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高效、偏振不敏感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9

摘要: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SNSPD)因其优异的综合性能被广泛应用于量子通信等众多领域, 然而其独特的线性结构会导致SNSPD的探测效率对入射光的偏振态具有依赖性, 从而限制了SNSPD在非常规光纤链路或其他非相干光探测环境中的应用. 本文基于传统的回形纳米线结构设计制备了一种新型偏振不敏感SNSPD, 在纳米线周围引入一层高折射率Si薄膜作为介质补偿层来提高纳米线对垂直偏振态入射光的吸收效率, 并将补偿层的上表面设计为光栅结构以减小不同波长下纳米线对不同偏振态入射光的吸收差异从而实现在特定波长范围内的偏振不敏感. 除此之外, 还采用介质镜和双层纳米线结构来提高器件的光吸收效率, 测试结果表明该器件在1605 nm波长处最大探测效率为87%, 对应的偏振消光比为1.06. 该工作为未来实现高探测效率的偏振不敏感SNSPD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 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
探测效率/
偏振不敏感

English Abstract


--> --> -->
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superconducting nanowire single photon detectors, SNSPD)是利用超薄极窄的超导纳米线条吸收光子后产生的非平衡态热电子效应进行单光子探测的新型光子探测器. 自诞生以来, SNSPD以其极高的探测效率(system detection efficiency, SDE)、低暗计数(dark count rate, DCR)、高计数率和低时间抖动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1-3]. 经过了近二十年的发展, 现阶段的SNSPD已经实现了98%的极限探测效率[4]、小于0.1 Hz的暗计数[5,6]、小于3 ps的时间抖动[7,8]和吉赫兹的计数率[9,10].
与超导转变沿探测器[11]等传统面型结构的单光子探测器相比, SNSPD的核心探测部分是由超薄极窄的纳米线周期性曲折排列构成. 根据Anant等[12]的研究, 这种独特的各向异性回形结构会导致SNSPD对不同偏振态入射光具有不同的光吸收效率: 对于横向电(transverse electric, TE)偏振光, 纳米线有着最大的光吸收效率; 对于横向磁(transverse magnetic, TM)偏振光, 纳米线的光吸收效率最低. 而SNSPD的探测效率一般表示为光吸收效率ηabs、光耦合效率ηcouple和本征效率ηquant三者的乘积. 光吸收效率的偏振相关性直接导致了其探测效率也是偏振相关的. 通常将最大探测效率(SDEmax)与最小探测效率(SDEmin)的比值定义为偏振消光比(polarization extinction ratio, PER), 用于评估SNSPD的偏振敏感性. SNSPD的偏振敏感性限制了其在许多量子通信领域的应用, 比如在基于光子偏振态编码的量子密钥分发中[13], 光子的偏振态在传播过程中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如果使用具有偏振敏感性的探测器作为接收端, 将会造成误码率的增大. 而在一些使用多模光纤或自由空间进行光耦合的应用中, 如卫星激光测距[14,15]、深空激光通信[16,17]、远距离单光子飞行时间成像[18]等, 由于偏振敏感性的原因, SNSPD的高探测效率优势将会被大大折损.
目前, 抑制SNSPD偏振敏感性的手段主要可以分为提高纳米线结构的几何对称性和采用高折射率材料包覆纳米线两种方法. 2008年, Dorenbos等[19]首次将纳米线设计为平面相互正交的回形结构与螺旋结构, 其制备的SNSPD的PER为1.1左右, 但是器件的效率极低; 随后Huang等[20]也采用了螺旋线结构的纳米线将器件的PER降低到1.04, 且将SDEmax提升到了52%. Verma等[21]通过将两层非晶WSi材料制备的回形纳米线垂直叠放形成立体结构SNSPD来消除偏振依赖, 相应器件的SDEmax达到了87.7%, 且PER小于1.02. 但因为每层纳米线需要单独制备, 所以很难保证基于NbN等多晶材料的纳米线进行高质量堆叠. 天津大学胡小龙团队[22]利用分形理论将NbN纳米线设计成了高度对称的皮亚诺曲线形状, 采用该结构制备的器件PER为1.1左右, SDEmax为67%. 随后, 为了改善该结构纳米线中的大量拐角导致的电流拥挤效应和进一步提高器件效率, 他们对器件的结构进行了改进[23]: 采用弧形分形拓扑结构取代了原设计中的“U”形拐角和“L”形拐角, 并将基于NbTiN的纳米线设计成并联结构以获取较大的临界电流和较小的时间抖动; 为了进一步提高器件效率, 他们采用了布拉格反射镜和增透膜相组合的结构来提高纳米线的光吸收效率. 尽管结构相对复杂, 但是最终基于该结构制备出的SNSPD不仅具有逼近于1的PER, 且SDEmax被提升到91%.
