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sub>2</sub>FeO<sub>2</sub>的电子结构性质和Li扩散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9

摘要: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计算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Immm-Li2FeO2的声子谱、电子结构性质和Li扩散系数并与Li2MO2 (M = Co, Ni, Cu)材料进行对比. 计算结果显示, Immm-Li2FeO2材料具有结构稳定性, 计算结果呈铁磁性, 能带结构具有半金属的特征. Fe离子外层d电子呈低自旋态, 自旋极化P = 8.01%. 利用分波态密度分析了自旋向上和自旋向下的电子能带结构. 此外, 采用微动弹性带方法计算了各个方向上Li扩散的势垒, 结果表明Li离子比较容易先进行c轴方向的迁移, 迁移势垒为0.1 eV; 然后再沿ab轴方向迁移, 迁移势垒为0.21 eV, 而沿a轴方向迁移的势垒为0.39 eV. 这些势垒值比其他的Li2MO2 (M = Co, Ni, Cu)材料中的势垒值小, 也比其他Fe基Li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中的势垒值更低, 意味着Li2FeO2中的Li离子将有更高的扩散系数, 这对Li2FeO2作为正极材料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Immm-Li2FeO2/
电子结构/
Li扩散/
第一性原理

English Abstract


--> --> -->
目前, Li离子电池已经在便携式电子设备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 但是, 在把锂离子电池用到全电动汽车上时, 能量密度和安全性成为制约电动汽车电池发展的重要因素[2]. 全固态锂离子电池的发展是一个重要方向[3,4]. 为了开发全固态锂离子电池, 就要求电极材料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和锂离子导电性. 现阶段, 对锂离子导电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过渡金属中, Fe在自然界中非常丰富并且无毒, 所以Fe基锂离子电池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主要涉及以下几个体系: LiFeO2, LiFePO4, Li2FeSiO4[5]. 相对而言, LiFeO2具有更小的分子量, 理论上可以获得更高的比容量. 鉴于岩盐结构的LiCoO2具有优秀的电化学性能, 具有相似结构的LiFeO2也受到广泛的关注[6]. 目前实验上能合成的LiFeO2多达10种晶型, 但是电化学实验结果表明它们的实际容量都不是很高. 为了提高它们的电化学性能, 还必须采用掺杂或纳米化等手段[7]. 另外, 为了进一步提高LiFeO2类材料的比容量, 基于LiFeO2体系, 可以构造Li2FeO2分子式的材料. 由于Li2FeO2分子式比LiFeO2多一个Li, 可以增加每分子的含Li量, 因此就增加了每个分子可脱嵌Li的量, 理论上就可以大幅度地增加比容量. 在合成的Immm结构的Li2CuO2[8,9], Li2NiO2[1012]和Li2CuxNi1–xO2[13]材料中发现, 此类材料不仅具有较高的比容量, 而且有更低的Li离子扩散势垒. 目前关于Immm结构的Li2FeO2在实验上还没有相关的报道. 本文从理论上研究这种材料不仅可以进一步丰富对此类材料性质的认识, 而且对这类材料的探索及材料性质的预测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的计算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DFT)的第一性原理方法, 采用VASP程序包, 交换关联能采用广义梯度近似 (generalized gradient approximation, GGA)[14], 采用了Perdew-Burke-Ernzerhof表达式[15]. 电子与离子间的相互作用使用投影缀加波(projected augmented wave, PAW)方法来描述[16]. 电子波函数用平面波基组展开, 平面波截断动能为500 eV. 系统总能量的收敛标准为1 × 10–5 eV/atom. 结构优化和电子结构计算时的布里渊区积分采用了Monkhorst-Pack方法[17], 使用了8 × 8 × 8以Γ为中心的特殊k网格点. 用DFT + U[18]的方法处理电子有局域化特征的铁离子的d电子, 等效势Ueff的值取4.3 eV[19]. 计算Li离子的迁移路径和迁移势垒时, 运用CI-NEB (climbing image nudged elastic band method)方法[20]进行计算. 为了避免由于采取了周期性条件使得迁移的锂离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NEB计算采用了3 × 3 × 1的超原胞(包含18个Li2FeO2分子式单元), 采用这样的超晶胞可以使相邻原胞的迁移锂离子间的距离保持在8 ?以上, 并且在所有的迁移势垒计算时都可以采用单个锂空位的条件, 即保持35个Li和一个空位的比例浓度, 因此能保证计算的准确性. 对于超晶胞的计算, 布里渊区积分采用了Monkhorst-Pack方法产生的2 × 2 × 2以Γ为中心的特殊k网格点. 关于体系中含有过渡金属d电子时扩散势垒的计算, Morgan等[21]对Li扩散势垒的计算认为, GGA + U方法在计算锂离子迁移势垒时会高估离子的迁移势垒(掺入了电子迁移的势垒). 如果只采用GGA的方式, 电子将会是更加非定域的[22], 从而减少电子-空穴相互作用对跃迁势垒计算的影响, 本文的计算结果也符合他们的分析. 关于d电子的计算是否加U应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定, 如Zhao等[2325]在处理Pb基钙钛矿时只用了GGA处理d电子就可以得到比较好的结果. 本文也采用GGA近似计算Li2MO2 (M = Fe, Co, Ni, Cu)的不同路径的扩散势垒. 但是为了对比GGA和GGA + U对迁移势垒的影响, 我们在同样精度条件下分别计算了Li2NiO2在不同迁移路径下的扩散势垒, 如表1所列. 从表1可以看出, 采用GGA + U计算的扩散势垒比GGA结果大一些.
跃迁路径
Path A Path AB Path C
Li2NiO2迁移势垒/eV GGA 0.40 0.41 0.69
GGA + U 0.46 0.41 0.89


