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深圳大学材料学院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深圳大学 /2012-11-11

 

深圳大学材料学院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         培养目标
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要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科学研究、工程技术人才和高等学校师资,要求研究生具备以下条件:
1.       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      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掌握一门外国语(第一外语),能熟练地运用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具有中外互译,撰写外文论文摘要和一定的听说能力;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和组织管理等能力。
 
二、         研究方向
1.         新型功能材料
主要包括金属、陶瓷、能源、金属非晶等功能材料在物理、化学、以及组织结构与性能等方面的研究。
2.         半导体光电材料与器件
半导体光电材料制备、结构、光电磁特性及其应用研究。
3.         纳米信息材料与器件
薄膜材料制备、结构、光电磁特性及其应用研究。
4.         计算材料学
主要开展材料的计算机设计、材料科学中的计算方法、新材料模拟优化与控制等方面的研究。
 
三、         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
四、         培养方式
硕士研究生实行导师负责和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论文工作、社会实践、工程实践等)相结合的方式,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并重。
在课程学习结束后,进行研究生中期考核,中期考核通过方可进入学位论文工作阶段。
 
五、课程设置
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其中,学位课程分为公共学位课程和专业学位课程两类,均为必修课;非学位课程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和补修课三类。
硕士研究生应修总学分不得少于32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21学分,非学位课不少于11学分(包括必修环节3学分)。
补修课程一般为2-3门,由指导教师根据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和专业基础等因素在个人培养计划中确定。由各院协调随本科专业同堂上课、同堂考试,也可采取学生自学,本科任课教师或导师考核等方式补修。如学生已经具备相关知识或修过相同或相近课程,可申请免修,但必须提出书面申请经过导师同意,报研究生部备案。
参见课程设置表
 
六、免修课程
研究生通过自学或其它学习途径已掌握了本门课程的基本内容并达到其基本要求,经本人申请,任课教师同意,院、校两级批准后可免修,但需参加该门课程结束时的考试或在课程开始前单独组织的免修考试。
 
七、考核方式
考核分考试和考查两种。除学术报告、教学实践、社会实践、文献阅读等进行考查外,其他课程一律进行考试
(一)学位课程的考核原则上采用考试的方式;
(二)文献阅读结合开题报告进行考核,开题报告通过即自动获得学分;
(三)参加学术讲座情况由学生在《深圳大学硕士研究生参加学术讲座记录表》上登记,导师签字确认,研究生部抽查,累计10次即自动获得学分;
(四)补修课程的考核既可与本科生同堂同卷,也可由指导教师负责进行,在中期考核表中签字确认。
(五)考试科目按百分制或等级制评定成绩,考查科目按通过、不通过两级记分制评定成绩。
(六)考试课程成绩要求60分以上(含60分)可获得学分,考查课程通过者可获得学分。学位课程各科成绩平均达到75分以上(含75分)方可申请学位。
 
八、学位论文
硕士研究生应用一年半至二年的时间进行学位论文工作。学位论文工作,一般应在第三学期开始进行,第四学期初完成《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应包括文献阅读,学位论文选题、开题报告、科研调查、研究方法、实验手段、理论分析、文字总结等工作的进度计划。(学位论文要求详见《深圳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细则》)。
 
九、培养计划
为保证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在第一学期结束前一个月,研究生指导小组应以师生双向互选的方式为研究生确定指导教师,经学院审定同意报研究生部。
在导师指导下,研究生要根据专业培养方案要求,于第一学期结束前制定出个人培养计划。培养计划既要服从专业培养方案的总原则,又要根据每位研究生不同情况,因材施教。
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一式三份,分别由学院、研究生本人和研究生部各持一份。
 
 
十、参考书目
1.       《半导体物理学》 叶良修 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       《磁电子学》 焦正宽 曹光旱 编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3.       《固体发光材料》 孙家跃杜海燕 胡文祥。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08版
4.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metals corrosion and its prevention), 赵麦群 雷阿丽著。 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3
5.       《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 — 张立德 牟季美著。科学出版社
6.       CARBON NANOTUBES AND RELATED STRUCTURES》— Peter J. F. Harris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University of Read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7.       陶瓷导论/(美)金格瑞(Kingery, W.D.)著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12,TQ174.01/J67
8.       金属学报
9.       材料研究学报
10.    Advanced Materials
11.    高分子学报
12.    复合材料学报
13.    硅酸盐学报
 
 
 
相关话题/材料 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