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光和水分胁迫对臭柏实生幼苗光化学效率及色素组成的影响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2-01-01

张金玲, 程达, 李玉灵*,, 陈海鹏
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 保定 071000
Zhang Jinling, Cheng Da, Li Yuling*, Chen Haipeng
Forestry College of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 Baoding 071000, China
引用本文
张金玲, 程达, 李玉灵, 陈海鹏. 光和水分胁迫对臭柏实生幼苗光化学效率及色素组成的影响. 植物学报, 2017, 52(3): 278-289

贡献者
* 通讯作者。E-mail: liyuling0425@126.com
基金资助
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No.C2011204096)和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No.201404214);
接受日期:2016-10-7接受日期:2017-01-3网络出版日期:2017-05-1
-->Copyright
20172010 《植物学报》编辑部

Contributors
Corresponding * 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mail: liyuling0425@126.com

History
Received:Accepted:Online:





摘要:为探明毛乌素沙地3年生臭柏(Sabina vulgaris)实生苗在不同光照和水分条件下的光抑制响应机制, 研究了各处理臭柏实生苗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及叶绿素(Chla+Chlb)和叶黄素(A+V+Z)含量, 分析了其叶绿素循环和叶黄素循环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77%透光区通过减少Chlb含量, 升高Chla/Chlb, 避免光能过剩; 同时, 增加A+V+Z及热散逸色素(A+Z)含量、提高(A+V+Z)/(Chla+Chlb)和(A+V)/(A+V+Z)值, 耗散过剩光能, 避免光破坏。25%透光区的叶绿素和叶黄素循环机制随着水分条件的变化迅速发生改变。10%透光区通过增加Chlb含量, 降低Chla/Chlb, 捕捉更多的光能, 几乎不存在光抑制。毛乌素臭柏实生幼苗能够适应不同的光照和水分条件, 在恶劣的沙漠中完成天然更新, 形成独特的群落景观, 与叶绿素循环和叶黄素循环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 臭柏 ; 光抑制 ; 最大光化学效率 ; 叶绿素循环 ; 叶黄素循环

Abstract: We aimed to ascertain the photoinhibition response mechanism of 3-year-old Sabina vulgaris seedlings of Mu Us Sandland in different light and water conditions. We examined the photochemical efficiency of photosystem II at predawn (Fv/Fm) and the content of chlorophyll (Chla+Chlb) and lutein (A+V+Z) of every treatment and analyzed the change law of chlorophyll cycle and xanthophyll cycle. Sabina vulgaris seedlings avoided excess light energy and photodamage and dissipated excess light energy by decreasing the content of chlorophyllb (Chlb) and increasing the ratio of Chla to Chlb (Chla/Chlb ratio), content of A+V+Z and A+Z, (A+V+Z)/(Chla+Chlb) ratio and (A+V)/(A+V+Z) ratio in 77% light transmittance area. The mechanism of chlorophyll cycle and xanthophyll cycle of S. vulgaris seedlings was changed quickly with the change in water condition in 25% light transmittance area. S. vulgaris seedlings captured more light energy by increasing the content of Chlb and decreasing the Chla/Chlb ratio in 10% light transmittance area, with little photoinhibition in this area. S. vulgaris seedlings in Mu Us Sandland can adapt to different light and water conditions and can complete their natural regeneration as a unique community landscape in the harsh desert,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chlorophyll cycle and xanthophyll cycle.

Key words:Sabina vulgaris ; photoinhibition ; maximum photochemical efficiency ; chlorophyll cycle ; xanthophyll cycle


常绿植物叶片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等生理代谢均受到环境因子变化的影响, 如季节变化引起的强光、干旱和低温胁迫(张有福等, 2010)。强光胁迫下, 光合天线色素对太阳光能的过量吸收会造成光抑制, 即植物光合作用受到抑制, 可引起光系统II (PSII)反应中心的不可逆破坏, 即光破坏, 进而影响植物的光合生理代谢, 导致植物生长缓慢(许大全等, 1992; 许大全, 2003)。虽然强光是植物产生光抑制的直接原因, 但干旱、盐渍和低温等叠加胁迫会加剧植物的光抑制, 所以自然界植物的光抑制通常是多种胁迫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物种的延续, 植物在长期的适应和进化过程中, 形成了减轻和抵御光抑制伤害的多种机制。例如, 叶片和叶绿体的避光运动减少了光能的捕获, 增强了光合作用的光能利用效率; 捕光天线色素的转换增加了非光化学耗散及促进了依赖叶黄素的循环等(许大全等, 1992; 高杰等, 2015; 代欣等, 2016; 付忠等, 2016)。其中, 叶绿素和叶黄素循环是植物应对光抑制的主要途径之一。

绿色植物的光合色素主要由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藻胆素三大类色素组成。叶绿素主要由叶绿素a (Chla)和叶绿素b (Chlb)组成。少部分的Chla具有转化光能的作用, 大部分Chla和全部Chlb的作用是吸收与传递光能, 是光系统天线复合体的重要组成成分。由叶绿素酸酯a合成Chlb和由Chlb到Chla的还原过程可以看作一个循环, 即叶绿素循环(周锋利等, 2005; 郭春爱等, 2006; 郭春爱, 2007; 李玉灵等, 2009)。当光能过剩时, 植物可适时减少Chlb的含量, 进而减少光能的吸收量; 当光照不足时, 植物可增加Chlb的含量, 从而捕捉更多的光能, 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叶绿素两大组分间的比值(Chla/Chlb)与总量(Chla+Chlb)在一定程度上表示了整个光系统对光量子的捕获和利用状况, 也反映了植物处于特定环境下承受潜在光胁迫的程度。因此, 叶绿素循环不仅是植物对不同光环境做出的即时响应, 也是植物光抑制的防御机制之一。叶黄素类则是胡萝卜素的氧化衍生物, 是类胡萝卜素中含有氧的一组多萜类的总称, 它包括双环氧紫黄质(violaxanthin, V)、环氧玉米黄质(antheraxanthin, A)和玉米黄质(zeaxanthin, Z)等。其中, V、A和Z三者间可以相互转化, 称为叶黄素循环,该循环通过热耗散防御光破坏。当出现过剩光能时, V在紫黄质脱环氧化酶(VDE)的作用下, 经A转化成Z, Z在植物叶黄素循环耗散光能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可以直接猝灭激发态叶绿素(或改变类囊体膜的流动性)及促进PSII的捕光复合物(LHCII)聚集来增加非辐射能量的耗散, 所以A和Z也被称为热散逸色素(王强等, 2003)。当光能不再过剩时, 转化方向相反, Z在玉米黄质环氧化酶(ZE)的催化作用下经A形成V, Z减少而V增加。(A+V+Z)/(Chla+Chlb)和(A+V)/(A+V+Z)比值越高, 意味着叶黄素含量及其中的热散逸色素含量越多或叶绿素含量越少。所以叶黄素循环也是植物对不同光环境做出的即时响应, 与叶绿素循环一样, 也是植物光抑制的防御机制之一。植物的叶绿素荧光主要由PSII反应中心产生, 与光合作用紧密相关, 能够反映光合生理的信息, 特别是胁迫环境下完整植株光合功能的变化(师生波等, 2014)。其中, 荧光参数Fv/Fm指完整叶片中PSII的原初光能转化效率, 是研究光合生理的重要参数, 它能够反映出PSII利用光能的能力(查倩等, 2016; 孙鲁龙等, 2016 )。在非逆境条件下, 不同物种或生态型的叶片, Fv/Fm均在0.75- 0.85间, 并且不受生长条件的影响, 但在光抑制下, Fv/Fm值明显降低(许大全等, 1992)。故Fv/Fm是表征光抑制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该比值越低说明发生光抑制的程度越高(司继播等, 2007)。综上所述, 叶绿素循环、叶黄素循环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都是植物对光抑制的响应机制, 但不同植物在不同胁迫条件下的响应策略不同。

臭柏(Sabina vulgaris)又名砂地柏、天山圆柏, 隶属柏科圆柏属, 匍匐灌木, 适应性强、生态功能好且医药价值高(李晨阳等, 2015; Zhang et al., 2016)。天然臭柏群落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华北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在内蒙古毛乌素沙地植物群落中, 臭柏是唯一的天然常绿针叶灌木。它不但具有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 还有增加毛乌素沙地绿色景观的作用(赵顺等, 2014)。毛乌素沙地地处中纬度北温带, 深居内陆, 远离海洋, 海拔多为1 100-1 300 m, 日照时数为 3 037.80-4 793.01小时, 年降水量为270-395 mm (王林和等, 2011, 2014), 集中于7-9月(此3个月的降水占全年的60%-75%) (冯玉静, 2015), 气温的日和年较差大。故臭柏极易受到强光照、干旱和低温的单一或多重胁迫。臭柏对光抑制的防御能力在维持其在该地区生存和生长上具重大意义, 但目前光抑制生理生态机制方面的实验证据很少(师生波等, 2007; 张有福等, 2010; 张树斌等, 2016)。毛乌素沙地中的臭柏实生苗在乌柳(Salix cheilophila)灌丛下生长, 幼龄时处于遮阴保护状态, 光照较弱。 随着其不断生长, 臭柏逐渐脱离乌柳的荫蔽直至完全暴露于强光之下, 形成纯片灌林, 而当初保护臭柏幼苗的“保姆植物”乌柳衰竭死亡(Ishii et al., 2006; 张国盛等, 2006; 赵顺等, 2014; 黄秋娴等, 2015)。笔者在毛乌素沙地也观察到了这一现象, 并由此推测臭柏在完成其天然更新的过程中, 不仅经历了由遮阴到强光的光照变化, 而且经历了由暖湿到干燥的水热条件变化。其必然要对光和水热胁迫做出响应, 启动光抑制防御机制。有研究表明, 成年臭柏在干旱胁迫下通过启动叶绿素循环和叶黄素循环来防止光合机构被破坏(李玉灵等, 2009)。然而, 臭柏幼苗如何调控自身的生理机能以逐渐适应强光、干旱和不同的温度环境尚不明确。尤其对光合器官中各类色素的协同调控机制还知之甚少。为此, 本研究结合Fv/Fm, 比较了3年生臭柏实生幼苗在不同光照和水分条件下的叶绿素及叶黄素循环的季节变化, 试图从叶绿素及叶黄素各组分的变化中揭示臭柏实生苗对光及水分胁迫的色素转换响应机制, 为明确臭柏实生苗更新过程中的光响应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并为臭柏种质资源保护和干旱造林技术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和实验设计实验材料为3年生臭柏(Sabina vulgaris Ant.)实生苗。2014年2月将从内蒙古毛乌素沙地天然臭柏群落内采集的100粒臭柏种子播种在河北农业大学苗圃中。2015年4月将播种实生苗移植到花盆内, 土壤基质为苗圃土。5月选取生长健壮且长势一致的60株苗木, 用透光率不同的黑色尼龙遮阳网进行遮光处理。按照毛乌素沙地乌柳(Salix cheilophila Schneid.)树下天然臭柏实生苗的透光率, 设置3个透光处理区, 透光率分别为77% (二针遮阳网)、25% (三针遮阳网)和10% (四针遮阳网); 再将每个透光区设置为2个水分条件处理区, 即干旱区(pF4-4.5)和湿润区(pF1.8), 每供试小区10株幼苗。使用土壤pF仪(DIK 3404, 日本), 采用离心法测定土壤pF值。2016年开始荧光参数和色素含量的测定。

