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HTML
--> --> -->经典纤维束模型用来模拟线弹性纤维在准静态加载条件下的脆性断裂过程[6], 纤维的断裂阈值满足具体的概率分布函数和累计分布函数, 关系如下[14,15]:
为了更好地模拟不同材料的拉伸断裂过程, 在经典纤维束模型的基础上, 又构建了大量的扩展纤维束模型. 经典纤维束模型的每根纤维本身是脆性断裂, 即纤维达到阈值后立即断裂. 而在连续损伤模型中, 当纤维承担的应力在达到损伤阈值后, 纤维并不会直接断裂而是先受到损伤, 此时受损伤纤维的杨氏模量会衰减[21,22]. 在连续损伤模型中损伤次数和阈值分布是影响非脆性断裂过程及其断裂性质的主要因素[23]. 为了模拟高聚物等纤维强化复合材料的动态力学行为而构建的黏弹性纤维束模型可以研究蠕变断裂行为. 黏弹性纤维束模型中最重要的断裂性质就是蠕变寿命的统计[24,25]. 近年来有些研究者通过改变阈值分布指数和阈值上限值这两个无序参数控制系统的无序程度, 分布指数越大阈值无序度越低, 阈值上限值越高无序程度越高[17,26,27]. 这类模型实质是通过控制阈值分布改变系统无序性, 系统无序程度的变化导致断裂性质发生极大的改变. 另外还有针对高维度纤维束模型的研究, 在最近邻应力再分配的基础上分别对1—8维的模型进行了模拟计算, 结果发现随着维数增加, 最近邻应力再分配模型逐渐渡越到平均应力再分配模型[28,29].
在研究材料断裂的微观机制时发现, 实际材料的拉伸强度常比应用连续性理论得到的理论结果小得多,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材料的微观结构中广泛存在的缺陷结构. 缺陷对材料的力学性质和断裂过程具有复杂影响, 缺陷不仅具有随机性, 而且种类繁多, 常见的缺陷包括空洞、空隙、杂质、位错和微裂纹等. 近年有些工作利用实验方法和有限元方法研究材料微观结构中的缺陷对材料断裂的影响, 这些随机分布的微观缺陷结构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断裂过程造成显著的影响[30,31]. 缺陷影响了材料断裂过程中裂纹微观的成核过程和前沿的传播性质, 进而影响材料的可靠性, 制约了材料的负载能力. 因此, 有必要从理论上研究缺陷对材料拉伸断裂性质的影响[32,33]. 理论上研究缺陷的影响, 首先需要构建能够描述缺陷的统计模型. 纤维束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无序材料的拉伸断裂性质, 但没有考虑到缺陷对拉伸断裂性质的影响. 在以往的工作中, 我们在经典纤维束模型的基础上, 初步构建了考虑单尺寸缺陷的含缺陷纤维束模型, 并应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了缺陷对纤维束模型拉伸断裂性质的影响[34,35]. 本文将在此基础上, 构建更加符合实际材料结构的含缺陷纤维束模型, 进一步深入研究缺陷对材料拉伸断裂性质的影响.
在模拟过程中, 首先构建经典纤维束模型, 假设纤维阈值最初满足均匀分布, 其概率密度为





图 1 一维纤维束模型的团簇状缺陷程度示意图Figure1. Schematic diagram of cluster defect degree for one-dimensional fiber bundle model. The Cartesian coordinate system is established with defect center as its coordinate zero.
图 2 一维纤维束模型的团簇状缺陷模型示意图, 其中包含3个缺陷, 缺陷和纤维束都采用周期性边界条件Figure2.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clustered defect model of the one-dimensional fiber bundle model, which contains 3 defects, both the defect and the fiber bundle adopt periodic boundary conditions.
在以上构建的含缺陷的纤维束模型中, 假设纤维束被准静态地拉伸直至完全断裂. 一根纤维断裂后, 所承担的应力需要在其他未断裂的纤维中进行重新分配. 由于缺陷对整个纤维束来说是局域的, 直接影响了纤维之间的局域相互作用, 因此, 本模型的应力再分配机制采用最近邻应力再分配. 根据上述模型构建方法可知, 该模型最重要的参数是缺陷个数α以及缺陷尺寸上限β. 接下来, 应用数值模拟方法分别分析缺陷个数α以及缺陷尺寸上限β对模型拉伸断裂性质的影响. 在模拟中, 纤维束尺寸取100000根纤维, 以下分析的结果是不少于5000次模拟结果的系综平均.

