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中国海洋旅游基地适宜性综合评价研究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9

孙静1,, 杨俊1,3,, 席建超2,3
1. 辽宁师范大学自然地理与空间信息科学辽宁省重点实验室,大连 116029
2. 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
3.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suitability of marine tourism base in China

SUNJing1,, YANGJun1,3,, XIJianchao2,3
1. Liaoning Key Laboratory of Physical Geography and Geomatics,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29,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alysis and Simulation,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101,China
3.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101,China
通讯作者:通讯作者:杨俊,yangjun@lnnu.edu.cn
收稿日期:2016-06-19
修回日期:2016-10-30
网络出版日期:2016-12-20
版权声明:2016《资源科学》编辑部《资源科学》编辑部
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71140,41671151)国家旅游局“国家旅游示范基地标准”项目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孙静,女,辽宁铁岭人,硕士生,主要从事城市规划、旅游、土地利用研究。305861611@qq.com



展开

摘要
海洋旅游代表着中国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研究以当前海洋旅游资源为基础,综合分析沿海地区建设国家海洋旅游基地的适宜性。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国海洋旅游基地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渤海海域中的辽东半岛东部海域、黄海海域中的山东半岛东北部海域、东海海域中的闽南海域和南海海域中的海南岛以及三沙市等区域的沿海城市;②在海洋旅游资源基础方面,南海南部海域、粤西海域、桂东、桂西海域沿海地区的海洋旅游资源丰富多样,适合风景观光、滨海浴场、沙滩、海岛型等滨海旅游度假区的协同开发;③在旅游产业发展和潜力方面,长三角和珠三角沿海地区中心城市可依靠产业发展和潜力优势,改善资源环境基础,打造海洋旅游国际滨海城市旅游目的地,协同城市群创新发展海洋旅游产业。

关键词:海洋旅游基地;适宜性;综合评价
Abstract
Marine tourism represents an important direction in China's tourism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e. Here we use pluralistic geographic information data based on a GIS spatial platform to analyze tourism resources,current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the future of marine tourism.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appropriate regional national marine tourism demonstration base construction. We found that China’s marine tourism development is mainly concentrated on the Eastern Liaodong Peninsula in the Bohai Sea,northeastern Shandong Peninsula in the Huanghai Sea,the Minnan Sea,East China Sea and southwest Hainan Island in the South China Sea. Marine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mainly depends on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urban + tourist,specifically targeting Sanya,Xiamen,Dalian and Weihai,as urban regions relying on coastal tourist resorts as marine tourism demonstrations. Dalian and Weihai also need further planning for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marine industry;mining industry developmental characteristics give full play to the northern coastal city as marine tourism leaders. On the basis of resources,the southern waters of the South China Sea,western Guangdong,and eastern and western waters in Guangxi rich in marine tourism resources are suitable for co-development of coastal beaches,island-types and other coastal tourist resorts. Sansha,Beihai and Yangjiang city are key areas for marine tourism in the future. I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potential,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Pearl River Delta coastal regional centers hav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otential. We need to improve the resource base environment and build an international coastal city of marine tourism destinations,innovate urban agglomeration collaboratives,develop the marine tourism industry,rationally use rich coastal and island resources,and lead international marine tourism development.

Keywords:marine tourism base;suitability;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0
PDF (5044KB)元数据多维度评价相关文章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导出EndNoteRisBibtex收藏本文-->
孙静, 杨俊, 席建超. 中国海洋旅游基地适宜性综合评价研究[J]. , 2016, 38(12): 2244-2255 https://doi.org/10.18402/resci.2016.12.05
SUN Jing, YANG Jun, XI Jianchao.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suitability of marine tourism base in China[J]. 资源科学, 2016, 38(12): 2244-2255 https://doi.org/10.18402/resci.2016.12.05

1 引言

海洋旅游是以海洋为场所,以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康体疗养、运动探险为目的度假旅游,一般包括海滨(海岸沙滩)旅游、海上旅游、海底旅游、海岛旅游等几大类,在全球和中国旅游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4]。近年来,中国海洋旅游业以年均15%的增长速度长足发展[5-7]。中国沿海地区具备多样的海洋旅游资源,区位濒临太平洋西岸,海岸带北起辽宁鸭绿江口,南至广西北仑河口,共有1.8万km大陆海岸线、470万km2内海和滨海水域以及14万km海岛岸线,沿海地区南北延伸纬度跨度大,包含了中温带、暖温带以及热带、亚热带区域,滨海及海岛资源丰富独特[8]。中国海洋旅游业占海洋产业增加值中的31.15%,是国家海洋经济和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中国海洋旅游的相关研究多集中在旅游资源开发潜力[9]、市场分析[10]和发展效率与竞争力的评价[11-15]及滨海旅游度假区的开发与保护方面[16],缺少综合性质的海洋旅游产业空间导向研究。英美国家已逐步完成众多滨海旅游主题的详细研究,已经形成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发展局面[17,18],对于我国海洋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中国滨海旅游研究起步较晚,许多领域的研究相对滞后。同时,中国海洋旅游目的地总量不足,高质量目的地短缺,行业监管相对薄弱等问题日益凸显。基于中国海洋旅游的发展现状,国家旅游局于2016年初发布了旅游基地相关公告,根据公告的相关规定,“国家海洋旅游示范基地”可以定义为生态环境优越、海洋旅游主打产品明确、旅游资源禀赋高、旅游市场影响力大、旅游产业覆盖度广、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完善,对全国海洋旅游业发展具有示范性、带动性和引领性作用的特色旅游目的地区域。
公告的颁布旨在促进中国海洋旅游产业综合提升,向全域市场协同推进。
国家海洋旅游示范基地的培育过程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研究关注国家海洋旅游示范基地建设适宜性的综合评价,以促进我国海洋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国家精品海洋旅游目的地建设、打造全域海洋旅游示范区。研究对国家旅游示范基地的规划建设和具体创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 研究方法、研究区域和数据来源

