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语言文学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 本专业培养能深入领会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学兼优的高级专业人才。使学员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强烈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掌握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较全面
的了解本学科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精通英语,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具有独立进行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的能力。
3.掌握一门第二外语。
二、学习年限
本专业学制三年,共六个学期。前三个学期主要用于课程学习,后三学期主要用于教学实习、调研、论文写作及答辩等。
三、研究方向
1、 英美文学
英美文学方向旨在培养学生的整体英语语言文学素质,在大量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的基础上,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流派,特别是二十世纪以后的各种文学思潮,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英语语言水平和文学修养。
2、文化研究与跨文化交际
文化研究与跨文化交际方向可从事英美文化研究,旨在提高学生的总体英语语言文化素养,通过对英美历史以及当代各种文化思潮及广义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哲学思想研究,使学生对英美文化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同时亦使学生的英语阅读及实际应用水平基本达到运用自如的境界。也可从事跨文化交际研究,通过对跨文化交际学本身的形成与发展的讨论、对文化的各个层面和特征的思考、对跨文化交际中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考察以及对该学科发展轨迹和前景的探讨,使学生对西方国家文化的内核有一定把握,从而在跨文化交流中具有真正的方向感和判断能力。
3、翻译研究
翻译研究方向通过对各种翻译现象的描述、分析、解释、判断,探索翻译的本质,形成多元而实用的翻译观念。本方向培养学生对西方翻译理论主要流派的宏观认识,对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深刻体认,对翻译与文化语境关系的敏锐认知,在此基础上辅以适当的口笔译训练,使之胜任口笔译的研究与实务。
四、培养方式
1、 导师负责和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课堂理论学习与科研实践相联系,并安排一定量的教学实习。
2、 以同等学力录取的研究生须补修本专业本科基础课程2门。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
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其中,学位课程分为公共学位课程和专业学位课程两类,均为必修课;非学位课程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和补修课三类。
硕士研究生应修总学分不得少于32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21学分。
补修课程一般为2-3门,由指导教师根据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和专业基础等因素在个人培养计划中确定。由各院协调随本科专业同堂上课、同堂考试,也可采取学生自学,本科任课教师或导师考核等方式补修。如学生已经具备相关知识或修过相同或相近课程,可申请免修,但必须提出书面申请经过导师同意,报研究生部备案。
参见课程设置表:
英语语言文学
课 程 学 习 及 学 分 | 1.本专业学制为 3 年。 2.本专业课程学习总学分不得少于 34 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得少于 22 学分。 3.课程学习与撰写毕业论文时间比例为1:1。 | ||||||||||||
类别 | 课程名称 | 学 分 | 学时 | 讲授形式 | 考核 方试 | 要求 | |||||||
学位课程 (必修课)
不得少于 22 学分 | 公共学 位课程 (8学分) |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3学分) | 科学社会主义 理论与实践 | 1 | 36 | 讲授 | 考试 | 平均 75分 以上 | |||||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文科) | 2 | 70 | 讲授 | ||||||||||
自然辩证法概论 (理工科) | 2 | 54 | 讲授 | ||||||||||
外语 (5学分) | 第二外语 | 5 | 160 | 讲授 | |||||||||