图3给出了模型在拉伸断裂过程中本构曲线与缺陷个数α的关系, 横坐标


图 3 不同缺陷个数α下系统的本构关系, α在50—3200的范围内变化, 图中

Figure3. Constitutive curves of the system under different number of defects α, α varies from 50 to 3200. In the figure,


图4为临界应力σc与缺陷个数α的关系曲线, 其中缺陷尺寸上限β为固定值150. 从图中不难发现, 临界应力随着缺陷个数的增加单调地减小, 当缺陷个数比较小时临界应力随缺陷个数的变化比较明显, 而当缺陷个数增加到相对较大数值时, 临界应力的减小则缓慢得多. 值得注意的是, 模拟中采用了相对较大的缺陷尺寸, 也就是说即使在缺陷数目比较少的情况下, 大尺寸缺陷的出现仍然会对临界应力造成较大的影响. 而且由于缺陷数目比较小, 缺陷的空间分布比较分散, 缺陷之间重叠的情况很少. 因而纵向上不同缺陷程度的竞争作用不强, 此时少数的大尺寸缺陷会对系统的力学性质产生较大的影响. 而当缺陷数目增加到较大值的时候, 缺陷之间将出现较多的重叠, 纵向上缺陷程度的竞争变得激烈, 使得最终缺陷纤维根数和缺陷数目不成正比, 因此对系统力学性质的影响趋于平缓.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一点, 减小缺陷尺寸, 将缺陷尺寸上限设定为β = 40, 模拟结果如图4插图所示. 这样在保持缺陷个数的变化区间不变的情况下, 由于缺陷的尺寸较小, 缺陷的重叠可以忽略不计, 也就是纵向上缺陷程度的竞争现象不明显, 此时缺陷纤维的根数和缺陷数目近似呈线性关系, 表现在模拟结果上就是临界应力与缺陷数目之间近似呈线性关系. 以上模拟结果也说明, 减小缺陷尺寸使得模型从团簇状缺陷向非团簇状孤立缺陷转变, 在接下来的分析中将根据最大雪崩尺寸和负载加载步数的变化情况讨论团簇状缺陷模型和非团簇状缺陷模型的区别.
图 4 临界应力随缺陷个数α的变化关系, 插图为β = 40时临界应力随着缺陷个数α的变化关系, 此时临界应力接近于线性变化Figure4. Relationship between critical stress and the number of defects α. In the inse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ritical stress and the number of defects α with β = 40 is shown, at this time, the critical stress changes linearly with α.
在团簇状缺陷模型中, 最大雪崩尺寸

