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砷(III)对p53突变蛋白活性恢复作用的太赫兹物理机制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9

摘要:通过小分子配体结合(如砷剂)来恢复p53突变蛋白活性是抑癌蛋白靶向治疗的重要策略, 但p53蛋白在功能恢复过程中的分子集体动力学变化及其作用等机制基础尚不清楚. 本文基于全原子弹性网络模型的正则模式分析了p53蛋白位于太赫兹频率的低频集体振动模式, 以期解析砷(III)对p53突变蛋白功能恢复作用所涉及的物理机理. 结果表明, 在砷(III)配体结合后p53突变蛋白的DNA结合域的最低频率集体振动模式得到了有效恢复. 进一步从原子骨架波动和太赫兹频率振动模态统计的角度分析了p53蛋白分子功能恢复的运动特征, 并基于残基动力学相关性讨论了其运动耦合机理. 本文从太赫兹生物物理的角度揭示了砷(III)对p53蛋白活性恢复的可能机制, 为蛋白分子低频运动特性与蛋白功能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新的证据.
关键词: p53蛋白/
活性恢复/
太赫兹振动/
砷(III)

English Abstract


--> --> -->
肿瘤抑制蛋白p53是一种转录因子, 在细胞周期停滞、衰老和凋亡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其突变导致的功能丧失与癌症敏感性高度相关[1]. 迄今为止, p53是癌症中突变频率最高的蛋白[2], 使p53恢复其野生型构象和功能以触发肿瘤细胞凋亡是开发p53靶向药物的主要策略[3,4]. 由393个残基构成的人p53蛋白分子自氮端起依次为反式激活结构域(残基序列1-61), 脯氨酸富集区域(残基序列64-94), 中央DNA结合域(残基序列95-292, 也称为p53蛋白核心结构域, p53C), 四聚化结构域和碳末端[5]. 其中, p53C区域及其与DNA分子结合的结构信息已被多个研究解析[6,7], 如图1所示, p53C的DNA结合域包括两部分: DNA主沟结合的L1环和H2螺旋区域, DNA小沟结合的由Zn2+稳定的L2环和L3环区域[8]. p53C极性基团中氢键对于全长p53蛋白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其中, R249残基与相邻基团相互作用, 具有稳定p53C的功能[9,10]. R249突变作为p53蛋白最常发生的残基错义突变之一, 会破坏相邻残基的配位及氢键结构(图1(c)), 从而影响蛋白的稳定性, 进而显著影响p53蛋白活性[11].
图 1 p53C蛋白晶体结构 (a)砷(III)结合位点没有砷(III)结合时的局部细节; (b)砷(III)结合位点在砷(III)结合时的局部细节; (c) R249残基与相邻区域相互作用的局部示意图. 颜色标注如下: L1环及相邻区域(残基序列112—141)为黄色, L2环及相邻区域(残基序列163—195)为蓝色, L3环(残基序列236—251)为红色, H2螺旋(残基序列271—286)为紫色, DNA为青色/绿色. 除非注明, 后图颜色标注一致
Figure1. Structure of p53C: (a) The structure of As3+-binding region in the absence of As3+; (b) the structure of As3+-binding region with As3+; (c) R249 region in detail. It is colored as following: L1 loop and adjacent area (residues 112–141) in yellow, L2 loop and adjacent area (residues 163–195) in blue, L3 loop (residues 236–251) in red, H2 helix (residues 271–286) in purple and DNA in cyan/green. Unless otherwise specified, the colored regions in following figures are consistent with this.

研究发现, 蛋白中的多个突变或者小分子结合能够恢复p53的活性[5]. 最新报道显示, 三价砷(As)与包括R249S在内的多种p53突变型的结合具有恢复蛋白分子活性的变构调节作用[12](图1(a)图1(b)). 变构作用引发的动力学性质的差异可能是砷(III)结合恢复p53蛋白活性的关键, 其中的分子动力学等物理机制尚不清楚. 分子动力学模拟是探索蛋白质动力学特征的强大计算工具, 可以为蛋白-配体相互作用引起的结构变化提供理论见解[13].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理论研究表明, 蛋白质的构象波动中存在高度集中的太赫兹频率群体运动模式[14]. 太赫兹光谱技术的发展使得测量生物分子在太赫兹频率的低频振动成为可能, 为研究蛋白-配体相互作用提供了重要手段[15-17]. 基于弹性网络模型的正则模式分析有效地阐明了蛋白分子的低频集体振动[18,19], 以解释配体结合引起的低频振动变化[20]. 从太赫兹生物物理的角度揭示砷(III)对p53蛋白活性的恢复拯救机制, 有利于深入理解蛋白分子功能与太赫兹频率集体运动的关系.
