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si-agents in internet community group tours: a comparison of information searching behavior between tour organizers and participants
ZHUFeng收稿日期:2016-01-10
修回日期:2016-04-5
网络出版日期:2016-09-25
版权声明:2016《资源科学》编辑部《资源科学》编辑部
基金资助:
作者简介:
-->
展开
摘要
关键词:
Abstract
Keywords:
-->0
PDF (821KB)元数据多维度评价相关文章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导出EndNoteRisBibtex收藏本文-->
1 引言
自助旅游是当前旅游发展的一大趋势,根据携程与中国旅游研究院联合发布的《中国自由行发展报告(2012-2013)》,散客自由行已从“小众”成长为普及的出游方式,82.5%的城镇居民和93.1%的农村居民采取自由行方式旅游[1]。自由行即是非旅行社团队旅游,研究中多使用“自助旅游(independent traveler)”一词指代那些自主安排行程、不跟团旅游的人。他们没有付费导游陪同,旅游目的多样,更加注重旅游体验。对自助旅游的研究可以追溯至科恩(Cohen)对非制度化旅游的研究以及沃格特(Vogt)对背包旅游者、瑞雷(Riley)对“费用节约型的长期旅行者”的研究[2-4]。自助旅游既可以是个体出行也可以是团体出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自助旅游者通过互联网认识和相约同伴,分享旅游体验,互联网结伴旅游迅速成为一种新的旅游方式[5]。互联网结伴旅游是一种基于虚拟社区或者社交软件、由召集者发出活动倡议、其他人报名参加的旅游方式。召集者在互联网结伴旅游中负责安排旅游中的各项事宜——设计线路、发布信息、召集报名、预订食宿(如果有的话),一定程度上扮演着类似旅行社的旅游代理角色1)( 1)也有部分结伴出游并无明显的召集者,参加者仅通过互联网约定出行时间和地点。)。因此互联网结伴旅游兼具自助旅游追求体验、行程灵活和团队旅行出游方便、相互帮助的双重优势,成为当前流行的自助旅游方式。互联网结伴旅游中的召集者成为活动中的关键角色,其在行程设计及目的地方面相较于参与者显示出明显的信息优势,那么召集者的这种信息优势是如何形成的?信息优势是不是召集者发挥代理作用的条件?召集者的旅游代理与传统旅行社的旅游代理有何差异?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自助旅游的兴起,研究互联网结伴旅游中的代理现象显得尤为必要。为了揭示召集者信息优势的形成过程,本文将聚焦互联网结伴过程中的信息搜寻环节,通过比较活动召集者和参加者的信息搜寻行为,揭示召集者信息优势及其代理作用的形成条件和过程。
2 自助旅游的信息搜寻行为研究进展
由于信息在自助旅游中的重要作用,已有研究从信息搜寻模型、战略、影响信息搜寻的因素等方面对旅游者的信息搜寻展开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6]。旅游者信息搜寻渠道、内容、努力程度是研究信息搜寻行为特征的基本维度,研究多从上述三方面展开[7]。旅游者进行信息搜寻的动机是为提高旅游品质、减少不确定性以提高旅游的质量[8]。由于互联网结伴旅游者更加注重旅游体验且要应对与旅行有关的各种问题,因此从理论上而言不论是召集者还是参与者都会搜寻更多渠道、更多内容,努力程度也更大。