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地理学本体论:内涵、性质与理论价值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9

刘凯1,, 汤茂林2, 刘荣增1, 秦耀辰3
1.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郑州 450002
2.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南京 210023
3. 河南大学黄河中下游地理数字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封 475001

On the connotation, nature and theoretical value ofontology of geography

LIUKai1,, TANGMaolin2, LIURongzeng1, QINYaochen3
1. 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cience, He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Zhengzhou 450002, China
2. 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3, China
3. Ministry of Education Key Laboratory of Geospatial Technology for Middle and LowerYellow River Regions,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1, Henan, China
收稿日期:2016-09-28
修回日期:2017-01-2
网络出版日期:2017-04-20
版权声明:2017《地理学报》编辑部本文是开放获取期刊文献,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自由使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教学等,但不允许用于商业目的.
基金资助: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15YJA720003)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刘凯(1972-), 男, 河南泌阳人, 博士, 副教授, 中国地理学会会员(S110010179M), 主要从事地理学哲学、地理信息科学与城市区域发展研究。E-mail: liukai106@126.com



展开

摘要
科学哲学研究表明,本体论问题的探讨对于具体学科的科学哲学研究和理论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界定了地理学本体论的内涵,讨论了地理学方法论、本体论和地理学哲学的关系,比较和分析了哲学本体论与地理学本体论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阐述了地理学本体论的性质,概括了地理学本体论的理论价值。地理学本体论包括两个层面:地理学家和地理学流派的哲学本体论观念、地理学理论的本体论承诺,地理学家的本体论影响和决定着地理学家的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选择,而某个地理学理论的本体论承诺则是该理论得以成立的前提和基础。

关键词:地理学;科学哲学;本体论;多元化;方法论;理论价值
Abstract
Research on the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of science shows that discussion of the ontological problem is of fundamental significance for the study of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heory of a certain specific discipline. Natural and social sciences researches are inseparable from the philosophical guidance. The philosophy of geography is the ideological basis of geography. Th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of geography is methodology-oriented, which usually lays emphasis on "logical structure of explanation of geography", and ignores the discussion of its ontology. This article, in the context of philosophy of science,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methodology, ontology and philosophy of geography, defines the connotations of geographical ontology, analyzes the link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philosophical ontology and scientific ontology of geography, clarifies the nature of geographical ontology, and summaries its theoretical values. The ontology of geography does not only involve the philosophically ontological belief of geographers and geographical schools but also the ontological commitment of the theory of geography. As different geographers hold different philosophical viewpoints, their ontological beliefs are different; and one geographical theory holds an ontological commitment of "what there is to be", and thus the nature and kinds of objectives referred to by the theory are determined. The ontological beliefs of geographers determine their epistemology, methodology and axiology, and the ontological commitment of a geographical theory is the premise and basis of the theory to be constructed.

Keywords:geography;philosophy of science;ontology;pluralism;methodology;theoretical value

-->0
PDF (550KB)元数据多维度评价相关文章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导出EndNoteRisBibtex收藏本文-->
刘凯, 汤茂林, 刘荣增, 秦耀辰. 地理学本体论:内涵、性质与理论价值[J]. , 2017, 72(4): 577-588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704002
LIU Kai, TANG Maolin, LIU Rongzeng, QIN Yaochen. On the connotation, nature and theoretical value ofontology of geography[J]. 地理学报, 2017, 72(4): 577-588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704002

1 引言

本体论(ontology)最早起源于古希腊,从词源学上来讲,“onto”的意思为“being”(存在),“logy”(希腊文为logos)的意思为“science”,因此,本体论是一门研究“存在”的学科[1],是研究存在的一般本质和规律的科学[2]。计算机与信息学界****把哲学本体论引入自己的领域,定义更为具体:研究实在的各领域中对象的种类、结构、属性、过程和关系是什么的学科[3];科学哲学界把科学的本体论定义为“根据目前科学广泛接受理论的观点‘世界中何物存在’”[4]。本体论被哲学家视为形而上学的同义词[3],如Heidegger认为“一切形而上学的思想都是本体论,或者,它压根儿什么都不是”[5]
当代(社会)科学哲学的研究表明,在具体学科的科学哲学和理论研究中本体论都是根本的理论问题[6],每门经验科学都需要某种形而上学基础[7-8]。随着本体论的当代复兴[9],社会科学中经济学本体论[10]、政治学本体论[11-12]、历史学本体论[13]、自然科学本体论(科学实在论)[4]、具体学科如数学本体论[14]、物理学本体论[15]等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对相关学科的理论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与哲学把本体论作为研究的基本内容相比,在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中本体论则体现了研究者关于研究对象的基本信仰与观念。
近代地理学产生以来,对地理学性质和方法论的探讨一直贯穿于地理学发展的整个历史[16]。Kant较早探讨了地理学知识体系和性质,他的地理学是“关于空间的科学”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后来的地理学家Alfred Hettner、Richard Hartshorne地理学方法论的思想来源[17],这也可以说是对地理学进行系统哲学研究的肇始。20世纪20年代后,随着科学哲学思想的成熟和向地理学的渗透,地理学史上出现了Hartshorne与Schaefer方法论之争[18],地理学开始以理论化为目标的计量革命。20世纪70年代之后,人文主义地理学、激进地理学、后现代地理学的出现和发展,地理学的哲学和方法论研究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地理学家不仅开始关注地理学研究中不同哲学流派的方法论原则,也开始深入讨论地理学家的哲学信仰和哲学本体论问题[19]。随着空间分析方法在地理学中的广泛应用,也有****开始认识到在这背后地理学本体论问题探讨的缺失[20]
国内对地理学进行较系统的哲学研究可以上溯至民国时白眉初的《地理哲学》[21]。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内地理学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地理学哲学研究和高层理论建设的落后也成为地理学学术界与地理学家的共识[22-23]。白光润把其根源归结为地理学的哲学贫困[24];蔡运龙、叶超等****呼唤加强地理学方法论探索和革新[25-26],加强地理哲学与理论建设[26-27]。人们开始关注和探讨地理学方法论问题并取得一定进展[28],但地理学哲学研究从整体上看还比较滞后,地理学本体论问题的探讨仍然没有受到重视:一方面这与本体论的历史发展有直接关系,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地理学哲学在国内发展的窘迫境况。由于本体论相对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前提性地位[11],地理学本体论问题的探讨就显得特别重要。本文试图从科学哲学视角出发,探讨地理学本体论的定义、内涵、性质以及与方法论的关系,并概括本体论研究对地理学理论和地理学哲学发展的价值与现实意义。

2 地理学方法论与本体论的重要性

科学研究需要哲学的指导、反观与思考,需要某种形而上学基础[29],几乎是科学界与哲学界的共识,物理学家Max Plank指出[30],“……研究者的一般哲学思想将自始至终对其科研工作产生某种影响”。哲学家Ludwig Wittgenstein则强调哲学的根本目标是从逻辑上澄清思想,并为思想划界。地理学家也认识到哲学对地理学的作用,例如Hill指出,“所有的研究都是由哲学信仰所引导。这些信仰影响或者启动了研究课题的选择、研究方法的选取以及不断演化的完成研究的方式。简而言之,哲学问题渗透到了地理研究的各个方面”[31]。Anuqin则认为,“过去任何时候和一切国家里,地理学理论都是和哲学有这样和那样的联系的”[32]
地理学方法论一直是地理学哲学关注的核心内容,地理学史上曾出现几次重要的争论,这不仅引起了地理学思想革新,也丰富了地理学哲学。对于地理学方法论,不同的****从不同侧面论述了其对于地理学的重要意义,例如,Schaefer认为,“方法论就是要明确一门学科在整体科学系统中的地位和范围以及学科概念的特征和本质”[18];Hettner指出比划清科学任务线更重要得多的是关于科学的方法论的研究”[33]。但对方法论的观点却有不同的论述,Johnston认为方法论是“一套指示研究和争论将如何在学科内进行的规则和程序”[19]12-13;蔡运龙等认为方法论是方法的科学化[28]
地理学研究需要方法论,也更需要一个完整的哲学框架。Harvey认为,“但是仅仅选择某种逻辑上连贯的方法论是不能解决地理学问题的,还需要一些更多的东西。这个‘更多的东西’指的是适当的地理哲学……对一定研究的目的对象,若不作出预先的哲学决定,就常常不可能作出更好的方法论决定。”[34]577。这里“对一定研究的目的对象”的“哲学决定”就隐含着某种本体论的界定。Johnston认为,“每一种学科的哲学都包含某种认识论又包括某种本体论……它们一起被用来限定某种方法论”[19]13;Kitchin等[35]认为,方法论是“一套可以应用于进行调查研究某种现象或形势的规划和程序(在此框架内受认识论和本体论的支配)”,而本体论则是“支持理论和观念体系的一系列特定的假设”。钱学森在对地理科学方法论的论述中,也要求遵循一般的本体论与方法论统一的逻辑原则[36]
可以看出,方法论是地理学哲学研究的一个方面,地理学哲学既研究方法论问题也应该探讨本体论问题,这不仅符合哲学上的逻辑关系,而且也是地理学哲学完善与发展的内在要求。建国后,中国地理学哲学的探讨是在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框架下进行的,以至于一些****陷入把地理学哲学狭义地理解为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误区,混淆了地理学哲学和认识论、方法论的关系,使人们对地理学哲学的理解片面化与狭义化。这样就可能会把地理学理论的创新仅仅限于认识论、方法论创新,也会导致忽视地理学思想嬗变的根源是地理学家世界观与本体论发生变革的事实。因此地理学本体论的提出和探讨有利于人们实现对地理学哲学的全面理解,系统地发展地理学哲学,并为地理学理论发展提供新的向度和路径。

