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农用地整治项目的碳效应分析与核算研究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9

张庶, 金晓斌, 杨绪红, 单薇, 周寅康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南京 210093

Determining and estimating impacts of farm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s on the regional carbon effects

ZHANGShu, JINXiaobin, YANGXuhong, SHANWei, ZHOUYinkang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Ocean Sciences,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93,China
通讯作者:金晓斌,E-mail:jinxb@nju.edu.cn
收稿日期:2015-03-16
修回日期:2015-06-16
网络出版日期:2016-01-25
版权声明:2016《资源科学》编辑部《资源科学》编辑部
基金资助: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典型城市碳核查标准规范研究”(2013AA122003-7)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张庶,男(土家族),湖北恩施人,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资源管理。E-mail:zhang555shu@163.com



展开

摘要
农用地整治项目作为一项采取工程技术措施对土地利用的结构、方式等进行改造的实践活动,在显著改变土地利用活动的同时,也对区域碳平衡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从工程实施碳效应、土地结构碳效应、土地利用方式碳效应三方面对农用地整治的碳效应进行了分析,并以江苏宜兴市农用地整治项目为例进行了测算。主要结论如下:①项目整治后,土地结构变化碳储量增加3 718t,工程建设净碳排放量约为6 830t,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年碳汇量增加5 459t;②项目区耕地碳储量增加11 071t,耕地面积增加是主要原因;③灌溉排水工程是影响碳排放量的最重要的工程类型,水泥、钢材和柴油等工程建设物资投入是促使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来源;④区域年净碳汇量增长显著,增幅为23.64%,主要源于耕地种植面积的增加和农业灌溉条件的改善。

关键词:土地整治;农用地整治;碳效应;碳核算
Abstract
As a practice relying on engineering measures,farmland consolidation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land use such as altering its structures and patterns. Farm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s also exert significant effects on regional carbon balances. Here,we analyzed the carbon effect from three aspects:the carbon effect of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land structure and land use patterns. We calculated comprehensive carbon effects in the case of farm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s in Yixing City,Jiangsu,China. We found that farmland consolidation increased regional carbon sinks,carbon storage increased by 3 718t,but it also remarkably increased carbon emissions. Carbon emissions increased by 6 830t because of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and the annual carbon sink increased by 5 459t. Farmland carbon stocks increased by 11 071t,among which the increase in farmland was a main factor. The increment of soil carbon storage accounted for 87.21% of the total carbon storage increment.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engineering were the main reasons affecting carbon emissions,accounting for 70.96% of total carbon emissions during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he consumption of construction materials such as cement,steel and diesel were major sources of carbon emissions. The construction of shelterbelts ha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result. The annual carbon sink increased by 23.64% because of the increased acreage of arable land and improvements in agricultural irrigation.

Keywords:land consolidation;farmland consolidation;carbon effects;carbon accounting

-->0
PDF (1006KB)元数据多维度评价相关文章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导出EndNoteRisBibtex收藏本文-->
张庶, 金晓斌, 杨绪红, 单薇, 周寅康. 农用地整治项目的碳效应分析与核算研究[J]. , 2016, 38(1): 93-101 https://doi.org/10.18402/resci.2016.01.10
ZHANG Shu, JIN Xiaobin, YANG Xuhong, SHAN Wei, ZHOU Yinkang. Determining and estimating impacts of farm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s on the regional carbon effects[J]. 资源科学, 2016, 38(1): 93-101 https://doi.org/10.18402/resci.2016.01.10

1 引言

土地利用是人类使用土地资源、改变自然环境的表现,是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媒介。土地利用活动不仅直接对植被碳库和土壤表层自然碳库产生显著影响,同时,化石燃料燃烧、工业生产等相关的土地利用活动更成为温室气体排放的直接碳源[1]。土地整治作为当前土地利用活动的重要类型之一,已经成为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升土地利用水平、改善土地利用方式的重要平台,据《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显示,2001年以来,土地整治新增耕地2.8万hm2,建成稳产基本农田1 330万hm2 [2]。与此同时,伴随着土地整治工程实施,相关物料投入和能源消耗迅速增长,区域生态环境扰动影响显著[3]。这些改变均对区域碳平衡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科学估算土地整治的碳效应对促进土地管理从数量管理向“数量-质量-生态管理”转型,探索土地整治低碳发展战略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学术界围绕土地整治开展碳效应分析及碳核算的研究尚不多见,少数****从土壤碳含量[4]、能源消耗碳排放[5]、碳量损失与生态补偿[6]等角度进行了初步分析,但由于土地整治项目复合了自然资源条件、土地利用结构、工程建设投入、土地利用水平等综合因素,传统基于区域尺度的土地利用变化碳储量核算、土壤碳含量测算等方法,难以全面、综合反映其影响过程。现阶段中国土地整治包括农用地整治、土地开发、土地复垦、建设用地整治等类型,其中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为重点的农用地整治是当前土地整治的主体。本文拟以农用地整治为对象,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工程物料与能源投入、土地利用方式等角度,以太湖流域粮食主产区典型农用地整治项目为案例,估算农用地整治项目的碳效应。