信息搜寻的渠道关系到旅游者获取信息的内容和便利程度,前期研究发现自助旅游者最经常使用的是咨询亲友、旅游指南、政府或国家出版物、旅游手册等目的地特定文献以及包括旅行社和汽车俱乐部等在内的专业顾问[9]。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超过报纸、电视、杂志成为旅游者信息搜寻的首选渠道[10],并出现了为自助旅游者提供旅游资讯服务的专门性网站,这些网站具有结伴旅游、互动体验、电子商务三方面功能[11,12]。借助于这些专门性网站,自助旅游者们可以实现安全出行、分享经验和节约费用,而安全、分享和经济恰是结伴旅游的魅力所在[5]。随着移动互联网及手机应用软件的出现,旅游者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信息,并能够在旅游途中与家人和朋友保持联系,一定程度上重塑了旅游者的信息行为,并催生出结伴出行等新的旅游方式[13]。互联网结伴旅游的活动召集者往往需要多渠道、多方面搜集信息进行行程计划,研究其信息搜寻的渠道有助于了解其信息来源和活动组织方式。
除了渠道以外,信息搜寻的内容偏好也折射出旅游者的行为特征。文瑾等发现北京国内自助旅游者的内容偏好是有层次区别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收入等因素是影响旅游者对目的地信息需求的重要因素,其中收入对信息需求的影响最为显著[14]。社会角色及出行方式也会对内容偏好产生影响,岑成德等的研究发现,最受大学生重视的网站信息是价格、景点介绍、住宿情况、特色饮食和旅游线路[15],而张学梅发现自驾车旅游对气象、交通、维修、食宿等更加关注[14]。根据内容偏好的不同,国外****提出了消遣性旅游者的功能型、情感型和创新型三种旅游信息搜寻模式,这预示着内容偏好可以成为游客类型划分的依据[15]。内容偏好的差异反映出旅游者的出游动机、出游方式、社会角色的不同,互联网结伴旅游者需要面对出行中食宿游玩等各方面的问题,其关注的内容应该更加多样。
信息搜寻努力程度是反映旅游者在信息搜寻时投入的时间、搜寻的渠道以及内容多少的一个维度,影响努力程度的因素分为旅游特征和旅游者特征两大方面,前者包括旅游的目的、距离、时间、花费、目的地数量、同伴等,后者主要涉及人口统计学特征、文化、旅行经验、感知风险、介入度、家庭生命周期、社会经济地位等方面[16-18]。上述影响因素中角色和介入度(involvement)与信息搜寻行为的关系研究得较为充分,其中对家庭成员在旅游计划制定中的不同角色研究发现,家庭成员存在发起者、影响者、决定者、购买者以及使用者等不同角色的划分[19]。对消费者介入度与信息搜寻的努力程度的研究证实了二者存在正相关关系,即介入度越高,信息搜寻的努力程度越大[20];但是对旅游者的实证研究得到的结论却不一致[16,21]。其他影响因素对努力程度的影响目前尚未获得实证研究证实,不过一般推测距离越远、时间越长、目的地数量越多信息搜寻的努力程度越大,旅行经验越少、感知风险越大努力程度也越大[22]。互联网结伴旅游的召集者需要面对的风险相对于参与者而言更多,其信息搜寻的努力程度应该更大。
上述有关旅游信息搜寻的研究,显示出信息搜寻的渠道、内容和努力程度在分析旅游信息搜寻行为时的重要性,有助于推测互联网结伴自助旅游者信息搜寻行为特点。本文将延续已有研究所形成的信息行为研究思路,从信息搜寻的渠道、内容、努力程度三个方面对互联网结伴旅游的活动召集者和参与者的信息搜寻行为特征进行案例研究,试图揭示活动召集者形成旅游代理作用的过程。
3 个案研究设计
