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基于双层阿基米德螺线的表面等离激元涡旋产生方法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9

摘要:利用金属超表面结构可以激发表面等离激元涡旋光, 由于表面等离激元可以突破衍射极限以及具有很强的场增强效应这两个特性, 因而可以设计微纳级别的光学芯片来激发涡旋光. 本文提出了一种产生涡旋光的双层阿基米德螺线分布的矩形纳米孔阵列, 通过理论分析与FDTD仿真验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发现可以通过调节入射圆偏振光的手性、内外两层螺线之间的距离、纳米孔阵列的旋转变化速度因子、螺线的段数以及螺距这五个参数, 改变所产生的表面等离激元涡旋光的拓扑荷数. 这种结构由于可以调控的参数多, 自由度大, 因此可以十分方便地对表面等离激元涡旋光进行调控.
关键词: 超表面结构/
表面等离激元/
涡旋光/
拓扑荷数

English Abstract


--> --> -->
表面等离激元(surface plasmon polariton, SPP)[1]是由金属表面的自由电子与入射光场发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电磁振荡. 由于SPP能够将光场很好地束缚在金属和介质的分界面上, 同时还能突破衍射极限[2,3]并产生较高的场增强效应[4-6], 因而在产生光学旋涡[7,8]方面具有独特的优越性. 如果要利用激发SPP的方式来产生涡旋光, 关键在于入射光的选择以及亚波长结构的构造. 尤其是亚波长结构的构造, 对于激发SPP来产生涡旋光的影响较大. 到目前为止, 对于如何通过激发SPP来产生涡旋光的方式研究已经引起了很多研究者的兴趣, 利用线偏振光照射十字形或V字形金属纳米结构[9,10], 利用径向偏振光照射均匀对称分布的纳米圆环结构[11], 或者是使用圆偏振光照射螺旋金属纳米狭缝结构[12,13]都能用来产生SPP涡旋场.
2015年, Lee等[14]设计了一种由双层圆环分布的纳米孔阵列构成的表面等离激元透镜, 这种结构的表面等离激元透镜可以在左旋或右旋圆偏振光照射时产生高阶的涡旋光, 而所产生的涡旋光的阶数为$ \sigma (2 n - 1) $, 其中n表示圆环分布中的矩形纳米孔旋转的角度与方位角的比值. 最近, Tang等[15]设计了一种新型的结构, 改进后的结构可以使得当左旋或右旋圆偏振光照射时产生的不再仅仅是符号相反的涡旋光, 而是根据结构参数设计得到的不同数值的涡旋光. 本文则将双层圆环结构与阿基米德狭缝结构相结合, 提出了一种双层螺线分布的矩形纳米孔阵列. 与上述两者不同的是, 本文的结构可供调控的参数更多, 同时还研究了内外两层螺线之间的距离对形成的涡旋场的影响. 本文先采用解析的方法, 计算相应空间内电场的分布情况, 得到了SPP涡旋场的拓扑荷数与入射圆偏振光的手性、内外两层螺线之间的距离、纳米孔阵列的旋转变化速度因子、螺线的段数以及螺距这五个参数的解析关系式. 随后使用三维有限时域差分法来对理论推导得到的关系式进行验证, 并将模拟仿真得到的电场分布情况与理论公式所描述的电场特性进行对比, 最终发现理论与仿真的结果符合得十分完美. 本文的研究将在超分辨显微镜[16]、量子信息技术[17]、粒子操纵[18-20]、光信息处理[21,22]与光通信[23,24]等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本文采用的螺线结构为阿基米德螺线结构. 阿基米德螺线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螺线结构, 它的结构可以根据结构旋性分成左旋阿基米德螺线结构及右旋阿基米德螺线结构, 在柱坐标系下, 完整的一圈阿基米德螺线可以用公式表示为[9]
$ r = {r_0} \pm \frac{{m{\lambda _{\rm SPP}}}}{{2{\text{π}}}}\phi, $
其中 ± 分别对应右旋与左旋阿基米德螺线结构, $ r_0 $为阿基米德螺线的初始半径, r为阿基米德螺线上任意一点到结构中心的距离, $ {\lambda _{\rm SPP}} $为产生的SPP波长, ?为方位角, 而m则表示阿基米德螺线的螺距与SPP波长的绝对值倍数(理论上可选取任意正数).