本文对一系列蛋白分子的集体振动进行了分析, 计算了蛋白分子的低频率振动模式, 以研究砷(III)结合引起的R249S突变型p53C蛋白DNA结合域的低频振动模式恢复. 此外, 通过原子骨架波动和太赫兹频率振动模态统计分析了p53蛋白分子活性恢复的运动特征. 本研究为配体结合诱导的蛋白分子活性功能恢复提供了一种可能的物理机制阐释, 为蛋白分子的太赫兹频率运动与DNA结合活性之间的动力学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2
2.1.野生型、突变体和As结合突变体p53的结构
-->从蛋白质数据库(PDB)[21]中获得了未结合DNA的自由状态p53核心区域(p53C)的结构, 其中包括野生型p53 (PDB: 1TSR A), R249S突变体 (PDB: 3D06), 砷(III)结合的R249S突变体(PDB: 7DHZ), 截取其中核心区域, 即97—287残基用于模拟. 在计算前, 用Modeler软件(版本9.24)[22]补全原始结构中缺失的残基, 并用PdbViewer软件(版本4.1)[23]补全其余缺失原子. 原始结构中缺失的残基不包含本文中特殊标记出的残基.
2
2.2.正则模式计算
-->首先评估了不同p53结构导致低频振动的差异. 通常, 正则模式分析需要通过对从PDB中获得的p53结构进行扭曲, 使用能量最小化的初始结构. 我们使用了弹性网络模型, 该模型允许使用PDB中获得的原始结构作为初始结构. 为了更精确地展示特定残基中可能存在的重原子间相互作用, 采用了Yao等[24]开发的全原子弹性网络模型(all-atom elastic network model, AAENM). 与其他粗粒度方法相比, AAENM模型包括了所有的重原子. 这一基于全原子模型的结果与基于全经验力场计算得到的正则模式有较好的一致性. 所有正则模式计算的步骤均使用基于R语言的Bio3D软件包[25]实现.
2
2.3.分 析
-->本文中所有可视化分析使用PyMOL软件绘制, 其中, 用α碳原子的轨迹表示各残基的轨迹. 为了更好地可视化p53的运动轨迹, 各运动模态的特征向量被放大了2.5倍.
原子波动统计了所有正则振动模式, 并按照下式计算[26]:
$\left\langle {\Delta x_k^2} \right\rangle = {k_{\rm{B}}}T\mathop \sum \limits_{i = 7}^{3N} {{u}}_{k,i}^2\bigg/\left( {{{{M}}_k}\omega _i^2} \right),$
其中: 下角标k对应于原子在x, y, z方向上的运动分量; 下角标i为正则模式序数; T为温度; kB为温度为T时的玻尔兹曼常数; u, Mω分别表示特征向量、对角质量矩阵和正则模式频率.
这里按照Kaynak和Doruker[27]的方法分析了正则模式频率的移动. 结构a相对于结构b的第i个正则振动模式的频率偏移百分数fs(i)按下式计算:
${f_{\rm{s}}}\left( i \right) = \frac{{\left( {\omega _i^{\rm{a}} - \omega _i^{\rm{b}}} \right)}}{{\omega _i^{\rm{b}}}} \times 100{\text{%}} ,$
其中, ωiaωib分别为结构a和结构b第i个太赫兹振动模式的频率. 具体到本研究中, 结构a为R249S突变体(R249S)或砷(III)结合的R249S突变体(R249S-As), 结构b即为野生型p53C.
