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学工程
一、培养目标
研究生必须认真学习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热爱祖国,品行端正,身心健康,具有集体主义精神以及追求真理和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的敬业精神和科学道德。
硕士生应在本学科内掌握细胞和分子医学基本理论和研究技术、生物医学基本科研方法,以及与生物医学工程相关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及实验方法和技能;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勇于开拓创新;在所研究方向的范围内了解本学科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大学教学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二、研究方向
1.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肿瘤免疫: 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肿瘤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 (尤其在深圳地区),也是与机体免疫密切相关的疾病,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目前我市此类疾病的发病呈快速上升之势,而临床诊疗水平还不能满足广大市民群众的需求。免疫性疾病和肿瘤免疫的研究将有助于探明上述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为临床干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论。同时,相关研究成果也将为深圳市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一批原创新性科研成果,进一步促进深圳市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2、胰岛β细胞的细胞与分子生物学: 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是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b-细胞分泌能力障碍所致的体内胰岛素水平的降低直接导致2型糖尿病。在葡萄糖的刺激下,胰岛素的分泌呈双相特征:即快速分泌相 (1相)和缓慢分泌相(2相)。2型糖尿病胰岛b-细胞的分泌表现为选择性的I相分泌缺失和II相分泌的显著减弱。我们的研究目标是探讨(1)胞外葡萄糖如何通过影响胰岛β细胞的电活动、提高胞浆钙离子浓度促发胰岛素的分泌。(2)胰岛素小泡的出胞如何受胞内外因子如GLP-1、cAMP、PKC等的调节。我们采用电生理方法如膜片钳结合膜电容测量法、细胞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活细胞光学成像法全内反射荧光显微技术(TIRFM)和激光共聚焦(LSCM)技术研究胰岛素囊泡胞内转运和出胞的动态过程、及其胞内外因素对囊泡转运和出胞的调节。以上研究将有助于揭示生理条件下胰岛素分泌的细胞和分子过程,为阐明胰岛素双相分泌的分子机制提供科学依据,也将为临床治疗2-型糖尿病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3、心功能调节的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正常心脏兴奋-收缩偶联调节的分子机制以及疾病心脏心功能异常的分子机制及治疗措施。主要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电生理方法和激光共聚焦显微成像技术等研究正常与疾病心脏心肌细胞离子通道和钙信号活动以及参与其调节的上、下游信号通路,阐明正常与疾病心脏功能调节的分子机制,探讨治疗心功能异常的新途径和药物。
4、生物分子诊断技术:近年来,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顺利完成,越来越多的基因组信息和蛋白质组信息用来服务于与临床诊断相关的实验工作中,分子诊断正在成为生命科学极具创新活力的研究领域。分子诊断已在农学、临床医学、食品安全、反恐诊断、体育健康等多方面领域实现赶超和跨越。我们力求在基因诊断、分子诊断专业领域培养理论实践复合型人才。