表1GGA和GGA + U下Li2NiO2的扩散势垒
Table1.Li2NiO2 diffusion barriers under GGA and GGA + U.

本文讨论的Li2FeO2材料属于斜方晶系, 空间群为Immm, 标记为Immm-Li2FeO2. 电子结构和电荷密度计算时采用了Li2FeO2原胞, 但是在计算Li离子的迁移路径和迁移势垒时, 采用了3 × 3 × 1的Li2FeO2超原胞(包含了18个Li2FeO2的分子式单元), 如图1所示, 采用这样的超原胞可以使相邻周期内的迁移的锂离子间距离保持在8 ?以上. 图1的结构和对称性显示, 沿c轴方向, O原子呈4边形非紧密排列, 排列形成的O原子面沿c轴方向呈AABB···堆积. Fe原子位于O原子构成的AA或BB面之间, 而且Fe周围2个氧在上另2个氧在下而组成O原子的正方形, Fe就在其中心处, 也在相邻的AB或BA之间. Li占据O四面体的中心, 形成FeO4正方形与LiO4四面体沿c轴方向层状交替排列.
图 1 Immm-Li2FeO2的3 × 3 × 1超原胞及Li迁移路径示意图
Figure1. The 3 × 3 × 1 supercell and the Li migration paths of Immm-Li2FeO2.

由于目前还没有实验合成Immm-Li2FeO2材料的报道, 可以先通过理论计算预测此种材料的结构稳定性. 计算了Immm-Li2FeO2的声子谱, 如图2所示. 可以看出, 声子谱没有存在虚频, 由此可预测Immm-Li2FeO2结构是稳定的, 在未来的实验中有可能合成.
图 2 Immm-Li2FeO2的声子谱
Figure2. Phonon-dispersions of Immm-Li2FeO2.

