的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大纲中第一阶段结束时要求的临床水平,即高年资住院医师水平。要求具备一定的病房管理能力,有处理急诊和担当院内会诊的能力。
3.能结合临床实际,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完成一篇结合临床研究的学位论文及一篇与学位论文相应的文献综述,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
4.接受专科安排的临床工作和教学工作的训练。
二、学习年限和总体时间安排
1.培养时间为三年;
2.第一学期集中学习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必修课和选修课;
3.第二学期开始进入专科培训,包括临床培训16个月,科学研究8个月;
4.进入专科后结合临床,在导师指导下自学专业知识,阅读有关的书籍、期刊,进行文献综述及开题准备。
5.硕士研究生均不享受寒、暑假,三年总休假日为60天,根据科室工作及课题进行情况安排,但需经科室及导师同意。
三、研究方向
1.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及非恶性血液病;
2.血液病的免疫治疗;
3.出血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研究;
4.各类贫血的临床研究;
5.白血病的诊断与治疗。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一)课程设置(见课程设置表)
课程设置表
课程类别 | 课程名称 | 学时数 | 学分 | 小计 | |
公 共 必 修 课 | 英语(普通班) | 150 | 5 | 13.5 | |
医学英语术语学 | 90 | 3 | |||
医学英文文献阅读 | 60 | 2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36 | 2 |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8 | 1 |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 18 | 1 | |||
医学统计学 | 93 | 3 | |||
计算机信息技术 | 55 | 2.5 | |||
专 业 必 修 课 | 专业 基础 课 | 医学分子生物学(含实验) | 120 | 4.5 | 10.5 |
医学免疫学 | 60 | 2 | |||
专 业 课 | 临床血液学 | 90 | 3 | ||
专业英语 | 30 | 1 | |||
选 修 课 | 医学论文写作 | 24 | 1 | 3 | |
医学文献检索 | 32 | 1 | |||
临床诊断逻辑 | 20 | 1 | |||
合计 | 15门课 | 728 | 27 | 27 |
备注:大学英语六级考试未通过的研究生必须选修英语(普通班),通过的研究生可根据自身需要选修医学英语术语学和医学英文文献阅读。
自然辩证法概论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两门课程所有研究生两选一。
(二)学分要求
1.第一外语考试及格并获5学分。参加大学英语六级考试,不通过者缓发学位证书,待通过后再发;
2.专业课3学分 专业外语1学分(必修课≥70分计算学分,选修课≥60分计算学分)
3.答辩前所修课程总学分≥20学分。
(三)必读著作和期刊
著作:
①邓家栋主编《临床血液学》;
②William著《Heamotology》;
③西氏内科学;
④张之南主编《血液病诊断及治疗标准》;
⑤曹履先主编《临床骨髓移植》
⑥张之南主编《血液病学》;
期刊:
①中华血液学杂志;
②白血病·淋巴瘤;
③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
④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原版);
⑤Leukemia;
⑥Blood;
⑦临床血液学杂志。
(四)外语要求
必修英语课考试成绩应及格(≥70分)。
需通过专业外语考试,译文≥2500印刷字符/小时,且无重大错误。加强口语训练争取能用外语进行论文报告和答辩。
(五)学术活动
1.研究生指导小组定期组织专业知识小讲座,每2周一次。
2.定期组织研究生学术例会报告,内容包括综述、译文、课题研究内容及实验操作体会,参加预答辩。
3.根据工作需要及课题研究需要由导师安排进行院外实验室进修培养,或参加市、省、全国组织的专业学术活动。
五、临床培训计划
(一)轮转时间表
临床实践16个月(包括心血管1个月、呼吸科1个月、神经内科1个月)。
(二)轮转要求
1.学习病种
(1)贫血
各类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溶血性贫血)的发病机理;贫血的临床表现和血液学特点,诊断依据及治疗方法;溶贫的血管内和血管外溶血的特点及鉴别诊断。
(2)白血病
病因及发病机制,急性白血病的各种分型,包括免疫分型和MIC分型,诊断依据及治疗方法;治疗的新进展,化疗策略的改进,骨髓移植的种类、适应症及时机。慢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及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特异染色体的改变ph染色体及其bcr/abl融合基因。慢粒的治疗进展,α-干扰素及其骨髓移植的应用。
(3)淋巴瘤
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和分类、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临床分期、放疗和化疗的适应症,治疗新进展(骨髓移植和干扰素)。
(4)出血性疾病
出血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因、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治疗,DIC的诊断和治疗。
(5)其它疾病
粒细胞减少及缺乏、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殖性疾病、恶性组织细胞病及常见凝血障碍性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
