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暨南大学历史系教学大纲华侨华人史专题(东南亚地区)教学大纲

暨南大学 /2011-07-24

华侨华人史专题(东南亚地区)教学大纲
专题一、《海外华人社会的性质》


第一节 中国传统封建社会向海外的延伸(纵向考察)

一、中国封建文化传统的海外移植

1、 华人的民族特性及文化特质
2、 浮离无根的民族群体


二、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特性在海外的凸显

1、 “宗法一体化”社会结构的稳定性在异域的体现
2、 宗亲、帮派组织在华人社会文化中的特殊凝聚作用
3、 延绵不断的“新客”是中国封建文化特性在海外的传播维持及增强者


第二节 不同民族间文化矛盾的对峙加强了华人社会的特性(横向考察)

一、东南亚地区民族文化的一般性特质

二、中国民间对东南亚民族文化的一般性看法

三、异域华人文化的自我保护意识




专题二、 《“ 华人的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摆脱了欧美列强殖民经济,而走上了独立发展道路的东南亚各国的华侨华人社会在其自身的发展道路上,同居住国社会之间在经济、文化乃至社会安全的问题上产生的摩擦,从而引致居住国与祖籍国、居住地民族主义与华人民族情结矛盾冲突不断,最终酿成的中国与东南亚地区性的内政及外交关系问题。因此,所谓“华人问题”主要是指东南亚各国政府在独立之后,把华侨、华人的存在视作当地民族主义的对立物,是当地走向民族独立、自主发展道路上障碍的歧视性、狭隘性的民族主义观念指导下,所采取的一系列针对华人的政策措施及其后果。但由于它涉及到了多个国家内政与外交关系的问题,因而“华人问题”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问题。1955年万隆会议的召开,1967年“东盟”的成立,由于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努力,这一问题已渐趋和缓。但近1—20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华人经济在全球经济发展的带动下,也出现突飞猛进的发展。华人经济同中国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从而又把这一“问题”以另一种形式呈现出来。这就是在90年代至今在世界媒体及学术界大肆渲染而又引起各有关国家政界高度猜疑及警惕的所谓倡导建立“中华共同体”(“华人经济圈”或“大中华经济圈”)的问题。


第一节 跨国“中华共同体”设想的提出

一、 东南亚对设想提出的反应

1、 台湾及海外媒体及学界的构想
2、 东盟政界的警惕


二、 对设想的可行性及其后果的测析

1、 广义概念上的设想
2、狭义概念上设想



第二节 民族对立的根由(历史的回顾)

一、 华人经济结构、地位及特点

1、“中介商”的地位——经济“三重”结构的后果
2、所谓“定居的殖民主义”的疑问


二、华人经济成长过程中的特性

1、华人资本不具备促使其向工业资本转化的必要的政治条件
2、没有作为资本转化的成熟的金融机制
3、华人经济与帮、派组织的结合
4、华人经济活动中传统小农封建意识及其影响




专题三、《东南亚各国战后的华侨华人政策及华侨、华人的选择》
二战后走上独立自主道路的东南亚各国政府,在处理国内的问题上,面临的最大课题之一就是,如何使人口数量居少(新、马除外)但却支撑着国家经济命脉的华侨华人安心下来为民族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而对华侨华人而言则是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对祖籍国及居住国作出一种“两难”的抉择。而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关键在于东南亚各国政府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去“同化”华人,而“同化”的程度又取决于政策是否有益于双赢。大体上,东南亚各国华人社会对其所在国的政策适应性(程度)因国情不同有所不同。但仍可大致分为三大类型:融合型、复合型和混合型。


第一节、融和于当地的泰国华人社会

一、历史的眷顾——“王室”华侨

二、同化政策——在东南亚具有先行性及典型性

三、国籍法——温和的有效的归化政策

四、公民权法——防范与限制相结合的政治地位



第二节、复合型的马来西亚华人社会

一、背景:马华社会的特殊性

1、人口因素
2、马华社会在对英殖民政策进行协调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3、马华在政治上和经济两个方面都具有强烈的民族优越感


二、“马来人优先”的民族政策——“马来西亚是马来人的马来西亚”

1、公民权政策——置华人于二等公民地位
2、教育政策——马来语体系的确立,消灭其他民族母语
3、经济政策——扶马抑华的“新经济政策”



第三节、混合型的菲律宾华人社会
独立后的菲律宾强制推行的“民族政策”,可以说是对东南亚地区对华人的法规限制最严厉的国家。这是由于菲华社会独立后和菲律宾社会在殖民时代政策相互作用的后遗症所造成的。


一、独特的菲律宾华人社会现象

1、东南亚地区华人数量最少的社会群体
2、美国殖民当局严厉的移民政策
3、二战后的“菲律宾化”经济民族主义
4、比率极高的菲华混血现象
a 西班牙殖民时代的八次屠杀华人
b 西班牙殖民当局鼓励菲华通婚
5、美国殖民当局的移民限制条例
6、“华人财阀”系统的形成


二、归化政策——二战后的菲律宾华人政策的三阶段

1、比较宽松的入籍政策(1946——独立前)
2、排斥与限制相结合的外侨政策(1948——1974年)
3、简化的华人入籍法令(1974——)与不平等的政治待遇


三、经济上“菲化政策”

1、“摊贩市场菲化案”(1948年)
2、“银行菲化案”(1948年)
3、“进口商菲化案”(1948年)
4、“零售业菲化案”(1954年)
5、“米业菲化案”(1967年)


四、“菲化政策”的失败与华人经济的发展
 
1、界线模糊的菲籍华人与菲人合资企业
2、对华资限制造成对外来投资的打击
3、 菲华资本的外逃



参考书目:

陈碧笙:《世界华侨华人简史》
陈烈甫:《东南亚洲的华侨、华人与华裔》
李国卿:《华侨资本的形成与发展》
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战后东南亚国家的华侨华人政策》
李亦园主编:《海外华人社会研究丛书》
台湾侨务委员会:《华侨志》

相关话题/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