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HTML
--> --> -->图 1 不同冷速制备态模型的(a)结构因子S(Q)和(b)对分布函数G(r)
Figure1. Structural data of as-constructed models with different cooling rates, including: (a) The normalized structural factor S(Q); (b) the total pair distribution function, G(r).
图2是不同冷却速率的Zr48Cu45Al7放大模型在1 × 108 /s的应变速率下, 获得的单轴压缩应力应变曲线图. 可以观察到, 4个模型具有相似的变形过程. 开始阶段, 应力应变为一次线性关系, 即应力随应变的增加而线性增加, 表明此时模型处于弹性变形阶段. 随着应力持续增加, 应力与应变偏离线性关系, 应力随应变缓慢增加, 且增大速率不断放缓, 表明发生了非弹性形变. 当应变达到约4.4%时, 应力达到最大值, 对应Zr48Cu45Al7非晶合金的屈服强度. 其后, 随着应变的继续增加, 应力迅速降低(1013 K/s冷速的模型应力降低幅度较小), 表明模型处于软化状态. 当应力降低到一定值时, 应力几乎不再随应变发生明显变化, 只在该定值上下波动, 从而达到准稳态流动应力[21], 这种现象可在众多模拟计算工作中经常观察到[21,22].
图 2 应变速率为1 × 108 /s时, 不同冷却速率Zr48Cu45Al7非晶合金模型的压缩应力应变曲线
Figure2. Compressive stress-strain curves of Zr48Cu45Al7 amorphous alloy models prepared using different cooling rates at the strain rate of 1 × 108 /s.
在室温块体非晶变形过程中, 非晶合金在弹性极限之后一般很快发生局域化剪切, 导致其迅速断裂, 因此在压缩实验中表现出很小的压缩塑性, 在拉伸实验中甚至几乎不能观察到拉伸塑性. 最近的研究发现[23]: ZrNi非晶合金的屈服强度随着材料尺寸的降低而增加, 最后会接近于理论屈服强度. 当薄膜的厚度低于360 nm时, 拉伸过程中不出现剪切带, 具有非常大的塑性, 甚至能达到15%的断裂应变. 本文模型的一维尺寸比该薄膜厚度还小, 更是远低于块体非晶, 所以本文得到的应力应变曲线与实验中的数据差异是由材料固有的尺寸效应所造成的, 而不少****发现并证实了样品尺寸大小确实会影响非晶的塑性[16], 因此, 如果在实验中能够制备如本文模型一般的小样品, 并进行压缩变形实验, 则在实际实验中很可能也会表现出相似的结果. 虽然本文模拟结果跟实验结果存在上述差异, 但是用于研究相同尺寸而不同冷却速率获得模型的结构及其变形过程的差异性还是可信的.
图2曲线中有两个应力值得关注: 屈服应力σy和准稳态流动应力σf [22]. σf和σy之间的差值(Δσ = σy – σf)表示变形过程中的软化程度, 在冷速为1010 K/s的样品中, σy达到2.27 GPa, 然而对于冷速为1013 K/s的样, σy只有1.30 GPa. 这表明随着冷却速率的增加, 虽然非晶的屈服强度显著降低, 而4个模型的σf却差异很小, 均为1.0 GPa左右. 由此可见, Δσ随着冷却速率的增加而降低, 即随着冷速的增加, 模型的软化程度越大.
一般认为非晶合金的软化过程和剪切带的形成有关, 即材料在变形过程中常常伴随剪切带的产生, 在外加载荷的作用下, 剪切带萌生后快速增殖和扩展, 极大地降低非晶强度. 在此过程中, 放出大量热能使得非晶软化[24], 同时某一方向只有一条或少数几条主剪切带被激活, 从而使得非晶发生局域化变形, 沿主剪切带方向发生断裂, 最终导致较差的塑性.