以上方案都是基于提高纳米线结构的几何对称性来减小入射光偏振态给器件带来的偏振敏感性, 而Xu等[24]基于纳米线内部详细的电磁场分析, 提出使用高折射率Si材料包覆纳米线的方法来提高纳米线对TM偏振态入射光的光吸收效率, 采用此结构制备的器件PER为1.09左右, 同时器件的SDEmax为61%. 该方法通常称为介质补偿法, 具体原理是因为纳米线的光吸收效率与纳米线中的电场强度有关, 对于TM偏振态入射光, 由于其电场方向与纳米线垂直, 当纳米线外侧介质的介电常数相较纳米线小很多时, 场强分布主要集中在纳米线外侧的介质中, 纳米线内部的电场强度很小且分布不均, 从而使纳米线对TM偏振光的吸收效率较低. 因此可以通过介质补偿减小介电常数差异, 提高纳米线内部电场强度, 进而提高纳米线对于TM偏振光的吸收效率, 降低器件的偏振敏感性.
本文沿用传统的回形纳米线结构, 基于介质补偿法设计了一种新型偏振不敏感SNSPD结构, 在引入高折射率Si补偿层补偿纳米线对TM偏振光的吸收效率后(折射率与介电常数正相关), 将补偿层的上表面设计为正弦形亚波长光栅结构, 减小不同波长下纳米线对不同偏振态光子的吸收差异, 以实现一定波长范围内的偏振无关探测, 同时采用了双层纳米线结构和分布式布拉格反射镜来提高纳米线的光吸收效率, 同时达到高探测效率的目标.
2
2.1.器件设计
-->图1(a)为本文设计的SNSPD的横截面示意图, 从下到上, 器件分别由400 μm厚的Si衬底、13层Ta2O5/SiO2薄膜组成的分布式布拉格反射镜(distributed Bragg reflector, DBR)、双层纳米线结构、Si补偿层和上表面的正弦形光栅构成. 采用DBR和双层纳米线结构是为了使纳米线具有较高的光吸收效率[4]. 器件按照目标波长为1550 nm所设计, DBR中Ta2O5层和SiO2层的厚度分别为180 nm和268 nm; 双层纳米线结构中每层NbN纳米线的厚度为6 nm, 宽度和周期分别为75 nm和150 nm, 双层纳米线之间采用3 nm厚的SiO2作为绝缘层; 采用高折射率材料Si (n = 3.5)作为介质补偿层覆盖在纳米线侧边及上方.
图 1 (a)采用Si补偿层和正弦形光栅结构的SNSPD横截面示意图, 双层纳米线结构被制备在DBR上; (b)双层纳米线SNSPD光吸收效率随波长变化的仿真结果, 实线代表只叠加Si补偿层的SNSPD, 虚线代表裸纳米线SNSPD
Figure1. (a) Cross-sectional schematic of the SNSPD with a Si compensation layer and a sinusoidal grating structure, the twin layer nanowire structure was prepared on a DBR; (b) simulated optical absorption as a function of the wavelength of the SNSPD with the twin-layer nanowires, solid lines denote the SNSPD only with a Si compensation layer, and dashed lines denote the SNSPD with bare nanowires.

不同波长下NbN薄膜的折射率采用椭偏仪测得, 在1550 nm处, 与空气(n = 1)相比, Si材料和NbN (n = 4.67–i3.32)之间的介电常数差异被大大降低. 图1(b)为利用有限元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 RF module)进行的不同结构SNSPD对TE和TM偏振光吸收效率随波长变化的数值仿真, 考虑到NbN材料色散效应的影响, 将其折射率作为波长的函数进行了参数设置. 图中虚线为暴露于空气中的裸纳米线SNSPD对应的仿真结果, 实线为叠加Si补偿层但无上表面光栅结构的SNSPD的相应仿真结果. 可以看到叠加Si补偿层后器件对TM偏振光的吸收效率提高到了和TE偏振光吸收效率相当的水平.
