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中国遗传学会风雨辉煌40载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2-01-01

肖明杰,1,2, 安锡培,1,2, 薛勇彪,1,2,3 1. 中国遗传学会,北京 100101
2.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北京 100101
3.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北京 100101


通讯作者: 薛勇彪,博士,研究员,中国遗传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E-mail: ybxue@genetics.ac.cn

收稿日期:2018-10-12网络出版日期:2018-10-20

Received:2018-10-12Online:2018-10-20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肖明杰,博士,高级工程师,办公室主任E-mail:mjxiao@genetics.ac.cn, E-mail:mjxiao@genetics.ac.cn

安锡培,高级工程师,办公室顾问,第七、八届副秘书长E-mail:xpan@genetics.ac.cn, E-mail:xpan@genetics.ac.cn





PDF (544KB)元数据多维度评价相关文章导出EndNote|Ris|Bibtex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肖明杰, 安锡培, 薛勇彪. 中国遗传学会风雨辉煌40载[J]. 遗传, 2018, 40(10): 794-799 doi:10.16288/j.yczz.18-288
. [J]. Hereditas(Beijing), 2018, 40(10): 794-799 doi:10.16288/j.yczz.18-288


中国遗传学会1978年成立,至今已走过40个春秋。这40年既是我国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的40年,也是中国遗传学会快速发展的40年。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遗传学会成立及发展历程,学会开展的各项工作,以及新时代背景下学会工作所面临的新挑战。谨以此文回顾中国遗传学会风雨辉煌的40载征程,向为中国遗传学会做出卓越贡献的前辈和正在辛勤付出的广大会员致敬。

1 中国遗传学会的成立及发展历程

1978年3月18~31日,全国科学大会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标志着中国科技工作“科学的春天”的到来。1978年4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经中央批准恢复建制,随后全国学术社团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成立。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李汝祺、谈家桢、祖德明和胡含等老一辈遗传学领域的科学家聚在一起并作为中国遗传学会发起人成立了中国遗传学会筹备组,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筹备工作。1978年10月7日,来自全国各地的230名遗传学会工作者相聚南京,召开了中国遗传学会第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宣告中国遗传学会正式成立(图1)。大会通过了《中国遗传学会章程》,选举了第一届理事会的70名理事。李汝祺担任第一届学会理事长,谈家桢、祖德明、金光祖、钟志雄、胡含、卢惠霖、沈善炯、奚元令和方宗熙等担任副理事长,邵启全为秘书长,吴鹤龄、吴旻和李致勋为副秘书长。同时,设立中国遗传学会办公室,安锡培为秘书。学会自成立以来办公室一直挂靠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挂靠单位对学会提供了办公场所、办公人员和办公经费等多方面的支持。

中国遗传学会的成立让广大遗传学工作者盼望已久。当时,我国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各行业对科技的需求都很强烈。而遗传学作为生物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成果几乎渗透到生物科学的所有领域,与农林牧副渔以及医学等行业的发展都密切相关。因此,学会工作紧跟改革开放的浪潮,从一大到三大(1978~1993年)期间,学会在理事会的指导下先后成立了教学工作委员会、植物遗传专业委员会、人类与医学遗传专业委员会、动物遗传专业委员会和科普工作委员会。学会领导李汝祺和谈家桢等老一辈遗传学家尽心尽力、亲力亲为,使得学会工作很快打开局面,不仅促进了遗传学同行之间的学术交流,促进了遗传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健康发展,促进了科学传播工作,而且也为推动遗传学研究争取条件、开辟道路。中国遗传学会的成立是中国遗传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图1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1中国遗传学会成立大会全体代表合影(1978年,南京)