常见的阿基米德螺线的段数$ q = 1 $, 而当螺线的段数$ q > 1 $时, 右旋阿基米德螺线结构表达形式为[25]
$ \begin{split} r ={}& {r_0} + \frac{\varLambda }{{2{\text{π}}}}od \left( {q\phi,2{\text{π}}} \right) \\={}& {r_0} + \frac{\varLambda }{{\Delta \phi }}\left[ {\phi - \left( {a - 1} \right)\Delta \phi } \right], \end{split} $
其中 Λ表示的是阿基米德螺线的螺距, q为构成SPP透镜的阿基米德螺线的段数, $ \Delta \phi = 2{\text{π}}/q $, a为一个正整数, 用来描述每一段阿基米德螺线, 满足关系$ 1 \leqslant a \leqslant q $.
实际的超表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该超表面结构是由多个按照螺线分布的矩形纳米孔构成, 并且还分为内外两层, 将内外两层之间的距离用d来表示. 图1(a)所展示的是螺线的段数$ q = 1 $时的结构示意图, 而图1(b)所展示的则是螺线的段数$ q = 2 $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 1 螺线分布的超表面结构示意图 (a)螺线的段数$q=1$; (b)螺线的段数$q=2$
Figure1. Schematic diagram of super-surface structure of spiral distribution: (a) Number of segments of helix is equal to 1; (b) number of segments of helix is equal to 2.

当圆偏振光入射到该结构上时, 处于不同位置的矩形纳米腔均会激发SPP, 随后传播至中心位置发生干涉, 并产生相应的干涉场. 假设观测点为$ ( {\rho, \theta, z} ) $, 那么得到的光场将会是由每一段阿基米德螺线分布的矩形纳米腔作为激励源而产生的光场叠加和, 具体公式为
$\begin{split} & {E_z}\left( {\rho,\theta,z} \right) \\ =\, & {{\rm e}^{ - {k_z}z}}\sum\limits_{a = 1}^q {\int_{\left( {a - 1} \right)\Delta \phi }^{a\Delta \phi } {{A_0}\cos \left( {\varphi \left( \phi \right) - \phi } \right)} }\\ & \times {{\rm e}^{{\rm i}\sigma \varphi \left( \phi \right)}}{{\rm e}^{{\rm i}{k_{\rm SPP}}\left( {r - \rho \cos \left( {\theta - \phi } \right)} \right)}}{\rm d}\phi,\end{split}$
其中ρ, θ, z分别表示观测点到中心点的距离、方位角和沿z轴方向的坐标值; 而r, ?则分别表示激励源到中心点的半径与方位角; $ {k_z} $为SPP沿z轴方向在空气中的衰减系数; $ {k_{\rm SPP}} $为激发的SPP的波数; $ {A_0} $为在每个激励源位置的最大振幅; $ \varphi \left( \phi \right) $为激发的激励源相对于x轴方向的方位角分布函数; σ表示入射圆偏振光的手性($ \sigma = - 1 $$ \sigma = +1 $分别对应左旋与右旋圆偏振光). 入射圆偏振光在柱坐标系下可描述为[26]
$ {{ E}_{\rm in}} = \frac{1}{{\sqrt 2 }}\left( {{{ e}_x} + {\rm i}\sigma {{ e}_y}} \right) = \frac{1}{{\sqrt 2 }}{{\rm e}^{{\rm i}\sigma \phi }}\left( {{{ e}_r} + {\rm i} \sigma {{ e}_\phi }} \right). $
结构中设计外层排列的矩形纳米孔旋转的角度$ {\varphi _{\rm out}} $垂直于内层排列的矩形纳米孔旋转的角度$ {\varphi _{\rm in}} $, 由此可得到关系式
$ \left\{ \begin{aligned} & {\varphi _{\rm in}}\left( \phi \right) = nq\phi, \\ &{\varphi _{\rm out}}\left( \phi \right) = nq\phi + {{\text{π}}}/{2}, \end{aligned} \right. $
其中n为矩形纳米孔阵列的旋转变化速度因子, 表示的是一段螺线起始位置的矩形纳米孔与末尾位置的矩形纳米孔在过程中一共转过了$ 2 n{\text{π}}$的角度.