2.1 指标体系与评价流程

研究评价体系包括3个领域层因子、10个因素层因子。为科学合理地评价目前中国海洋旅游资源的产业优势和区位分布,研究将海洋旅游基地选建适宜性综合评价体系总划分为3个领域层指标:海洋旅游资源基础,海洋旅游发展现状,海洋旅游发展潜力。研究以海洋旅游资源基础提取国家海洋旅游示范基地的基础准入区域;以旅游景区数、旅游接待人次、区域城市化水平、人口规模和GDP水平等社会经济支撑条件分析滨海区域海洋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和潜力。通过地理信息空间分析法对各指标进行空间插值分析,以多目标线性求和函数法计算综合适宜性指数[19]。具体流程见图1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1研究路线
-->Figure 1Research route
-->

采用Z-score评分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并以AHP法、熵值法[20-22]获得各个因素得分、主观权重值和客观权重值,用综合权重法确定最终权重值,计算公式如下[19]
(1)权重计算。
W=x1×Bn+x2×Wi(1)
式中 Wi为熵权重; Bn为目标层主观权重; W为指标最终权重值。借鉴相关研究结果,取参考系数 x1=x2=0.5。计算所得各指标权重见表1
Table 1
表1
表1中国海洋旅游基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Table 1The suitabi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marine tourism base in China
目标层领域层(权重)因素层(权重)指标说明
综合指数

旅游资源基础指标(0.623)
海洋水质(0.125)

依据国家海洋水质标准海水水质分为四类,第一类适用于海洋渔业、自然和生物保护;第二类适用于水产养殖区,海水浴场和海上运动或娱乐,以及与食用直接有关的工业用水;第三类 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和滨海风景旅游区;第四类适用于海洋港口水域,海洋开发作业区。海洋水质类别越高,指标赋值越高。
滩涂、海滩适宜度
(0.115)
滨海滩涂或海滩生态状态,沙滩、珊瑚礁、或者丘陵等资源可以做滨海度假区,红树林可以作为滨海自然观光资源,淤泥和滩涂则不具备海洋旅游利用价值。按照其海滩、滩涂特征依次顺序赋值。
岛屿数量(0.115)各滨海海域的岛屿数值越大,指标赋值越高。
气候舒适度(0.113)依据UTCI舒适度指数模型选取海洋基地,将基本条件最佳舒适度区间设定在16~26℃,并计算各沿海城市UTCI达标天数比率。达标天数比率越大,指标赋值越高。
森林覆盖率(0.078)森林覆盖率是体现旅游景区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森林覆盖率=森林面积/区域面积(以地级市为单位)。森林覆盖率越大,指标赋值越高。
空气质量(0.077)空气质量是衡量旅游景区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AQI达标率=AQI达标天数/366。达标比例越大,指标赋值越高。
旅游发展现状指标(0.174)旅游景区景点个数
(0.092)
统计各滨海区域内5A和4A级旅游景区总数和以海洋旅游为中心的5A级景区数。景区数量越多,指标赋值越高。
旅游收入水平和接
待人次(0.082)
统计各滨海区域旅游总收入总和以及接待国内外旅游总人数。统计值越高,指标赋值越高。
旅游发展潜力指标(0.203)人口密度(0. 091)人口密度与区域经济基础、地理位置和建设条件等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旅游产业的发展潜力, 人口密度=总人口数量/土地面积。人口密度越大,指标赋值越高。
经济水平(0.112)经济水平用城市人均GDP水平及增长速率表示,经济发展水平=f([人均GDP],[GDP增长率])。经济水平越高,因子赋值越高。


新窗口打开
(2)指标计算。为更好的拟合各因素层变量差异特征,研究采用多目标线性求和函数法计算综合适宜性指数。评价体系中的指标均为正向指标,认定综合指数越高,建设海洋旅游基地适宜性越高。
U=i=1mj=1nAj×bn(2)
式中U为某一城市海洋旅游基地建设适宜度指数; Aj为第j个城市单项指标的评分值; bn为因素层权重;nm 分别为因素层和领域层指标个数。
通过GIS分析,将综合指数结果进行重分类处理,依次划分适宜性等级为很适宜[9~10]、适宜[8~9)、基本适宜[6~8)、不适宜(<6)共4个等级。指标的选取、计算及适宜性等级的划分参照国家旅游颁布的《国家蓝色旅游示范基地》(LB/T 049-2016)[23]文件中的相关规定。

