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HTML
--> --> -->1998年, Billman[10]提出多光束发射技术, 采用多束互不相干的激光束组成的发射光源, 在目标平面非相干叠加, 抑制大气湍流引起的光场不均匀性. 该方法中互不相干的激光光源可以由多个激光器组成, 也可以由单个激光器分光后增加每个光束之间的光程差实现, 其本质是多个光束非相干叠加, 以改善照明光斑在目标平面处的均匀性. 1998年至1999年, 林肯实验室Higgs等[1,11,12]利用Firepond望远镜开展了一系列单光束、4光束和9光束的主动激光照明试验, 对比分析多光束照明相对于单光束照明对改善光斑均匀性、提高成像清晰度的作用. 试验结果显示, 9光束照明激光在目标平面的光场强度起伏(闪烁指数)相对于单光束照明减少了近2/3, 均匀性得到明显改善. 2002年至2003年, 万敏等[13,14]提出了利用空间相干性较差的激光器作为照明光源的方法, 实现了激光空间相干性对照明光斑均匀性的影响实验, 结果显示, 降低激光空间相干性有利于提高照明均匀性. 2009年, Qian等[15]利用激光大气传输数值模拟技术分析了部分相干光及随机相位屏旋转速度对远场光斑的光束扩展、光轴抖动和光强闪烁的影响, 进一步证明了部分相干光能有效提高激光照明远场光斑均匀性. 2014年, Poyet等[16]通过模拟与实验研究了光管照明技术, 照明光斑空间闪烁指数改善了2.5倍. 2016年, 罗文等[17]提出将光束整形技术应用到主动激光照明中, 以提高照明光斑均匀性. 结果表明在无湍流情况下, 光束整形能有效提高照明光斑均匀性, 但是该方法不能弥补湍流引起的散斑效应. 2019年, 康凯[18]研究了基于相位调制的高斯光束空域匀化技术, 通过对光束相位进行调制, 将高斯光束匀化为平顶光束. 研究表明, 目前的主动激光照明主要通过增加照明激光数量、降低照明激光相干性、采用多波长激光、加入相位扰动来匀化远场光斑分布, 从而提高主动激光照明远场光斑均匀性和稳定性. 多光束照明需要将多束激光聚焦到同一目标上, 光学系统复杂, 伺服控制和共轴更加困难. 部分相干光源照明对均匀性提升效果有限, 且光斑扩展需要更高功率照明光源. 因此, 研究匀化效果好、结构简单、易集成的均匀照明方法十分重要.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阶梯相位调制的窄谱激光主动照明方法, 针对高功率照明激光的窄谱特性, 结合纯相位结构扰动调制, 通过特制的阶梯型光学相位调制器(ladderlike phase modulator, LPM)引入激光相位扰动, 打乱原有窄谱激光近场分布, 实现远场匀化的目的, 且能够抑制大气湍流引起的散斑效应的影响. 该方法结构简单、具有共孔径发射和便于集成等特点, 且光斑匀化效果与多光束照明相同. 本文建立了窄谱激光相位调制和大气传输的物理模型, 推导了远场光斑分布表达式, 开展了照明激光传输数值模拟, 实现了1.8 km主动激光照明传输实验, 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图 1 阶梯相位调制的窄谱激光远场光斑匀化原理Figure1. Uniformity principle of narrow spectrum laser illumination with ladderlike phase modulating
照明激光束线宽为





3.1.窄谱激光相位调制
照明激光中心波长为












阶梯型相位调制器由










阶梯型相位调制器第








窄谱激光经相位调制后的光场分布为
2
3.2.窄谱激光大气传输
激光大气传输满足线性波束方程[6,19]

窄谱激光经大气传输到达目标处(




对于波数为






















假设激光谱线为均匀分布, 不同谱线激光远场光斑为非相干叠加, 则同一部分不同波数激光的光强分布满足

因此, 窄谱激光在目标处的总光强分布可表示为



当阶梯型相位调制器光学镜厚度梯度为



因此

(14)式表明, 基于阶梯相位调制的窄谱激光照明远场光斑等价于阶梯相位调制器各部分光束的非相干叠加, 照明结果等效于多光束照明, 采用阶梯型相位调制器可实现多光束照明效果.
2
3.3.远场光斑闪烁指数
激光照明远场光斑的空间闪烁率为[20]