不仅对晶胞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而且对晶胞内的原子位置也进行了充分的弛豫. 计算得到的结构参数如表2所列, 与计算得到的同样结构的Li2CuO2[9]和Li2NiO2[11]对比, Li2FeO2中的Fe2+半径(0.77 ?)大于Cu2+的半径(0.71 ?)而且大于Ni2+的半径(0.69 ?)[26]. 三种金属离子Fe2+, Cu2+和Ni2+均与O配位形成正方形结构. 同样的配位场与相同的离子价态下, 离子的半径越大, 所对应的晶胞体积越大. 从表2可以看出, 本文计算的结果符合这个规律. 通过计算的键长发现, Fe—O键长均为2.010 ? (Fe与O组成FeO4正方形), 而Li—O有两种键长, 与Fe原子正对的Li所对应的Li—O键长为2.016 ?, 大于与Fe不正对的Li的Li—O键长(1.954 ?). 这是因为Li与O组成LiO4四面体结构, 沿c轴方向, 其中2个O在A面, 2个O在B面, 所以形成了不等长的Li—O键.
a/? b/? c/? Bond length/?
Fe—O Li—OA Li—OB
Li2FeO2 2.923 3.713 9.514 2.010 2.016 1.954
Li2NiO2[11] 2.808 3.803 8.936
Li2CuO2[9] 2.789 3.662 9.573


表2Immm-Li2FeO2的结构参数与键长
Table2.Structural parameters and the bond lengths of Immm-Li2FeO2.

为了了解Immm-Li2FeO2材料中电子排布以及电子成键的特征, 图3图4给出了$\left( {1\bar 11} \right)$面的总电荷密度以及差分电荷密度的分布情况. 差分电荷密度定义为: $\Delta \rho \left( r \right) = \rho \left( r \right) - \sum\limits_\mu {{\rho _{{\rm{atom}}}}\left( {r - {R_\mu }} \right)} $, 其中$\rho \left( r \right)$是体系的总电荷密度, $\sum\limits_\mu {{\rho _{{\rm{atom}}}}\left( {r - {R_\mu }} \right)}$是体系中所有独立原子电荷密度的叠加. 从图3可以看出, Immm-Li2FeO2材料的键合特征表现为离子性和共价性的混合, 而且离子性给出了成键的主要部分(电荷的球形分布体现了离子性, 而偏离球形分布的部分体现了共价性). 从图4可以看出, Fe-O间的电荷转移比较明显(O明显得到电子), 而且Fe周围电荷密度重新分布的情形非常明显. 这也再次体现了该材料中电子键合的主要特点是离子性和共价性的混合. 图4也显示了Li上的电子完全消失, 这与我们的预期是一致的.
图 3 Li2FeO2 $\left( {1\bar 11} \right)$面的总电荷密度图
Figure3. Total charge densities of Li2FeO2 $\left( {1\bar 11} \right)$.

图 4 Li2FeO2 $\left( {1\bar 11} \right)$面的差分电荷密度图
Figure4. Deformation charge densities of Li2FeO2 $\left( {1\bar 11} \right)$.

由于铁基材料经常呈现铁磁或反铁磁性, 因此首先计算了铁磁和反铁磁情况下Immm-Li2FeO2材料的总能. 计算结果显示, 铁磁情况下Li2FeO2的总能略低于反铁磁情况下的总能, 因此在余下的对Li2FeO2材料的计算中均只考虑铁磁的情况(考虑了自旋极化效应). 根据晶体场理论, 平面正方形配位的Fe2+离子的d电子能级将分裂为(能量由高到低)${\rm d}_{x^2 - y^2}$, dxy, dz2和2度简并的dxz, dyz能级. Immm-Li2FeO2材料中为二价铁Fe2+, 有6个未饱和的3d电子, 铁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有高自旋、低自旋和非自旋3种排布方式. 由洪德理论可知, 铁离子Fe2+核外的6个d电子在高自旋的分布中有5个电子先分别排布5个分裂轨道的自旋向上的能级, 而另一个则填在dxz或dyz轨道的自旋向下的能级, 此时Fe2+的磁矩为 +4 (单位为μB, 下同); 在低自旋情况下, 4个电子先填满dxz和dyz轨道, 另2个电子分别排布在dz2和dxy的自旋向上的能级上, 此时Fe2+的磁矩为+2; 非自旋情况下, 6个电子填满dxz, dyz和dz2的自旋向上和向下轨道, 此时Fe2+的磁矩为0. 关于晶体配位场作用下, 过渡金属离子d电子不同自旋态的讨论与计算已经有一定的报道[27], 本文采用同样的方法, 表3列出了这3种电子组态情况下的磁矩和总能, 计算得到的高自旋情况下Fe2+的磁矩为3.923, 低自旋情况下Fe2+的磁矩为2.014, 计算的结果与上面的分析相符. 从计算的总结合能结果可以看出, 高自旋与低自旋情况下Li2FeO2材料的总能较低, 而且低自旋情况下的能量最低(比高自旋的能量还低0.063 eV). 鉴于低自旋组态具有最低的总能, 电子结构的计算将采用低自旋的电子排布.
电子自旋组态 Li2FeO2结合能(eV/分子式) Fe2+磁矩/μB
高自旋 –3.29 3.92
低自旋 –3.30 2.01
非自旋 –3.22 0