3 地理学本体论研究的哲学与逻辑根据

3.1 本体论的复兴与地理学本体论研究的缺失

本体论曾是传统西方哲学的核心,由于近代西方哲学开始认识到思维和存在的对立,即人们无法从主客对立的方式中达到对世界本体的正确认识,随着近代哲学研究的认识论转向,传统本体论逐渐式微。逻辑实证主义把命题分为经验命题和形而上学命题,以“经验证实”的标准来判断形而上学命题,认为形而上学命题是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的,是无意义的,从而拒斥一切形而上学与本体论命题,本体论研究逐渐沉寂。
Quine重提本体论问题[37],通过对逻辑经验主义“两个教条”的批判,动摇了逻辑经验主义的理论基础,他认为基本的本体论问题可以简单地归结为“何物存在”,并且认为本体论问题是我们进行理论陈述和构建知识系统所必需的[38]。海德格尔通过区分存在与存在者,使存在本身的真理问题成为哲学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39],本体论问题又恢复了它应有的地位。与传统本体论追求超验世界的本源与本根相比,现代本体论强调本体论的相对性、主体性与建构性。在科学哲学的后逻辑实证主义时期,Kuhn的“范式理论”、Laudan的“研究传统”[40]、Lakatos的“研究纲领”[41]、Bunge的科学实在论理论都承认科学理论中本体论的基础性与前提性作用;Williamson则论证了本体论的必然性[42]。海德格尔的本体论认为科学实践依赖于对这个领域中实体“存在”的先验理解,而这决定了科学的方法论和概念化[43]。人们发现科学必须以某种形而上学为前提[29, 44],科学解释必须有其本体论承诺已经成为大多数****的共识[45]
传统地理学哲学较多关注方法论方面,或者使其研究范围大体上囿于方法论和认识论的视野之中,从而使谈论的问题常常局限于“地理学解释的逻辑结构”的框架之中,或者着重于哲学本体论(如Johnston),缺乏对地理学科学本体论的阐述。这个情况在中国又相对突出一些,一是因为国内对地理学哲学研究相对缺乏兴趣;二是一直以来在地理学研究中实证主义、经验主义占据主导地位[46]。例如,对区域学派与逻辑实证主义地理学方法论的比较分析,人们在分析和解释时主要从他们不同哲学立场、方法论选择,却对体现他们哲学立场的地理学本体论观点的根本差异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另一个突出的是地理学中的计算主义,当人们广泛利用计算机、元胞自动机、多智能体进行地理系统模拟与预测时,却缺乏从本体论上对其应用的前提、本质和效果进行探讨,这多少也反映了地理学本体论研究的匮乏。
实际上,在地理学领域,不仅地理学本体论问题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而且从本体论视域对当代地理学理论和地理学哲学问题进行反思与探讨的研究成果也较少见到。一些地理学家已经开始认识到本体论问题探讨的相对缺乏,如Johnston指出[20],“空间分析的认识论是一个重要问题。但是相对于很多人追随计量革命的风潮而应用统计方法的状况而言,几乎没人细致地论述认识论和本体论的问题”。在国内,李双成等对经典地理学与复杂性科学视角下地理学的本体论、方法论进行了比较[47],地理学的本体论问题已经引起一些****的关注[16, 47]

3.2 地理学本体论研究的哲学与逻辑根据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与方法论(①马克思把哲学定义为系统化与理论化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国内哲学界普遍认为马克思的本体论是物质本体论。),本体论在本质上是世界观[48-49]。哲学本体论研究普遍存在,科学本体论探讨某一领域具体存在,因此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哲学本体论对科学的本体论具有总体性的指导作用[50]。科学要对未知的自然或者社会领域进行探索,就必须首先预设一个关于自在外部世界的本体论前提[45]。当研究具体科学的对象与内容时,首先要预设研究对象的具体内容和范围、对象的种类、存在的方式、性质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就是研究者本体论的确立。例如,研究地理学中的“农户”地理问题,使用“农户”这个概念就是承认“农户”存在,继而假设“农户”具有什么性质,分为什么类型等,这就是某种地理学本体论预设。
现代科学哲学家的理论中都包含着对本体论的论述。例如,库恩的范式主要包括三种主要成分:本体论、方法论与价值论,范式转换的根本原因在于科学共同体的世界观和本体论发生了根本的变化[51];Laudan的“研究传统”则包括本体论和方法论[52],“简而言之,一个研究传统就是一组本体论和方法论的‘做什么’和‘不做什么’”;Hanson的观察渗透理论也指明了观察对于理论的依赖,而这种理论根据以及观察对象、范围的确定就是观察者的本体论预设[53]。在地理学界,Harvey认为世界观和哲学信仰对地理学研究具有决定性作用,“我们现在目的的要点是说明这些哲学是仰赖于信念……然而离开了它们的基础,我们便不能分析。……所以关于哲学的信念或者地理学的性质,对于从事实质性的地理工作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34]11;Anuqin则认为,“地理学的理论概念都反映出某些哲学家的观点”[32];Johnston认为,“方法论的应用使某一学科的知识积累得以聚合起来,工作的结果旨在理解某一特定论题,因为这些结果是在作为相应哲学之一部分的认识论和本体论的范围内取得的,所以被认为是正确的。”[19]13
任何自然与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都具有本体论层面上与之相一致的原则立场,这种根本的、先验性的关于具体领域“何物存在”的本体论预设会从基本方向上制约和规定着相应的方法论和研究范式选择,并为相关具体问题研究提供一个框架。本体论构成了形而上学的主要内容,一般来讲,形而上学与解决某一专门问题的具体科学不同,它主张跳出个别经验的限制,提倡以宏远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在当代科学研究中,哲学和科学研究相互影响、相互渗透,随着研究领域的进一步拓展和理论发展的需要,在本体问题上的合理解决成为其他问题解决的基本前提。像任何其他科学和社会科学一样,地理学研究也是在一定的哲学框架指导下进行的,在这个哲学框架中本体论具有前提性与基础性地位,地理学的本体论就是地理学的“世界观”,它预设了在地理学家那里究竟存在什么以及存在的方式,是地理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科学哲学界与地理学界都认识到本体论与世界观的信念是科学研究的基本因素。地理学要探索未知的地理世界,地理学家关于这个地理世界“何物存在”的基本观念,就体现为对这个自在的外部地理世界的本体论预设。没有厘清这个基本前提,任何的地理学研究以及方法论选择就会变成某种盲目的、缺乏根据和逻辑前提的行为活动。实际上,形而上学解释和分析在地理学评论中是很常见的,哲学家、地理学家、地理学思想家经常在批评、评估、支持、解释地理学实践中采用各种形而上学事实。由于本体论对于方法论和整个哲学框架的前提性作用,与地理学需要方法论的创新相比,地理学也迫切需要本体论上的审视与反思。