为比较R249S和R249S-As的频率偏移百分数, 这里定义第i个正则振动模式的频率恢复比例fr(i), 按下式计算:
${f_{\rm{r}}}\left( i \right) = \frac{{{f_{\rm{s}}}\left( {i,{\rm{R}}249{\rm{S}} {\text{-}} {\rm{As}}} \right) - {f_{\rm{s}}}\left( {i,{\rm{R}}249{\rm{S}}} \right)}}{{{f_{\rm{s}}}\left( {i,{\rm{R}}249{\rm{S}}} \right)}}{{. }}$
所有正则振动模式的原子运动的动力学相关性可基于(4)式计算[28]:
${c_{ij}} = \frac{{{\rm{tr}}\left( {{{\left[ {{{{\sigma}} _{ij}}} \right]}^{\left( 3 \right)}}} \right)}}{{\sqrt {{\rm{tr}}\left( {{{\left[ {{{{\sigma}} _{ii}}} \right]}^{\left( 3 \right)}}} \right) \cdot \sqrt {{\rm{tr}}\left( {{{\left[ {{{{\sigma}} _{jj}}} \right]}^{\left( 3 \right)}}} \right)} } }}{{,}}$
其中, cij为残基ij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 [σij](3)为残基ij间的3 × 3协方差矩阵的交叉子矩阵, tr(·)表示矩阵的迹.
2
3.1.砷(III)对p53C突变蛋白最低频率振动模式的恢复作用
-->我们使用基于ENM的计算展示了平衡位置附近的野生型p53C (Wild type, WT), R249S和R249S-As的最低频率集体振动模式. 如图2(a)所示, 野生型p53C的DNA结合域总体具有较小的振动幅度, L1环和H2螺旋区域几乎在最低振动频率保持刚性, L2环和L3环的振动特征值与整个p53C结构相比较小. 这种太赫兹频段的最低频率振动模式或许有助于p53C的DNA结合域与DNA结构分子对接的拓扑结构, 使其可以延伸到DNA的结合沟槽中. 由于R249的突变会破坏与相邻残基的氢键和配位结构, R249S的最低频率振动模式表现出显著的变化(图2(b)): L1环显示了较大的摆动运动幅度, 而H2螺旋的振动在R249S中很明显. 相比之下, L2环和L3环在振动幅度上的增加较小. 总之, R249S突变使p53C的DNA结合域最低频率振动幅度总体增加, 意味着突变导致了蛋白分子内部的太赫兹频率运动模式的变化, 蛋白分子的柔性构象变化反映了DNA结合能力的下降.
图 2 砷(III)对p53C突变体R249S的低频振动模式恢复 (a) 野生型p53C (wild type,WT) 、(b) R249S突变型p53C (R249S)、(c) 砷(III)结合的R249S突变型p53C的最低频率集体振动模式轨迹; (d)野生型p53C (wild type,WT) 、(e) R249S突变型p53C (R249S)、(f) 砷(III)结合的R249S突变型p53C的次低频率集体振动模式轨迹; 灰色箭头表示对应频率蛋白分子骨架的振动方向, 箭头长度代表相对振幅大小
Figure2. The trajectory of the lowest-frequency vibrations of (a) wild type (WT), (b) R249S, (c) R249S-As. The trajectory of the second lowest-frequency vibrations of (d) wild type (WT), (e) R249S, (f) R249S-As. Arrows represent the direction of motion of each residue from the initial position, with length of arrows indicating vibration amplitude, relatively.

随后, 我们检验了R249S-As的最低频率振动模式. 在最近关于三氧化二砷(III)恢复p53突变蛋白活性的研究中, 认为砷(III)是通过对相邻残基的变构作用在结构上稳定p53C来恢复蛋白活性功能的[12]. 为此, 我们研究了砷(III)结合的R249S突变型p53C (R249S-As)的最低频率运动特征, 以探索小分子结合恢复蛋白功能的物理机制. 尽管R249S-As的整体最低频率运动模式与WT相比有所变化, 但其运动轨迹显示砷(III)极大地稳定了R249S的L1环区域的向外摆动运动, 使DNA主沟结合残基序列的局部运动状态得以恢复(图2(c)). 换句话说, R249S-As整体最低频率振动模式相比WT发生了转换, 但其DNA结合域的运动显著恢复了.
此外, 在次低频振动模式中, 可观察到砷(III)结合对R249S突变体的DNA结合域运动的明显恢复作用(图2(d)(f)). 其中, 野生型p53C结构的L1环和H2螺旋具有相对于p53C蛋白中心位置铰链开合的运动特征, 在R249S突变体中这一振动模式被抑制了, 而在砷(III)结合后, 这一铰链运动模式得到恢复; 从DNA结合域的振动特征模式方面看, 同样观察到R249S-As的运动更类似于野生型的振动模式. 可见, p53C蛋白中心最低频率的两个振动模式都显示蛋白的活性与太赫兹频率集体振动有关.