2 研究方法

2.1 农用地整治项目碳效应分析

农用地整治项目是指在以农用地(主要是耕地)为主的区域,通过实施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工程措施,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其主要目标是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基本农田,优化耕地多功能布局,有效引导耕地集中连片,促进实现规模经营[7]。农用地整治项目在优化区域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区域土地利用效益的同时,也对区域生态系统产生了剧烈的影响[8]
从农用地整治项目运行机制来看,其碳效应主要体现在工程建设扰动、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土地利用方式提升等方面。具体体现在:
(1)工程实施碳效应。伴随农用地整治工程的实施,大量的物料投入1)(1)依据国际惯例,工程物料的碳排放虽发生于产品生产环节,依然算作项目排放源。)和能源消耗成为区域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从生态系统角度体现为外部因子迁入对区域内生态系统的碳平衡的扰动,表现为直接碳效应,同时整治工程实施会带来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这些效应是整治工程实施的间接碳效应(本研究中的工程实施碳效应仅指工程实施的直接效应)。
(2)土地利用结构碳效应。经过整治,项目区内原有的荒弃坑塘、荒草地、田埂等低效利用土地得到开发利用,原有细碎、分割强烈的土地被集中治理,由此带来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和用地结构的调整,导致相应生态系统类型结构和功能的变化[9],生态系统的碳排放机制随之发生改变,这部分碳效应主要表现为变换性(一个生态系统类型完全被另一个物理环境或植被功能型不同的生态系统替代)特征[10,11]
(3)土地利用方式碳效应。农用地整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还表现出渐变性特征(即对生态系统过程、结构、功能产生明显影响,但不发生物理环境或植被功能型的极端变化)[10,11],主要体现在整治后土地利用方式上的变化。经过整治,规模化、机械化生产条件逐步成熟,灌溉排水、农田运输、农田防护等农业生产综合配套能力得以提升,同时,项目区在种植结构、施肥结构、农资投入、综合产能等方面也发生变化,这些利用方式的变化对农田生态系统碳平衡会产生影响。农用地整治项目碳效应系统关系解析见图1
综上所述,农用地整治项目碳效应包括工程实施扰动带来的直接碳效应和土地利用结构及利用方式变化带来的间接碳效应。其中,工程实施扰动碳效应主要发生于项目实施期间,效应周期较短;土地利用结构碳效应、土地利用方式碳效应主要发生于项目效益发挥期,效应周期较长。从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来看,工程实施属于外来因素对区域生态系统的扰动,利用结构和利用方式属于内部生态系统的“变换”及“渐变”,两者之间的影响机制不同。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1农用地整治项目的碳效应概念性模型框架
-->Figure 1Conceptual model diagram of carbon effect of farm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s
-->

