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民族旅游社区空间的竞争性——基于地方意义的视角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9

高艳, 赵振斌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西安 710119

Space competition in the national tourism community and place meaning

GAOYan, ZHAOZhenbin
Department of Tourism & Environment,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119,China
通讯作者:赵振斌,E-mail:zhaozhb@snnu.edu.cn
收稿日期:2015-06-29
修回日期:2016-05-19
网络出版日期:2016-07-25
版权声明:2016《资源科学》编辑部《资源科学》编辑部
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1126、41571174)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高艳,女,山西忻州人,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市场与开发。E-mail:284959297@qq.com



展开

摘要
文章以郎木寺为调研区域,采用相片引导的半结构化访谈方式获取调查数据。借助质性分析软件NVivo10.0对访谈内容进行分析,依据特征将地方划分为11种类目,并构建8大类及39小类地方意义类目。研究结果显示:自然景点、佛教寺院、丧葬地点、清真寺、食宿地点和村子家乡是受访者认为最重要的地方;“地方特色”、“精神性”、“群体联系”及“情感与体验”构成了受访者地方意义的主体;不同人群对郎木寺地方意义的表征各有侧重,显示出了明显的差异性:当地居民(藏族与回族)依靠宗教和社区生活形成地方感,而外来者(游客与经营者)则主要依靠原生态文化和生计形成地方感;以游客为代表的外来者和以藏族居民为代表的当地居民对地方意义的表征存在竞争关系,这种地方意义的竞争反映了不同人群关于地方权力的博弈,成为郎木寺地方身份变化的动力,也为认识当地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复杂社会现象提供了途径。

关键词:地方;地方意义;差异;地方政治;郎木寺
Abstract
Taking Langmusi in central China as a focal area,we conducte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guided by photos with 396 people (Tibetan=102,Hui=96,tourists=99,and foreign operators=99. With the help of qualitative analysis software NVivo10.0,we analyzed interview content and divided the place into 11 categories (natural sights,Buddhist temples,burial place,Masjid,accommodation locations,village,street and road,legend site,work place,home and school)and established eight main classes (local characteristics,spirituality,group relation,emotion and experience,history and culture,environment adaption,tourism contact and negative perception)and 39 sub-classes on place meaning. We found that natural sights,Buddhist temples,burial place,Masjid and village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places. Local characteristics,spirituality, group relation and emotion and experience constitute the body of interviewees’ place meaning. Using the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method,we found different emphases on the representation of place meaning for Langmusi. Local residents(Tibetan and Hui)form their sense of place based on religion and community life while outsiders (tourists and operators)form their sense of place mainly on original culture and livelihood. Local residents focus more on Buddhist temples and spirituality,outsiders focus more on burial place and local characteristics,representing competitive relations for place meaning between outsiders (e.g. tourists) and locals (e.g. Tibetans). The competition over local significance reflects the gambling on local power among people,is the impetus for changing Langmusi’s local identity,and offers a way for us to learn about complex social phenomenon during tourism develop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place meaning provides effective help in understanding local conflict,and provides effective approaches to solve contradictions within the national tourism community.

Keywords:place;place meaning;difference;place politics;Langmusi

-->0
PDF (1363KB)元数据多维度评价相关文章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导出EndNoteRisBibtex收藏本文-->
高艳, 赵振斌. 民族旅游社区空间的竞争性——基于地方意义的视角[J]. , 2016, 38(7): 1287-1296 https://doi.org/10.18402/resci.2016.07.10
GAO Yan, ZHAO Zhenbin. Space competition in the national tourism community and place meaning[J]. 资源科学, 2016, 38(7): 1287-1296 https://doi.org/10.18402/resci.2016.07.10

