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一、培养目标
1、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科研作风,有献身于科学的事业心、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掌握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合成化学、现代测试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的发展前沿,有一定的化工知识,熟练使用计算机及现代信息工具,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有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并能在本学科及相关学科领域开展科研、开发和教学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二、研究方向
1、高分子化学:本方向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高性能碳纤维的研制、齐聚物侧链液晶的合成、聚合物功能乳液的制备、新型燃料电池聚合物电解质膜的制备、聚合物离子液体的合成研究。
2、高分子物理:本方向主要开展高分子表面活性剂溶液以及界面物理化学性质的研究、高分子溶液及分散体系的激光光散射研究、高分子凝聚态结构的X-射线小角散射研究。
3、高分子材料:本方向主要开展自修复功能复合材料的研究、皮肤创面修复用医学高分子材料的制备及其生物相容性研究、颗粒填充的聚合物体系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无机颗粒表面的聚合物改性与包覆研究。
4、生物大分子:本方向主要开展过渡金属配合物与生物大分子(包括DNA、RNA以及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生物大分子的分子模拟及其高级结构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及其物理化学性质研究。
三、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3年。
四、培养方式
硕士研究生实行导师负责和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论文工作、社会实践、工程实践等)相结合的方式,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并重。
在课程学习结束后,进行研究生中期考核,中期考核通过方可进入学位论文工作阶段。
五、课程设置
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其中,学位课程分为公共学位课程和专业学位课程两类,均为必修课;非学位课程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和补修课三类。
硕士研究生应修总学分不得少于35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21学分。
课程设置参见下表。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课 程 学 习 及 学 分 | 1.本专业学制为 3 年。 2.本专业课程学习总学分不得少于 35 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得少于 21 学分。 3.课程学习与撰写毕业论文时间比例为1︰1。 | |||||||||
类别 | 课程名称 | 学 分 | 学时 | 讲授形式 | 考核 方试 | 要求 | ||||
学位课程 (必修课)
不得少于 21 学分 | 公共学 位课程 (9学分) |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3学分) | 科学社会主义 理论与实践 | 1 | 36 | 考试 | 平均 75分 以上 | |||
自然辩证法概论 (理工科) | 2 | 54 | ||||||||
外语 (6学分) | 基础 外语 | 英语(一) | 2 | 160 | ||||||
英语(二) | 3 | |||||||||
专业外语 | 1 | 40 | ||||||||
专业学 位课程 ( 12 学分) | 基础课 (2门) | 聚合物结构与性能 | 3 | 60 | 讲授 | |||||
工程数学 | 3 | 60 | 讲授 | |||||||
专业课 (2门) | 量子化学 | 3 | 60 | 讲授 | ||||||
晶体化学 | 3 | 60 | 讲授 | |||||||
非学位课程
不得少于 14 学分
| 必修 环节 | 文献阅读 | 1 |
| 考查 | 通过开题报告即可 | ||||
学术讲座 | 2 | 10次 | 10次(导师考核) | |||||||
必选课 | 高等物理化学 | 2 | 40 | 讲授 | 考试 | 60分以上 | ||||
材料现代研究方法 | 2 | 40 | 讲授 | |||||||
近代高分子物理学 | 2 | 40 | 讲授 | |||||||
高等生物化学 | 2 | 40 | 讲授 | |||||||
高分子合成化学 | 2 | 40 | 讲授 | |||||||
高分子复合材料 | 2 | 40 | 讨论 | |||||||
选修课 | 任选课 | 应用电化学 | 2 | 40 | 讨论 | 考查 | 60分以上 | |||
X—射线仪衍射分析仪 | 2 | 40 | 讲授 实验 | 考查 | ||||||
实用电子显微分析 | 2 | 40 | 讲授 实验 | 考查 | ||||||
波谱学 | 2 | 40 | 讲授 实验 | 考查 | ||||||
聚合物工艺学 | 2 | 40 | 讨论 | 考查 | ||||||
高分子流变学 | 2 | 40 | 自学 | 考查 | ||||||
功能高分子材料 | 2 | 40 | 自学 | 考查 | ||||||
高分子粘弹力学 | 2 | 40 | 讨论 | 考查 | ||||||
高分子溶液 | 2 | 40 | 自学 | 考查 | ||||||
流体力学 | 2 | 40 | 自学 | 考查 | ||||||
高分子科学进展 | 2 | 40 | 讲授 | 考查 | ||||||
生物无机化学 | 2 | 40 | 自学 | 考查 | ||||||
有机分析 | 2 | 40 | 讲授 | 考查 | ||||||