2.2 研究区域

2012年,中国颁布了《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24]标准,该标准将中国管辖海域划分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以东海域共5大海区和29个重点海域。研究区域范围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大海区以及除台湾以东海域以外的28个重点海域及滨海地区。滨海省份(直辖市)包括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研究海域具体包括辽东半岛西部滨海区、辽河三角洲滨海区、辽西冀东滨海区、渤海湾海域、黄河口与山东半岛西北部滨海区、渤海中部滨海区、辽东半岛东部滨海区、山东半岛东北部滨海区、山东半岛南部滨海区、江苏沿岸滨海区、黄海陆架滨海区、长江三角洲及舟山群岛滨海区、浙中南滨海区、闽东滨海区、闽中滨海区、闽南滨海区、东海陆架滨海区、台湾海峡海域、粤东滨海区、珠江三角洲滨海区、粤西滨海区、桂东滨海区、桂西滨海区、海南岛东北部海域、海南岛西南滨海区、南海北部滨海区、南海中部滨海区和南海南部滨海区。受数据和资料限制,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不在研究范围内。

2.3 数据来源与说明

研究选取同时间截面2014 年的数据进行测度。如表2所示,相关指标数据皆来源于官方网站数据和资料,空间分析和表达统一采用西安1980大地坐标系和Albers等面积圆锥投影[25]
Table 2
表2
表2数据来源与说明
Table 2Data sources and description
数据信息数据来源
海洋水质、滩涂或海滩健康状态、空气质量空间分布状态数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5]
海洋环境、生态状况以及滨海旅游休闲娱乐区经济状况中国海洋信息网[26]
海洋经济统计数据中国国家海洋局[27]
城市人口、绿化、经济、交通及地区生产总值构成等全国各市(区、县)人口、经济、收入水平数据《中国统计年鉴(2014)》[28]
全国旅游业概况、地方旅游业概况、公报、政策法规、统计资料及旅游机构、主要经济指标及星级饭店综合资料等《2014年中国旅游景区发展报告》[29]
旅游业GDP数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30]


新窗口打开

3 结果及分析

海洋资源基础评价指标中,海洋水质和岛屿数量与分布指标是基于四大海区范围进行归一化处理和级别划分,并乘以其综合权重值以计算得到其相应结果,并以地级市为单元进行相应的空间赋值。气候舒适度、森林覆盖率和空气质量指标是在沿海省份地区内,以地级市为单元进行指标计算和赋值。
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评价指标中,旅游景区数量是在沿海省份地区内,以地级市为单元按照评价体系进行运算和赋值。旅游业发展水平指标则以省为单元进行综合测算,并统一将计算结果赋值到各省内地级市单元的相应指标中。
旅游产业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中,人口密度指标是在沿海省份地区内,直接以地级市为单元进行测算并赋值。经济水平指标则是以省为单元,计算各沿海省份的人均GDP值,并将计算结果统一赋值到该省内各地级市的相应指标中。并在研究中着重分析具备5A级海洋主题旅游景区的沿海城市的人口和经济指标。

3.1 海洋旅游资源基础指标评价

(1)近海海洋水质。依据国家《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31]相关规定,海洋旅游休闲娱乐区海水水质不劣于国家二类标准,风景旅游区海水水质不劣于国家三类标准。中国四大海区近岸海域中,黄海、南海近岸海域水质良,渤海水质一般,东海水质差,2014年夏季各海域水质组成统计结果见图2。其中,北部湾海域水质优,黄河口海域水质良,一、二类海水比例在90%以上;辽东湾和胶州湾海域水质差,一、二类海水比例低于60%且劣四类海水比例低于30%;其它海湾水质极差,劣四类海水比例均占了40%以上,其中杭州湾最差,劣四类海水比例高达100%。沿海生态系统中海南东海岸、北仑河口及广西北海区域海洋生态系统为健康状态,锦州湾和杭州湾处于不健康状态,其他区域处于亚健康状态。全国17个滨海旅游度假区水质为良好及以上的天数占96%,水质为一般和较差的天数占4%。其中,浙江嵊泗列岛和海南三亚亚龙湾滨海旅游度假区水质极佳的天数比例达100%。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22014年中国管辖海域水质统计结果
-->Figure 2The sea water quality standard statistical results of China in 2014
-->

