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等离子体制备自修复超疏水涂层纤维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9

摘要:通过低温等离子体聚合交联作用, 制备了基于PDMS@ZnO纳米颗粒复合涂层的超耐久、自修复超疏水涤纶纤维. 研究了制备工艺对超疏水性、自修复性以及涂层的耐久性和稳定性的影响. 结果显示, PET-g-PDMS@ZnO织物表面的水接触角(WCA)可达162.7°, 滚动角(SA)为7.5°, 经过300次水洗循环和1300次摩擦循环后仍然保持超疏水特性, WCA和SA分别为150.0°和35.0°. 分别采用等离子体和加热方法对磨损破坏的涂层进行自修复处理, 结果表明等离子体修复效果明显, 而热修复只在小载荷下效果明显, 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纳米压痕以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量结果探讨了自修复机理. 该研究为等离子体技术在超疏水织物制备中的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关键词: 等离子体/
涤纶/
超疏水/
耐久性/
自修复

English Abstract


--> --> -->
超疏水织物具有超不润湿性和耐磨性, 在个人防护、油水分离和功能性运动服装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1]. 超疏水织物的制备通常是通过在纤维上涂覆具有固有粗糙度的低表面能材料来实现的[2,3], 包括聚硅氧烷[4,5]、氟化聚合物[6,7]、氟化纳米粒子(NPs)[8,9]和浸在聚合物中的NPs[10-12]. 目前, 市面上的超疏水涂层微/纳表面结构稳定性差, 极易被破坏, 导致其丧失功能特性. 为了提高涂层的机械强度和涂层与纤维之间的附着力, Oh等[13]和Su等[14]尝试在涂层与纤维之间引入共价键合或交联; 2010年, Li等[15]首先报道了一种自修复的超疏水涂层, 自修复功能源于已反应的氟代烷基硅烷向受损表面进行的迁移/旋转; Zhang等[16]使用支链硫醇-烯基氟烷基硅氧烷(T-FAS)成功合成了具有快速自我修复能力的稳定的三维(3D)溶胶-凝胶网络涂料. 这些“硬材料”策略, 主要集中在改善纤维或织物上涂层材料的界面结合或涂层自身的强化方面. 研究发现[17,18], 在等离子体渐变聚合交联过程中, 等离子体中的活性粒子能够在硅氧烷类预聚体浅层表面渗透并诱导产生功能性官能团, 活性基团在低黏度的预聚体中具有自扩散特性, 从而引发硅氧烷类预聚体在厚度方向的渐变交联, 构成了“硬层-渐变层-刚性支撑层”的三层结构, 有效地提高了薄膜的黏结性及耐久性. 本研究主要从“软材料”的可逆适应特性出发, 利用等离子体渐变聚合交联机制, 在纤维上制备纳米颗粒复合涂层, 赋予涤纶纤维自修复、高耐久的超疏水特性.
超疏水涤纶纤维的制备流程如图1(a)1(b)所示. 先使用丙酮和去离子水对100%机织涤纶织物(克重: 427 g/m2)进行预处理, 去除表面残留的杂质, 并干燥备用. 将0.05 g纳米ZnO颗粒(p型ZnO分子量(M.W.)为81.39, 纯度为99.8%, 颗粒大小为(90 ± 10) nm, 上海麦克林生化科技有限公司)与100 mL无水乙醇(分析纯, ≥ 99.7%, 常州市鸿盛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经超声振荡混合30 min, 后加入3.5 g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 M.W. 770, CAS: 9016-00-6, 阿法埃莎(中国)化学有限公司), 继续超声振荡混合30 min, 制成功能单体混合(PDMS@ZnO)溶液. 将干燥后的预处理织物浸入上述混合溶液中, 超声处理10 min后取出, 干燥备用. 将上述涤纶织物放入低压等离子体设备中进行交联处理, 制成超疏水涤纶织物(PET-g-PDMS @ZnO).
图 1 (a) 超疏水织物的制备流程; (b) 不同液滴在超疏水织物表面的铺展图; 不同纤维表面的SEM图像, 其中图(c)—(e)分别对应(c) 涤纶纤维原样, (d) PET-g-PDMS, (e) PET-g-PDMS@ZnO; 不同纤维表面的AFM图像, 其中图(f)—(h)分别对应(f) 涤纶纤维原样, (g) PET-g-PDMS, (h) PET-g-PDMS@ZnO
Figure1. (a) Preparation process of superhydrophobic fabric. (b) Spreading image of different droplets on the surface of superhydrophobic fabric. SEM images of different fiber surfaces: (c) Untreated; (d) PET-g-PDMS; (e) PET-g-PDMS@ZnO. AFM images of different fiber surfaces: (f) Untreated; (g) PET-g-PDMS; (h) PET-g-PDMS@ZnO.