图 5 最大雪崩尺寸
Figure5. The maximum avalanche size (

图 6 不同β取值下的最大雪崩尺寸和负载加载步数极值的出现情况 (a) β = 120; (b) β = 90; (c) β = 70; (d) β = 60. 当β取值较大时最大雪崩和加载步数与缺陷个数α存在类似二次函数的关系Figure6. The extreme values of the maximum avalanche size and the step number of load increase with different β: (a) β = 120; (b) β = 90; (c) β = 70; (d) β = 60. When the value of β is large, there is a similar quadratic function between the maximum avalanche, the step number of load increase and the number of defects α.
在不同的β取值下, 最大雪崩尺寸和负载加载步数随着缺陷个数的变化规律存在明显差异. 当β = 120时, 最大雪崩尺寸和负载加载步的极值点出现在α = 800处. 当β = 90时, 最大雪崩尺寸和负载加载步数的极值点出现在α = 1200处. 而当β降到70时, 最大雪崩尺寸和负载加载步数的极值点增加到α = 2300. 可以发现, 随着缺陷尺寸上限β的降低, 最大雪崩尺寸和负载加载步数出现极值点对应的缺陷个数α的值逐渐增大. 在β = 60时, 增大α的变化范围, 进一步模拟发现, 此时极值点出现在α = 3200附近. 不难发现, 当系统的缺陷尺寸较大时, 最大雪崩尺寸和负载加载步数的极值出现在缺陷个数较小时, 随着缺陷尺寸的降低, 这一极值出现在更大的缺陷数目处, 当缺陷尺寸足够小时, 极值逐渐消失. 这就说明, 在不同的缺陷尺寸上限β取值下, 模型中缺陷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性质, 当β较大时, 模型缺陷可以看成团簇状缺陷, 而当β取值较小时, 则表现出非团簇状缺陷的性质. 虽然缺陷尺寸不同, 但是在极值点之前, 最大雪崩尺寸和负载加载步数的变化性质相似, 也就是说如果缺陷个数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团簇状缺陷模型也会过渡为非团簇状缺陷模型.
由于模拟采用了应力控制型拉伸方式, 在拉伸断裂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雪崩, 雪崩尺寸是反映雪崩过程的主要参量, 而雪崩尺寸分布则能够很好地描述模型在断裂过程中的统计性质. 图7为不同缺陷个数取值下雪崩尺寸分布的统计结果, 为了更好地展示雪崩尺寸分布的统计性质, 图中使用了双对数坐标. 与平均应力再分配的模型不同, 一般情况下, 最近邻应力再分配下, 由于存在着显著的局域相互作用, 雪崩尺寸分布一般不满足简单的幂律分布. 从本文模拟结果可以看出, 和其他最邻近应力再分配下的纤维束模型类似, 整体上雪崩尺寸并不满足简单的幂律分布. 但是在雪崩尺寸较小时, 其分布还是能比较好地满足以下形式的幂律分布:
图 7 缺陷个数α不同取值下的雪崩尺寸分布Figure7. The avalanche size distribution under different values of the number of defects α.