假设由外层圆环带来的相位扰动可以忽略不计, 此时总的光场是外层与内层排列的矩形纳米孔所形成的光场的叠加,
$ \begin{split} & {E_z}\left( {\rho,\theta,z} \right) \\ =\, & {A_0}{{\rm e}^{ - {k_z}z}}\sum\limits_{a = 1}^q \int_{\left( {a - 1} \right)\Delta \phi }^{a\Delta \phi } \left\{ \cos \left[ {\left( {nq - 1} \right)\phi } \right]\right. \\ & -\left.{\rm i}\sigma \sin \left[ {\left( {nq - 1} \right)\phi } \right]{{\rm e}^{{\rm i}{k_{\rm SPP}}d}}\right\} \\ & \times{{\rm e}^{{\rm i}\sigma nq\phi }}{{\rm e}^{{\rm i}{k_{\rm SPP}}\left[ {r - \rho \cos \left( {\theta - \phi } \right)} \right]}}{\rm d}\phi. \end{split} $
根据内外两层螺线之间的距离的不同, 对(6)式进行进一步的推导, 得到关系式
$ {E_z} \propto \left\{ {\begin{aligned}&{{J_{\left( {\sigma + mq} \right)}}\left( {{k_{{\rm{SPP}}}}\rho } \right),}\quad\quad\quad\quad\;\;\; {d = 0,}\\& {{J_{\left[ {\sigma \left( {2nq - 1} \right) + mq} \right]}}\left( {{k_{{\rm{SPP}}}}\rho } \right),}\quad\quad {d = {\lambda _{{\rm{SPP}}}}/2,}\end{aligned}} \right. $
(7)式即为本文的最终理论结论, 可以看出, 当$ d = 0 $$ d = {\lambda _{\rm SPP}}/2 $时, 结构中心处将会产生符合贝塞尔函数分布的隐失波形式的电场. 当$ d = 0 $时产生的是一个拓扑荷数为$ \sigma + mq $的SPP涡旋光; 而当$ d = {\lambda _{\rm SPP}}/2 $时产生的则是一个拓扑荷数为$ \sigma \left( {2 nq - 1} \right) + mq $的SPP涡旋光.
借助软件工具来对上述理论结果进行验证, 这里使用三维有限时域差分法(finite difference time domain, FDTD)来进行模拟仿真, 具体的参数设置为: 入射光选用波长为980 nm的圆偏振光, 相应产生的SPP的波长为$ {\lambda _{\rm SPP}} = 967 $ nm; 金膜的厚度设置为100 nm, 金膜的介电常数为$ \varepsilon = $ –38.31 + i1.16, 金膜下表面的介质为石英, 石英衬底的折射率为1.45; 在金膜上刻蚀的矩形纳米孔的深度为100 nm, 长度为400 nm, 宽度为100 nm; 内层排列的矩形纳米孔的半径为4 μm, 外层排列的矩形纳米孔的半径为4.483 μm, 进行结果观察的观测平面的位置在金膜上方20 nm处. 进行FDTD仿真的网格参数设置为20 nm × 20 nm × 50 nm, 边界条件选择完美匹配层(perfectly matched layer, PML).
图2给出了内外两层螺线之间的距离$ d = 0 $时的超表面结构示意图、最终的电场强度以及相位分布图. 首先可以确认, 该超表面结构能够成功地激发SPP涡旋光. 图2(a)图2(c)表明: 当阿基米德螺线的螺距与SPP波长的绝对值倍数$ m = 1 $, 螺线的段数$ q = 1 $, 左旋圆偏振光入射时, 可以在超表面的结构中心处观察到聚焦现象. 图2(d)图2(f)改为右旋圆偏振光入射, 其他参数不变, 在结构中心处可以观察到中心为暗斑的交叉明暗圆环, 根据其中的相位分布图可知此时产生的是拓扑荷数为2的SPP涡旋光; 如图2(g)图2(i)所示, 将螺线的段数设定为$ q = 2 $时, 螺距与SPP波长的绝对值倍数$ m = 1 $, 入射光为右旋圆偏振光时, 得到的将会是拓扑荷数为3的SPP涡旋光; 图2(j)图2(l)描述了螺线的段数$ q = 2 $, 螺距与SPP波长的绝对值倍数$ m = 2 $, 入射光为右旋圆偏振光时的结构示意图、电场强度图以及相位分布图, 结果产生的是拓扑荷数为5的SPP涡旋光. 上述四种情况所得到的SPP涡旋光的拓扑荷数满足(7)式中$ d = 0 $时的关系式, 理论与仿真结果一致.