可采用20%后的变形模型来对比不同冷速影响的变形模式差异. 在非晶合金变形过程中, 一般用原子局部剪切应变ηvon Mises来计算原子的应变[25], 剪切应变较大的区域, ηvon Mises值相对较大. 图3为压缩变形过程中应变为20%时, 不同冷却速率的Zr48Cu45Al7非晶合金模型的原子剪切应变图, 各原子根据其原子剪切ηvon Mises值大小用不同色度显示. 图3(a)中以1010 K/s冷却速率制备的样品发生了明显的局域化变形, 同时出现非常明显且较长的主剪切带和副剪切带(分别呈135°和45°角). 图3(c)中以1012 K/s高冷却速率获得的样品虽然发生了局域化变形, 但未观察到完整的剪切带. 当冷却速率高达1013 K/s时, 样品根本不会产生剪切带, 乃至发生局域化变形. 上述结果表明, 通过冷却速率的改变, 非晶合金的变形模式也发生相应改变. 随着冷却速率的降低, 非晶在微观尺度局域化变形更加明显, 更容易产生剪切带, 从而表现出更突出的软化行为和更差的塑性. 同样的压缩变形, 不同冷速得到的模型在变形模式与力学性能的差异呈现一定规律性, 归根结底是因为模型的初始结构受冷却速率的影响存在差异. 为了探究材料变形模式与力学性能随冷却速率发生规律性变化的原因, 需要对不同冷却速率所制备模型的微观结构进行深入分析.
图 3 压缩变形过程中应变量为20%时, 不同冷却速率获得的Zr48Cu45Al7非晶合金模型的原子剪切应变图 (a) 1010 K/s; (b) 1011 K/s; (c) 1012 K/s; (d) 1013 K/s
Figure3. Distributions of atomic local shear strains of Zr48Cu45Al7 amorphous alloy models at macrostrain of 20% during the compressive deformation, including those prepared with different cooling rates: (a) 1010 K/s; (b) 1011 K/s; (c) 1012 K/s; (d) 1013 K/s.
一般认为, 非晶合金中存在一些“类液区”. 顾名思义, 该类区域具有较低的弹性模量和强度, 较高的能量和原子流动性, 同时原子排列也更加松散, 其特点与液体结构更相似[26]. 非晶合金又被称为“冻结的液体”[27], 通过快速冷却金属熔体得以制备, 与液体均表现短程有序而长程无序的结构特征. 简而言之, 非晶合金来源于液体, 且结构与液体相似, 可认为非晶合金的微观结构在一定程度“遗传”自金属熔体[27,28], 即非晶固体中存在的原子排列较松散的“类液区”, 很可能是快速冷却熔体所保留下来的. 目前已经有研究表明非晶合金的结构与性质与液体密切相关[27], 变形模式与力学性能的差异可能与模型在制备过程中保留液态结构的程度有关.
目前, 普遍认为团簇是非晶合金微观尺度的基本结构单元[29,30], 我们采用Voronoi几何分形方法对模型进行了指数标定. 图4(a)显示了4个样品的主要Voronoi团簇类型与含量分布. 发现几种主要Voronoi团簇的含量都随冷却速率变化, 五次对称性较高的团簇[31]如
图 4 Voronoi团簇类型及含量分布 (a) 不同冷却速率的Zr48Cu45Al7非晶合金制备态模型(列出了含量超过4%的Voronoi团簇); (b) 2000 K时Zr48Cu45Al7液体结构模型(列出了含量较多与五次对称性较高的几种Voronoi团簇)
Figure4. Distributions of major Voronoi clusters in (a) The as-constructed models of Zr48Cu45Al7 amorphous alloy with different cooling rate (Note only Voronoi clusters possessing a weight larger than 4% are selected), and (b) a liquid model of Zr48Cu45Al7 with a temperature of 2000 K (Note only Voronoi clusters with highest fractions and relatively higher five-fold symmetry are selected).
图4(b)显示了在2000 K的熔化状态下, 含量及五次对称性较高的几种团簇分别占团簇总量的百分比.
然而, Voronoi标定指数仅反映了团簇最基本的结构特征, 如旋转对称性与原子配位等信息, 而未充分考虑原子键长、键角及壳层的原子化学分布及其带来的团簇结构多样性, 则几何规则度与原子堆积疏密性不同的团簇很有可能被标定为相同的Voronoi团簇. 特别是使用Voronoi分形方法标定模型中的二十面体或二十面体类团簇时, 不能精确区分若干团簇及反映模型的结构特征. 因此, 需要结合其他结构参数/参量对各模型微观结构的差异进行分析.
