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纳米氧化锡负极材料锂化反应机理的原位透射电镜研究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9

摘要:二氧化锡(SnO2)材料因具有储量丰富、理论容量高、嵌脱锂电位安全等一系列优点, 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中受到广泛关注. 然而, SnO2纳米材料在锂化反应过程中的机理, 尤其是第一步转化反应是否可逆尚存在争议. 本文利用常规水热法成功制备了平均粒径为4.4 nm的SnO2纳米颗粒, 并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中构建了微型锂离子电池原型器件, 对SnO2纳米颗粒在充放电过程中的微观形貌和物相演变进行原位表征. 实验结果表明, SnO2纳米颗粒在嵌锂过程中率先生成了纳米尺寸的中间相Sn, 随后发生了合金化反应转变为Li22Sn5相. 脱锂反应后, Li22Sn5相转变为SnO2. 分析认为, 纳米晶界阻碍了Sn颗粒的聚集长大, 使得Sn和Li2O能够充分接触, 进而使脱锂反应能够完全进行, 生成SnO2. 研究结果对于如何提高SnO2基电极材料可逆比容量和循环性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SnO2纳米颗粒/
锂化反应机理/
原位表征

English Abstract


--> --> -->
锂离子电池因具有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寿命等特点, 被广泛用作便携式电子设备、纯动力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等的能源供给[18]. 对于锂离子电池而言, 负极材料是决定其可逆比容量、循环寿命等性能优劣的关键要素之一. 因此, 研究和开发具有低成本、高比容量、长循环寿命和对环境友好的新负极材料以取代目前普遍商用的低比容量的石墨电极(375 mAh·g–1)是非常必要的[911]. 近年来, SnO2由于其高理论比容量(1494 mAh·g–1)、成本低廉以及储量丰富等优点受到广泛关注[1217]. SnO2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反应机理主要分为两步. 首先, 是Li+嵌入SnO2中时的转化反应,
${\rm{Sn}}{{\rm{O}}_{\rm{2}}}{\rm{ + 4L}}{{\rm{i}}^ + }{\rm{ + 4}}{{\rm{e}}^ - } \to {\rm{Sn + 2L}}{{\rm{i}}_{\rm{2}}}{\rm{O}},$
紧接着是生成LixSn的合金化反应[1821]:
${\rm{Sn + }}x{\rm{L}}{{\rm{i}}^ + } + x{{\rm{e}}^ - } \leftrightarrow {\rm{L}}{{\rm{i}}_x}{\rm{Sn}}\;\; (0\leqslant x \leqslant 4.4).$
这两步反应中, 前者的理论容量为711 mAh·g–1, 后者为783 mAh·g–1. 然而, SnO2在首次充放电后具有很大的初始不可逆容量损失(50%), 这被普遍认为是由于第一步转化反应的不可逆导致的[2228]. 2010年, Huang等[29]首次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TEM)原位观察了单根SnO2纳米线(直径 > 100 nm)的锂化过程, 并发现SnO2的转化是不可逆的, 因此使得SnO2的初始库仑效率较低. 然而, 2018年, Hu等[30,31]通过对拥有大量晶界的SnO2纳米片负极材料进行恒流充放电和循环伏安测试, 认为其充放电循环过程中材料可逆比容量的下降与Sn颗粒尺寸有关. 该研究通过对循环过程中Sn颗粒粒径变化的统计和拟合, 预估11 nm是使得第一步反应可逆与否的尺寸临界值. 因此研究颗粒尺寸小于11 nm的SnO2的嵌锂和脱锂行为对理解第一步反应可逆与否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利用水热法制备出平均颗粒尺寸为4.4 nm的SnO2纳米颗粒, 并在TEM中构筑微型锂离子电池原型器件. 通过改变电极两端偏压方向, 观察了SnO2纳米颗粒在嵌锂-脱锂过程中的结构和物相演变行为. 实验发现SnO2纳米颗粒嵌锂反应分为两步, 并且发现其脱锂反应过程中, Sn和Li2O可逆地转化成SnO2相.
水热法制备SnO2纳米颗粒: 1) 称量0.3684 g的SnCl4·5H2O, 将其置入250 mL烧杯中; 2) 加入40 mL的去离子水, 搅拌并超声30 min, 直至SnCl4·5H2O完全溶解, 并得到无色透明溶液; 3) 将得到的无色透明溶液置入高压反应釜中, 并在130 ℃下反应8 h; 4) 将反应釜冷却至室温, 并将得到的乳白色悬浮液分别用去离子水和无水乙醇离心洗涤各三次; 5) 将得到的白色沉淀置入60 ℃恒温干燥箱中, 干燥24 h, 研磨后得到的白色粉末即为所制备的SnO2纳米颗粒.