5、生物活性分子构效性研究:本研究组针对人体病变细胞,采用现代药理学方法,并应用二维核磁NMR,多极联动MS-MS质谱以及三维色谱现代测试技术,对生物活性分子进行分离纯化、结构鉴定,活性分子的构效关系研究,同时进行其定性和定量研究。本研究将为抑制病变细胞生长,寻找新的治疗途径和药物的作用靶点,为提升我国生物活性分子研究的国际水平提供保证,为培养和建立该领域的高素质研究人才和团队提供平台。
6、筋膜学相关的医疗保健器械研发:筋膜学是基于对人体以两系统理论进行研究的新的学术领域,它的主要论点是:人体由两大功能系统构成,全身的非特异性结缔组织支架组成人体支持与储备系统;由它支撑和包绕的各种功能细胞构成人体的功能系统。在此理论支持下结合生物医学工程的技术优势可以研发出多种用于康复和医疗的仪器设备,我们在前期研究工作中已经申请多项专利。
7、 基因与疾病: 基因的缺陷或表达的异常将诱发各种各样的疾病,研究基因的功能和疾病形成机制将有助于我们对疾病的预防和诊断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有助于我们研发出相应的治疗性药物。研究着眼于新基因的发现与功能研究及其与人类疾病形成的联系;着眼于以特异的基因激活为手段,建立最终目的为基因治疗的新平台。此外, 基因突变引起的相关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包括单基因病、多基因病、肿瘤、衰老等等,本研究方向采用多种先进技术,探索这些重大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并研究切实可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8、疾病早期预测预警及干预研究: 本研究方向通过对影响疾病发生的机体内环境因素(遗传、免疫、生化等)、外环境因素及社会因素的监测和分析,筛选出灵敏、特异的影响疾病发生的决定因素,探讨不同因素间的作用机制与模式,建立疾病发生与流行的预测预警模型,在此基础上制定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策略,并进行干预效果的评价研究
9、组织工程相关基础研究:本研究方向将提供学生学习和从事再生医学,尤其是组织工程相关的基础研究的机会,研究范围包括生物材料、干细胞生物学、疾病和损伤的修复机制等方面,因此,学生可以是医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材料学、生物信息学、细胞生物学,或其他相关背景。
三、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
四、培养方式
硕士研究生实行导师负责和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论文工作、社会实践等)相结合的方式,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并重。
在课程学习结束后,进行研究生中期考核,中期考核通过方可进入学位论文工作阶段。
五、课程设置
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其中,学位课程分为公共学位课程和专业学位课程两类,均为必修课;非学位课程包括必修课、选修课两类。硕士研究生应修总学分不得少于32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21学分。
生物医学工程(医学)
课 程 学 习 及 学 分 | 1.本专业学制为 3 年。 2.本专业课程学习总学分不得少于 32 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得少于 21学分。 3.课程学习与撰写毕业论文时间比例为1:1。 | |||||||||
类别 | 课程名称 | 学 分 | 学时 | 讲授形式 | 考核 方试 | 要求 | ||||
学位课程 (必修课)
不得少于21 学分 | 公共学 位课程 (9学分) |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3学分) | 科学社会主义 理论与实践 | 1 | 36 | 讲授 | 考试 | 平均 75分 以上 | ||
自然辩证法概论 (理工科) | 2 | 54 | 讲授 | |||||||
外语 (6学分) | 基础 外语 | 英语(一) | 2 | 160 | 讲授 | |||||
英语(二) | 3 | |||||||||
专业外语 | 1 | 40 | 讲授 | |||||||
专业学 位课程 (12学分) | 基础课 (共3门,3选3) | 分子与细胞生物学 | 4 | 72 | 讲授 | 考试 | ||||
生物医学工程导论 | 3 | 54 | 讲授 | |||||||
生物统计学 | 3 | 54 | 讲授 | |||||||
专业课 (共2门,至少选1门) | 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 | 3 | 54 | 讲授 | ||||||
高级生理学 | 2 | 36 | 讲授 | |||||||
非学位课程
不得少于 13 学分