在此基础上, 为了使纳米线对这两种偏振光的吸收效率峰值都位于目标波长处, 在补偿层上表面引入了亚波长光栅结构. 由于亚波长光栅尺寸远小于入射光波长, 根据亚波长光栅的等效介质理论, 其对TE和TM偏振态入射光具有不同的等效折射率[25,26], 即对穿过光栅的透射光具有不同的相位调控作用. 通过合理的设计亚波长光栅尺寸, 可以使纳米线在不同波长下对两种偏振态光子的吸收效率都比较接近, 且都在目标波长处存在吸收峰值. 值得注意的是, 为了保证纳米线的质量, 在制备纳米线时, 通常会对其下方的SiO2进行稍微过度刻蚀, 因此在双层NbN纳米线的边缘出现了一个高度至少为15 nm的台阶. 当在该台阶结构上沉积Si补偿层时, 补偿层的上表面会随着纳米线呈现出周期性的正弦形起伏[27]. 结合该实际工艺结果, 采用正弦形的亚波长光栅结构, 在纳米线尺寸一定时, 通过改变纳米线的过刻深度即可改变光栅的高度, 该光栅可在沉积补偿层时自然形成, 无需单独制备, 简化了工艺流程.
为了确定最佳的补偿层厚度和光栅高度, 使用有限元软件进行仿真优化. 仿真发现光栅高度t1和补偿层厚度t 2分别决定了两个吸收峰之间的相对波长差异和吸收峰的绝对位置, 所以分别对每个参数进行优化. 图2实线所示为优化后的器件光吸收效率随波长变化的仿真结果, 此时t1t 2分别为35 nm和165 nm. 和图1(b)中只叠加补偿层的器件仿真结果相比, 引入正弦形光栅后, 由于光栅对不同偏振光的调控效果不同, TE和TM偏振光的器件吸收效率曲线有明显相对移动的效果, 进而使得两种偏振态入射光的吸收效率峰值较好的重合于目标波长1550 nm处. 此外, 可以看出在1400—1700 nm较宽的波长范围内, 这两种偏振态入射光的器件吸收效率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 吸收效率的差异始终小于8.5%, PER小于1.22, 即在该波长范围内器件始终是偏振不敏感的, 引入的光栅结构增强了器件的偏振不敏感特性.
图 2 引入正弦形光栅的偏振不敏感SNSPD光吸收效率随波长变化的仿真结果
Figure2. Simulated optical absorption as a function of the wavelength of the polarization-insensitive SNSPD with the sinusoidal-shaped grating.

2
2.2.器件制备
-->依据上述仿真结果, 在400 μm厚的硅片上制备光敏面直径为18 μm的偏振不敏感SNSPD. 首先在Si衬底上交替沉积13层SiO2/Ta2O5薄膜作为四分之一中心波长布拉格反射镜; 在反射镜上依次沉积6 nm厚的NbN薄膜、3 nm厚的SiO2薄膜和6 nm厚的上层NbN薄膜, 其中NbN薄膜采用室温直流磁控溅射法进行制备, SiO2薄膜则采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进行制备; 基于上述薄膜结构采用电子束曝光和反应离子刻蚀法制备了双层纳米线结构, 之后通过紫外曝光和反应离子刻蚀法制备电极微桥, 到此基础的器件结构已经成型, 最后为了实现偏振无关探测的效果, 在上述器件顶部采用热蒸发法沉积了一层Si薄膜, 完成了器件制备.
图3(a)3(b)分别为器件的光敏面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图和展示更多细节的纳米线高度放大SEM图, 从图3(b)可知纳米线的宽度和周期分别为65 nm和150 nm. 图3(c)为器件部分结构的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TEM)图, 其中沉积的Si材料总厚度为231 nm, Si补偿层的厚度为187 nm. 图3(d)图3(e)为高度放大的双层纳米线及正弦形光栅的TEM图. 为了能形成所需的光栅结构, 同时也为了保证上层纳米线的质量, 在采用反应离子刻蚀制备纳米线时, 对过刻的深度进行了控制. 从图3(d)图3(e)可以看到, 纳米线间隔之间的深度约为6.5 nm, 基于该过刻深度制备的光栅高度为22 nm. 因为纳米线较窄且热蒸发沉积Si补偿层时存在一个蒸发角度, 导致光栅的形状偏离对称性的正弦形结构, 这对光栅的调控作用具有一定的影响.
图 3 (a) SNSPD光敏面SEM图; (b)高度放大的双层纳米线SEM图; (c) SNSPD横截面TEM图, Si薄膜总厚度约为231 nm; (d)高度放大的双层纳米线TEM图, 过刻深度约6.5 nm; (e)高度放大的正弦形光栅TEM图, 光栅高度为22 nm
Figure3. (a) SEM image of the active area of the SNSPD; (b) magnified SEM image of the the twin-layer nanowires; (c) TEM image of the cross-section of the SNSPD with a 231 nm-thick Si film; (d) magnified TEM image of the twin-layer nanowires with an over-etched depth of 6.5 nm; (e) magnified TEM image of the sinusoidal grating with a height of 22 nm.