4 地理学本体论的内涵与性质

4.1 地理学本体论内涵的两个层面

哲学上本体论是“关于一切实在的基本性质的理论与研究”[2]17,对科学哲学来讲,则内化为某一学科的“对象世界是什么(何物)”(具有什么性质)的研究。而根据蒯因的本体论观点,基本的本体论问题可以概括为“何物存在?”(具有什么性质)问题。据此,对地理学来讲,本体论问题就是“地理世界中何物存在?”。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体现了地理学家与地理学理论的不同本体论信念,如持社会生物本体论(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地理学家(如拉采尔)就认为“国家就是一个生物有机体”,国家像生物一样,是一种生物有机组织形式,其行为遵守生物规则;持机械论本体论的地理学家回答“地理世界就是一台机器”,地理世界中事物之间的关系是机械决定论的;而持计算主义本体论的地理学家则回答“地理世界是一台计算机”,例如他们把地理系统视为一个元胞自动机。
对地理学家来讲,地理学本体论体现为在进行地理学研究时关于地理世界的基本信念和对地理存在的基本界定,它预设了地理世界的对象与范围、内容、性质和特征,例如地理世界组成要素是什么?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包括哪些地理实体?怎样结合在一起?什么类型的原理在控制他们的功能和变化?地理因果关系具有什么性质?地理环境决定论是正确的吗?地理要素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地理世界如何演化发展?如此等等。地理学本体论首先体现为地理学家的世界观,也就是地理学家关于对被称为地理世界的东西一般看法和观点:地理世界是世界的一部分,有自己的范围,并与其他世界区别开来。地理学思想史告诉我们,不同地理学家的地理世界的范围和内容并不是确定的,而是随着地理学的发展处于不断的变化中的。
地理世界的存在预设了什么样的其他生物的、物理的、社会的存在?地理世界中地理现象之间具有什么样的依赖关系(决定论的、非决定论的、简单线性的、复杂非线性的?),地理世界中是否存在像物理学那样严格的定律等问题同样是重要的本体论问题。地理学的对象是“区位”[54],是“景观”[55],是“区域差异”[56],或者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这本身就是一种本体论预设,并隐含着某种对于对象性质的先验陈述。地理学对象的内容、范围和性质是地理学家所持的本体论承诺所决定的,这些本体论承诺的集合具有系统的世界观性质,它集中地反映从这个世界中如何选择与地理有关的内容上,并定义了地理存在及其关系的基本特点与性质。地理学家的这种本体论承诺具有一种基础性的地位,它们比其他因素在个人的信念系统中更基本,而且一旦获得不容易更正,同时他们被预设而不是被推理获得。当地理学家面对具体问题时,这种哲学信仰就转化为对具体地理学问题的预设“即所指涉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的问题(何物存在)”。另外,按照蒯因的本体论观点,对于理论来讲,“一个理论的本体论承诺问题就是按照那个理论有何物存在的问题”[57]。这样,对地理学理论来讲,地理学本体论就是“某个地理学理论的对象是什么或者按照某个地理学理论有何种地理事物存在的问题”。
因此,地理学本体论的内涵至少应该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某个地理学家或者某个地理学流派的哲学本体论信仰,哲学本体论研究总体性的存在,是对总体性存在的本质和规律的把握,不同的地理学家和地理学流派的世界观信念与本体论信仰是不同的;二是某个地理学理论的本体论预设,即该理论预设了什么样的地理存在(哪些实体),它们具有什么样的性质、构成因素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如何演化发展等。前者是地理学哲学本体论,后者是地理学科学本体论,而且传统上哲学本体论被认为从逻辑上和认识论上都优先于科学的本体论[58],地理学科学本体论是在哲学本体论的基本立场之上,对地理学理论的基本假设。
地理学哲学本体论体现了地理学家以及地理学流派对存在的基本观念和基本哲学立场。例如,经验主义本体论认为“我们所经验的事物就是存在的事物”,人本主义本体论认为“存在的东西只是人们感觉存在的东西”[19]13;唯心主义本体论以精神为世界本原,黑格尔就认为整个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而唯物主义本体论以物质为世界本原,认为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地理学理论的本体论预设,是理论成立的前提,即该理论预设了什么样的地理存在(那些实体),它们具有什么样的性质、构成因素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如何演化发展等,形式上表现为该理论的核心概念结构。
前者可以概括为一般的形式:“某个地理学流派或者某个地理学家的本体论与世界观信念是什么?”,或者说“人文主义地理学具有什么样的本体论信仰?”。而后者则可以概括为例如“地理学理论T关于P预设了什么”,更具体一点,例如经济地理学中“古典农业区位论”预设了单因子的运费决定农业土地利用的区位,核心概念结构为“农业区位、距离单因子、决定论、孤立国,条件一致”;“现代农业区位论”则预设了技术、自然、社会经济、行为等多因子决定农业的区位,其核心概念结构为“农业决策、‘自然、社会经济、技术、行为多因子’、非完全决定论、地域差异”。在解决具体的地理问题时,这两种层次的本体论都会得到充分的体现。

4.2 地理学本体论的多元性、相对性与开放性

不同地理学家在本体论问题上的不同选择,不仅体现为他们关于地理世界的不同世界观信念,也体现为在具体地理学问题和理论研究中地理学家所持的本体论前提,即关于某一具体领域或具体问题,地理学家预设了怎样的实体和对象——它们具有什么样的性质、结构、过程和关系,以及分析问题所采用的理论和模型根据,这是地理学家进行研究的逻辑起点。不同的地理学家、地理学流派在哲学上持不同的本体论观念,而且在地理学理论层面也持有不同本体论承诺,体现出多元性的特征。
在面对和解决具体的地理学问题时,对“何物存在”本体论问题的不同回答,则体现为采用不同的理论框架、概念系统、认识路线,选择不同的方法程序。对于这个问题,就像约翰斯顿所提倡的,“科学是使知识系统化和形式化的事业,它并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认识论与方法论”[18]14,当然也不局限于某种本体论。例如,实证主义地理学的哲学基础是逻辑实证主义,他们拒斥本体论问题,或者说是承诺为“只有可直接观察的东西才是可以接受的证据”[19]13,他们认为某种地理现象的存在是某种经验的存在,并需要证据来证实其存在,实际上逻辑实证主义是一种经验的实在论者;而人文主义地理学以现象学为哲学基础,现象学认为现象是一切本体的出发点,“显现”即“本体”,主体和客体统一于现象感知之中,某种地理现象的存在只是人们感觉到的存在。
随着科学与实践的发展,人们对世界的总体看法不断变化,本体论哲学也经历了从古代“始基本体论”到近代“精神本体论”(黑格尔)、“物质本体论”(马克思),到现代逻辑实证主义对本体论的拒斥,到蒯因等对本体论的重建,再到“现象”与“本体”统一的现象学本体论等,本体论经历了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58]。本体论的发展历史说明本体论既是相对的,也是开放的、发展的,因此地理学家的本体论也应该是相对的、开放的与发展的。在地理学思想史上,对人地关系、地理世界图景、地理学对象性质的不同观点是本体论差异的主要表现。从“简单、机械”的地理世界图景到“复杂性的、系统的”地理世界图景;从“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机械决定论”本体论预设,到“可能论”的“辩证决定论”,再到“和谐论”的本体论承诺;从“自然”与“经济”的本体论分离,到统一地理学,就体现了地理学家在地理学本体论方面认识的逐渐发展过程。

4.3 地理学本体论的前提性、基础性和限制性

从哲学上来讲,本体论是哲学的基本构成,如果把本体论比喻作哲学这棵大树的根基,则认识论、价值论和其他的哲学分支可比喻为这棵大树的枝杈[59]。本体论决定认识论,是认识论的前提,它限制和引导着认识论的方向和模式;认识论方向与路线差异则是本体论差异的标志和倾向[48]。方法论与本体论相统一,方法是达到本体的媒介,基于特定的世界观或者说本体论原则去解决问题就是方法论。因此,本体论决定方法论以及认识论问题的回答,从而决定和影响研究方法的选取[60]
任何科学理论和科学思想都需要某种本体论基础,即构成该理论和思想的根据、原则和逻辑出发点,正如Quine所言,“一个人的本体论对于他据以解释一切经验和乃至对平常经验的概念结构来讲是最基本的”[38]10-11,“一旦我们择定了要容纳最广义的科学的全面的概念结构,我们的本体论就决定了”[57]。也就是说,无论何种科学家的理论与学说,都持某种特定的本体论立场,都隐含着否认和承认“某种事物存在”的本体论前提。就像Peet论述的那样,“所谓理论意味着一个叙述系统,有认识论判断、本体论界定和特殊经验证明,建立一个明确的概念范围,表达一套一致的观点内容”[61】。每一门独立的科学都有其特有的研究对象,而对研究对象的理解和界定就是基本的本体论问题,这不仅是基本世界观的确定,更是对其研究对象范围的规范。因此,地理学本体论的具体建构就决定了相应的地理学理论的起点、相应的方法论、逻辑结构以及理论形态。对地理学家来讲,本体论是他们世界观的主要内容,也是对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基本判断和预设,它和方法论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起着基础性的导向作用。
事实上,地理学家所持的各种理论至少可以部分地解释为这样的事实:即他们持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本体论承诺。地理学本体论问题的合理解答是地理学理论发展的前提与决定性因素。在实际地理学问题的解答过程中,如果哲学本体论观念、基本的理论与模型预设、对研究对象的范围、实体、属性、过程与关系的界定等本体论问题出现偏差或与事实不符,那么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方法,结论都是不可靠的,这就是本体论的基础性作用和前提性作用。地理学思想、解释、理论和方法论都包括一定的本体论假设,而且在哲学上与逻辑上认识论、方法论都无法和本体论预设相分离,没有本体论中立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这体现了本体论的限制性作用。

5 地理学本体论的理论价值

对地理学解释、理论发展与具体问题解决来讲,回答本体论问题的价值在于帮助我们厘清以下问题:某种地理学思想的哲学本体论是什么?某个地理学理论的本体论预设是什么?这些预设是如何受地理学家的地理世界观信念的限制和决定的,这种预设合理吗?我们怎样去证实和评判这种预设?某个地理现象存在吗?等等。而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地理学理论与实践应用研究的基本出发点,体现了地理学家或者研究者关于研究对象的基本观念,它的根本价值在于为我们解决地理学问题确立一个终极的依据,从而使我们的认识论和方法选择建立在一个可靠、合理的基础之上。而在实践中地理学本体论理论价值的实现体现在本体论分析、本体论自省与本体论批判3个方面。

5.1 地理学本体论分析

在地理学研究中,本体论是地理学家对研究对象的基本观点和预设,为了解释客观地理世界,地理学家必须对其进行不管是明确地或者隐含地做出一定的预设,来回答“地理世界中何物存在?”这个基础性问题。这种预设对地理学家来讲极其常见,而且必不可少。本体论对某种地理学理论和思想来讲则是立论的前提和基础。如果不作出这种预设,就无法进行基本的理论分析与逻辑推理。这样,对地理学理论、地理学流派的基本观点进行分析,本体论分析就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方法。通过这种分析,我们不仅能对地理学理论和相关流派思想的基本观点、前提预设和思想内涵进行本质上的把握,而且也可以发现其合理与不合理之处,发现理论改进的空间、以及改进的途径和措施。地理学解释必须以地理学家关于地理实在的基本预设为前提,对这个前提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选择合理的地理学理论进行解释和分析,使理论的本体论前提和解释的本体论前提相一致。面对具体问题时,地理学本体论分析的价值在于:确定具体地理学问题的边界,并为采用的地理学理论和模型提供根据。客观地理世界是经常变化和发展的,这要求我们在进行地理学研究时经常对研究对象的本体论特征进行分析,使做出的理论预设和分析前提符合客观实际,使我们对问题的假设、我们的解释更加科学合理。本体论分析的基本方法有语言分析法、概念分析法、历史分析法等。