使用接触角测量仪(DropMeterTM Professional A-200, 宁波海曙迈时检测科技有限公司)对处理前后的试样进行静态接触角测试, 液滴量为5 μL, 拍照时间为60 s, 分别对每组试样进行5次测试, 取平均值. 除静态水接触角外, 滚动角也是评价织物表面疏水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因此为进一步确定织物表面的疏水性能, 参考Jiang等[19]的测试方法, 使用双面胶将处理后的样品固定于光滑的载玻片表面, 使用移液枪在样品表面放置体积为10 μL的去离子水, 不断改变载玻片的倾斜角度, 观察液滴在样品表面的滚动状态, 并记录. 每组样品进行5次测试, 取平均值(SA). 根据国家标准GB/T 3921-2008《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耐皂洗色牢度》, 在SW-8型耐水洗色牢度试验机中对超疏水织物的耐水洗牢度进行测试. 转子转速(40 ± 2) r/min, 温度40 ℃, 洗涤时间为30 min, 标准皂片溶液浓度为5 g/L, 浴比50∶1. 依据国家标准GB/T 3920-2008《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耐摩擦色牢度》, 使用染色摩擦牢度机对试样进行耐磨性能测试.
处理前后纤维的表面形貌变化分别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 Quanta250, 捷克FEI;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 Hitachi S-4800, 日本日立)和原子力显微镜(Multimode NanoscopeIIIa, Bruker, 德国)进行测试. 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仪(XPS, AXIS UltraDLD, 岛津Kratos公司, 日本)对处理前后织物表面化学组分的变化进行测试. 采用纳米压痕仪(G200, Agilent, 美国)对涂层的硬度进行测试. 使用反复加载-卸载的模式, 压头为Berkvoich (金刚石三棱锥)压头, 其尖端曲率半径为20 nm, 在测试涂层的不同位置随机寻找20个测试点取平均值. 对所有样品设定10 nm/s的恒位移速率, 测试深度为200 nm.
2
3.1.超疏水涂层表面及工艺探讨
-->为观察等离子体处理前后涤纶纤维表面形貌变化, 利用SEM进行表征. 图1(c)为未经处理的涤纶纤维, 表面光滑且基本无杂质. 图1(d)是浸渍PDMS涂层后, 再进行等离子体处理的涤纶纤维(以下简称PET-g-PDMS), 可以明显地看到表面覆盖了一层均匀紧密薄膜, 完整包裹在纤维表面, 可看到有少量凸起的白点. 图1(e)为浸渍PDMS@ZnO涂层后, 再进行等离子体处理后的涤纶纤维(以下简称PET-g-PDMS@ZnO), 可以看到ZnO纳米颗粒均匀分散在涤纶纤维表面.
为表征处理前后纤维表面的粗糙度, 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对纤维表面形貌进行了检测, 图1(f)(h)分别是涤纶纤维原样、PET-g-PDMS纤维以及PET-g-PDMS@ZnO纤维表面的AFM图像. 结果表明, 与原纤维相比, PET-g-PDMS纤维的表面粗糙度略有改善, 均方根粗糙度(RMS)由0.4 nm提高到19.0 nm. 但是PET-g-PDMS@ZnO纤维表面的粗糙度与原样相比有很大提升, RMS从0.4 nm提高到了54.8 nm. 这说明氧化锌纳米颗粒的加入增加了纤维的表面粗糙度.
为确定等离子体参数对PET-g-PDMS@ZnO织物表面的疏水性的影响, 对不同条件处理后涤纶织物表面的性能进行测试, 结果如图2所示. 由图2(a)可知, 随着气体压强的不断增大, 超疏水涂层涤纶织物的水接触角 (WCA) 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并在50 Pa时出现最大值162.6°. 这主要是由于气体压强影响了电子能量, 当压强较低时, 等离子体的加热机制主要为随机加热, 因此电子能量获得增长; 当压强超过一定值时, 电子与中性分子之间的碰撞频率加大, 电子能量反而降低. 根据图2(a), 最佳的气体压强在50 Pa左右.