样品表征及分析: 1) SnO2纳米颗粒粉末样品的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 XRD)图谱由SmartLab智能X射线衍射仪测得; 2)利用TEM Titan 80-300对所制得的样品的形貌与组分进行分析, TEM的加速电压为300 kV.
原位嵌锂-脱锂实验分析: 利用电学样品杆Nanofactory STM-TEM system进行电化学实验, 其基本的微型锂离子电池原型器件结构如图1所示. 搭建方法如下: 1) 将粉末样品置于去离子水中, 超声分散后滴在预先准备好的半铜网上, 烘干, 作为微型电池的负极; 2) 截取适当长度金线, 并使用导电银胶将半铜网固定在金线上, 再将金线固定在电学样品杆的左端; 3) 将沾有锂金属的钨针尖固定在右方的铜帽上, 作为微型锂离子电池中的正极; 4) 将电学样品杆各部分结构组装完成后, 在光学显微镜下适度调整钨针尖与半铜网之间的距离, 以利于在TEM中进行更便捷的操作.
图 1 基于透射电镜的锂离子电池原型器件原位测试示意图
Figure1. Schematic diagram of a prototype device for a lithium ion battery in the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2
3.1.SnO2纳米颗粒形貌结构的表征
-->利用水热法制备的SnO2纳米颗粒的XRD图谱、TEM图像、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igh resolu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HRTEM)图像、选区电子衍射(selected area electron diffraction, SAED)图像以及相应的晶体学结构如图2所示. 图2(a)为XRD图谱, 在$2\theta $约为26.6°, 33.9°, 38.9°, 42.6°, 54.8°, 57.8°, 61.9°, 64.7°, 71.3°, 78.7°和83.7°处出现了衍射峰, 分别对应SnO2的(110), (101), (200), (211), (220), (002), (310), (112), (202), (321)和(222)面, 测试结果与标准四方金红石结构的SnO2 (JCPDS, PDF no 41-1445, P42/mnm (136))图谱相吻合. 图2(b)为所制备的SnO2的TEM像, 可以看出该样品是由许多纳米颗粒组成的团簇. 图2(c)为SnO2的HRTEM像, 其晶面间距分别为0.334 nm和0.264 nm, 对应着四方相SnO2的(110)晶面和(101)晶面. 这种由单个SnO2纳米晶体堆积而成的SnO2颗粒间存在大量的晶界, 而这些丰富晶界的存在会增加电极和电解质之间的界面接触, 降低Li+和e的扩散能垒, 因而更有利于Li+和e在纳米SnO2中的快速传输[32]. 图2(d)所对应的SAED图, 多晶衍射环花样从内到外标定为(110), (101), (220), (202), (222)面, 均属于四方相SnO2. 该四方相SnO2晶体结构示意图如图2(e)所示, 阴离子O2-的排列方式近似为六方密堆, 阳离子Sn4+填充了可利用的氧八面体位置的一半. 图2(f)是所制备的SnO2纳米颗粒的粒径分布柱状图, 从图中可以得到样品的平均粒径为4.4 nm.
图 2 SnO2纳米颗粒的表征 (a) SnO2纳米颗粒的XRD图谱; (b) 低倍率下的SnO2纳米颗粒的TEM像, 比例尺为50 nm; (c) SnO2纳米颗粒的高分辨像, 比例尺为2 nm; (d) SnO2纳米颗粒的SAED图像; (e) 四方相SnO2纳米颗粒的晶体结构; (f) SnO2纳米颗粒粒径尺寸分布
Figure2. Characterization of SnO2 nanoparticles: (a) XRD pattern of the as-prepared SnO2 nanoparticles; (b) TEM image of SnO2 nanopaticles; (c) HRTEM of SnO2 nanoparticles; (d) SAED of SnO2 nanoparticles; (e) 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tetracoral SnO2; (f) distribution of SnO2 nanoparticles size.

2
3.2.SnO2纳米颗粒材料锂化过程反应机理
-->为了研究SnO2纳米颗粒嵌锂-脱锂时结构与物相演变的电化学过程, 我们在TEM中构筑了如图1所示的纳米尺寸的全固态锂离子电池原型器件. 该电池以SnO2纳米颗粒为工作电极、Li为对电极和锂源、因氧化而在金属Li表面生成的Li2O为固态电解质. 在透射电镜中, 钨针尖被压电陶瓷驱动, 使得钨针尖上的Li/Li2O层和铜网上的SnO2纳米颗粒逐渐接触. 此时, 在两电极间施加特定方向的恒定电压, 可驱动Li+通过Li2O层向SnO2纳米颗粒传输, 实现SnO2纳米颗粒的锂化反应, 随后改变施加偏压方向可实现脱锂反应过程.