图8为缺陷尺寸上限对本构关系影响的模拟结果. 可以看出, 由于系统的涨落导致系综平均以后的模拟结果中, 本构曲线呈现出一定的非脆性断裂性质. 在系统达到临界值之后, 应力并没有立即降为0, 但是对于模型的每一次模拟结果来说, 缺陷或涨落的存在不会影响模型的脆性断裂性质. 在拉伸的初始阶段, 不同缺陷尺寸上限的本构曲线几乎完全重合, 说明缺陷尺寸对纤维束中较弱纤维的强度分布没有产生明显影响, 主要影响了较大强度纤维的强度分布. 随着缺陷尺寸的增加, 系统的临界应力和临界应变单调减小. 不难看出, 随着缺陷尺寸上限的增加, 本构曲线差距越来越大. 这也说明, 对于尺寸较小的孤立缺陷, 缺陷之间的空间重叠可以忽略, 此时材料拉伸断裂性质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缺陷个数, 缺陷尺寸的影响较小. 而当缺陷尺寸较大时, 缺陷之间的空间重叠概率较大, 相互作用较强, 因此缺陷尺寸对材料拉伸断裂性质的影响较大.
图 8 不同缺陷尺寸上限β下模型的本构关系曲线Figure8. The constitutive curves of the model with different maximum defect sizes.
图9为临界应力σc与缺陷尺寸上限β的关系, 可以清晰地看出, 小尺寸缺陷对临界应力的影响并不明显, 随着缺陷尺寸的增加, 临界应力迅速减小. 当缺陷尺寸上限足够大时, 临界应力随着缺陷尺寸上限的增加近似呈线性减小. 临界应力的变化也说明, 较小尺寸的孤立缺陷, 其尺寸对模型拉伸断裂性质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 而对较大尺寸的团簇状缺陷, 缺陷之间的空间重叠引起的竞争作用使得系统容易受到缺陷尺寸的影响. 因为缺陷尺寸决定团簇状缺陷中心的缺陷程度, 导致团簇状缺陷模型的断裂性质更容易受到缺陷尺寸的影响.
图 9 不同缺陷尺寸上限β下的临界应力, β值在20—560之间变化Figure9. The critical stress at different maximum defect sizes β varying from 20 to 560.
改变缺陷尺寸上限β, 最大雪崩尺寸和负载加载步数随缺陷尺寸上限β的变化规律如图10所示. 随着缺陷尺寸上限β的增加, 最大雪崩尺寸先缓慢增加后快速增长, 而负载加载步数则相应减小. 这说明缺陷尺寸上限β增加后, 模型更容易在较小的负载加载步数后, 出现较大尺寸的雪崩, 说明此时模型整体上更加体现出脆性断裂性质. 随着缺陷尺寸上限β的增加, 最大雪崩尺寸和负载加载步数都没有出现饱和的趋势. 这是因为此模型中, 增加缺陷尺寸相应增大了团簇状缺陷中心的缺陷程度, 缺陷尺寸和中心缺陷程度的增加单调地加速了系统的整体断裂过程. 在保持缺陷中心缺陷程度和团簇状缺陷尺寸关系不变的情况下, 增加缺陷尺寸和增加缺陷中心缺陷程度是同步的. 而且在团簇状缺陷内部, 不同纤维的缺陷程度与其空间位置之间满足较简单的线性关系. 当然, 不同纤维的缺陷程度与其空间位置之间的函数关系对纤维束拉伸断裂性质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图 10 不同缺陷尺寸上限β下的最大雪崩尺寸和负载加载步数, β值在20—180之间变化Figure10. The maximum avalanche size and the step number of load increase at different maximum defect sizes β varying from 20 to 180.
图11为系统的临界应力随着缺陷数目和缺陷尺寸变化的三维空间相图, 可以看出, 系统的临界应力对缺陷尺寸很敏感, 当缺陷尺寸较大时, 临界应力变化很快, 只有当缺陷尺寸减少到足够小时, 其对临界应力的影响才比较小. 同时, 在缺陷尺寸较小时, 缺陷个数对临界应力的影响也较小, 只有当缺陷尺寸较大且缺陷个数较少时, 缺陷个数对临界应力的影响才比较显著. 相比较而言, 缺陷尺寸上限比缺陷个数对模型断裂强度的影响更大. 这说明控制系统中缺陷的尺寸处于较小范围内, 才能使系统拉伸断裂的临界应力相对稳定.
图 11 系统的临界应力随着缺陷数目以及尺寸变化的三维空间相图, 其中缺陷数目在50—1200之间变化, 缺陷尺寸在20—180之间变化Figure11. Phase diagram of critical stress that varies with the number and size of defects, where the number of defects varies from 50 to 1200 and the size of defects varies from 20 to 180.