图 2 (a)气体压强、(b)功率、(c)放电时间和(d)循环次数对PET-g-PDMS@ZnO织物水接触角的影响; 不同放电时间处理的纤维表面的SEM图像, 其中图(e), (f)对应的放电时间分别为(e) 15 s; (f) 100 s
Figure2. Effects of (a) gas pressure, (b) power, (c) discharge time, and (d) washing times on the WCA of PET-g-PDMS@ZnO fabric; SEM images of fiber surface treated with different discharge time: (e) 15 s; (f) 100 s.

图2(b)所示, 随着放电功率的增大, PET-g-PDMS@ZnO织物的WCA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并在功率为50 W时, 接触角达到最大值160.4°. 织物的WCA之所以随着放电功率的增大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 是由于等离子体放电功率会影响腔体内电子温度和密度[20]. 等离子体腔体中的中性粒子通过与电子碰撞后转变为激发态而获得反应活性, 随放电功率的增加, 放电强度和其中的电子能量也会增加, 提高了激发态粒子的活性和碰撞频率, 因此等离子体处理纤维及其表面超疏水膜的效果越明显. 随着放电功率的进一步增加, 放电强度和其中的电子能量也会相应增加, 但等离子体腔体中的激发态粒子间的碰撞也会进一步加剧, 此时在电离、激发、碰撞以及分解的过程中, 粒子的能量也损失得更快, 对纤维及其表面超疏水薄膜的作用效果反而会下降. 根据图2(b)可知, 功率为50 W为较佳的处理工艺参数.
图2(c)所示, 随着放电时间的增加, 涤纶织物的WCA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 当处理时间从5 s增至10 s时, 织物的WCA急剧上升. 当处理时间为15—100 s时, 织物的WCA在161°上下波动. 但当处理时间超过200 s时, 织物的WCA急剧下降. 此外, 对处理时间为15, 60和100 s下制备的超疏水涂层涤纶织物进行了涂层耐水洗测试. 如图2(d)所示, 当处理时间为60和100 s时, 织物的WCA在经过10次循环后便开始剧烈下降, 并在水洗25次循环之后, 织物由超疏水变为亲水. 图2(e)图2(f)为SEM拍摄的不同处理时间下的PET-g-PDMS纤维表面图. 由图2(e)可知, 当处理时间为15 s时, 纤维表面的疏水薄膜均匀紧致; 由图2(f)可知, 当处理时间为100 s时, 纤维表面的薄膜出现剥皮现象, 成为膜层结构被破坏的突破口, 导致涂层织物在水洗10次循环后, 其WCA剧烈下降. 随处理时间的增加, 织物表面PDMS膜的渐变层逐渐交联硬化成为硬层[14], 同时, 由于中间起缓冲作用的渐变层减少, 导致织物表面超疏水膜耐水洗性能下降. 综合图2(c)(f)的分析可知, 等离子体处理时间为15 s时, 处理效果较好.
2
3.2.超疏水涤纶织物自修复性能
-->图3(a)中实线反映了PET-g-PDMS@ZnO织物在载荷P = 44.8 kPa下, 摩擦次数与织物WCA之间的关系. 可以看出, 随着摩擦次数的增加, PET-g-PDMS@ZnO织物的WCA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 SA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 织物在承受600次摩擦循环之后, WCA和SA分别由162.7°, 7.5°变化为145.9°, 37.5°. 图3(a)中虚线反映了PET-g-PDMS@ZnO织物在载荷P = 15.6 kPa下, 摩擦次数与织物WCA之间的关系. 可以看出, 织物在承受1300个摩擦循环后, WCA和SA分别由162.7°, 7.5°变化为147.8°, 35.8°. 15.6 kPa的载荷相当于人用手指触摸或摩擦织物时产生的接触压力的3倍, 是卧床时人体皮肤与床垫之间压力的2倍[5], 耐摩擦测试结果显示织物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抵抗1300次以上的摩擦循环, 具有较好的耐摩擦性能.
图 3 (a) 水接触角和滚动角与摩擦循环之间的关系; (b) 自修复流程图; 水接触角与(c)等离子体和(d)加热自修复循环次数之间的关系
Figure3. (a) Relationship of WCA and sliding angle to friction cycle; (b) self-healing flow chart; relationship of WCA to the number of (c) plasma and (d) heating self-healing cycles.

图3(b)所示, 对所制备的织物进行磨损破坏之后采用两种修复途径, 分别为等离子体修复(处理工艺为: 气体压强50 Pa, 放电功率50 W, 放电时间15 s)和加热自修复(温度80 ℃, 以30 min为一次加热循环), 结果如图3(c)图3(d)所示.