图3(a)为以SnO2纳米颗粒为工作电极时的微型锂离子电池的TEM图. 当对电极两端施加–2 V的偏压时, Li+从Li/Li2O层一端向SnO2一端传输. 由于Li+的嵌入, SnO2纳米颗粒体积开始膨胀, 施加偏压106 s后形貌见图3(b), 所标识区域的体积膨胀至原体积的154.72%. 图3(g)(k)的锂化时间序列图片展示了SnO2纳米颗粒在第一次锂化过程中形貌的动态演化过程. 在嵌锂过程中, SnO2纳米颗粒团簇结构稳定, 未见明显碎裂. 黑色箭头标记了锂化反应前端位置的变化, 随着反应的进行, 反应前端生成了Li2O相[2,4,29,31]. 通过对HRTEM以及SAED图像的分析, 得到了更多锂化反应过程中的结构与物相演变的信息. 图3(c)为施加电压一段时间后的HRTEM像, 通过对HRTEM图像的分析可知, 该纳米晶晶格间距分别为0.279 nm和0.202 nm, 分别对应着四方相Sn的(101)和(121)面, 该Sn颗粒的粒径约为4.2 nm. 对该样品(图3(c))进行SAED分析, 其结构如图3(d)所示, 多晶衍射环花样从内到外标定为四方相Sn的(101), (121), (112), (420)面. 当嵌锂反应结束后, 产物中出现Li22Sn5合金相, 如图3(e)所示. 图3(f)为反应完全结束后的SAED图, 衍射花样从内到外标定为Li22Sn5的(331), (733), (931), (10 82), (13 33)和Li2O的(311), (400), (331), (422), (440)面. 由此可知, 在SnO2纳米颗粒的嵌锂过程中, 发生了两步反应. 第一步为转化反应,
图 3 SnO2纳米颗粒第一次嵌锂前后的变化 (a) SnO2嵌锂前的形貌, 比例尺为15 nm; (b) SnO2第一次嵌锂后的形貌, 比例尺为15 nm; (c) SnO2嵌锂一段时间后的HRTEM像, 比例尺为1 nm; (d) SnO2嵌锂一段时间后的SAED图; (e) SnO2第一次嵌锂结束后的HRTEM图, 比例尺为5 nm; (f) SnO2第一次嵌锂结束后的SAED图; (g)?(k) SnO2纳米颗粒第一次锂化过程, 比例尺为10 nm
Figure3. Changes of SnO2 nanoparticles during the first lithiation: (a) Morphology of SnO2 before lithiation; (b) morphology of SnO2 after first lithiation; (c) HRTEM image of SnO2 after a moment; (d) SAED pattern of SnO2 after a moment; (e) HRTEM image of SnO2 after first completely lithiated; (f) SAED pattern of SnO2 after first completely lithiated; (g)?(k) SnO2 nanoparticle first lithiation process.