1 引言

地方意义(place meaning)是人关于环境的认知和评价,反映环境对人的价值和重要性,是地方感(sense of place)研究的重要组成[1]。地方意义由环境和社会共同构建,是人与环境复杂联系的反映,影响人的地方认同、态度选择和行为倾向,因此可以帮助理解基于地方的社会现象,并成为人文主义地理学认识人地关系的重要途径[2,3]。现有的地方意义研究多借助质性研究方法进行,关注特定人群(城市居民、乡村居民、旅游者等)的地方意义构成,如,Hull通过飓风灾害后美国城市Charleston的调查,揭示了城市社区地方意义构成,归纳出6大类和40小类意义类目,涉及到功能意义和情感意义等方面[4];Ryan等用相片引导与访谈方法,发现自然环境、家庭朋友、社区事件、个人财产是农村社区主要的地方意义构成[5];Kulczycki基于半结构化访谈,从加拿大西部21位攀岩者的叙述中总结出8类地方意义,并将其分为空间位置、社会互动和体验3个维度[6];Spartz等研究了美国Madison City居民对城市湿地的场所意义感知,用质性方法区分出4种地方意义,分别为逃离现实、社会交往、休闲活动、自然生态,并发现了负面的意义构成,如不合理的开发管理等[7]。上述地方意义的研究为揭示人与环境的联系提供了途径,并与地方依恋(place attachment)量表测量一起构成地方感(sense of place)研究的两个重要方面。
在流动性日益增强的现代社会,地方往往成为多人群共存和竞争的场所,对多人群地方感差别的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Jabareen研究了居住于以色列海法市的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的地方意义构成,发现两个族群的地方意义有共性也有区别,信任和危险感知在意义形成中有特殊作用[8]。Masso等对西班牙巴塞罗那城市公共空间地方意义进行分析,认为城市公共空间存在不同人群对立的意义建构,地方意义的形成伴随着行动导向、冲突纠缠和政治意愿[9]。近年来,****们更将地方感概念纳入到地方政治(politics of place)分析当中,认为地方意义不可避免地表达权力关系,反映多人群相互作用。Yung等分析了美国落基山森林管理中外部人群的意义表征与当地人群意义构成间的差异,认为不同人群关于地名的话语提供了认识地方政治的窗口,对地方意义的认识是理解多群体矛盾的有效途径[10]。Paniagua对西班牙人口减少的乡村区域地方政治进行了探讨,区分出了政府、非政府和社区三个利益相关层面,三个层面对乡村具有既冲突又协作的话语表征,分析其关系成为合理决策的基础[11]。由此可见,对于多人群地方意义的差别研究使得地方感理论具有了重要现实价值,拓展了地方感理论的研究领域。
过去20年,随着西部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不同利益群体介入到乡村社区,导致西部乡村社会结构复杂化,社会矛盾日益凸显[12]。多人群地方意义的研究无疑为理解西部乡村旅游社区社会现象和社会冲突提供了新的手段。本研究采用相片引导的访谈和质性分析方法,选择藏族、回族、外来经营者和游客共存的郎木寺作为研究区域,从地方和意义两个维度揭示案例地地方意义的构成和人群差异,并分析差异指示的社会现象,以期为案例地社区旅游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并为社区旅游研究提供新的分析视角。

2 研究区概况、资料收集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郎木寺(34°05′N,102°38′E)位于四川、甘肃交界处,是以藏族居民为主,回族和汉族居民聚居的边境贸易型城镇。由于两省百姓混居,本次调研的实际区域包括位于甘肃境内的碌曲县郎木寺镇及位于四川境内的若尔盖县红星乡,当地百姓习惯上称整个区域为郎木寺。此次调研区域总面积约20km2,涉及郎木寺镇政府驻地郎木村(包含仁贡玛、加科、卡哇、吉可河四个村民小组),红星乡内冻卡村和回民村。郎木寺跨甘、川两省而建,分布有两座藏传佛教的寺院:一座是位于甘肃境内的安多达仓郎木赛赤寺;另一座是位于四川境内的安多达仓郎木格尔底寺,此外还有一座位于回民村内的清真寺。由于宗教氛围浓郁,高原自然风光旖旎,郎木寺成为重要的甘南旅游目的地。
郎木寺旅游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美国传教士的著作《Tibet life》的出版,郎木寺蜚声海外,吸引了众多国外游客前往。2001-2008年期间,郎木寺主要接待外宾,并于2005年成为西北五省中唯一入选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中国魅力名镇”前20名的小镇,享有“东方小瑞士”的称号。2008年以后,国外游客数量急剧下降,郎木寺旅游业进入调整期。自2010年起,随着国内游客与日俱增,当地旅游业逐步恢复并繁荣,旅游业已经成为郎木寺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继畜牧业之后的第二大支柱产业。据甘肃碌曲县数据统计,仅2013年全年,郎木寺镇接待国内外游客近万人,其中国外游客4000余人,仅旅游门票收入达245万余元1)(1)数据来源于碌曲县郎木寺镇政府2013年度工作总结。由于四川境内仅涉及红星乡所辖的两个村子,且非政府驻地,故数据无法获取,未做详细统计。)。

2.2 资料收集

为掌握郎木寺的实际资料,10位调查人员于2014年7月8日至9日在当地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实地考察,对当地标志性地物进行了确认,并于2014年7月10日至24日,分别对当地藏族居民、回族居民、游客和外来经营者进行了为期15天的访谈,访谈采用立意抽样(purposive sampling)方法[13],样本的选择遵循以下原则:①样本在人口统计学特征上相对均衡,四个人群样本量相当;②对于游客而言,选取游览结束后的游客作为调查对象;③对于经营者,重点调查居住时间较长的外来经营者;④藏族居民包括普通居民和住庙僧侣。
调查期间共有396人完成了此次访谈,其中藏族居民102人,回族居民96人,外来经营者99人,游客99人。从性别构成来看,男女性别比例基本均衡,分别占57.96%和42.04%;就年龄分布而言,18岁以上的成年人占样本总量近90%,而未成年者也主要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中学生,整体来看样本主要集中于19~29岁和30~44岁这两个年龄段,基本占到了样本总量的71%;就文化水平而言,小学及以下、初中、中专或高中这三个阶段占样本总量约70%。

