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l、培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思想素质好,遵纪守法,刻苦勤奋,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有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才智的远大理想,身体健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2、培养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专业学习,奠定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坚实的理论基础,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的高级人才。要求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并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熟悉学科研究动态,勇于开拓创新,具有教育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和组织管理、社会活动等能力。
二、研究方向:
1、教学原理与教学哲学:本研究方向主要探讨、研析课程与教学论中涉及教学哲学、教学基本理论方面的问题,如教学与知识论的关系;教学同人的智力资源的关系以及教学的本体论研究等。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教学与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诸如教学过程人性化,教学属性与价值,教学与人和谐发展等难点、热点问题也逐步纳入本研究方向的理论视野中来;从而构成课程及教学论专业与应用理论相对应的基础理论研究方向。
2、课程与教学:本专业方向的毕业生应该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有较强的为地方教育行政决策部门、各级各类中小学课程及教学改革进行科研指导的实践服务能力。培养方向上,重点研究课程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特别要关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如地方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管理、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研究教学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重点研究后现代教学理论、有效教学、教师专业化发展、课堂观察等
3、比较教学论:本研究方向主要探讨、研究课程与教学论中涉及国外,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课程和教学方面的基本理论、教学发展的进程及其成果。就国别而言,主要是美、英、法、日、俄及澳大利亚、韩国等教育发达国家。就研究专题而言,主要有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学生学业评价、教师教学效率评价、考试制度研究以及西方课程和教学论思想研究等。本研究方向要求从中国实际出发,将中国课程与教学改革与西方比较研究,以更好地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服务。
三、学习年限:
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要求修满32学分,成绩合格,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即可毕业。
四、培养方式:
l、采取导师负责和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采取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包括论文工作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并重。
2、要求研究生参加必要的教育学术讲座、学术报告、教育社会调查等,以培养研究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和从事社会工作与活动的能力。
3、课程学习结束后,进行中期考核,中期考核通过方可进入学位论文工作阶段。
五、课程设置:
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其中,学位课程分为公共学位课程和专业学位课程两类,均为必修课;非学位课程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和补修课三类。
硕士研究生应修总学分不得少于32学分(理学专业为35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21学分。
补修课程一般为2~3门,由指导教师根据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和专业基础等因素在个人培养计划中确定。由各院协调随本科专业同堂上课、同堂考试,也可采取学生自学,本科任课教师或导师考核等方式补修。如学生已经具备相关知识或修过相同或相近课程,可申请免修,但必须提出书面申请经过导师同意,报研究生部备案。
参见课程设置表。
课 程 学 习 及 学 分 | 1.本专业学制为 3 年。 2.本专业课程学习总学分不得少于 32 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得少于 21 学分。 3.课程学习与撰写毕业论文时间比例为1:1。 | |||||||||
类别 | 课程名称 | 学 分 | 学时 | 讲授形式 | 考核 方试 | 要求 | ||||
学位课程 (必修课)
不得少于 21 学分 | 公共学 位课程 (9学分) |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3学分) | 科学社会主义 理论与实践 | 1 | 36 | 考试 | 平均 75分 以上 | |||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文科) | 2 | 70 | ||||||||
外语 (6学分) | 基础 外语 | 英语(一) | 2 | 160 | ||||||
英语(二) | 3 | |||||||||
专业外语 | 1 | 40 | ||||||||
专业学 位课程 (12学分) | 基础课 (2门) | 应用教育学原理 | 3 | 60 | ||||||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 3 | 60 | ||||||||
专业课 (2门) | 现代教学论研究 | 3 | 60 | |||||||
