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原位电阻测试分析Mg(BH<sub>4</sub>)<sub>2</sub>制备MgB<sub>2</sub>的成相过程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9

摘要:Mg(BH4)2作为优质的储氢材料, 在约300 ℃开始分解释放H2, 并最终生成MgB2. 由于Mg(BH4)2的释氢反应可以在较低的温度下获得MgB2, 使其成为了制备MgB2超导材料的一种有效途径. 本文采用了原位电阻法, 通过测量Mg(BH4)2分解过程中电阻温度曲线, 详细地研究了Mg(BH4)2分解生成MgB2的相变过程. 同时, 利用电阻温度的微分曲线, 确定了在分解过程中不同产物的成相温度(TPF). 其中, MgB2的成相温度可以低至410 ℃. 通过与粉末烧结法制备MgB2块材的成相温度对比, 估算出反应前Mg的颗粒尺寸最低可达3.4 nm. 此外, 样品的XRD分析给出了生成的MgB2晶粒在10—18 nm之间, 在SEM图像中也同样观察到了MgB2纳米纤维结构. 这表明, Mg(BH4)2分解生成的Mg与B 形成了接近原子级的混合, 从而使MgB2可以在更低的成相温度(410 ℃)、更短的反应时间内成相. 该方法为MgB2在超导应用的制备提供了新的思路, 有利于实现MgB2的工业化生产.
关键词: MgB2/
Mg(BH4)2/
原位电阻法

English Abstract


--> --> -->
碱土金属硼氢化物M(BH4)n (M = Li, Na, K, Cu, Mg, Zn, Sc, Zr, Hf)一直以来是作为良好的储氢材料而被人们所熟知的. 其中, Mg(BH4)2由于具有高达14.9%的储氢能力和较低的释氢温度(低于400 ℃), 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与瞩目[1,2]. Mg(BH4)2在从室温加热至500 ℃后, 会经历一系列复杂的分解反应, 逐步释放出H2, 并最终生成MgB2[3,4]. 与其他制备MgB2的工艺相比, 利用Mg(BH4)2的分解反应生成的MgB2具有更低的成相温度. 而反应过程中释放的H2可以有效地抑制产物Mg的氧化, 从而提高MgB2的纯度. 此外, 作为原料的Mg(BH4)2成本低廉, 易于运输储存. 这使得利用Mg(BH4)2制备MgB2的方法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通过烧结Mg(BH4)2粉末, 可以有效地制备出MgB2块材[5,6]及纳米颗粒[7,8]; 而利用Mg(BH4)2乙醚溶胶作为原料, 已经制备出了MgB2超导薄膜[9-11]及超导接头[12,13].
关于Mg(BH4)2的分解释氢反应, Hanada等[14]通过热重分析(TG), 差热分析(DTA)及质谱分析(MS), 给出了Mg(BH4)2随温度的分解变化. 文章中指出, Mg(BH4)2的主要分解反应发生在305—410 ℃之间, 可以用如下反应式来概括:
${\rm{Mg}}{\left( {{\rm{B}}{{\rm{H}}_4}} \right)_2} \to {\rm{Mg}}{{\rm{H}}_2} + 2{\rm{B }} + 3{{\rm{H}}_2},\tag{1a}$
${\rm{Mg}}{{\rm{H}}_2} \to {\rm{Mg }} + {{\rm{H}}_2}.\tag{1b}$
最终, 随着温度从410 ℃上升至580 ℃, Mg(BH4)2分解生成的Mg与B发生反应, 形成了MgB2, 即
${\rm{Mg }} + 2{\rm{B}} \to {\rm{Mg}}{{\rm{B}}_2}.\tag{1c}$
然而, 文中关注的重点在于Mg(BH4)2的释氢反应, 而非MgB2的成相过程, 没有给出最终产物MgB2具体的成相温度. 因此, 本文通过原位电阻法, 将Mg(BH4)2粉末压块, 测量烧结期间样品阻值的变化, 进一步研究Mg(BH4)2生成MgB2的成相过程. 利用原位电阻法研究MgB2成相具有如下优点. 一方面, 样品的电阻取决于内部的物相及晶格结构, 由Mg(BH4)2分解引起的相变会如实的反映到阻值的变化, 而最终产物MgB2的电阻率要远低于分解过程的中间产物, 因此可以将不同温度下样品内部的主要物相区分开. 另一方面, 电阻法属于无损检测, 可以得到从室温加热至退火温度下样品的整体的电阻-温度曲线, 通过对曲线进行微分处理, 进而确定MgB2的成相温度.