本文旨在对互联网结伴旅游者这一群体的行为特征进行探索性研究,解释代理行为形成的原因[23],个案研究方法是最为适合的方法。通过参与全国多个知名旅游社区及山东、北京等地的地域性旅游社区的活动,最终选择了地域性旅游社区——爱威海社区威海户外板块的互联网结伴旅游者作为研究对象。首先,该研究对象具有互联网结伴旅游活动的典型性。威海户外板块已形成了“威海户外驿站”、“美利达部落”、“鲁滨逊户外”、“骑行天下”等20个活动专区,集中了互联网结伴自助旅游这一现象的诸多特征;其次,该案例能够满足案例研究深入调研的要求。20个专区的活动发起人较为固定,活跃人群大都是本地人,可通过多次参与社区活动建立关系,深入其中进行访谈与观察;第三,该群体结伴自助旅游活跃,活动发帖、跟帖量大,能够满足案例研究对资料详尽性的要求。本文主要采用相关检验法(又称“三角检验法”)、反馈法以及原始资料对照法对研究效度进行检验。
研究者经过了调研准备——预调研——实施调研等环节逐步深入了解研究对象,在近一年的案例研究过程中,注册爱威海社区账号,采用公开的“局内人”立场参加互联网结伴旅游活动,在10多个QQ群与社区(共计1463人,不计重复)进行广泛交流,确定了召集者4名、参与者30名作为深度访谈对象,采用无结构访谈,以正式访谈与非正式访谈两种形式展开。
4 互联网结伴旅游中召集者与参与者的信息搜寻行为比较
4.1 信息搜寻渠道的比较
调查发现召集者的信息搜寻渠道主要有网络、人际关系两种,渠道数量少于已有研究中有关自助旅游者渠道研究的结果。对资深的活动召集人“森林人”和“寓公”的访谈发现,网络和人际关系两种渠道在召集者制定旅游计划时的作用不同。网络能够获得大量的基础性资料,主要用于路线的初步计划。而当需要深入衡量活动可行性时,来自人际关系的信息会发挥重大作用,召集者会参考当地向导提供的信息对路线进行调整。结伴自助旅游者食宿一般采用农家乐、私人小旅馆等形式,往往无法通过搜索引擎进行预订,而是通过召集者强大的人脉关系来寻找当地廉价的旅馆饭店。森林人:网络信息和地图是最重要的,网络上的攻略所反映的侧重点不同,但不会有假(FT05-SLR-b)1)(1)访谈资料编码说明:FT—访谈材料;01—被访谈者序号;a\b\c—访谈次数,两者之间的大写字母表示被访谈者代号。如“FT01-YG-c”表示该资料来自第一位访谈者YG的第三次访谈记录。)。
寓公:人际关系获得的信息更重要,他们在户外圈有影响力,甚至他们最终决定我是否组织本次活动(FT01-YG-c)。
森林人:预定饭店是通过联系当地向导或者通过网上驴友推荐,一般不会利用携程网一类的旅游搜寻引擎,也不会通过饭店的官方网站预订(FT05-SLR-b)。
寓公:住的条件不需要太好,食宿方面的信息一般是通过当地驴友了解到(FT01-YG-d)。
而参与者的信息搜寻渠道主要是召集者与网络社区,大部分经验较少的参与者对召集者提供的信息存在严重的依赖性,而这种依赖性随着经验逐渐丰富而降低。
大飞龙:如果是我自己出去就会进行大量信息搜寻,而如果是这种有组织的,一般很少搜寻信息,反正有领队呢,就不用自己搜了(FT09-DFL-b)。
红粉丫头:随着参加活动的次数增多,会越来越独立搜寻相关信息,因为自己判断的能力提高和目标性会更强,信息渠道主要是网络(FT08-HFYT-b)。
悠果:从网上搜集信息时主要是看社区上的帖子,也会去看别的论坛(FT06-YG-a)。
NG:一般都是看召集帖,再根据召集帖从网上搜些信息,有时间就多了解一些(FT10-NG-b)。
从召集者和参与者信息搜寻的渠道比较可以发现,参与者的信息搜寻渠道较为单一,召集者除了利用与参与者相同的网络资源等公共渠道外,在目的地拥有的人脉资源是其比参与者能够获得更加详尽信息的重要渠道。
4.2 信息搜寻内容比较
召集者在出行前的信息搜寻内容重点是路线及时间计划,同时目的地环境、气候、食宿、可进入性以及队友的经验和体力等也是保证活动的高体验性、安全性和可行性的重要搜寻内容。寓公:主要考虑活动是否能够成行、人员的问题、队友的经验和体力情况,车辆的问题等(FT01-YG-d)。
森林人:对路线、时间计划相关的信息详细掌握并做出有弹性的安排(FT05-SLR-c)。
江南:主要会看看时间安排、路线、天气、然后上论坛发公告(FT03-JN-b)。