图 2 内外两层螺线之间的距离$d = 0$时的结构示意图、电场强度以及相位分布图 (a)?(c) $\sigma=- 1$; (d)?(f) $\sigma=1$; (g)?(i) $\sigma=1$; (j)?(l) $\sigma=1$
Figure2. The obtained electric field intensity and phase distribution when distance between inner and outer spirals is equal to 0: (a)?(c) $\sigma=- 1$; (d)?(f) $\sigma=1$; (g)?(i) $\sigma=1$; (j)?(l) $\sigma=1$.

图3给出的则是当内外两层螺线之间的距离$ d = {\lambda _{\rm SPP}}/2 $时的超表面结构示意图、最终的电场强度以及相位分布图. 根据(7)式中的关系, 此时还需要考虑矩形纳米孔阵列的旋转变化速度因子n可能对结构中心的电场带来的影响.
图 3 内外两层螺线之间的距离$d = {\lambda _{\rm SPP}}/2$时的结构示意图、电场强度以及相位分布图 (a)?(c) $\sigma = - 1$; (d)?(f) $\sigma = - 1$; (g)?(i) $\sigma = 1$; (j)?(l) $\sigma = 1$; (m)?(o) $\sigma = 1$
Figure3. The obtained electric field intensity and phase distribution when distance between inner and outer spirals is equal to ${\lambda _{\rm SPP}}/2$: (a)?(c) $\sigma = - 1$; (d)?(f) $\sigma = - 1$; (g)?(i) $\sigma = 1$; (j)?(l) $\sigma = 1$; (m)?(o) $\sigma = 1$.

图3使用了控制变量的方法分别对理论结果中所描述的入射光的手性σ、矩形纳米孔阵列的旋转变化速度因子n、螺线的段数q以及螺距与SPP波长的绝对值倍数m这四个变量进行了仿真. 若按照理论推导的结果进行计算, 此刻所激发的应该为拓扑荷数为$ \sigma \left( {2 nq - 1} \right) + mq $的SPP涡旋光. 图3(a)图3(c)说明当左旋圆偏振光入射到结构参数为$ m = n = q = 1 $的超表面上时, 激发了聚焦电场; 当改为右旋圆偏振光入射到相同的结构上时, 就会如图3(g)图3(i)所示激发出2阶的SPP涡旋光; 若此时分别将速度因子n以及螺线的段数q的取值增大为2, 则得到图3(j)(l)图3(m)(o)所示的仿真结果, 分别激发4阶和5阶的SPP涡旋光. 图3(d)图3(f)则是在图3(a)图3(c)的基础上改变了螺距与SPP波长的绝对值倍数m, 然后得到的是1阶的SPP涡旋光. 经过对比可以看出, 当内外两层螺线之间的距离$ d = {\lambda _{\rm SPP}}/2 $时仿真结果与理论结果也符合得很好.
研究了一种可以用来激发SPP涡旋光的双层阿基米德螺线分布的超表面结构. 理论分析与推导后的方程表明, 内外两层螺线之间的距离d的取值不同会极大地影响所得到的SPP涡旋光的表达式. 理论上可以通过调节入射光的手性σ、内外两层螺线之间的距离d、纳米孔阵列的旋转变化速度因子n、螺线的段数q以及螺距与SPP长的绝对值倍数m这五个参数来实现对产生的SPP涡旋光的操控. 随后, 利用FDTD仿真软件对该超表面结构进行了模拟, 仿真结果与理论结果完全符合, 证明了使用这种螺线分布的超表面结构激发SPP涡旋光的可行性. 这样可以通过精确控制与组合相关参数十分简单地产生任意拓扑荷数的SPP涡旋光, 由于可调控的参数多, 自由度大, 可以根据需求灵活地进行设计, 因而在微纳级别的光学芯片方面具备很大的应用潜力.