在利用粉末烧结法制备MgB2块材的工作中, Zhuang等[15]便指出, MgB2的成相温度会随着Mg粉颗粒度的减少而逐渐降低, 并给出了Mg粉颗粒度与成相温度之间的拟合公式. 而对于Mg(BH4)2分解制备MgB2的方法中, MgB2成相温度的降低必定与Mg(BH4)2分解生成的Mg和B的晶粒尺寸相关. 本文从块材烧结的电阻曲线出发, 利用该拟合公式, 进而估算出Mg(BH4)2分解生成的Mg颗粒的尺寸, 确定了生成MgB2前的分解产物是Mg和B接近原子级的混合.
实验中, 将NaBH4和MgCl2粉末以原子比为2:1的比例均匀混合, 并把混合好的粉末放入作为反应溶剂的无水乙醚中, 利用反应2NaBH4 + MgCl2 → Mg(BH4)2 + 2NaCl来制备Mg(BH4)2. 反应的产物Mg(BH4)2可溶于乙醚, 而NaCl不溶于乙醚. 通过过滤来分离产物, 可以得到溶于乙醚的Mg(BH4)2溶液. 将制备好的溶液加热至100 ℃, 同时进行浓缩, 最终获得白色的Mg(BH4)2粉末.
将制得的Mg(BH4)2粉末研磨均匀, 并置入25 mm × 10 mm × 4 mm的模具中. 模具中同时插入4根引线, 用以实时测量烧结过程中样品的电阻. 对样品施加近300 MPa的压力, 使Mg(BH4)2粉末受压成块, 得到了作为烧结前驱体的Mg(BH4)2块. 将Mg(BH4)2块放入通有Ar保护气的烧结舱中以5 ℃/min进行加热, 将样品在3 h内从室温加热到600 ℃. 加热过程中, 利用四引线法记录样品电阻随温度的变化曲线. 待反应完成后, 可以得到如图1所示的MgB2块材.
图 1 Mg(BH4)2原位烧结制备的MgB2块材
Figure1. MgB2 bulk fabricated by in situ reaction from Mg(BH4)2

使用Rigaku D/max 衍射仪(12 kW)测量了制备的MgB2样品的XRD衍射图. 使用四引线法测量了MgB2样品烧结过程中的电阻温度曲线(R-T). 使用Quantum Design公司的MPMS XL-7, 通过零场冷却(ZFC), 测量了MgB2样品在50 Oe下的抗磁性曲线(M-T). 使用FEI Nova NanoSEM430测量了MgB2样品在电镜下的表面形貌.