“人才就是未来”,中国遗传学会成立伊始,人才缺乏、科研和教学条件相对落后,针对这样的局面,中国遗传学会(以下简称学会)积极投身于遗传学教学发展的推动工作中。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对全国的遗传学教学情况做了细致的调查和讨论,并部署了相关工作。1981年、1982年相继在杭州和沈阳举办“全国遗传学教学讨论会”和“全国高校遗传实验讲习班”,反响热烈。随后,学会在全国各地积极举办各种类型和不同内容的遗传学讲学和实验班,大力培养遗传学教学师资力量,同时多次组织教学工作交流会议,不断反馈、交流遗传学教学的问题、思路和方法,为推动遗传学教学、培养遗传学领域科技人才贡献了学会的集体智慧和力量。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的遗传学教学发展日益欣欣向荣。此后,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仍然定期组织召开工作交流会议,促进遗传学教学的发展,中国的遗传学科技人才储备逐步得到积累,为中国遗传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人才基础。

中国遗传学会植物遗传专业委员会和人类与医学遗传专业委员会的工作起步也较早。1979年10月6日,“作物遗传学学术报告会”在成都召开,来自139个单位的224名代表参会,为解决国内植物遗传研究课题、培养人才和编写教材方面提出了具体意见。全国范围内大规模补充征集各种农作物品种资源,大力加强了农作物育种工作,推广了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和远缘杂交新技术。

1979年11月25日,中国遗传学会在长沙召开了人类和医学遗传学论文报告会,是建国以来医学遗传学领域召开的第一次大型专题会议,有近340人参加。该会议推动了有关医学院校遗传学教研室的建立,影响深远。中国遗传学会人类与医学遗传专业委员会还相继建立了临床遗传学、染色体病、先天性代谢病和血红蛋白病等16个专题协作组,努力推动我国的医学遗传学研究。在此期间我国在人类单基因病遗传学和肿瘤遗传学等方面的研究都有重要的原始创新。我国的遗传学工作者奋起直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遗传学的学科发展。同时,改革开放促进了国内外学术文化的交流。中国遗传学会也开始积极参与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和互访活动,经国务院批准,中国遗传学会于1980年加入了国际遗传学联合会,并派代表团相继参加了第十五、十六和十七届国际遗传学联合会大会。

随着改革开放持续深入,国家的繁荣和昌盛给科学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活力和机遇,期间很多海外求学的学子也学成回国,中国遗传学会的发展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四大到八大(1993~2013年)。中国遗传学会在此期间成功举办了遗传学不同领域的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其中不乏具有影响力的国际会议,如“第六届国际小麦遗传学会议(1993年7月20~24日)”、“第11届国际植物组织培养与生物技术大会”(2006年8月13日~18日),以及已经成为品牌的学术会议“全国植物生物学大会”、“模式生物与人类健康发育遗传学研讨会”和“全国微生物遗传学研讨会”等。值得一提的是1998年,中国遗传学会承办了第十八届国际遗传学大会,由时任副总理的李岚清担任名誉主席,谈家桢教授任主席,参加人数达2000人,大会取得圆满成功,获得国际同行的一致认可。学术交流日益繁荣的同时,学会承接的国家任务和服务内容也更加多元化,在此期间学会完成了遗传学名词审定工作;开展了丰富多样的科普活动,承接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科普项目;为其提供了遗传资源政策咨询报告等,充分发挥了学会作为高端智库的作用。这一时期,也是遗传学研究快速发展和成果频出的时期:多莉羊的诞生标志着生物技术新时代的来临;人类和水稻等基因图谱相继完成,使人类阅读“生命天书”成为可能。遗传学研究引领着21世纪生命科学发展,国内遗传学领域高水平论文数量快速提升,产生大量高水平的科技成果。随着遗传学学科研究的发展,学会的组织建设也逐步壮大起来,基因组学委员会、科学伦理道德委员会、国际交流委员会、表观遗传学专业委员会和青年工作委员会相继成立。学会的发展与中国的遗传学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展现出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局面。