2.3 研究方法

2.3.1 相片引导的半结构化访谈
本文采用相片引导的半结构化访谈(photo-elicitation interview)方式获取调查数据。相片材料在半结构化访谈中可以帮助访谈对象表达难以描述的概念和认识,并将焦点从访谈对象转移到相片,使得访谈过程更为自然[14]。已有的研究表明,卫星相片在环境感知调查中,能够有效引导访谈对象描述地方的属性以及空间信息特征[15]。结合研究目的,本研究使用添加注记的郎木寺彩色大比例尺 (1 5000)卫星相片作为访谈引导材料。访谈提纲包括访谈对象的人口学特征和两个开放式问题:郎木寺对您而言特殊或者重要的地方是哪里(指认地方)?为什么(地方意义)?
访谈开始前向访谈对象介绍卫星相片,并帮助其辨认方位和主要标志地物。接着,让访谈对象在地图上指认2~3处对其特殊或者重要的地方,并记录访谈对象描述的观感和原因。访谈主要在景区、旅店等游客活动场所,以及居民家中、店铺、草场等当地居民生活和工作的自然场景中进行,每个访谈大概持续30~40分钟。由于调查者和当地原住藏族居民存在着语言障碍,故在当地聘请会汉语的藏族大学生作为翻译辅助完成对藏族居民的访谈。
2.3.2 NVivo辅助的质性分析
本文采用澳大利亚QSR公司推出的质性分析软件NVivo10.0处理访谈内容,自下而上建立理论,编码过程见图1。NVivo10.0编码方式主要分为两种,自由节点(free nodes)和树节点(tree nodes)。编码开始前先将访谈内容分藏族、回族、游客和外来经营者四个群体分别录入Word文档,然后导入软件,并进行逐句、逐行的自由节点编码。对所获得的全部自由节点,反复对比推敲,把属于同一类范畴的自由节点归类到特定的树节点下。在编码完成后,对树状节点的概念范畴进行深入探讨,并调整部分节点的位置和名称。最终将访谈对象描述的地方归纳为11种类型(表1),并构建出8类地方意义(表2)。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1地方意义编码流程
-->Figure 1Flow chart of place meaning coding
-->

Table 1
表1
表1地方类目统计
Table 1Categories of place
排序类目频次百分比举例
1自然景点28230.69白龙江、白龙江源头、草原、大峡谷、红石崖、森林、山
2佛教寺院22824.81格尔底寺、赛赤寺、晒经台、肉身殿、白塔、转经塔、大经堂
3丧葬地点909.79天葬台、回族墓地
4清真寺636.86清真寺
5食宿地点555.98达仓郎木大酒店、白龙马队、云南妈妈、青年旅社、神仙居、丽莎餐馆
6村子家乡505.44冻卡村、回民村、镇子、噶尔良村、红星乡、仁贡马村、自己村子
7街道道路384.13街道、永忠街道、村口、小广场、玛曲的路、到天葬台的路
8传说遗址343.70老虎洞、仙女洞、虎穴仙女
9工作地点303.26自己店、牧场、工地
10293.16家,藏族的家,是我们回族居住的地方
11学校202.18回民村小学、学校
总计919100