在罗文浩等[6]的文章中, 给出了Mg(BH4)2粉末的热重分析(TG)曲线, 并得到了其分解过程的释氢图像. Mg(BH4)2在200 ℃开始明显的释放H2. 直到550 ℃, 样品总共释放了质量含量为13.4%的H. 其TG曲线给出的释氢过程和对应的温度区间与Hanada[14]等得到的Mg(BH4)2的分解图像相一致. 为了进一步研究Mg(BH4)2分解过程, 本文在烧结样品期间同步测量了对应的电阻, 得到了如图2所示的电阻温度曲线及其微分曲线. 对于稳定物相的样品而言, 随着温度的升高, 电阻阻值应呈现出缓慢增加或者缓慢下降的趋势. 当样品发生相变时, 样品内部的晶格结构发生变化, 从而对样品的载流能力产生影响, 阻值会发生明显的改变. 图2中显示出样品的电阻一共发生了3次剧烈的变化, 说明了在升温过程中, 样品发生了3次明显的相变过程. 在200 ℃到305 ℃前, 样品的电阻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 说明在这段温度内, 样品的晶格结构没有明显的改变. 随着温度的升高, H不断的从Mg(BH4)2的晶胞中逸出, 而Mg(BH4)2的结构维持不变. 当温度上升到305 ℃时, 电阻的变化趋势由缓慢上升转变为缓慢下降, 一直持续到330 ℃. 此时, Mg(BH4)2由于H的不断流失, 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从而导致样品电阻变化趋势的改变. 这与Hanada等[14]得到的305 ℃时样品的Mg(BH4)2的XRD峰消失相一致. 从330 ℃到345 ℃之间, 样品的电阻发生了第一次骤变, 说明样品中生成了新的物相, 致使电阻突然的下降. 而在345 ℃到370 ℃之间, 样品的电阻阻值略有波动, 但维持在同一个数量级, 说明此时中间产物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物相. 从Mg(BH4)2的释氢图像[14]可知, 这段温度区间生成的中间产物为MgH2. 在电阻温度的微分曲线中可以看到, 电阻下降速率最快的温度在335 ℃, 可以认为这是生成中间产物MgH2的相变点. 在370 ℃到400 ℃之间, 样品的电阻发生第二次骤变, 说明随着温度的升高, 样品中的中间产物MgH2开始分解, 释放出剩余的H, 致使阻值的急剧上升. 微分曲线给出了MgH2大量分解的温度在390 ℃. 而在400 ℃, 样品的电阻到达极大值, 说明了中间产物MgH2分解完全, 此时样品中剩下分解产物的Mg和B. 在400 ℃到 550 ℃, 样品的电阻发生第三次骤变, 阻值从107 Ω迅速下降至几Ω. 这说明, 分解产物Mg和B开始结合, 生成了导电的MgB2, 致使样品电阻的变化. 微分曲线给出了电阻变化速率的极值温度在410 ℃, 此即生成MgB2的相变温度. 最终, 在550 ℃, 样品阻值不再明显变化, 说明Mg和B完全结合形成了MgB2块材.
图 2 Mg(BH4)2原位烧结的电阻温度曲线及微分曲线
Figure2. R-T curve and differential curve for in situ reaction from Mg(BH4)2.

通过电阻温度曲线的分析中可以看到, 在400 ℃时, Mg(BH4)2已经完全分解生成了Mg和B. 而样品中这种混合状态并没有维持稳定, 高活性的Mg和B立即开始反应, 在410 ℃时便结合形成了MgB2. 整个相变过程在400—550 ℃间, 约45 min内便已完成. 而对于传统的利用Mg粉和B粉混合烧结制备MgB2块材的工作中, MgB2的烧结温度在700 ℃以上, 烧结时间持续近2 h[16]. 这是由于, 在粉末烧结法制备块材的成相过程中, Mg颗粒是以熔渗的方式, 逐渐扩散进入到与B的晶格中进行反应, 期间会经历多个中间态(MgB7, MgB4等)[17]. 因此, Mg粉和B粉的混合程度, 以及粉末的颗粒度会直接影响MgB2成相的速度和温度. 在Chen等[16,18]的文章中便指出, 在利用粉末烧结法制备MgB2的实验中, 利用纳米级Mg粉制备出MgB2的成相温度要远低于微米级Mg粉制备的成相温度. Zhuang等[15]则通过对不同尺寸Mg粉颗粒和B粉颗粒进行烧结, 得到了不同颗粒度的Mg粉制备MgB2的烧结温度曲线, 并给出了MgB2成相速率的理论公式:
$\frac{{\rm{d}}\gamma }{{\rm{d}}t}=C\frac{1}{{a}^{3}}{\rm{e}}^{-Q/\left(RT\right)}\left(1-\gamma \right){,} \tag{2a}$
其中: $ \gamma $对应于MgB2在成相过程中在样品中的占比, 而$ 1-\gamma $可以看做是未反应的Mg粉在样品中的占比; Q代表着成相所需的活化能; R是理想气体常数; a为Mg粉颗粒的尺寸; C为比例常数.