1.2 实验方法1.2.1 Fv/Fm的测定
使用便携式荧光仪(Hansatech, 英国), 于2016年2-9月的每月上、中和下旬3天晴朗天气的黎明前, 每小区随机选取3株测定F0Fm, 由公式Fv/Fm=(Fm- F0)/Fm计算得最大光化学效率。
1.2.2 Chla和Chlb含量的测定
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采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2016年, 选择低温的2月、开始生长的4月和生长旺期的7月三个时期的每月上、中和下旬3天晴朗天气, 每小区随机选取3株, 剪取当年生叶片用锡纸包好后放入装有液氮的冰盒内带回实验室。称取0.1 g装入10 mL离心管中, 加入2 mL无水乙醇, 用数显高数分散均质机(FJ200-SH, 上海)粉碎, 再加入8 mL无水乙醇, 置于离心机(Anke, T.G.L-16-aR)在11 269.44×g下4°C离心5分钟, 取3 mL装入玻璃比色皿, 用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TU-1901, 北京)测定在649和665 nm处的吸光度, 计算各处理的Chla和Chlb含量(王学奎, 2006)。
1.2.3 叶黄素各组分含量的测定
叶黄素各组分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法测定, 色谱检测系统为Waters1525型高效液相色谱仪, 2998二级阵列检测器, 2707自动进样器, Empower色谱管理软件和C30 (Devolosil, Nomura Chemical Co. LTD)色谱柱(流速为每分钟1.0 mL), 检测波长为450 nm。称取上述冰盒中的样品0.2 g放入10 mL离心管中, 用液氮粉碎机将其打成粉末状, 加入2 mL色素提取液(正己烷:丙酮:无水乙醇=2:1:1, 含0.01% BHT即2, 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 用超声仪(SCIENTZ, SB-3200- DTDN) 4°C超声10分钟, 置于离心机(Thermo, Fre- sco 17)中, 在13 684.32×g下4°C离心5分钟, 重复3次, 色素提取完全后, 加入1 mL 10% KOH-甲醇液, 12小时后加入500 μL 1%的NaCl溶液, 取上清用离心蒸发仪(EYELA, 日本)悬干, 再用甲基叔丁基醚(Methyl tert-Butyl Ether, MtBE)定容至500 μL, 之后用0.22 μm有机微孔滤膜过滤, 并装入高效液相色谱进样瓶(2 mL)内的250 μL的玻璃内衬管中。根据特征吸收峰以及标准品进行信号峰鉴定(曹洪波, 2012, 2015)。环氧玉米黄质(A)、双环氧紫黄质(V)和玉米黄质(Z)标准品购自CaroteNature公司(Lupsingen, Swit- zerland)。

1.3 数据处理所测数据采用Excel 2016和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使用单因素(one-way ANOVA), Duncan SSR test法进行方差分析和差异显著性检验(α=0.05), 及两个样本平均数的统计假设检验(two-sample t-test, assuming μ1222; α=0.05)。表中数据为平均值±标准误。

2 结果与讨论2.1 不同光照和水分条件对Fv/Fm的影响光照、干旱和低温等引起的光抑制现象在自然界植物中普遍存在, Fv/Fm是表征光抑制程度的良好指标和探针。生长状态良好的植物Fv/Fm值介于0.75-0.85之间, 低于0.75则表明植物生长不良(许大全等, 1992; 沈亮等, 2015)。由图1可知, 2个水分条件下77%和25%透光区臭柏幼苗的Fv/Fm均在低温的2月达到全年最低值, 且都在0.75以下; 而10%透光区的Fv/Fm值在0.75以上。可见光照越强, Fv/Fm的降低幅度越大, 且77%透光区的Fv/Fm值均显著低于另外两个透光区。随着气候转暖, 77%和25%透光区的Fv/Fm值迅速上升, 5月以后趋于稳定, 各透光区间均无显著差异, 且均保持在0.75-0.85之间。说明77%和25%透光区在2月的低温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光抑制, 77%透光区受到的光抑制程度最大。随着气温升高, 臭柏幼苗的光能利用能力逐渐增强且趋于稳定, 表明低温胁迫是引起77%和25%透光区出现光抑制现象的主要因素。与77%和25%透光区相比, 10%透光区的Fv/Fm值随着季节变化的波动幅度较小, 全年维持在0.75以上, 说明其受到光抑制的影响较小。水分条件对3个光照区Fv/Fm的影响在2-4月间无明显差异(表1); 进入5月, 25%和10%透光区则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而77%透光区仅在9月出现差异(表1)。综上所述, 2个水分条件下低温均导致了77%以及25%透光区 出现光抑制, 且77%透光区的光抑制现象更明显, 10%透光区的光抑制影响较小。水分因子在5月以后作用明显, 特别是对25%和10%透光区的影响更突出。
图1https://www.chinbullbotany.com/article/2017/1674-3466/1674-3466-52-3-278/img_1.png<b>图1</b> 干旱(A)和湿润区(B)不同光照条件下臭柏幼苗<i>F</i><sub>v</sub>/<i>F</i><sub>m</sub>的季节变化<br/><i>F</i><sub>v</sub>/<i>F</i><sub>m</sub>: 最大光化学效率。不同小写字母表示不同光照条件下差异显著(α=0.05)。NS表示不同光照条件下无显著差异。<br/><b>Figure 1</b> Seasonal variation of <i>F</i><sub>v</sub>/<i>F</i><sub>m</sub> of <i>Sabina vulgaris</i> seedlings growing in dry (A) and wet (B) areas under different light conditions <br/><i>F</i><sub>v</sub>/<i>F</i><sub>m</sub>: Maximal quantum yield. Different lowercase letters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0.05 level under different light conditions. NS indicat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under different light conditions.
Figure 1https://www.chinbullbotany.com/article/2017/1674-3466/1674-3466-52-3-278/img_1.png<b>图1</b> 干旱(A)和湿润区(B)不同光照条件下臭柏幼苗<i>F</i><sub>v</sub>/<i>F</i><sub>m</sub>的季节变化<br/><i>F</i><sub>v</sub>/<i>F</i><sub>m</sub>: 最大光化学效率。不同小写字母表示不同光照条件下差异显著(α=0.05)。NS表示不同光照条件下无显著差异。<br/><b>Figure 1</b> Seasonal variation of <i>F</i><sub>v</sub>/<i>F</i><sub>m</sub> of <i>Sabina vulgaris</i> seedlings growing in dry (A) and wet (B) areas under different light conditions <br/><i>F</i><sub>v</sub>/<i>F</i><sub>m</sub>: Maximal quantum yield. Different lowercase letters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0.05 level under different light conditions. NS indicat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under different light conditions.


下载原图ZIP
生成PPT


图1
干旱(A)和湿润区(B)不同光照条件下臭柏幼苗Fv/Fm的季节变化
Fv/Fm: 最大光化学效率。不同小写字母表示不同光照条件下差异显著(α=0.05)。NS表示不同光照条件下无显著差异。
Figure 1
Seasonal variation of Fv/Fm of Sabina vulgaris seedlings growing in dry (A) and wet (B) areas under different light conditions
Fv/Fm: Maximal quantum yield. Different lowercase letters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0.05 level under different light conditions. NS indicat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under different light conditions.


表1
Table 1
表1
表1 不同水分条件下臭柏幼苗Fv/Fm的比较(平均值±标准误, n=9) Table 1 Comparison of Fv/Fm of Sabina vulgaris seedlings under different water conditions (means±SE, n=9)
MonthWater condition77% light transmittance area25% light transmittance area10% light transmittance area
FebruaryDry area0.5906±0.0592 a0.6953±0.0389 a0.7504±0.0217 a
Wet area0.6057±0.0568 a0.7206±0.0601 a0.7609±0.0201 a
MarchDry area0.7053±0.0290 a0.7708±0.0339 a0.7550±0.0274 a
Wet area0.6812±0.0250 a0.7597±0.0004 a0.7494±0.0106 a
AprilDry area0.7612±0.0223 a0.7710±0.0126 a0.7731±0.0105 a
Wet area0.7349±0.0155 a0.7636±0.0107 a0.7870±0.0081 a
MayDry area0.7509±0.0491 a0.8150±0.0053 b0.8151±0.0068 b
Wet area0.8000±0.0102 a0.8271±0.0045 a0.8273±0.0025 a
JuneDry area0.7496±0.0358 a0.7754±0.0153 a0.7862±0.0047 b
Wet area0.7881±0.0119 a0.7963±0.0244 a0.8120±0.0028 a
JulyDry area0.8075±0.0128 a0.8214±0.0058 a0.7653±0.0501 a
Wet area0.7998±0.0125 a0.8041±0.0134 a0.7947±0.0230 a
AugustDry area0.7991±0.0043 a0.8213±0.0042 a0.7952±0.0291 a
Wet area0.8073±0.0175 a0.8102±0.0219 a0.7944±0.0375 a
SeptemberDry area0.8209±0.0009 b0.8200±0.0007 a0.8154±0.0197 a
Wet area0.8271±0.0031 a0.8097±0.0010 b0.8091±0.0220 a
Different lowercase letters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0.05 level under different water conditions.
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在不同水分条件下差异显著(α=0.05)。


表1
不同水分条件下臭柏幼苗Fv/Fm的比较(平均值±标准误, n=9)
Table 1
Comparison of Fv/Fm of Sabina vulgaris seedlings under different water conditions (means±SE, n=9)



2.2 不同光照和水分条件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图2表明, 3个光照处理区的Chla、Chlb和Chla+Chlb含量在2个水分条件下均随着气候转暖呈上升趋势。在2月低温期所有光照处理区的臭柏幼苗均受到干旱胁迫的影响(表2)。4月以后所有光照处理区臭柏的叶绿素含量急剧增加, 说明由冬末经春季到夏季, 随着温度的升高, 臭柏的光合作用越来越活跃, 春季开始进入光合旺盛期。低温和干旱双重胁迫制约了臭柏的叶绿素合成, 但各光照处理区变化不同。随着水分条件的改善和温度的回升, 77%和10%透光区的叶绿素含量逐渐增加。其中, 10%透光区Chla、Chlb和Chla+ Chlb含量始终高于77%和25%透光区, 而Chla/Chlb几乎均低于77%和25%透光区, 说明10%透光区主要是增加Chlb含量以捕捉更多光能。77%透光区几乎与之相反, 除了干旱条件下2月低温期, 其Chla、Chlb以及Chla+Chlb含量始终低于10%和25%透光区, Chla/Chlb则几乎均高于10%和25%透光区, 且随着温度的升高, Chla/Chlb值增大。表明77%透光区主要通过减少Chlb含量来避免光能过剩, 在高温期Chla和Chlb的转换可能更为活跃。25%透光区的Chla、Chlb和Chla+Chlb含量及Chla/Chlb受低温与干旱胁迫的影响更大。干旱条件下, 25%透光区低温2月的4项指标均低于10%和77%透光区。其中, 叶绿素含量与10%和77%透光区相比差异显著(图2); 湿润条件下, 25%透光区低温2月的4项指标均高于77%透光区, 同样其叶绿素含量与77%透光区相比差异显著(图2)。结合表2可以看出, 虽然所有光照处理区在低温期均不同程度地受到水分和低温胁迫的影响, 但25%透光区受水分和低温胁迫的影响更为突出。因为25%透光区在低温和干旱双重胁迫下不仅叶绿素含量降低, 而且Chla/Chlb也显著降低。说明低温和干旱胁迫下25%透光区的臭柏叶绿素合成受阻, 故可推测低温和干旱胁迫对25%透光区叶绿素合成的影响要大于10%和77%透光区。
图2https://www.chinbullbotany.com/article/2017/1674-3466/1674-3466-52-3-278/img_2.png<b>图2</b> 干旱(A、C、E、G)和湿润区(B、D、F、H)不同光照条件下臭柏幼苗叶绿素含量随季节的变化 <br/>Chla: 叶绿素a含量; Chlb: 叶绿素b含量; Chla+Chlb: 叶绿素含量; Chla/Chlb: 叶绿素a含量与叶绿素b含量之比。不同小写字母表示不同光照条件下差异显著(α=0.05)。NS表示不同光照条件下无显著差异。<br/><b>Figure 2</b> Seasonal variation of chlorophyll content of <i>Sabina vulgaris</i> seedlings growing in dry (A, C, E, G) and wet (B, D, F, H) areas under different light conditions<br/>Chla: The content of chlorophyll a; Chlb: The content of chlorophyll b; Chla+Chlb: The content of chlorophyll; Chla/Chlb: The ratio of chlorophyll a to chlorophyll b. Different lowercase letters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0.05 level under different light conditions. NS mean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under different light conditions.
Figure 2https://www.chinbullbotany.com/article/2017/1674-3466/1674-3466-52-3-278/img_2.png<b>图2</b> 干旱(A、C、E、G)和湿润区(B、D、F、H)不同光照条件下臭柏幼苗叶绿素含量随季节的变化 <br/>Chla: 叶绿素a含量; Chlb: 叶绿素b含量; Chla+Chlb: 叶绿素含量; Chla/Chlb: 叶绿素a含量与叶绿素b含量之比。不同小写字母表示不同光照条件下差异显著(α=0.05)。NS表示不同光照条件下无显著差异。<br/><b>Figure 2</b> Seasonal variation of chlorophyll content of <i>Sabina vulgaris</i> seedlings growing in dry (A, C, E, G) and wet (B, D, F, H) areas under different light conditions<br/>Chla: The content of chlorophyll a; Chlb: The content of chlorophyll b; Chla+Chlb: The content of chlorophyll; Chla/Chlb: The ratio of chlorophyll a to chlorophyll b. Different lowercase letters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0.05 level under different light conditions. NS mean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under different light conditions.