森林人:在发帖之前,会以之前网友发的帖子作为参考,考虑自身实际情况——是否重装、队友体力等情况(FT05-SLR-b)。
在信息搜寻内容方面,参与者与召集者有较大差异,他们对装备、目的地风景、路线长短及难度、活动召集者背景等方面信息有很大兴趣。装备是出于安全考虑;目的地风景是否优美、路线长短及难度是决定是否参与活动的主要因素;而活动召集者的背景也对参与者是否参加结伴出游起着决定性作用。
大飞龙:我只搜寻过关于装备的信息,因为购买装备的成本很高的。路线的信息我没查,那是召集者早就定好了的(FT09-DFL-b)。
红粉丫头:会关注出行装备,看活动需要什么再去购买(FT08-HFYT-b)。
悠果:会关注目的地在哪里,环境如何,有什么景色、天气等等。路线是领队设计好的,不必再搜寻(FT06-YG-a)。
悟情:会去百度一下,关注目的地的风土人情,景点什么的(FT13-WQ-b)。
微笑的橙:也不是所有人组织的都去,要看跟自己的性格是不是合得来;另外召集者的能力也是一方面(FT15-WXDC-b)。
NG:需要了解本次活动所走线路的长度、困难程度等,好有一个心理准备。信息搜寻不会太多,毕竟老多事召集者都考虑到了(FT10-NG-b)。
从召集者与参与者信息搜寻的内容比较来看,召集者无论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方面都远远超过参与者,这再次说明除了召集者自身的经验外,每次活动的信息搜寻工作仍是其保持信息优势并进而能够发挥旅游代理作用的重要保障。
4.3 信息搜寻努力程度比较
通过笔者的调查,发现召集者的信息搜寻努力程度相当高,信息搜寻时间非常长,在发布召集帖之前一个月甚至半年的时间就开始信息搜寻,而在发布召集帖之后的一个月,信息搜寻行为依然在继续。虽然只是从网络和人际关系方面收集信息,但是会动用尽可能多的人脉了解详尽的信息。寓公:拿我带队去库布齐沙漠来说,我提前半年时间来准备,进行信息搜寻(FT01-YG-d)。
森林人:熟悉的地方可能花费的时间少点,但是不熟悉的地方,以前没去过,就要提前至少一个月来找相关的信息(FT05-SLR-b)。
信息搜寻的努力程度因目的地的情况不同而不同。目的地的环境越复杂,条件越恶劣,信息搜寻努力程度越高;同时目的地的知名度越高,网络所提供的信息量越大,信息搜寻努力程度就越低。
寓公:这个景点越出名,网络上的信息越多,出行难度越小,你所用的信息搜寻时间越短(FT01-YG-d)。
寓公:拿登山来说,海拔六千米、七千米的山,去过的人就少多了,相应信息搜寻过程中肯定耗费的精力就会多(FT01-YG-d)。
对计划前往的目的地的积极性和对队友负责的态度也影响搜寻程度,积极性越高、态度越积极,信息搜寻努力程度越高。
寓公:我们想去的地方就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它、接近它,直到去过那里(FT01-YG-d)。
寓公:我这样做(大量搜寻信息)的目的,是对队友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队友出了问题肯定会找召集者,一找一个准(FT01-YG-d)。
小攀:主要是出于对队友负责的态度,你想保证队友的安全,就必须进行足够的信息搜寻工作来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FT04-XP-b)。
相对于召集者,参与者的信息搜寻努力程度相对较小,从笔者的调查情况来看,参与者的信息搜寻行为目的性更强,时间更短,部分参与者出于对召集者的信任,甚至没有针对性的信息搜寻行为。
红粉丫头:一般会在出发前一周以内开始信息搜寻,如果与召集帖内容大致一致,以召集帖为准,就不会再查太多了(FT08-HFYT-b)。
NG:主要根据召集帖里提到的内容再进行一些大概的信息搜寻,不会太多,毕竟老多事召集者都考虑到了,也不必花一个月的时间、精力找信息(FT10-NG-b)。