在成相过程中, 成相的MgB2的占比是与样品的电阻呈正相关的, 即有越多MgB2成相, 样品的阻值越低. 当电阻曲线的阻值变化最快时, 样品中MgB2的成相速率也越快, 即$ \dfrac{{\rm{d}}\gamma }{{\rm{d}}t} $处于最大值. 对电阻曲线取微分, 即可得到成相速率最快的温度点$ {T}_{\rm{PF}} $, 此即为MgB2的成相温度. 由此可以得到:
$ {\left.\frac{{{\rm{d}}}^{2}\gamma }{{{\rm{d}}t}^{2}}\right|}_{T = T_{\rm PF}} = 0. \tag{2b}$
从而推算出:
$a=\lambda {\beta }^{\tfrac{1}{3}}{{T}_{\rm{PF}}}^{\tfrac{2}{3}}{\rm{e}}^{-\tfrac{1}{3\beta {T}_{\rm{PF}}}}{,}\tag{2c}$
其中, $ \beta =R/Q $, $ \lambda $为一常量.
通过对不同颗粒度Mg粉制备的MgB2成相的电阻曲线进行微分, 可以得到对应的MgB2的成相温度, 在表1中给出. 将数据代入之前的理论公式进行拟合, 可以得到:
样品编号1234
TPF/K908876842727
a/μm10045150.04


表1不同颗粒度Mg粉对应的MgB2成相温度
Table1.Phase forming temperature of MgB2 fabricated by different sized Mg powders.

$a=7.252\times 1{0}^{7}\cdot {{T}_{\rm{PF}}}^{\tfrac{2}{3}}{\rm{e}}^{-2.865\times 1{0}^{4}/{T}_{\rm{PF}}}{. } \tag{2d}$
图3给出了颗粒尺寸与成相温度的数据点和对应的拟合曲线. 从曲线中可以明显看出, 随着Mg粉颗粒度的降低, MgB2成相温度逐渐下降. 而对于利用Mg(BH4)2原位法制备MgB2的工作中, MgB2的成相温度TPF可以低至410 ℃. 将该温度代入上述的拟合曲线中, 可以估算出成相前样品中对应的Mg的颗粒度大小在3.4 nm. 对于Mg而言, 其晶胞大小为0.32 nm × 0.32 nm × 0.52 nm, 这说明, 分解生成的Mg颗粒相当于几十个Mg原子形成的团簇. 这样的Mg原子团簇具有相当高的化学活性, 从而可以在更低的温度下与B结合生成MgB2. 同时, 接近原子级的Mg颗粒极大的增加了与B颗粒的接触面积, 减少了Mg向B扩散的距离, 使得Mg和B形成了原子级的混合, 大幅缩短了MgB2的成相时间. 因此, 与传统的MgB2制备工艺相比, 利用Mg(BH4)2的分解反应制备MgB2可以降低反应温度, 提高反应速率, 这为MgB2在工业上的大批量生产提供了可能.
图 3 成相温度与Mg颗粒度之间的拟合曲线
Figure3. Fitting curve of Mg particle size dependence of phase forming temperature.

图4给出了利用Mg(BH4)2粉末压块烧制的样品升温至600 ℃时的XRD衍射图. 图中显示出样品的主要物相为MgB2, 不同取向的衍射峰已在图中标出. 同时, 在衍射图中观察到了MgO(111)和MgO(220)的峰, 说明了样品中存在着少量的MgO. 此外, MgO(111)和MgB2(102)的峰与标准谱相比有明显的左偏, 这是由于样品中存在着微量的Mg, MgO和MgB2的峰与Mg(101)和Mg(103)的峰相合导致峰偏移的出现. Mg的存在说明了Mg(BH4)2的分解会先一步生成Mg和B, 而Mg和B再进一步反应生成MgB2. 衍射图中不再观察到Mg(BH4)2及MgH2等中间产物的衍射峰, 说明Mg(BH4)2已经分解完全. 利用图谱分析, 可以得知样品中MgB2的质量占比为95.2%, MgO的质量占比为3.8%, Mg的占比不到1%. 由此可见, 在从400 ℃升温至600 ℃的1 h的反应时间里, Mg(BH4)2分解产物的Mg和B已经基本反应完全, 生成了纯度较高的MgB2块材. 由于Mg(BH4)2分解生成的原子级的Mg具有较高的化学活性, 在反应过程中更容易与烧结舱内残余的O结合形成MgO. 然而, 反应后样品中MgO的占比要低于利用粉末烧结法制备的MgB2块材. 这是因为, Mg(BH4)2在分解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H2, 使得整个反应处于H的强还原气氛, 从而有效地抑制Mg的氧化, 减少MgO的生成. 与标准的MgB2图谱作对比发现, 样品中MgB2衍射峰的半高宽较宽, 这说明生成的MgB2样品的晶粒尺寸要更加细小. 通过对不同角度的衍射峰进行拟合, 利用谢尔方程对晶粒尺寸进行计算, 可以估算出样品中MgB2的晶粒尺寸在10—18 nm之间, 平均约为13.1 nm. 这表明, 利用Mg(BH4)2分解生成了纳米级的MgB2的晶粒. 这证实了反应前Mg和B的颗粒接近原子级的尺寸, 从而生成了更加细小的MgB2晶粒.