新窗口打开
Table 2
表2
表2地方意义类目构成
Table 2Categories of place meaning
一级类目二级类目频次百分比举例
地方特色254(25.97%)风景好11011.25漂亮、下午有彩虹、很美、花儿多
独特性626.34在其他地方见不到、这里是独一的、新鲜、神秘
地方好303.07水干净、大家都喝、地方好以前选下的
原生态212.15自然、原始有生命力、保持原貌
环境好171.74环境好、卫生好、安宁、清净
人情好141.43民风淳朴、人好、坦诚
小计25425.97
精神性153(15.64%)信仰10710.94拜佛、信仰、佛教圣地、肉身活佛
神圣232.35神圣、去了以后觉得很神圣、是不容侵犯的
尊重151.53尊重寺院、录像行为不好、对去世的人冒犯
敬畏50.51不敢说话、触犯禁忌、敬畏
震撼30.31震撼、以前从来没见过这种场面
小计15315.64
群体联系140(14.31%)群体娱乐474.81登高、玩儿、站在上面看全景、从小玩到大
群体活动262.66插箭、过节日搭建帐篷、附近的山都可以举办活动
人际联系262.66婚庆帮忙、建寺时一起帮忙捡垃圾、亲人朋友都在
交际沟通252.56跟喇嘛交流、走家串门、经常去喝茶聊天、
教育联系161.64小孩在上学、我的母校、培养我们的地方
小计14014.31
情感与体验129(13.19%)个人成就感424.29自己承包、自己开的店、帮助藏区的孩子
情感寄托313.17调节心情、依恋、养育我的村庄
感觉好272.76家的感觉、我喜欢、心里踏实
经历回忆161.64第一次经历、从前没去过、以后不会忘记
精神洗礼131.33超脱、精神洗礼、可分善恶
小计12913.19
历史文化109(11.15%)悠久历史292.97有200多年历史了、最古老的地方
民风习俗242.45风俗浓厚、埋葬地点、习俗
传说故事232.35老虎洞、仙女洞、传说、有故事
文化特质222.25藏经文、和汉文化有别、文化深厚
传统传承111.12藏族传统、起源、发源地、先人所建
小计10911.15
环境适应91(9.30%)生计来源383.89牧场、卖水果、挖虫草卖、当服务员
放松282.86吃吃喝喝、很放松、转一转很放松
习惯121.23适应、习惯了、整个小镇都很习惯、
生活保障70.72水源、吃糌粑、放牛羊、水是我们的保障
方便60.61搭车、拼车很方便、各方面都很方便
小计919.30
旅游联系60(6.13%)游客偏好272.76喇嘛好玩、游客去的多、游客喜欢那里
旅游收入131.33来的人多赚钱就多、寺院带来经济收入
旅游发展80.82发展旅游业、发展好、以后会发展得更好
服务好70.72服务亲切、老板人很好、食宿干净
设施好50.51安排食宿、宾馆越来越多、白龙马队很重要
小计606.13
负面感知42(4.29%)消极情绪202.04没深刻感受、几乎没去过、不讲理
环境差171.74白龙江脏、不安全、不宁静、到处是灰
原生态破坏50.51失去原味、原来的老房子都拆了
小计424.29
总计978100


新窗口打开
2.3.3 对应分析
对应分析又称相应分析,是针对两个定性变量的多种状态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可更直观、明了地观察和分析定性变量多种状态间相互关系[16] 。对应分析的基本思想是将一个列联表行和列中各元素的比例结构以点的形式在较低维的空间中表示出来。首先对不同群体在11种地方和8类地方意义中的数量关系进行了统计,采用SPSS20.0,分别以地方和地方意义作为行变量,群体作为列变量进行对应分析,以探索不同群体与地方及地方意义的结构特征。

3 结果分析

3.1 地方构成分析

依据受访者提到的地方及其描述,将所有地方归纳为11种类目,如表1所示。访谈结果中既包括与宗教情怀相关的佛教寺院、清真寺等,又包括白龙江、大峡谷、草原等丰富的自然景观等。虽然地方类型多样,但其频率分布具有相对集中的特点,其中自然景点(30.69%)和佛教寺院(24.81%)这两类地方占到总频次55%。自然景点中主要包括大峡谷、红石崖等观光景点,白龙江、草原、山等自然风景点。佛教寺院中主要描述了格尔底寺、赛赤寺以及其中一些具体地方,如转经塔、白塔、肉身塔等。其次出现频率较高的类目是丧葬地点,这个类目中主要包括天葬台,其次还有极少部分回族居民提到的回族墓地。频率居于第四位的是清真寺。食宿地点这一类目中包括餐饮、住宿、娱乐休闲等地方,这些地方既是旅游业的承载体,也是当地居民日常交际休闲的空间。村子家乡中包括冻卡村、回民村、镇子、自己村子等,这些是当地居民生活的主要场所。剩下5种类目的频率均低于5%,其中通道节点这一类目主要涉及街道、小广场、村口、路等地方,这些地方或承担了通道功能,或处于视线的焦点。