大飞龙:很少会进行信息搜寻,第一次参加活动,也不知道该注意些什么(FT09-DFL-b)。
默菲:成熟的驴友都会照顾好自己,不会依赖别人,而且经验越丰富,对别人的依赖性越小,相对越独立……所以我搜寻信息比较多,知道的越多,心里就越踏实(FT12-MF-a)。
召集者一般多为旅游经验丰富的驴友,但是出于对组织活动的责任,仍然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出游前的活动准备;参与者本身多为旅游经验相对较少的人,信息搜寻的努力程度却反而低,可以说信息搜寻努力程度的差异加剧了召集者与参与者的分野,使得强者愈强,从而保证了召集者的旅游代理地位更加牢固。
4.4 召集者和参与者的参与动机比较
召集者和参与者为何会有上述信息搜寻行为的差异呢?在案例调研过程中,发现与二者结伴旅游的动机不同有关。而且已有研究表明,信息搜寻行为是旅游决策过程中的一部分,旅游动机对信息搜寻行为有重要影响[5]。从访谈对象的自述来看,召集者组织旅游主要是源于个人爱好、满足驴友需求、树立个人身份地位、作为头驴的责任感等方面的动机。出乎意料的是,召集者坦言“商业”动机也是促使其组织旅游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与人们通常所认为的“结伴旅游就是纯粹出于个人爱好自发组织旅游活动”有所不同。爱在心中:完全出于对户外运动的热情吧,就是喜欢(FT11-AZXZ-a)。
森林人:大家都想去一个地方,那就去准备组织(FT05-SLR-a)。
寓公:你要发帖子让别人知道你还活跃在这个圈子里,保持着影响力(FT01-YG-c)。
森林人:作为威海最有影响力的户外爱好者,我觉得还背负着一种使命感,把它当成一种事业来做(FT05-SLR-a)。
寓公:会涉及到商业的问题,我毕竟是做户外店的,每一次活动都会对我的户外用品销售有所促进(FT01-YG-b)。
而参与者在谈到参与动机时,很多被访者用到了“自由”“轻松”、“挑战”、“享受”、“深刻”、“难忘”等词汇。由此可见,参与者选择结伴自助旅游的动机主要是人际交往和深刻体验,同时成本低廉、释放压力、时间灵活也是结伴自助旅游者考虑的因素。
悠果:长期在一起的驴友彼此知根知底,可以成为一生一世的好朋友(FT06-YG-a)。
大飞龙:结伴自助旅游能够看到更多原生态的风景,更加深刻更加难忘,与大自然完美结合的无比舒畅心情,都无法用语言来表达(FT09-DFL-b)。
睿童:成本可能会比跟旅行社出游低,花更少的钱看到更多的风景(FT07-RT-b)。
红粉丫头:去散散心,释放压力(FT08-HFYT-b)。
悟情:这种活动时间安排比较自由,想走就走了,想在哪里停留也就停留了(FT13-WQ-a)。
5 从信息搜寻行为透视召集者对参与者的代理
5.1 召集者与参与者的信息搜寻行为比较
从对威海户外旅游板块的案例研究来看,互联网结伴旅游中的召集者和参与者在信息搜寻渠道、内容、努力程度及活动动机4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表1)。召集者的信息搜寻渠道、搜寻内容多于参与者,努力程度也远高于参与者,二者参加活动的动机也完全不同。从召集者与参与者信息搜寻行为的比较来看,召集者通过在信息搜寻过程中更多渠道、更细致的内容和更大的努力程度,确保了其相对于参与者拥有明显的信息优势,固化了角色分工,降低了参与者信息搜寻的介入度和对旅行的风险感知,参与者对召集者形成信息依赖——从访谈来看,经验越少的参与者对召集者的信息依赖程度越强,其信息搜寻努力程度越低。而随着参与者旅游次数增多,经验越来越丰富,对旅游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信息搜寻努力程度也随之提高。就信息搜寻的动机来看,召集者虽然一开始往往出于个人爱好,但是在一次次的活动组织中也获得了一定的商业利益,个人兴趣和商业利益成为召集者组织活动的推动力。