激光照明远场光斑的时间闪烁率为



2
3.4.数值模拟
利用激光系统仿真软件EasyLaser[21]开展主动激光照明数值模拟, 研究基于阶梯相位调制的窄谱激光主动照明技术对远场光斑均匀性的改善效果. EasyLaser仿真软件中的激光大气传输过程采用多层相位屏方法[22], 大气湍流采用Zernike多项式构造相位屏方法[23], 大气湍流服从Kolmogorov谱.照明光源产生激光的中心波长











图 2 不同湍流条件下照明光斑空间闪烁率Figure2. Spatial scintillation index of illumination facular in atmosphere turbulence.
图 3 不同湍流条件下照明光斑时间闪烁率Figure3. Time scintillation index of illumination facular in atmosphere turbulence.
4.1.实验方案
搭建了1.8 km水平传输的窄谱激光主动照明实验平台, 开展无阶梯型相位调制器和有阶梯型相位调制器的窄谱激光照明实验, 实验装置原理如图4所示.
图 4 实验装置示意图Figure4. Scheme of active illumination experiment.
照明光源产生激光的中心波长







| 光学镜 序号 | 中心位置 | 厚度 | ||
| X/mm | Y/mm | h/mm | ||
| 1 | 0 | 37.8 | 0 | |
| 2 | 35.9 | 11.7 | 50.3 | |
| 3 | 22.2 | –30.6 | 100.6 | |
| 4 | –22.2 | –30.6 | 150.9 | |
| 5 | –35.9 | 11.7 | 201.3 | |
表1阶梯型相位调制器光学镜中心位置及厚度
Table1.Central position and thickness of optic lens.
望远镜扩束倍数为7, 激光束经过望远镜后外径




采用无阶梯相位调制和有阶梯相位调制的激光照明方案, 分别开展3次照明实验, 每次实验采集200帧光斑. 通过分析照明光斑光强分布的空间闪烁率和时间闪烁率, 定量分析激光照明光斑均匀性和稳定性.
2
4.2.照明光斑分布
图5是无相位调制和有相位调制时, 照明激光在1.8 km探测屏上的典型光强分布. 图5(a)和图5(b)是无相位调制时的两帧远场光斑, 远场光斑散斑多且分布不均匀, 不同帧的光强分布不同且随时间快速变化; 图5(c)和图5(d)是有相位调制时的两帧远场光斑, 远场光斑散斑消失且分布更均匀, 不同帧之间光强分布有变化, 但中心区域的光强分布始终较均匀.
图 5 1.8 km处远场光斑分布 (a), (b)无阶梯型相位调制器; (c), (d)有阶梯型相位调制器Figure5. Focal patterns at 1.8 km: (a), (b) No phase modulation; (c), (d) ladderlike phase modulation (LPM).
2
4.3.光斑闪烁指数
以光斑质心为中心, 计算包含57%能量的光斑半径R57%, 无相位调制照明远场光斑平均半径为11.5 mm, 有相位调制照明远场光斑平均半径为13.5 mm, 如图5中红色虚线圆圈所示. 图6是R57%光斑半径区域内空间闪烁率随采集帧的变化曲线, 加入阶梯相位调制器对窄谱激光进行相位调制后, 空间闪烁率均值由0.73改善到0.33, 降低到原来的45%.
图 6 包含57%能量的光斑半径内空间闪烁率Figure6. Spatial scintillation index in the area of

图7是实验测量得到的以光斑中心像素(0.794 mm × 0.794 mm)光强占总能量比例随帧数的变化. 无相位调制时, 中心像素光强随时间变化较大, 中心光强在0—0.5%之间变化, 时间闪烁率约0.38; 有相位调制时, 中心像素光强随时间变化起伏减弱, 中心光强在0—0.2%之间变化, 时间闪烁率改善到0.14, 降低到原来的37%. 在


