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要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科学研究、工程技术人才和高等学校师资,要求研究生具备以下条件:
1. 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 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掌握一门外国语(第一外语),能熟练地运用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具有中外互译,撰写外文论文摘要和一定的听说能力;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和组织管理等能力。
二、研究方向
01
本方向主要进行分子电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分子电子学是继微电子学之后的新型电子学科,是目前最为活跃的前沿科学领域之一,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分子尺度下的电子传输行为,形成分子尺度上具有等同于传统电子学元件功能的分子器件和新型器件,分子器件制造及应用极有可能是未来电子器件发展和计算机发展的必经之路,具有极大的潜在应用价值。本方向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各种分子结构及其复合器件的电子电荷传输特性、自旋传输特性的理论研究和数值计算。
02
超重元素的合成与其性质的研究,是当前原子核物理研究的最前沿领域之一。超重核的研究,不仅对于原子核性质的了解和原子核理论的发展,有重大推动作用;同时,还对了解和研究天体以及宇宙的演化有重要意义。目前,人类已经成功合成了118号超重元素,这是人类认识自然过程中取得的一个重要成果,也是迄今为止元素周期表上质子数最大的元素。超重元素的获得依赖于人们对反应所需条件的研究、可能截面的计算与预测以及超重元素衰变性质的了解。因此,人们需要对超重元素的性质、它们的生成机制与生成截面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从理论上为实验提供相关信息。
03
研究物理学科(也包括其它学科)中所建立的宏观非线性动力学系统随时间或空间或时间和空间的演化特性,探究由等同或非等同宏观非线性动力学子系统间相互作用以及在一些特定的边界或外部条件下所产生的协同效应生成、发展的规律,揭示时、空演化过程中各类物理表象所反映的物理本质和规律。结合实际问题的研究,从理论上为应用提供有指导性的工作基础。
04
根据著名的摩尔定律,现代计算机的CPU中的晶体管数量没隔一年半就增加一倍,而其体积却减小一倍。按照这个速度,到2020年的时候晶体管的尺寸将达到量子尺度,此时经典物理将不在适用,而必须用量子理论来设计未来的计算机,从而催生了量子计算机和量子信息处理这一学科。该学科是国际上最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也是我国重点支持的重大研究领域之一。目前,基于固态量子系统的量子计算机由于具有很好的集成特性,受到物理和信息学家的广泛重视,在实验上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对基于固态量子计算机的调控和控制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我们目前的工作主要是用量子控制理论对量子计算机进行调控和操作。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973课题的支持。
05
薄膜物理是近代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薄膜物理与结构研究方向将对薄膜的物理行为进行深入研究。以薄膜的微观原子结构和电子结构为基础,探讨薄膜的形成过程及机理,薄膜结构与物理特性的关系,以及薄膜结构和成分的分析方法等。
06
等离子体是物质的第四态(固、液、气),宇宙中的物质99%以等离子体状态存在。所谓“低温”等离子体主要是为了区别于受控热核聚变产生的“高温”等离子体,在那儿等离子体的温度要达到10,000eV 以上,相当于摄氏1亿度。这么高温度的物质,在通常条件下无法应用。
在工业和科学研究中用的低温等离子体通常其电子温度在几至几十电子伏特之间。根据电子与离子(中性粒子)的热平衡状态,低温等离子体还可以再分为非平衡态等离子体也称冷等离子体(其表观温度接近或略高于环境温度)与平衡态等离子体也称热等离子体(其表观温度通常达几千度以上)。
由气体放电生成的等离子体,在各个领域(能源、材料、冶金、机械、化工、电子、航空航天等)得到广泛的应用,有望形成支撑21世纪产业和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例如,等离子体加工已经成为制造LSI(大规模集成电路)、LCD(液晶显示)等尖端电子器件所必不可少的技术。在环保领域,有害物质的等离子体处理技术也正收到关注。
三、学习年限
本专业硕士生学习年限为三年,其中课程学习时间为一年半(1~3学期)。在职研究生可视在职工作情况延长半年至一年。
四、培养方式
本专业硕士生的培养采取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导师个别重点指导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强调对研究生拓宽基础理论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强调更多地采用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的教学方式,重视讨论班、读书报告会、学术论坛、前沿讲座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途径,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研究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的重要性,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探索能力。
五、课程设置
本专业应修总学分不少于35学分,其中学位课21学分(包括公共学位课9学分、专业学位课12学分),非学位课14学分(包括必修环节3学分、专业选修课11学分)
△详见课程及学分设置表:
理论物理
课 程 学 习 及 学 分 | 1.本专业学制为 3 年。 2.本专业课程学习总学分不得少于 35 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得少于 21 学分。 3.课程学习与撰写毕业论文时间比例为1:1。 | |||||||||
类别 | 课程名称 | 学 分 | 学时 | 讲授形式 | 考核 方试 | 要求 | ||||
学位课程 (必修课)