| 必修环节 | 学术讲座 | 2 | 考查 | 10次 (导师考核) | |||||
文献阅读 | 1 |
| 通过 开题报告通过即可 | |||||||
选修课 | 任选课 | 科学报告和交流方法 | 1 | 结合开题报告考核 | ||||||
科研文献写作方法 | 1 | 18 | 讲授 | 考试 | 60分以上 | |||||
神经生物学 | 2 | 36 | 讲授 | |||||||
医用分子遗传学 | 3 | 54 | 讲授 | |||||||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 | 2 | 36 | 讲授 | |||||||
离子通道与疾病 | 3 | 54 | 讲授 | |||||||
新药研究与开发 | 2 | 36 | 讲授 | |||||||
分子肿瘤学 | 2 | 36 | 讲授 | |||||||
基础过敏反应学 | 2 | 36 | 讲授 | |||||||
蛋白质组学 | 2 | 36 | 讲授 | |||||||
生命科学逻辑 | 2 | 36 | 讲授 | |||||||
组织工程学导论 | 3 | 54 | 讲授 | |||||||
胰岛的细胞生物学 | 2 | 36 | 讲授 | |||||||
高级病理生理学 | 2 | 36 | 讲授 | |||||||
变态反应学 | 2 | 36 | 讲授 | |||||||
实践环节 | 教学实践或社会实践 (不记学分) | 40 | 考查 | 通过 (导师考核) | ||||||
课程免修 | 本人申请,任课教师同意,院、校两级批准后可免修,但须参加考试。 |
| 考试 | 60分 以上 | ||||||
制定个人 培养计划 | 第一学期结束前, | 确定导师后,在导师指导下制定个人培养计划一式三份,学院、研究生本人、研究生部各持一份(同等学力和跨专业学生须注明补修课程)。 | ||||||||
中期 考核 | 课程学习结束后, 举行开题报告前 | 考核筛选内容:思想道德素质、课程学习成绩、科研实践能力。均合格者可进入学位论文写作阶段。未通过者,应终止学习,按退学处理。考核结束,各学院将中期考核结果汇总表交到研究生部,每位学生的中期考核表由学院永久保留。 | ||||||||
开题 报告 | 中期考核筛选后 | 经导师为主体组成的考核小组评审。首次未通过者,应一个月后再次开题,仍不能通过者应终止学习,做退学处理。评审结束, 学院将开题报告评审结果汇总表交到研究生部,每位学生的开题报告由学院永久保留。 |
备注:《深圳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规定:各专业课程学习
其中
六、免修课程
研究生通过自学或其它学习途径已掌握了本门课程的基本内容并达到其基本要求,经本人申请,任课教师同意,院、校两级批准后可免修,但需参加该门课程结束时的考试或在课程开始前单独组织的免修考试。
七、考核方式
考核分考试和考查两种。除学术报告、教学实践、文献阅读等进行考查外,其他课程一律进行考试。
(一)学位课程的考核原则上采用笔试的方式;
(二)文献阅读结合开题报告进行考核,开题报告通过即自动获得学分;
(三)参加学术讲座情况由学生在《深圳大学硕士研究生参加学术讲座记录表》上登记,导师签字确认,研究生部抽查,累计10次即自动获得学分;
(五)考试科目按百分制或等级制评定成绩,考查科目按通过、不通过两级记分制评定成绩。
(六)考试课程成绩要求60分以上(含60分)可获得学分,考查课程通过者可获得学分。学位课程各科成绩平均达到70分以上(含70分)方可申请学位。
八、学位论文
硕士研究生应用至少二年的时间进行学位论文工作。学位论文工作,一般应在第三学期开始进行,第四学期初完成《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应包括文献阅读,学位论文选题、开题报告、科研调查、研究方法、实验手段、理论分析、文字总结等工作的进度计划。(学位论文要求详见《深圳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细则》)。
九、培养计划
为保证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在第一学期结束前一个月,研究生指导小组应以师生双向互选的方式为研究生确定指导教师,经学院审定同意报研究生部。
在导师指导下,研究生要根据专业培养方案要求,于第一学期结束前制定出个人培养计划。培养计划既要服从专业培养方案的总原则,又要根据每位研究生不同情况,因材施教。
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一式三份,分别由学院、研究生本人和研究生部各持一份。
十、专业、学科组成员
组 长:陈思平
导师队伍:黄钟、陈向东、赵振富、周光前、马晓松、刘杰、张健、胡东生、吉坤美、夏立新、巩丽云、靳广毅、贺震旦、余惠旻、原林
秘 书:潘晓苹
学科组负责人签名:
学院分学位委员会负责人签名:
(单位盖章)
2010年 9月 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