3.2 地方意义构成分析

396位受访者的访谈内容被编码为8类地方意义,如表2,频率超过10%的类目中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地方特色”、“精神性”、“群体联系”、“情感与体验”和“历史文化”,这5种意义类目总频率达80%,基本构成了当地地方意义体系的主体。
(1)归纳出频率最高的地方意义类目是“地方特色”,占编码总数的25.97%,反映了受访者感知的郎木寺与其他地方的区别之处。受访者提到最多的内容是当地自然景观,郎木寺作为旅游社区,别具一格的自然风景是其重要的旅游资源。在访谈中“那儿风景最漂亮,下午有彩虹”、“我们这里是独一无二的”、“红石崖像个平躺的女人”等内容,被编码为6个二级类目,并概念化为“地方特色”。“风景美”和“独特性”是频率最高的两个类目,反映了当地旅游业得以发展的物质资源和特色所在。“地方好”、“原生态”等类目共同反映了郎木寺未大肆开发的景观状态,并从人文和自然的角度对地方做出了积极评价。
(2)“精神性”是频率居于第二位的类目,占编码总数的15.64%。郎木寺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融合之地,宗教信仰是当地居民日常生活和行为方式最重要的引导,独具特色的宗教景观和民族融合是当地重要的资源禀赋,也是游客偏好的人文景观。访谈中“拜佛,寻找佛缘”、“我们是回族”、“这是藏族人民的信仰”等内容被编码为5个二级类目,并概念化为“精神性”。次级类目中频率最高的是“信仰”,其次是“神圣”和“尊重”,反映了信仰和宗教对于受访者的重要性和其内心的虔诚态度。
(3)频率位列第三位的是“群体联系”,占编码总数的14.31%,是受访者重视当地社会关系和社会联系网络的反映。该类目描述了四类人群内部及四类人群之间的社区交往,社区交往是地方认知的重要维度也是构成地方意义的重要部分。访谈中居民提到了较多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邻里帮忙、聊天、玩儿、举办活动等内容,这些内容被进一步编码为5个二级类目。其中“群体娱乐”是频率最高的次级类目,“从小在那里玩儿”、“爬上去看景色等”这些内容反应了当地人和游客的日常娱乐和行为偏好。“开斋节大家一起做饭”、“去草地上扎帐篷”、“那座最高的山是我们插箭的地方”这些内容被编码为“群体活动”,主要涉及节庆日活动,是风俗习惯的体现。
(4)“情感与体验”这一类目是受访者与地方建立起来的深厚情感联系,这类描述中多提到受访者自身的心里感受、情感寄托以及回忆经历等,还包括个人与地方长期互动建立起来的成就。文中归纳出5个二级类目,均是以积极情感为主,其中“个人成就感”这一类目包括居民和外来经营者通过劳动创造物质家当或者是继承祖辈的物质财产和文化传统,从而建立起来的成就感。“历史文化”这类意义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反映地方建成或存在时间的久远,另一部分反映一些地方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民风习俗。访谈中,受访者用“肉身塔有300多年的历史,先人在这里建的”、“藏族文化不同于汉族”、“古老传说”等语句来描述。
(5)当地历史文化成为居民和外来经营者对居住地的集体文化记忆,也成为辅助自然景观的重要人文资源。
(6)“环境适应”反映的是受访者与地方之间的一种需求与支持的协调关系。
(7)“旅游联系”涉及随着旅游业发展日渐完善的旅游设施和服务以及游客对某些地方的偏好等,作为旅游社区这一地方意义体现了当地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受访者对于旅游业的依赖程度。
(8)“负面感知”所占频率不高,访谈中提到“环境差,卫生不好,到处是灰”、“原生态破坏”、“清真寺修建受阻”等内容。

3.3 人群差异对比

3.3.1 不同群体感知地方对应分析
文章归纳得到11种地方类型,分析其与四类群体的空间分布对应关系。采用向量分析法,判断散点离原点的距离和散点间的距离来考察两类变量之间的联系,由图2可见地方类型与群体间有多种对应关系,但各有侧重。其中藏族居民地方感知主要与佛教寺院、工作地点、传说遗址及自然景点等类型紧密联系:佛教寺院承载了藏族居民的信仰寄托;工作地点包含藏族居民放牧、挖虫草等生计来源地;传说遗址是承载当地历史文化的物质实体。而回族居民地方感知主要与清真寺、自然景点、村子家乡和街道道路相联系:清真寺作为回族居民宗教胜地,受到了其极大的关注;村子家乡是回族居民生活的重要地方,访谈中流露出对家乡的情感和依恋;街道道路作为重要的交通要道,是日常活动的重要地点。外来经营者和游客地方感知相似,相应的地点类型主要有丧葬地点、食宿地点和自然景点:天葬是藏族人民传统的丧葬仪式,郎木寺天葬台海拔3600m,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目前中国极少数对游客未作禁止参观规定的天葬台,因其特殊性一直备受关注;食宿地点这类地方作为旅游接待设施,是游客旅游体验的重要地方,且多由外来经营者投资开发。自然景点是四类群体共同关注的地方类型,郎木寺风光旖旎,优美的自然景观对四类群体都具有吸引力。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2群体与地方对应分析
-->Figure 2Correspondence analysis of place and group
-->