2.2 农用地整治项目碳效应核算方法

2.2.1 工程实施碳效应测算
工程实施是农用地整治项目对区域碳平衡扰动最为剧烈、最为直接的环节,一方面通过改变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土地利用方式对区域碳循环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工程实施过程中大量物料投入和能源消耗,使之成为重要的碳源节点。工程实施碳效应指工程实施过程中大量物料投入和能源消耗对应的碳排放,主要包括:①钢铁、水泥等物料消耗的碳排放,这些物料投入虽未直接产生碳排,但其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能源消耗产生碳排量应记入项目碳排放清单中;②施工过程所消耗的柴油、汽油、电力等能源的碳排放。工程中所耗费的沙石、木材等材料由于其主要在区域系统内水平循环迁移,可忽略不计。同时忽略主要材料在运输过程的碳排放。
物料耗费和能源消耗的碳排放采用物料衡算法来测算,即将物料耗费量和能源消费量分别乘以对应的碳排放系数汇总获取。测算公式为:
CP=j=1nEj×fj(1)
式中 CP为农用地整治工程实施中能源及物料碳排放量(kg); Ej为各种能源及物料的使用量(kg或kWh); fj为各种能源及物料的碳排放系数。
2.2.2 土地利用结构碳效应测算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对区域碳平衡的影响,通常采用生态系统类型法进行估算,即通过对整治前后项目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碳储量变化估算整治项目带来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碳效应变化。需要说明的是,此变化值仅代表各类用地增量(减量)部分的碳储量,即只考虑了“变换型”的土地利用结构的碳排放,这符合农用地整治对生态系统影响的长期性的特点。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碳储量通常采用植被碳储量和土壤碳储量进行估算[12],即利用土壤碳密度、植被碳密度以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面积进行测算,其中,碳密度指单位面积的碳存储量[13,14]。测算公式为:
CS=(CS-CS)=i=1nLi(Si+Pi)(2)
式中 CS为农用地整治前后项目区总碳储量的变化值(kg); CSCS分别为整治前后项目区碳储量(kg); Lii种土地利用类型整治前后面积变化值(m2); Sii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碳密度值(kg/m2); Pii种土地利用类型植被碳密度值(kg/m2); i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
2.2.3 土地利用方式碳效应测算
土地利用方式碳效应主要体现在耕作方式变化、种植结构调整和农业物资投入等农用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对项目区农田生态系统的碳平衡影响上,可通过对整治前后项目区农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和碳排放能力的测算来综合反映利用方式碳效应。
传统方法中农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的估算主要指对农作物生产过程中光合作用带来的碳吸收进行测算[15],可依据农作物的经济产量数据及各主要作物的平均含水率、经济系数来对作物的生物量进行估算,再结合作物的碳吸收率对碳吸收量进行估算[16]。单位农作物的碳吸收量测算公式为:
Ci吸收=(1-Wi)×1Hi×fi吸收(3)
式中 Ci吸收i类单位农作物的碳吸收量(碳蓄积量)(kg/kg); Wii类单位农作物平均含水率(%); Hii类农作物的经济系数,即为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农作物的NPP)之比(%); fi吸收i类单位农作物的碳吸收率(%)。
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农业生产过程,主要包括农业机械的能源消耗碳排放以及化肥、种子、农膜等农业物资生产环节的碳排放;②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主要包括稻田的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麦田的土壤呼吸等农田碳排放等。对于这两部分的碳排放量可以通过物料衡算法和农田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监测来测算,结合农田综合产能,进一步得到单位产量农作物的碳排放量,测算公式为:
Ci排放=Cia+Cib(4)
Ci排放式中为 i类单位农作物的碳排放量(kg/kg); Ciai类单位农作物在农业生产过程碳排放量(kg/kg); Cibi类单位农作物在生态系统的碳排放量(kg/kg)。
通过公式(3)、公式(4)对不同农作物单位产量固碳量和碳排放量的测算,结合项目整治前后不同农作物的年经济产量,测算得到农用地整治前后的年净碳汇变化值,综合反映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碳效应。测算公式为:
Cg=i=1nYi(Ci吸收+Ci排放)(5)
式中 Cg为整治前后年净碳汇变化值(kg); Yi为整治后 i类农作物年经济产量变化值(kg)。

3 案例分析

3.1 研究区概况

“万顷良田建设”是江苏省针对区域土地资源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探索集聚资源统筹发展路径下开展的规模化、集中型土地整治模式尝试,对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宜兴地处江苏南部、太湖西岸,是江南水网的典型区域,既是传统农业种植区,也面临快速城市化、工业化的巨大变化,区域环境压力不断增大。本研究选取宜兴市万顷良田建设区作为案例分析,地理坐标介于119°35′37″E-119°58′43″ E、31°15′40″N-31°27′42″ N,涉及宜兴市芳桥镇、张渚镇、高塍镇、周铁镇4个乡镇的6个片区,22个行政村,如图2所示。研究区是太湖流域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油菜为主,普遍实行水稻与小麦或小麦与油菜连作方式。项目实施前,项目区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在土地利用格局上,田块分布零散,规模化利用水平低;土地利用不充分,废弃沟渠、呆塘、低洼滩地等零散分布;②在生产条件方面,农田水利设施配套较差,沟渠淤积严重,灌排功效低下,田间道路体系有待加强等。该项目于2007年实施,2009年竣工验收,建设规模3 308.94 hm2,总投资13 812.47万元。本项目主要工程建设内容包括填挖土方453.61万m3,铺设硬质化输水渠道353.52km,修建水泥路28.80km、砂石路82.75km,新建机耕桥34座,栽植防护林7.42万株。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2研究区示意
-->Figure 2The location of study area
-->

3.2 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的基础数据主要包括:①项目资料:宜兴市土地整治示范项目可行性报告(江苏土地开发整理中心,2010)、宜兴市土地整治示范项目初步设计报告(江苏土地开发整理中心,2010)、宜兴市土地整治示范项目验收报告(江苏土地开发整理中心,2013)等;②实地调查资料:土地整治后项目区农业产出情况(项目区2006年,2013年的水稻、油菜、小麦等农作物的年平均产量)。
根据测算需要,对数据进行以下处理:
(1)工程实施碳效应测算。工程物料、能源耗费量依据项目预算书中所列工程量、材料单价及机械台班的能源消耗量等逐项分解、汇总计算得到。物料及能源碳排放系数根据IPCC指南[17]和相关文献[18,19]整理得到,见表1
Table 1
表1
表1主要物料、能源碳排放系数
Table 1Carbon emission coefficient of material and energy
类型煤炭
kg/kg
汽油
kg/kg
柴油
kg/kg
电力
kg/kWh
钢铁
kg/kg
水泥
kg/kg
石灰
kg/kg
玻璃
kg/kg
防护林
kg/株
碳排放系数(fj0.539 40.814 10.861 70.262 21.060 00.136 00.687 00.210 0-23.660 0