一般认为原子的致密堆积程度对非晶合金的形成至关重要[34]. 以团簇分布差异去推论原子堆积的致密程度, 存在不确定性. 本工作利用之前开发的一种定量计算原子堆积密度的方法[32], 对几个模型中的原子堆积效率进行定量分析. 表1显示了4组不同冷却速率制备态模型及其液体模型中的原子堆积效率. 发现随着冷却速率的增加, 模型的原子堆积效率降低, 而且液态时的原子堆积非常松散, 说明相比于低冷却速率的模型, 高冷却速率获得的模型在致密堆积程度上与液体模型有更高的相似度. 结合图2的规律, 较低的堆积效率与低五次对称性团簇的含量, 都可能影响了非晶的力学性能. 此外, 尽管各制备态模型间的冷却速率相差较大, 其堆积效率的差异却并不明显, 且与液体模型的堆积效率都有很大的差距. 这表明虽然非晶合金从液态快速冷却到固态时具有一定的结构“遗传性”[27,28], 两者在微观结构上均表现短程有序长程无序的结构特征, 但是非晶合金与液体结构在致密堆积程度上仍存在明显的差别. 此外, 原子堆积效率是一种全局参量, 反映模型整体平均的致密堆积程度, 无法用以确定在局部堆积较为松散或者紧密的区域.
1010 K/s | 1011 K/s | 1012 K/s | 1013 K/s | 2000 K | |
η/% | 70.547 | 70.473 | 70.399 | 70.320 | 63.983 |
表1不同冷速制备态模型与2000 K液体模型的原子堆积效率η
Table1.The atomic packing efficiencies, η, in the as-constructed models prepared by using different cooling rates and a liquid model with a temperature of 2000 K.
进一步研究自由体积. Cohen和Turnbull[35-37]在非晶中使用自由体积这一概念, 可与非晶合金中许多重要的结构和性能问题产生关联, 如: 短程到中程结构、流动变形、玻璃形成、力学性能等. 然而, 如何通过实验定量表征自由体积及其空间分布仍然是一个难题. 近年来, 根据自由体积的原始定义, 很多****致力于在原子尺度定量和准确计算自由体积[38-40]. 我们之前的工作开发了一种计算方法用以定量计算非晶合金的自由体积[41]. 在本工作中采用该方法计算了4组冷却速率制备态模型及液体模型中的自由体积. 自由体积与原子堆积效率均能反映原子堆积的疏密程度, 但又有所区别. 基于原子堆积效率参量, 能计算模型中原子体积之外的所有空余空间, 而自由体积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可让原子自由移动的体积, 即模型扣除原子体积及其占有的固有空余空间后的多余体积.
表2中显示了不同冷却速率制备态模型中的总自由体积, 为了更直观方便地观察不同冷却速率对自由体积的影响, 我们通过以下公式计算总自由体积占整个模型的体积百分比:
1010 K/s | 1011 K/s | 1012 K/s | 1013 K/s | 2000 K | |
总自由体积/? | 11117.05 | 11430.34 | 11758.24 | 12052.57 | 42825.75 |
自由体积占比/% | 3.440 | 3.532 | 3.628 | 3.715 | 12.059 |
表2Zr48Cu45Al7非晶合金不同冷却速制备态模型和液体模型的自由体积大小与自由体积占总体积的比值
Table2.The total free volume and fraction of free volume in the as-constructed models prepared by using different cooling rates and a liquid model with a temperature of 2000 K.
结果表明, 随着冷却速率的增加, 总自由体积的大小及其在模型中的占比均随着冷却速率的增加而增大. 液体具有流动性, 存在大量的自由体积, 通过计算也发现液体中的自由体积远大于制备态模型中的数值, 这与从表1中表现出的规律类似, 说明了冷却速率高的模型结构较为松散, 但其松散程度与液体模型时仍具有很大差距. 在压力一定的前提下, 液体在冷却过程中自由体积被逐渐排除, 到形成非晶固体时, 仅保留部分过剩且不移动的自由体积[26]. 此外, 自由体积在冷却过程中收缩, 即大的自由体积向小的自由体积进行转变, 从而导致自由体积在液体模型中的体积占比远大于制备态模型. 液体中很多原子周围的自由体积较大, 可将液体中每个原子的周围自由体积按大小排序, 提出一种新参量, 即大于中位数的原子记为LFV (large-size free volume). 在包含该类原子局域结构中, 原子堆积较为松散, 存在更多的自由体积, 因此存在LFV原子的区域可认为该区域类似液体结构, 即“类液区”. 分别在4个制备态模型与液体模型中选出所有LFV原子, 其分布如图5所示. 发现液体模型中存在大量的LFV原子, 几乎占据整个模型空间. 对比图5(b)—(e)以及表3中LFV原子数量的统计, 发现大冷速获得的非晶模型中拥有数量较多的LFV原子, 因此可认为其内部存在更多的“类液区”.
