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暨南大学历史系教学大纲《战后世界史》课程教学大纲

暨南大学 /2011-07-24

《战后世界史》课程教学大纲
 
说明:本课程涵盖面广泛,涉及的板块众多,主要有二战以来的国际关系史、当代世界经济发展史、二战及其后的科技变革史、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史、二战后期以来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当代主要的文化思想潮流以及主要区域和国家的重要史事等等。战后世界史实际上是当代人类社会日趋全球化的浓重缩影,如何建构这门课程的教学体系,如何把如此纷繁复杂的内容揉合于一门课程之中,这在学术与教学领域上都是一个正在进一步探究的课题。
本课程建议修读者注意把握好如下两个尺度:一是意识形态价值观与史事的关系,明确地说,本课程主张廓清冷战时代的意识形态思维定势,适当淡化尖锐的意识形态观点,追求符合较为成熟的、科学的学科理论与原理及逻辑性的思维方式;二是面对众多观点殊异的不同见解,有必要明确赖以分析和评判史事的基本规范,本课程主张以中外有较高认同度的史学理论与原理、政治学理论与原理、、国际法原则及国际惯例的精神作为基本规范。
本课程对基础性的阅读要求较高,量大。教材不可不读,但必须指出,仅此是远远不够的。阅读中,既要注意兼容并蓄,以期日益厚积,又要注意剔除流于表面、缺乏事实依据的提法,或者把它们作为另类积蓄。另外,本课程在体例上和内容的取舍上,并未完全按照教材的方式来安排,修读者应注意加以印证和比照。
以下为本课程的指定阅读书目和推荐阅读书目:

指定阅读书目

一、教材
1.现阶段教材
《世界史 现代史编 下卷》
吴于廑 齐世荣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版 1997年修订版
2.辅助教材
《新编世界现代史》(1900-1988)后半部
王春良 主编 东方出版社1989年6月版
二、参考资料选辑
1.《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一、二分册)
齐世荣 主编 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
2.《世界当代史参考资料》
王斯德 钱洪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推荐阅读书目

一、工具书
1.《当代世界历史辞典》
【英】艾伦·帕尔默 编著 吴开斌 陈斯骏 等译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世界现代史教学参考图册》
关耐冬 等编 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90年版
3《世界重要战略地区图说》
朱育莲 等编著 军事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二、参考书
1.《国际关系史》第七、八、九、十卷
王绳祖 主编 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
2.《战后世界历史长编》(1945-1951年) 第一、二、三、四、五、六册
余开祥 刘同舜 等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及之前出版
3.《战后国际关系史手册》
刘志功 何春超 主编 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战后世界经济大事100件》
张健 编著 新华出版社1992年版
5《世界新技术革命浅说》
孙衔 等编著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6《全球通史 1500年以后的世界》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著 吴象婴 梁赤民 译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7.《国际事务概览》战后编(1947-1963年)共12册
英国皇家国际事务学会编纂 上海译文出版社1970-90年代翻译出版
8.《昨与今----战后世界的变迁》
【美】塔德·舒尔茨 著 中译本 东方出版社1991年版
9.《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史略》上下册
李琮 主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
10.《现代----从1919年到2000年的世界》上下卷
【英】保罗·约翰逊 著 李建波 等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教学大纲

导言

第一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对战后初期国际政治格局的重大影响
第一节 欧洲传统均势格局及欧洲中心地位的终结

一、欧洲的传统均势格局
二、两次世界大战——欧洲中心时代的最后篇章
三、从一战到二战——欧洲完成了盛极而衰的转变

第二节 美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为头等大国

一、国际中心舞台在欧洲谢幕 权力中枢向其两侧推移 两极时代的到来
二、美国在罗斯福时代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三、苏联崛起而成为欧亚大陆的主要强国

第三节 全球殖民体系开始裂变而走向解体

一、两次世界大战强烈地刺激着被压迫民族的觉醒
二、二战结束前后存在着至少三种力量轮番轰击老殖民体系以促其解体
三、战后新时代的中间地带正处于躁动之中
四、从国际体系和战后国际关系史看殖民体系走向解体的深远意义