图 4 Mg(BH4)2原位烧结制备的MgB2的XRD衍射图
Figure4. XRD diffraction pattern of MgB2 fabricated by in situ reaction from Mg(BH4)2.

将制备好的MgB2样品粉末在零场下冷却至5 K, 之后在50 Oe下升温, 测量得到如图5所示的抗磁性曲线. 从图中可以看到, 样品在35 K时开始出现超导转变, 说明了利用Mg(BH4)2可以成功制备出具有一定的超导性能的MgB2. 不过, 在烧结过程中样品内生成的少量的MgO和Mg等非超导的不纯相, 会使MgB2的超导性能有所下降. 此外, 由于实验中制备MgB2是在较低的烧结温度和较短的烧结时间下进行的, 而在MgB2块材的制备过程中, 烧结温度的降低和烧结时间的缩短会明显降低样品中MgB2的结晶度[19,20], 使得样品的连接性变差, 进而导致样品的超导转变宽度变宽. 因此, 后续的工作可以考虑在同样的烧结温度下延长样品烧结时间, 以提高MgB2的结晶度和连接性, 有望进一步提升样品的超导性能.
图 5 50 Oe下MgB2样品的抗磁性曲线, 插图为超导转变温度(TC)附近的放大曲线
Figure5. M-T curve of the MgB2 sample measured under 50 Oe, the inset shows the enlarged curve near TC.

图6给出了利用Mg(BH4)2制备的MgB2块材的SEM图像. 在低倍镜下的图像给出了块材样品的整体形貌(图6(a)). 可以看出, 样品由大量细小的MgB2的颗粒聚集而成, 部分表面呈现出絮状的形貌. 这明显有别于传统的MgB2块材的结构. 在高倍镜下观察这种絮状的表面(图6(b)), 可以看到大量的网状的纤维结构. 这些纤维的长度可达几μm, 而直径却不到100 nm. 在Yang等[7]的文中指出, 利用Mg(BH4)2制备的MgB2会倾向于形成这种纳米纤维的结构, 并给出了相近的SEM图像. 由前文的成相分析可知, Mg(BH4)2分解会生成原子级混合的Mg和B, 并迅速结合形成MgB2晶粒. 而在MgB2晶粒生长的过程中, 由于样品不断的释放H2, 使得样品内部形成一定的压力环境. MgB2晶粒在一定的H2气流压力的作用下, 会倾向于生长形成这种亚稳态的纤维状结构, 并逐渐聚集形成图6(b)中给出的网簇状的纤维. 在XRD的测试中, 衍射峰的拟合结果给出了MgB2晶粒尺寸为10—18 nm, 而这些晶粒即对应SEM图像中的中的纳米纤维, 其直径接近nm级的尺寸. 图6(c)给出了样品较为平整部分的表面形貌. 图中显示出MgB2纤维已经生长完全, 结合形成了较大的MgB2晶块. 这些晶块的尺寸在1 μm左右. 晶块之间存在较多的孔隙. 这些孔隙是由于样品在烧结过程中释放的H2而形成. 在晶块中间可以看到明显的数量众多的白色晶粒, 这即是由前文所述的MgB2纤维. 这说明, MgB2纳米纤维通过网状交叠生长, 最终可以形成约1 μm的MgB2晶块, 从而提高了样品的连接性, 同时保证了MgB2块材结构的稳定.