图3(c)中实线所示, 当载荷为44.8 kPa时, 织物经过600次摩擦循环之后, WCA由162.2°下降为144.6°, 被首次破坏的PET-g-PDMS@ZnO涂层织物在经过Ar等离子体修复处理15 s之后, WCA恢复到162.0°. 且即使经过7次等离子体修复循环, 累计1800次摩擦循环后, 织物的WCA仍然可以恢复到150.6°, 显示出较好的自修复性能. 如图3(c)中虚线所示, 当载荷为15.6 kPa时, 织物经过600次摩擦循环之后, WCA由162.2°下降为156.8°, 在经过8次等离子体修复循环后, 累计2000次摩擦循环后, 织物的WCA仍然可以恢复到157.5°, 基本保持不变. 对比图3(c)中两条曲线可知, 等离子体法处理后的织物修复效果优良, 且相比于大载荷, 当织物在小载荷下摩擦时, 涂层受到的损坏较小, 自修复效果也较好.
图3(d)中, 虚线和实线分别代表了织物在载荷为15.6和44.8 kPa下, 织物的WCA与加热修复循环次数之间的关系. 在44.8 kPa下, 涂层由于受到较大的破坏, 在经过5次加热修复循环, 累计1000次摩擦循环后, WCA由162.4°下降为136.6°, 失去超疏水性能. 而当减小摩擦载荷至15.6 kPa, 织物又表现出较强的自修复弹性, 在经过9次加热修复循环, 累计1000次摩擦循环后, 织物的WCA由162.4°变为156.0°, 基本保持不变, 显示出较好的自修复性能. 从以上分析可知, 在涂层受到较小破坏时, 若能及时进行修复, 可以使PDMS@ZnO涂层始终保持一个较好的状态, 从而延长PET-g-PDMS@ZnO织物的使用寿命. 同时也可知, 无论是等离子体法还是加热法, 都可使受到破坏的涂层实现修复. 但在载荷为44.8 kPa时, PDMS@ZnO涂层薄膜的加热自修复效果较差, 说明在涂层受到的破坏较为严重时, 加热提供的能量已经不足以让薄膜完成自修复.
2
3.3.超疏水涤纶织物自修复机理探讨
-->为确定超疏水涤纶织物表面的超疏水机理, 分别使用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纳米压痕测试仪对PET-g-PDMS@ZnO织物的表面形貌和等离子体诱导交联PDMS膜的硬度进行测试, 结果如图4所示.
图 4 PET-g-PDMS@ZnO纤维自修复前后SEM图像, 其中图(a)—(d)分别对应(a) PET-g-PDMS@ZnO纤维原样, (b) 磨擦400次后, (c) 等离子体处理修复后, (d) 加热(80 ℃, 30 min)修复后; (e) PDMS膜的纳米压痕
Figure4. SEM images of PET-g-PDMS@ZnO fiber before and after self-healing: (a) PET-g-PDMS@ZnO fiber; (b) 400 rubs; (c) plasma treatment; (d) heating (80 ℃, 30 min). (e) Nanoindentation of PDMS film on the surface of PET-g-PDMS fiber.

图4(b)可知, PET-g-PDMS@ZnO织物在44.8 kPa下进行400次摩擦循环后, 织物表面的PDMS@ZnO涂层出现局部的剥离现象. 破坏后的PDMS@ZnO涂层经过Ar等离子体修复处理15 s之后, 可基本恢复到初始状态(图4(c)). 将破坏后的PDMS@ZnO涂层在80 ℃的烘箱中加热30 min后, 被剥离的PDMS@ZnO涂层也可以重新黏附在纤维表面(图4(d)). 通过对比图4(c)图4(d)可知, 等离子体处理和加热处理后的涂层薄膜形态不一致.
已知杨氏模量越大, 表示所测物体的硬度越大, 则该物体抵抗机械外力破坏的能力就越强, 也就是其极限强度越大. 如图4(e)所示, 可将PDMS膜的硬度分布分成3个区. 第1个区域范围为0— 76 nm, 此时杨氏模量出现先增后减的不稳定现象, 这是探针需要深入到样本中以满足测试标准造成的测试误差, 在实验分析时应该舍弃[21]. 第2个区域范围为76—210 nm, 此时探针在调整, 检测结果不稳定. 第3个区域范围为210—560 nm, 此时探针测试结果稳定, 且可以看出随着探针的深入, 涂层的杨氏模量从4.2 GPa下降到2.8 GPa, 说明从表面到内部, PDMS膜随测试深度的增加其硬度逐渐减小, 即经等离子体诱导交联处理后, 涤纶织物表面的PDMS膜具有上硬下软的渐变结构. 由此可以推测, 当外表面硬涂层被机械磨损破坏后, 内层的软质涂层裸露出来; 或者当局部破坏后, 其他部位存留的PDMS分子可以作为自愈剂补充到破损部位, 这是自修复功能得以实现的基础.