${\rm{4L}}{{\rm{i}}^ + }{\rm{ + 4}}{{\rm{e}}^ - }{\rm{ + Sn}}{{\rm{O}}_{\rm{2}}} \to {\rm{2L}}{{\rm{i}}_{\rm{2}}}{\rm{O + Sn}},$
第二步反应为合金化反应,
${\rm{22L}}{{\rm{i}}^ + }{\rm{ + 22}}{{\rm{e}}^ - }{\rm{ + 5Sn}} \to {\rm{L}}{{\rm{i}}_{{\rm{22}}}}{\rm{S}}{{\rm{n}}_{\rm{5}}}.$

2
3.3.SnO2纳米颗粒材料脱锂过程反应机理
-->在研究材料脱锂的实验中, 对SnO2纳米颗粒施加2 V电压, 使得Li+从被完全锂化的Li22Sn5相中脱出. 脱锂过程中的形貌对比图如图4(a)图4(b)所示, 图4(e)(l)的脱锂时间序列图片展示了在第一次脱锂过程中的形貌的动态演变过程. 当Li+从SnO2负极材料中逐渐脱出, 427 s内, 所标志区域的体积缩减至初始的62.55%. 图4(c)为材料脱锂后产物的HRTEM图像, 其晶面间距为0.298 nm,与正交相SnO2的(111)面相对应. 图4(d)所示的SAED图像中, 多晶衍射环花样从内到外标定为正交相SnO2的(111), (112), (130), (113)面. 由此可知, 在SnO2纳米颗粒的脱锂过程中, 存在着第一步转化反应可逆的现象, 即
图 4 SnO2纳米颗粒脱锂前后的变化 (a) SnO2第一次脱锂前的形貌, 比例尺为40 nm; (b) SnO2第一次脱锂后的形貌, 比例尺为40 nm; (c) SnO2第一次脱锂结束后的HRTEM图, 比例尺为1 nm; (d) SnO2第一次脱锂结束后的SAED图; (e)—(l) SnO2纳米颗粒第一次脱锂过程, 比例尺为40 nm; (m) SnO2纳米颗粒第二次嵌锂后的HRTEM图, 比例尺为1 nm; (n) SnO2纳米颗粒第二次嵌锂后的SAED图; (o) SnO2纳米颗粒第二次脱锂后的HRTEM图, 比例尺为1 nm; (p) SnO2纳米颗粒第二次脱锂后的SAED图
Figure4. Changes of SnO2 nanoparticles during the delithiation: (a) Morphology of SnO2 before delithiation; (b) morphology of SnO2 after first delithiated; (c) HRTEM image of SnO2 after completely first delithiated; (d) SAED pattern of SnO2 after first completely delithiated; (e)–(l) SnO2 nanoparticle first delithiation process; (m) HRTEM image of SnO2 after second lithiated; (n) SAED pattern of SnO2 after second lithiated; (o) HRTEM image of SnO2 after second delithiated; (p) SAED pattern of SnO2 after second delithiated.

${\rm{Sn + 2L}}{{\rm{i}}_{\rm{2}}}{\rm{O}} \to {\rm{Sn}}{{\rm{O}}_{\rm{2}}}{\rm{ + 4L}}{{\rm{i}}^ + }{\rm{ + 4}}{{\rm{e}}^ - }.$
综上所述, 小尺寸的SnO2纳米颗粒在反应过程中生成了尺寸更小的Sn颗粒, 并且SnO2纳米团簇中的大量晶界阻碍了Sn颗粒在晶粒间的传输与团聚, 抑制了Sn颗粒尺寸的增加[3234], 使得脱锂过程中Sn能够与Li2O充分接触发生逆反应生成SnO2[35], 有利于SnO2在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时的可逆比容量的保持. 脱锂后生成的SnO2为亚稳定的正交相, 该相通常能够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直接合成或由四方相SnO2的相变得到[36-38]. Carvalho等[39]利用三元锡基氧化物, 在750 ℃下合成了正交相的SnO2, 作者认为, 外应力对正交相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 因此, 本实验中正交相SnO2的形成可归因于嵌锂-脱锂过程中的晶体间应力.
为了研究SnO2相变对嵌锂-脱锂过程的影响, 通过二次嵌锂-脱锂实验, 观察SnO2纳米颗粒在第二次嵌锂-脱锂过程中微观结构与物质的演变, 如图4(m)所示, 第二次嵌锂后, 晶粒的晶面间距为0.380 nm, 对应着立方相Li22Sn5的(511)晶面. 多晶衍射环花样从内到外标定为(511), (533), (733), (11 33), (13 33)面, 均属于立方相Li22Sn5. 第二次脱锂后, 晶粒的晶面间距为0.298 nm, 对应着正交相SnO2的(111)晶面. 多晶衍射环花样从内到外标定为(111), (112), (130)面, 均属于正交相SnO2. 第二次充锂和脱锂的结果与第一次相同.