相关话题/结构 纳米 设计 螺线 金属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基于全保偏光纤结构的主振荡脉冲非线性放大系统
    摘要:提出了基于全保偏光纤结构的主振荡脉冲非线性放大系统,该系统由基于半导体可饱和吸收镜锁模的直线型光纤振荡器、二级放大结构脉冲非线性光纤放大器和具有负色散的单模传导光纤的脉冲压缩器构成.通过此系统获得了中心波长为1560nm,重复频率为200MHz的超短激光脉冲,脉冲半高全宽为44fs,单脉冲能量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掺杂二维GaN材料电磁特性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摘要: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和投影缀加波赝势方法,采用广义梯度近似算法研究了碱金属(Li,Na,K和Rb)和碱土金属(Be,Mg和Sr)掺杂二维GaN单层的电子结构和磁学性质.研究表明,除Be原子位于GaN单层平面内之外,其余掺杂原子均略微隆起于平面.通过比较七种掺杂体系在不同环境下的形成能,发现在富N环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石墨烯纳米带电极同分异构喹啉分子结电子输运性质
    摘要:基于密度泛函理论与非平衡格林函数相结合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系统地研究了通过碳原子(C)连接的同分异构喹啉分子(C9H5N)嵌于石墨烯纳米带电极间的分子电子器件输运性质.研究结果表明:器件电流在偏压[–0.3V,+0.3V]范围内呈线性变化,电流在[–0.4V,–0.9V]和[+0.5V,+0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基于导电原子力显微镜的单根GaN纳米带光调控力电耦合性能
    摘要:利用导电原子力显微镜技术研究了单根GaN纳米带在光调控下的力电耦合性能.首先使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出结晶性良好的GaN纳米带,然后将GaN纳米带分散到高定向热解石墨基底上,利用探针作为微电极构成基于单根GaN纳米带的两端结构压电器件.通过改变探针加载力的大小和引入外加光源调控GaN纳米带的电流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新型忆阻器神经形态电路的设计及其在条件反射行为中的应用
    摘要:突触是生物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忆阻器因具备连续可调的非线性电导,与连接强度可连续调节的生物突触极为相似,因此在构建人工突触及类脑系统方面引起了广泛研究.本文制备了Cu/MXene/SiO2/W结构的忆阻器,基于该器件的电学特性、尤其是电导的连续可调特性,构建人工突触单元并设计了神经形态电路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拓扑半金属材料角分辨光电子能谱研究进展
    摘要:拓扑半金属材料是具有拓扑保护的能带交叠的一类无能隙拓扑量子材料,具备许多独特的物理性质,是目前量子材料研究的前沿领域.根据能带交叠的简并度和维度等不同信息,拓扑半金属材料可以分为拓扑狄拉克半金属、拓扑外尔半金属和拓扑节线半金属等.具有高能量、动量分辨率的角分辨光电子能谱技术(ARPES)能够解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拓扑节线与节面金属的研究进展
    摘要:拓扑节线与节面金属指的是在费米能附近存在能带交叉,并且这些交叉点在动量空间分别形成一维曲线和二维曲面的金属材料.这种特殊的能带结构可以带来很多奇异的物理性质,使得这两类体系在近几年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着重讨论了节线与节面金属相关概念的发展,回顾了有关的研究工作,包括节线与节面的特征与分类以及相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拓扑半金属ZrSiSe器件中面内霍尔效应的观测
    摘要:拓扑半金属中的手性反常通常是用负磁阻来检测.然而,手性反常导致的负磁阻对磁场和电流的夹角比较敏感,这给测量带来了挑战.最近,作为一种新兴实验手段,面内霍尔效应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拓扑半金属中手性反常的探测.本文通过将拓扑Nodal-line半金属ZrSiSe块体机械剥离制备成的介观器件,对其面内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拓扑半金属的红外光谱研究
    摘要:拓扑半金属是一类全新的拓扑电子态,展现出丰富而有趣的物理性质.这类材料不仅在未来电子器件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同时也是目前量子材料领域研究的热点和前沿.根据在三维动量空间中能带结构特点的不同,拓扑半金属可以分为Dirac半金属、Weyl金属和Nodal-line半金属等.人们已经利用各种实验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双凹型谐振腔结构的金属半导体纳米激光器的数值仿真
    摘要:近年来,金属半导体纳米激光器作为超小尺寸的光源被广泛地研究,其在光子集成回路、片上光互连、光通信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随着谐振腔体积的减小,激光器损耗也迅速增加,这阻碍了激光器进一步的小型化.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双凹型谐振腔的金属半导体纳米激光器结构.该结构具有圆柱形的反射端面和内凹的弯曲侧壁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