表3不同电子自旋组态的Li2FeO2的总结合能与Fe2+磁矩
Table3.Total cohesive energies and magnetic moments under different spin configurations of Li2FeO2.

图5(a)图5(b)分别给出了计算得到的Li2FeO2材料的自旋向上和自旋向下的能带结构图, 图6是计算得到的Li2FeO2材料的总态密度图以及O2s, O2p轨道和Fe4s, Fe3d轨道的自旋向上和自旋向下的分波态密度图. Li+处于离子状态, 电子态密度很小, 故没有给出. 通过能带结构图可以看出, Immm-Li2FeO2材料具有“半金属”的特征(half-metal, 下面进一步讨论). 从分波态密度图可以看出, 自旋向上能带的价带顶主要由O2p和Fe3d所贡献, 导带底则主要由Fe3d, O2p和O2s所贡献. 另一方面, 计算结果也显示, 自旋向下能带的费米面附近的状态并非全部是d-电子态, 而是Fe-3d电子和O-2p电子的杂化态. dz2, dxy的能带是小部分被占据的, 而2py, 2pz的能带则是小部分非占据的, 从而使得自旋向下的能带是金属性的, 也最终导致低自旋态的Li2FeO2是半金属性的(即half-metal).
图 5 Li2FeO2自旋向上(a)和自旋向下(b)的能带结构图
Figure5. (a) Spin-up and (b) spin-down band structures of Li2FeO2.

图 6 Li2FeO2的总态密度和O, Fe的分波态密度图
Figure6. Total density of states (DOS) of Li2FeO2 and partial density of states of O and Fe.