(2)岛屿数量与分布。中国各海域岛屿分布不均,中部东海海区内的岛屿最多,约4600多个,约占全国海岛总数的66%以上,比较重要的有舟山群岛、台湾岛、崇明岛,以及台山列岛、渔山列岛、东矶列岛、台州列岛、南、北麂山列岛、南日群岛、澎湖列岛、马祖列岛、钓鱼列岛等。南海次之,约有岛屿1600多个,占全国岛屿总数的24%,比较重要的海岛有南澳岛、勒门列岛、南澎列岛、沱泞列岛、万山群岛、香港岛、川山群岛、涠洲岛及南海诸岛。南海诸岛包括西沙、中沙、东沙和南沙,其中以南沙群岛的岛屿为最多,曾母暗沙位于最南端。黄、渤海的岛屿最少,仅有700多个,占全国海岛总数的10% 左右,一般集中在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沿岸。重要的岛屿有长山群岛,庙岛群岛,大、小三山岛,蛇岛,芝罘岛,刘公岛,东西连岛,莫邪岛等。
(3)海滩、滩涂适宜度。从沿海地区岸线地质分布来看,沙滩、珊瑚礁或者丘陵等资源可以做滨海度假区,红树林可以作为滨海自然观光资源,淤泥质滩涂对海洋旅游的利用价值不高。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沿海城市分布有红树林海岸带。
南海诸岛的环礁和海南的部分岸礁分布有珊瑚礁,发展海洋旅游适宜性最高。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辽西-燕山南麓,浙东、闽北、广东、海南的大部分海湾城市的海岸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下辽河平原、华北平原、鲁北平原、苏北平原及黄河、长江、汉江、珠江等三角洲和杭州湾沿岸城市的海岸地貌以平原为主,海岸类型多为砂质或淤泥质海岸,符合海洋旅游发展的海滩、滩涂基本条件。黄河、长江、珠江等河口城市是典型的三角洲海岸,钱塘江河口的杭州湾是典型的三角湾的地区,发展海洋旅游的海滩、滩涂适宜度较低。淤泥质平原海岸主要分布在渤海的辽东湾、渤海湾和莱州湾沿岸及濒临黄海的苏北海岸的城市,没有达到海洋旅游发展的条件。
(4)气候舒适度。中国沿海地区季风气候明显,热量分布由南向北递减。总体来说春、夏季盛行从海洋向大陆的东南风或西南风,南北方沿海地区的气候舒适度指数差别较小,都较适合海洋旅游的发展。秋、冬季南北方温差较大,南方气候舒适度优势突出。因此,中国沿海地区适宜海洋旅游发展的气候舒适度指标达标特征呈现出沿海岸线由南向北递减的趋势。气候舒适天数比例最优的地区是海南省各市和广西、广东省部分沿海地区,年平均气温22~26℃,全年气温属舒适范围内。至中部沿海地区,上海市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气候舒适度指标达标天数比例为60.9%。至北部沿海地区,大连地区处于北温带,气候舒适度指标达标天数比例为26.3%。
(5)森林覆盖率和空气质量。沿海地区森林覆盖率和空气质量分布状态见图3图4。森林覆盖率的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南海滨海区域显著优于环渤海区域,而东海至黄海之间的滨海区域森林覆盖率最低。杭州湾以南地区,除汕头湾沿海地区外,均符合旅游景区森林覆盖率要求。其中,海南省是全国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地区。其次,为辽东湾附近沿海地区,渤海湾至杭州湾沿海地区森林覆盖率最低,只有山东半岛部分地区森林覆盖率达到旅游景区标准。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32014年中国沿海地区森林覆盖空间分布
-->Figure 3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forest of China 's coastal areas in 2014
注:由于数据获取困难,本次研究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

-->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42014年中国沿海地区空气质量空间分布
-->Figure 4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QI of China 's coastal areas in 2014
注:由于数据获取困难,本次研究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

-->

沿海地区空气质量AQI指数年达标天数比例由南向北呈递减趋势,长三角区域达标比例最低,环渤海地区AQI达标比例略高于长三角地区。海南省AQI达标天数比例最高,在98%左右;钦州湾、湛江港附近沿海地区空气质量较好,AQI达标天数比例在75%以上;汕头港至三沙湾地区以及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沿海地区空气质量次之,AQI达标天数比例在60%左右,且适合海洋旅游的春夏季节空气质量优于秋冬季节。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是空气质量最差的地区,AQI达标天数比例低于60%。
综合海洋旅游资源环境指标可以得到,东海海域的长三角沿海区域虽然岛屿众多,但滨海水质和空气质量差,海岸多为淤泥质,不适宜国家海洋旅游基地建设;珠三角海岸为淤泥质海岸,且海洋水质较差,不是国家海洋旅游基地建设的适宜区位。渤海和黄海大部分滨海区域岛屿数量较少,但环境指标均较为适宜,基本符合海洋旅游产业开发和发展的资源环境要求。海峡两岸等沿海地区岛屿众多,多为丘陵海岸,水质、绿化、空气指标均符合标准,适宜海洋旅游产业的开发和发展。南海海域的广西、海南两省水质好、岛屿较多、气候适宜,绿化率和空气质量均为全国最优,是资源环境基础优势最显著的地区。