新窗口打开
(2)土地结构碳效应测算。对整治前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进行归类汇总,根据太湖流域或自然资源条件相似地区的研究成果[20-26]测算土壤碳密度和植被碳密度,如表2所示。
(3)土地利用方式碳效应。农作物产量依据规划设计资料、实地调查资料综合确定;单位产量碳排放量、单位产量碳吸收量数据根据相关文献[27-30]整理得到,见表3
Table 2
表2
表2研究区植被与土壤碳密度参数
Table 2The carbon density parameter of vegetation and soil in study area(kg/m2
土地利用/覆被类型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水域未利用地
土壤碳密度(Si10.409.7612.517.1211.456.808.17
植被碳密度(Pi0.550.411.940.210.010.060.01


新窗口打开
Table 3
表3
表3单位产量农作物的碳排放量和碳吸收量系数
Table 3Carbon emissions and carbon absorption coefficient of crop yield per unit (kg/kg)
类型单位产量碳排放量单位产量碳吸收量
CiaCib小计WiHifi吸收小计
水稻0.260.140.400.140.450.410.79
小麦0.350.190.540.130.40.491.06
油菜0.250.610.860.090.250.451.64


新窗口打开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工程实施碳效应分析
该项目工程建设产生的碳排放量约为8 585t,碳汇量约为1 755t,净碳汇量约为-6 830t,总体呈碳源状态。其中在物料投入碳排放量中,水泥约为 4 936t,占总排放量的57.50%,钢材为1 494t,占总排放量的17.4%;在能源消耗碳排放量中,电力为448t,汽油约为124t,柴油约为1 530t,分别占总排放量的5.22%、1.44%和17.82%。防护林为碳汇量约为1 755t,大约抵消碳排总量的20.44%。
从整治工程类别来看,土地平整工程碳排量约为1 272t,占总碳排量的14.82%,灌溉与排水工程碳排放量约为6 092t,占总排放量的70.96%,田间道路工程的碳排放量约为1 221t,占总排放量的14.22%,农田防护工程的碳汇量约为1 755t,相当于抵消碳排总量的20.44%(见表4)。
Table 4
表4
表4农用地整治工程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和碳排放量
Table 4The use and carbon emissions of material and energy in farm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
工程类型材料类别水泥钢材电力汽油柴油玻璃石灰防护林小计
土地平整使用量00001 476000-
碳排放量00001 2720001 272
灌溉与
排水
使用量27 8841 4091 64715222913720-
碳排放量3 7921 49443212419735006 092
田间道路使用量8 413061071000-
碳排放量1 1440160610001 221
农田防护使用量000000074 195-
碳排放量0000000-1 755-1 755
合计使用量36 2961 4091 7081521 776137274 195-
碳排放量4 9361 4944481241 530350-1 7556 830

注:表头电力单位为MWh=1 000kWh,防护林单位为株,其他类型单位为t。碳排放量单位为t,防护林为碳汇量,此处为负值。
新窗口打开
3.3.2 土地结构碳效应分析
整治后,项目区农用地(含水田、水浇地、旱地、其他草地)共增加101.11hm2,建设用地(含农田道路 、沟渠)共减少2.61hm2,水域(含河流水面 、坑塘水面)共减少63.51hm2, 未利用地(含田坎)共减少15.62hm2,具体情况见图3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3整治前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
-->Figure 3The change of land use structure before and after farmland consolidation
-->

经测算,整治后项目区所有土地利用类型碳储量共增加3 718t,增幅0.84%。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碳储量变化值来看,耕地碳储量共增长11 071t,增幅为3.76%,对比土地利用结构可以发现,耕地面积增加是促使耕地总碳储量增加主要原因;草地、建设用地、水域、未利用地在整治后碳储量均出现下降,共减少大约7 353t,其中水域减少幅度最大,共减少大约4 357t,占总减少量的59.25%,源于农用地整治中大量坑塘水面及少量河流水面被填埋整理为耕地,见表5
Table 5
表5
表5整治前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碳储量变化情况
Table 5The change of carbon storage in land use types before and after farmland consolidation (t)
土地类型农用地整治前农用地整治后变化值
总碳储量土壤植被总碳储量土壤植被
耕地294 596279 79914 797305 667290 31415 35311 071
园地16 13515 48565016 13515 4856500
林地12 28310 6341 64912 28310 6341 6490
草地2 0541 9955963561718-1 419
建设用地73 25373 1896472 95372 89064-299
水域39 91439 56434935 55735 246311-4 357
未利用地1 7781 77625004991-1 278
合计440 013422 44217 571443 731425 68518 0463 718