下载原图ZIP
生成PPT


图2
干旱(A、C、E、G)和湿润区(B、D、F、H)不同光照条件下臭柏幼苗叶绿素含量随季节的变化
Chla: 叶绿素a含量; Chlb: 叶绿素b含量; Chla+Chlb: 叶绿素含量; Chla/Chlb: 叶绿素a含量与叶绿素b含量之比。不同小写字母表示不同光照条件下差异显著(α=0.05)。NS表示不同光照条件下无显著差异。
Figure 2
Seasonal variation of chlorophyll content of Sabina vulgaris seedlings growing in dry (A, C, E, G) and wet (B, D, F, H) areas under different light conditions
Chla: The content of chlorophyll a; Chlb: The content of chlorophyll b; Chla+Chlb: The content of chlorophyll; Chla/Chlb: The ratio of chlorophyll a to chlorophyll b. Different lowercase letters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0.05 level under different light conditions. NS mean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under different light conditions.


表2
Table 2
表2
表2 不同水分条件下臭柏幼苗叶绿素含量的比较(平均值±标准误, n=9) Table 2 Comparison of chlorophyll content of Sabina vulgaris seedlings under different water conditions (means±SE, n=9)
IndexLight transmittance area (%)Water
condition
Month
FebruaryAprilJuly
The content of
chlorophyll a
(μmol·g-1 DW)
77Dry area0.9955±0.0275 a1.5270±0.1533 a5.5013±0.0415 b
Wet area0.7795±0.0201 b1.4898±0.0647 a8.9617±2.7541 a
25Dry area0.3808±0.0085 b2.4627±0.0565 a7.9338±0.0171 a
Wet area1.1987±0.0153 a2.3646±0.0396 b7.1213±1.7907 a
10Dry area1.0732±0.0275 b3.0017±0.1674 b8.4823±0.0127 a
Wet area1.5720±0.0431 a3.3950±0.0250 a11.7880±3.2639 a
The content of
chlorophyll b
(μmol·g-1 DW)
77Dry area0.3095±0.0152 a0.4729±0.0158 a1.5713±0.0110 b
Wet area0.2277±0.0102 b0.4447±0.0184 a2.5279±0.4804 a
25Dry area0.1284±0.0024 b0.7678±0.0377 a2.2659±0.0046 a
Wet area0.3436±0.3436 a0.7524±0.7524 a2.1158±0.4523 a
10Dry area0.3348±0.0179 b1.0034±0.1256 a2.5961±0.0037 b
Wet area0.5074±0.0107 a1.1357±0.0053 a3.5336±0.6975 a
The content of
total chlorophyll
(μmol·g-1 DW)
77Dry area1.3050±0.0071 a2.0000±0.0976 a7.0726±0.0303 b
Wet area1.0072±0.0057 b1.9345±0.0479 a11.4896±1.8669 a
25Dry area0.5092±0.0035 b3.2305±0.0109 a10.1997±0.0125 a
Wet area1.5423±0.0053 a3.1170±0.0107 b9.2371±1.2949 a
10Dry area1.4080±0.0055 b4.0051±0.0242 b11.0784±0.0094 a
Wet area2.0794±0.0187 a4.5307±0.0175 a15.3216±2.2867 a
Chla/Chlb77Dry area3.2243±0.1428 a3.2242±0.1252 a3.5011±0.0011 a
Wet area3.4312±0.1391 a3.3505±0.0042 a3.4908±0.2481 a
25Dry area2.9679±0.0706 b3.2149±0.1334 a3.5014±0.0003 a
Wet area3.4897±0.0615 a3.1454±0.0810 a3.3471±0.0757 a
10Dry area3.2147±0.1464 a3.0365±0.3132 a3.2674±0.0002 a
Wet area3.1006±0.0869 a2.9893±0.0047 a3.3000±0.1581 a
Chla/Chlb: The ratio of chlorophyll a to chlorophyll b. Different lowercase letters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0.05 level under different water conditions.
Chla/Chlb: 叶绿素a含量与叶绿素b含量之比。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在不同水分条件下差异显著(α=0.05)。


表2
不同水分条件下臭柏幼苗叶绿素含量的比较(平均值±标准误, n=9)
Table 2
Comparison of chlorophyll content of Sabina vulgaris seedlings under different water conditions (means±SE, n=9)



2.3 不同光照和水分条件对叶黄素含量的影响由图3可知, 2个水分条件下各透光区的臭柏A+V+Z和A+Z含量均随着季节的变化呈上升趋势, 尤其4月以后增幅变大, 说明由冬末经春季到夏季, 臭柏叶黄素循环越来越活跃, 但(A+V+Z)/(Chla+Chlb)随着季节的变化均呈下降趋势, 这是由于Chla+Chlb含量随着季节的变化呈显著上升所致(图2)。进入生长季后, 对植物而言叶绿素的合成较叶黄素合成更重要。虽然生长季植物需要更多的叶绿素, 但不同透光区叶黄素的合成量仍有所不同。77%透光区臭柏的A+V+Z含量、A+Z含量、(A+V+Z)/(Chla+Chlb)和(A+V)/(A+V+Z)普遍高于25%和10%透光区(图3; 表3), 说明77%透光区光照强, 光能过剩, 为避免光破坏, 臭柏幼苗通过增加叶黄素的含量以提高叶黄素循环的热耗散转化率, 进而耗散过剩的光能。10%透光区与77%透光区的变化则几乎相反, 说明10%透光区光照较弱, 没有过剩光能, 无须合成过多的叶黄素, 而是更多地合成叶绿素捕捉光能。25%透光区叶黄素的含量与10%透光区相近, 而(A+V+Z)/(Chla+Chlb)和(A+V)/(A+V +Z)却大于10%透光区。特别是干旱条件下, 25%透光区低温2月的(A+V)/(A+V+Z)达到3个透光区的最大值, 而湿润条件下介于10%与77%透光区之间(图3; 表3)。这是由于在干旱和低温双重胁迫下, 25%透光区叶绿素的合成受阻(图2), 所以叶黄素循环的热耗散转化率增加, 从而提高了臭柏幼苗叶黄素循环防御光抑制的能力。
图3https://www.chinbullbotany.com/article/2017/1674-3466/1674-3466-52-3-278/img_3.png<b>图3</b> 干旱(A、C、E、G)和湿润区(B、D、F、H)不同光照条件下臭柏幼苗叶黄素含量随季节的变化<br/>A+V+Z: 叶黄素含量; A+Z: 热散逸色素含量; (A+V+Z)/(Chla+Chlb): 叶黄素含量与叶绿素含量之比; (A+Z)/(A+V+Z): 叶黄素循环的热耗散转化率。不同小写字母表示不同光照条件下差异显著(α=0.05)。NS表示不同光照条件下无显著差异。<br/><b>Figure 3</b> Seasonal variation of xanthophyll content of <i>Sabina vulgaris</i> seedlings growing in dry (A, C, E, G) and wet (B, D, F, H) areas under different light conditions<br/>A+V+Z: The content of xanthophyll; A+Z: The content of antheraxanthin and zeaxanthin; (A+V+Z)/(Chla+Chlb): The ratio of xanthophyll to chlorophyll; (A+Z)/(A+V+Z): Thermal dissipation transformation rate of xanthophyll cycle. Different lowercase letters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0.05 level under different light conditions. NS mean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under different light conditions.
Figure 3https://www.chinbullbotany.com/article/2017/1674-3466/1674-3466-52-3-278/img_3.png<b>图3</b> 干旱(A、C、E、G)和湿润区(B、D、F、H)不同光照条件下臭柏幼苗叶黄素含量随季节的变化<br/>A+V+Z: 叶黄素含量; A+Z: 热散逸色素含量; (A+V+Z)/(Chla+Chlb): 叶黄素含量与叶绿素含量之比; (A+Z)/(A+V+Z): 叶黄素循环的热耗散转化率。不同小写字母表示不同光照条件下差异显著(α=0.05)。NS表示不同光照条件下无显著差异。<br/><b>Figure 3</b> Seasonal variation of xanthophyll content of <i>Sabina vulgaris</i> seedlings growing in dry (A, C, E, G) and wet (B, D, F, H) areas under different light conditions<br/>A+V+Z: The content of xanthophyll; A+Z: The content of antheraxanthin and zeaxanthin; (A+V+Z)/(Chla+Chlb): The ratio of xanthophyll to chlorophyll; (A+Z)/(A+V+Z): Thermal dissipation transformation rate of xanthophyll cycle. Different lowercase letters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0.05 level under different light conditions. NS mean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under different light conditions.


下载原图ZIP
生成PPT


图3
干旱(A、C、E、G)和湿润区(B、D、F、H)不同光照条件下臭柏幼苗叶黄素含量随季节的变化
A+V+Z: 叶黄素含量; A+Z: 热散逸色素含量; (A+V+Z)/(Chla+Chlb): 叶黄素含量与叶绿素含量之比; (A+Z)/(A+V+Z): 叶黄素循环的热耗散转化率。不同小写字母表示不同光照条件下差异显著(α=0.05)。NS表示不同光照条件下无显著差异。
Figure 3
Seasonal variation of xanthophyll content of Sabina vulgaris seedlings growing in dry (A, C, E, G) and wet (B, D, F, H) areas under different light conditions
A+V+Z: The content of xanthophyll; A+Z: The content of antheraxanthin and zeaxanthin; (A+V+Z)/(Chla+Chlb): The ratio of xanthophyll to chlorophyll; (A+Z)/(A+V+Z): Thermal dissipation transformation rate of xanthophyll cycle. Different lowercase letters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0.05 level under different light conditions. NS mean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under different light conditions.