十八大以来国家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国家对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技社团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2013年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后,学会进入全面发展和创新阶段。在此阶段,学会紧跟改革步伐,加快信息化建设,于2013更新改版了学会网站,2016年建立了学会官方微信平台。在2015~2018年间,学会又相继成立了生物产业委员会、遗传咨询分会、法医遗传分会、生物大数据分会、基因组编辑分会、表型组学分会、行为遗传学分会和分子诊断分会等分支机构,及时为学科领域不断涌现的发展需求提供交流的平台。同时为加强自身建设,学会于2016年和2017年分别成立了办事机构党支部和学会理事会功能型党委,充分发挥学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学会公信力、凝聚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做到坚持党的领导与学会依法依章程自主办会相统一,使党建工作为提升学会服务能力提供保障作用。学会也正在根据业务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相关要求筹建监事会,规模适中的理事会,进一步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建立更加完善的服务系统。

2 中国遗传学会的主要工作

学会成立后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指导下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紧跟时代步伐,努力开展了组织建设、学术交流、科学传播、学术期刊和人才培养等各项工作。

自1978年成立,学会每四到五年召开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表1;图2)。学会理事会规模从成立伊始的理事70人(其中常务理事14人)发展至第九届理事141人(其中常务理事36人)。学会的分支机构也由最初的6个发展到目前的20个分支机构。


表1
表1 中国遗传学会历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时间和 地点
中国遗传学会
全国会员代表大会
时间 地点
第一次 1978年10月7日 南京
第二次 1983年1月5日 福州
第三次 1987年5月6日 合肥
第四次 1991年4月22日 郑州
第五次 1995年10月12日 泰安
第六次 1999年10月23日 昆明
第七次 2003年10月10日 海口
第八次 2008年10月28日 重庆
第九次 2013年9月19日 哈尔滨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图2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2中国遗传学会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照片节选

A:二大,1983年,福州;B:四大,1991年,郑州;C:五大,1995年,泰安;D:六大,1999年,昆明;E:八大,2008年,重庆;F:九大,2013年,哈尔滨。


从一大到即将召开的十大,学会组织了千余次形式多样、内容不同的学术交流活动,随着社会和遗传学学科的发展,会议内容和形式呈现出越来越丰富的趋势。各分支机构应学科发展的需求而产生,也为学科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例如,2015年2月9日,中国遗传学会遗传咨询分会成立仪式及学术交流会在上海隆重召开,旨在建立标准化的遗传咨询流程,培训合格的遗传咨询师,降低我国的出生缺陷水平。三年来,遗传咨询分会培训人次4000人次,成绩斐然。近年来基因组编辑领域连续取得突破性进展,应用前景广阔,对农林牧副渔、粮食安全和医疗健康等国计民生相关产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2017年中国遗传学会迅速成立了基因组编辑分会。该分会成立就先后组织了“学术沙龙”和“基因组编辑研讨会”,为产、学、研多方提供了交流平台,积极促进我国基因组编辑领域的发展。行为遗传学分会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与公益活动相结合,在自闭症关爱活动中积极作为,形成很好的社会影响力。

中国遗传学会对国际交流平台的建设非常重视,1998年成功举办了第十八届国际遗传学大会。这次大会是全世界遗传学科技工作者的盛会,在这次会议上,学会副理事长、复旦大学教授赵寿元当选为第十八届国际遗传学联合会主席,成为该学术组织中担任领导人的第一位中国科学家。这次大会得到了国际遗传学联合会主席和秘书长的高度评价,得到了与会人员的一致认可。学会于2014年加入了国际学术组织全球植物理事会,中国遗传学会将继续通过国家间的学术交流和互访活动,增进友谊,传达中国的声音。