不得少于 21 学分 | 公共学 位课程 (9学分) |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3学分) | 科学社会主义 理论与实践 | 1 | 36 | 讲授 | 考试 | 平均 75分 以上 | ||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文科) | 2 | 70 | 讲授 | |||||||
自然辩证法概论 (理工科) | 2 | 54 | 讲授 | |||||||
外语 (6学分) | 基础 外语 | 英语(一) | 2 | 160 | 讲授 | |||||
英语(二) | 3 | |||||||||
专业外语 | 1 | 36 | 讲授 | |||||||
专业学 位课程 (12学分) | 基础课 (2门) | 物理学中的群论方法 | 4 | 72 | 讲授 | |||||
高等量子力学 | 4 | 72 | 讲授 | |||||||
专业课 (1门) | 量子统计 | 4 | 72 | 讲授 | ||||||
|
| |||||||||
非学位课程
不得少于 14 学分
| 必修环节 | 文献阅读 | 1 |
| 考查 | 通过 开题报告通过即可 | ||||
学术讲座 | 2 |
| 10次 (导师考核) | |||||||
必选课 (六选一) | 固体物理 | 4 | 72 | 讲授 | 考试 | 60分 以上 | ||||
原子核物理 | 4 | 72 | 讲授 | |||||||
量子光学 | 4 | 72 | 讲授 | |||||||
非线性物 理与混沌 | 4 | 72 | 讲授 | |||||||
低温等离 子体物理 | 4 | 72 | 讲授 | |||||||
薄膜物理 | 4 | 72 | 讲授 | |||||||
选修课 | 任选课 | 活化分析 | 3 | 54 | 讲授 | |||||
介观系统中的电子输运 | 4 | 72 | 讲授 | |||||||
密度泛函理论 | 3 | 54 | 讲授 | |||||||
中子物理 | 3 | 54 | 讲授 | |||||||
反应堆物理 | 3 | 54 | 讲授 | |||||||
斑图动力学 | 3 | 54 | 讲授 | |||||||
量子信息 | 3 | 54 | 讲授 | |||||||
群论(II) | 3 | 54 | 讲授 | |||||||
等离子体与物质相互作用 | 3 | 54 | 讲授 | |||||||
真空物理 | 3 | 54 | 讲授 | |||||||
粒子探测器 | 3 | 54 | 讲授 | |||||||
蒙特卡罗方法 | 2 | 36 | 讲授 | |||||||
补修课 | 同等学力或跨专业学生须补修2—3门,只记成绩,不记学分 |
| 中期考核表中导师签字确认 (60分以上) | |||||||
实践环节 | 教学实践或社会实践 (不记学分) | 0 | 40 | 考查 | 通过 (导师考核) | |||||
课程免修 | 本人申请,任课教师同意,院、校两级批准后可免修,但须参加考试。 |
| 考试 | 60分 以上 | ||||||
制定个人 培养计划 | 第一学期结束前, | 确定导师后,在导师指导下制定个人培养计划一式三份,学院、研究生本人、研究生部各持一份(同等学力和跨专业学生须注明补修课程)。 | ||||||||
中期 考核 | 课程学习结束后, 举行开题报告前 | 考核筛选内容:思想道德素质、课程学习成绩、科研实践能力。均合格者可进入学位论文写作阶段。未通过者,应终止学习,按退学处理。考核结束,各学院将中期考核结果汇总表交到研究生部,每位学生的中期考核表由学院永久保留。 | ||||||||
开题 报告 | 中期考核筛选后 | 经导师为主体组成的考核小组评审。首次未通过者,应一个月后再次开题,仍不能通过者应终止学习,做退学处理。评审结束, 学院将开题报告评审结果汇总表交到研究生部,每位学生的开题报告由学院永久保留。 |
备注:《深圳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规定:各专业课程学习总学分不得少于32
六、免修课程
本专业研究生通过自学或其它学习途径已掌握了本门课程的基本内容并达到其基本要求,经本人申请,任课教师同意,院、校两级批准后可免修,但需参加该门课程结束时的考试或在课程开始前单独组织的免修考试。
七、考核方式
1.课程学习和各种教学环节,均需按培养计划规定的教学要求进行成绩考核。经考核通过才能取得规定的学分。
2.考核分考试和考查两种。除文献阅读、教学实践进行考查外,其它课程一律进行考试。考试科目按百分制评定成绩,考查科目按合格、不合格两级记分制评定成绩。论文成绩按优、良、及格、不及格记录。
3.硕士研究生课程实行学分制。考试课程成绩要求60分以上(含60分)可获得学分,考查课程成绩合格即可获得学分。
八、学位论文
1.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应按《深圳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暂行规定》的要求,于第三学期开始着手,在导师指导下,通过阅读文献资料、调查研究等途径,在第四学期初提出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和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并提交导师组进行论文选题答辩(中期答辩),待审查合格后,按计划开展学位论文工作。
2.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论文答辩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并参照学校有关规定和工作实施要求进行,原则上答辩委员应由五名副高职及以上的人员和一名秘书组成,其中答辩主任委员应尽可能聘请国内在该研究领域有造诣的正高职担任。
3.学位论文答辩没有通过的研究生,可以对其论文进行半年的修改,并重新答辩,如果第二次仍没有通过,将不再授予学位,半年的修改论文期间各项费用将由研究生本人自理。
4.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申请学位,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课程学习至少完成35学分,通过毕业论文答辩,且学位课不低于75分(含75分);
(2)跨学科、专业和大专毕业以同等学力录取的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补修本专业本科的主干课程2~3门(不计学分)。
九、培养计划
1.为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在第一学期结束前一个月,研究生指导小组应为研究生确定指导教师,经学院审定同意报研究生部;
2.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要根据本专业培养方案要求,于第一学期结束前制定出个人培养计划,并严格按计划执行。研究生培养计划一式三份,分别由学院、研究生本人和校研究生部保管。
十、参考书目
参见附件二
十一、专业、学科组成员
组长:
副组长:
导师队伍:
秘书:石秀选
本专业培养方案若有与上级文件不符或未及之处,以上级文件为准;本培养方案自2010级学生开始实行。
专业负责人签字:______________ 主管院长签字:______________
日 期: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