2
3.2.砷(III)对p53C突变蛋白的原子波动恢复作用
-->通过统计所有正则振动模式的原子波动, 可以获得蛋白分子骨架的整体波动情况. 原子波动参数用以描述p53C野生型、突变结构和活性恢复结构之间的蛋白分子内部运动的特定差异[29]. 如图3所示, WT, R249S和R249S-As的原子波动在非DNA结合区域的趋势一致, 反映了p53C蛋白分子整体柔性和形变能较为稳定, 其总体趋势取决于蛋白分子骨架构成及二级结构. 我们注意到, R249S突变蛋白在L1环和L2环区域具有较高水平的原子波动, 这可能是R249S不利于DNA结合的原因之一; R249S-As在L1环和L2环区域的原子波动恢复到了与野生型一致的水平, 而R249S-As的L3环原子波动幅度相比野生型有所增加. 综合最低频率轨迹和原子波动分析结果, 可以发现砷(III)结合明显改变L1环区域的低频运动, 意味着L1环区域的运动对DNA结合活性至关重要.
图 3 (a) p53C野生型、R249S突变型和砷(III)结合的R249S突变型p53C的原子波动分析(沿X轴的灰色条代表序列, 其中用四种不同颜色分别标记4个区域); (b) L1环区域(残基序列112—124)的局部原子波动分析; (c) L2环区域(残基序列163—195)的局部原子波动分析
Figure3. (a) Atomic fluctuation analysis of the DNA binding domain of the WT, R249S, and R249S-As. The gray bar above the X axis represents the sequence, where four regions are marked with four colors. (b) The details of the yellow (L1, residues 112–124) dotted areas. (c) The details of the blue (L2, residues 163–195) dotted areas.

2
3.3.砷(III)对p53C突变蛋白的振动频率恢复作用
-->蛋白分子的欠阻尼振动的频率决定了运动发生的时间尺度. 对蛋白分子自由状态和结合状态的模拟研究表明, 配体的结合会造成频率向高频方向偏移[30], 频率参数可能在反映蛋白-配体相互作用中有重要意义. 基于ENM获取的振动模式谱显示, p53C自最低频率振动模式的200个太赫兹振动模式处于0—1 THz的频率范围内, 并且野生型、突变体和砷(III)结合突变体振动模式可以根据频率分布区分(图4(a)). 因此, 我们统计了突变体和砷(III)结合突变体前200个太赫兹振动模式相对野生型p53C的频率偏移. 如图4(b)所示, 在这一范围内, R249S突变均造成了频率的负偏移, 而除了第7振动模式(即最低频率振动模式)外, 砷(III)结合的突变体对所有振动模式的频率展示出了明显的恢复作用. 图4(b)中插图展示了砷(III)结合对R249S突变体频率变化的恢复效果, 部分振动模式的恢复效果可达60%. 此外, 这里专门研究了特定频率太赫兹振动模式的偏移, 如图4(c)所示. 在0.3—1.3 THz范围内, R249S突变均造成了频率的负偏移, 偏移程度随频率升高而变小. 这暗示突变对太赫兹振动模式的影响可能主要体现在较低频段. 与之对应, 砷(III)结合对频率的恢复效果也主要体现在较低区域(0.3—0.8 THz), 而在更高频段恢复效果较弱. 砷(III)结合对p53C突变体振动频率的恢复, 进一步表明蛋白活性的恢复与其太赫兹频率振动属性相关.
图 4 (a) 0—1.0 THz内的野生型p53C (WT), 突变体(R249S)和砷(III)结合突变体(R249S-As)的振动谱; (b) 突变体(R249S)和砷(III)结合突变体(R249S-As)相对于野生型p53 C的前200个振动模式的太赫兹振动频率偏移百分数, 插图为砷(III)结合后突变体的频率恢复比例; (c) R249S和R249S-As在野生型p53C特定频率处对应振动模式的频率偏移百分数
Figure4. (a) Mode index spectra of wild-type p53C (WT), mutant (R249S) and As-bound mutant (R249S-As) in 0–1.0 THz; (b) the frequency shift (%) of the R249S and the R249S-As mutant from the WT in first 200 collective vibration modes, and the insert shows the proportion of frequency recovery for the As-bound R249S mutants; (c) the frequency shift (%) of corresponding mode of the R249S and the R249S-As at certain frequencies of WT.