科学传播工作是学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的第一次科普工作会议于1980年1月召开,在当时的会议上就提出了区别不同对象、针对不同要求、采取不同形式的“受众细分”的先进理念,对于今后的科普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多年来学会针对中学生物学教师、遗传初、中科技人员、临床医生、中小学学生和广大公众开展了培训、报告、夏令营和义诊等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成立了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在2010年和2011年承担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科普素材开发项目,建立了北京府学胡同小学、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北京166中学和四川乐清中学4家科普教育基地,从2015年开始组织的“科普恳谈会”已经成为科普工作交流的品牌会议。

学术期刊是科研成果和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期刊的建设和发展工作一直是中国遗传学会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目前,由中国遗传学会参与主办的期刊有4种,包括2本中文期刊《遗传》和《激光生物学报》以及2本英文期刊《遗传学报》(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JGG)和《基因组蛋白质组与生物信息学报》(Genomics, Proteomics & Bioinformatics, GPB)。《遗传》创刊于1979年,由中国遗传学会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主办,现任主编为张永清研究员,是国内遗传学工作者成果交流和宣传的重要窗口。2016年《遗传》国内核心影响因子为0.939,排名第4。《激光生物学报》创刊于1992年,由中国遗传学会主办,现任主编为邢达教授。JGG创刊于1974年,由中国遗传学会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现任主编为薛勇彪研究员,2017年度JCR影响因子达到4.066。GPB创刊于2003年,由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与中国遗传学会共同主办,现任主编为于军研究员。2018年6月26日获得首个影响因子为6.615。

学会在本学科人才培养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遗传学会先后推荐了一批院士、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和女科学家奖获得者。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和张亚平后来相继担任了学会的理事长,女科学家奖获得者杨晓担任了学会的副理事长。同时,学会也设立了中国遗传学会的4大奖项(李汝祺动物遗传奖、吴旻人类与医学遗传奖、李振声植物遗传奖和谈家桢遗传教育奖),奖励在动物遗传学领域、人类与医学遗传学领域、植物遗传学领域和遗传学教育领域表现突出的科技工作者。从2016年开始,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启动“青年托举人才项目”,学会已经推荐7名青年才俊获得此项支持,帮助他们在创造力黄金时期做出突出业绩,成长为国家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的重要后备力量。

学会在40年的发展过程中,为国家相关部门提供了重要的智库支持,例如:遗传学名词审定工作、遗传资源保护政策咨询工作、生命科学领域前沿跟踪项目合成生物学研究报告的调研与撰写,重大科学问题和难题的建议等。

3 新时代下的新使命

在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全面深化改革正在全国推进。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科协系统深化改革实施方案》,指出“学会是科协的组织基础,学会工作是科协的主体工作,科协系统深化改革,必须紧紧抓住所属学会这个牛鼻子,突出学会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改革这个重点,全面推进会员结构、办事机构、人事聘任、治理结构、管理方式改革,提升服务能力”。2016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生命科学联合体成立,生命科学领域的18家学会相聚在一起,共同开展了学术交流、学术评估、人才举荐和科学传播等多项工作,如世界生命科学大会的组织、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青年托举人才计划举荐和生命科学十大进展评选等。今年联合体中的学会已增至23家,这些学会无论在学科领域还是专家组成上都有着天然的交叉和联系,有利于推动面向大学科领域或全产业链的学会集群发展,促进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如何能够加快改革步伐,并与其他学会形成合力,激发更多的创造力和活力是我们需要思考和实践的刻不容缓的新课题。

在此40周年之际,学会的老理事长李振声院士挥笔题词“艰辛浇灌四十载,开花结果树丰满,科技发展无止境,峰顶等待后人攀”(图3),祝贺中国遗传学会成立40周年,也对学会未来的发展寄予了厚望。中国遗传学会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不忘初心,不懈奋斗,再攀高峰!

图3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3学会四十周年纪念题词

中国遗传学会第四、五届理事长李振声院士书。



参考文献 原文顺序
文献年度倒序
文中引用次数倒序
被引期刊影响因子

相关话题/遗传 遗传学 工作 科学 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