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与系统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国家科学技术最新发展需要的、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备严谨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电路与系统高素质专业人才。
掌握电路与系统科学的系统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了解本领域的研究动态,具备科学文化素养,不仅要有获取知识的能力,而且具备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从事创新研究的能力。
掌握一到二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专业书籍、文献并撰写论文。身体健康。
二、研究方向
01数字控制技术及其应用
02图像采集与处理
03信号检测与数字化处理技术
04片上系统(SOC)设计
三、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
四、培养方式
硕士研究生实行导师负责和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论文工作、社会实践、工程实践等)相结合的方式,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并重。
在课程学习结束后,进行研究生中期考核,中期考核通过方可进入学位论文工作阶段。
五、课程设置
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其中,学位课程分为公共学位课程和专业学位课程两类,均为必修课;非学位课程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和补修课三类。
硕士研究生应修总学分不得少于32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21学分。
补修课程一般为2-3门,由指导教师根据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和专业基础等因素在个人培养计划中确定。由学院协调随本科专业同堂上课、同堂考试,也可采取学生自学,本科任课教师或导师考核等方式补修。如学生已经具备相关知识或修过相同或相近课程,可申请免修,但必须提出书面申请经过导师同意,报研究生部备案。
△详见课程及学分设置表:
课 程 学 习 及 学 分 | 1.本专业学制为 3 年。 2.本专业课程学习总学分不得少于 32 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得少于 21 学分。 3.课程学习与撰写毕业论文时间比例为1:2。 | |||||||||
类别 | 课程名称 | 学 分 | 学时 | 讲授形式 | 考核 方试 | 要求 | ||||
学位课程 (必修课)
不得少于 21 学分 | 公共学 位课程 (9学分) |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3学分) | 科学社会主义 理论与实践 | 1 | 36 | 考试 | 平均 75分 以上 | |||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文科) | 2 | 70 | ||||||||
自然辩证法概论 (理工科) | 2 | 54 | ||||||||
外语 (6学分) | 基础 外语 | 英语(一) | 2 | 160 | ||||||
英语(二) | 3 | |||||||||
专业外语 | 1 | 40 | ||||||||
专业学 位课程 (12学分) | 专业基础课 | 矩阵理论 | 3 | 60 | ||||||
随机过程 | 3 | 60 | ||||||||
最优化理论与应用 | 3 | 60 | ||||||||
信号理论 | 3 | 60 | ||||||||
数据采集与处理 | 2 | 40 | ||||||||
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基础 | 3 | 60 | ||||||||
非学位课程
不得少于 11 学分
| 必修环节 | 文献阅读 | 1 |
| 考查 | 通过 开题报告通过即可 | ||||
学术讲座 | 2 |
| 10次 (导师考核) | |||||||
必选课 | 数字图像处理 | 2 | 40 | 考试 | 60分 以上 | |||||
| 传感器与精密仪器基础 | 3 | 60 | |||||||
现代电源技术 | 2 | 40 | ||||||||
智能信息处理技术 | 2 | 40 | ||||||||
DSP与微控制器 | 2 | 40 | ||||||||
小波分析 | 2 | 40 | ||||||||
嵌入式系统原理与技术 | 3 | 60 | ||||||||
补修课 | 同等学力或跨专业学生须补修2—3门,只记成绩,不记学分 | 考试 | 中期考核表中导师签字确认 (60分以上) | |||||||