补修课 | 同等学力或跨专业学生须补修2—3门,只记成绩,不记学分 | 高等无机化学 | 2 | 40 | 讲授 | 考查 | 中期考核表中导师签字确认(60分以上) | |||
高等有机化学 | 2 | 40 | 讲授 | |||||||
实践环节 | 教学实践或社会实践 (不记学分) | 40 | 考查 | 通过 (导师考核) | ||||||
课程免修 | 本人申请,任课教师同意,院、校两级批准后可免修,但须参加考试。 |
| 考查 | 60分 以上 | ||||||
制定个人 培养计划 | 第一学期结束前, | 确定导师后,在导师指导下制定个人培养计划一式三份,学院、研究生本人、研究生部各持一份(同等学力和跨专业学生须注明补修课程)。 | ||||||||
中期 考核 | 课程学习结束后, 举行开题报告前 | 考核筛选内容:思想道德素质、课程学习成绩、科研实践能力。均合格者可进入学位论文写作阶段。未通过者,应终止学习,按退学处理。考核结束,各学院将中期考核结果汇总表交到研究生部,每位学生的中期考核表由学院永久保留。 | ||||||||
开题 报告 | 中期考核筛选后 | 经导师为主体组成的考核小组评审。首次未通过者,应一个月后再次开题,仍不能通过者应终止学习,做退学处理。评审结束,学院将开题报告评审结果汇总表交到研究生部,每位学生的开题报告由学院永久保留。 |
备注:《深圳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规定:各专业课程学习
六、免修课程
研究生通过自学或其它学习途径已掌握了本门课程的基本内容并达到其基本要求,经本人申请,任课教师同意,院、校两级批准后可免修,但需参加该门课程结束时的考试或在课程开始前单独组织的免修考试。
七、考核方式
考核分考试和考查两种。除学术报告、教学实践、社会实践、文献阅读等进行考查外,其他课程一律进行考试
(一)学位课程的考核原则上采用考试的方式;
(二)文献阅读结合开题报告进行考核,开题报告通过即自动获得学分;
(三)参加学术讲座情况由学生在《深圳大学硕士研究生参加学术讲座记录表》上登记,导师签字确认,研究生部抽查,累计10次即自动获得学分;
(四)补修课程的考核既可与本科生同堂同卷,也可由指导教师负责进行,在中期考核表中签字确认。
(五)考试科目按百分制或等级制评定成绩,考查科目按通过、不通过两级记分制评定成绩。
(六)考试课程成绩要求60分以上(含60分)可获得学分,考查课程通过者可获得学分。学位课程各科成绩平均达到75分以上(含75分)方可申请学位。
八、学位论文
硕士研究生应用一年半至二年的时间进行学位论文工作。学位论文工作,一般应在第三学期开始进行,第四学期初完成《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应包括文献阅读,学位论文选题、开题报告、科研调查、研究方法、实验手段、理论分析、文字总结等工作的进度计划。
九、培养计划
为保证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在第一学期结束前一个月,研究生指导小组以师生双向互选的方式为研究生确定指导教师,经学院审定同意报研究生部。
在导师指导下,研究生根据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于第一学期结束前制定出个人培养计划。
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一式三份,分别由学院、研究生本人和研究生部各持一份。
十、参考书目
《ChemicalReview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Chemistry Letters》、《Chemical Communications》、《ElectrochimicaActa》、《Journal of Chemical Information and ComputerSciences》、《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Chemistry》、《Journal of the Indian Chemical Society》、《Journalof Mass Spectrometry》、《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Physical Chemistry Chemical Physics》、《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A 、B》、《Macromolecules》、《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Science》、《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Journal Polymer Science (A、B)》、《Polymer》、《InternationalJournal of Chemical Kinetics》、《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Journal of Solid State Electrochemistry》、《Journalof Organic Chemistry》、《Inorganic Chemistry》、《Synthetic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ChromatographicScience》、《Chemistry of Materials》、《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Methods inOrganic Synthesis》、《Polymer Engineering and Science》、《Advanced Materials》、《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复合材料学报》、《材料研究学报》、《无机化学学报》、《有机化学》、《高分子学报》、《催化学报》、《功能材料》、《物理化学学报》、《分析测试学报》、《分析化学》、《应用化学》、《化学学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质谱学报》、《计算机与应用化学》、《化工学报》、《化学工程》、《化学通报》
(二)主要著作
1.张俐娜. 高分子物理近代研究方法,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