新窗口打开
3.3.3 土地利用方式碳效应分析
整治后项目区农作物以水稻、小麦油菜为主,其中,水田采取水稻-小麦轮作,旱田和水浇地采取小麦-油菜轮作。整治前水稻、小麦和油菜单产分别为8 220kg/hm2、3 990kg/hm2和1 680kg/hm2。整治后分别增加至8 940kg/hm2、5 745kg/hm2和2 250kg/hm2
经过测算,整治前项目区农作物生产年净碳汇量约为23 088t,整治后提高至28 547t,净碳汇量年增长23.64%,见表6
Table 6
表6
表6研究区整治前后农作物碳效应
Table 6The carbon effect of crop in study area before and after farmland consolidation (t)
类别水稻小麦油菜合计
2006年2013年差值2006年2013年差值2006年2013年差值2006年2013年差值
总产量27 64937 93310 28418 82823 7124 8843 2231 824-1 39949 70063 46913 769
碳吸收21 84329 9678 12419 95825 1355 1775 2862 991-2 29447 08658 09311 007
碳排放11 06015 1734 11410 16712 8042 6372 7721 569-1 20323 99929 5465 548
净碳汇10 78314 7944 0119 79112 3302 5402 5141 423-1 09123 08828 5475 459


新窗口打开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本文通过对农用地整治项目碳效应分析,将农用地整治碳项目效应分解为工程实施碳效应、土地结构碳效应、土地利用方式碳效应等三方面,并建立了相应的核算方法,通过对典型案例进行估算,得到以下结论:
(1) 总体来看,项目区生态系统的增汇效果较为显著,工程实施对增加项目碳排放总量具有显著影响。经过农用地整治,项目区工程实施带来的碳排放量约为6 830t,土地结构变化带来总碳储量的增加值约为3 718t,利用方式变化带来年净碳汇变化量约为5 459t。
(2)工程实施碳效应中,灌溉排水工程是影响工程实施碳排放量的最重要的工程类型。灌溉与排水工程碳排放量约为6 092t,占工程实施排放量的70.96%,水泥、钢材和柴油等工程建设物资投入是促使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来源。
(3)土地结构碳效应中,耕地面积增加是项目区耕地碳储量增加的主要原因。经过农用地整治,项目区耕地面积增加101.11hm2,耕地碳储量增加11 071t。
(4)土地利用方式碳效应中,区域年净碳汇量增长显著,增幅为23.64%,主要源于耕地种植面积的增加和农业灌溉条件的改善。

4.2 讨论

(1)不同的整治工程的碳效应差异显著,灌溉与排水工程对碳排放量影响最大。从物料及能源碳排放来看,水泥、钢材和柴油等是促使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来源,防护林建设对消减工程项目的碳排放量,维护区域碳平衡作用显著。由于灌溉与排水工程中水泥、钢筋、柴油、电力等物料及能源的使用量最大,在项目建设中,应结合区域特点和农业生产实际,适度减少硬质化数量,加强生态化土地整治设施的研发,尽量降低能源消耗,倡导“低碳工程”。同时,进一步加强防护林等生态保持工程建设,促进区域生态环境改善。
(2)从土地结构来看,后期农用地整治规划设计中,在增加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的同时,也要适度减少项目对土地利用现状的扰动,加强对“林地”等高碳蓄积度的土地利用类型的保护。
(3)从土地利用方式来看,项目区年净碳汇能力的增加主要来源于耕作方式变化、种植结构调整和农业物资投入等生产方式的变化,后期应将土地整治工程建设与后期土地利用相结合,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加强对整治后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通过耕作制度调整、施肥结构优化、秸秆还田等措施,进一步提高农田的增汇能力。
(4)受数据获取、核算方法等的局限,本文在土地整治工程实施对土壤碳库的影响渐变性特征、土地结构调整中地类之间的碳循环特征、土地整治后期管理的碳效应等方面的分析仍存在不足,有待在后期研究中进一步深入探讨。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原文顺序
文献年度倒序
文中引用次数倒序
被引期刊影响因子

[1]赵荣钦,黄贤金. 基于能源消费的江苏省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碳足迹
[J]. 地理研究,2010,29(9):1639-1649.
[本文引用: 1]

