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一、培养目标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遵纪守法,品学兼优,德智体全面发展;
2、掌握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方面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知识;掌握专业领域研究动态,具有从事专业研究、教学以及其它有关工作的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及计算机应用。
二、研究方向
1、宗教文化与中外文学
本研究方向侧重研究《圣经》及犹太文化与犹太文学。
2、当代世界文学与文化
本研究方向侧重研究西方文艺思潮和欧美小说。
3、东方文学与文化
本研究方向侧重研究东方文学中的印度文学、中印文学比较、日本文学、中日文学比较等。阮毅、杨晓霞副教授长期从事印度文学、日本文学及中印文学、中日文学比较等研究,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在国内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
三、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
四、培养方式
硕士研究生实行导师负责和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论文工作、社会实践、工程实践等)相结合的方式,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并重。
在课程学习结束后,进行研究生中期考核,中期考核通过方可进入学位论文工作阶段。
五、课程设置
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其中,学位课程分为公共学位课程和专业学位课程两类,均为必修课;非学位课程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和补修课三类。
硕士研究生应修总学分不得少于32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21学分。
补修课程一般为2-3门,由指导教师根据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和专业基础等因素在个人培养计划中确定。由学院协调随本科专业同堂上课、同堂考试,也可采取学生自学,本科任课教师或导师考核等方式补修。如学生已经具备相关知识或修过相同或相近课程,可申请免修,但必须提出书面申请经过导师同意,报研究生部备案。
△ 详见课程及学分设置表: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专业硕士生
课 程 学 习 及 学 分 | 1.本专业学制为 3 年。 2.本专业课程学习总学分不得少于 32 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得少于 21学分。 3.课程学习与撰写毕业论文时间比例为1:1。 | |||||||||
类别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时 | 讲授 形式 | 考核 方试 | 要求 | ||||
学位课程 (必修课) 不得少于 21学分 | 公共学 位课程 (9学分) |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3学分) |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1 | 36 | 考试 | 平均 75分 以上 | |||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文科) | 2 | 70 | ||||||||
外语 (6学分) | 基础 外语 | 英语(一) | 2 | 160 | ||||||
英语(二) | 3 | |||||||||
专业外语 | 1 | 40 | 课堂讲授 | |||||||
专业学 位课程 (12 学分) | 基础课 (2门) | 比较文学理论 | 3 | 60 | 课堂讲授/讨论 | |||||
西方文艺思想 | 3 | 60 | 课堂讲授/讨论 | |||||||
专业课 (2门) | 欧美文学专题 | 3 | 60 | 课堂讲授/讨论 | ||||||
东方文学专题 | 3 | 60 | 课堂讲授/讨论 | |||||||
非学位 课程 不得少于 11学分 非学位 课程 不得少于 11学分 | 必修环节 | 文献阅读 | 1 | 考查 | 通过 开题报告通过即可 | |||||
学术讲座 | 2 | 10次 (导师考核) | ||||||||
必选课 | 流散文学 | 3 | 60 | 课堂讲授/讨论 | 考试 | 60分 以上 | ||||
选修课 | 任选课 | 犹太—基督教文化研究 | 3 | 60 | 课堂讲授/讨论 | |||||
《圣经》叙事学 | 3 | 60 | 课堂讲授/讨论 | |||||||
当代文化批评 | 2 | 40 | 课堂讲授/讨论 | |||||||
中印文学比较 | 2 | 40 | 课堂讲授/讨论 | |||||||
当代诺贝尔文学作品研究 | 3 | 60 | 课堂讲授/讨论 | |||||||
中日文学比较 | 2 | 40 | 课堂讲授/讨论 | |||||||
日本文学专题 | 2 | 40 | 课堂讲授/讨论 | |||||||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 | 2 | 40 | 课堂讲授/讨论 | |||||||
中西诗歌比较 | 2 | 40 | 课堂讲授/讨论 | |||||||
希伯来文学 | 2 | 40 | 课堂讲授/讨论 | |||||||
西方电影批评与传媒文化 | 2 | 40 | 课堂讲授/讨论 | |||||||
海外汉学 | 2 | 40 | 课堂讲授 | |||||||
补修课 | 同等学力或跨专业学生须补修2—3门,只记成绩,不记学分 | 考试 | 中期考核表中导师签字确认(60分以上) | |||||||
实践环节 | 教学实践或社会实践 (不记学分) | 40 | 考查 | 通过 (导师考核) | ||||||
课程免修 | 本人申请,任课教师同意,院、校两级批准后可免修,但须参加考试。 | 考试 | 60分 以上 | |||||||
制定个人 培养计划 | 第一学期结束前 | 确定导师后,在导师指导下制定个人培养计划一式三份,学院、研究生本人、研究生部各持一份(同等学力和跨专业学生须注明补修课程)。 | ||||||||
中期 考核 | 课程学习结束后,举行开题报告前 | 考核筛选内容:思想道德素质、课程学习成绩、科研实践能力。均合格者可进入学位论文写作阶段。未通过者,应终止学习,按退学处理。考核结束,各学院将中期考核结果汇总表交到研究生部,每位学生的中期考核表由学院永久保留。 | ||||||||