3.2 海洋旅游发展现状指标评价

(1)旅游景区数量。沿海地区4A、5A级景区在长三角区域分布最为密集(图5)。至2014年,在中国11个沿海省份(直辖市、自治区)中,国家5A级景区数量的排名情况为江苏18处,浙江11处,广东10处,山东9处,福建7处,河北5处,广西和海南均4处,辽宁和上海均3处。其中以海洋为主题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分布在海南4处,分别为分界洲岛旅游区、三亚市南山大、小洞天旅游区和三亚市南山文化旅游区。辽宁2处,分别为辽宁大连金石滩景区和大连老虎滩海洋公园-老虎滩极地馆。山东2处,分别为山东威海刘公岛景区和烟台市蓬莱阁旅游区。福建1处,为厦门市鼓浪屿风景名胜区。2015年,广东阳江海陵岛景区被评为国家5A级景区,是中国未来海洋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兴地。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52014年中国沿海地区国家 4A和5A级景区空间分布
-->Figure 5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4A and 5A scenic spot of China 's coastal areas in 2014
注:由于数据获取困难,本次研究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

-->

(2)旅游业发展水平。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沿海省(直辖市、自治区)中,接待旅游人次最多的地区是山东、浙江和江苏。旅游产业收入最高的是广州、浙江和江苏。旅游产业发展较快的地区分别是辽宁河北和广西,旅游接待人次和收入增幅分别为17.09%和 25.03%,16.15%和27.43%,以及17.71%和27.43%。综合相关统计信息,沿海省(直辖市、自治区)中旅游业发展水平较高的为广州、浙江、江苏和山东,其次为辽宁、河北、上海、福建、海南和广西。中国沿海省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水平均高于国家平均水平(表3)。
Table3
表3
表32014年沿海省(直辖市、自治区)旅游业发展水平统计数据
Table3The statistical results of the level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coastal province (Municipality/Autonomous Region) in 2014
沿海省
(直辖市、自治区)
接待
人次
/亿人次
旅游总
收入
/亿元
沿海省
(直辖市、自治区)
接待
人次
/亿人次
旅游总
收入
/亿元
辽宁2.241 846浙江4.886 300
河北3.152 561福建2.342 707
天津1.562 307广东3.269 227
山东5.915 800海南0.48485
江苏5.748 145广西2.862 495
上海2.683 415港、澳、台无资料无资料


新窗口打开

3.3 海洋旅游发展潜力指标评价

(1)旅游产业发展潜力与区域人口密度和经济水平高度相关(图6)。中国沿海地区有四个比较重要的城市群,在城市群作用下,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发达、城镇集聚程度高;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率高;京津冀城市群位于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经济发展水平领先;海峡两岸、山东半岛和辽中南城市群人口规模、密度和经济水平低于国家一类城市群,但其经济发展处于提升阶段,是正在崛起的城市群;海琼城市群和北部湾城市群这两个区域级城市群的辐射范围和影响力相对较小。沿海省(直辖市、自治区)人均GDP排名为上海>浙江>广东>天津>江苏>福建>山东>辽宁>广西>海南(图7)。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62014年中国沿海地区人口密度分布
-->Figure 6The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density of China 's coastal areas in 2014
注:由于数据获取困难,本次研究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

-->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72014年中国沿海地区人均GDP分布
-->Figure 7The distribution of Per GDP of China 's coastal areas in 2014
注:由于数据获取困难,本次研究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

-->

(2)重点依托城市人口密度和经济水平。2014年,中国滨海省份及重点海洋旅游城市(具5A级海洋旅游景区)的人口及经济统计结果如图8-图11所示。深圳、厦门、舟山和三亚市的城市化水平较高。深圳市滨海旅游产业发展潜力较强,表现为深圳市临近港、澳地区,地处珠江三角洲这一中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城市群中心,具备一体化优势,经济发展迅速。三亚和厦门市虽然人口规模小,但其高人均生产总值高,且以旅游业收入为主。舟山市背靠长三角,是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导的地级市。其次为大连、威海、烟台及舟山等市,旅游业发展潜力较为相似。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82014年中国沿海地区人口统计
-->Figure 8The demographics of China 's coastal areas in 2014
-->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92014年中国沿海地区人均GDP统计
-->Figure 9The per GDP of China 's coastal areas in 2014
-->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102014年中国重点海洋旅游城市人口统计
-->Figure 10The demographics of China 's key marine tourism city in 2014
-->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112014年中国重点海洋旅游城市人均GDP统计
-->Figure 11The per GDP of China 's key marine tourism city in 2014
-->

3.4 评定分级和导向分析

研究得到沿海地区海洋旅适宜度指数分布状态见图12。中国沿海地区中,很适宜海洋旅游发展的城市较少,分布较为分散,分别位于南部南海岛部分城市、中南部福建省中部地区和北部的山东半岛、辽东半岛部分城市。其次为环北部湾、海峡两岸和环渤海的大部分地区,比较适合海洋旅游产业发展。再次为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虽然旅游产业发展和潜力指数较高,但海洋旅游需要的海洋旅游资源基础较差,海洋旅游产业发展可通过科学规划实现转型。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122014年中国海洋旅游基地适宜性等级空间差异
-->Figure 12The suitability grades distribution of marine tourism base of China in 2014
注:由于数据获取困难,本次研究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

