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深圳大学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深圳大学 /2012-11-11

深圳大学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一)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掌握材料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和听说能力;成为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学习年限
培养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为两年,但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五年。

三、培养方式
(一)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校内、校外导师),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
(二)研究生在课程、实践学习结束后进行综合考核,综合考核参照《深圳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综合考核办法》执行,综合考核通过后才能进入学位申请阶段。
(三)跨领域或根据其他规定需补修课程的,由导师在制定个人培养计划时确定,记入考核成绩,但不记学分。

四、专业实践
(一)研究生在学期间,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专业实践,其时间原则上不少于6个月。
(二)研究生要提交实践学习计划,撰写实践学习总结报告。
(三)对研究生专业实践实行全过程的管理和质量评价,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五、个人培养计划
为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在研究生入学第一学期结束前,各领域应为研究生确定指导教师,经学院审定同意报研究生院(筹)备案。
指导教师与所指导研究生应根据培养方案要求,于第一学期结束前共同拟订并提交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个人培养计划应符合培养方案的总体要求,并根据研究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纸质文档由学院保存,电子文档上传至研究生院(筹)。

 

 

 

 

 

 

 

六、课程设置与学分
研究生的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学位课程均为必修课,非学位课程包括必修环节和选修课程。
课程及学分 课程学习应修总学分不少于 28  学分,学位课程  17    学分
 类别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讲授形式 考核
方试 要求
 学位课程 政治理论课
( 2  学分) 自然辨证法
 2 36 讲授 考试 平均≥75分

 

 

 


 
  基础外语
(3学分) 基础英语 3 54 讲授 考试 
  专业学位课
(  18  学分)      
        
        
        
        
        
        
 
必修环节 专业实践
(  2  学分)     考查 通过
 

 

 

 

 

非学位课程
(不少于 9 分)

选修课
(  24   学分)      
        
        
        
        
        
        
        
        
        
        
        
  补修课程 导师确定    考查 通过
七、课程免修
研究生通过自学或其它学习途径已掌握了本门课程的基本内容并达到其基本要求,经本人申请,任课教师同意,院、校两级批准后可免修,但需参加该门课程结束时的考试或在课程开始前单独组织的免修考试,通过考试可获得学分。

八、考核方式
(一)课程学习和各必修环节,均需按培养方案规定的教学要求进行成绩考核,经考核通过才能取得规定的学分。
(二)考核分考试和考查两种。除必修环节和补修课程进行考查外,其他课程一律进行考试。
(三)考试成绩按百分制或等级制评定,考查科目按通过、不通过两级记分制评定。
(四)考试课程成绩要求60分以上(含60分)可获得学分,考查课程通过者可获得学分。学位课程各科成绩平均达到75分以上(含75分)方可申请学位。
(五)根据专业学位特点,考试可以采用闭卷、开卷、课程论文、等灵活的形式,经学院主管领导同意并做好考试记录。

九、学位论文
(一)研究生撰写论文首先要进行开题,撰写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文献阅读,学位论文选题、科研调查、研究方法、实验手段、理论分析、论文工作计划等。学位论文工作,一般应在第三学期开始进行。开题报告由相关专业领域专家评审,经学院批准,由各培养单位存档。
(二)学位论文必须强化应用导向,选题应来源于社会实践或工作实际中的现实问题,有明确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
(三)学位论文答辩成员中应有相关行业或实践领域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

十、毕业与学位申请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按培养方案和个人培养计划要求,修满规定学分,通过论文答辩,准予毕业,并根据《深圳大学学位条例实施办法》申请学位。

十一、推荐阅读文献
1. 《半导体物理学》  叶良修 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 《磁电子学》  焦正宽 曹光旱 编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3. 《固体发光材料》 孙家跃 杜海燕 胡文祥。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08版
4.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metals corrosion and its prevention), 赵麦群 雷阿丽著。  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3
5. 《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 — 张立德 牟季美著。科学出版社
6. 《CARBON NANOTUBES AND RELATED STRUCTURES》— Peter J. F. Harris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University of Read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7. 陶瓷导论/(美)金格瑞(Kingery, W.D.)著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12,TQ174.01/J67
8. 金属学报
9. 材料研究学报
10. Advanced Materials
11. 高分子学报
12. 复合材料学报
13. 硅酸盐学报


材料学院
二○一一年六月
 

相关话题/材料 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