开题 报告 | 中期考核筛选后 | 经导师为主体组成的考核小组评审。首次未通过者,应一个月后再次开题,仍不能通过者应终止学习,做退学处理。评审结束, 学院将开题报告评审结果汇总表交到研究生部,每位学生的开题报告由学院永久保留。 |
备注:《深圳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规定:各专业课程学习总学分不得少于32学分(理学专业为35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21 学分,非学位课程不少于11 学分。
六、免修课程
研究生通过自学或其它学习途径已掌握了本门课程的基本内容并达到其基本要求,经本人申请,任课教师同意,院、校两级批准后可免修,但需参加该门课程结束时的考试或在课程开始前单独组织的免修考试。
七、考核方式
考核分考试和考查两种。除学术报告、教学实践、社会实践、文献阅读等进行考查外,其他课程一律进行考试
(一)学位课程的考核原则上采用考试的方式;
(二)文献阅读结合开题报告进行考核,开题报告通过即自动获得学分;
(三)参加学术讲座情况由学生在《深圳大学硕士研究生参加学术讲座记录表》上登记,导师签字确认,研究生部抽查,累计10次即自动获得学分;
(四)补修课程的考核既可与本科生同堂同卷,也可由指导教师负责进行,在中期考核表中签字确认。
(五)考试科目按百分制或等级制评定成绩,考查科目按通过、不通过两级记分制评定成绩。
(六)考试课程成绩要求60分以上(含60分)可获得学分,考查课程通过者可获得学分。学位课程各科成绩平均达到75分以上(含75分)方可申请学位。
八、学位论文
硕士研究生应用一年半至二年的时间进行学位论文工作。学位论文工作,一般应在第三学期开始进行,第四学期初完成《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应包括文献阅读,学位论文选题、开题报告、科研调查、研究方法、实验手段、理论分析、文字总结等工作的进度计划。(学位论文要求详见《深圳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细则》)。
九、培养计划
为保证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在第一学期结束前一个月,研究生指导小组应以师生双向互选的方式为研究生确定指导教师,经学院审定同意报研究生部。
在导师指导下,研究生要根据专业培养方案要求,于第一学期结束前制定出个人培养计划。培养计划既要服从专业培养方案的总原则,又要根据每位研究生不同情况,因材施教。
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一式三份,分别由学院、研究生本人和研究生部各持一份。
十、参考书目
必读书目:
曹顺庆主编《比较文学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
《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全集》
《犹太文化要义》
(德)尼采著,《尼采文集》,改革出版社,1995年
(美)兰色姆著,《新批评》,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美)布鲁姆,《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译林出版社,2005年
(美)布鲁姆,《影响的焦虑》,三联书店,1989年
(美)理查德·沃林著,《文化批评的观念: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商务印书馆,2000年
(美)雷内·韦勒克等著,《文学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英)布雷德伯里等著,《现代主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美)凯特·米利特著,《性政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英)巴特·穆尔-吉尔伯特著,《后殖民理论:语境、实践、政治》,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美)爱德华·W·萨义德著,《东方学》,三联书店,1999年
(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快感:文化与政治》,中国社科出版社,1999年
(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政治无意识:作为社会象征行为的叙事》,1999年
(美)塞缪尔·亨廷顿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9年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现代性的后果》,译林出版社,2001年
(英)鲍曼著,《现代性与大屠杀》,译林出版社,2002年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交往行为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德)姚斯等著,《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
(美)肖俊良著,《希伯来文<圣经>语法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美] 罗杰斯《西方文明史》,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年
郁龙余,孟昭毅《东方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
叶渭渠、唐月梅(编著)《日本文学史》,昆仑出版社,2003 年
戴锦华《电影理论与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钱林森主编《外国作家与中国文化》(全8卷),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年
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刘建军主编《20世纪西方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期刊:
《外国文学评论》
《外国文学研究》
《当代外国文学》
《国外文学》
《中国比较文学》
十一、专业、学科组成员
组长:
导师队伍:
秘书:何志平 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