表3
Table 3
表3
表3 不同水分条件下臭柏幼苗叶黄素含量的比较(平均值±标准误, n=9) Table 3 Comparison of xanthophyll content of Sabina vulgaris seedlings under different water conditions (means±SE, n=9)
IndexLight transmittance area (%)Water
condition
Month
FebruaryAprilJuly
The content of
A+V+Z
(μmol·g-1 DW)
77Dry area0.1453±0.0215 a0.2192±0.0557 a0.5573±0.0103 a
Wet area0.1377±0.0117 a0.2188±0.0643 a0.8835±0.3357 a
25Dry area0.0489±0.0192 b0.2308±0.0444 a0.4958±0.0505 a
Wet area0.1355±0.0334 a0.1659±0.0221 b0.4167±0.1074 a
10Dry area0.0915±0.0172 b0.2083±0.0584 a0.4996±0.0085 a
Wet area0.1395±0.0029 a0.2016±0.0029 a0.6092±0.1626 a
The content of
A+V
(μmol·g-1 DW)
77Dry area0.1453±0.0215 a0.2192±0.0557 a0.5573±0.0103 a
Wet area0.1377±0.0117 a0.2188±0.0643 a0.8835±0.3357 a
25Dry area0.0489±0.0192 a0.2308±0.0444 a0.4958±0.0505 a
Wet area0.1355±0.0334 a0.1659±0.0221 a0.4167±0.1074 a
10Dry area0.0915±0.0172 a0.2083±0.0584 a0.4996±0.0085 a
Wet area0.1395±0.0029 a0.2016±0.0029 a0.6092±0.1626 a
(A+V+Z)/
(Chla+Chlb)
77Dry area0.1113±0.0089 b0.1082±0.0108 a0.0788±0.0005 a
Wet area0.1369±0.0059 a0.1123±0.0164 a0.0754±0.0046 a
25Dry area0.0957±0.0211 a0.0714±0.0077 a0.0486±0.0028 a
Wet area0.0878±0.0122 a0.0532±0.0039 a0.0450±0.0004 a
10Dry area0.0649±0.0068 a0.0519±0.0081 a0.0451±0.0004 a
Wet area0.0671±0.0002 a0.0445±0.0002 a0.0397±0.0002 b
(A+V)/
(A+V+Z)
77Dry area0.4170±0.0406 a0.4624±0.0365 a0.3805±0.0016 a
Wet area0.4593±0.0416 a0.4106±0.0770 b0.3435±0.0479 a
25Dry area0.5003±0.0788 a0.2786±0.0490 a0.2092±0.0373 a
Wet area0.2461±0.0647 b0.1687±0.0136 b0.2012±0.0208 a
10Dry area0.1878±0.0834 a0.2213±0.0790 a0.2457±0.0003 a
Wet area0.1194±0.0003 a0.1680±0.0225 a0.2023±0.0007 b
A+V+Z, A+Z, (A+V+Z)/(Chla+Chlb) and (A+Z)/(A+V+Z) see Figure 3. Different lowercase letters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0.05 level under different water conditions.
A+V+Z、A+Z、(A+V+Z)/(Chla+Chlb)和(A+Z)/(A+V+Z)同图3。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在不同水分条件下差异显著(α=0.05)。


表3
不同水分条件下臭柏幼苗叶黄素含量的比较(平均值±标准误, n=9)
Table 3
Comparison of xanthophyll content of Sabina vulgaris seedlings under different water conditions (means±SE, n=9)



2.4 讨论如前所述, Fv/Fm是表征光抑制程度的良好指标和探针。生长状态良好的植物的Fv/Fm值介于0.75-0.85之间, 低于0.75则生长不良(许大全等, 1992; 沈亮等, 2015)。本研究结果表明, 冬季低温导致不同透光区臭柏幼苗的Fv/Fm值差异明显, 77%和25%透光区的Fv/Fm值降低至0.75以下, 且77%透光区下降幅度最大, 光抑制现象更明显, 10%透光区的Fv/Fm值全年都介于0.75-0.85之间, 未受到明显的光抑制。但随着季节转换气候变暖, 77%和25%透光区的Fv/Fm值迅速上升, 5月以后趋于稳定, 且3个透光区间无显著差异, 均保持在0.75-0.85间(图1); 77%和25%透光区的光合作用已从低迷的光抑制状态进入正常的光合旺盛阶段, 那么77%和25%透光区必定启动了光抑制防御机制。朱成刚等(2011)在研究干旱胁迫下胡杨(Popu- lus euphratica) PSII光化学效率和激能耗散时也发现, 其Fv/Fm值在生长季并未降低, 这可能是干旱地区耐旱植物适应干旱强光环境的共性之一。
光抑制防御机制对植物的生存与正常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叶绿素循环抵御光抑制的机理是在光能过剩时, 天线色素Chlb转化成特殊激活状态的Chla, 以便将更多的光能转化成化学能, 固定更多的CO2, 生产更多的有机物。Chlb是LHCII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调控光合机构天线的大小并维持LHCII的稳定性。强光下LHCII主要通过减少Chlb来降低吸收光能并抵御光胁迫(娄世庆等, 1995; 陈辉等, 2004; 郭春爱等, 2006)。同时, 叶绿素循环可能是一种不引起光合机构破坏的光抑制防御机制(许大全, 2003)。光抑制下, 参与光化学反应的Chla比收集光能的Chlb更重要, 因而Chla/Chlb是植物抵御光抑制的重要指标之一, Chla/Chlb升高有利于充分利用光能。光抑制最直接的表现为光能过剩, 过剩光能的耗散在调节光能吸收和电子传递上起关键作用, 并且在防止光合器官破坏上不可或缺(王强等, 2003)。据统计, 在光照和水分充足时, 植物吸收的光有近50%以热耗散的形式消耗掉。例如, 在干旱和低温胁迫下, 热耗散掉的能量可达吸收光能总量的70%-90% (Flexas et al., 2002)。可见被称为“安全阀”的热耗散机制可以高效地保护植物在逆境胁迫下光合机构免受光抑制的破坏, 是光抑制防御的中心和基石, 多年来备受关注(许大全等, 1992)。而叶黄素循环是热耗散途径的主要形式之一, 在植物的抗光抑制中非常重要(Niyogi, 1999; ller et al., 2001)。
77%透光区的臭柏实生苗可通过减少Chlb含量, 升高Chla/Chlb值来避免光能过剩, 这也是耐阳植物适应强光环境的正常响应(陈煜等, 2006; 姜武等, 2007; 邹长明等, 2015)。然而, 4月干旱条件下77%透光区的Chla/Chlb与25%和10%透光区相比无显著差异, 但在湿润区显著大于25%和10%透光区(图2), 说明干旱条件下77%透光区的叶绿素循环光抑制防御机制不及湿润区活跃。如果干旱会加重光抑制的程度, 湿润区都已存在叶绿素循环抵御光抑制的现象, 那么为何干旱区却反而未出现此现象?这可能是由于持续的强光和干旱双重胁迫导致了严重的光抑制, 进而产生了光破坏, 使臭柏幼苗无法启动叶绿素循环。光破坏发生在PSII的反应中心, 直接造成了反应中心色素(进行光能传递和转化且具有光化学活性的特殊态Chla)的大量损失, 使得Chla的含量降低, 从而使Chla/Chlb降低, 结果无法完成叶绿素循环的运作(潘瑞炽, 2004)。当然, 臭柏幼苗会通过其它途径来应对严重的光抑制, 本研究中, 干旱条件下77%透光区4月的(A+V)/(A+V+Z)显著高于湿润区(图3), 说明臭柏利用较高的叶黄素循环转化率来加强叶黄素循环的运转, 以消耗过剩的光能。已有研究表明, 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光能吸收有一定的互补性(司继播等, 2007), 而且植物可能形成一种稳定的叶绿素-叶黄素-蛋白淬灭复合物来耗散过剩的光能(李玉灵等, 2009)。由此可见, 臭柏幼苗应对光抑制的色素机制也是协调统一的。77%透光区臭柏幼苗的光抑制响应机制灵敏、快速且高效, 并且光抑制防御能力较强, 叶绿素循环与叶黄素循环机制同时发生作用, 可达到光能的最佳分配。
25%透光区的臭柏幼苗对温度和水分条件较为敏感。在低温的2月, 干旱条件下25%透光区臭柏的叶绿素各项指标均低于77%和10%透光区, (A+V)/ (A+V+Z)达到3个透光区的最大值; 湿润条件下, 25%透光区的叶绿素各项指标均高于77%透光区, (A+V)/ (A+V+Z)介于10%和77%透光区之间(图2, 图3)。说明25%透光区易受水分和低温胁迫的影响。在干旱和低温双重胁迫下, 25%透光区叶绿素的合成受阻, 叶黄素循环热耗散的转化率增强, 从而提高了臭柏幼苗叶黄素循环防御光抑制的能力。这与简启亮等(2010)对祁连圆柏(Sabina przewalskii)和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叶片色素的研究结果相一致。25%透光区臭柏幼苗的光抑制响应机制随水分和温度条件的变化而迅速改变, 叶绿素循环和叶黄素循环机制也因水分与温度条件的不同而协同作用, 以达到最佳的生长状态。
10%透光区的臭柏幼苗因光照强度最弱, 叶绿素含量明显高于其它两个遮光处理区, 而不易受到光抑制的影响。在不同水分条件下, 10%透光区的Chla+ Chlb随着季节的变化均显著高于25%透光区, Chla/ Chlb均低于25%透光区, 同时叶黄素组分含量与25%透光区无显著差异(图2, 图3)。即使在湿润条件下, 光照不足(10%透光区)的影响也很明显, 天线色素的比例与干旱区无明显差异。10%透光区全年都不会发生光能过剩, 自然也没有必要进行热散逸, 因此叶黄素所占比例最小。叶绿素循环和叶黄素循环均不活跃, 很少启动光抑制防御机制。10%透光区主要通过增加Chlb的含量, 降低Chla/Chlb值, 捕捉更多的光能, 这也是耐荫植物对阴暗环境做出的响应(杨渺等, 2004; 史振声等, 2013)。
臭柏在干旱环境中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协同进化, 从生理到形态上形成了一系列微妙的耐旱、耐低温和耐强光等逆境生理生态适应对策(李玉灵等, 2009)。总体而言, 77%透光区无疑最易受到光抑制, 且强光是引起光抑制的主要原因。但77%透光区一方面可通过减少Chlb含量, 升高Chla/Chlb值来避免光能过剩; 另一方面可通过增加A+V+Z和A+Z含量、提高(A+V+Z)/(Chla+Chlb)和(A+V)/(A+V+Z)值, 耗散过剩的光能, 避免光破坏。10%透光区的臭柏幼苗则与77%透光区相反, 未受到光抑制, 其主要面临的是光照不足问题。10%透光区主要通过增加Chlb含量, 降低Chla/Chlb值, 捕捉更多的光能, 不启动或很少启动光抑制防御机制。从77%和10%透光区对不同光照强度的响应策略可以看出, 臭柏集减少光能吸收和捕捉光能于一身, 臭柏幼苗叶绿素和叶黄素循环对不同光照环境的响应具有协调互补的灵活性。25%透光区的光资源可能既非过剩也无不足, 在低温和干旱双重胁迫下不仅叶绿素含量降低, 而且Chla/Chlb值也显著降低; 所以对水分和低温胁迫的影响做出了明显的响应, 叶绿素和叶黄素循环机制随着水分条件变化而迅速改变。可见, 臭柏叶绿素循环和叶黄素循环不仅对光照有瞬时响应, 而且对温度和水分也能做出及时响应。这就解释了为何毛乌素沙地的臭柏实生苗能逐渐摆脱乌柳的庇护, 完全暴露在强光下, 完成天然更新; 同时也体现出了物种的适者生存。该研究对臭柏种质资源保护和人工造林具重要意义。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文献选项
原文顺序
文献年度倒序
文中引用次数倒序
被引期刊影响因子




[1] 曹洪波 (2012). 转基因调控柑橘类胡萝卜素积累的细胞学和代谢研究. 博士论文.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pp. 35.
URL类胡萝卜素是植物生存必需的次生代谢类物质,参与众多的生物学过程,如光合作用、抗氧化保护、激素合成以及传粉等。类胡萝卜素也是人类健康所必需的生物活性成份,如提供维生素A前体,抗氧化和衰老,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以及参与人体免疫、胚胎发育和生殖等。植物是自然界中类胡萝卜素合成的主要生物体,也是人体中类胡萝卜素的最主要来源。因此,研究植物类胡萝卜素代谢调控机
[本文引用: 1]
[2] 陈煜, 杨志民, 李志华 (2006). 草坪草耐荫性研究进展. 中国草地学报 28, 71-76.
DOI:10.3321/j.issn:1673-5021.2006.03.014URL荫蔽环境下,草坪草的微生境、植株形态特征、叶片解剖结构以及内源激素、光合等一系列生理代谢过程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以保证在弱光下仍能维持生长所需的能量平衡,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通过对国内外草坪草的耐荫适应性评价及其生理响应机制等方面研究的阐述,指出了深入开展草坪草耐荫机制和大田条件下多种草坪草种间和品种间耐荫适应性评价研究的必要性。
[本文引用: 1]
[3] 代欣, 胡举伟, 张秀丽, 孙广玉 (2016). 植物光合机构对光环境的适应机制. 应用生态学报 27, 1674-1682.