对比自旋向上和自旋向下的能带结构图可以发现, Immm-Li2FeO2材料呈现半金属的特征. 这是因为自旋向上的能带存在带隙, 表明自旋向上的Li2FeO2呈现半导体属性, 而自旋向下的能带图中费米能级穿过能带, 表明此时的Li2FeO2呈现金属的性质, 从而使得Immm-Li2FeO2有half-metal的特质(区别于semi-metal时的半金属特征). 从磁学的角度, 可以使用费米能级上自旋向上的状态密度(N(EF))与自旋向下的状态密度(N(EF))的差来表征材料的自旋极化程度, 即自旋极化率$P = \left| {\dfrac{{{N_ \uparrow }\left( {{E_{\rm{F}}}} \right) - {N_ \downarrow }\left( {{E_{\rm{F}}}} \right)}}{{{N_ \uparrow }\left( {{E_{\rm{F}}}} \right) + {N_ \downarrow }\left( {{E_{\rm{F}}}} \right)}}} \right|$[28]. 通过对Li2FeO2电子结构的计算, Li2FeO2自旋极化率P = 8.01%, 说明Li2FeO2呈现出比较弱的自旋极化. 但是对比半导体性的正极材料, Li2FeO2材料还是有更好的电导率.
为了研究锂离子Li+Immm-Li2FeO2材料中的扩散情况, 使用CI-NEB方法[20]对几条Li+的迁移路径进行了计算. 图1中标出了Li+分别沿a, b, c方向和ab对角方向的4条可能的扩散路径. 1) Path A: Li+沿图1a轴方向迁移的路径. 2) Path B: Li+沿图1b轴方向迁移的路径. Li+离子沿此方向迁移时, 需要从一个O原子的四面体中心迁移到下一个四面体的中心. 沿这个方向扩散还要直接跨过FeO4面, 所以Li+的迁移将受到Fe离子较强的排斥作用. Kang等[11]在研究Li2NiO2中Li+离子沿此路径迁移时, 发现势垒高度是沿a轴迁移的势垒大小的5倍多, 因此他们认为Li+离子沿这条路径迁移是不可能的. 对此, 本文没有计算沿此方向路径的迁移. 3) Path C: 沿图1c轴方向迁移的路径. 4) Path AB: 沿ab轴对角方向迁移的路径. 此路径中, Li+离子沿ab轴方向迁移, Li+离子从一个四面体中心跳到相邻的锂空位四面体中心.
根据以上分析, 选择了3条Li离子可能扩散的路径(path A, path AB, path C)进行计算. 除了考虑Immm-Li2FeO2材料, 还对比研究了同样的Immm结构的其他过渡金属正极材料Li2MO2 (M = Co, Ni, Cu), 对这4种材料进行的Li离子扩散势垒的计算结果如表4图7所示. 可以看出, Li2FeO2在所有这些体系中, 在各扩散路径上都有最小的跃迁势垒.
Li2FeO2 Li2CoO2 Li2NiO2 Li2CuO2
Path A 跃迁势垒/eV 0.39 0.45 0.40 0.61
跃迁步长/? 3.60 2.98 2.98 3.32
Path AB 跃迁势垒/eV 0.21 0.43 0.41 0.36
跃迁步长/? 3.04 2.76 2.70 2.84
Path C 跃迁势垒/eV 0.10 0.51 0.69 0.78
跃迁步长/? 4.32 3.50 3.62 4.12


表4不同跃迁路径的Li2MO2 (M = Fe, Co, Ni, Cu)的跃迁势垒与跃迁步长
Table4.Energy barriers and distance for different Li+ migration paths in Li2FeO2

图 7 Li2MO2 (M = Fe, Co, Ni, Cu)中Li+离子不同迁移路径的势垒 (a) Path A; (b) path AB; (c) path C (P1—P2)
Figure7. Energy barriers for different Li+ migration paths in Li2MO2 (M = Fe, Co, Ni, Cu): (a) Path A; (b) path AB; (c) path C (P1–P2).