为了对制备的器件进行性能表征, 搭建了图4所示的SNSPD测试系统. 首先将制备好的SNSPD固定在1个铜制封装盒中并用1根单模光纤(Corning:SMF-28e)正面对准SNSPD. 封装好的器件被安装在工作温度为2.1 K的GM制冷机的二级冷头上, 1个偏置树(Bias-Tee, Mini Circuit ZX85-12G-S+)和阻抗为50 Ω的同轴线用以为SNSPD提供直流偏置并把器件的交流响应信号输出. 偏置电路由1个独立的电压源(Stanford SIM 928)和1个100 kΩ的电阻Rs串联而成, 并通过偏置树的直流端为SNSPD提供准恒流偏置. SNSPD产生的电压脉冲通过常温低噪声放大器(LNA-650, RF Bay, Inc.)进行放大, 放大器的增益为50 dB, 带宽为30 kHz—600 MHz, 放大后的信号被输入到计数器或示波器. 对SNSPD进行光学性能表征时, 将连续激光器(Keysight 81970: 1465—1575 nm; Keysight 81940: 1520—1630 nm)产生的激光通过两台光功率衰减器(Keysight: 81570A)进行衰减, 以实现单光子水平的脉冲光信号, 随后通过三桨偏振控制器(Thorlabs: FPC561)对入射光的偏振态进行调节后再与器件的光纤熔接. 在测试前, 使用高精度的光功率计(Keysight: 81624B)和带有抗反射涂层的单模光纤进行了光功率的标定, 确保入射到SNSPD上的光子数为0.1 MHz. 在测试过程中, 通过手动调节三桨偏振控制器得到SDEmax和SDEmin, 即可通过计算得到对应的PER.
图 4 SNSPD测试系统示意图
Figure4. Schematic of the measurement system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SNSPD.

在1465—1630 nm 波长范围内对制备的SNSPD的探测效率和偏振敏感性进行了表征. 图5(a)给出了偏置电流Ib = 0.91Isw时器件的SDEmax, SDEmin和PER的光谱响应, 其中Isw为临界电流. 可以看出, 该器件在1605 nm波长处存在最大的探测效率, 在1505—1630 nm波长范围内, SDEmin都超过了50%, SDEmax和SDEmin之间的差异小于11.5%, PER小于1.2. 最大探测效率对应的波长与设计值1550 nm之间的偏差可以认为是由光栅形状的偏移以及尺寸与折射率的差异造成的, 除此之外, 非理想的器件制备工艺和光学耦合也会导致器件光吸收效率的降低. 作为对比, 在同样的电流偏置下, 还对采用80 nm宽裸纳米线的SNSPD进行了PER的表征(见图5(a)插图). 可以看到, 对没有采取任何抑制偏振敏感性手段的SNSPD, 其PER随波长变化显著, PER最小也大于2, 若采用更窄纳米线, 该PER值会变得更大. 该结果证明了本文器件可以实现一定波长范围内的高效偏振无关探测.
图 5 (a)偏振不敏感SNSPD的SDE光谱响应, 插图显示了偏振不敏感SNSPD和裸纳米线SNSPD的PER光谱响应对比; (b)偏振不敏感SNSPD在1605 nm处探测效率随偏置电流变化的曲线
Figure5. (a) Spectral responses of SDE for the polarization-insensitive SNSPD, the inset shows a comparison of the spectral responses of PER for the polarization-insensitive SNSPD and the SNSPD with bare nanowires; (b) system detection efficiency curves as a function of the bias current at 1605 nm for the polarization-insensitive SNSPD.

图5(b)为1605 nm波长下器件探测效率随偏置电流的变化, 在DCR为100 Hz时, SDEmax为87%, SDEmin也达到了82%, 对应的PER为1.06. 在整个探测光谱范围内, 器件的效率曲线都存在一段饱和区间, 即器件的本征效率为100%. 在保证器件本征光子响应饱和的前提下, 还可以适度加大纳米线的宽度, 进一步提高探测效率的同时还可以降低PER值.