-->

中国北方环渤海、黄海地区背靠京、津、辽、晋等地,旅游客源腹地广阔,是东北地区海内外海洋旅游的热点区。中国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具备较强的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海洋旅游产业发展亟待规划和转型,适合发展国际滨海城市旅游产业。中国南海海洋旅游产业以海南省为主,以环北部湾西岸旅游带为辅,资源坏境优势突出,具备深度开发的潜力,是选建国家海洋旅游基地最适宜的区位。
将海洋旅游基地选建的适宜度结果进行重分类,得出中国28个重点海域的沿海地区选建国家海洋旅游基地的适宜性等级(表4)。其中,渤海海域中的辽东半岛东部海域、黄海海域中的山东半岛东北部海域、东海海域中的闽南海域和南海海域中的海南岛西南部海域滨海地区海洋旅游综合评价指数最优,中国海洋旅游基地的发展重点主要集中在这些海域的滨海城市。
Table 4
表4
表4中国海洋旅游适宜度划分
Table 4The suitability division of marine tourism in China
滨海区位适宜度等级滨海区位适宜度等级
很适宜适宜基本适宜不适宜很适宜适宜基本适宜不适宜
辽东半岛西部滨海区闽中滨海区
辽河三角洲滨海区闽南滨海区
辽西冀东滨海区东海陆架滨海区
渤海湾海域台湾海峡海域
黄河口与山东半岛西北部滨海区粤东滨海区
渤海中部滨海区珠江三角洲滨海区
辽东半岛东部滨海区粤西滨海区
山东半岛东北部滨海区桂东滨海区
山东半岛南部滨海区桂西滨海区
江苏沿岸滨海区海南岛东北部海域
黄海陆架滨海区海南岛西南滨海区
长江三角洲及舟山群岛滨海区南海北部滨海区
浙中南滨海区南海中部滨海区
闽东滨海区南海南部滨海区


新窗口打开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旅游发展追求城市和城市群旅游一体化、城市分工与协作。研究以景区基地核心,以区域为依托,以市为单元分析沿海地区发展海洋旅游基地的适宜性,从海洋旅游产业基础、发展现状及发展潜力三个方面进行综合测评,为国家海洋旅游选建提供科学支持。研究结果表明:
(1)综合资源基础、发展现状和未来潜力分析,中国海洋旅游资源禀赋较高,海洋产业发展态势较好。目前,中国海洋旅游的发展重点主要集中在渤海海域中的辽东半岛东部海域、黄海海域中的山东半岛东北部海域、东海海域中的闽南海域和南海海域中的海南岛西南部海域的各沿海城市。海洋旅游产业发展主要依靠城市+旅游区的发展模式,参照海洋旅游基地选建适宜性的综合评价结果,研究建议具体定位三亚、厦门、威海和大连共四个滨海城市依托区以及区内滨海旅游核心区为国家海洋旅游示范基地构建区。
(2)中国海洋旅游资源存在一定开发空间,以南海南部海域、粤西海域和桂东、桂西海域滨海城市的海洋旅游资源优势最为显著,可以将滨海城市三沙市、北海市和阳江市列为海洋旅游产业的重点发展对象,在三亚海洋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和带动下,合理利用中国滨海旅游资源,开发风景观光、休闲娱乐、滨海浴场、沙滩、海岛等类型的滨海旅游度假区,打造具世界影响力的海洋旅游区。
(3)中国长三角和珠三角沿海地区城市人口密集、经济水平领先,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巨大,可以将该区域滨海城市的海洋旅游目标定位为国际城市旅游目的地,将上海市、深圳市建成中国旅游国际化城市,协同城市群创新发展以城市观光、休闲娱乐为主的海洋旅游产业,升级环境和城市规划,合理利用丰富的海岸、海岛资源,引领海洋旅游国际化发展。