为确定自修复形成的化学变化因素, 利用XPS技术对等离子体法实现自修复前后的织物进行表面化学组分测试并分析, 结果如图5表1所示. 由图5(c)可知, PET-g-PDMS@ZnO织物经过400次摩擦循环后, XPS窄普图中出现了O—C=O键, 这是由于摩擦导致织物的涂层出现破损, 涤纶纤维裸露出来. 由图5(d)可知, 将被磨损破坏的涂层织物进行等离子体修复后, O—C=O键消失, 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 XPS测试的只是织物表层, 当自修复完成后, PDMS薄膜形成, 覆盖在涤纶大分子表面; 其次, 结合表1的数据, 在等离子体修复完成后, C=O的含量由10.29下降为7.51, 而C—C键从84.04上升为92.49, O—C=O键与其他化学键之间发生了转化, 形成了新的化学键. 因此, 等离子体法自修复的机理: 当PDMS@ZnO涂层外表面的硬涂层被机械磨损破坏后, 内表面的PDMS软涂层被裸露出来, 在等离子体高能粒子的轰击下, 涤纶纤维表面的大分子化学键被破坏, 分子结构中的O—C=O键以及C—C键由于化学键能比较低被首先破坏且形成活性位点; 同时, PDMS在等离子体的轰击下分解产生的Si—O键、C—Si键以及C—H等化学键, 与上述涤纶纤维分子中的活性位点发生化学键合反应, 形成C—C烷基长链. C—C烷基长链的形成, 增加了涂层的硬度, 从而使织物重新获得超疏水性以及抗机械破坏力, 实现涂层的自修复.
图 5 自修复前后织物表面C 1s元素的XPS图像 (a) 原样; (b) PET-g-PDMS@ZnO织物; (c) 摩擦400次; (d) 等离子体法修复; (e) 加热法修复
Figure5. XPS images of C 1s elements on the fabric surface before and after self-healing: (a) Fabric; (b) PET-g-PDMS@ZnO fabric; (c) rubbing 400 times; (d) plasma repairing; (e) heating repair.

结合能/eV化学键原样PET-g-PDMS@ZnO织物摩擦400次等离子体法修复加热法修复
289.3O—C=O8.945.673.23
286.8C=O18.566.7510.297.519.54
284.8C—C72.5193.2584.0492.4989.23


表1不同样品表面元素含量
Table1.Surface element content of different samples.

通过对比图5(a)图5(c)图5(e)可知, 加热前后, 织物表面C 1s元素的官能团种类没有发生变化, 这表明加热修复过程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由表1可知, 自修复前后O—C=O键的含量由5.67下降为3.23, C=O的含量基本不变, 而C—C键的含量从84.04上升为89.23. C—C键含量的增加说明在加热过程中, 烷基长链在获得外界能量后, 分子运动、迁移到表面, 当PDMS@ZnO涂层的局部外表面的硬涂层被机械磨损破坏后, 其他部位留存的PDMS分子迁移到该部位进行补充, 从而保证了涂层薄膜的完整性, 从而实现了自修复.
综上所述, 研究展示了一种简单、无氟的方法, 通过低温等离子体聚合交联, 制备基于PDMS@ZnO纳米颗粒复合涂层的超耐久、自愈合超疏水织物的方法. 探究了制备工艺、超疏水性、自修复性以及涂层的耐久性, 通过对界面黏弹性层进行可逆性调节, 以适应清洗/摩擦过程中的机械磨损和剪切力. 所制备的PET-g-PDMS@ZnO织物在经过300次水洗循环、1300次摩擦循环后WCA仍然保持在150°左右, 说明涂层具备优良的稳定性. 通过加热/等离子处理后显示出良好的自愈能力. 研究发现等离子体法与加热法实现自修复的机理不同, 等离子体处理下的自修复是由于发生了键合反应, 而在加热下实现的自修复是由于发生了长链烷基分子的迁移. 研究不仅证明了表面形貌和梯度模量的柔软自适应性是实现其超耐久、超疏水织物的可能性, 而且还将为本文提出的方法扩展到其他材料创造超耐久多功能可穿戴设备提供了参考.