[ZHAO Rongqin,HUANG Xianjin.Carbon emission and carbon footprint of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based on energy consumption of Jiangsu Province
[J]. Geographical Research,2010,29(9):1639-1649.]
[本文引用: 1]
[2]管栩,金晓斌,周月书,.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对国民经济影响的定量分析-以长沙县福临镇土地整治项目为例
[J]. 中国土地科学,2013,27(2):39-45.
[本文引用: 1]

[GUAN Xu,JIN Xiaobin,ZHOU Yueshu,et al.Impacts of rural land consolidation on national economy:A case study of the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 in Fulin Town of Changsha County
[J]. China Land Sciences,2013,27(2):39-45.]
[本文引用: 1]
[3]Guo B,Jin X,Yang X,et al.Determining the effects of land consolidation on the multifunctionlity of the cropland production system in China using a SPA-fuzzy assessment model
[J]. European Journal of Agronomy,2015,63:12-26.
[本文引用: 1]
[4]谭梦,黄贤金,钟太洋,. 土地整理对农田土壤碳含量的影响
[J]. 农业工程学报,2011,27(8):324-329.
[本文引用: 1]

[TAN Meng,HUANG Xianjin,ZHONG Taiyang,et al.Impacts of land consolidation on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J].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2011,27(8):324-329.]
[本文引用: 1]
[5]魏凤娟,李江风,房超. 能源消费视角下农村土地整理碳排放研究
[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3,30(2):24-29.
[本文引用: 1]

[WEI Fengjuan,LI Jiangfeng,FANG Chao,et al.Study of carbon emission in rural land consolidation from ankle of enemy consumption
[J].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Management of Land and Resources,2013,30(2):24-29.]
[本文引用: 1]
[6]钟学斌,喻光明,何国松,. 土地整理过程中碳量损失与生态补偿优化设计
[J]. 生态学杂志,2006,25(3):303-308.
[本文引用: 1]

[ZHONG Xuebin,YU Guangming,HE Guosong,et al.Carbon storage loss during land readjust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J].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2006,25(3):303-308.]
[本文引用: 1]
[7]龙花楼. 论土地整治与乡村空间重构
[J]. 地理学报,2013,68(8):1019-1028.
[本文引用: 1]

[LONG Hualou.Land consolidation and rural spatial restructuring
[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13,68(8):1019-1028.]
[本文引用: 1]
[8]郧文聚,宇振荣. 中国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策略
[J]. 农业工程学报,2011,27(4):1-6.
[本文引用: 1]

[YUN Wenjun,YU Zhenrong.Ecological landscaping strategy of rural land consolidation in China
[J].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2011,27(4):1-6.]
[本文引用: 1]
[9]王军. 土地整治呼唤景观生态建设
[J]. 中国土地科学,2011,(6):15-19.
[本文引用: 1]

[WANG Jun.Review on landscape patterns of land consolidation and the ecological effects
[J]. China Land Sciences,2011,(6):15-19.]
[本文引用: 1]
[10]Chapin III F S,Matson P A,Vitousek P. Principles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 Ecology
[M]. New York: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2011.
[本文引用: 2]
[11]赖力. 中国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D]
. 南京:南京大学,2010.
[本文引用: 2]

[LAI Li.Carbon Emission Effect of Land Use in China[D].
Nanjing:Nanjing University,2010.]
[本文引用: 2]
[12]揣小伟,黄贤金,郑泽庆,. 江苏省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
[J]. 资源科学,2011,33(10):1932-1939.
[本文引用: 1]

[CHUAI Xiaowei,HUANG Xianjin,ZHENG Zeqing,et al.Land use change and its influence on carbon storage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s in Jiangsu Province
[J]. Resources Science,2011,33(10):1932-1939.]
[本文引用: 1]
[13]Laurent A,Carlo B,Piers R F,et al.Eight glacial cycles from an Antarctic ice core
[J]. Nature,2004,429(6992):429-623.
[本文引用: 1]
[14]Davidson E A,Janssens I A.Temperature sensitivity of soil carbon decomposition and feedbacks to climate change
[J]. Nature,2006,440(7081):165-173.
[本文引用: 1]
[15]赵荣钦. 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的时空差异及增汇技术研究[D]
. 开封:河南大学,2004.
[本文引用: 1]

[ZHAO Rongqin.Research on the Temporal-Spatial Differences of Carbon Sources and Sinks of Farmland Ecosystems and the Techniques to Sequester Carbon:A Case Study of China Costal Regions[D].
Kaifeng:Henan University,2004.]
[本文引用: 1]
[16]方精云,郭兆迪,朴世龙,. 1981- 2000 年中国陆地植被碳汇的估算
[J]. 中国科学:D辑,2007,37(6):804-812.
[本文引用: 1]

