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傅斯年的心理学探索及其贡献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2-01-01

陈彦垒(), 胡志坚
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山东 聊城 252059
收稿日期:2020-08-13出版日期:2021-06-15发布日期:2021-04-25
通讯作者:陈彦垒E-mail:chenyanlei@lcu.edu.cn

基金资助:聊城市社科规划专项(ZXYB202002019)

Fu Ssu-nien: The exploration and contribution in psychology

CHEN Yanlei(), HU Zhijian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of Liaocheng University, Liaocheng 252059, China
Received:2020-08-13Online:2021-06-15Published:2021-04-25
Contact:CHEN Yanlei E-mail:chenyanlei@lcu.edu.cn






摘要/Abstract


摘要: 傅斯年是被忽视的近代中国心理学人, 他与心理学渊源极深, 不仅是近代科学心理学思想的学习者、传播者, 也是科学心理学思想的践行者。傅斯年学习心理学前后共12年, 写有《心理分析导引》专著一部, 最早翻译麦独孤的《群体心理学》, 另有《性命古训辩证》等哲学著作和多篇文章阐述其心理学观点。傅斯年认为中国近代学术包括心理学研究必然走向科学化, 做出“科学化的东方学之正统在中国”的基本判断, 将“有群众无社会的无秩序取向” “心中无主义的心气薄弱性” “万恶之源的家庭教育”作为当时民众心理发展的三大障碍, 并倡导民众确定一个健康的、即物穷理的、积极努力和纪律约束并存的人性观。傅斯年参与了“中研院”心理研究所、中山大学和台湾大学心理系的创建, 与蔡元培、汪敬熙、唐钺、苏芗雨等心理学人关系密切, 共同推动了科学心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和早期中国心理学学科建设, 其一生中存在一条选择心理学, 学习心理学, 离开心理学又助推心理学和运用心理学的心灵探索之路。


[1] 蔡秋彦. (2013). 启蒙者的不同走向——从鲁迅与傅斯年的通信说起.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4), 150-154.
[2] 傅斯年. (1928). 历史语言研究工作之旨趣. “国立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1(1)
[3] 傅斯年. (2006) . 性命古训辨证. 南宁: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4] 傅斯年. (2015a). 社会-群众(原载1919年2月1日《新潮》第一卷第二号). 见欧阳哲生编, 傅斯年卷.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 傅斯年. (2015b). 白话文学与心理的改革(原载1919年2月1日《新潮》第一卷第五号). 见欧阳哲生编, 傅斯年卷.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 傅斯年. (2015c). 汪贼与倭寇:一个心理的分解(原载1940年2月25日《今日评论》第三卷第八号). 见欧阳哲生编, 傅斯年卷.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7] 傅斯年. (2015d). 中国学术思想界之基本谬误(原载1918年4月15日《新青年》第四卷第四号). 见欧阳哲生编, 傅斯年卷.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8] 傅斯年. (2015e). 对于中国今日谈哲****之感念(原载1919年5月1日《新潮》第1卷第5号). 见欧阳哲生编, 傅斯年卷.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9] 傅斯年. (2015f). 万恶之源(原载1919年1月1日《新潮》第一卷第一号). 见欧阳哲生编, 傅斯年卷.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0] 傅斯年. (2015g). 心气薄弱之中国人(原载1919年2月1日《新潮》第一卷第二号). 见欧阳哲生编, 傅斯年卷.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1] 傅斯年. (2017a). 心理分析导引(遗稿). 见欧阳哲生编, 傅斯年文集: 第一卷. 北京: 中华书局.
[12] 傅斯年. (2017b). 自然(原载1920年4月1日《新潮》第二卷第二号). 见欧阳哲生编, 傅斯年文集: 第一卷. 北京: 中华书局.
[13] 傅斯年. (2017c). 欧游途中随感录(原载1995年12月王汎森、杜正胜编《傅斯年文物资料选辑》). 见欧阳哲生编, 傅斯年文集: 第一卷. 北京: 中华书局.
[14] 傅斯年. (2017d). 傅斯年君致校长函(原载1920年10月13日《北京大学日刊》). 见欧阳哲生编, 傅斯年文集:第七卷. 北京: 中华书局.
[15] 傅斯年. (2017e). 思想和语言-一个文字的界说(1928年《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 见欧阳哲生编, 傅斯年文集:第二卷. 北京: 中华书局.
[16] 傅斯年. (2017f). 致赵元任、唐钺、汪敬熙等(原载2003年安徽教育出版社《胡适全集》). 见欧阳哲生编, 傅斯年文集: 第七卷. 北京: 中华书局.
[17] 傅斯年. (2017g). 致台大各学院院长(原载1949年11月7日台湾大学校刊第四十三期). 见欧阳哲生编, 傅斯年文集: 第七卷. 北京: 中华书局.
[18] 傅斯年. (2017h). 中国狗与中国人(原载1919年11月1日《新青年》第六卷第六号). 见欧阳哲生编, 傅斯年文集: 第一卷. 北京: 中华书局.
[19] 高峰强. (2002). 科学主义心理学的理论误区探析. 自然辩证法通讯, (3), 35-40.
[20] 高觉敷. (1985). 中国心理学史.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1] 郭本禹, 阎书昌. (2020). 民国时期心理学的源与流及其历史遗产.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4), 104-116.
[22] 郭学信. (2014). 傅斯年研究. 济南: 山东大学出版社.
[23] 胡适. (1950-12-20). 胡适的日记(手稿本). 台北: 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0.
[24] 黄长怡. (2009-06-14). 史语所八十年, 驱使他们的是使命感. 南方都市报, p.27.
[25] 焦润明. (2002). 傅斯年传.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6] 李天星. (2018). 傅斯年与台湾大学的重振. 北京社会科学, (9), 70-80.
[27] 鲁迅. (1981). 鲁迅全集.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8] 马亮宽. (2014). 傅斯年评传.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9] 马亮宽, 程方. (2009). 傅斯年图传. 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
[30] 欧阳哲生. (2014). 傅斯年一生志业研究.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31] 欧阳哲生. (2017). 傅斯年文集: 第一卷. 北京: 中华书局.
[32] 施耐德. (2008). 真理与历史:傅斯年、陈寅恪的史学思想与民族认同 ( 关山, 李貌华译).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3] 石兴泽. (2005). 傅斯年别传.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4] 苏芗雨. (1950). 悼念傅孟真先生. 台湾大学校刊(中国台湾), (101), 5.
[35] 王汎森. (2012). 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36] 王汎森, 杜正胜. (编). (1995). 傅斯年文物资料选辑. 台北: “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37] 王凤青. (2014). 傅斯年与中国传统文化. 济南: 山东大学出版社.
[38] 王元明. (2002). 弗洛伊德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南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 34-40.
[39] 阎书昌. (2015). 中国近代心理学史(1872-1949).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40] 叶浩生. (2011). 心理学史.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41] 岳南. (2010). 陈寅恪与傅斯年.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42] 张人骏. (1987). 我国台湾地区心理学发展综览. 心理学报, 19(3), 302-305.
[43] 张荣芳. (2004). 傅斯年在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 68-70.
[44] 张一博. (2019). 语文学与中国近代史学的科学化——以傅斯年与西学的关系为中心. 史学史研究, (3), 47-57.
[45] 周宁. (1990). “国立中研院”概况(1928-1948). 民国档案, (4), 55-69.