5.2 地理学本体论自省

本体论自省是地理学家在进行地理学思考和研究时,对自己采用的地理学思想、理论、模型和方法等进行本体论的审视、反省与观照,也是对自己做出关于地理事实假设的自我甄别,是做为地理学家基本学术素养的主要构成要素。因为地理学家的哲学本体论信仰、地理学的科学本体论承诺、地理学问题的本体论预设极其重要,它直接影响了以其为基础的解释结果。由于对地理学本体论问题的忽视和对方法论重要性的强调,导致人们在进行地理学研究和解释时对本体论预设的关注与思考不够,有时甚至导致对具体地理学问题的基本前提界定就存在一定的偏差:或者是对实际问题中地理对象性质与关系的判断与客观世界不相符,或者是采用的理论与模型不符合实际情况。
地理学本体论自省也包括哲学本体论与科学本体论两个方面。在哲学本体论上体现为对我们采用的哲学立场的自省,而科学本体论的自省则体现为对采用的理论、模型、对问题前提假设的自省。例如,我们的哲学立场是唯心主义的?还是唯物主义的?是机械论决定论的?还是采用的复杂性的系统论世界观?这些问题属于前者。某种地理现象存在吗?使用这个模型合适吗?使用的理论是否适合具体的地理现象分析?等等则属于后者。假设的本质具有一种存在的地位,是对地理事物的基本判断,这种判断影响了分析的基本结果。地理模型的本质具有理论的本体论地位,是对地理事物之间本质关系的基本概括。如果地理现象与实体本身发生了变化,或者性质、关系发生了变化,即相应的客观实在发生了变化,但是对地理事物基本性质、关系的判断和客观实际不符,采用理论的本体论假设仍然固守原来的假设,则不可能做出合理与符合客观实际的分析,这就是典型的本体论预设的错误。

5.3 地理学本体论批判

在哲学语境中,批判的意义受康德对该词使用的影响,意指对人类能力或者一系列哲学主张的有效性与局限性的反思性检视[62]。在哲学中,本体论批判经常是对其他哲学思想基础的本体论前提合理性的映照性检验,是批判性思维的思辨应用。借鉴哲学上批判的含义,地理学的本体论批判应该是一种系统性的审视,是对某一学派思想基础与理论基点的全面反观,意图去理解其有效性、局限性和适用性。
地理学本体论批判是对地理学各种思想、各学派的基本观点、各种理论的前提和假说进行审视性理解、试探性地应用的主要途径。一直以来,国内地理学界相对缺乏批判的勇气、批判的精神和批判的实践,这造成国内地理学思想与理论研究缺乏批判性思维,也造成对话的不足[25],不利于理论和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而对理论与思想的批判,本体论的批判是从根上的批判,不仅有利于学术争鸣的积极展开,创建有利于学术创新的健康学术生态,而且也有利于新思想、新理论的发展与进步,这也是理解、借鉴、发展地理学理论和思想的基本路径。

6 结语

地理学哲学是地理学的哲学反观与概括,像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一样,地理学哲学研究应该探讨自己的本体论问题。地理学本体论就是地理学的“世界观”,它预设了地理世界究竟存在什么、存在方式、相互作用的方式等。提出和审视地理学本体论问题对于地理学哲学研究和地理学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地理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地理学方法论的变革,离不开哲学思想的创新,离不开对本体论、认识论框架的突破。本体论问题对于地理学哲学、地理学理论以及地理学具体问题的前提性、基础性地位,要求我们在面对地理学具体问题时在本体论上采取审慎的态度,在面对地理学理论时要具有宽容与实验精神,而在哲学上采取批判和发展的眼光。
当代地理学理论、思想与方法论的创新也需要从本体论向度进行系统的思考与反观。地理学哲学的创新和发展是地理学理论发展和学科进步的源泉和动力。地理学哲学一直是地理学基础研究较为薄弱的环节,对于当代地理学来讲,对地理学哲学问题进行本体论视域的观照,是一种系统的反观与崭新的探索,有助于在具体地理学问题研究中确立正确的本体论前提和进行方法论创新,丰富地理学哲学思想,同时有利于提高地理学研究的哲学自觉性。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原文顺序
文献年度倒序
文中引用次数倒序
被引期刊影响因子

[1]Lawson T.A conception of social ontology
//Social Ontology and Modern Economics, London: Routledge, 2015: 19-52.
URL [本文引用: 1]
[2]Yu Xuanmeng.Ontology. Shanghai: Shanghai People's Press, 2012: 304-305. [本文引用: 2]

[俞宣孟. 本体论研究. 上海: 上海出版社, 2012: 304-305.] [本文引用: 2]
[3]Smith B.Ontology
//Blackwell Guide to the Philosophy of Computing and Information, Oxford: Blackwell, 2003: 155-166.
[本文引用: 2]
[4]Worral J.The Ontology of Science
. Brookfield: Dartmouth, 1994.
[本文引用: 2]
[5]Heidegger M.The Selected Works of Heidegger M. Shanghai: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 1996: 764-765. [本文引用: 1]