本文利用水热法制备了平均粒径为4.4 nm的SnO2纳米颗粒, 并在TEM中进行原位电化学实验, 实时地观察了SnO2纳米颗粒在锂化-脱锂过程中结构和物相的演变. SnO2纳米颗粒在嵌锂后先生成了中间相Sn, 而后继续发生合金化反应, 并生成了Li22Sn5. 脱锂反应发生后, Li22Sn5最终转变为SnO2, 说明本实验中粒径大小为4.2 nm的Sn颗粒能够与Li2O充分接触, 使得锂化反应的第一步可逆. 因此, 通过降低并保持氧化物负极材料中间相产物的尺寸, 可提高电池的可逆比容量. 本文的研究结果为设计下一代高容量锂离子电池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关话题/纳米 材料 结构 过程 实验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基于宽禁带GaN基异质结结构的垂直型高温霍尔传感器
    摘要:目前市场主流的窄禁带材料霍尔磁场传感器主要工作在室温或低温环境,而新型的宽禁带GaN材料霍尔传感器虽然适用于高温,但器件结构主要是水平型,受制于异质结界面过高的纵向电场约束,能探测平行器件表面磁场的垂直型结构至今未见报道,因此技术上无法实现单一芯片三维磁场探测.针对该难题,本文提出基于宽禁带A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微纳光子结构中光子和激子相互作用
    摘要:微纳光子结构中超强的光场局域给光和物质相互作用带来了新的研究机遇.通过设计光学模式,微纳结构中的光子和激子可以实现可逆或者不可逆的能量交换作用.本文综述了我们近年来在微纳结构,尤其是表面等离激元及其复合结构中光子和激子在强弱耦合区域的系列研究工作,如高效可调谐及方向性的单光子发射,利用电磁真空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表面等离激元纳米聚焦研究进展
    摘要:表面等离激元是束缚于金属纳米结构表面的电磁模式,具有突破光学衍射极限和局域场增强等特点.当表面等离激元沿一维锥形纳米结构表面传播时,由于纳米聚焦效应,使得等离激元能量汇聚于锥形结构的纳米尖端,从而在该位置产生巨大的局域场增强.这一现象为电磁场能量在纳米尺度的定向输送提供了十分有效的路径,在分子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旋转对称表面等离激元结构中极端局域光场的准正则模式分析
    摘要:金属微纳结构中表面等离激元能够将自由空间光场局域到亚波长甚至纳米尺度,增强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等各种物理过程,为等离激元光学在诸多领域带来诱人的应用.然而,目前对表面等离激元光学模场的局域性定量描述仍主要基于直观的空间几何尺寸确定的模式体积,并常被用于刻画模场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强度.本文基于准正则模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等离激元材料和器件的动态调控研究进展
    摘要:等离激元学连接着光子学和电子学,在光产生、显微显示、数据存储、光集成和光子芯片、传感技术和纳米制造技术等方面展示出重要应用,正极大地促进既拥有纳米电子学的尺寸又兼有介电光子学速度的新一代信息材料和器件的发展.但是,传统上绝大部分等离激元材料和器件都是基于静态的设计,即一旦被制备,其性能也就确定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金属亚波长结构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
    摘要:灵敏度高、可重复性好的固态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基板可作为生物医学、环境科学、化学化工、纳米科技等领域的生化感测器,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传统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基于金属颗粒提供的局域表面等离谐振这一物理机制,但其组装不易且模式损耗大.本文基于周期性金属亚波长结构,构建增强拉曼散射信号的“热点”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基于亚波长人工微结构的电磁波减反增透研究进展
    摘要:电磁波抗反射技术在太阳能电池、光学透镜、红外传感、探测器等众多应用场景中至关重要,长久以来一直是先进光学系统、光电器件研究领域热点方向之一.本文简略回顾了传统的减反的理论与方法;侧重介绍了近几年来基于亚波长人工微结构材料的电磁波减反增透相关研究进展,主要内容包括局域表面等离激元抑制光反射增强光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纳米流体液膜蒸发自组装双尺度沉积结构三维模拟
    摘要:纳米流体液膜在自然状态下蒸发干燥后除了形成单一尺度的网状连续结构、枝状分形结构以及微尺寸环结构等沉积结构,还会形成双尺度细胞网络沉积结构和双尺度纳米粒子环状沉积结构.为了更直观地研究纳米流体液膜双尺度沉积结构的形成机理,本文在二维动力学蒙特卡罗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三维动力学蒙特卡罗模型,并加入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钙钛矿NaFeF<sub>3</sub>结构物性的理论研究及应力和掺杂调控
    摘要: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了氟化物钙钛矿NaFeF3的基态电子态和磁构型,并模拟分析了衬底应力和阴离子置换对材料基本物性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NaFeF3块材的G-AFM磁基态十分稳定,不会受到衬底应力调控以及F位氧掺杂的影响.当低浓度掺杂(~8.3%)时,氧离子倾向于替换FeF2面内的F,形成非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暗声学超材料型充液管道的低频消声特性
    摘要:充液管道低频声的有效吸收和消减一直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难题.受声学超材料理论启发,本文设计了一种沿管道轴向方向等距布置小体积声学短管的充液周期管道系统.该管道系统可以诱发声波传播超宽低频带隙的产生,使得声波在带隙频率范围内传播将被显著衰减,乃至无法透射,近乎被完全吸收,称为暗声学超材料型充液管道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