图 6 Mg(BH4)2制备的MgB2的SEM图像 (a) MgB2块材的整体形貌; (b) Mg(BH4)2制备出的MgB2纳米纤维; (c) MgB2纳米纤维生长形成的MgB2晶块
Figure6. SEM image of MgB2 fabricated by Mg(BH4)2: (a) The morphology of the MgB2 bulk; (b) MgB2 nanofibers generated from Mg(BH4)2; (c) MgB2 grains formed by MgB2 nanofibers.

从上述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利用Mg(BH4)2制备MgB2的方法具有诸多的优势和潜力. 通过烧结Mg(BH4)2, 可以在非常低的温度(410 ℃)和非常短的时间内(45 min)生成MgB2, 这可以大大降低制备MgB2材料的成本, 为MgB2工业化生产提供了可行性. 而MgB2成相温度较低的原因是因为Mg(BH4)2的分解生成了接近原子级的Mg和B. 原子级的Mg和B增加了Mg和B的接触面积, 减少了Mg向B扩散的距离, 从而降低了成相温度, 提高成相速率. 而Mg(BH4)2在分解过程中释放出的H2为MgB2成相提供了还原性气氛, 从而有效地抑制了MgO的生长, 保证MgB2样品的纯度(95.2%). 此外, 原子级的Mg和B结合会生成纳米尺寸的MgB2晶粒, 在样品中呈现出了纳米纤维的结构.
本文利用Mg(BH4)2进行原位烧结, 成功制备出了MgB2块材. 通过测量烧结过程中随温度变化的样品的电阻, 进一步研究了Mg(BH4)2释氢过程的图像, 确定了分解产物的相变温度. 其中中间产物MgH2在335 ℃时生成, 并在390 ℃时大量分解. 而在400—550 ℃间, Mg(BH4)2分解产物的Mg和B相结合, 最终生成了MgB2. 电阻温度的微分曲线给出了生成MgB2的相变温度可以低至410 ℃. 通过拟合公式, 计算出反应前的Mg颗粒的尺寸约为3.4 nm. 这表明Mg(BH4)2分解产物Mg和B形成了接近原子级的混合. 这增加了Mg与B的反应接触面积, 缩短了Mg向B扩散的距离, 从而大幅降低了MgB2的成相温度, 减少了成相时间. XRD的结果给出了样品中MgB2的纯度可以达到95.2%, 而M-T测量结果给出样品的转变温度TC为35 K. 这说明, 利用Mg(BH4)2的确可以在较低的温度和较短的时间内制备出具有一定超导性能的高纯度的MgB2. 此外, 通过对XRD衍射峰进行拟合计算, 得到了MgB2样品的晶粒尺寸在10—18 nm之间. 同时, SEM图像给出了MgB2样品在微观上形成了网蔟状的纳米纤维结构. 这进一步说明了MgB2的成相过程是原子级晶粒之间的反应, 最后形成了直径在纳米尺寸的超导纤维. 上述分析结果表明, 利用Mg(BH4)2制备MgB2的方法可以在较低的成本下(低成相温度)获得较高产率的MgB2(高纯度), 同时制备出了纳米级的MgB2晶粒. 这种方法为MgB2材料的制备提供了新的思路, 有望成为未来制备MgB2材料的主要制备技术.
由衷感谢广东中民工业技术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对研究工作的资金支持.