[本文引用: 1]
[4] 董新甜, 曹洪波, 张飞燕, 韩艳, 贾浩, 李丹, 张学英, 陈海江 (2015). 遮光性套袋对黄肉桃类胡萝卜素合成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园艺学报 42, 633-642.
URL
[5] 冯玉静 (2015). 毛乌素沙地东南缘沉积物光释光测年与环境变迁研究. 硕士论文. 兰州: 兰州大学. pp. 1-20.
URL毛乌素沙地位于东亚季风西北边缘区,内部有大量的人类活动遗迹,是气候变化、环境演变与人地关系研究的理想区域。本文于沙地东南缘选取了11个野外剖面,共采集29个光释光年代样品,旨在建立基于光释光测年技术的年代框架,以更准确地重建其环境演变过程。以往报道的关于该区光释光年代结果大多数选用石英矿物作为测年材料,长石矿物应用相对较少。作者在实验中发现,取自该区域的全新世样品大多数石英信号很弱,导致测年误差相对较大,无法满足测年要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取了样品中的钾长石矿物,运用50℃激发后150℃高温激发的两步红外(pIRIR150)流程进行测年。同时,选取了3个石英信号较强的湖相沉积样品,运用单片再生剂量(SAR)流程进行石英年代测试,并将得到的3个石英年龄作为独立的年代控制。鉴于测试长石样品需要耗费大量的仪器时间,作者将标准生长曲线(SGC)法与钾长石pIRIR150法相结合,共同测试钾长石样品的等效剂量(De)值。对于3个石英样品,剂量恢复实验显示,每个样品的剂量恢复比均在0.9-1.1之间,平均值为0.98±0.025(n=16)。光释光特性显示,3个样品石英信号较强;循环比大多在0.9-1.1之间,平均值为1.01±0.008(n=78);热转移效应小于5%;红外检测显示,石英颗粒无长石的污染。D。分布较集中,离散度均小于20%。对于相同3个样品提取钾长石矿物,剂量恢复实验显示,每个样品pIRIR1so信号的剂量恢复比均在0.9-1.1之间,平均值为1.0±0.003(n=9)。释光特性显不,pIRIR150信号比石英信号强很多;循环比和热转移效应均满足要求。剩余剂量实验显示,3个样品pIRIR150信号的剩余剂量值分布在-0.2-0.026 Gy,相当于对所测样品造成小于20年的年龄偏差,因影响很小,故在计算年代时没有将其剔除。异常衰减实验显示,3个样品pIRIR150信号的g-value分布在0.55-1.71%/decade,比IRSL50信号小得多。D。分布集中,离散度较石英小选取2个年代不同的剖面、共6个释光样品,建立了该区域的SGC,并用其计算所有样品的De。对于De在1-70 Gy的样品,SGC De与pIRIR150 De的比值在0.92-1.06之间,均值为].00±0.01;而对于De小于1 Gy的年轻样品,计算误差较大。本文得到的几点主要结论如下:(1)所选3个样品石英SAR流程实验条件合适,其年代可靠;这3个石英年龄可以作为年代对比的基础。(2)相同3个样品钾长石pIRIR150流程实验条件合适,无需进行异常衰减速率的校正;钾长石pIRIR150年代与石英年代一致,年代结果可靠。可用钾长石pIRIR150技术对该区域的样品进行年代测试。(3)本文所建的SGC能准确计算1-70 Gy之间样品的De值,但暂不适用于小于1 Gy年轻样品De的计算。(4)末次盛冰期至末次冰消期(22-11.8 ka)沙丘活化,为干冷气候所致;早全新世至晚全新世初(11.8-2.4 ka)有古湖泊发育,早全新世趋于转暖,至中全新世中期相对最为暖湿;晚全新世至今(2.4-0 ka)沙丘基本活化,1.5 ka前后有固定趋势,人类活动是该时期沙丘活化的主要因素。(5)萨拉乌苏河三岔河段2.4 ka还是浅湖、宽浅曲流状态;2.4-1.5 ka期间河流深切,该河段形成。河流的形成对研究区的地貌格局和沙丘活化影响重大。本文验证了钾长石pIRIR150释光测年技术应用于毛乌素沙地沉积物年代测试的可靠性,以及SGC法计算D。的准确性,可为该区域后续的研究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本文引用: 1]
[6] 付忠, 谢世清, 徐文果, 岩所, 陈军文 (2016). 不同光照强度下谢君魔芋的光合作用及能量分配特征. 应用生态学报 27, 1177-1188.
DOI:10.13287/j.1001-9332.201604.035URL为了探讨喜阴植物谢君魔芋(Amorphophallus xiei)对不同光强的适应策略,测量和分析了不同透光率(高光,透光率100%;中光,透光率32.6%;低光,透光率5.98%)下谢君魔芋对光、CO_2、光斑的响应特征及响应过程中叶绿素a荧光和能量分配特征.结果表明:随着生长光强的增大,谢君魔芋最大净光合速率(P_(max))、暗呼吸速率、表观量子产额、羧化效率显著降低,光补偿点、CO_2补偿点显著升高.中光处理的谢君魔芋对光合诱导的响应更迅速(P0.05);随着生长光强的增加,暗适应初始气孔导度(g_(s-i))显著升高;完成光合诱导中最大净光合速率30%(t_(30%P))、50%(t_(50%P))和90%(t_(90%P))所需的时间与g_(s-i)呈负相关.高光处理的植株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ΔF/F_m~')、光化学猝灭(qP)和电子传递速率(ETR)较高,且在光合诱导过程中所对应的非光化学猝灭(NPQ)值相对较高,而低光处理具有较高的反应中心激发能捕获效率(F_v~'/F_m~').高光处理非光化学耗散途径比例(Ф_(NPQ))较低,而低光处理Ф_(NPQ)则相对较高.表明喜阴植物谢君魔芋在中低光下生长时受到高光胁迫能够启动快速耗散机制来保护自身光合机构,长期处于高光环境则采用增加热耗散成本和形成淬灭复合物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应对高光胁迫,这可能是其不能很好适应高光环境的原因之一.
[本文引用: 1]
[7] 高杰, 张仁和, 王文斌, 李志伟, 薛吉全 (2015). 干旱胁迫对玉米苗期叶片光系统II性能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6, 1391-1396.
URL以陕单609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设置中度、重度干旱胁迫2个处理,研究干旱胁迫对苗期玉米叶片光系统 Ⅱ(PSⅡ)性能、干物质积累、保护酶活性及脯氨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加,玉米于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株高下降显著;PSⅡ复合 体的不稳定性加重(L-band >0),供体侧放氧复合体受到伤害(K-band >0),受体侧电子传递链受到抑制(Ψ0显著下降),进而导致光系统Ⅱ整体性能下降(PIABS显著下降).在中度和重度干旱胁迫下,超氧化物歧化酶、过 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以及脯氨酸含量均显著增加,分别为对照的1.3、1.1、1.2、5.8倍和1.1、3.3、1.5、15.0倍.这表明干旱 胁迫引起的玉米叶片光系统Ⅱ供受体侧的损伤是光系统Ⅱ性能下降的原因,导致玉米干物质生产下降,而保护酶和脯氨酸对玉米抵御干旱胁迫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本文引用: 1]
[8] 郭春爱 (2007). 低叶绿素b对水稻光合机构及其热稳定性的影响. 硕士论文. 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 pp. 1-5.
URL光合作用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基础,它为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所需的物 质和能量,而高温又严重限制光合作用和作物产量的提高。因此,研究高温胁迫如何影响制约光合作用具有重大意义。 低叶绿素b突变体是近年来用于研究叶绿素合成机制和叶绿素b在类囊体膜捕光色素蛋白复合体装配中作用的重要材料。本文以自然低叶绿素b突变体及其野生型水 稻为材料,比较研究了两个水稻品种叶片的色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与野生型水稻相比,突变体的叶绿素含量降低,但 其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比值较高;研究还发现该突变体的最大光化学效...
[本文引用: 1]
[9] 郭春爱, 刘芳, 许晓明 (2006). 叶绿素b缺失与植物的光合作用. 植物生理学通讯 42, 967-973.
URL文章介绍叶绿素b的结构性质、生物合成和功能以及叶绿素b缺失与植物光合作用的关系的研究进展。
[本文引用: 2]
[10] 黄秋娴, 赵顺, 刘春梅, 李玉灵 (2015). 遮阴处理对铁尾矿基质臭柏实生苗快速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林业科学 51, 17-26.
DOI:10.11707/j.1001-7488.20150603URL【目的】通过比较分析铁尾矿基质下不同遮荫处理间臭柏实生苗叶片原初光化学反应的差异,揭示臭柏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光保护机制,从理论上解释其天然更新过程,为臭柏光胁迫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也为臭柏在铁尾矿废弃地造林提供技术依据。【方法】以唐山迁安铁尾矿为基质,通过盆栽遮荫试验,利用快速叶绿荧光诱导动力学测定与JIP-test数据分析方法,分别测定0,25%,50%,75%和90%5个遮荫处理下臭柏叶绿素8项荧光参数。【结果】1)全光照条件下Fo增大,Fm减小,而叶片光合系统量子产额和能量分配比率(φPo,Ψo和φEo)、单位面积光合机构的比活性参数(Fm,ETo/CSm和TRo/CSm)和单位面积内反应中心的数量(RC/CSm)均最小,且各个遮荫处理组间差异均达到显著(P0.05)或极显著水平(P0.01),表明全光照条件下臭柏实生苗反应中心失活,受到光抑制,而全光照下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中K点与J点明显高于其他遮荫处理,而且光抑制对臭柏叶片PSⅡ的供体侧(OEC)有伤害,造成PSⅡ受体侧(Q-A)的大量积累,阻碍电子传递链向Q-A下游传递。2)全光照条件下叶片热耗散的量子比率(φDo)和单位面积光合机构的比活性参数(DIo/CSm)均最大,且与其他遮荫处理组间差异也均达到显著(P0.05)或极显著水平(P0.01),表明全光照条件下臭柏在遭受光抑制后,通过增加天线色素的热耗散,增加非辐射能量耗散等一系列机制来保护光合机构免受过量光能的危害。3)随着遮荫率增加,φPo,Ψo和φEo,Fm(ABS/CSm),ETo/CSm和TRo/CSm,RC/CSm随之上升,而φDo和Fo(ABS/CSo),DIo/CSm随之下降,90%遮荫处理表现出明显的光捕捉特征,50%遮荫处理Fm,PIABS的平均值最大,说明该遮荫条件下臭柏叶片光抑制最小,光合能力最强,其他参数在不同遮荫处理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臭柏幼苗若无遮荫措施,受到光胁迫,而其通过增加非辐射能量耗散途径达到光抑制防御的机制。因此臭柏天然更新从乌柳灌丛下开始,逐渐脱离乌柳灌丛的保护,完全暴露在全光照条件下,进而实现自身的不断生长、壮大,但在废弃地上植苗造林初期尚需采取一定的遮荫措施,以提高造林成活率。
[本文引用: 1]
[11] 简启亮, 文陇英, 陈拓, 张满效, 徐世健 (2010). 祁连圆柏和圆柏色素含量及其花青苷合成酶活性的季节性变化. 植物学报 45, 698-704.
DOI:10.3969/j.issn.1674-3466.2010.06.007URL以祁连圆柏(Sabina przewalskii)和圆柏(S.chinensis)为材料,测定2种植物花青苷、类黄酮、紫松果黄素、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及花青苷合成过程中关键酶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类黄酮糖基转移酶(UFGT)的活性,并分析了各值的季节性变化。结果表明,祁连圆柏和圆柏叶片中PAL及UFGT的活性、花青苷、类黄酮﹑紫松果黄素以及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在低温季节均明显高于其它季节;叶绿素含量在低温季节低于其它季节;并且祁连圆柏中花青苷含量及其合成酶PAL和UFGT的活性以及类黄酮、紫松果黄素和叶绿素含量始终高于圆柏。结果说明花青苷是圆柏属植物中具有抗冻特性的重要次生代谢物,是抵御低温和辐射胁迫的一种重要保护物质;紫松果黄素等色素对圆柏属植物抵抗低温诱导的光抑制起重要作用。
[12] 姜武, 姜卫兵, 李志国 (2007). 园艺作物光合性状种质差异及遗传表现研究进展. 经济林研究 25, 102-108.
DOI:10.3969/j.issn.1003-8981.2007.04.023URL归纳了近年来有关园艺作物光合作用种质差异的研究成果,即木本园艺作物的光合速率低于草本作物,常绿树种低于落叶树种,彩叶植物低于绿叶植物;总结了光合性状的遗传表现及与之相关的光合色素、光合功能期等影响因素;并就当前园艺作物光合遗传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还就这一研究领域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本文引用: 1]
[13] 李晨阳, 高慧, 陈燕, 谭为, 赵军, 徐芳 (2015). HPLC测定不同产地新疆圆柏中的槲皮苷. 华西药学杂志 30, 720-721.
URL
[本文引用: 1]
[14] 李玉灵, 朱帆, 王俊刚, 三木直子, 坂本圭儿, 吉川贤 (2009). 水分胁迫下臭柏(Sabina vulgaris Ant.)光合特性和色素组成的季节变化. 生态学报 29, 4346-4352.
DOI:10.3321/j.issn:1000-0933.2009.08.039URL在室内砾耕栽培条件下,通过培养液中加入PEG(Polyethylene glycol 分子量为6000)以调节溶液渗透势,设置对照、弱水分胁迫和强水分胁迫3种处理 (培养液渗透势分别为0.02,-0.1,-0.34 MPa), 从1997年开始对臭柏进行长期干旱胁迫模拟实验.2003年测定了臭柏叶片光合色素和光合特性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对照区气孔导度季节变化在5月和9月份形成了典型的双峰曲线.尽管对照区的气孔导度明显高于其他两个处理,但日光合量却低于弱水分胁迫区.3个处理Chl a/b的比值在11月至翌年3月的低温期内均升高,以强水分胁迫区的增幅最大,其它月份该比值在3个处理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3个处理的叶绿素总量(Chl a+b)在生长季的5~9月份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但其中以强水分胁迫区增幅最小.在11月至翌年3月的低温期,各处理均大幅提高叶黄素总量(V+A+Z)和热耗散色素比例(A+Z)/(V+A+Z) (V:紫黄质、A:单环氧玉米黄质、Z:玉米黄质);在5~7月份的生长高峰期,各处理则明显降低了叶黄素总量和热耗散色素比例.这种趋势在强水分胁迫区表现的更为显著.
[本文引用: 4]
[15] 潘瑞炽 (2004). 植物生理学(第5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pp. 64-67.