4.2 讨论

研究得出的海洋旅游示范基地选建适宜性较高的地区中,三亚市是海洋旅游资源环境条件和产业发展条件的最优区,适合深度开发以打造具世界影响力的海洋旅游区。厦门市地处亚热带,岛屿、港湾众多,海洋旅游资源丰富,产业发展平稳。大连和威海这两个北方滨海城市海洋旅游产业依靠其北方海岸的地缘优势和广阔腹地的客源优势,海洋旅游资源环境和产业发展现状与东南部滨海城市比较相对较弱,还需要进一步规划海洋产业发展方向、挖掘产业发展特色,充分发挥北方滨海城市海洋旅游的引领作用。
中国沿海地区中,鸭绿江口、辽东半岛西部、双台子河口、渤海湾、黄河口、山东半岛东部、苏北、长江口、杭州湾、舟山群岛、浙闽沿岸、珠江口、雷州半岛、北部湾、海南岛周边等邻近海域属海洋自然保护或海洋特别保护功能区,一般不允许开发海洋旅游项目。其他沿海地区可根据其资源环境、产业发展和潜力特征进一步确定规划方案。从海洋旅游资源基础看,南海南部海域、粤西海域和桂东、桂西海域资源环境优势显著。其中,2012年新建立的三沙市地处海南岛西南部海域,地貌景观全部为珊瑚礁地貌,有岛屿、沙洲、礁、暗滩、暗沙等类型,具备综合的热带海洋、海岛自然景观,适合风景观光、沙滩、海岛型滨海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景区于2015年评为国家5A级景区,具备适宜的天然海岛资源,又发展了特色水上娱乐及水下考古项目,适合发展滨海浴场、海岛、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式海洋旅游。北海市位于南海旅游圈内,具备海岸、海岛以及红树林资源,适合观光、休闲、海岛式滨海旅游的开发。从海洋旅游发展和未来发展潜力看,可以将中国长三角和珠三角沿海地区的海洋旅游目标定位为国际滨海城市旅游目的地,协同城市群创新发展以城市观光、休闲娱乐为主的海洋旅游产业。将上海市、深圳市建成中国旅游国际化城市,充分利用城市群经济、人口发展优势,配合海洋旅游产业发展,改善海水水质和空气质量,合理利用丰富的海岸、海岛资源,引领海洋旅游国际化发展。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原文顺序
文献年度倒序
文中引用次数倒序
被引期刊影响因子

[1]王芳,朱大奎. 全球变化背景下可持续的滨海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
[J]. 自然资源学报,2012,27(1):1-16.
[本文引用: 1]

[Wang F,Zhu D K.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coastal tourism resourc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change
[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12,27(1):1-16.]
[本文引用: 1]
[2]刘俊,黄秀波. 空间思想演变视角下的西方滨海旅游研究
[J]. 人文地理,2014,137(3):22-27.


[Liu J,Huang X B.Literature review on western coastal tourism research from perspective of ever-changing thoughts on space
[J]. Human Geography,2014,137(3):22-27.]

[3]Anfuso G,Williams A T,Hernández J A C,et al. Coastal scenic assessment and tourism management in Western Cuba
[J]. Tourism Management,2014,42(2):307-320.

[4]谷明. 国外滨海旅游研究综述
[J]. 旅游学刊,2008,23(11):87-94.
[本文引用: 1]

[Gu M.Review on coastal tourism studies in foreign countries
[J]. Tourism Tribune,2008,23(11):87-94.]
[本文引用: 1]
[5]Chen C,Bau Y.Establishing a multi-criteria evaluation structure for tourist beaches in Taiwan:A foundation for sustainable beach tourism
[J]. 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2016,121:88-96.
[本文引用: 1]
[6]Wu C,Tsai H.Capacity building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in a nested social-ecological system-a case study of the South Penghu Archipelago Marine National Park,Taiwan
[J]. 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2016,123:66-73.

[7]Liaghat M,Shahabi H,Deilami B R,et al. A multi-criteria evaluation using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echnique to analyze coastal tourism sites
[J]. Apcbee Procedia,2013,5:479-485.
[本文引用: 1]
[8]曲凌雁. 世界滨海海岛地区旅游开发经验借鉴
[J]. 世界地理研究,2005,14(3):80-85.
[本文引用: 1]

[Qu L Y.Evaluation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n regional tourism system based on 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
[J]. World Regional Studies,2005,14(3):80-85.]
[本文引用: 1]
[9]李泽,孙才志,邹玮. 中国海岛县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
[J]. 资源科学,2011,33(7):1408-1417.
[本文引用: 1]

[Li Z,Sun C Z,Zou W.An evaluation of tourism development potential for island counties in China
[J]. Resources Science,2011,33(7):1408-1417.]
[本文引用: 1]
[10]徐磊,刘明. 我国滨海旅游市场分析
[J]. 经济地理,2011,31(2):317-321.
[本文引用: 1]

[Xu L,Liu M.Analysis of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coastal tourism market in China
[J]. Economic Geography,2011,31(2):317-321.]
[本文引用: 1]
[11]马晓龙. 2000-2011年中国主要旅游城市全要素生产率评价
[J]. 资源科学,2014,36(8):1626-1634.
[本文引用: 1]

[Ma X L,Evaluation of tourism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for Chinese primary cities from 2000 to 2011
[J]. Resources Science,2014,36(8):1626-1634.]
[本文引用: 1]
[12]Li R,Guo Q,Wu D,et al.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development efficiency for urban tourism in Eastern China:A case study of six coastal urban agglomerations
[J].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4,24(6):1175-1197.

[13]岳川江,吴章文,郑天翔,. 滨海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研究
[J]. 自然资源学报,2010,25(5):795-801.


[Yue C J,Wu Z W,Zheng T X,et al.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 study of coastal cities
[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10,25(5):795-801.]

[14]陈晓,李悦铮. 环渤海主要滨海城市旅游竞争力定量研究
[J]. 经济地理,2008,28(1):158-162.


[Chen X,Li Y Z.Quantitative research on the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of main coastal cities around Bohai sea
[J]. Economic Geography,2008,28(1):158-162.]