[FANG Jingyun,GUO Zhaodi,PIAO Shilong,et al.Estimation on terrestrial vegetation carbon sinks in China from 1981 to 2000
[J]. Science in China:Series D,2007,37(6):804-812.]
[本文引用: 1]
[17]IPCC. 2006 IPCC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
[R]. Kanagawa:IGEC,2006.
[本文引用: 1]
[18]蔡博峰,刘春兰,陈操操,. 城市温室气体清单研究[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本文引用: 1]

[CAI Bofeng,LIU Chunlan,CHEN Caocao,et al.City's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Inventory Research[M]. Beijing:Chemical Industry Press,2009.] [本文引用: 1]
[19]耿相国. 平原区农田防护林杨树单株碳含量、碳储量及其分配
[D].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0.
[本文引用: 1]

[GENG Xiangguo.Carbon Concentration Storage and Partition of Poplar in Shelterbelts in Plain Areas
[D]. Beijing: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2010.]
[本文引用: 1]
[20]方精云,陈安平. 中国森林植被碳库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
[J]. 植物学报,2001,43(9):967-973.
[本文引用: 1]

[FANG Jingyun,CHEN Anping.Dynamic forest biomass carbon pools in China and their significance
[J]. Acta Botanica Sinica,2001,43(9):967-973.]
[本文引用: 1]
[21]朴世龙,方精云,郭庆华. 1982-1999 年我国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及其时空变化
[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7(4):563-569.


[PIAO Shilong,FANG Jingyun,GUO Qinghua.Terrestrial net primary production and its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in China during 1982-1999
[J]. 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Pekinensis,2001,37(4):563-569.]

[22]奚小环,张建新,廖启林.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与土壤碳储量问题-以江苏、湖南、四川、吉林、内蒙古为例
[J]. 第四纪研究,2008,28(1):58-67.


[XI Xiaohuan,ZHANG Jianxin,LIAO Qilin.Multi-purpose regional geochemical survey and soil carbon reserves problem:Examples of Jiangsu,Henan,Sichuan,Jilin provinces and Inner Mongolia
[J]. Quaternary Sciences,2008,28(1):58-67.]

[23]李克让,王绍强,曹明奎. 中国植被和土壤碳贮量
[J]. 中国科学:D辑,2003,33(1):72-80.


[LI Kerang,WANG Shaoqiang,CAO Mingkui,et al.Vegetation and soil carbon storage in China
[J]. Science in China:Series D,2003,33(1):72-80.]

[24]张兴榆,黄贤金,赵小风,. 环太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植被碳储量的影响
[J]. 自然资源学报,2009,24(8):1343-1353.


[ZHANG Xingyu,HUANG Xianjin,ZHAO Xiaofeng,et al.Impacts of land use change on the vegetation carbon storage in the region around Taihu Lake
[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09,24(8):1343-1353.]

[25]赵荣钦,黄贤金,钟太洋,. 南京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储量与碳通量
[J]. 水土保持学报,2012,26(6):164-170.


[ZHAO Rongqin,HUANG Xianjin,ZHONG Taiyang,et al.Carbon storage and fluxes of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in Nanjing
[J].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2012,26(6):164-170.]

[26]李颖,黄贤金,甄峰. 江苏省区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效应分析
[J]. 农业工程学报,2008,24(S2):102-107.
[本文引用: 1]

[LI Ying,HUANG Xianjin,ZHEN Feng.Effects of land use patterns on carbon emission in Jiangsu Province
[J].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2008,24(S2):102-107.]
[本文引用: 1]
[27]李克让. 土地利用变化和温室气体净排放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M]. 北京:气象出版社,2002. [本文引用: 1]

[LI Kerang. Land Use Change,Net Emission of Greenhouse Gases and the Carbon Cycle in Terrestrial Ecosystems[M]. Beijing:China Meteorological Press,2002.] [本文引用: 1]
[28]杨艳. 太湖流域水稻种植系统温室效应、碳汇效应及收益评估[D]
. 南京:南京大学,2013.


[YANG Yan.The Greenhouse Effect,the Carbon Sink Effect and Cost-Benefit Assessments of the Taihu Lake Basin Rice Cultivation System[D].
Nanjing:Nanjing University,2013.]

[29]侯玉兰. 崇明岛稻麦轮作田温室气体排放规律及排放量估算研究[D]
.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HOU Yulan.Emission Regular and Estimation of Greenhouse Gases from Paddy-Wheat Rotation Ecosystem in Chongming Island
[D]. Shanghai: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2013.]