2
3.4.p53C结构的动力学相关性分析
-->我们引入了动力学相关矩阵来解释突变和砷(III)结合对太赫兹振动的破坏和恢复. 如图5所示, 动力学正相关区域用黑色线框标出, 与DNA直接接触的4个残基和直接与砷(III)结合的4个残基在横轴上分别用绿色和黄色虚线标出. 动力学相关矩阵显示, L1, L2, L3和H2这4个区域是彼此动力学正相关的. 这意味着, 某一区域因突变而造成的动力学变化可以通过这种相关性网络传递到其他区域. 此外, 砷(III)结合的L1区域与本区域的K120残基, 以及H2区域的R273和R280残基都具备明显的运动相关性, 尤其是两个DNA结合残基(R273和R280)的运动与3个砷(III)结合残基(C124, M133, M135)直接正相关. 这种动力学相关性网络可能是砷(III)结合作为一种有效的p53蛋白活性恢复策略的生物物理基础.
图 5 野生型p53C的动力学相关矩阵. 每个点根据它在X轴和Y轴上的两个残基的Cab值(残基a与b之间的相关性)来着色. Cab值根据所得太赫兹振动模态计算, 其中Cab为1, –1和0, 分别表示完全相关、完全负相关和不相关. 横轴上用绿色虚线标出了4个与DNA作用的残基, 纵轴上用黄色虚线标出了4个与砷(III)结合的残基. 黑色虚线框标出了4个正相关区域, 其中L1与H2相关区域被专门表示在右边, 并与R249S突变体, 砷(III)结合R249S突变体动力学相关矩阵的对应区域比较
Figure5. Residue-residue motion correlation map of the DNA binding domain of the wild type p53C, where each point is colored according to its Cab (correlation between residues a and b) of the two residues on the X axis and Y axis. The Cab are calculated by all modes, where Cab = 1, –1, 0 means completely correlation, completely anticorrelation and no correlation, respectively. The four DNA-contact residues are marked in dark green dash curves on the X axis, and the four As-bound residues are marked in yellow dash curves on the Y axis. The black dashed boxes mark the four positively correlated regions, where the correlated regions between L1 and H2 are specifically represented on the right and compared with the corresponding regions of the correlation map of the R249S and the As-bound R249S mutant.

我们进一步具体阐释了砷(III)结合对L1-H2动力学相关网络的调控作用. 不同结构区域间运动的正相关性意味着在大多数太赫兹振动模式中, 两区域的运动是一个方向的, 这种协同振动具有重要的功能意义. 对野生型p53C, 两区域间残基的运动显示出了广泛的正相关性, 尤其是两个DNA结合残基(K120和R280)之间展示出了运动相关性, 这可能与DNA结合过程中的协同运动有关. 这种相关性在R249S突变体中被显著削弱, 而在砷(III)结合后得以恢复. 综上, 动力学相关性分析显示砷(III)的结合具有跨区域的运动耦合相关性影响, 使砷(III)结合区域(L1)的残基与H2区域的运动耦合恢复至野生型p53C状态.
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描述了p53C蛋白, 其R249S突变蛋白和砷(III)结合的R249S突变蛋白结构的低频运动. 基于全原子弹性网络模型的正则模式分析, 砷(III)结合对p53C突变蛋白的DNA结合域的太赫兹频率运动有恢复作用, 主要体现在L1环区域的最低频率振动模式和DNA结合域的次低频振动模式的恢复. 同时, 所有正则模式振动的统计结果表明砷(III)的结合影响了R249S突变蛋白DNA结合域的原子波动, 使L1和L2环的原子波动恢复至野生型p53C的水平. 除了砷(III)对DNA结合域的低频运动有恢复作用外, 振动频移还反映出p53C太赫兹振动态分布的恢复. 基于残基动力学相关矩阵进一步解释了砷(III)结合导致的结构变化与太赫兹运动恢复之间的关联机理. 本研究从太赫兹生物物理的角度分析了小分子配体对蛋白活性恢复的动力学过程, 为理解蛋白的功能和集体低频振动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证据, 有望启发p53蛋白相关的癌症发病机理和精准治疗研究.