[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选集(下). 上海: 三联书店, 1996: 764-765.] [本文引用: 1]
[6]Burian R M, Trout J D.Ontological progress in science
. Canad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1995, 25(2): 1-17.
[本文引用: 1]
[7]Esfeld M.The impact of science on metaphysics and its limits
. Abstracta, 2006, 2(2): 86-101.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ABSTRACT The paper argues for three theses: (1) Metaphysics depends on science as a source of knowledge. Our current scientific theories commit us to certain metaphysical claims. (2) As far as science is concerned, it is sufficient to spell these claims out in such a way that they amount to a parsimonious ontology. That ontology, however, creates a gap between our experience and the scientific view of the world. (3) In order to avoid that gap and to achieve a complete and coherent view of the world including ourselves, we have to enrich that ontology at its foundations, thus making it less parsimonious. The criterion of the integration into a complete and coherent view of the world including ourselves is the way in which the interpretation of scientific theories depends on metaphysics. These three theses are argued for and illustrated by means of two examples from the philosophy of time (eternalism vs. presentism) and the philosophy of mind (mental causation).
[8]Dilworth C.The Metaphysics of Science
. Lond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6.
[本文引用: 1]
[9]Yu Wujin.The resurgence and tendency of research in ontology
. Zhejiang Academic Journal, 2002, 25(1): 46-5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420X.2002.01.012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了当代哲学中出现的本体论研究复兴的现象 ,分析了这种现象产生的种种原因 ,探索了本体论研究复兴的一系列表现形式 ,指出了本体论研究的新的聚焦点和发展趋势。
[俞吾金. 本体论研究的复兴和趋势
. 浙江学刊, 2002, 25(1): 46-5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420X.2002.01.012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了当代哲学中出现的本体论研究复兴的现象 ,分析了这种现象产生的种种原因 ,探索了本体论研究复兴的一系列表现形式 ,指出了本体论研究的新的聚焦点和发展趋势。
[10]M?ki U eds. The Economic World View: Studies in the Ontology of Econom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本文引用: 1]
[11]Liam S.Rethinking the definition and role of ontology in political science
. Politics, 2012, 32(2): 93-99.
https://doi.org/10.1111/j.1467-9256.2012.01431.xURL [本文引用: 2]摘要
Ontological reflexivity is consistently posited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being a political scientist, yet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has been criticised for being both complex and confused. In this context, the article has three aims: to clarify the purpose of ontology in the discipline; to highlight how ontological assumptions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other factors; and to show the relevance of ontological reflexivity. While the extant literature implies that such assumptions emerge from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 this article shows how epistemological decisions, mundane interests and political orientation can be just as important. Consequently, the original aims of the literature can be reinstated.
[12]Chatterjee A.Ontology, epistemology and multimethod research in political science
. Philosophy of the Social Sciences, 2011, 43(1): 73-99.
https://doi.org/10.1177/0048393111415380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Abstract Epistemologies and research methods are not free of metaphysics. This is to say that they are both, supported by (or presumed by), and support (or presume) fundamental ontologies. A discussion of the epistemological foundations of “multimethod” research in the social sciences—in as much as such research claims to unearth “causal” relations—therefore cannot avoid the ontological presuppositions or implications of such a discussion. But though there isn’t necessarily a perfect correspondence between ontology, epistemology, and methodology, they do constrain each other. As such it is possible to make methodological choices that are at odds with one’s (implicit) ontology or argue from an ontology that is inconsistent one’s choice of methods. Yet lack of recognition of this fact has hampered methodological discussions in political science, especially with respect to the discussion on the merits of multimethod research. The ontology implicitly accepted in such discussions is “reductionist” and “regularist,” that is, one that respectively defines causes in terms of noncausal relations and states of affair and affirms that such noncausal relations are regularities in nature. This article will argue that any attempt to fit “multimethod” research (where “multimethod” signifies some combination of inferential statistics and case studies) within this narrow ontology is destined to fail since such a metaphysics logically cannot accord case studies a necessary or sufficient role in the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causal relations. However, there are metaphysical positions within the ambit of an empiricist philosophy of science that can accommodate multiple methods without contradiction. The article discusses two such ontologies and suggests ways in which they might allow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oherent epistemological foundation for multimethod research, however, within a decidedly empiricist philosophy of science.
[13]Pang Zhuoheng.The ontology, epistemology and methodology of History
. Historical Research, 1988, 28(1): 3-13.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正 我认为历史学的理论体系主要是由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这三个部分组成,现陈述如下,以求师友匡正.一
[庞卓恒. 历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
. 历史研究, 1988, 28(1): 3-13.]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正 我认为历史学的理论体系主要是由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这三个部分组成,现陈述如下,以求师友匡正.一
[14]Tymoczko T.Mathematics, science and ontology
. Synthese, 1991, 88(2): 201-228.
[本文引用: 1]
[15]Harre R.Is there a basic ontology for the physical sciences
. Dialectic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ilosophy, 1997, 51(1): 17-34.
https://doi.org/10.1111/j.1746-8361.1997.tb00019.xURL [本文引用: 1]
[16]Liu Kai.On the issues of ontology of Geography
. 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2013, 29(10): 111-117.
URL [本文引用: 2]摘要
在西方哲学中本体论是"第一哲学",是关于存在的理论和学说。现代的科学与社会科学哲学研究表明,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中本体论问题都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基础性问题,是一切理论陈述的前提。因此,地理学研究也无法回避本体论问题,地理学本体论研究是理解地理学作为一个学科的前提条件,提出和系统的阐述地理学的本体论问题对于地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简述本体论思想的基础上,论证了地理学本体论问题的逻辑根据,提出了地理学的本体论问题,界定了其内涵,论述了本体论问题研究对地理学研究的科学意义。地理学研究中,任何的本体论立场都有其历史的和视域的限制,因而也都有其局限性,因此以某种具体的哲学本体论学说和立场为前提的具体地理学理论和学派也都有其历史和视域的局限,澄明和揭示其本体论承诺有助于我们更合理的评价和看待地理学的不同理论观点和学派。
[刘凯. 论地理学的本体论问题
.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3, 29(10): 111-117.]
URL [本文引用: 2]摘要
在西方哲学中本体论是"第一哲学",是关于存在的理论和学说。现代的科学与社会科学哲学研究表明,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中本体论问题都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基础性问题,是一切理论陈述的前提。因此,地理学研究也无法回避本体论问题,地理学本体论研究是理解地理学作为一个学科的前提条件,提出和系统的阐述地理学的本体论问题对于地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简述本体论思想的基础上,论证了地理学本体论问题的逻辑根据,提出了地理学的本体论问题,界定了其内涵,论述了本体论问题研究对地理学研究的科学意义。地理学研究中,任何的本体论立场都有其历史的和视域的限制,因而也都有其局限性,因此以某种具体的哲学本体论学说和立场为前提的具体地理学理论和学派也都有其历史和视域的局限,澄明和揭示其本体论承诺有助于我们更合理的评价和看待地理学的不同理论观点和学派。
[17]Hartshone R.The concept of geography as a science of space, from Kant and Humboldt to Hettner
.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1958, 48(2): 97-108.
https://doi.org/10.1111/j.1467-8306.1958.tb01562.x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ABSTRACT We consider a reversible jump process on d whose jump rates themselves are random. We show mean square convergence of this process under diffusion scaling to a limiting Brownian motion with a certain diffusion matrix, characterizing effective conductivity.
[18]Schaefer F K.Exceptionalism in geography: A methodological examination
.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1953, 43(3): 226-249.
https://doi.org/10.1080/00045605309352114URL [本文引用: 3]摘要
CiteSeerX - Scientific documents that cite the following paper: Exceptionalism in Geography: A Methodological Examination
[19]Johnston R J.Philosophy and Human Geography
. Baltimore: Edward Arnold, 1986.
URL [本文引用: 6]摘要
本书介绍了当代西方哲学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文地理学的影响,以及人文地理学为当代西方哲学提供的解释。作者把人文地理学看作是社会科学,主要研究社会生活中与空间和地方有关的方面。
[约翰斯顿. 哲学与人文地理学
. 蔡运龙, 江涛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0.]
URL [本文引用: 6]摘要
本书介绍了当代西方哲学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文地理学的影响,以及人文地理学为当代西方哲学提供的解释。作者把人文地理学看作是社会科学,主要研究社会生活中与空间和地方有关的方面。
[20]Johnston R J.Order in space: Geography as a discipline in distance//A Century of British Geograph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303-345. [本文引用: 2]
[21]Ma Li, Fang Xiuqi.Bai Meichu's ideas on geography expressed in his geographical philosophy
.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s, 2010, 29(2): 177-18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224.2010.02.005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白眉初是我国从古代地理常识向新时代的科学地理学过渡阶段,大力 传播地理学知识,承前启后的启蒙者之一.是代表其地理思想的重要著作.从该著作中可以看到,白眉初坚持地理学的自然科学学科属 性,并认为地理学具有"理体文用"的特点;同时,他认为地理学是一门具有宏观性、变化性、时效性和很强教育功能的学科,主张从人地关系视角进行地理学研 究.白眉初中的许多思想均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马丽, 方修琦. 从地理哲学看白眉初的地理观
.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10, 29(2): 177-18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224.2010.02.005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白眉初是我国从古代地理常识向新时代的科学地理学过渡阶段,大力 传播地理学知识,承前启后的启蒙者之一.是代表其地理思想的重要著作.从该著作中可以看到,白眉初坚持地理学的自然科学学科属 性,并认为地理学具有"理体文用"的特点;同时,他认为地理学是一门具有宏观性、变化性、时效性和很强教育功能的学科,主张从人地关系视角进行地理学研 究.白眉初中的许多思想均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2]Cai Yunlong.Preliminary views on some problems in the study philosophy of geography
. Human Geography, 1992, 7( 4): 1-5.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本文论述地理哲学研究的重要性,介绍西方地理哲学的发展概况和研究动态,分析我国地理哲学研究落后的主要原因,对如何开展我国地理哲学研究提出一些建议。
[蔡运龙. 地理哲学研究若干问题刍议
. 人文地理, 1992, 7(4): 1-5.]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本文论述地理哲学研究的重要性,介绍西方地理哲学的发展概况和研究动态,分析我国地理哲学研究落后的主要原因,对如何开展我国地理哲学研究提出一些建议。
[23]Ye Chao, Cai Yunlong.Re-evaluating Schaefer and his criticizing on exceptionalism in geography: A case study of the Innovation of Methodology
.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9, 64(9): 1134-1142.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9.09.011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方法论是关涉地理学性质和发展走向的关键问题。案例剖析是研究方法论的重要方法。本文选取在地理学思想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地理学中的例外论方法论的检视》一文及其引发的争议作为案例,在分析其背景的基础上,深入透视和拓展该文对地理学方法论性质的认识,重新审视和评价了“例外论”之争及其现实意义。该案例剖析表明方法论是方法的科学化、逻辑化和整体化,方法论的基本性质是动态演替性;地理学方法论发展的途径有传承型、革新型和调适型,对于地理学都不可或缺;方法论的发展不断经历着“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过程;地理学能够并且应该为方法论研究和争论创造平台。当前中国地理学迫切需要加强方法论的探索和革新。
[叶超, 蔡运龙. 地理学方法论变革的案例剖析: 重新审视《地理学中的例外论》之争
. 地理学报, 2009, 64(9): 1134-1142.]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9.09.011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方法论是关涉地理学性质和发展走向的关键问题。案例剖析是研究方法论的重要方法。本文选取在地理学思想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地理学中的例外论方法论的检视》一文及其引发的争议作为案例,在分析其背景的基础上,深入透视和拓展该文对地理学方法论性质的认识,重新审视和评价了“例外论”之争及其现实意义。该案例剖析表明方法论是方法的科学化、逻辑化和整体化,方法论的基本性质是动态演替性;地理学方法论发展的途径有传承型、革新型和调适型,对于地理学都不可或缺;方法论的发展不断经历着“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过程;地理学能够并且应该为方法论研究和争论创造平台。当前中国地理学迫切需要加强方法论的探索和革新。
[24]Bai Guangrun.The philosophical predica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geography
. Aata Geographica Sinica, 1995, 50(3): 279-287.
https://doi.org/10.11821/xb199503011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本文分析了康德主义、新康德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对地理学发展的影响,认为现代地理学发展必须克服认识论上“二元论”、方法论上“例外主义”的困扰,走切合地理学研究对象实际的科学发展道路。
[白光润. 地理学的哲学贫困
. 地理学报, 1995, 50(3): 279-287.]
https://doi.org/10.11821/xb199503011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本文分析了康德主义、新康德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对地理学发展的影响,认为现代地理学发展必须克服认识论上“二元论”、方法论上“例外主义”的困扰,走切合地理学研究对象实际的科学发展道路。
[25]Tang Maolin.The methodological issues of human geography researches in mainland China
. Human Geography, 2010, 25(4): 1-6.
URL [本文引用: 2]摘要
自1980年代复兴以后的近三十年来,我国人文地理学研究和教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参照国际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以及我国其他领域改革的深入和推进,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明显,突出表现在五种意识的不足或缺乏。这使我们在服务国家经济建设方面作出令人注目的成绩的同时,未能对世界人文地理学发展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亟待反思,找到问题之所在以及通向世界学术殿堂的“桥梁”,以便“重新出发”。在恪守学术规范的基础上,增强学术史和与同行对话的意识、以问题和理论为导向,立足本土,加强人文地理研究的理论化,作出原创性的发现,是我国人文地理****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汤茂林. 我国人文地理学研究的若干基本意识问题
. 人文地理, 2010, 25(4): 1-6.]
URL [本文引用: 2]摘要
自1980年代复兴以后的近三十年来,我国人文地理学研究和教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参照国际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以及我国其他领域改革的深入和推进,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明显,突出表现在五种意识的不足或缺乏。这使我们在服务国家经济建设方面作出令人注目的成绩的同时,未能对世界人文地理学发展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亟待反思,找到问题之所在以及通向世界学术殿堂的“桥梁”,以便“重新出发”。在恪守学术规范的基础上,增强学术史和与同行对话的意识、以问题和理论为导向,立足本土,加强人文地理研究的理论化,作出原创性的发现,是我国人文地理****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26]Ye Chao, Cai Yunlong.The geographical methodology between subjectivity and objectivity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0, 29(5): 947-958.
https://doi.org/10.11821/yj2010050019URLMagsci [本文引用: 2]摘要
主观和客观是地理学方法论研究的一对重要范畴。价值判断是主客观问题争论的焦点。外在的科学或哲学理论和方法论等因素为客观范畴,地理学家的价值判断、目的等方面的因素为主观范畴。客观层面的分析表明:专业化和交叉化并行的整体科学发展特征,以及科学哲学理论发展多元化的趋势强烈影响了地理学方法论;交叉化的倾向使二战以后的地理学频繁地向其它学科借鉴理论和吸取方法,从而在范围上拓展了地理学方法论;而科学哲学理论从范式、研究纲领向多元主义的演替路径使地理学方法论也经历了单一范式向多元主义发展的过程;科学社会学理论的发展使地理学家深切认识到制度、社会文化背景和语言修辞对地理学的强烈影响。主观层面的分析表明:研究者不可能摆脱他的价值判断,价值判断也不可能"中立"于研究对象;在处理价值判断与研究对象之间关系时,研究者要持有审慎的态度和逻辑严整性的原则。在科学研究的目的论上,研究者最终应该具有一种人本主义的"自向性",即从认识研究对象回复到认识自身。从客观和主观结合的角度看,方法论是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则与研究者个性和目的相结合的产物。
[叶超, 蔡运龙. 地理学方法论演变与价值判断
. 地理研究, 2010, 29(5): 947-958.]
https://doi.org/10.11821/yj2010050019URLMagsci [本文引用: 2]摘要
主观和客观是地理学方法论研究的一对重要范畴。价值判断是主客观问题争论的焦点。外在的科学或哲学理论和方法论等因素为客观范畴,地理学家的价值判断、目的等方面的因素为主观范畴。客观层面的分析表明:专业化和交叉化并行的整体科学发展特征,以及科学哲学理论发展多元化的趋势强烈影响了地理学方法论;交叉化的倾向使二战以后的地理学频繁地向其它学科借鉴理论和吸取方法,从而在范围上拓展了地理学方法论;而科学哲学理论从范式、研究纲领向多元主义的演替路径使地理学方法论也经历了单一范式向多元主义发展的过程;科学社会学理论的发展使地理学家深切认识到制度、社会文化背景和语言修辞对地理学的强烈影响。主观层面的分析表明:研究者不可能摆脱他的价值判断,价值判断也不可能"中立"于研究对象;在处理价值判断与研究对象之间关系时,研究者要持有审慎的态度和逻辑严整性的原则。在科学研究的目的论上,研究者最终应该具有一种人本主义的"自向性",即从认识研究对象回复到认识自身。从客观和主观结合的角度看,方法论是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则与研究者个性和目的相结合的产物。
[27]Li Jijun.Geography call for new theory
. Geography Teaching Reference of Middle School, 2003, 25(4): 5-6.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古代中国留下了大量的地理事物记载 ,但缺乏像样的地理理论。中国近五百年来落后于西方 ,地理学理论的落后是一个重要原因。中国要重新腾飞 ,地理学必须有一个重大的发展 ,而新的地理理论的创造尤为重要
[李吉钧. 地理学呼唤新理论
.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3, 25(4): 5-6.]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古代中国留下了大量的地理事物记载 ,但缺乏像样的地理理论。中国近五百年来落后于西方 ,地理学理论的落后是一个重要原因。中国要重新腾飞 ,地理学必须有一个重大的发展 ,而新的地理理论的创造尤为重要
[28]Cai Yunlong, Ye Chao, Chen Yanguang, et al.Methodology of Geography.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11. [本文引用: 2]