3.3.2 不同群体地方意义对应分析
文章编码得到8类地方意义,分析其与四类群体的空间分布对应关系,如图3。对应图上观察临近区域可知,地方意义与群体间有多种对应关系。运用向量分析法得知藏族居民与“精神性”、“历史文化”、“群体联系”和“环境适应”这四类地方意义密切相关。“精神性”反映了藏族居民将自身宗教信仰融入日常生活和精神境界,是一种高层次的情感寄托。“历史文化”这类地方意义反映了藏族居民作为当地土著居民,对历史文化非常熟悉,且当地历史传说大多与藏族传统和信仰相关。“群体联系”是藏族居民社会交往的体现。与游客地方感知密切相关的意义类型有“地方特色”、“历史文化”和“旅游联系”。游客对“地方特色”这类意义描述最多,这与其选择旅游地的动机相符。而对“历史文化”这类意义描述较多,主要是游客为了获得完整的旅行体验,不断加强对当地文化习俗的了解。“旅游联系”这一类目受到游客的关注,主要体现在旅游设施和服务中。回族居民和外来经营者对于地方意义的感知相似,其所感知的最强烈的地方意义类型有“情感与体验”、“负面感知”、“旅游联系”和“环境适应”。“情感与体验”和“旅游联系”这两类地方意义中,回族居民和外来经营者与其关系最为显著,主要是由于这两类人群是当地旅游业最大程度参与者,参与旅游业的同时也积淀了自我成就感,在对类目的描述中较多涉及“这是我自己店,一路打拼才开了这样的店”、“从父辈就一直在这里”等内容。藏族居民对“情感与体验”这类意义感知不明显,可能与当地藏民传统上以游牧为主,聚落意识不强有关。“负面感知”这类地方意义中,外来经营者主要体现在对环境的不满,郎木寺近几年几经翻修,镇子尘土飞扬,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而回族居民还提到新寺修建受限所产生的问题。藏族居民负面感知不明显,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寺院和藏族居民在旅游开发和经营竞争中的主导性。除游客外其他三类群体对“环境适应”这一类目感知均较强,充分反映了郎木寺的居住环境能够支持三类群体的生活需求。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3群体与地方意义对应分析
-->Figure 3Correspondence analysis of place meaning and group
-->