第二章 二战引发的科技变革对战后世界经济结构及人类社会的重大影响
第一节 科技变革的两大基本前提

一、科技革命的定义与近代以来的科技变革简况
二、发生科技革命的社会前提
三、发生科技革命的科学前提

第二节 战争诱发战后的科技变革

一、战争与军事科技的密集突破
二、三大标志性技术引领战后新一轮科技变革

第三节 战后科技变革对当代社会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影响

一、国民经济三大产业的结构调整
二、工业制造业的结构调整
三、非物质生产部门的结构调整
四、产业形态的结构调整
五、职业与就业流向的结构调整
六、能源消费主导产品的结构调整
七、新科技条件下的国际经济交往

第四节 科技变革影响下的当代人类社会基本面貌与生活方式上的变化

一、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日益提升
二、当代人类社会各群体生活方式的变化
三、双刃剑——科技的密集发展与泛滥给人类社会留下的伤痕

第三章 战争中的政府职能与战后欧美国家政府职能的进一步扩充与强化
第一节 自由放任主义年代的西方国家的政府职能

一、政治学上的国家(政府)职能的一般原理
二、西方在自由放任主义年代的国家基本职能

第二节 战争和社会危机是国家政府职能不断强化的催化剂

一、政府职能在战争统制时期的非常膨胀
二、罗斯福新政在大萧条年代的异常举措
三、欧美各国政府在二战中的非常职能的主要表现

第三节 战后西方发达国家政府职能的制度性强化

一、政府正式获得授权行使国民经济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运行的宏观调控(干预)权
二、政府调控干预经济运行的主要手段与方式
三、政府承担起主导、协调社会保障体系运行的职责

第四节 效果、影响与评价

一、国家政府职能强化与科技变革一起推动战后西方经济走向发达繁荣
二、西方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可调节的资本主义
三、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提法的再认识

第四章 战后初期(1945-1953年)的西方社会及对德日的处置
第一节 战后初期西欧日本的经济恢复

一、欧日各国面临的经济困境
二、四十年代后期欧日各国经济的迅速恢复
三、经济迅速恢复的几个原因

第二节 战后初期美国经济的成功转轨

一、战时经济的畸形特性
二、经济转轨的艰巨性与风险
三、实现经济转轨的主要途径
四、转轨后的美国经济维持繁荣的主要原因

第三节 对德国的处置及德国的分裂

一、战争后期四大国关于如何处置德国的设想
二、分区占领方案的确定及四大国的占领经过
三、关于德国问题的几个焦点
四、导致德国分裂的国际背景及经过
(附)关于德国的重新统一

第四节 对日本的处置——美国单独占领下的日本

一、战争后期盟国关于处置日本的方针
二、美国单独占领日本这一安排的战略考虑
三、美国占领下的日本民主化改革
四、旧金山体制的建立

第五节 关于欧美主要国家的若干问题

一、关于英美特殊关系的建立及延续
二、关于丘吉尔的三环外交思想
三、关于英国工党的两大政策——国有化与福利国家
四、关于戴高乐与战后初期法国的国内政治状况
五、关于战后初期意大利的国内政治状况
六、关于舒曼计划和欧洲煤钢联营共同体的建立
七、关于冷战氛围下的美国麦卡锡主义

第五章 战后初期的苏东国家
第一节 战后初期的苏联

一、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二、苏联国内的政治状况
三、联共(布)十九大与斯大林的逝世

第二节 东欧各国新政权的建立

一、共产党执政前的东欧社会状况
二、苏联在东欧的战略性企图与影响
三、新政权的建立方式与特点

第三节 苏东集团的形成

一、社会主义阵营形成的三个基本标志
二、国际共运与社会主义阵营内部面临的几个全新问题

第六章 经济高速发展时期(1953-73年)的西方国家
第一节 西方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巨大变化

一、经济高速发展的数据与特点
二、主要西方国家发展的不平衡状况及其后果
三、西方经济格局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
四、经济高速成长的基本原因

第二节 50-60年代黄金发展时期的美国

一、50-60年代美国经济的相对繁荣
二、科技创新与科技领先推动经济发展
三、美国政府积极的社会经济政策
四、50-60年代美国的两大社会运动

第三节 联邦德国的重新崛起

一、联邦德国的独立
二、50年代以后德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三、德国经济高速成长的主要原因