1010 K/s | 1011 K/s | 1012 K/s | 1013 K/s | |
LFV原子数/个 | 317 | 404 | 437 | 485 |
表3不同冷速制备态模型的LFV原子数
Table3.The number of LFV atoms in the as-constructed models prepared by using different cooling rates.
图 5 LFV原子分布图 (a) 2000 K液体模型; (b) 1010 K/s制备态模型; (c) 1011 K/s制备态模型; (d) 1012 K/s制备态模型; (e) 1013 K/s制备态模型
Figure5. 3 D distributions of LFV atoms in (a) a liquid model at 2000 K, and those as-constructed models prepared by using with cooling rates of (b) 1010 K/s, (c) 1011 K/s, (d) 1012 K/s, and (e) 1013 K/s.
关于“类液区”, 一般认为是降温过程中冷却速率过快而保留下来的局域结构. 在降温过程中, 在任意温度理论上都存在一个弛豫过程, 弛豫过程伴随着自由体积的湮灭, 同时使得模型从某一平衡态过渡到新平衡态. 温度每降低几度, 弛豫时间一般增加一个数量级. 在某一温度时, 若模型弛豫时间大到平衡态的恢复过程跟不上其冷却过程, 即模型来不及弛豫就进入下一个非平衡态, 从而发生了玻璃转变形成非晶. 冷却速率越快, 模型越早退出平衡状态, 从而保留更多的自由体积, 因此高冷却速率制备的模型保留更多类似于液体的结构[42]. 联系前文变形模式与力学性能随冷却速率的变化规律, 可推论冷却速率对变形模式与力学性能的影响机制在于, 更高的冷却速率引发冷却过程中保留了更多的液体结构特征. 此外, 有研究发现[43], 高五次对称性的团簇被认为是致密结构, 包含较少的自由体积. 这说明高五次对称性团簇的含量、原子堆积效率、自由体积的含量与“类液区”的数量这些不同的结构参量虽然有所区别, 但又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共同反映出非晶合金中的液态结构特征并影响着非晶合金的力学性能与变形模式.
非晶合金的屈服可看作是发生塑性流变现象的开始[21], 在应力作用下, 非晶内部的平均五次对称性降低, 而更趋近于液体结构[33]. 相比之下, 高冷却速率的模型中平均五次对称性较低, 同时自身也存在更多自由体积以及“类液区”, 因此只需较小的应力便能使非晶合金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并发生塑性流变, 从而在图2中表现出更低的屈服强度与更好的塑性, 更倾向于发生非局域化变形.
此外, 自由体积的微小差异对变形模式也会有较大影响, 拥有较高含量自由体积的“类液区”原子堆积更松散, 强度较低, 能承受的应力相对较小[16]. 而高冷却速率的模型中自由体积与“类液区”更多, 因此相比于低冷却速率的模型, 其屈服强度更低. 由于非晶合金中自由体积与原子分布的不均匀性[27,44], 不同区域受力不均匀, 导致在非晶屈服前的塑性变形阶段保留了部分内应力. 加载应力时, 在“类液区”内能促使内应力通过原子的短程移动得以释放, 从而降低了形成剪切带发生局域化变形的可能性. 但是在较低冷却速率的模型中, 材料内部“类液区”的含量较小, 不能通过原子的短程移动充分释放内应力, 则会使得材料必须通过长程或大规模局域化的原子移动来释放应力, 最终形成剪切带, 发生局域化的变形, 导致较差的塑性. 这为开发力学性能更加优异的新型非晶合金提供了新的思路, 即只要使非晶材料保留更多的液体结构, 存在更多的“类液区”, 或使其自由体积含量较高, 则有可能获得塑性更好的非晶合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