[30]李洁静,潘根兴,张旭辉,. 太湖地区长期施肥条件下水稻-油菜轮作生态系统净碳汇效应及收益评估
[J]. 应用生态学报,2009,20(7):1664-1670.
[本文引用: 1]

[LI Jiejing,PAN Genxing,ZHANG Xuhui,et al.An evaluation of net carbon sink effect and cost/benefits of a rice-rape rotation ecosystem under long-term fertilization from Tai Lake region of China
[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2009,20(7):1664-1670.]
[本文引用: 1]
相关话题/土地 工程 结构 农田 土壤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太赫兹波对钾离子通道蛋白二级结构影响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摘要:钾离子通道在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复极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钾离子通道蛋白种类繁多,钾离子通道允许钾离子特异性穿过细胞膜,从而维持神经细胞静息电位.离子通道蛋白的二级结构决定其功能特性,皮秒尺度内二级结构的波动会对离子通道蛋白的功能,即离子通过速率有很大的影响.本文使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模拟施加不同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海洋上空折射率结构常数廓线估算
    摘要:湍流问题从提出到现在已困扰人们300多年.虽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方案,但在可预见的未来这一问题仍将困扰人们.湍流主要由浮力热气泡和风切变产生,在地球表面和大气之间传递物质和能量.2019年6月开展了第二次海洋季风实验(seamonsoonexperiment-II:SMEX-II),实验过程中通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二维<i>X</i>O<sub>2</sub> (<i>X</i> = Ni, Pd, Pt)弹性、电子结构和热导率
    摘要: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研究了二维XO2(X=Ni,Pd,Pt)的稳定性、弹性、电子结构和热导率.计算结果显示,二维XO2同时具备较好的机械和动力学稳定性.此外,二维NiO2,PdO2和PtO2的杨氏模量分别为124.69N/m,103.31N/m和116.51N/m,泊松比分别为0.25,0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ENSO气温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差异及成因分析
    摘要:基于全球地表气温资料,分别构建了ElNi?o和LaNi?a事件对应的全球气温关联网络,并分析网络结构特征的差异,探究可能的成因.结果表明,与LaNi?a事件气温网络(简称LaNi?a网络)相比,ElNi?o事件气温网络(简称ElNi?o网络)中格点温度序列间的相关性减弱,气温网络的连通度显著降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及器件中的热科学和工程问题
    摘要:简单回顾了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历史,并以基于氮化镓的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为例,介绍了第三代半导体器件的产热机制和热管理策略.以β相氧化镓为例,简单讨论了新兴的超宽禁带半导体的发展和热管理挑战.然后重点讨论了一些界面键合技术用于半导体散热的进展,同时指出这些器件中大量存在的界面散热的工程难题背后的科学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多孔结构体材料热整流效应
    摘要:基于傅里叶导热定律,两种具有不同热导率温度依赖特性的材料组合而成的两段式组合材料可以实现热整流效应.本文提出在体材料上均匀布置多孔结构,通过多孔结构孔隙率调整材料的热导率参数,进而强化热整流效应.基于有限元方法和有效介质理论,计算并分析了温差和孔隙率等参数对体材料热整流系数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腔体结构参数对毛细管放电型脉冲等离子体推力器放电特性的影响
    摘要:毛细管放电型脉冲等离子体推力器在微纳卫星在轨机动应用中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本文系统研究了单次放电能量5J条件下,不同毛细管腔体尺寸参数对推力器能量沉积特性、烧蚀特性、输出推力参数和等离子体羽流参数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增大毛细管腔体内径会显著降低放电电流密度,减小沉积能量和等效功率;增大腔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基于太赫兹石墨烯等离激元的多参数相位可调谐结构及其应用
    摘要:太赫兹波的振幅和相位进行主动调控由于在太赫兹功能器件方面的广泛应用,受到了广泛关注.目前采用的金属-介质-金属超表面结构结合石墨烯等二维材料可实现太赫兹振幅/相位的动态调控,但存在调控自由度少(电压或光强)以及超表面结构加工工艺复杂及价格昂贵等缺点.本文提出了一种棱镜耦合石墨烯等离激元结构的相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三层芯结构在单模大模场面积低弯曲损耗光纤中的应用和分析
    摘要:研究并分析了一种采用三层芯结构的单模大模场面积低弯曲损耗光纤.纤芯由纤芯高折射率层、包层低折射率层和下陷低折射率层三层结构构成.系统地分析了三层芯光纤(three-layer-corefiber,TLF)中不同结构参数对基模模场面积及弯曲损耗的影响.研究表明,通过调整三层芯的结构参数,在不牺牲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扭转变形对掺金黑磷烯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的影响
    摘要: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扭转变形对掺金黑磷烯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的影响.研究发现,与本征黑磷烯受扭体系相比,掺金黑磷烯体系的电子结构对扭转变形的敏感度提高.能带结构分析发现,本征黑磷烯是直接带隙半导体,金掺杂后,可实现其从半导体到金属的转变.掺金黑磷烯体系扭转1°后,带隙被打开,成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