Table 1
表1
表1召集者与参与者信息搜寻行为及动机比较
Table 1Comparison of motives and behavior between organizers and participants
召集者 | 参与者 | |
---|---|---|
渠道 | 网络、人际关系 | 召集者、网络 |
内容 | 路线及时间计划、天气以及目的地可进入性、食宿安排、队友情况 | 装备、目的地风景、路线长短及难度、召集者背景 |
努力程度 | 花费时间较长,努力程度高 | 花费时间较短,努力程度较低 |
动机 | 个人爱好、满足驴友需求、树立个人身份地位、商业动机 | 人际交往、体验深刻、成本低、释放压力、时间灵活 |
新窗口打开
Table 2
表2
表2商业代理与不完全旅游代理的比较
Table 2Comparison between commercial agents and quasi-agents
旅行社的商业代理 | 不完全代理 | |
---|---|---|
代理目的 | 赚取代理佣金 | 个人兴趣、商业利益 |
代理基础 | 批量购买的价格优势、专业化分工的经验及信息优势 | 旅行经验、信息优势 |
形成条件 | 旅行社商业合同 | 互联网口碑传播 |
代理效果 | 相对较低的费用、标准化的线路 | 兴趣团体的交流、个性化的旅行体验 |
新窗口打开
5.2 不完全旅游代理概念的提出
从前述互联网结伴旅游中召集者与参与者之间的信息搜寻行为比较可以得知,二者在信息搜寻的渠道、内容、努力程度及活动动机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这种行为的差异表明召集者几乎完全代理了参与者出游前的旅游安排事宜。由于支撑这种代理的不是正式的旅游合同而是召集者相对的信息优势和来自参与者的信任,因此本文将其称之为“不完全代理”,以区别于传统旅行社的商业代理。二者在代理的目的、基础、条件和效果等方面皆有不同(表2)。因此,互联网结伴旅游中的不完全旅游代理的“不完全性”体现在“三不”——不是以赚取代理佣金为目的,不是建立在行业的专门化分工和价格优势的基础上的,也非基于商业合同达成的。相比较旅行社标准化的线路和专业化的旅游商业代理,这种不完全旅游代理反倒能给参与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体验和更深入的人际交往。
6 对科恩旅游者类型的修正
根据科恩(Cohen)对旅游者类型的划分,旅游可以分为制度化旅游和非制度化旅游,前者包括“有组织的大众旅游者”(The organized mass tourist)和“个体的大众旅游者(The individual mass tourist)”,后者包括“探索者(The explore)”和“流浪者(The drifter)”。包围在四种旅游者类型的旅游环境从“熟悉(Familiarity)”的“环境泡(environmental bubble)”渐至愈益增强的“新奇(Novelty)”体验[2](图1a)。就互联网结伴旅游而言,属于自助旅游,可以视为“个体的大众旅游者”、“探索者”或者“流浪者”中的一种。但是互联网结伴旅游的团体性,又使得其难以归类为“个体的大众旅游者”;同时,由于互联网结伴旅游对于个性化、深入体验的追求使得这种旅游方式在科恩的类型图谱中更靠近于“新奇”的一端,与“探索者”和“流浪者”的体验追求更加吻合。但是由于不完全旅游代理的存在,使得互联网结伴旅游中的参与者在行为上又完全不同于个体化的“探索者”和“流浪者”,而是更像科恩所说的“有组织的大众旅游者”(The organized mass tourist)。由此就带来了一个归类困境,互联网结伴旅游者究竟属于科恩旅游者类型中的哪一个?