[本文引用: 1]
[16] 沈亮, 陈君, 刘赛, 徐荣, 徐常青, 刘同宁 (2015). 脱水胁迫和光合日变化对梭梭和白梭梭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6, 2321-2328.
URL采用IMAGING-PAM叶绿素荧光法,测定了宁夏地区种植的梭梭和白梭梭在离体脱水胁迫和光合日变化下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以研究肉苁蓉寄主梭梭和白梭梭对地理环境的生态适应机制.结果表明:梭梭具有较高的光合作用性能,其光合电子传递活性(Fv/Fm)、光能转化效率(qP)和表观电子传递效率(ETR)等指标均高于白梭梭.离体脱水胁迫48 h,梭梭同化枝含水率及叶绿素荧光参数各指标均显著高于白梭梭.梭梭和白梭梭叶绿素荧光参数日变化差异较大,且呈现“V”型变化趋势.推测梭梭对水分及光照等环境因子变化的适应能力较白梭梭强,地理分布较广;白梭梭因受水分及光照等因子限制,地理分布较窄.
[本文引用: 2]
[17] 师生波, 李和平, 王学英, 李惠梅, 韩发 (2007). 高山植物唐古特山莨菪和唐古特大黄对强太阳辐射光能的利用和耗散特性. 植物生态学报 31, 129-137.
URL
[本文引用: 1]
[18] 师生波, 张怀刚, 师瑞, 李妙, 陈文杰, 孙亚男 (2014). 青藏高原春小麦叶片光合作用的光抑制及PSII反应中心光化学效率的恢复分析. 植物生态学报 38, 375-386.
DOI:10.3724/SP.J.1258.2014.00034URL在青海省都兰县香日德镇东盛村,以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培育的春小麦(Triticum aestivum)品种为材料,主要采用调制叶绿素荧光分析手段,研究了抽穗期旗叶光合作用的光抑制现象,并分析了非光化学猝灭组分的光诱导和非光诱导耗散的量子产量变化.结果表明,高原春小麦各品种间旗叶光合色素含量和比叶重存在差异;全晴天3个典型时段准确暗适应20 min后的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的比较分析证实,高原春小麦存在着光合作用的光抑制现象,Fv/Fm的降低是由于PSII反应中心的可逆失活;稳态作用光下PSII有效光化学效率(Fv'/Fm')易受持续强光胁迫的影响,而PSII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在各春小麦品种间的差异略为明显;上下午间4个春小麦品种的光化学猝灭系数(qP)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呈较一致的变化趋势,显然qp和NPQ既属品种的内禀特性,又与强太阳光胁迫的累积密切相关;非光化学猝灭组分中光诱导的PSII调节性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量(ΦNPQ)所占比例较大,下午时分ΦNPQ的上调反映了高原春小麦对青藏高原持续强光胁迫的驯化适应.
[本文引用: 1]
[19] 史振声, 钟雪梅, 黄海皎, 李凤海, 王志斌, 王宏伟, 吕香玲, 朱敏 (2013). 遮阴胁迫对不同耐阴性玉米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玉米科学 21, 55-58.
DOI:10.3969/j.issn.1005-0906.2013.04.012URL以易空秆和不易空秆的两个杂交 种、易空秆和不易空秆的成对近等基因系为试材,在遮荫胁迫下对光合色素的反应差异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易空秆杂交种和不易空秆近等基因系对遮荫胁迫 会产生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升高的反应,并随遮荫强度的增加而增幅加大,易空秆品种(系)则不具备此能力。两个近等基因系的叶绿素a/b值在 遮荫胁迫后均产生下降反应,但不易空秆系始终高于易空秆系。说明不易空秆品种(系)的耐阴性机制在于具有较高的叶绿素含量、遮荫胁迫下维持较高叶绿素含量 的能力以及对弱光条件的主动适应能力。试验初步探明了区分易空秆和不易空秆杂交种、自交系的遮荫胁迫强度范围以及引起幼穗发育障碍、造成空秆的遮荫胁迫时 期。
[本文引用: 1]
[20] 孙鲁龙, 耿庆伟, 宋伟, 邢浩, 杜远鹏, 翟衡 (2016). 不同光强对霜冻后葡萄叶片PSII光化学活性恢复的影响. 植物生理学报 8, 1243-1247.
URL为研究不同光强对霜冻后葡萄叶片PSII光化学活性恢复的影响,从而为通过控制恢复期间光强减轻霜冻伤害提供理论依据,以‘美乐’葡萄幼苗为试材,进行模拟霜冻处理,霜冻后对幼苗进行弱光(150-160μmol·m-2·s-1)、中等光强(500-600μmol·m-2·s-1)和强光(1 390-1 400μmol·m-2·s-1)恢复,分析霜冻前后葡萄叶片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结果表明,霜冻造成Fv/Fm和Φ(PSII)的降低,较强光照会进一步造成光抑制。弱光有利于Fv/Fm和Φ(PSII)的恢复,不会造成光抑制。本研究表明,弱光(150-160μmol·m-2·s-1)对葡萄叶片霜冻后PSII光化学活性的恢复具有促进作用,而强光不利于其恢复。
[本文引用: 1]
[21] 王林和, 党宏忠, 张国盛, 党国锋, 冯伟, 高达布希拉图, 万俊华 (2014). 中国天然臭柏群落的分布与生物量特征.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35, 37-45.
URL
[本文引用: 1]
[22] 王林和, 张国盛, 温国胜, 李玉灵, 吉川贤 (2011). 臭柏生理生态学特性及种群恢复与重建(第1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pp. 13-20.

[本文引用: 1]
[23] 王强, 温晓刚, 张其德 (2003). 光合作用光抑制的研究进展. 植物学通报 20, 539-548.
DOI:10.3969/j.issn.1674-3466.2003.05.004URL概述了植物光合作用光抑制的研究进展 ,包括造成光抑制和光氧化的活性氧的产生和作用机理 ,光抑制的作用部位 ,以及光保护机制等 ,着重从三个方面讨论了植物抗光抑制的保护机理 :与光系统Ⅱ天线以及叶黄素循环相关的热耗散途径 ,包括光呼吸、H2 O_H2 O循环和环式电子传递在内的电子传递途径 ,以及活性氧清除机制等
[本文引用: 2]
[24] 王学奎 (2006). 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原理与技术(第2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pp. 134-139, 195-201.