[蔡运龙, 叶超, 陈彦光, . 地理学方法论.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1.] [本文引用: 2]
[29]Fry I.Is science metaphysically neutral
. Studies in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Biological and Biomedical Science, 2012, 43(3): 665-673.
https://doi.org/10.1016/j.shpsc.2012.05.011URLPMID:22771725 [本文引用: 2]摘要
This paper challenges the claim that science is metaphysically neutral upheld by contenders of the separation of peacefully co-existent science and religion and by evolutionary theists. True, naturalistic metaphysical claims can neither be refuted nor proved and are thus distinct from empirical hypotheses. However, metaphysical assumptions not only regulate th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study of nature, but are increasingly supported by the growing empirical body of science. This historically evolving interaction has contribu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naturalistic worldview that renounces the necessity of a transcendent god and of purposeful design. The thesis presented here differs not only from the claims of the “separatists” and of evolutionary theists. In pointing to the metaphysical aspects of science, I also criticize the failure of some evolutionary naturalists to distinguish between empirical and metaphysical contentions. Most important, based on the examination of science suggested here, creationists’ false accusation that science is only a naturalistic dogma is refuted. Finally, the difficulties involved in the position endorsed here for the public support of evolution are acknowledged,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high religious profile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and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context in the US and in other countries.
[30]Plank M.Physics and philosophy
. The Philosophycal Problems of Natural Science, 1989, 8(2): 68-69.
[本文引用: 1]

[普朗克. 物理学和哲学
. 自然科学的哲学问题, 1989, 8(2): 68-69.]
[本文引用: 1]
[31]Hill M R.Positivism: A 'hidden' philosophy in geography//Themes in Geographic Thought
. London: Croom Helm, 1981: 38-60.
[本文引用: 1]
[32]Anuqin B A.The Theoretical Issues of Geography.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1994: 83-84. [本文引用: 2]

[阿努钦. 地理学理论问题. 李德美, 包森铭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4: 83-84.] [本文引用: 2]
[33]Hettner A.Die geographie: Ihre Geschichte ihe Wesen und Ihre Methoden
. Breslau: Ferdinand Hirt, 1927: 1-2.
[本文引用: 1]