图7(a)是计算得到的迁移路径和相应的势垒图. 从图7(a)可知, Li2FeO2材料中Li+离子沿Path A迁移到下一个Li空位时, 其迁移势垒为0.39 eV, 迁移步长为3.60 ?. 沿ab轴的对角方向迁移时, 计算的迁移路径和势垒的关系如图7(b)所示. 从图7(b)可以看出, 沿此方向(Path AB)迁移时, 迁移势垒为0.21 eV, 迁移步长为3.04 ?. 当沿c轴方向迁移时(Path C), 虽然Li+离子无法穿过Fe2+层并且一直沿c轴方向迁移, 但是Li+离子还是有可能先从初态P1位置迁移到对面的末态P2位置, 然后再沿其他方向迁移, 因此也有必要计算沿c轴方向Li层之间的Li+离子迁移, 图7(c)就是计算所得的迁移路径与势垒高度的关系, 即势垒为0.1 eV, 跃迁步长为4.32 ?. 综上所述, 对于Immm-Li2FeO2材料, 沿c轴方向相邻的LiO4层之间的Li离子迁移具有最小的迁移势垒. 虽然Li+离子很容易在此相邻的层间迁移, 但是继续沿c轴方向的迁移将遭遇FeO4层, Li+离子就无法继续沿c轴扩散. 由于沿ab轴对角方向的扩散势垒(0.21 eV)小于沿a轴方向的势垒(0.39 eV), 所以沿ab轴对角方向的扩散是最容易发生的Li+离子迁移. 这个结果与文献[9, 11]研究的Li2CuO2和Li2NiO2对应的Li+离子迁移的情况相一致. 本文中, 即便是锂离子扩散路径上的最大Li+离子迁移势垒(0.39 eV), 也比已有的Fe基Li+离子正极材料Li2FePO4[29,30]和Li2FeSiO4[31]具有更低的扩散势垒. 这意味着Li2FeO2中的Li+离子将有更高的扩散系数, 这对于Li2FeO2材料作为正极材料具有重要的意义. 利用Li+离子沿某一路径的迁移步长和所遇到的迁移势垒, 可以估算出Li+离子沿该路径的扩散系数: $D = {d^2}v \cdot$$ \exp \left( { - {E_{\rm{A}}}/{k_{\rm{B}}}T} \right)$[32,33], 式中d为迁移的距离, v为尝试频率(即晶格振动的频率, 一般可取为1013 Hz), EA为势垒高度, kB为玻尔兹曼常数, T为温度. 根据本文计算结果, 可以算出Li+离子分别沿ab轴对角方向和沿a轴方向迁移时的扩散系数随温度的变化, 结果如图8所示. 从图8可以看出, Li+离子沿ab轴对角方向的扩散系数远大于沿a轴方向的扩散系数(因为沿a轴方向迁移的势垒大于沿ab轴对角方向的迁移势垒). 室温附近(300 K), 沿ab轴对角方向的扩散系数约为1.34 × 10–5 cm2/s, 而沿a轴方向的扩散系数则只有1.81 × 10–8 cm2/s. 随着温度的增加, 扩散系数的增加有一定的“增速”, 但是增加的不是很大.
图 8 Li2FeO2中(a) path AB和(b) path A方向Li+离子扩散系数随温度的变化
Figure8. Temperature dependence of Li ion diffusion coefficients along (a) path AB and (b) path A in Li2FeO2.

