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一、培养目标
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有好的品德,乐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在教育技术学科方面,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较系统的知识,熟悉该学科国内外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
3.在掌握教育技术学基本原理和理论的同时,了解和掌握与现代教育技术相关的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着重培养较高层次的从事与现代教育技术相关的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研究与开发和多媒体和网络教学设计开发及其应用的复合型人才。本专业可授予教育学硕士。
二、研究方向
1.教学系统设计
本研究方向属于教育技术理论研究方向,其特点有三:一是重点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中的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方法;二是立足本地,与本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密切结合,针对当前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难点和热点,从教学设计的角度进行理论探索;三是重点研究实验性课程、技能性课程的教学系统设计方法,包括研究虚拟现实技术在教学系统设计中的作用。
2.计算机教育应用
计算机教育应用方面属于教育技术学的开发与应用方向,其特点有:一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与开发,重点研究数字化课程/专题资源与学习环境的开发与应用中的深层次问题;二是计算机技术在电视与网络的教育传播方面的应用,近年来,通过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结合,教育电视传播正在实现由单向传播向交流互动的提升,其中视频点播技术、流媒体技术、视频会议系统在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三是开展计算机高端技术的教育应用和开发研究,即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用的开发与应用,也包括教育游戏软件的开发。
三、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为3年。
四、培养方式
硕士研究生实行导师负责和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论文工作、社会实践、工程实践等)相结合的方式,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并重。
在课程学习结束后,进行研究生中期考核,中期考核通过方可进入学位论文工作阶段。
五、课程设置
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其中,学位课程分为公共学位课程和专业学位课程两类,均为必修课;非学位课程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和补修课三类。
硕士研究生应修总学分不少于35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21学分。
补修课程一般为2-3门,由指导教师根据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和专业基础等因素在个人培养计划中确定。由各院协调随本科专业同堂上课、同堂考试,也可采取学生自学,本科任课教师或导师考核等方式补修。如学生已经具备相关知识或修过相同或相近课程,可申请免修,但必须提出书面申请经过导师同意,报研究生部备案。
△详见课程及学分设置表:
教育技术学
课 程 学 习 及 学 分 | 1.本专业学制为 3 年。 2.本专业课程学习总学分不得少于 35 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得少于 21 学分。 3.课程学习与撰写毕业论文时间比例为1:1。 | |||||||||
类别 | 课程名称 | 学 分 | 学时 | 讲授形式 | 考核 方试 | 要求 | ||||
学位课程 (必修课) 不得少于 21 学分 | 公共学 位课程 (9学分) |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3学分) | 科学社会主义 理论与实践 | 1 | 36 | 讲授 | 考试 | 平均 75分 以上 | ||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文科) | 2 | 70 | 讲授 | |||||||
自然辩证法概论 (理工科) | 2 | 54 | 讲授 | |||||||
外语 (6学分) | 基础 外语 | 英语(一) | 2 | 160 | 讲授 | |||||
英语(二) | 3 | |||||||||
专业外语 | 1 | 40 | 讲授 | |||||||
专业学 位课程 (12学分) | 基础课 (2门) | 教育技术学理论 | 3 | 60 | 讲授与讨论 | |||||
教学设计 | 3 | 60 | 讲授与讨论 | |||||||
专业课 (2门) | 科学研究方法 | 3 | 60 | 讲授与讨论 | ||||||
程序设计实践 | 3 | 60 | 讲授与实践 | |||||||
非学位课程
不得少于 14 学分
| 必修环节 | 文献阅读 | 1 |
| 考查 | 通过 开题报告通过即可 | ||||
学术讲座 | 2 |
| 10次 (导师考核) | |||||||
必选课 | 现代课程论 | 2 | 40 | 讲授与讨论 | 考试 | 60分 以上 | ||||
选修课 | 任选课 | 高级网络技术 | 2 | 40 | 讲授与实践 | |||||
计算机动画与游戏情境设计 | 2 | 40 | 讲授与实践 | |||||||
网络教学的新进展 | 2 | 40 | 讲授与实践 | |||||||
教学资源设计与研究 | 2 | 40 | 讲授与实践 | |||||||
虚拟现实技术与教育游戏软件研究 | 2 | 40 | 讲授与实践 | |||||||
远程教育研究 | 2 | 40 | 讲授与讨论 | |||||||
网络数据库 | 2 | 40 | 讲授与实践 | |||||||
算法分析与设计 | 2 | 40 | 讲授与实践 | |||||||
|
| |||||||||
|
| |||||||||
|
| |||||||||
补修课 | 同等学力或跨专业学生须补修2—3门,只记成绩,不记学分 |