2.张礼和. 化学学科进展,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3.毛卫民. 材料的晶体结构原理, 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7
4. 朱炳辰. 化学反应工程,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
5. 史鸿鑫, 王农跃. 化学功能材料概论,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
6. 许越. 化学反应动力学,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7. 曾宪诚, 张元勤. 化学反应热动力学理论与方法,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8. 谢如刚. 现代有机合成化学,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
9. 许并社. 材料界面的物理与化学,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
10. Harry R. Allcock, FrederickW. Lampe等著; 张其锦, 董炎明译.当代聚合物化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11. 张邦华, 朱常英.近代高分子科学,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
12. 钱逸泰. 结晶化学导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5
13. 朱道本. 功能材料化学进展,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14. 刘靖疆. 基础量子化学与应用,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15. 梁文平. 新世纪的物理化学:学科前沿与展望, 科学出版社, 2004
16. 林梦海. 量子化学计算方法与应用, 科学出版社,2004
17. 陈盛, 生物高分子化学,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3
18. 赵文元, 王亦军. 功能高分子材料化学,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19. 莫志深, 张宏放. 晶态聚合物结构和X射线衍射, 科学出版社, 2003
20. 陈敬中. 现代晶体化学:理论与方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21. 郭卫红,汪济奎. 现代功能材料及其应用,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
22. Bodie Douglas, shih-Ming Ho. Structure and chemistry ofcrystalline solids, Springer, 2005
23. Ira N. Levine.Quantum Chemistry,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0
24. Kenneth J. Klabunde. Nanoscale materials in chemistry, Wiley,John & Sons Inc., 2001
25. Nead Trinajstic. Mathematical& computational concepts in chemistry, Horwood, Ellis, Ltd, 1986
26. AlbertySilbey, Robert Alberty. Physical chemistry, Wiley, John & Sons Inc, 2001
27.David Harvey. Modern analytical chemistry, McGraw-Hill Book Co, 2000
28. Harry R. Allcock. Contemporary polymer chemistry, 科学出版社, 2004
29. Paul J.Floy. Principles of polymer chemistry,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3
30.
31. F.Albert Cotton, Geoffrey Wilkinson. Advanced inorganic chemistry, JohnWiley & Sons,1980
32. William L. Jolly. Modern inorganic chemistry, McGraw-HillBook Co.,1984
33. R.L.Flurry.Quantum chemistry:anintroduction, Prentice-Hall,Inc., 1983
34. Thomas Mak, Gong-DuZhou. Crystallographyin modern chemistry, John Wiley & Sons, Inc., 1992
35. Attila Szabo ,Neil S. Ostlund. Modernquantum chemistry:introduction to advanced electronic structuretheory, McGraw-Hill publishing Company, 1989
36. Francis A.Carey, Richard J. Sudberg. Advanced Organic Chemistry, Plenum Press, 1990
37. James N.Spencer. Chemistry:strutureand dynamics, Wiley, John & Sons Inc., 1998
38. KennethS. Pitzer. Thermodynamics,McGraw-Hill Book Co.,1995
39. Paul L. Houston. Chemical kinetics and reactiondynamics, McGraw-Hill Book Co., 2001
十一、专业、学科组成员
组长:刘剑洪
导师队伍:王庆国、洪伟良、倪卓、贵大勇、徐宏、王明良、张黔玲、吴奕光、李翠华、张雪利、陈彦涛。
秘书:邵燕茹
2009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