专业学 位课程 ( 21 学分) | 十九世纪英国小说 | 2 | 40 | 讲授 | |||||||||
翻译理论 | 3 | 60 | 讲授 | ||||||||||
二十世纪美国小说 | 2 | 40 | 讲授 | ||||||||||
现代英国小说 | 2 | 40 | 讲授 | ||||||||||
跨文化交际文献选读 | 2 | 40 | 讲授 | ||||||||||
现代西方文论 | 2 | 40 | 讲授 | ||||||||||
汉英翻译实务 | 2 | 40 | 讲授 | ||||||||||
口译理论与实践 | 2 | 40 | 讲授 | ||||||||||
翻译文献选读 | 2 | 40 | 讲授 | ||||||||||
文明研究 | 2 | 40 | 讲授 | ||||||||||
非学位课程
不得少于 12 学分
| 必修环节 | 文献阅读 | 1 | 考查 | 通过 开题报告通过即可 | ||||||||
学术讲座 | 2 | 10次 (导师考核) | |||||||||||
必选课 | 莎士比亚精读 | 2 | 40 | 讲授 | 考试 | 60分 以上 | |||||||
《论语》精读与英译 | 3 | 60 | 讲授 | ||||||||||
选修课 | 任选课 | 圣经历史语言阐释 | 2 | 40 | 讲授 | ||||||||
西方文学/文化批评 | 2 | 60 | 讲授 | ||||||||||
现当代英语戏剧 | 2 | 40 | 讲授 | ||||||||||
文化与广告翻译 | 2 | 40 | 讲授 | ||||||||||
翻译研究专题 | 2 | 40 | 讲授 | ||||||||||
现当代英语诗歌 | 2 | 40 | 讲授 | ||||||||||
补修课 | 同等学力或跨专业学生须补修2—3门,只记成绩,不记学分 |
| 考试 | 中期考核表中导师签字确认 (60分以上) | |||||||||
实践环节 | 教学实践或社会实践 (不记学分) | 40 | 考查 | 通过 (导师考核) | |||||||||
课程免修 | 本人申请,任课教师同意,院、校两级批准后可免修,但须参加考试。 |
| 考试 | 60分 以上 | |||||||||
制定个人 培养计划 | 第一学期结束前, | 确定导师后,在导师指导下制定个人培养计划一式三份,学院、研究生本人、研究生部各持一份(同等学力和跨专业学生须注明补修课程)。 | |||||||||||
中期 考核 | 课程学习结束后, 举行开题报告前 | 考核筛选内容:思想道德素质、课程学习成绩、科研实践能力。均合格者可进入学位论文写作阶段。未通过者,应终止学习,按退学处理。考核结束,各学院将中期考核结果汇总表交到研究生部,每位学生的中期考核表由学院永久保留。 | |||||||||||
开题 报告 | 中期考核筛选后 | 经导师为主体组成的考核小组评审。首次未通过者,应一个月后再次开题,仍不能通过者应终止学习,做退学处理。评审结束, 学院将开题报告评审结果汇总表交到研究生部,每位学生的开题报告由学院永久保留。 | |||||||||||
备注:《深圳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规定:各专业课程学习总学分不得少于32
六、免修课程
研究生通过自学或其它学习途径已掌握了本门课程的基本内容并达到其基本要求,经本人申请,任课教师同意,院、校两级批准后可免修,但需参加该门课程结束时的考试或在课程开始前单独组织的免修考试。
七、考核方式
考核分考试和考查两种。除学术报告、教学实践、社会实践、文献阅读等进行考查外,其他课程一律进行考试
(一)学位课程的考核原则上采用考试的方式;
(二)文献阅读结合开题报告进行考核,开题报告通过即自动获得学分;
(三)参加学术讲座情况由学生在《深圳大学硕士研究生参加学术讲座记录表》上登记,导师签字确认,研究生部抽查,累计10次即自动获得学分;
(四)补修课程的考核既可与本科生同堂同卷,也可由指导教师负责进行,在中期考核表中签字确认。
(五)考试科目按百分制或等级制评定成绩,考查科目按通过、不通过两级记分制评定成绩。
(六)考试课程成绩要求60分以上(含60分)可获得学分,考查课程通过者可获得学分。学位课程各科成绩平均达到75分以上(含75分)方可申请学位。
(七)在学期间,研究生必须参加不少于一学期的教学实习,内容包括:本科(或专科)课堂教学、辅导答疑、作业批改、指导毕业论文等。教学实习一般安排在第三或第四学期。视毕业论文写作需要,研究生可在第四学期外出收集资料、实地考察、或专题调查研究,时间不超过四周。
八、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
学位论文撰写时间为三个学期。原则上,在第三学期结束前,研究生必须在导师指导下,在本专业研究范围内确定选题,并得到导师认可。选题确定后,一般应在第四学期初制订“学位论文工作计划”,该工作计划应包括论文撰写的各个环节的进度日程:文献收集及阅读、调研、开题报告、初稿、二稿、三稿及定稿等。
该工作计划由指导教师审定,指导小组审核批准。
本专业的学位论文原则上应该用英语撰写。论文撰写完成后,经导师审定,并经指导小组初审合格后,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等有关规定,组织论文答辩、评审及学位授予工作。
*注: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点学位论文格式补充细则
本细则作为《深圳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文件汇编》(以下简称《汇编》)和《MLA科研论文写作规范》的补充。如有冲突,以学校文件为准。未尽事宜,请参照二书,或与导师商定。
1. 论文以英文写作,正文部分篇幅(不含参考文献)不得少于1.2万单词。
2. 中文使用宋体,英文使用Times New Roman。