4 讨论

本研究利用质性分析方法,分析了四类人群对郎木寺地方感知,结果显示,不同人群的地方意义构成存在明显差异,概括而言,藏族居民更多地将郎木寺看作宗教场所,回族居民更多地理解其为生活场所,外来经营者将这一地方主要看作生计来源,而游客将其看作藏文化和原生态的保留地。这种对地方理解和话语表征(地方意义)的差异源自于不同人群的自身文化背景和对地方的利用方式、期望的差别。多人群的介入无疑将使当地固有的地方意义受到影响,地方身份(place identity)受到挑战,使得地方处于排斥、包容与协商之中,并具有了竞争性。这种竞争性可以通过对地方意义的差异加以考察并基于地方政治观点进行解读。
****们对地方政治的概念给出了不同的界定,一种观点认为,地方政治是关于地方性(localty)的政治,是定义某一地方的权力竞争(斗争)[17]。这一观点受到了一些****的支持:Harvey将地方政治特点描述为充满针对地方意义的斗争,并通过话语表征(discursive representation)来形成,在某一社会空间中确定地方意味着不同的行动能力和权力[18]。Yung等认为地方政治与地方意义的政治属性有关,关注不同的和冲突的意义,以及地方感如何与更大范围的政治斗争的关联[10]。Paasi认为关于地方和其身份属性的表征不可避免地表达了权力,在定义内部特征的同时也定义了外部性,建构地方意味着排斥一部分意义和人,地方生产始终包含着排除与包容,从而具有了政治性[19]。这种地方政治的观点界定了地方竞争的三个基本维度:第一,地方的性质是什么?第二,谁是合法的利用者?第三,什么是合理的利用方式?[17,20]这三个维度相互联系,构成了分析地方意义和理解地方竞争性的理论框架,其中定义地方是最为基本的维度。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外背包客的进入,郎木寺进入地方性变化与重构的时代。多人群地方意义的竞争使得这一曾经偏僻的小镇拥有了复杂的社会空间结构,折射出旅游开发背景下民族乡村社区地方身份的变化与困惑。本文从三个方面尝试对郎木寺地方意义竞争进行分析:
(1)神圣之地与神秘之境。藏族居民的地方意义是关注寺庙和精神性,反映了郎木寺的神圣性。郎木寺因寺而建,因寺而名,其中达仓郎木赛赤寺始建于公元1748,为安多藏区最为重要的伽蓝之一,在藏传佛教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寺庙的金顶红墙、白塔古柏,经幡招展中伴随着僧侣的诵经声,勾画出一幅神圣的佛国天界的画面。而游客对于郎木寺的感知是突出了神秘性特征,尤其对于天葬台(丧葬地点)的关注,使这一独特的丧葬习俗成为郎木寺神秘的标识。神圣的感知要求约束人的行为,反省自身,而神秘意味着探索和突破界限。游客对于天葬的围观一定程度上侵犯了当地人的禁忌,已经遭到了当地人的反感,并引起了驱离行为的发生[21]。2015年1月西藏自治区人大颁布了《西藏自治区天葬管理条例》,这一地方法规的制定说明地方意义的竞争可以自下而上影响政策制定,显示出了地方意义的政治属性。
(2)外来价值与本地诉求。旅游开发使得来自于外部世界的价值观更为盛行,以游客为代表的外部力量对社区的控制力正在增强。“东方小瑞士,甘南香巴拉1)(1)香巴拉,又作香格里拉,藏语,世外桃源之意。)”是来自于外部和面向外部的对郎木寺的重新命名,这一定义下隐含的是崇尚自然和文化原生态的现代价值观。游客和外来经营者都表述了对郎木寺“地方特色”意义的关注(风景好、原生态、独特性、环境好),与这一外来价值观相互对应。对原生态的追求,源自于游客和旅游参与群体对现代性的反思,也透露着外部力量对郎木寺发展的预期,即保护和维持一种原始古朴的形态。然而,以藏族居民为代表的当地居民并没有过多表述地方特征,而是关注了居住空间(村镇)、寺庙、群体联系和环境适应。在旅游开发和国家“以寺养寺”政策背景下,寺庙也开始参与旅游活动,并成为当地旅游参与的主力,寺庙的经营项目有收取入寺门票,开办藏药店,开办郎木寺大酒店等。本地的发展诉求与外来价值存在碰撞,当游客长途跋涉,来朝觐心中的神圣之地,却面临收取门票的要求,现实与想象差距明显。
(3)商业化与乡村性。以游客和旅游经营者为主的群体更加关注了街道道路、接待设施和工作地点,随着旅游的开发,游客和经营者正共同推动着郎木寺商业化空间的形成。而当地居民(藏族和回族)更多的是将郎木寺当作社区来看待,其意义构成中群体联系、环境适应,以及聚落家乡等成分占主要地位。虽然郎木寺很早就因其茶马互市成为“南番重镇”,但不论是藏族的寺庙香火社区还是经商而至的回族社区都形成了以宗教、宗族、血缘关系为主的传统的乡村社会,群体联系和对于当地环境的适应感是这种社区乡村性(rurality)的反映。逐渐增强的商业化使得原本形成的商业空间、居住空间和宗教空间关系正发生着变化,一个主要的趋势是商业空间对居住空间的侵占 ,并可能影响宗教空间的完整性 。商业化正在消解郎木寺的乡村性,传统的踏板房建筑正在消失,业缘关系使得当地的社会关系复杂化,淳朴民风正在经受侵蚀,当地居民开始出现对传统消失的担忧和对盲目开发的抵触2)2)2010年后郎木寺街区出现4-5层建筑,寺庙要求对郎木寺楼房进行限高,高度不能超过寺庙屋顶。
上述三方面分别反映了不同人群对郎木寺地方的定义和利用的预期,其中的差异显示出郎木寺发展变化过程中的社会空间结构的复杂性,竞争乃至冲突体现了不同人群关于地方权力的博弈。地方意义的竞争实际上可与现代社会在更大范围所遭遇的开发与保护的矛盾相联系,由于地方意义包含人与地方联系的多种层面,如生计、社会、价值、象征、情感、历史和认同等,基于地方意义的分析,综合认识人地联系及其互动和竞争特征,这种视角较之简单化的文化保护与经济开发二元分析更加细致,可为社区发展提供更多决策信息。郎木寺地方意义的解读揭示出不同群体地方实践(place performing)中的矛盾状况,游客与外来经营者希望当地保留原生态,但又推动了旅游商业化;当地居民需要传统乡村生活,但又投身于地方开发的热潮。不同群体间正是在这种矛盾冲突中相互作用,重塑着新的地方身份,推动着乡土社会的变化。地方意义的竞争性构成了地方性的特征之一,另外与之相反的是地方意义的一致性在郎木寺也表现明显,如四个人群对郎木寺自然景观(丹霞断崖地貌,亚高山针叶林草原)、旅游开发和佛教文化的共同关注,可以作为社区发展中共同立场(common ground)构建的基础。