[1]黄元娜, 李云箫, 李纾. 为什么被选的和被拒的会是同一个备择选项?[J]. 心理科学进展, 2021, 29(6): 1010-1021.
[2]李佳洁, 于彤彤. 基于助推的健康饮食行为干预策略[J]. 心理科学进展, 2020, 28(12): 2052-2063.
[3]徐富明, 黄龙, 张慧. 随机控制实验:助推脱贫的现场干预研究[J]. 心理科学进展, 2020, 28(11): 1953-1960.
[4]赵晓颖, 李爱梅, 王海侠. 助推目标实现:时间标记的动力效应[J]. 心理科学进展, 2019, 27(7): 1275-1293.
[5]谢铠杰, 马家涛, 何铨, 江程铭. 描述性规范提升义务献血的意愿而非行为[J]. 心理科学进展, 2019, 27(6): 1019-1024.
[6]刘永芳, 范雯健, 侯日霞. 从理论到研究, 再到应用:塞勒及其贡献[J]. 心理科学进展, 2019, 27(3): 381-393.
[7]刘培, 冯一丹, 李爱梅, 刘伟, 谢健飞. 揭秘经济管理中的行为异象:心理账户理论的应用启示[J]. 心理科学进展, 2019, 27(3): 406-417.
[8]刘欢, 隋晓阳, 黄元娜, 林榕平, 许明星. 行为经济学在养老储蓄领域的助推应用[J]. 心理科学进展, 2019, 27(3): 418-428.
[9]张书维, 梁歆佚, 岳经纶. 行为社会政策:“助推”公共福利的实践与探索[J]. 心理科学进展, 2019, 27(3): 429-438.
[10]傅鑫媛, 辛自强, 楼紫茜, 高琰. 基于助推的环保行为干预策略[J]. 心理科学进展, 2019, 27(11): 1939-1950.
[11]况志华. 人性观对心理学理论与研究的影响[J]. 心理科学进展, 1997, 5(3): 76-80.
[12]赵莉如. 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及其现状(上)[J]. 心理科学进展, 1996, 4(1): 24-29.





PDF全文下载地址:

http://journal.psych.ac.cn/xlkxjz/CN/article/downloadArticleFile.do?attachType=PDF&id=5469
相关话题/北京 心理 心理学 科学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