第四节 日本的重新崛起

一、日本经济的起飞
二、经济起飞的国内国际条件与环境
三、奇迹的创造——日本跃居西方第二经济大国
四、日本经济奇迹的深层原因分析

第七章 50-60年代的苏东国家
第一节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性变化

一、后斯大林时代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二、一系列的历史性变化

第二节 50-60年代的苏联

一、非斯大林化与苏共二十大
二、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改革
三、勃列日涅夫的执政前期
四、苏联成为超级大国

第三节 改革与冲突——50-60年代的苏东关系

一、南斯拉夫自治道路的探索与苏南冲突
二、50年代初期匈牙利的改革与波匈事件
三、60年代东欧诸国的改革与布拉格事件

第八章 第三世界的兴起
第一节 第三世界的形成

一、何谓第三世界
二、亚非(万隆)会议
三、不结盟运动

第二节 全球殖民体系的全面崩溃

一、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高潮迭起
二、战后初期在东亚、南亚的民族独立运动
三、50-60年代以非洲大陆为中心的全球非殖民地化
四、以英法为代表的殖民国家的政策转变

第三节 第三世界所面对的挑战

一、第三世界的形成对两极体制所构成的冲击
二、第三世界面对的恶劣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与环境

第九章 70年代石油危机之后的世界经济
第一节 石油危机与此后的世界经济形势

一、石油危机的爆发
二、世界经济形势的逆转
三、走出困境的世界经济

第二节 70年代以来的西方发达国家经济

一、经济滞胀的形成及其特点
二、导致滞胀的主要原因
三、西方各国针对滞胀的对策
四、西方三大经济中心相互间的新经济关系

第三节 70年代以后的苏东国家经济

一、如何估计苏东各国的经济实力与成就
二、苏东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困难与问题
三、阻碍苏东各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
四、70-80年代的苏东经济改革——失败的最后努力

第四节 70年代以来的发展中国家经济

一、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的经济
二、石油出口国家的经济
三、最不发达国家的经济
四、重建南北关系——发展中国家要求重塑国际经济新秩序

第十章 70-80年代的国际社会——从两极走向多极化的国际时局
第一节 美国对外战略的全面调整

一、尼克松主义产生的背景
二、尼克松主义的内容
三、美国对外关系的全面调整

第二节 超级大国苏联的全球战略与攻势

一、与美国争夺霸权的苏联全球战略的形成
二、咄咄逼人的苏联全球战略攻势

第三节 里根政府的新遏制战略与星球大战计划

一、里根的上台及其对美国内外政策的重大调整
二、里根主义——针对苏联的新遏制战略
三、美国重整军备并祭出星球大战计划向苏联叫板

第四节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外交新思维

一、戈尔巴乔夫的上台及其主要改革
二、戈尔巴乔夫的外交新思维
三、苏联全面改善对外关系

第五节 80年代中后期走向全面缓和的美苏关系与国际局势

一、高昂的代价与不堪设想的后果
二、美苏关系在里根第二个任期出现转机
三、美苏首脑的频繁峰会与美苏关系的重大突破
四、全球热点的全面降温及其政治解决
五、苏东剧变与两极体制的终结


附录:(由于课时安排及避免内容重复等原因,《战后世界史》涉及的一些专题性较强的国际关系史内容被放在后续课程《战后国际关系史专题》中,在此附上纲目)

《战后国际关系史专题》纲目

专题一 雅尔塔体制论纲
一、雅尔塔体制的特定涵义及其界定
二、雅尔塔体制的构建过程
三、雅尔塔体制作为一个国际体系在结构上的特点
四、雅尔塔体制在战后的表现形态
五、两极体制与两大阵营的关系——两极结构的充实
六、雅尔塔体制的运转法则
七、战后对两极体制的四次强有力的冲击
八、雅尔塔体制的解构及冷战时代结束的含义
专题二 美苏冷战的起源与冷战局面的出现
专题三 杜鲁门主义的真正目标分析
专题四 马歇尔计划的战略方针与政策意图分析
专题五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后与美苏的关系
专题六 朝鲜战争与雅尔塔体制
专题七 多极化的温床——两大阵营的分化与解体
专题八 印支战争与美国的全球战略调整
专题九 70-80年代的多极化及若干重大国际问题

相关话题/历史 战后世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