本文采用基于DFT的第一性原理方法计算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2FeO2的声子谱、电子结构和Li+离子的迁移路径及扩散系数, 并与其他同样结构的Li2CoO2, Li2NiO2, Li2CuO2进行了对比. 结果发现, Immm-Li2FeO2材料具有结构稳定性, 呈铁磁性, Fe2+外层d电子更容易处于低自旋态, 自旋极化P = 8.01%. 从能带结构可以看出, Immm-Li2FeO2具有“半金属”材料的特征, 计算的自旋向上的能带表现为间接带隙的半导体, 带隙为2.61 eV, 自旋向下的能带表现出金属特性. 假设Li离子沿最近邻的空位进行扩散, 我们计算并分析了4条Li+离子迁移路径的扩散势垒, 结果显示: Li+离子在c轴方向Li层之间的迁移具有最小的势垒, 迁移势垒为0.1 eV; 沿ab轴方向迁移的势垒为0.21 eV; 而沿a轴方向迁移的势垒为0.39 eV. 这些势垒比Li2CoO2, Li2NiO2, Li2CuO2材料中计算的势垒小, 也比已有报道的其他Fe基Li+离子正极材料的Li迁移势垒更低, 意味着对Immm-Li2FeO2材料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 沿Path AB路径的扩散系数约为1.34 × 10–5 cm2/s, 远远大于沿Path A路径的扩散系数, 约为1.81 × 10–8 cm2/s.
相关话题/计算 材料 电子 结构 金属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系列CoMnZn<i>Z</i>四元Heusler化合物的结构和半金属铁磁性
    摘要:通过第一原理计算理论预测了CoMnZnZ(Z=Si,Ge,Sn,Pb)系列Heusler合金的弹性常数、电子结构和磁性,并根据弹性常数计算得到弹性模量等参量,计算了该系列化合物声速和德拜温度.计算采用全势线性缀加平面波方法,交换相关函数采用基于Perdew-Burke-Ernzerhof的广义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金刚石-碳化硅超硬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
    摘要:不同于延性介质,脆性介质的失效破坏严重制约着材料的强度.本文采用一种定量描述脆性介质力学性质的格点-弹簧模型,研究了金刚石-碳化硅超硬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及其细观损伤机理,有助于避免灾变破坏、提高冲击强度.在模型中,通过构建不同体积分数比的金刚石和碳化硅两相复合材料,模拟获得了经受冲击波压缩形变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基于有效介质理论的物理性能计算模型的软件实现
    摘要:在改进的有效介质理论的基础上采用C++/Qt混合编程,设计并开发出一套复合材料物理性能模拟计算软件—CompositeStudio.该软件通过格林函数对本构方程进行求解,计算体积分数、颗粒长径比、取向分布、宏观位向对复合材料有效性能的影响.目前软件开发了弹性模量和介电常数两个模块,提供了友好的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纳米氧化锡负极材料锂化反应机理的原位透射电镜研究
    摘要:二氧化锡(SnO2)材料因具有储量丰富、理论容量高、嵌脱锂电位安全等一系列优点,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中受到广泛关注.然而,SnO2纳米材料在锂化反应过程中的机理,尤其是第一步转化反应是否可逆尚存在争议.本文利用常规水热法成功制备了平均粒径为4.4nm的SnO2纳米颗粒,并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中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风云四号A星和GOES-13相对论电子观测数据在轨交叉定标及数据融合研究
    摘要:地球磁层空间的相对论电子通过内部充放电效应,能够导致在轨航天器彻底失效.由于对这种空间粒子的特性和物理机制仍不清楚,磁层空间相对论电子一直是空间环境探测和空间科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开展相关磁层空间环境特性的研究和粒子辐射环境建模等,需要同时使用来自不同卫星、不同探测器的观测数据.消除不同探测器之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基于宽禁带GaN基异质结结构的垂直型高温霍尔传感器
    摘要:目前市场主流的窄禁带材料霍尔磁场传感器主要工作在室温或低温环境,而新型的宽禁带GaN材料霍尔传感器虽然适用于高温,但器件结构主要是水平型,受制于异质结界面过高的纵向电场约束,能探测平行器件表面磁场的垂直型结构至今未见报道,因此技术上无法实现单一芯片三维磁场探测.针对该难题,本文提出基于宽禁带A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微纳光子结构中光子和激子相互作用
    摘要:微纳光子结构中超强的光场局域给光和物质相互作用带来了新的研究机遇.通过设计光学模式,微纳结构中的光子和激子可以实现可逆或者不可逆的能量交换作用.本文综述了我们近年来在微纳结构,尤其是表面等离激元及其复合结构中光子和激子在强弱耦合区域的系列研究工作,如高效可调谐及方向性的单光子发射,利用电磁真空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旋转对称表面等离激元结构中极端局域光场的准正则模式分析
    摘要:金属微纳结构中表面等离激元能够将自由空间光场局域到亚波长甚至纳米尺度,增强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等各种物理过程,为等离激元光学在诸多领域带来诱人的应用.然而,目前对表面等离激元光学模场的局域性定量描述仍主要基于直观的空间几何尺寸确定的模式体积,并常被用于刻画模场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强度.本文基于准正则模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等离激元材料和器件的动态调控研究进展
    摘要:等离激元学连接着光子学和电子学,在光产生、显微显示、数据存储、光集成和光子芯片、传感技术和纳米制造技术等方面展示出重要应用,正极大地促进既拥有纳米电子学的尺寸又兼有介电光子学速度的新一代信息材料和器件的发展.但是,传统上绝大部分等离激元材料和器件都是基于静态的设计,即一旦被制备,其性能也就确定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金属亚波长结构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
    摘要:灵敏度高、可重复性好的固态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基板可作为生物医学、环境科学、化学化工、纳米科技等领域的生化感测器,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传统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基于金属颗粒提供的局域表面等离谐振这一物理机制,但其组装不易且模式损耗大.本文基于周期性金属亚波长结构,构建增强拉曼散射信号的“热点”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