图 7 光斑中心像素光强百分比变化曲线Figure7. Time scintillation index of central intensity.
2
4.4.孔径效应
由于激光照明目标尺寸不同, 因此定量分析照明激光远场光斑不同大小区域的空间闪烁率和时间闪烁率. 无相位调制时照明激光在1.8 km处的散斑半径等价于大口径光束在远场的艾里斑半径, 约2.7 mm; 加入阶梯型相位调制器后, 照明激光到达远处的散斑半径等价于相位调制器光学镜口径光束在远场的艾里斑半径, 约8.3 mm.图8是200帧远场光斑不同大小区域的空间闪烁率均值随区域半径的变化, 图9是远场光斑不同大小区域的空间闪烁率均值改善比, 即无相位调制远场光斑空间闪烁率除以有相位调制远场光斑空间闪烁率, 反映有相位调制远场光斑空间闪烁率相对于无相位调制远场光斑空间闪烁率的减小程度. 结果表明, 采用阶梯型相位调制器对窄谱激光进行相位调制后, 远场光斑不同大小区域的空间闪烁率明显改善; 空间闪烁率改善比随计算区域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小, 在计算区域半径接近2.7 mm时, 空间闪烁率改善比最高, 为3.67. 计算区域半径小于2.7 mm时, 空间闪烁率改善比随计算区域增大而增大, 这是因为无相位调制时计算区域在一个散斑内, 半径越大光斑强度分布变化越大, 空间闪烁率越大; 有相位调制时, 光学镜散斑约8.3 mm, 计算区域在散斑的中心区域, 强度分布变化不明显, 空间闪烁率变化小; 因此, 空间闪烁率改善比随计算区域增大而增大. 计算区域半径大于2.7 mm时, 空间闪烁率改善比随计算区域增大而减小, 这是因为无相位调制时远场光斑计算区域至少包含一个散斑, 空间闪烁率增长速度变缓; 有相位调制时远场光斑计算区域仍在一个大散斑内, 空间闪烁率增长速度并未减缓; 因此, 空间闪烁率改善比随计算区域增大而逐渐减小.
图 8 远场光斑不同大小区域的空间闪烁率Figure8. Spatial scintillation index in different area.
图 9 远场光斑不同大小区域的空间闪烁率改善比Figure9. Improving ratio of spatial scintillation index in different area.
图10是远场光斑不同大小区域光强占比的时间闪烁率, 图11是远场光斑不同大小区域光强占比的时间闪烁率改善比, 即有相位调制远场光斑时间闪烁率相对于无相位调制远场光斑时间闪烁率的减小比值. 结果表明, 计算区域越大时间闪烁率越小, 这是因为计算区域越大包含能量越多、且随时间的变化越小, 时间闪烁率越小. 计算区域半径大于8.3 mm时, 时间闪烁率小于0.03, 此时光强随时间变化非常小, 因此, 主要分析区域半径小于8.3 mm时的时间闪烁率及改善比. 采用阶梯型相位调制器对窄谱激光进行相位调制后, 远场光斑不同大小区域的光强时间闪烁率明显改善; 时间闪烁率改善比随计算区域增大而逐渐减小, 中心光强时间闪烁率改善比最大, 为2.6. 计算区域半径小于2.7 mm时, 时间闪烁率改善比随计算区域增大而快速降低, 这是因为无相位调制时计算区域在一个散斑内, 由于散斑随时间快速变化, 不同帧的光强为散斑的不同部分, 计算区域越小光强随时间变化越大, 时间闪烁率越大; 有相位调制时光斑的散斑被均匀化, 计算区域始终在散斑的中心区域, 光强随时间变化较小, 时间闪烁率变化小. 因此, 时间闪烁率改善比随计算区域增大而快速减小. 计算区域半径大于2.7 mm时, 时间闪烁率改善比随计算区域增大的减小速度变缓, 这是因为无相位调制时远场光斑计算区域至少包含一个散斑, 时间闪烁率随计算区域增大的变化速度减小; 有相位调制时计算区域仍在散斑内, 时间闪烁率随计算区域增大的变化速度基本不变. 因此, 时间闪烁率改善比随计算区域增大而减小的速度降低.
图 10 远场光斑不同大小区域能量占比的时间闪烁率Figure10. Time scintillation index of energy ratio in different area.
图 11 远场光斑不同大小区域能量占比的时间闪烁率改善比Figure11. Improving ratio of time scintillation index of energy ratio in different area.
照明光斑不均匀性主要原因是大气湍流, 基于阶梯相位调制的窄谱激光照明方法与激光谱线、阶梯型相位调制光学镜数量和厚度有直接关系. 今后, 将分析光学镜数量、光学镜厚度误差、激光谱线线型对激光照明远场光斑均匀性和稳定性的影响, 同时开展不同大气湍流条件下的照明光斑匀化效果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