|
| 考试 | 中期考核表中导师签字确认 (60分以上) | |||||
实践环节 | 教学实践或社会实践 (不记学分) | 0 | 40 | 考查 | 通过 (导师考核) | |||||
课程免修 | 本人申请,任课教师同意,院、校两级批准后可免修,但须参加考试。 |
| 考试 | 60分 以上 | ||||||
制定个人 培养计划 | 第一学期结束前, | 确定导师后,在导师指导下制定个人培养计划一式三份,学院、研究生本人、研究生部各持一份(同等学力和跨专业学生须注明补修课程)。 | ||||||||
中期 考核 | 课程学习结束后, 举行开题报告前 | 考核筛选内容:思想道德素质、课程学习成绩、科研实践能力。均合格者可进入学位论文写作阶段。未通过者,应终止学习,按退学处理。考核结束,各学院将中期考核结果汇总表交到研究生部,每位学生的中期考核表由学院永久保留。 | ||||||||
开题 报告 | 中期考核筛选后 | 经导师为主体组成的考核小组评审。首次未通过者,应一个月后再次开题,仍不能通过者应终止学习,做退学处理。评审结束, 学院将开题报告评审结果汇总表交到研究生部,每位学生的开题报告由学院永久保留。 |
备注:《深圳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规定:各专业课程学习
六、免修课程
研究生通过自学或其它学习途径已掌握了本门课程的基本内容并达到其基本要求,经本人申请,任课教师同意,院、校两级批准后可免修,但需参加该门课程结束时的考试或在课程开始前单独组织的免修考试。
七、考核方式
考核分考试和考查两种。除学术讲座、教学实践、社会实践、文献阅读等进行考查外,其他课程一律进行考试。
(一)学位课程的考核原则上采用考试的方式;
(二)文献阅读结合开题报告进行考核,开题报告通过即自动获得学分;
(三)参加学术讲座情况由学生在《深圳大学硕士研究生参加学术讲座记录表》上登记,导师签字确认,研究生部抽查,累计10次即自动获得学分;
(四)补修课程的考核既可与本科生同堂同卷,也可由指导教师负责进行,在中期考核表中签字确认。
(五)考试科目按百分制或等级制评定成绩,考查科目按通过、不通过两级记分制评定成绩。
(六)考试课程成绩要求60分以上(含60分)可获得学分,考查课程通过者可获得学分。学位课程各科成绩平均达到75分以上(含75分)方可申请学位。
八、学位论文
硕士研究生应用一年半至二年的时间进行学位论文工作。学位论文工作,一般应在第三学期开始进行,第四学期初完成《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应包括文献阅读,学位论文选题、开题报告、科研调查、研究方法、实验手段、理论分析、文字总结等工作的进度计划。(学位论文要求详见《深圳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细则》)。
九、培养计划
为保证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在第一学期结束前一个月,研究生指导小组应以师生双向互选的方式为研究生确定指导教师,经学院审定同意报研究生部。
在导师指导下,研究生要根据专业培养方案要求,于第一学期结束前制定出个人培养计划。培养计划既要服从专业培养方案的总原则,又要根据每位研究生不同情况,因材施教。
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一式三份,分别由学院、研究生本人和研究生部各持一份。
十、参考书目
1、书目:
《教育信息处理》、《计算机软件工程学》、《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教育技术学》、《计算机网络原理》、《软件工程导论》、《远程教育学》、《教学设计原理》、《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教学设计》、《Handbook of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Technology》、《虚拟现实系统》、《虚拟演播室技术》、《灵境(虚拟现实)技术的理论、实现及应用》、《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统计分析与SPSS的应用》《EducationalScience and Technology》、《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知识管理》、《教学系统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化教育科研方法》、《网络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与教育》、《虚拟学习社区原理与应用》、《步入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实践》、《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计算机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教育技术专业英语》、《当代教育心理学》、《课程新论》、《现代教学论》、《教育模式》、《现代教学设计》、《大教学论》、《杜威教育论著选》、《外国教育史》、《The Instructional Design Process、Instructional Design》、《Electronic Performance Support Systems》等。
2、刊物:
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实验技术与管理、学科教育、开放教育研究、中国远程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教材教法、教育研究、教育信息化、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研究与实验、全球教育展望、EducationTechnology、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British journal ofeducational technology、期刊和会议论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万方数据、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ScienceDirect(Elsevier)、Wiley-Blackwell电子期刊、Springer LINK、. IEEE/IEE ElectronicLibrary、PQDD:http://proquest.calis.edu.cn/umi/index.jsp。
十一、专业、学科组成员
组长:李臣
导师队伍:李臣 采振祥 李文光 朱春莺 张凡 徐明 胡世清 傅霖 李兴敏 曹晓明
秘书:曹晓明
学科负责人:学院负责人(签章):
201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