现代课程论研究 | 3 | 60 | ||||||||
非学位课程
不得少于 11 学分
| 必修环节 | 文献阅读 | 1 |
| 考查 | 通过 开题报告通过即可 | ||||
学术讲座 | 2 |
| 10次 (导师考核) | |||||||
必选课 | 教育哲学专题 | 3 | 60 | 考试 | 60分 以上 | |||||
选修课 | 任选课 | 西方教学理论研究 | 3 | 60 | 考试 | 60分以上 | ||||
教育统计方法及SPSS | 3 | 60 | 考试 | 60分以上 | ||||||
教育创新研究 | 2 | 40 | 考试 | 60分以上 | ||||||
现代教育思想研究 | 2 | 40 | 考试 | 60分以上 | ||||||
教学管理研究 | 2 | 40 | 考试 | 60分以上 | ||||||
中外课程与教学改革 | 2 | 40 | 考试 | 60分以上 | ||||||
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 | 2 | 40 | 考试 | 60分以上 | ||||||
教育心理学 | 2 | 40 | 考试 | 60分以上 | ||||||
现代学习论研究 | 2 | 40 | 考试 | 60分以上 | ||||||
学科教学论 | 2 | 40 | 考试 | 60分以上 | ||||||
补修课 | 补修课程有3门,任选其中2门, | 教育学 | 3 | 60 | 考试 | 中期考核表中导师签字确认 (60分以上) | ||||
心理学 | 3 | 60 | 考试 | |||||||
中国教育史 | 3 | 60 | 考试 | |||||||
实践环节 | 教学实践或社会实践 (不记学分) | 40 | 考查 | 通过 (导师考核) | ||||||
课程免修 | 本人申请,任课教师同意,院、校两级批准后可免修,但须参加考试。 |
| 考试 | 60分 以上 | ||||||
制定个人 培养计划 | 第一学期结束前, | 确定导师后,在导师指导下制定个人培养计划一式三份,学院、研究生本人、研究生部各持一份(同等学力和跨专业学生须注明补修课程)。 | ||||||||
中期 考核 | 课程学习结束后, 举行开题报告前 | 考核筛选内容:思想道德素质、课程学习成绩、科研实践能力。均合格者可进入学位论文写作阶段。未通过者,应终止学习,按退学处理。考核结束,各学院将中期考核结果汇总表交到研究生部,每位学生的中期考核表由学院永久保留。 | ||||||||
开题 报告 | 中期考核筛选后 | 经导师为主体组成的考核小组评审。首次未通过者,应一个月后再次开题,仍不能通过者应终止学习,做退学处理。评审结束, 学院将开题报告评审结果汇总表交到研究生部,每位学生的开题报告由学院永久保留。 |
备注:《深圳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规定:各专业课程学习总学分不得少于32
六、免修课程
研究生通过自学或其他学习途径已经掌握了本学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并达到了基本要求,经本人申请,任课教师同意,院、校两级批准后可免修,但需参加该门课程结束时的考试或在课程开始前单独组织的免修考试。需完成补修课程的学生,如已经具备相关知识或修过相同相近课程,可申请免修,但必须提出书面申请经导师同意,报研究生部备案。
七、考核方式
考核分考试和考查两种。除学术报告、教学实践、社会实践、文献阅读等进行考查外,其他课程一律须经考试。
1、学位课程的考核原则上采用考试;
2、文献阅读结合开题报告进行考核,开题报告通过即自动获得学分;
3、参加学术讲座须在《深圳大学硕士研究生参加学术讲座记录表》上登记,导师签字确认,研究生部抽查,累计10次即自动获得学分;
4、补修课程随同本科专业同堂同卷考试,亦可由指导教师负责进行,在中期考核表中签字确认。
5、考试科目按百分制或等级评定成绩,考查科目按通过、不通过两级记分制评定成绩。
6、考试课程成绩达60分以上(含60分),可获得学分,考查课程通过者可获得学分。学位课程各科成绩平均达到75分以上(含75分),方可申请学位。
八、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中重要的内容。硕士研究生应用一年半至两年的时间进行学位论文工作。学位论文工作一般应在第三学期开始进行,第四学期初完成《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其内容应包括文献阅读、学位论文选题、开题报告、教育科研调查、研究方法、实验手段、理论分析、文字总结等进度计划。(详见《深圳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细则》)。
九、培养计划
在第一学期结束前一个月,研究生指导小组应以师生双向互选方式为研究生确定指导教师,经学院审定同意后报研究生部。
在导师指导下,研究生要根据专业培养方案要求,在第一学期结束前制定出个人培养计划,培养计划既要服从专业培养方案的总原则,又要根据每一位研究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
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一式三份,分别由学院、研究生本人和研究生部各持一份,在总体培养进程中严格按计划施行。
十、参考书目
1、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明日之学校》 人民教育出版社
2、布鲁纳《教育过程》 人民教育出版社
3、泰勒《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 人民教育出版社
4、《学记》
5、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
6、卢梭《爱弥儿》
7、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8、亚米契斯《爱的教育》(夏丐尊译)
9、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帕夫雷什中学》《和教师的谈话》
10、(美)布鲁巴克:教育问题史,中译本, 陕西教育出版社
11、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其中的《智育》、《教育与教育学》两卷
12、黄济:教育哲学,北京师大出版社1985年版
13、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轮,北京师大出版社2004年版
14、(美)柯尔伯格著,魏贤超译,道德教育的与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15、王坤庆:精神与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
16、施良方等著:教学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7、陶志琼:教育哲学的嬗变,重庆出版社
十一、专业、学科组成员
组长:赵卫
导师队伍:
秘书:于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