3. 页面设置参见《汇编》第73页。
4. 正文格式:小四号字体,两端对齐,1.5倍行距。首行缩进2字符,即4个英文字母。但章节标题之后以及整段引文(缩排)之后的第一段段首不缩进。
5. 文档章节标题须分级设定样式(下详),切忌一律采用“正文”样式。各级标题样式设定后,只需为章节标题选择相应的样式即可。例如章标题选择“一级标题”样式,节标题选择“二级标题”样式,即可自动完成相应格式之设置。采用不同样式排版,可以方便Word自动生成文档目录。自动生成的目录可以随文档的修订而更新内容和页码。样式设定以及目录生成与更新的具体方法可在网上查询。切记,磨刀不误砍柴功,最好学习一些排版知识。
6. 一级标题样式:三号粗体、居中、段后(格式→段落)空四行(以正文行为准,下同)。适用于Abstract、内容提要、Acknowledgements、Contents、List ofAbbreviations、Introduction、各章标题、Bibliography (References,Works Cited)、Appendices、Academic Achievements、Postscript 等。注意,最好不要将Introduction作为Chapter 1 (不写作Chapter One),也不要在Conclusion前加上Chapter 6之类的字样。
7. 二级标题:小三粗体、左对齐、段前空三行、段后空两行。适用于章标题下的第一级节标题,标示为1.1, 1.2 …, 2.1, 2.2 …,以此类推。
8. 三级标题:四号粗体、左对齐、段前两行、段后一行。标示为:
9. 四级标题:小四粗体,左对齐,段前一行、段后半行。标示为
10. 当两个或多个层级的标题相遇时,下一级标题段前的空行取消。Word文档排版时一般会自动处理。
11. 各章标题应当抬头出现在新的页面。节标题不必另起一页,但必须保证标题下最少有两行新节的内容,否则换页。
12. 为避免页面以一段的首行结尾或尾行起头,建议使用“孤行控制”(格式→段落→换行和分页→孤行控制)。
13. 为避免各行字符间距出现大的差别,建议使用“自动断字”(工具→语言→断字)。
14. 引文长度超出三行者须独立成段,格式:五号字体,左边缩进4字符,右边不缩进,段前段后各空一行。
15. 注释采用脚注形式(征得导师同意后可使用尾注),字号应当小于正文字号(小四号),一般会由文档自然生成,;注释序号采用不加圈的阿拉伯数字,即1,2,3…。各章注释独立计数(尾注格式例外)。
16. 页码居中,目录前的页码使用小写罗马字母,如i, ii, iii, iv,v, vi;目录页不计页码,目录后的正文使用阿拉伯数字重新计数。
17. 目录体现到二级标题即可,最多三级。
18. 页眉:建议使用各章标题。
19. 参考文献:中英文文献可以分开排列,也可以统一排列。如分开排列,中英文文献各按作(编)者姓氏排列。如统一排列,则中文文献的作(编)者名先写汉语拼音,随后注明汉字。书名、出版地和出版社使用汉字。例如:
Li, Du 李杜. 中国古代天道思想论. 台北: 蓝灯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92.
Wang, Lixin 王立新. 文化侵略与文化帝国主义:美国传教士在华活动两种评价模式辨析,历史研究 2002 (3): 98–109.
九、培养计划
为保证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在第一学期结束前一个月,研究生指导小组应以师生双向互选的方式为研究生确定指导教师,经学院审定同意报研究生部。
在导师指导下,研究生要根据专业培养方案要求,于第一学期结束前制定出个人培养计划。培养计划既要服从专业培养方案的总原则,又要根据每位研究生不同情况,因材施教。
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一式三份,分别由学院、研究生本人和研究生部各持一份。
十、 参考书目
(一)
常耀信. 《美国文学简史》.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3.
陈本益等. 《西方现代文论与哲学》.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1999.
弗莱, 诺思洛普. 《批评的剖析》. 陈慧等译. 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8.[Anatomy of Criticism by Northrop Frye, 1967.]
弗洛伊德, 西格蒙德. 《梦的释义》. 张燕云译. 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by Sigund Freud, 1900.]
侯维瑞. 《英国文学通史》.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霍尔, 卡尔文等. 《荣格心理学纲要》. 张月译. 郑州: 黄河文艺出版社, 1987.
金元浦. 《接受反应文论》. 山东: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8.
林六辰. 《英美小说要素解析》.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刘海平等.《新编美国文学史》(1-4卷).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马尔库塞, 赫伯特. 《爱欲与文明》. 黄勇等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Eros and Civilization by Herbert Marcus, 1974.]