[15]姜鹏鹏,王晓云. 中国滨海旅游城市竞争力分析-以大连、青岛、厦门和三亚为例
[J]. 旅游科学,2008,22(5):12-18.
[本文引用: 1]

[Jiang P P,Wang X Y.Research on competitiveness of coastal tourism cities in China-an empirical study of Dalian,Qingdao,Xiamen and Sanya
[J]. Tourism Science,2008,22(5):12-18.]
[本文引用: 1]
[16]魏敏. 我国滨海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及保护研究
[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0,177(3):78-83.
[本文引用: 1]

[Wei M.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coastal resort in China
[J]. Journal of 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2010,177(3):78-83.]
[本文引用: 1]
[17]Orams M.Marine tourism:development,impacts and management.
[J]. PASOS. Revistade Turismoy Patrimonio Cultural. 2006,4(1):117-122.
[本文引用: 1]
[18]Garrod B,Gössling S.New frontiers in marine tourism :diving experiences,sustainability,management
[J]. Tourism Management,2008,29(6):1244-1245.
[本文引用: 1]
[19]杨俊,张永恒,席建超. 避暑旅游基地选建适宜性综合评价研究
[J]. 资源科学,2016,38(12):2210-2220.
[本文引用: 2]

[Yang J,Zhang Y H,Xi J C.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suitability of summer tourism base
[J]. Resources Science,2016,38(12):2210-2220.]
[本文引用: 2]
[20]王泽宇,郭萌雨,孙才志,. 基于可变模糊识别模型的现代海洋产业发展水平评价
[J]. 资源科学,2015,37(3):0534-0545.
[本文引用: 1]

[Wang Z Y,Guo M Y,Sun C Z,et al. The evaluation of modern marine industry development levels
[J]. Resources Science,2015,37(3):0534-0545.]
[本文引用: 1]
[21]吴姗姗,张凤成,曹可. 基于集对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中国沿海省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
[J]. 资源科学,2014,36(11):2386-2391.


[Wu S S,Zhang F C,Cao K.Marine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of Coastal Provinces in China Based on Set Pair Analysis an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J]. Resources Science,2014,36(11):2386-2391.]

[22]张春梅,葛雨婷,席建超,. 文化旅游基地选建适宜性综合评价研究
[J]. 资源科学,2016,38(12):2221-2232.
[本文引用: 1]

[Zhang C M,Ge Y T,Xi J C,et al.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suitability of culture tourism base
[J]. Resources Science,2016,38(12):2221-2232.]
[本文引用: 1]
[2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 国家旅游公告
[EB/OL]. (2016-01-07)[2016-01-18].
URL [本文引用: 1]

[National Tourism Admini-str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 National Travel Bulletin
[EB/OL].(2015-17-07)[2016-01-18].
URL [本文引用: 1]
[24]中国国家海洋局. 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
[EB/OL]. (2012-04-18)[2011-01-06].
URL [本文引用: 1]

[State Oceanic Administration of China . National Marine Functional Zoning(2011-2020)
[EB/OL]. (2012-04-18)[2011-01-06].
URL [本文引用: 1]
[25]程志会,刘锴,孙静,. 冰雪旅游基地选建适宜性综合评价研究
[J]. 资源科学,2016,38(12):2233-2243.
[本文引用: 2]

[Cheng Z H,Liu K,Sun J,et al.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suitability of ice-snow tourism base
[J]. Resources Science,2016,38(12):2233-2243.]
[本文引用: 2]
[2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2014年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公报[EB/OL]
.(2015-07-27)[2015-12-20].
URL [本文引用: 1]

[Ministr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Bulletin of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China's Coastal Waters,2014
[EB/OL]. (2015-07-27) [2015-12-20].
URL [本文引用: 1]
[27]国家海洋局. 2014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EB/OL]
. (2015-03-18)[2015-12-20].
URL [本文引用: 1]

[State Oceanic Administration. Bulletin of the Chinese Ocean Economic Statistics
,2014[EB/OL].(2015-03-18)[2015-12-20].
URL [本文引用: 1]
[2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14)[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本文引用: 1]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of China(2014)[M]. Beijing:China Statistical Publishing House,2014.] [本文引用: 1]
[29]国家旅游局规划财务司. 2014年中国旅游景区发展报告(2014)[M].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4. [本文引用: 1]

[China National Tourism Administration. China Tourist Attraction Development Report 2014 [M]. Beijing:China Travel & Tourism Press,2014.] [本文引用: 1]
[3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我国旅游产业对GDP综合贡献超过10%
[EB/OL]. (2015-07-07)[2016-01-08].
URL [本文引用: 1]

[National Tourism Administr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hina's Tourism Industry to GDP Comprehensive Contribution of more than 10%
[EB/OL]. (2015-07-07)[2016-01-08].
URL [本文引用: 1]
[3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海水水质标准
[EB/OL]. (1998-07-01)[2015-12-28].
URL [本文引用: 1]

[Ministr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tandard for Seawater Quality
[EB/OL]. (1988-07-01)[2015-12-28].
URL [本文引用: 1]
相关话题/海洋 旅游 指标 城市 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