5 结论

本研究采用访谈与质性分析的方法,识别出郎木寺“自然景点”、“佛教寺院”等11种地方类目和 “地方特色”、“宗教氛围”、“群体联系”等8种地方意义类目。四类人群对郎木寺地方意义的表征各有侧重,显示出了明显的差异性。当地居民(藏族与回族)依靠宗教和社区生活形成地方感,而外来者(游客与经营者)则主要依靠原生态文化和生计形成地方感。以游客为代表的外来者和以藏族居民为代表的当地居民对地方意义的表征存在竞争关系,这种地方意义的竞争成为郎木寺地方身份变化的动力,也为认识当地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复杂社会现象提供了途径。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原文顺序
文献年度倒序
文中引用次数倒序
被引期刊影响因子

[1]Stedman R C.Toward a social psychology of place:Predicting behavior from place-based cognitions,attitude,and identity
[J].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2002,34(5):561-581.
[本文引用: 1]
[2]Cheng A S,Kruger L E,Daniels S E.“Place” as an integrating concept in natural resource politics:Propositions for a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agenda
[J]. Society and Natural Resources,2003,16(2):87-104.
[本文引用: 1]
[3]周尚意,杨鸿雁,孔翔.地方性形成机制的结构主义与人文主义分析:以798和M50两个艺术区在城市地方性塑造中的作用为例
[J]. 地理研究,2011,30(9):1566-1576.
[本文引用: 1]

[Zhou S Y,Yang H Y,Kong X.The structuralistic and humanistic mechanism of placeness:A case study of 798 and M50 art districts
[J]. Geographical Research,2011,30(9):1566-1576.]
[本文引用: 1]
[4]Iv R,Lam M,Vigo G.Place identity:Symbols of self in the urban fabric
[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4,28(2-3):109-120.
[本文引用: 1]
[5]Ryan M,Ogilvie M.Uncovering hidden meaning,values and insights through photos
[J]. The Electronic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Methods,2011,9(1):25-34.
[本文引用: 1]
[6]Kulczycki C.Place meanings and rock climbing in outdoor settings
[J]. Journal of Outdoor Recreation and Tourism,2014,7(8):8-15.
[本文引用: 1]
[7]Spartz J T,Shaw B R.Place meanings surrounding an urban natural area:A qualitative inquiry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11,31(4):344-352.
[本文引用: 1]
[8]Jabareen Y.Ethnic groups and the meaning of urban place:The German Colony and Palestinians and Jews in Haifa
[J]. Cities,2009,26(2):93-102.
[本文引用: 1]
[9]Masso A D,Dixon J,Pol E.On the contested nature of place:‘Figuera’s Well’,‘The Hole of Shame’ and the ideological struggle over public space in Barcelona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11,31(3):231-244.
[本文引用: 1]
[10]Yung L,Freimund W A,Belsky J M.The politics of place:Understanding meaning,common ground,and political difference on the Rocky Mountain Front
[J]. Forest Science,2003,49(6):855-866.
[本文引用: 2]
[11]Paniagua A.The politics of place:Official,intermediate and com-munity discourses in depopulated rural areas of central Spain. The case of the Riaza river valley (Segovia,Spain)
[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2009,25(2):207-216.
[本文引用: 1]
[12]孙九霞,陈浩.旅游对目的地社区族群关系的影响-以海南三亚回族为例
[J]. 思想战线,2011,37(6):25-30.
[本文引用: 1]

[Sun J X,Chen H.Tourism impact on ethnic relations of destination community-A case of Hui Nationality in Sanya
[J]. The Frontlines of Thought,2011,37(6):25-30.]
[本文引用: 1]
[13]Spartz J T,Shaw B R.Place meanings surrounding an urban natural area:A qualitative inquiry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11,31(4):344-352.
[本文引用: 1]
[14]Lewis J L.Perceptions of landscape change in a rural British Columbia community
[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8,85(1):49-59.
[本文引用: 1]
[15]Brown G,Kyttä M.Key issues and research priorities for public participation GIS (PPGIS):A synthesis based on empirical research
[J]. Applied Geography,2014,46(1):122-136.
[本文引用: 1]
[16]Sinclair J.Corpus,Concordance[M]. Colloca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本文引用: 1]
[17]Masuda J R,Garvin T.Whose heartland? The politics of place in a rural-urban interface
[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2008,24(1):112-123.
[本文引用: 2]
[18]Harvey D.Justice,Nature and the Geography of Difference[M]. Oxford:Blackwell Publishing,1996. [本文引用: 1]
[19]Paasi A.Region and place:Regional identity in question
[J].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2003,27(4):475-485.
[本文引用: 1]
[20]Trudeau D.Politics of belong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landscapes:Place-making,boundary-drawing and exclusion
[J]. Cultural Geo-graphies,2006,13(3):421-433.
[本文引用: 1]
[21]网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39186e0100th3e.html [本文引用: 1]
相关话题/旅游 社区 环境 空间 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