2.理论知识
要求掌握:骨髓及其他造血器官的生理功能,血细胞生成及造血的调节,常用血液实验室检查的临床意义。常见血液系统疾病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各种血液系统疾病的不同时机治疗方法的选择及最新病因、发病机理、治疗等方面的进展、抗肿瘤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抗凝剂及细胞因子等的应用。血液病急症处理(如急性溶血,DIC的治疗)。骨髓移植的种类及适应症。成分输血的指征及输血反应的处理。
3.基本技能
熟练掌握心电图、胸腔穿刺、腹腔穿刺、腰椎穿刺和鞘内注射的操作。熟练掌握骨髓穿刺术(髂骨)及活检技术及其适应症和禁忌症。掌握血常规采血及网织红细胞计数的操作。
能阅读一般心电图,胸部X线片。能阅读骨髓报告单,凝血象和溶血象报告单。
(三)教学能力培养
研究生就读期间应参加一定的教学实践,有一定教学能力的研究生可担任部分专业课的理论讲课或见习带教,但必须参加教研室安排的集课备课等教学准备工作。
六、临床科研工作和学位论文工作
1.选题:硕士生从入学开始即应与导师联系,广泛阅读专业有关文献,结合专业研究方向与个人具体情况,拟订课题方向,课题以临床应用型为主。
2.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专科在第三学期末进行学位论文开题。开题前需完成综述≥1篇,其中一篇应与学位论文相关,同时需完成文献综述报告与评议。综述报告需经三名副高以上教师评审通过。开题报告应由导师组织院内5~7名专家评审,进行科学性和可行性分析。研究生在认真听取专家意见后作出必要的修改。开题不通过者需改题或重新开题。在研究实践中,如需对课题设计进行修改需经导师同意;如需重新开题需经临床学院批准后报研究生学院备案。开题通过后需填写《课题设计书》一式两份,一份交学科存查,一份交学院研究生学院备案。导师和指导小组成员需定期检查课题的进展,审核必要的研究步骤和结果,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3.实验记录和分析:硕士生在实验过程中必须客观、如实、详细地记录每一次的实验过程,妥善地保管实验资料,记录本不得缺页。应用正确的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果应实事求是。答辩前经导师审核后、上交学院研究生学院存档。导师应定期检查、审核实验记录,分析并发现实验记录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指导研究的顺利进行。
4.学位论文撰写
(1)论文必须简洁明了、结构严谨、概念清楚、计算无误、图表正确、实验数据可靠、理论指导有据。论文中不应该有错别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并按一定规格书写,A4纸打印装订成册。指导教师必须认真审核修改。完成论文≥1篇要求投送核心期刊。学位论文经导师审阅签字后,一份送研究生指导小组登记存档,四份送学校研究生学院存档(不要装订)。
(2)论文投稿
研究生完成论文撰写(含综述),经导师审阅签字后需投稿时应到专科学位点研究生指导小组处登记、盖章、开具“投稿介绍信”再外投稿。
版面费报销原则上采取个人借款(凭版面费收费通知单),文章发表后再从导师课题经费中开支报销的程序办理。非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发表费由论文的第一作者负责。
文章署名应由导师决定,或与研究生共同商定决定署名的顺序。与其他专业单位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发表的论文亦应包含“徐州医学院血液科”的署名。
(3)所有研究生在读期间完成的成果归属徐州医学院血液科所有,导师为第一成果者。联合培养地的成果由双方共享。
5.预答辩及论文初审,要求同学术学位。
6.学位论文答辩
(1)按学校研究生学院规定,由院内外专家组成论文答辩委员会,学位论文由答辩委员会评议。
(2)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必须具备的条件:
①所修课程总学分≥20学分;
②大学英语六级及专业英语考试;
③完成文献综述报告及评议;
④通过开题报告及评议;
⑤通过预答辩及评议;
⑥临床培训16个月;
⑦学位论文经三位以上教授或者副教授评审通过;
⑧至少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一篇论文。
⑨认真填写“论文答辩申请表”,导师在全面审核该生执行培养计划的情况,并就该生平时情况、课程完成和成绩等综合作出评语,签署明确意见,并上报研究生学院申请答辩。
七、培养方式与管理
1.培养方式
实行导师负责制,并进行学科集体培养,具体要求同学术学位。
2.考核
在研究生就读期间定期考核(包括平时、中期及毕业考核),包括以下内容:
(1)在临床学习期间,要求认真填写《临床培养记录本》,教研室和导师定期进行审核。填写《徐州医学院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考核表》,并送交研究生学院存档。
(2)临床能力笔试
在毕业答辩前,由教研室组织进行临床能力笔试。重点考核本专业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与处理;危重病人的诊断与处理;部分疑难病的诊断。同时考察对本专业发展动态的掌握情况。
(3)临床技能考核
结合病人,考核同学对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与定性诊断能力,诊断、鉴别诊断、处理能力,同时考核腰椎穿刺技术、神经电生理、神经影像的相关技能。
为了保证研究生按时、较好地完成学业,在二年级下学期每个硕士生均需作学习与工作阶段汇报,由专家组进行考核评分,针对考核中发现的问题,协调导师及时解决处理,以保证培养工作的顺利完成。
八、毕业与学位授予
达到培养目标的各项要求方可毕业,凡符合《徐州医学院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者,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同意后授予硕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