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深圳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国哲学

深圳大学 免费考研网/2012-11-12

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基准,以培养中国哲学方面的专门人才为职志,本专业研究生应对中国历史文化抱有必要的热情,对人类智慧充满渴望,应接受系统、全面的中国哲学史教育,接受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熏陶,加强中国哲学研究和传播能力的培养。毕业时,既可以直接从事中国哲学、中国宗教、中国文化的研究和教学,同时亦有能力从事宣传、管理、新闻出版、宗教管理和对外文化交流等部门的理论与实际工作。

二、研究方向

本专业设立以下研究方向:

1、中国古代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在时间上是指1840年以前的中国哲学,中国古代哲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内容丰富,包含了从先秦诸子之学、汉唐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中国佛学等学术流派,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学习中国古代哲学,是把握中国古代思想和传统价值观念的根本途径。对于学习现当代中国哲学和了解外国哲学,都有重要作用。

2、中国近现代哲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是指1840年以后产生的中国哲学,近现代以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中国思想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思想和传统价值观念,甚至思维方式,都和中国古代哲学有相当大的不同的。这一段的中国哲学,和这一段的中国社会一样,复杂冲突,中西古今之争和救亡图存相夹杂,出现了众多流派,非常有研究价值。

3、中西哲学与文化之比较

中西哲学与文化的交流,历史悠久。对中西哲学作比较研究,是当代哲学的一个热点。因为当代中国哲学主题的确立既是对中国传统哲学智慧的回归,又是对新时代中西哲学而作的深入、系统和独特的阐释,必须自觉地体现了当代人类社会生活及其哲思想的发展趋势。同时,只有在和西方哲学的深入比较中,才能真正把握中国哲学的特质和优点。因此,中西哲学与文化之比较研究,不但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三、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限原则上为三年,要求前三个学期修满学分,后三个学期主要从事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写作和答辩工作。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可以延长一年,但前三个学期需修满学分。

四、培养方式

硕士研究生实行导师负责和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论文工作、社会实践、工程实践等)相结合的方式,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并重。

在课程学习结束后,进行研究生中期考核,中期考核通过方可进入学位论文工作阶段。

五、课程设置

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其中,学位课程分为公共学位课程和专业学位课程两类,均为必修课;非学位课程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和补修课三类。

硕士研究生应修总学分不得少于32学分,其中学位课程21学分。

同等学历及跨专业入学的的研究生,需在中期考核之前补修相关课程,这些课程采取学生自学,本科任课教师或导师考核等方式补修。如学生已经具备相关知识或修过相同或相近课程,可申请免修,但必须提出书面申请经过导师同意,报研究生部备案。

详见课程及学分设置表:

中国哲学 专业硕士生课程及学分设置表

1.本专业学制为 3 年。

2.本专业课程学习总学分不得少于 32 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得少于 21 学分。

3.课程学习与撰写毕业论文时间比例为1:1。

类别

课程名称

学时

讲授形式

考核

方试

要求

学位课程

(必修课)

不得少于 21 学分

公共学位课程

9学分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3学分)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1

36

讲授

考试

平均

75分

以上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文科)

2

70

讲授

自然辩证法概论

(理工科)

2

54

讲授

外语

(6学分)

基础

外语

英语(一)

2

160

讲授

英语(二)

3

专业外语

1

40

讲授

专业学

位课程

12学分)

基础课

(4门)

先秦两汉哲学研究

2

40

讲授

魏晋隋唐哲学研究

2

40

讲授

宋元明清哲学研究

2

40

讲授

中国近现代哲学研究

2

40

讲授

专业课

(2门)

道家道教哲学研究

2

40

讲授

中西比较哲学研究

2

40

讲授

非学位课程

不得少于 11

学分

必修环节

文献阅读

1

考查

通过(导师考核

学术讲座

2

10次导师考核)

必选课

中国哲学方法论

2

40

讲授

考试

60分

以上

选修课

任选课

经典诠释学

2

40

讲授

考试

60分

以上

宗教与中国古代哲学

2

40

讲授

明清之际思想研究

2

40

讲授

哲学逻辑

2

40

讲授

中国哲学史料学

2

40

讲授

岭南思想史

2

40

讲授

道教经典研究

2

40

讲授

易学史

2

40

讲授

佛教经典研究

2

40

讲授

补修课

同等学力或跨专业学生须补修2—3门,只记成绩,不记学分

古希腊哲学

40

讲授

考试

中期考核表中导师签字确认

(60分以上)