[赫特纳. 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
. 王兰生,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 1-2.]
[本文引用: 1]
[34]Harvey D.Explanation in Geography. London:
Edward Arnold., 1969.
URL [本文引用: 2]摘要
本先从哲学、逻辑学和方法论的角度上阐述理论、假说及定理的作用和意义,然后转入它们在地理学中的应用。
[大卫·哈维. 地理学中的解释
. 高泳源, 刘立华, 蔡运龙,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6.]
URL [本文引用: 2]摘要
本先从哲学、逻辑学和方法论的角度上阐述理论、假说及定理的作用和意义,然后转入它们在地理学中的应用。
[35]Kitchin R, Nicholas J T.Conducting Research into Human Geography: Theory, Methodology and Practice
. New York: Routledge, 2013: 6-7.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Reading this book is your first step to becoming a competent human geography researcher. Whether you are a novice needing practical help for your first piece of research or a professional in search of an accessible guide to best practice, Conducting Research in Human Geography is a unique and indispensable book to have at hand. The book provides a broad overview of theoretical underpinnings in contemporary human geography and links these with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ologies currently being used. It is designed to guide the user through the complete research process, whether it be a one day field study or a large project, from the nurturing of ideas and development of a proposal, to the design of an enquiry, the generation and analysis of data, to the drawing of conclusions and the presentation of findings.
[36]Sun Jun, Pan Yujun, Tang Maolin, et al.The strategic directions for geography
.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3, 68(2): 268-283.
https://doi.org/10.11821/xb201302011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了解正在变化的星球:地理科学的战略方向》是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最新的一部颇富创建性和前瞻性的研究报告,反映了地理学发展的集成研究战略方向。尽管受其任务和受众的影响,报告话语表现出过度重视技术和工具,但其提出的建设地理科学这一议题切中了当前地理学发展的战略方向,也在技术和工具这个"任务"方面尝试相应的建构工作,相伴的重要工作是给出了地理科学未来10年的11个优先研究领域。报告后来的评论则重新发掘并弥补了该报告的某些不足,说明了该报告"深度"的一面,尤其是地理科学的方法论问题。与该报告及其评论相比,中国建设地理科学的主张具有如下特点:①学科体系庞大、层次分明、范畴严密;②"学科"与"任务"明显平衡;③有系统论和整体论的方法论;④初步显现深远的、连锁的影响。《了解正在变化的星球》及其评论,以及中国地理科学建设表明——跨学科的地理科学是地理学发展的战略方向:①地理学正走向或走入集成研究的"大科学"阶段;②"学科"与"任务"平衡是地理学自身发展及应对了解正在变化的星球的必然要求;③未来地理科学建设应当是具有科学人文主义的学科体系、方法论、技术和工具的"三元"结构。
[孙俊, 潘玉君, 汤茂林, . 地理学发展的战略方向探讨
. 地理学报, 2013, 68(2): 268-283.]
https://doi.org/10.11821/xb201302011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了解正在变化的星球:地理科学的战略方向》是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最新的一部颇富创建性和前瞻性的研究报告,反映了地理学发展的集成研究战略方向。尽管受其任务和受众的影响,报告话语表现出过度重视技术和工具,但其提出的建设地理科学这一议题切中了当前地理学发展的战略方向,也在技术和工具这个"任务"方面尝试相应的建构工作,相伴的重要工作是给出了地理科学未来10年的11个优先研究领域。报告后来的评论则重新发掘并弥补了该报告的某些不足,说明了该报告"深度"的一面,尤其是地理科学的方法论问题。与该报告及其评论相比,中国建设地理科学的主张具有如下特点:①学科体系庞大、层次分明、范畴严密;②"学科"与"任务"明显平衡;③有系统论和整体论的方法论;④初步显现深远的、连锁的影响。《了解正在变化的星球》及其评论,以及中国地理科学建设表明——跨学科的地理科学是地理学发展的战略方向:①地理学正走向或走入集成研究的"大科学"阶段;②"学科"与"任务"平衡是地理学自身发展及应对了解正在变化的星球的必然要求;③未来地理科学建设应当是具有科学人文主义的学科体系、方法论、技术和工具的"三元"结构。
[37]Yang Changfu.Scientific meaning of Quine's thought for ontological commitment
. 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2008, 24(10): 6-12.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本体论承诺”是蒯因的本体论思想:存在就是成为变项的值。这一思想不仅在哲学,尤其在科学 哲学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在科学上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在简略分析了本体论承诺的思想内涵之后,从多方面探讨了这一思想在科学上的意义。我们并不 打算全面、系统地考察蒯因的科学思想和基本观念,而只是从本体论承诺的角度考察这一理论在科学上的意义。
[杨长福. 蒯因“本体论承诺”思想的科学意义
.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8, 24(10): 6-12.]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本体论承诺”是蒯因的本体论思想:存在就是成为变项的值。这一思想不仅在哲学,尤其在科学 哲学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在科学上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在简略分析了本体论承诺的思想内涵之后,从多方面探讨了这一思想在科学上的意义。我们并不 打算全面、系统地考察蒯因的科学思想和基本观念,而只是从本体论承诺的角度考察这一理论在科学上的意义。
[38]Quine W O.From a Logical Point of View
.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961.
URL [本文引用: 2]
[39]Zhang Yiming.The truth of existence and existers: The rejuvenation of ontology in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and the promise of ontology in modern philosophy
.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2005(1): 35-3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8594.2005.01.010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海德格尔对于存在的追问,奎因关于本体论承诺问题的论述,意味着本体论问题在现代哲学中的复兴,这也为我们重新理解近代哲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近代的认识论实际上是建立在它的本体论承诺基础之上的。近代哲学的各个流派都是从存在者出发去理解存在的。黑格尔通过将存在理解为理性化的生命,超越了近代哲学的本体论视域。奎因不是在黑格尔已经取得的成就基础上进行思考的,他的本体论思想并没有超越近代哲学的视域。海德格尔则自觉到了自己和黑格尔的关系,并超越了近代哲学的视域。
[张以明. 存在的真理和存在者的真理: 现代哲学的本体论复兴和近代哲学的本体论承诺
. 理论探讨, 2005(1): 35-3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8594.2005.01.010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海德格尔对于存在的追问,奎因关于本体论承诺问题的论述,意味着本体论问题在现代哲学中的复兴,这也为我们重新理解近代哲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近代的认识论实际上是建立在它的本体论承诺基础之上的。近代哲学的各个流派都是从存在者出发去理解存在的。黑格尔通过将存在理解为理性化的生命,超越了近代哲学的本体论视域。奎因不是在黑格尔已经取得的成就基础上进行思考的,他的本体论思想并没有超越近代哲学的视域。海德格尔则自觉到了自己和黑格尔的关系,并超越了近代哲学的视域。
[40]Laudan L.Progress and its Problem. Shanghai: Shanghai Translation Publishing House, 1991: 67-115. [本文引用: 1]

[拉里·劳丹. 进步及其理论问题. 方在庆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1: 67-115.] [本文引用: 1]
[41]Lakatos I.The Methodolog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rogramm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本文引用: 1]
[42]Liu Jingxian.On Williamson's necessitism
. 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2016, 32(2): 19-23.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威廉姆森在他的新著《作为形而上学的模态逻辑》中论证了必然主义,即必然地任何东西都必然地是某个东西,或者说,任何对象都存在于任何可能世界中。首先重构他支持必然主义的三个论证:诉诸于巴肯公式的论证、诉诸于存在限制的论证以及诉诸于模态概括公理的论证。其次阐释他通过逻辑原则得出形而上学结论的方法论启示。威廉姆森的工作对于推动当代分析形而上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刘靖贤. 论威廉姆森的必然主义
.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6, 32(2): 19-23.]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威廉姆森在他的新著《作为形而上学的模态逻辑》中论证了必然主义,即必然地任何东西都必然地是某个东西,或者说,任何对象都存在于任何可能世界中。首先重构他支持必然主义的三个论证:诉诸于巴肯公式的论证、诉诸于存在限制的论证以及诉诸于模态概括公理的论证。其次阐释他通过逻辑原则得出形而上学结论的方法论启示。威廉姆森的工作对于推动当代分析形而上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3]Rouse J.Scientific law, natural necessity, and Heideggerian ontology
. Journal of Dialectics of Nature, 2015, 37(5): 103-115.
https://doi.org/10.15994/j.1000-0763.2015.05.016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马丁·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科学概念与他对存在与实体之间的本体论差异的解释,形成了一条理解科学定律及其必然性的崭新道路.就存在论的概念而言,科学是研究的实践,而不是从那些实践中提取出来的知识体.海德格尔的本体论认为,这种实践依赖于对这个研究领域中实体的"存在"的先验理解,而这支配了科学的方法论与概念化.这种理解既要求对这个领域实体的整体规律性(它们无论是什么,都"以相同的方式"行动)的信心,又要求一种可靠的、灵活的能力,它能在面对明显不可能的结果时,以支撑其规律性的方式来发展和阐明这种理解.由此,科学研究领域的规律性结合了该领域实体的反事实不变性与科学家对待那些有规律实体的行为的稳定性/与科学家视那些实体为有规律的态度的稳定性(在无法维持其规律性时,科学家甚至会放弃整个研究领域).科学容易产生概念危机的可能性,确保了科学理解的真理性,如此,那些可通达其探究实体的基本概念与方法,也可对实体本身做出解释.
[约瑟夫·劳斯. 科学定律、自然的必然性与海德格尔的本体论(英文)
.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5, 37(5): 103-115.]
https://doi.org/10.15994/j.1000-0763.2015.05.016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马丁·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科学概念与他对存在与实体之间的本体论差异的解释,形成了一条理解科学定律及其必然性的崭新道路.就存在论的概念而言,科学是研究的实践,而不是从那些实践中提取出来的知识体.海德格尔的本体论认为,这种实践依赖于对这个研究领域中实体的"存在"的先验理解,而这支配了科学的方法论与概念化.这种理解既要求对这个领域实体的整体规律性(它们无论是什么,都"以相同的方式"行动)的信心,又要求一种可靠的、灵活的能力,它能在面对明显不可能的结果时,以支撑其规律性的方式来发展和阐明这种理解.由此,科学研究领域的规律性结合了该领域实体的反事实不变性与科学家对待那些有规律实体的行为的稳定性/与科学家视那些实体为有规律的态度的稳定性(在无法维持其规律性时,科学家甚至会放弃整个研究领域).科学容易产生概念危机的可能性,确保了科学理解的真理性,如此,那些可通达其探究实体的基本概念与方法,也可对实体本身做出解释.
[44]Li Xingmin.The metaphysical foundation of Science: Science presuppositions
. Academics in China, 2008, 23(2): 15-34.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科学需要言明的或未言明的预设,在科学中确实也存在这样的预设。本文论述了数种类型的科学预设:科学世界观、科学信念、科学传统、科学方法、科学基旨和指导原则等。最后围绕"科学预设为真吗?"和科学中的形而上学问题加以探讨。
[李醒民. 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科学预设
. 学术界, 2008, 23(2): 15-34.]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科学需要言明的或未言明的预设,在科学中确实也存在这样的预设。本文论述了数种类型的科学预设:科学世界观、科学信念、科学传统、科学方法、科学基旨和指导原则等。最后围绕"科学预设为真吗?"和科学中的形而上学问题加以探讨。
[45]Wu Kun.On the issues of world view of system theory
. Academics in China, 2006, 21(5): 99-108.
URL [本文引用: 2]