图 12 缺陷程度空间衰减方式分别为线性、指数和常数函数情况下的中心缺陷程度对临界应力的影响, 缺陷个数为800, 缺陷尺寸上限为150Figure12. The influence of the degree of central defect on the critical stress when the spatial attenuation modes of the defect degree are linear, exponential and constant functions. The number of defects is 800, and the maximum defect size is 150.
图 13 缺陷程度空间衰减方式分别为线性、指数和常数函数情况下, 最大雪崩尺寸和负载加载步数随中心缺陷程度的变化. 缺陷个数为800, 缺陷尺寸上限为150Figure13. The maximum avalanche size and the step number of load increase vary with the degree of the central defect when the spatial attenuation modes of the defect degree are linear, exponential and constant functions. The number of defects is 800, and the maximum defect size is 150.
在保持缺陷尺寸上限β不变的情况下, 改变缺陷个数α的大小, 通过数值模拟发现, 临界应力和临界应变都会随着缺陷个数α的增加而减小. 当缺陷尺寸上限比较大的时候, 即使缺陷个数很少, 但依然会对宏观和微观断裂过程造成比较大的影响. 原因是缺陷虽然个数少, 但是尺寸足够大, 纤维的缺陷程度也足够大, 但不同缺陷之间的重叠竞争不明显. 随着缺陷个数α的增加, 不同缺陷间的重叠竞争也越发激烈, 但是对断裂过程的影响却相对α较小时减缓了, 这说明不同缺陷间的竞争机制会减缓系统整体缺陷程度随缺陷个数的变化. 虽然缺陷个数的增加会强化缺陷间的竞争作用, 从而减缓系统整体缺陷程度的增加, 但是当缺陷个数较小, 即竞争机制不强时, 增大缺陷个数依然会加速系统的断裂, 因此最大雪崩尺寸和负载加载步数随着α的变化必然会出现极值. 进一步分析极值出现的条件发现, 随着β值的增加极值对应的α值不断减小, 这说明增加缺陷尺寸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增加缺陷间的竞争.
在固定缺陷个数的取值, 改变缺陷尺寸上限β时, 模拟发现, 而当缺陷尺寸上限比较小时, 其对断裂过程影响并不大; 而随着缺陷尺寸上限的增加, 其对模型断裂过程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原因是当缺陷尺寸比较小的时候, 相应缺陷程度也较小, 即使缺陷数目很多, 但是对整个系统断裂性质的影响并不大. 而随着缺陷尺寸上限的增加, 由于大尺寸缺陷的引入, 出现了缺陷间的重叠竞争作用, 因此, 随着缺陷尺寸的增加断裂进程加快. 对于缺陷中纤维的缺陷程度, 除了假设缺陷中心纤维的缺陷程度随着缺陷尺寸线性变化, 且缺陷内部不同纤维的缺陷程度也随位置呈线性衰减外, 为了分析缺陷内部纤维的缺陷分布对系统断裂性质的影响, 又引入了指数衰减和常数缺陷两种空间衰减形式. 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三种空间衰减形式下中心纤维缺陷程度对断裂性质的影响. 结果表明, 缺陷尺寸、中心纤维缺陷程度以及缺陷内部的缺陷程度空间衰减方式都会对材料的承受负载能力和韧性产生影响.
无论是缺陷个数还是缺陷尺寸上限对临界应力的影响都是单调的. 增加缺陷个数α和缺陷尺寸上限β, 临界应力都会单调减小, 即纤维束系统强度逐渐减小.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在β取值较大时, α对σc的影响逐渐平缓, 而β对σc的影响逐渐加强. 这是因为团簇状缺陷模型的缺陷程度随缺陷尺寸的增大单调增加, 因而增加缺陷尺寸时既增加了系统缺陷纤维的比例, 又增加了缺陷纤维整体的缺陷程度, 所以对系统断裂强度的影响越来越大. 而增大缺陷个数并不直接影响纤维的缺陷程度, 反而由于重叠竞争机制减缓系统缺陷纤维比例的增加. 总之, 本文的模拟结果表明, 材料中的缺陷尺寸和个数均会对材料拉伸力学性质产生显著的影响. 而当大尺寸的缺陷存在时, 即使缺陷个数较少, 也会显著降低材料的承载性能. 本文的模拟结果对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和加工过程中优化设计方案和加工工艺、改善制备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文中考虑了空间对称缺陷, 但实际的缺陷可能包含更复杂的非对称形态, 在后续研究中将分析这种复杂的含非对称缺陷的纤维束模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