本文设计了一种新型偏振不敏感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结构, 并对设计的器件进行了制备和性能表征, 在1505—1630 nm波长范围内, 器件的探测效率都超过50%, PER小于1.2; 在1605 nm波长处探测效率最大可达到87%, PER仅有1.06. Si补偿层、正弦形光栅、双层纳米线结构和介质镜的结合不仅使SNSPD实现了高效、偏振不敏感探测, 且没有使器件的制备过程复杂化, 将有助于保证器件的良品率, 这对偏振无关器件的实际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关话题/纳米 结构 光子 设计 材料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磁场中HD分子振转跃迁的超精细结构
    摘要:HD分子红外跃迁的精密测量被用以检验量子电动力学、确定质子-电子质量比等.但HD分子的超精细结构分裂对于测量精度是一个很重要的限制因素,并可能是实验中测得ν=2—0谱带跃迁呈特殊线型的原因之一.本文分别在耦合表象和非耦合表象下计算了HD分子振转跃迁的超精细结构,并计算了不同外加磁场下HD分子(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面向SF<sub>6</sub>气体绝缘设备故障检测的光声CO气体传感器设计和优化
    摘要:针对电力系统对六氟化硫电气绝缘设备中气体衍生物的在线高精度探测需要,提出了差分双通道结构的光声池作为光声探测模块,并使用中心波长为2.3μm的分布式反馈(distributedfeedbacklaser,DFB)激光器作为激励光源,搭建了一款工作在高浓度六氟化硫背景气体中的一氧化碳气体传感器.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一种铅铋合金薄膜低温相的结构及超导物性表征
    摘要:铅铋(Pb-Bi)合金超导材料被广泛研究,但对其低温物相的结构和超导物性却知之甚少.本文采用低温共沉积和低温退火的方法,在Si(111)-(7×7)衬底生长的Bi(111)超薄薄膜上制备了铅铋合金薄膜,利用扫描隧道显微术对其结构和电子学性质进行表征.通过结构表征,确定了薄膜中存在相分离,同时存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百微米精度的单光子测距
    摘要:本文发展了一种基于高精度单光子探测器的激光测距方法,实现了百微米量级精度的非合作目标激光测距.单光子测距系统引入参考位置,有效地抑制了系统延时漂移,使光子飞行时间测量精度达到0.5ps,在2m测距距离处,单光子测距系统的测距精度达到65μm@RMS.这项工作达到了当前脉冲飞行时间测距最高精度水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基于弹性变分模态提取的时间相关单光子计数信号去噪
    摘要:单光子激光雷达的回波信号具有极低的信噪比,有效地消除噪声和提取出回波信号特征是提升单光子激光雷达测距精度的关键,变分模态分解算法需要使用者依据经验确定分解本征模态函数数量,不具有适用性和通用性.为此,本文基于时间相关单光子计数信号特点,提出了在变分模态分解中让信号按照指定频率进行聚类分解的变分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一种同步研究透明材料折射率和动力学特性的实验方法
    摘要:基于电磁加载装置CQ-4,建立了一种同步开展透明材料折射率和高压声速测量的实验方法.完成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窗口材料14GPa斜波压缩实验,利用多点双光源外差位移干涉测速仪(duallaserheterodynevelocimetry,DLHV),获得了PMMA样品后表面的速度历史曲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一种基于束缚态的可调等离子体光子晶体窄带滤波器
    摘要:利用一维光子晶体和二维等离子体光子晶体构建了一种基于束缚态的可调窄带滤波器,滤波器的工作频率位于两个光子晶体的共同禁带内.使用COMSOLMultiphysics有限元仿真软件研究了一维光子晶体的几何参数和等离子体参数对滤波器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两个禁带的中心频率和深度越接近,则滤波器的峰值透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NiCu双金属纳米粒子的表面偏析、结构特征与扩散
    摘要:NiCu双金属核壳纳米粒子不仅由于其优异的稳定性、选择性以及磁学和催化性能而受到广泛关注,而且可以通过改变其纳米粒子的形貌、表面元素分布和粒径大小而具有可调谐性能.采用分子动力学与蒙特罗方法并结合嵌入原子势对NiCu双金属纳米粒子的表面偏析、结构特征以及Cu吸附原子在Ni基底沉积生长与表面扩散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金刚石/铝复合材料界面性质第一性原理计算及界面反应
    摘要: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金刚石/铝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质及界面反应.计算结果表明:金刚石(100)/铝(111)界面粘附功更大,相比金刚石(111)/铝(111)的界面粘附功4.14J/m2提高了41%.同时,金刚石(100)/铝(111)界面处形成Al—C键合的趋势更强.Al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基于电化学-应力耦合模型的锂离子电池硅/碳核壳结构的模拟与优化
    摘要:硅基电极材料在应用中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巨大的体积膨胀,以及由此带来的电极材料破裂、粉化.本文在有限变形假设前提下,基于电化学-力学耦合理论,研究球形Si/C核壳结构在嵌锂过程中的浓度、应力场的演化,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核壳结构的优化设计.计算结果显示:壳层可以很好地保护硅颗粒的膨胀;然而核内产生的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