本文认为科恩所提出的旅游者类型划分是一个线性、两分法的类型,制度化与非制度化、熟悉与新奇这样的划分方法,这符合当时(20世纪70年代)的旅游实际的。但是随着互联网媒介的普及,旅游者有可能借助媒介建立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追求新奇体验的同时享有团队旅游的便利,互联网结伴旅游就是其中一种。归类的困境或许说明,在互联网时代,旅游者类型的划分也许需要引入非线性的思维,采取更加合理的分类体系。据此,本文尝试提出按要素划分象限的方法替代科恩的线性两分法(图1b)。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1科恩旅游者类型及其修正
-->Figure 1Cohen’s tourist typology and the revised
-->
7 结论
7.1 结论
本文研究结论有三点:第一,联网结伴旅游中召集者与参与者在信息搜寻的渠道、内容、努力程度及活动动机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第二,召集者代理参与者安排出游事宜,本文将其命名为“不完全旅游代理”以区别以传统旅行社的商业代理,其特点是“三不”——不以赚取代理佣金为目的、不是建立在行业的专门化分工和价格优势的基础上、不是基于商业合同达成的。
第三,本文提出了按要素划分象限的方法对科恩的线性两分法进行修正,以解决科恩的旅游者类型划分方法的归类困境。
7.2 理论意义
本文最重要的理论贡献在于提出了“不完全旅游代理”这一概念,并揭示了其与传统的旅行社商业代理的区别。这一概念根植于旅游者行为研究,揭示了有组织的自助旅游兴起的原因,对深入理解自由行、互联网结伴旅游、旅行社经营困境等现象具有启发意义。
其次,本文对科恩的旅游类型划分思路提出了质疑,用象限划分代替线性思维,是划分方法创新的一次尝试。
第三,本文发现了互联网结伴旅游中召集者与参与者的信息搜寻行为差异,弥补了旅游者信息搜寻研究中对这一群体缺乏深入实证研究的不足。
7.3 现实意义
本文的实践意义是通过分析互联网结伴旅游者不同角色间的信息搜寻行为差异,揭示了这一旅游方式在互联网媒介影响下呈现的独特性,为深入洞察互联网技术对旅游行为和旅游业的影响提供了思路。从研究中可以看出互联网对旅游行为的影响是从改变人们获取旅游信息的渠道开始,进而改变人们组织旅游的方式,这种新型旅游方式有其商业利益空间、费用优势和人际交流乐趣,使其慢慢超出了兴趣团体的小圈子活动范围,成为吸引了越来越多潜在旅游需求者的出游方式,一定程度上对传统旅行社造成市场挤压,并进而影响人们的出游方式和整体旅游业的发展。但是目前对于这种出游方式的缺乏必要的管理与规范,随着出游规模的扩大,需要采取必要的行政和法律措施以规避潜在风险。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原文顺序
文献年度倒序
文中引用次数倒序
被引期刊影响因子
[1] | |
[2] | [J]. , |
[3] | [J]. , |
[4] | [J]. , |
[5] | [J]. , [J]. , |
[6] | [J]. , [J]. , |
[7] | [J]. , [J]. , |
[8] | [M]. , |
[9] | [J]. , |
[10] | [J]. , |
[11] | [J]. , [J]. , |
[12] | [J]. , [J]. , |
[13] | [D]. , [D]., |
[14] | [J]. , [J]. , |
[15] | [J]. , [J]. , |
[16] | [J]. , [J]. , |
[17] | , |
[18] | [D]. , [D]. , |
[19] | [J]. , |
[20] | [J]. , |
[21] | [M]. , |
[22] | [D]. , [D]. , |
[23] | [J]. , [J].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