[本文引用: 1]
[25] 许大全 (2003). 植物光胁迫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植物生理学通讯 39, 493-495.
URL结合作者的研究工作简要讨论了植物光胁迫研究中关于光合作用的光抑制、光合机构的光破坏和光破坏防御等几个问题。
[本文引用: 2]
[26] 许大全, 张玉忠, 张荣铣 (1992). 植物光合作用的光抑制. 植物生理学通讯 4, 237-243.
URL
[本文引用: 6]
[27] 杨渺, 毛凯, 苟文龙, 赵波 (2004). 遮阴胁迫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四川草原 3, 20-22.
DOI:10.3969/j.issn.1673-8403.2004.03.007URL本试验设立了4个遮荫梯度(0%、25%、45%、75%的全光 照被过滤),2种野生假俭草居群(峨眉、雅安)来研究遮荫对植物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短期遮荫,植物叶绿素a、b的含量增加,叶绿素a/b的 值降低.植物在适应长期的遮荫后,叶绿素a/b的值增加,而叶绿素a、b的含量则下降.
[本文引用: 1]
[28] 查倩, 奚晓军, 蒋爱丽, 田益华, 黄健 (2016). 高温胁迫对葡萄幼树叶绿素荧光特性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植物生理学报 52, 525-532.
URL为了探讨短期和长期高温处理后葡萄生理应答反应,本研究在人工气候室环境中模拟夏季高温发生时间段(10:00~16:00)对一年生盆栽葡萄‘夏黑’进行25°C、35°C、45°C温度处理,测定处理6 h时(短期)和150 h时(长期)功能叶片的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及抗氧化酶活性。结果显示:在35°C处理6 h时‘夏黑’叶片ΨEo、ΦEo、ETo/RC显著上升;45°C处理6 h时‘夏黑’各荧光参数表现出显著性差异,而在150 h时主要荧光参数恢复至原初水平;高温处理下‘夏黑’的叶绿素含量和SOD酶活增长趋势较不明显;35°C/45°C处理均导致抗氧化酶活性POD和CAT以及过氧化物产物MDA(丙二醇)表现出较强的增长趋势。综上可知,短期高温处理(6 h)‘夏黑’叶片PSII活性遭到破坏,但是长期高温处理(150 h)‘夏黑’的PSII活性得到恢复,推测‘夏黑’有较强高温逆境适应能力;高温逆境打破‘夏黑’氧化还原平衡,MDA含量增加。这些结果对于了解葡萄在高温胁迫下的耐受能力具有参考价值。
[本文引用: 1]
[29] 张国盛, 王哲, 王林和, 郝云龙, 温国胜 (2006). 毛乌素沙地天然臭柏居群有性更新幼苗动态研究. 林业科学 42, 62-63.
DOI:10.3321/j.issn:1001-7488.2006.05.011URL采用定位监测的方法,对毛乌素 沙地天然臭柏居群有性更新幼苗动态进行6年的连续调查。结果表明:臭柏幼苗苗高的年均生长率为24·69%,冠幅的年均生长率达到44·48%,均呈逐年 上升趋势。样方内幼苗总株数动态变化率均值31%,编号幼苗的平均死亡率8·88%,幼苗株数的增长大于幼苗的死亡,更新状况良好。幼苗高度大于20cm 的死亡株数占总死亡株数的7·89%,幼苗的死亡率呈现出随着幼苗的高度级的增加逐渐下降的趋势。臭柏幼苗生长速度以高度大于20cm的植株最快,达到 9·43cm·a-1,幼苗的生长速度与幼苗的高度级成正比。对影响臭柏天然更新的气候因子进行线性相关分析表明:幼苗平均高度与冬季(11—3月)的降 水量呈正相关关系;与夏季(6—8月)的气温呈负相关关系;幼苗冠幅与夏季气温呈负相关关系;幼苗的总株数动态变化率与冬季降水量和春季(4—5月)降水 量均呈正相关关系,而编号幼苗的死亡率与年平均气温呈负相关关系。
[本文引用: 1]
[30] 张树斌, 张教林, 曹坤芳 (2016). 季节性干旱对白皮乌口树(Arenna depauperata Hutchins)水分状况、叶片光谱特征和荧光参数的影响. 植物科学学报 34, 117-126.
URL
[本文引用: 1]
[31] 张有福, 陈春艳, 陈拓, 张满效, 刘光琇, 安黎哲 (2010). 2种圆柏属植物叶绿素荧光对季节变化的响应特征. 植物研究 30, 289-293.
URL在同一生长环境下,测定两种分布在不同海拔的圆柏属植物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季节变化,探讨二者 光合特征的季节变化模式和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祁连圆柏(Sabina przewalskii Kom.)和圆柏(Sabina chinensis(Lin.)Ant.)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有效光合效率(F′v/F′m)、光化学淬灭系数(qP)、非光化学淬灭系数 (qN)、电子传递速率(ETR)和有效量子产量(Yield)有相似的季节变化模式,均表现为冬季低,夏季高。两种测试植物叶绿素荧光参数之间差异显著 (p〈0.05),祁连圆柏叶片的Fv/Fm、F′v/F′m、qP、qN、ETR和Yield均显著高于圆柏。可见分布在较高海拔的祁连圆柏的光合潜能 高于低海拔的圆柏,祁连圆柏应对低温诱导有更广泛的调节能力,同时证实叶绿素荧光技术可作为衡量抗寒性强弱和叶片光合特性季节变化的有效手段。
[本文引用: 2]
[32] 赵顺, 黄秋娴, 李玉灵, 李晓莹, 李雯, 程达, 尹坤 (2014). 遮阴处理对臭柏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生态学报 34, 1994-2002.
DOI:10.5846/stxb201306101606URL为了探明臭柏幼苗在不同遮荫处理下的光合特性和色素含量,通过盆栽实验,测定了0%、25%、50%、75%和90%四个遮荫处理下臭柏光合特性日变化和色素含量。结果表明:(1)随着遮荫率增加,臭柏净光合速率(P。)、气孔导度(G。)及蒸腾速率(r)随之减小,而胞间CO2浓度(Ci)随之增大,非气孔制限因素是臭柏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且90%遮荫会影响臭柏幼苗的正常生长;(2)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b)和叶绿素总量(Chla+b)均随着遮荫率增加而增大,Chla/b则随着遮荫率的增大而呈下降趋势;(3)几乎所有遮荫处理组G。均与r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而G5与Pn的相关性较差;所有遮荫处理组水分利用效率(WUE)与Pn均呈极显著相关,而与r相关性不显著,说明臭柏是通过较高的光合速率来实现高的水分利用效率以适应不同的光照条件。同时WUE和Ci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相关性。
[本文引用: 2]
[33] 周锋利, 宋西德, 齐高强, 张永 (2005). 臭柏抗旱生理特性研究. 西南林学院学报 25, 1-4.
DOI:10.3969/j.issn.2095-1914.2005.03.001URL在桶栽控水和聚乙二醇(PEG)渗透胁迫条件下,测定臭柏幼苗针叶的保水力、相对含水量、水分饱和亏、相对电导度、叶绿素含量、MDA含量、光合生理指标等,以研究臭柏幼苗的抗旱生理特性.结果表明:当桶栽控水20天,土壤含水量下降为7.89%时,对幼苗的光合生理指标没有明显影响;在渗透胁迫下,臭柏幼苗针叶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自由水含量等呈下降趋势,水分饱和亏、相对电导度、MDA含量、束缚水含量等呈上升趋势;在严重胁迫下,生理指标变幅较大.臭柏幼苗针叶的保水能力强,束缚水含量较高,抗旱性强.
[本文引用: 1]
[34] 朱成刚, 陈亚宁, 李卫红, 付爱红, 杨玉海 (2011). 干旱胁迫对胡杨PSII光化学效率和激能耗散的影响. 植物学报 46, 413-424.
DOI:10.3724/SP.J.1259.2011.00413URL选取塔里木河下游4处地下水位埋深4 m的监测井位,结合地下水位数据,调查并分析了在地下水位下降引发的干旱胁迫下,胡杨(Populus euphratica)的叶片水分特征及叶绿素荧光特性,从能量代谢与转换角度分析了干旱胁迫对胡杨的PSII光化学效率和激能耗散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地下水位下降引发的干旱胁迫程度的加剧,胡杨的叶水势显著降低,而叶片相对水分含量差异不显著,总体处于适宜状态(80.38%–86.19%);在干旱胁迫的影响下,胡杨的综合光合活性明显降低,叶片光饱和点显著下降;同时胡杨的光合作用电子传递速率、PSII光下实际光化学效率以及光化学猝灭均随着光强的增大而显著降低,且干旱胁迫越剧烈,下降幅度越大;干旱胁迫下,胡杨的非光化学猝灭和调节性能量耗散量子产量等参数则随着光强的增大显著升高,但是其潜在最大光化学效率却处于适宜状态(0.80–0.86)。说明干旱胁迫下,胡杨的光合作用光能利用份额下降,耐受高光强的能力减弱,捕获的光能过剩程度加剧。胡杨主要通过热耗散来缓解光能过剩带来的压力。虽然研究区胡杨的PSII尚未发生不可逆的光损伤,但是其发生光抑制以及由此带来的光系统损伤的潜在危险在增加。
[35] 邹长明, 王允青, 曹卫东, 刘英, 张晓红, 唐杉 (2015). 不同品种小豆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对弱光的响应. 应用生态学报 26, 3687-3692.
URL
[本文引用: 1]
[36]
Ishii Y, Sakamoto K, Yamanaka N, Wang L, Yoshikawa K (2006). Light acclimation of needle pigment composition in Sabina vulgaris seedlings under nurse plant canopy. J Arid Environ 67, 403-415.
DOI:10.1016/j.jaridenv.2006.03.004URLIn order to clarify the 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that allow establishment of Sabina vulgaris in different light conditions under a Salix cheilophila canopy in the frost-prone Mu Us Sandy Land of northern China, the photochemical efficiency of photosystem II at predawn ( F v/ F m) and the pigment composition of the needles of S. vulgaris seedlings in various light conditions were examined in late summer and winter. In the summer season, the F v/ F m values of all seedlings were around 0.80. The ratio of chlorophyll (Chl)- a to Chl- b (Chl- a/Chl- b ratio) increased with growth light conditions. In the winter season, the F v/ F m decreased considerably depending on growth light conditions. Although the Chl- a/Chl- b ratio remained the same in the summer season, changes in carotenoids such as lutein, the xanthophyll cycle pigments, and 尾-carotene were detected, particularly under high light condition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changes in pigment composition against high light and/or low temperature may alleviate photodamage and contribute to establishment of the seedlings in a frost-prone semi-arid land.
[本文引用: 1]
[37]
Zhang HF, Shi XH, Wang LH, Zhang GS, Zhao LQ (2016). Antibacterial effect of waste liquor of essence oil extraction from Sabina vulgaris Ant. in foods. Agric Sci Technol 17, 414-416.
URLThe antibacterial effects of waste liquor of essence oil extraction from Sabina vulgaris Ant on Escherichia coli, Staphylococcus aureus, Salmonella, Bacillus subtilis, Bacillus magaterium and Bacillus cereus in foods were evaluated by paper disk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waste liquor of essence oil extraction from S. vulgaris had inhibitory effects on E. coli, S. aureus and Salmonella with better inhibitory effects on E. coli and Salmonella; the bacteriostatic effect of water steam distillation waste liquor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water extraction waste liquor. The more times the waste liquor was distilled, the higher the active ingredients content was, and the better the bacteriostatic effect was.
[本文引用: 1]

转基因调控柑橘类胡萝卜素积累的细胞学和代谢研究
1
2012

... 叶黄素各组分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法测定, 色谱检测系统为Waters1525型高效液相色谱仪, 2998二级阵列检测器, 2707自动进样器, Empower色谱管理软件和C30 (Devolosil, Nomura Chemical Co. LTD)色谱柱(流速为每分钟1.0 mL), 检测波长为450 nm.称取上述冰盒中的样品0.2 g放入10 mL离心管中, 用液氮粉碎机将其打成粉末状, 加入2 mL色素提取液(正己烷:丙酮:无水乙醇=2:1:1, 含0.01% BHT即2, 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 用超声仪(SCIENTZ, SB-3200- DTDN) 4°C超声10分钟, 置于离心机(Thermo, Fre- sco 17)中, 在13 684.32×g下4°C离心5分钟, 重复3次, 色素提取完全后, 加入1 mL 10% KOH-甲醇液, 12小时后加入500 μL 1%的NaCl溶液, 取上清用离心蒸发仪(EYELA, 日本)悬干, 再用甲基叔丁基醚(Methyl tert-Butyl Ether, MtBE)定容至500 μL, 之后用0.22 μm有机微孔滤膜过滤, 并装入高效液相色谱进样瓶(2 mL)内的250 μL的玻璃内衬管中.根据特征吸收峰以及标准品进行信号峰鉴定(曹洪波, 2012, 2015).环氧玉米黄质(A)、双环氧紫黄质(V)和玉米黄质(Z)标准品购自CaroteNature公司(Lupsingen, Swit- zerland). ...