哲学导论

40

讲授

康德黑格尔哲学

40

讲授

实践环节

教学实践或社会实践

(不记学分)

40

0

考查

通过

(导师考核)

课程免修

本人申请,任课教师同意,院、校两级批准后可免修,但须参加考试。

考试

60分

以上

制定个人

培养计划

第一学期结束前,

确定导师后,在导师指导下制定个人培养计划一式三份,学院、研究生本人、研究生部各持一份(同等学力和跨专业学生须注明补修课程)。

中期

考核

课程学习结束后,

举行开题报告前

考核筛选内容:思想道德素质、课程学习成绩、科研实践能力。均合格者可进入学位论文写作阶段。未通过者,应终止学习,按退学处理。考核结束,各学院将中期考核结果汇总表交到研究生部,每位学生的中期考核表由学院永久保留。

开题

报告

中期考核筛选后

经导师为主体组成的考核小组评审。首次未通过者,应一个月后再次开题,仍不能通过者应终止学习,做退学处理。评审结束,

学院将开题报告评审结果汇总表交到研究生部,每位学生的开题报告由学院永久保留。

备注:《深圳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规定:各专业课程学习总学分不得少于32学分(理学专业为35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21 学分,非学位课程不少于11 学分

六、免修课程

研究生通过自学或其它学习途径已掌握了本门课程的基本内容并达到其基本要求,经本人申请,任课教师同意,院、校两级批准后可免修,但需参加该门课程结束时的考试。

七、考核方式

考核分考试和考查两种。除学术报告、教学实践、社会实践、文献阅读等进行考查外,其他课程一律进行考试

(一)学位课程的考核原则上采用考试的方式;

(二)文献阅读结合开题报告进行考核,开题报告通过即自动获得学分;

(三)参加学术讲座情况由学生在《深圳大学硕士研究生参加学术讲座记录表》上登记,导师签字确认,研究生部抽查,累计10次即自动获得学分;

(四)补修课程的考核既可与本科生同堂同卷,也可由指导教师负责进行,在中期考核表中签字确认。

(五)考试科目按百分制或等级制评定成绩,考查科目按通过、不通过两级记分制评定成绩。

(六)考试课程成绩要求60分以上(含60分)可获得学分,考查课程通过者可获得学分。学位课程各科成绩平均达到75分以上(含75分)方可申请学位。

八、学位论文

硕士研究生应用一年半至二年的时间进行学位论文工作。学位论文工作,一般应在第三学期开始进行,第四学期初完成《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应包括文献阅读,学位论文选题、开题报告、科研调查、研究方法、实验手段、理论分析、文字总结等工作的进度计划。(学位论文要求详见《深圳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细则》)。

九、培养计划

为保证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在第一学期结束前一个月,研究生指导小组应以师生双向互选的方式为研究生确定指导教师,经学院审定同意报研究生部。

在导师指导下,研究生要根据专业培养方案要求,于第一学期结束前制定出个人培养计划。培养计划既要服从专业培养方案的总原则,又要根据每位研究生不同情况,因材施教。

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一式三份,分别由学院、研究生本人和研究生部各持一份。

十、参考书目

经典著作如:《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三传》、《老子》、《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淮南子》、《春秋繁露》、《华严经》、《肇论》、《大乘起信论》、《六祖坛经》、《传习录》、《宋元学案》、《明儒学案》、《读四书大全说》和《读通鉴论》等。

当代名家名著:《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新唯识论》、《两汉魏晋南北朝佛教史》、“贞元六书”、《心体与性体》、《中国哲学原论》、《新编中国哲学史》、《中国艺术精神》、《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思想与人物》、《中国十九世纪思想史》、《佛教思想的现代化探索》等。

本专业研究生需要留心的相关学术期刊主要包括:

《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研究》、《现代哲学》、《孔子研究》、《周易研究》、《文史哲》、《历史研究》、《学术月刊》、《鹅湖》、《文化中国》、《二十一世纪》。另外还有相关期刊如《读书》、《文史知识》、《光明日报》、《新华文摘》以及深圳大学国学研究所所办之《薪》集系列、《东方人文论坛》各集、国学研究所所刊《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以及各著名综合大学学报之社科版,人民大学相关专题的复印资料。

十一、专业、学科组成员

组长:景海峰

导师队伍:王立新、王兴国、徐明明、游建西、赵东明、黎业明

秘书:问永宁

2010-7-8

3

相关话题/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