马新国等. 《西方文论史》.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汝信等. 《西方美学史》(1-4卷).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王焕生. 《古罗马文艺批评史纲》. 南京: 译林出版社, 1998.
王佐良. 《英国文学史》.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6.
杨仁敬. 《20世纪美国文学史》. 青岛: 青岛出版社, 2001.
张首映. 《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朱光潜. 《诗论》. 《朱光潜全集》(第3卷), 7-331. 安徽: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7.
Brown, Norman O. Life Against Death:The Psychoanalytical Meaning of History. 1959.
Eagleton, Terry. Literary Theory: AnIntroduction.
Elliott, Emory, et al. The
Flower, Linda, et al. Reading Texts:
Freud, Sigmund. Civilization and ItsDiscontents. 1930. Trans. James Strachey.
Hart, James D. The
Holman, C. Hugh, William Harmon. AHandbook to Literature.
Jameson, Fredric. Postmodernism, or,The Cultural Logic of Late Capitalism.
Levenson, Michael. Modernism.1999.
Merriam-Webster’s Encyclopedia ofLiterature.
Scholes, Robert. Textual Power:Literary Theory and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Selden, Raman, et al. A Reader’s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 1997.
Smith, James Harry, et al. The GreatCritics: An Anthology of Literary Criticism.
Staton, Shirley F. Ed. LiteraryTheories in Praxis.
(二)文化研究与跨文化交际
马克斯•韦伯.《新教精神与资本主义伦理》. 北京:三联书店, 1996.
伊安•巴伯.《宗教与科学》.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
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 1500 以前的世界》.
斯塔规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 以后的世界》. 上海:三联书店, 1998.
汤因比. 《历史研究》. 三卷本( Arnold Toynbee,
布罗代尔. 《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三卷本). 北京:三联书店, 1993.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8.
阮炜.《文明的表现》.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阮炜.《地缘文明》.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2006.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0.
关世杰. 《跨文化交流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胡超. 《跨文化交际:E—时代的范式与能力建构》.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 北京:外研社, 1999.
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余卫华(主编). 《跨文化研究读本》.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
爱德华·霍尔著. 侯勇译. 《无声的语言》.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5.
爱德华·霍尔著, 韩海深译. 《超越文化》. 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6.
Fuery, P. and
Gudykunst,W.B.Bridging differences: effective intergroup communication /
Kim,Y.Y,Becoming intercultural : an integrativetheory of communication and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
Samovar, L. A.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second edition . Beijing: 外研社, 2000.
Scollon, R, 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A Discouse Approach . Beijing: 外研, 2000.
Ting-Toomey,S. Communicating across cultures .New
Triandis,H. C. Individualism & collectivism.Boulder: Westview Press , 1995.
Wierzbicka, A, UnderstandingCultures through Their Key Words . N.Y:
Wiseman,R. L.(e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ory.
Wood,J. T. Communication in our lives .
《读书》
《外国文学评论》
《国外文学》
《中外文学》(台湾)
(三)翻译研究
郭建中, 2000. 《当代美国翻译理论》. 武汉: 湖北教育.
廖七一, 2001. 《当代英国翻译理论》. 武汉:湖北教育.
马祖毅, 1984. 《中国翻译简史: 五四以前部分》.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谢天振, 1999. 《译介学》.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
谭载喜, 1991. 《西方翻译简史》. 北京:商务印书馆.
Baker, Mona. 2004.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Bassnett, Susan. 1980.
Bassnett, Susan, & Lefevere, André.Eds.. 1990. 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
Gentzler, Edwin. 2004.
Hermans, Theo. 2004.
Lefevere, Andre. 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Munday, Jeremy. 2001.
Newmark, Peter. 1988.
Nida, E. A.,& Taber, C. R. 1969.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Nord, Christiane. 2004.
Snell-Hornby, Mary. 1988.
Steiner, George. 1975.
Toury, Gideon. 1995.
Venuti, Lawrence. Ed. 1992.
Venuti, Lawrence. 1995.
Venuti, Lawrence. (ed) 2004.
Williams, Jenny & Chesterman,Andrew. 2002. The Map: A Beginner’s Guideto Doing Research in Translation Studies,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中国翻译》
《翻译季刊》(香港)
Target
TheTranslator
十一、专业、学科组成员
组长:王辉
导师队伍:蒋道超、阮炜、王辉、张晓红、何世健、李小均、张吉良、钱冰、陈东成、辛广勤、徐丹
秘书:李理
学科组负责人签名:
学院分学位委员会负责人签名:
(单位盖章)
2011年 9月20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