相关话题/测试 纳米 电子 机械 工艺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随机激励下Frenkel-Kontorova模型的纳米摩擦现象
    摘要:基于一维Frenkel-Kontorova(FK)模型,借助随机龙格库塔方法,在非公度(incommensurate)和公度(commensurate)两种情形下,分别研究了高斯白噪声激励下,随机FK模型的纳米摩擦现象(滞回和超滑)随噪声强度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两种情形表明随着噪声强度的增大,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基于流体模型的碳纳米管电离式传感器的结构优化方法
    摘要:与常规电离式传感器相比,碳纳米管三电极电离式气体传感器具有体积小、工作电压低的优势,对智能电网、泛在物联网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存在输出电流低、灵敏度低的缺点,需要从结构上对其进行优化.本文基于汤生放电原理,采用COMSOLMultiphysics多物理场直接耦合分析软件,建立了传感器二维等离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金纳米双球系统的高灵敏光学传感与其消光系数及局域场增强之关联
    摘要:系统地研究了最基本的单/双金纳米球系统的共振峰移动、局域场增强和消光谱等光学响应行为.发现在双金纳米球系统中,入射光除了能激发每个金纳米球的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模式外,调整金纳米球间隙可使共振模式间产生强烈耦合,使系统局域场增强因子进一步提升,并增强光学传感能力和消光系数.有趣的是,受限于有限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原子替位掺杂对单层Janus WSeTe电子结构的影响
    摘要: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系统地研究了氮族、卤族和3d过渡金属元素(Ti,V,Cr,Mn,Fe,Co)替位掺杂对单层Janus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WSeTe电子结构的影响.通过对能带结构、电荷转移以及磁性的分析,发现氮(卤)族原子替位掺杂单层WSeTe会发生本征半导体-p(n)型半导体的转变,Ti,V原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直拉硅单晶的机械强度: 锗和氮共掺杂的效应
    摘要:作为集成电路(ICs)的基础材料,直拉硅(CZ-Si)单晶的机械强度不仅是硅片加工和ICs制造过程中工艺参数设定的重要考虑因素,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ICs芯片在测试和封装过程中出现的失效情况.目前,ICs的器件特征尺寸仍在继续减小,由此带来的器件集成规模的增长会导致硅衬底中应力水平的提高,从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闪电M分量光谱特征及通道温度和电子密度特性
    摘要:利用无狭缝光栅摄谱仪记录的一次闪电首次回击后3个M分量的光谱资料,分析了其光谱特征.并结合等离子体理论,首次计算了闪电M分量内部核心通道和周围电晕层通道的温度和电子密度.研究了这两个物理量沿通道的变化特性,并与相应回击放电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闪电M分量的光谱特征相比回击的光谱特征有明显差异,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高品质激光尾波场电子加速器
    摘要:激光尾波场电子加速的加速梯度相比于传统直线加速器高了3—4个量级,对于小型化粒子加速器与辐射源的研制具有重要的意义,成为当今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台式化辐射源应用需求的提高,特别是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的快速发展,对电子束流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激光尾波场电子加速的束流品质和稳定性是目前实现新型辐射源的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强激光驱动高能极化正负电子束与偏振伽马射线的研究进展
    摘要:高能自旋极化正负电子束与偏振伽马射线在高能物理、实验室天体物理与核物理等领域有十分重要的应用.近年来随着超短超强激光脉冲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强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非线性康普顿散射和多光子Breit-Wheeler过程为制备高极化度、高束流密度的高能极化粒子束提供了新的可能.本文对基于强激光产生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极强激光场驱动超亮伽马辐射和正负电子对产生的研究进展
    摘要:高功率超短超强激光脉冲的诞生开启了相对论非线性光学、高强场物理、新型激光聚变、实验室天体物理等前沿领域.近年来,随着数拍瓦级乃至更高峰值功率激光装置的建成,超强激光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高强场范畴.这种极强激光场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蕴含着丰富的物理过程,除了经典的波与粒子作用、相对论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原位液相透射电子显微镜及其在纳米粒子表征方面的应用
    摘要:近年来,基于透射电子显微技术、微纳加工技术和薄膜制造技术的发展,原位液相透射电子显微技术产生,为构建多种纳米级分辨率尺度下的微实验平台,发展新型纳米表征技术和众多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了途径.本文首先介绍了应用于原位液相透射电子显微技术的液体腔设计要求,然后介绍了液体腔的发展和典型的制备工艺,最后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