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基本学制、培养方式与应修学分
培养目标: 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专业学科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与科研工作的表达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和计算机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身心健康。 |
基本学制:2.5年。研究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适当延长或缩短在校学习时间,在校学习时间为2至4年。 |
培养方式: 实行导师负责与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相结合制度,导师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既教书又育人,根据研究生的具体情况,帮助研究生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对研究生培养进行集体指导。 实行学分制,采取课程学习和科研并重的方式。注重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
应修学分:总学分不少于73 学分,其中课程学习不少于32学分(必修课不少于18学分),必修环节8学分,学位论文33学分。 |
二、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序 号 |
研究方向名称 |
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 |
指导教师 |
1 |
科技哲学基础理论与创新研究 |
注重科技哲学基础理论学习与训练,又注重科技创新研究,理论与应用结合,有利专业基础理论发展。 |
马拥军 王天恩 |
2 |
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
研究科技与经济社会展关系,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
欧阳光明 李冬妮 |
3 |
科技哲学与科技管理研究 |
研究对科技如何进行管理,实行何种政策促进科技发展。这种研究有利科技发展。 |
章海鸥 |
4 |
科技与文化研究 |
对科技进行文化学研究,探讨科技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
李冬妮 |
三、课程设置
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 学期 |
任课教师 (职称) |
考核 方式 |
备注 |
|
必
修
课 |
公 共 基 础 课 |
0020005 |
英语 |
144 |
6 |
1、2 |
|
考试 |
|
0020001 |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
30 |
1 |
1 |
|
考试 |
|
||
0020002 |
马恩经典著作选 |
42 |
2 |
2 |
|
考试 |
|
||
专 业 核 心 课 |
5021001 |
中国哲学研究 |
54 |
3 |
1 |
杨柱才教授 |
考试 |
|
|
5021002 |
西方哲学研究★ |
54 |
3 |
1 |
孙增霖副教授 |
考试 |
06级开始双语 |
||
5021013 |
科技哲学研究 |
54 |
3 |
1 |
张志永教授 |
考试 |
|
||
5021014 |
科学认识思想史 |
54 |
3 |
1 |
外聘教授 |
考试 |
|
||
选
修
课 |
专 业 方 向 课 |
5022015 |
科技创新研究 |
36 |
2 |
2 |
欧阳光明教授 |
考查 |
方向课 |
5022016 |
系统科学研究 |
36 |
2 |
2 |
欧阳光明教授 |
考查 |
方向课 |
||
5022017 |
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 |
36 |
2 |
2 |
赖志凌副教授 |
考查 |
方向课 |
||
5022018 |
发展经济学 |
36 |
2 |
2 |
李冬妮教授 |
考查 |
方向课 |
||
5022019 |
科技管理研究 |
36 |
2 |
2 |
黄承烈副教授 |
考查 |
方向课 |
||
5022020 |
中外科技政策研究 |
36 |
2 |
2 |
郭毅力副研究员 |
考查 |
方向课 |
||
5022021 |
科技与文化研究 |
36 |
2 |
1 |
李冬妮教授 |
考查 |
方向课 |
||
5022022 |
发展文化学 |
36 |
2 |
2 |
李冬妮教授 |
考查 |
方向课 |
||
5022023 |
专业前沿讲座 |
36 |
2 |
2 |
众导师 |
考查 |
方向课 |
||
素 质 教 育 课 |
公共选修课 |
二外、数学、计算机、经济管理、法律、体育类 |
36 |
2 |
2 |
|
考查 |
至少选修一门 |
|
|
跨学科的专业课程 |
36 |
2 |
|
|
考查 |
至少选修一门 |
||
必 修 环 节 |
|
文献综术、开题报告 |
|
3 |
|
|
|
|
|
|
学术活动 |
|
2 |
|
|
|
|
||
|
社会实践 |
60 |
2 |
|
|
|
|
||
|
学术论文(外语) |
|
1 |
|
|
|
|
四、必修环节
开题报告(3学分): 由文献综述和研究计划两部分组成。开题报告之前至少阅读50篇国内外重要文献。在文献综述中对前人的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和归纳。研究计划就选题的意义、研究内容、预期目标、研究方法、实施方案、时间安排等进行论证。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要在专家组会上宣读和答辩,然后决定是否通过。 |
学术活动(2学分): 研究生在校期间至少参加10次学术活动(其中做一次学术报告),参加每次学术活动后提交400字以上的小结,并按规定填写相关表格。 硕士生必须在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一篇学术论文。 |
实践环节(2学分): 必须参加和完成一定量的教学实践或社会调查或管理实践或勤工俭学,以提高适应能力。实践环节工作量为60学时。在正规高校担任一门本科以上课程教学或委培、定向硕士生,可免去实践环节。 |
外语学术论文(1学分): 毕业论文答辩前须提交一篇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有指导教师签字的英文学术论文。 |
五、学位论文
发表论文要求: 要求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以入学时间为界线)必须在省级以上公开学术刊物(含正式出版的增刊)或在省级以上学术性会议正式出版的会议论文集上至少发表1篇学术论文。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排名要求为以研究生为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为第二作者。如论文尚未正式刊出,须有正式录用通知。发表学术论文的第一署名单位必须是南昌大学。 |
学位论文形式:学术性论文。由中英文摘要、目录、论文主体、参考文章目录、致谢部几分构成。 |
科研能力与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包括学术水平、成果及工作量等方面的要求): 科研能力以发表学术论文、毕业论文体现。具体要求: 1、选题必须符合需要性、科学性、创造性、可行性、价值性要求; 2、论文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 3、论文应有自己的独立见解; 4、论文结论和引用材料必须准确详细; 5、论文各环节应齐全; 6、论文字数在1~3万字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