实践环节 | 教学实践或社会实践 (不记学分) | 40 | 考查 | 通过 (导师考核) | ||||||
课程免修 | 本人申请,任课教师同意,院、校两级批准后可免修,但须参加考试。 |
| 考试 | 60分 以上 | ||||||
制定个人 培养计划 | 第一学期结束前, | 确定导师后,在导师指导下制定个人培养计划一式三份,学院、研究生本人、研究生部各持一份(同等学力和跨专业学生须注明补修课程)。 | ||||||||
中期 考核 | 课程学习结束后, 举行开题报告前 | 考核筛选内容:思想道德素质、课程学习成绩、科研实践能力。均合格者可进入学位论文写作阶段。未通过者,应终止学习,按退学处理。考核结束,各学院将中期考核结果汇总表交到研究生部,每位学生的中期考核表由学院永久保留。 | ||||||||
开题 报告 | 中期考核筛选后 | 经导师为主体组成的考核小组评审。首次未通过者,应一个月后再次开题,仍不能通过者应终止学习,做退学处理。评审结束, 学院将开题报告评审结果汇总表交到研究生部,每位学生的开题报告由学院永久保留。 |
备注:《深圳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规定:各专业课程学习
六、免修课程
研究生通过自学或其它学习途径已掌握了本门课程的基本内容并达到其基本要求,经本人申请,任课教师同意,院、校两级批准后可免修,但需参加该门课程结束时的考试或在课程开始前单独组织的免修考试。
七、考核方式
考核分考试和考查两种。除学术报告、教学实践、社会实践、文献阅读等进行考查外,其他课程一律进行考试
(一)学位课程的考核原则上采用考试的方式;
(二)文献阅读结合开题报告进行考核,开题报告通过即自动获得学分;
(三)参加学术讲座情况由学生在《深圳大学硕士研究生参加学术讲座记录表》上登记,导师签字确认,研究生部抽查,累计10次即自动获得学分;
(四)补修课程的考核既可与本科生同堂同卷,也可由指导教师负责进行,在中期考核表中签字确认。
(五)考试科目按百分制或等级制评定成绩,考查科目按通过、不通过两级记分制评定成绩。
(六)考试课程成绩要求60分以上(含60分)可获得学分,考查课程通过者可获得学分。学位课程各科成绩平均达到75分以上(含75分)方可申请学位。
八、学位论文
硕士研究生应用一年半至二年的时间进行学位论文工作。学位论文工作,一般应在第三学期开始进行,第四学期初完成《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应包括文献阅读,学位论文选题、开题报告、科研调查、研究方法、实验手段、理论分析、文字总结等工作的进度计划。(学位论文要求详见《深圳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细则》)。
九、培养计划
为保证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在第一学期结束前一个月,研究生指导小组应以师生双向互选的方式为研究生确定指导教师,经学院审定同意报研究生部。
在导师指导下,研究生要根据专业培养方案要求,于第一学期结束前制定出个人培养计划。培养计划既要服从专业培养方案的总原则,又要根据每位研究生不同情况,因材施教。
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一式三份,分别由学院、研究生本人和研究生部各持一份。
十、参考书目
1.期刊
电子学报中国电子学会 主办
电子与信息学报中科院电子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信息科学部 主办
计算机应用研究《计算机应用研究》杂志社
信息与控制 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刊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编辑部
光子学报中国光学学会光子学报编辑部
IEEE Trans. on Circuit andSystem
IEEE Trans. onImage processing
IEEE Trans. onSignal processing
2、书籍
lDiscreteMathemat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Kenneth H. Rosen McGraw Hill
l现代信号处理(第二版)
张贤达 清华大学出版社
lDigitalImage Processing (Second Edition)
Rafael C. Gonzalez, Richard E. Woods
Publishing House of Electronics Industry
l模式识别(第二版)
边肇祺,张学工 清华大学出版社
l嵌入式系统技术与应用(主要介绍Linux嵌入式系统)
许海燕,付 炎 机械工业出版社
lLinux与嵌入式系统
李善平 清华大学出版社
l计算方法
易大义 浙江大学出版社
十一、专业、学科组成员
组长:郭宝平
导师队伍:郭宝平、刘进元、单宝忠、江辉、李东(与2011年招生目录保持一致)
秘书:林娜
学科组负责人签名:
学院分学位委员会负责人签名:
(单位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