相关话题/结构 过程 纳米 测量 图像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Si<sub><i>n</i></sub>团簇/石墨烯(<i>n</i> ≤ 6)结构稳定性和储锂性能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摘要:目前,硅/碳复合材料是锂离子电池最有潜在应用前景的高容量负极材料之一,硅与碳材料的界面状态是影响其电化学性能的重要因素.本文在作为碳材料结构单元的石墨烯表面构建了Sin(n≤6)团簇,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Sin团簇/石墨烯(Sin/Gr)的几何构型、结构稳定性和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背电极材料、结构以及厚度等影响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性能的研究
    摘要:背电极是影响钙钛矿太阳电池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采用COMSOL软件仿真研究了背电极材料、结构、厚度对电池性能的影响规律.发现相对于背电极金属的功函数,其阻值对电池性能影响小.背电极结构除了阻值会影响电池性能,还存在影响电池性能的其他因素.蜂窝结构背电极中,考虑制作难易程度的情况下,圆形半径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具有连续反量子点的石墨烯纳米带中纯自旋流的实现
    摘要:热自旋电子学结合了热电子学和自旋电子学二者的优势,在构建高速、低能耗器件技术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和非平衡格林函数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在铁磁态石墨烯纳米带中沿带宽方向引入连续反量子点(六元环缺陷)以获得纯自旋流的模型.计算发现,在纳米带的单边引入反量子点会破坏纳米带结构的完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基于时域剪切干涉的纳秒脉冲相位测量技术
    摘要:提出一种时域剪切干涉技术测量纳秒激光脉冲的时间相位分布,该方法将待测脉冲分为彼此之间有数百个皮秒延迟量的两个脉冲;并在对其中一个脉冲加入适量的频移后和另一个脉冲合束,得到时域干涉条纹;最后采用相适应的算法,从记录的时域条纹计算得到纳秒激光脉冲的时间相位分布,并进一步计算得到激光脉冲的精细光谱结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基于Marangoni效应的液-液驱动铺展过程
    摘要:液体表面的液滴运动在微流体和许多生物过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通过研究在液体基底上一种低表面张力液体对另一液体的驱动来理解Marangoni效应在自发驱动体系中的作用.为了研究液体驱动的液滴铺展过程,建立了以不易挥发性硅油作为驱动溶剂、正十六烷作为受驱动液滴,以及不同浓度的十二烷基硫酸钠溶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反铁磁轴子绝缘体候选材料EuIn<sub>2</sub>As<sub>2</sub>的表面原子排布和电子结构
    摘要:非平庸的能带拓扑性与磁性结合可以产生丰富的量子现象,包括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轴子绝缘体态等.不同于磁性掺杂和异质结方案,内禀磁性拓扑绝缘体避免了掺杂带来的无序,且制备工艺通常比异质结更加简单,因此对研究和利用磁性拓扑绝缘体都有重要的意义.最近,EuIn2As2被认为是内禀反铁磁轴子绝缘体,本文使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Si微/纳米带的制备与热电性能
    摘要:目前,低维材料是热电领域研究的热点,因为块体材料低维化后热电性能会得到显著的改善.块体材料低维化有很多方法,本文基于半导体微加工和聚焦离子束技术制备了尺寸可控的Si微/纳米带,并通过微悬空结构详细研究了不同尺寸Si微/纳米带的热电性能.实验发现:随着Si微/纳米带宽度的减小,材料的热导率发生了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高效、偏振不敏感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
    摘要: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SNSPD)因其优异的综合性能被广泛应用于量子通信等众多领域,然而其独特的线性结构会导致SNSPD的探测效率对入射光的偏振态具有依赖性,从而限制了SNSPD在非常规光纤链路或其他非相干光探测环境中的应用.本文基于传统的回形纳米线结构设计制备了一种新型偏振不敏感SNSPD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磁场中HD分子振转跃迁的超精细结构
    摘要:HD分子红外跃迁的精密测量被用以检验量子电动力学、确定质子-电子质量比等.但HD分子的超精细结构分裂对于测量精度是一个很重要的限制因素,并可能是实验中测得ν=2—0谱带跃迁呈特殊线型的原因之一.本文分别在耦合表象和非耦合表象下计算了HD分子振转跃迁的超精细结构,并计算了不同外加磁场下HD分子(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一种铅铋合金薄膜低温相的结构及超导物性表征
    摘要:铅铋(Pb-Bi)合金超导材料被广泛研究,但对其低温物相的结构和超导物性却知之甚少.本文采用低温共沉积和低温退火的方法,在Si(111)-(7×7)衬底生长的Bi(111)超薄薄膜上制备了铅铋合金薄膜,利用扫描隧道显微术对其结构和电子学性质进行表征.通过结构表征,确定了薄膜中存在相分离,同时存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