[邬焜. 关于系统主义世界图景中的几个问题: 与《本体论、价值论与科学解释》一文的作者讨论
. 学术界, 2006, 21(5): 99-108.]
URL [本文引用: 2]
[46]Tang Maolin.The diversification of research approaches in human geography in Chinese Mainland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9, 28(4): 865-882.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0-0585.2009.04.002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从我国地理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入手,切入我国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和方法论问题。自1970年代以来,欧美人文地理学研究范式和方法论逐步多样化,这可以作为我们发展人文地理学方法的一个参考。正是基于对实证主义地理及其方法论局限性的认识,结构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人文主义、女性主义、后现代化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相继登场。中国作为一个向现代社会全面转型的发展中国家,地理格局异常复杂。结果是现代性问题与后现代问题并肩前行,发达和欠发达有关的问题同时存在。对这样复杂的地理景观所进行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较多地采用了基于实证主义方法论的空间科学传统,对塑造这一景观的人未能给予足够的关注。因此,我国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迫切需要方法论和方法的多元化。
[汤茂林. 我国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多样化问题
. 地理研究, 2009, 28(4): 865-882.]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0-0585.2009.04.002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从我国地理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入手,切入我国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和方法论问题。自1970年代以来,欧美人文地理学研究范式和方法论逐步多样化,这可以作为我们发展人文地理学方法的一个参考。正是基于对实证主义地理及其方法论局限性的认识,结构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人文主义、女性主义、后现代化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相继登场。中国作为一个向现代社会全面转型的发展中国家,地理格局异常复杂。结果是现代性问题与后现代问题并肩前行,发达和欠发达有关的问题同时存在。对这样复杂的地理景观所进行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较多地采用了基于实证主义方法论的空间科学传统,对塑造这一景观的人未能给予足够的关注。因此,我国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迫切需要方法论和方法的多元化。
[47]Li Shuangcheng, Wang Yang, Cai Yunlong.The paradigm transformation of geograph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lexity sciences
.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0, 65(12): 1315-1324.
https://doi.org/10.11821/xb201011001URL [本文引用: 2]摘要
随着复杂性科学的兴起,地理学研究范式正逐步发生改变。本文在回顾复杂性科学发展历程和当代地理学研究范式变迁的基础上,对地理系统复杂性的表现、特点、成因及其相关的研究方法作了较为详细的解释和说明,比较了传统经典地理学研究范式与复杂性科学视角下地理学研究范式的差异,最后探讨了复杂性地理学思维的创新与发展图景,即超越还原论的地理学整体思维和地学格局与过程的广义进化思维。
[李双成, 王羊, 蔡运龙. 复杂性科学视角下的地理学研究范式转型
. 地理学报, 2010, 65(12): 1315-1324.]
https://doi.org/10.11821/xb201011001URL [本文引用: 2]摘要
随着复杂性科学的兴起,地理学研究范式正逐步发生改变。本文在回顾复杂性科学发展历程和当代地理学研究范式变迁的基础上,对地理系统复杂性的表现、特点、成因及其相关的研究方法作了较为详细的解释和说明,比较了传统经典地理学研究范式与复杂性科学视角下地理学研究范式的差异,最后探讨了复杂性地理学思维的创新与发展图景,即超越还原论的地理学整体思维和地学格局与过程的广义进化思维。
[48]Zhang Haiyuan.Ontology and epistemology: the basic problem of philosophy
. The Journal of Humanities, 1995, 21(2): 11-15.
URL [本文引用: 2]摘要
认识论与本体论、哲学基本问题是什么关系?哲学基本问题与本体论、认识论又是什么关系?研究本体论是否还适用于现代哲学?这是哲学界争论而又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谈点自己的看法。
[张海源. 认识论与本体论: 哲学基本问题
. 人文杂志, 1995, 21(2): 11-15.]
URL [本文引用: 2]摘要
认识论与本体论、哲学基本问题是什么关系?哲学基本问题与本体论、认识论又是什么关系?研究本体论是否还适用于现代哲学?这是哲学界争论而又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谈点自己的看法。
[49]Zhou Minfeng.Philosophical ontology that pursues the highest rational wisdom
. Academic Research, 2003, 34(4): 25-2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7326.2003.04.006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本文通过梳理与本体论相关的几 个问题 ,试图提出一条不同于传统知识论方法的研究路线。对最高理性来说 ,本体是“有”、“纯有” ;而对感性和知性来说 ,本体则是“无”。所以 ,追问本体的历史也正是西方哲学在“有”和“无”之间摇曳着前行以追求并获取最高理性智慧的过程。
[周民锋. 追求最高理性智慧的哲学本体论
. 学术研究, 2003, 34(4): 25-2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7326.2003.04.006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本文通过梳理与本体论相关的几 个问题 ,试图提出一条不同于传统知识论方法的研究路线。对最高理性来说 ,本体是“有”、“纯有” ;而对感性和知性来说 ,本体则是“无”。所以 ,追问本体的历史也正是西方哲学在“有”和“无”之间摇曳着前行以追求并获取最高理性智慧的过程。
[50]Sun Xianyuan.All sciences are ontology and methodology
.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1985(6): 39-41.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是否存在本体论,学术界尚有不同的看法。否认的同志,一般是把哲学表述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这是正确的,但这样一来,同本体论一样,方法论也具有世界观的意义了。 但是,本体论和方法论都非全是世界观。就自然科学方法论来说,其中有数学方法论、系统方法论、控制方法论、物理方法论等,显然不具有世界
[孙显元. 一切科学都是本体论和方法论
. 社会科学, 1985(6): 39-41.]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是否存在本体论,学术界尚有不同的看法。否认的同志,一般是把哲学表述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这是正确的,但这样一来,同本体论一样,方法论也具有世界观的意义了。 但是,本体论和方法论都非全是世界观。就自然科学方法论来说,其中有数学方法论、系统方法论、控制方法论、物理方法论等,显然不具有世界
[51]Laudan L.Science and Value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4: 68-69. [本文引用: 1]
[52]Meng Jianwei.On the theory of value of science of Larry Laudan
. 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1989, 5(3): 18-25.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和比较的方法,探 索了劳丹发展科学合理性理论的思想脉络。文章认为,劳丹研究科学的认识价值问题目的是要克服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科学进步模式所存在的困难,更完满地解决科 学合理性问题;劳丹的科学价值论的核心内容是他的网状结构模式,这个模式突破了原有模式的框架,丰富和发展了他的科学合理性理论,但也存在进一步的困难。 劳丹的科学价值论是一种精致的库恩主义观点。
[孟建伟. 论劳丹的科学价值论
. 自然辩证法研究, 1989, 5(3): 18-25.]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和比较的方法,探 索了劳丹发展科学合理性理论的思想脉络。文章认为,劳丹研究科学的认识价值问题目的是要克服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科学进步模式所存在的困难,更完满地解决科 学合理性问题;劳丹的科学价值论的核心内容是他的网状结构模式,这个模式突破了原有模式的框架,丰富和发展了他的科学合理性理论,但也存在进一步的困难。 劳丹的科学价值论是一种精致的库恩主义观点。
[53]Lund M, Chang H.N R Hanson: Observation, discovery, and scientific change
. ISIS, 2011, 102(3): 593-595.
https://doi.org/10.1086/663070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Biographical sketch -- Philosophical context -- Observation -- Logic of discovery -- Philosophy and history of science -- Quantum theory -- Conceptual structure, analogy, and the logic of discovery revisited.
[54]Bunge W. Theoretical Geography.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1991: 231-232. [本文引用: 1]

[威廉·邦奇. 理论地理学. 石高玉, 石高俊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1: 231-232.] [本文引用: 1]
[55]Williams M.Historical geography and the concept of landscape
. Journal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1989, 15(1): 92-104.
https://doi.org/10.1016/S0305-7488(89)80067-2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Abstract The landscape has always figured largely in the work of H. C. Darby. It formed an incontestable focus for geographical study, particularly during the early days of his historical-geographical writing. The approaches to landscape employed by Darby are examined, so too are some of the criticisms of his work. Then, both the problem of describing the landscape and the idea of the changing landscape are explored in depth, particularly the themes of the draining of the marshes and the clearing of the forests,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contemporary environmental concerns. The neglect of landscape studies in geography is touched upon as is the current resurgence of landscape oriented studies in many disciplines. Finally, an assessment is attempted of the likely influence and importance of Darby's work on the concept of landscape.
[56]Hartshorne R.Perspective on the Nature of Geography.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009: 6-7. [本文引用: 1]

[哈特向. 地理学性质的透视. 黎樵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9: 6-7.] [本文引用: 1]
[57]Quine W O.The Ways of Paradox and Other Essays
.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66: 203-204.
URL [本文引用: 2]摘要
This article has no associated abstract. ()
[58]Zhang Nengwei.The evolution and destiny of Western ontology theory
. Philosophical Trends, 2000, 22(1): 37-40.
URL [本文引用: 2]摘要
本体问题是哲学的根本导向性问题 ,如何看待和理解本体问题决定了以一种什么样的哲学观来观察和思考世界 ,也决定了不同时代和不同条件下人们的思维水平和思想路向。因此 ,关于本体论问题的思考 ,总是深深地渗透和蕴含于整个人类文化的基础构造之中。一 本体论学说演变的理路
[张能为. 西方本体论学说之流变与命运
. 哲学动态, 2000, 22(1): 37-40.]
URL [本文引用: 2]摘要
本体问题是哲学的根本导向性问题 ,如何看待和理解本体问题决定了以一种什么样的哲学观来观察和思考世界 ,也决定了不同时代和不同条件下人们的思维水平和思想路向。因此 ,关于本体论问题的思考 ,总是深深地渗透和蕴含于整个人类文化的基础构造之中。一 本体论学说演变的理路
[59]Liu Jiyue.Philosophy and ontology
. Journal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1996, 57(6): 11-19.
[本文引用: 1]

[刘继岳. 哲学与本体论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 57(6): 11-19.]
[本文引用: 1]
[60]Cuba E G, Lincoln Y S.Competing paradigms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1994: 105-117.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IN this chapter we analyze four paradigms that currently are competing, or have until recently competed, for acceptance as the paradigm of choice in informing and guiding inquiry, especially qualitative inquiry: positivism, postpositivism, critical theory and related
[61]Peet R.Modern geographical thought.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007: 329-330.

[理查德·皮特. 现代地理学思想. 周尚意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7: 329-330.]
[62].URL [本文引用: 1]
相关话题/哲学 科学 地理 逻辑 本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