相关话题/运动 结构 计算 序列 网络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硅醚/石墨醚异质结构光电性质的理论研究
    摘要:继石墨烯被发现合成之后,二维石墨醚及硅醚材料被预测为新型半导体.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对硅醚/石墨醚异质结构的电子和光学性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当层间距为2.21?时,石墨醚的凹氧原子位于硅醚的凹氧原子之上的堆砌方式是最稳定的.此外,它的间接带隙为0.63eV,小于石墨醚和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柿单宁特征功能基团与金属离子作用的计算分析
    摘要:柿单宁具有优良的吸附重金属离子的效能,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是柿单宁发挥其活性作用的关键结构单体.为分析柿单宁与金属离子相互作用的本质,本文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functionalthoery,DFT)的B3LYP方法,从EGCG-金属复合物的构型、Mayer键级、自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基于亚波长光栅和三明治结构的偏振无关微环谐振器的设计与仿真
    摘要:基于绝缘体上硅的微环谐振器由于成本低、结构紧凑和集成度高等优点,是构成波分复用器、调制器以及光开关等的核心器件.然而,该类器件由于芯层与覆盖层间的高折射率差,具有较大的偏振相关性,在诸多使用偏振无关器件的应用中受到限制.本文基于亚波长光栅和三明治结构设计了一种偏振无关微环谐振器,通过改变三明治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纳米结构及浸润性对液滴润湿行为的影响
    摘要:液滴在纳米结构表面的润湿模式研究(Dewetting,Cassie,PartialWenzel及Wenzel)对强化冷凝、表面自清洁、油水分离等具有重要意义,现有文献主要研究了液滴在微柱阵列纳米结构表面的润湿行为.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纳米结构倾角及表面浸润性对氩液滴在铂固体壁面上润湿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高效硫硒化锑薄膜太阳电池中的渐变能隙结构
    摘要:硫硒化锑(Sb2(S,Se)3)薄膜太阳电池因其原材料丰富、制备方法简单、性能稳定等优势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本文基于Sb2(S,Se)3吸光层能隙可调的特点,应用wx-AMPS软件对具有渐变能隙Sb2(S,Se)3太阳电池进行建模仿真和结构设计,并与50%Se含量的恒定能隙Sb2(S,Se)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基于微结构气体探测器对单能和连续谱快中子的模拟解谱
    摘要:本工作探索了基于TripleGEM探测器对快中子能谱的测量,利用MCNPX和Geant4软件分别模拟了两种在TripleGEM阴极耦合由多层聚乙烯组成的堆栈式中子转化质子的转化模型,研究对象包含了5种单能中子源和Am-Be连续谱中子源.模拟得到了探测系统对160条单能中子的响应函数和上述源的反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时钟同步误差补偿算法
    摘要:误差补偿是保证水下传感器网络时钟同步精度的一个重要保障,现有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线性拟合和最小二乘法对时钟同步参数进行误差补偿,但该类方法并未考虑受海流影响时节点移动所导致的时钟同步精度问题.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时钟同步误差补偿算法.首先采用深海拉格朗日洋流模型描述水下节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二维材料<i>X</i>Te<sub>2</sub> (<i>X</i> = Pd, Pt)热电性能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摘要:利用密度泛函理论结合玻尔兹曼输运方程,预测了二维层状热电材料XTe2(X=Pd,Pt)的热电性质.两种材料都具有较低的热导率,材料的晶格热导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且表现出各向异性.而电子热导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在较低温时,晶格热导率对总热导率的贡献占据主导地位.较高的载流子迁移率、电导率及塞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准二维湿颗粒体系融化过程中的结构与缺陷
    摘要:研究颗粒体系中的结构与缺陷对于研究固-液融化的物理机制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实验研究了垂直振动下单层湿颗粒在固-液融化过程中的结构与缺陷.根据实验及理论分析构建了湿颗粒体系的接触模型,量化了准二维湿颗粒体系融化过程中颗粒的结构变化.然后以颗粒为点建立Voronoi图对颗粒体系的“相”转变进行研究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纳米光子学结构对GaInAsSb p-n结红外光电性能的调控
    摘要:GaInAsSb在红外光电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但是窄带隙材料较高的本征载流子浓度和俄歇复合系数使其室温暗电流密度较高,需要进行制冷才能获得满足应用要求的光电性能.本文利用表面宽带隙半导体纳米柱阵列和背面高反射率金属对GaInAsSbp-n结有源区进行双面光调控,将光限制在较薄的有源区进行吸收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