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部,北京 100875
版权声明:2017《地理学报》编辑部本文是开放获取期刊文献,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自由使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教学等,但不允许用于商业目的.
展开
-->0
PDF (258KB)元数据多维度评价相关文章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导出EndNoteRisBibtex收藏本文-->
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早期的地理研究就是区域地理研究,区域地理学因此被认为是地理学的核心。很多著名地理学家都是区域地理学家,如近代地理学创始人德国的洪堡、李特尔等,法国地理学家白兰氏、美国地理学家哈特向、艾萨德等,以及中国近现代地理学大师翁文灏、张其昀、竺可桢、胡焕庸、黄秉维、吴传钧、陈述彭、任美锷、周廷儒、李春芬、林超等。区域地理研究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北京师范大学的地理学发展,也得益于区域地理研究的好传统,诸如白眉初的《国民地誌总论》,邹豹君的《欧洲地理》,以及黄国璋对滇南、川西地区考察研究等,陈国璋的《太平洋问题与中国》更是获得孙中山先生的赞誉。特别是主持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工作30年的周廷儒院士,不仅在古地理研究方面独树一帜,而且在新疆考察和中国古地理环境演变研究方面影响深远。正是在此基础上,北京师范大学区域地理教学团队于2007年被评为全国第一批优秀教学团队。目前,这部《区域地理学原理》著作,就是该团队近几年所取得的一项学术研究成果,于2016年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区域地理学十分庞杂,截止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区域地理学内容体系和课程结构,甚至很多院校也不开设区域地理课程,只把区域地理规律融汇到各部门地理和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等课程之中。这不能不影响到区域地理学本身的整体发展,也使区域地理规律的深入研究和区域地理思想的传播遇到挑战。作为国家第一批优秀教学团队的主要成员,吴殿廷教授等在大量区域地理教学和科研实践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区域地理学的基本原理,以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以中国地理实践为依归,初步提出了区域地理学的框架结构,可喜可贺。相较于前人的成果,该书在如下几个方面较有新意:
第一,将区域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区域”看成是地球表层的空间系统,努力从“要素—环境”、“结构—功能”、“机制—过程”、“目标—控制”等系统科学的基本范畴角度构建区域地理学的研究框架,突破了传统区域地理“现象描述、原因解释、问题及建议”的窠臼,体现了现代科学思维即系统思维的要求。
第二,如果说区域是地理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的话,那么,区域的划分则是区域地理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在区域的定量划分方面,该书的创新性也很明显,包括用突变理论进行均质区域的划分、用断裂点击理论进行结节区域划分等。
第三,地理学的基本特点就是地域性和综合性,地理学的研究主线是人地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作者提炼总结出区域地理学的五大基本规律,即人地关系原理,地域分异原理、尺度—规模原理、效用极大化原理、复杂性与自相似性原理等。虽不能说这样的概括很全面,也与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很难区分开来,但终究是一个开始,是一项有益的探索,可以推进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此外,该书还从哲学的层面讨论了区域地理研究的若干前沿问题,包括区域的共性与个性、区域界线的客观性与主观性、区域一体化与全球化的矛盾冲突等。这些问题的确值得深思和反省。
该书的几位作者都是以区域地理和区域规划见长的****,除了上述新意之外,该书在区域的自然规律总结提炼方面还有待加强。这是我初读书稿的感觉,也是我对作者下一步工作的希望。期待更多更好的区域地理学原理方面的论著问世。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