草坪草耐荫性研究进展
1
2006

... 77%透光区的臭柏实生苗可通过减少Chlb含量, 升高Chla/Chlb值来避免光能过剩, 这也是耐阳植物适应强光环境的正常响应(陈煜等, 2006; 姜武等, 2007; 邹长明等, 2015).然而, 4月干旱条件下77%透光区的Chla/Chlb与25%和10%透光区相比无显著差异, 但在湿润区显著大于25%和10%透光区(图2), 说明干旱条件下77%透光区的叶绿素循环光抑制防御机制不及湿润区活跃.如果干旱会加重光抑制的程度, 湿润区都已存在叶绿素循环抵御光抑制的现象, 那么为何干旱区却反而未出现此现象?这可能是由于持续的强光和干旱双重胁迫导致了严重的光抑制, 进而产生了光破坏, 使臭柏幼苗无法启动叶绿素循环.光破坏发生在PSII的反应中心, 直接造成了反应中心色素(进行光能传递和转化且具有光化学活性的特殊态Chla)的大量损失, 使得Chla的含量降低, 从而使Chla/Chlb降低, 结果无法完成叶绿素循环的运作(潘瑞炽, 2004).当然, 臭柏幼苗会通过其它途径来应对严重的光抑制, 本研究中, 干旱条件下77%透光区4月的(A+V)/(A+V+Z)显著高于湿润区(图3), 说明臭柏利用较高的叶黄素循环转化率来加强叶黄素循环的运转, 以消耗过剩的光能.已有研究表明, 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光能吸收有一定的互补性(司继播等, 2007), 而且植物可能形成一种稳定的叶绿素-叶黄素-蛋白淬灭复合物来耗散过剩的光能(李玉灵等, 2009).由此可见, 臭柏幼苗应对光抑制的色素机制也是协调统一的.77%透光区臭柏幼苗的光抑制响应机制灵敏、快速且高效, 并且光抑制防御能力较强, 叶绿素循环与叶黄素循环机制同时发生作用, 可达到光能的最佳分配. ...

植物光合机构对光环境的适应机制
1
2016

... 常绿植物叶片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等生理代谢均受到环境因子变化的影响, 如季节变化引起的强光、干旱和低温胁迫(张有福等, 2010).强光胁迫下, 光合天线色素对太阳光能的过量吸收会造成光抑制, 即植物光合作用受到抑制, 可引起光系统II (PSII)反应中心的不可逆破坏, 即光破坏, 进而影响植物的光合生理代谢, 导致植物生长缓慢(许大全等, 1992; 许大全, 2003).虽然强光是植物产生光抑制的直接原因, 但干旱、盐渍和低温等叠加胁迫会加剧植物的光抑制, 所以自然界植物的光抑制通常是多种胁迫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物种的延续, 植物在长期的适应和进化过程中, 形成了减轻和抵御光抑制伤害的多种机制.例如, 叶片和叶绿体的避光运动减少了光能的捕获, 增强了光合作用的光能利用效率; 捕光天线色素的转换增加了非光化学耗散及促进了依赖叶黄素的循环等(许大全等, 1992; 高杰等, 2015; 代欣等, 2016; 付忠等, 2016).其中, 叶绿素和叶黄素循环是植物应对光抑制的主要途径之一. ...

遮光性套袋对黄肉桃类胡萝卜素合成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2015

毛乌素沙地东南缘沉积物光释光测年与环境变迁研究
1
2015

... 臭柏(Sabina vulgaris)又名砂地柏、天山圆柏, 隶属柏科圆柏属, 匍匐灌木, 适应性强、生态功能好且医药价值高(李晨阳等, 2015; Zhang et al., 2016).天然臭柏群落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华北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在内蒙古毛乌素沙地植物群落中, 臭柏是唯一的天然常绿针叶灌木.它不但具有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 还有增加毛乌素沙地绿色景观的作用(赵顺等, 2014).毛乌素沙地地处中纬度北温带, 深居内陆, 远离海洋, 海拔多为1 100-1 300 m, 日照时数为 3 037.80-4 793.01小时, 年降水量为270-395 mm (王林和等, 2011, 2014), 集中于7-9月(此3个月的降水占全年的60%-75%) (冯玉静, 2015), 气温的日和年较差大.故臭柏极易受到强光照、干旱和低温的单一或多重胁迫.臭柏对光抑制的防御能力在维持其在该地区生存和生长上具重大意义, 但目前光抑制生理生态机制方面的实验证据很少(师生波等, 2007; 张有福等, 2010; 张树斌等, 2016).毛乌素沙地中的臭柏实生苗在乌柳(Salix cheilophila)灌丛下生长, 幼龄时处于遮阴保护状态, 光照较弱. 随着其不断生长, 臭柏逐渐脱离乌柳的荫蔽直至完全暴露于强光之下, 形成纯片灌林, 而当初保护臭柏幼苗的“保姆植物”乌柳衰竭死亡(Ishii et al., 2006; 张国盛等, 2006; 赵顺等, 2014; 黄秋娴等, 2015).笔者在毛乌素沙地也观察到了这一现象, 并由此推测臭柏在完成其天然更新的过程中, 不仅经历了由遮阴到强光的光照变化, 而且经历了由暖湿到干燥的水热条件变化.其必然要对光和水热胁迫做出响应, 启动光抑制防御机制.有研究表明, 成年臭柏在干旱胁迫下通过启动叶绿素循环和叶黄素循环来防止光合机构被破坏(李玉灵等, 2009).然而, 臭柏幼苗如何调控自身的生理机能以逐渐适应强光、干旱和不同的温度环境尚不明确.尤其对光合器官中各类色素的协同调控机制还知之甚少.为此, 本研究结合Fv/Fm, 比较了3年生臭柏实生幼苗在不同光照和水分条件下的叶绿素及叶黄素循环的季节变化, 试图从叶绿素及叶黄素各组分的变化中揭示臭柏实生苗对光及水分胁迫的色素转换响应机制, 为明确臭柏实生苗更新过程中的光响应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并为臭柏种质资源保护和干旱造林技术提供参考. ...

不同光照强度下谢君魔芋的光合作用及能量分配特征
1
2016

... 常绿植物叶片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等生理代谢均受到环境因子变化的影响, 如季节变化引起的强光、干旱和低温胁迫(张有福等, 2010).强光胁迫下, 光合天线色素对太阳光能的过量吸收会造成光抑制, 即植物光合作用受到抑制, 可引起光系统II (PSII)反应中心的不可逆破坏, 即光破坏, 进而影响植物的光合生理代谢, 导致植物生长缓慢(许大全等, 1992; 许大全, 2003).虽然强光是植物产生光抑制的直接原因, 但干旱、盐渍和低温等叠加胁迫会加剧植物的光抑制, 所以自然界植物的光抑制通常是多种胁迫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物种的延续, 植物在长期的适应和进化过程中, 形成了减轻和抵御光抑制伤害的多种机制.例如, 叶片和叶绿体的避光运动减少了光能的捕获, 增强了光合作用的光能利用效率; 捕光天线色素的转换增加了非光化学耗散及促进了依赖叶黄素的循环等(许大全等, 1992; 高杰等, 2015; 代欣等, 2016; 付忠等, 2016).其中, 叶绿素和叶黄素循环是植物应对光抑制的主要途径之一. ...

干旱胁迫对玉米苗期叶片光系统II性能的影响
1
2015

... 常绿植物叶片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等生理代谢均受到环境因子变化的影响, 如季节变化引起的强光、干旱和低温胁迫(张有福等, 2010).强光胁迫下, 光合天线色素对太阳光能的过量吸收会造成光抑制, 即植物光合作用受到抑制, 可引起光系统II (PSII)反应中心的不可逆破坏, 即光破坏, 进而影响植物的光合生理代谢, 导致植物生长缓慢(许大全等, 1992; 许大全, 2003).虽然强光是植物产生光抑制的直接原因, 但干旱、盐渍和低温等叠加胁迫会加剧植物的光抑制, 所以自然界植物的光抑制通常是多种胁迫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物种的延续, 植物在长期的适应和进化过程中, 形成了减轻和抵御光抑制伤害的多种机制.例如, 叶片和叶绿体的避光运动减少了光能的捕获, 增强了光合作用的光能利用效率; 捕光天线色素的转换增加了非光化学耗散及促进了依赖叶黄素的循环等(许大全等, 1992; 高杰等, 2015; 代欣等, 2016; 付忠等, 2016).其中, 叶绿素和叶黄素循环是植物应对光抑制的主要途径之一. ...

低叶绿素b对水稻光合机构及其热稳定性的影响
1
2007

... 绿色植物的光合色素主要由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藻胆素三大类色素组成.叶绿素主要由叶绿素a (Chla)和叶绿素b (Chlb)组成.少部分的Chla具有转化光能的作用, 大部分Chla和全部Chlb的作用是吸收与传递光能, 是光系统天线复合体的重要组成成分.由叶绿素酸酯a合成Chlb和由Chlb到Chla的还原过程可以看作一个循环, 即叶绿素循环(周锋利等, 2005; 郭春爱等, 2006; 郭春爱, 2007; 李玉灵等, 2009).当光能过剩时, 植物可适时减少Chlb的含量, 进而减少光能的吸收量; 当光照不足时, 植物可增加Chlb的含量, 从而捕捉更多的光能, 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叶绿素两大组分间的比值(Chla/Chlb)与总量(Chla+Chlb)在一定程度上表示了整个光系统对光量子的捕获和利用状况, 也反映了植物处于特定环境下承受潜在光胁迫的程度.因此, 叶绿素循环不仅是植物对不同光环境做出的即时响应, 也是植物光抑制的防御机制之一.叶黄素类则是胡萝卜素的氧化衍生物, 是类胡萝卜素中含有氧的一组多萜类的总称, 它包括双环氧紫黄质(violaxanthin, V)、环氧玉米黄质(antheraxanthin, A)和玉米黄质(zeaxanthin, Z)等.其中, V、A和Z三者间可以相互转化, 称为叶黄素循环,该循环通过热耗散防御光破坏.当出现过剩光能时, V在紫黄质脱环氧化酶(VDE)的作用下, 经A转化成Z, Z在植物叶黄素循环耗散光能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可以直接猝灭激发态叶绿素(或改变类囊体膜的流动性)及促进PSII的捕光复合物(LHCII)聚集来增加非辐射能量的耗散, 所以A和Z也被称为热散逸色素(王强等, 2003).当光能不再过剩时, 转化方向相反, Z在玉米黄质环氧化酶(ZE)的催化作用下经A形成V, Z减少而V增加.(A+V+Z)/(Chla+Chlb)和(A+V)/(A+V+Z)比值越高, 意味着叶黄素含量及其中的热散逸色素含量越多或叶绿素含量越少.所以叶黄素循环也是植物对不同光环境做出的即时响应, 与叶绿素循环一样, 也是植物光抑制的防御机制之一.植物的叶绿素荧光主要由PSII反应中心产生, 与光合作用紧密相关, 能够反映光合生理的信息, 特别是胁迫环境下完整植株光合功能的变化(师生波等, 2014).其中, 荧光参数Fv/Fm指完整叶片中PSII的原初光能转化效率, 是研究光合生理的重要参数, 它能够反映出PSII利用光能的能力(查倩等, 2016; 孙鲁龙等, 2016 ).在非逆境条件下, 不同物种或生态型的叶片, Fv/Fm均在0.75- 0.85间, 并且不受生长条件的影响, 但在光抑制下, Fv/Fm值明显降低(许大全等, 1992).故Fv/Fm是表征光抑制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该比值越低说明发生光抑制的程度越高(司继播等, 2007).综上所述, 叶绿素循环、叶黄素循环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都是植物对光抑制的响应机制, 但不同植物在不同胁迫条件下的响应策略不同. ...

叶绿素b缺失与植物的光合作用
2
2006

... 绿色植物的光合色素主要由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藻胆素三大类色素组成.叶绿素主要由叶绿素a (Chla)和叶绿素b (Chlb)组成.少部分的Chla具有转化光能的作用, 大部分Chla和全部Chlb的作用是吸收与传递光能, 是光系统天线复合体的重要组成成分.由叶绿素酸酯a合成Chlb和由Chlb到Chla的还原过程可以看作一个循环, 即叶绿素循环(周锋利等, 2005; 郭春爱等, 2006; 郭春爱, 2007; 李玉灵等, 2009).当光能过剩时, 植物可适时减少Chlb的含量, 进而减少光能的吸收量; 当光照不足时, 植物可增加Chlb的含量, 从而捕捉更多的光能, 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叶绿素两大组分间的比值(Chla/Chlb)与总量(Chla+Chlb)在一定程度上表示了整个光系统对光量子的捕获和利用状况, 也反映了植物处于特定环境下承受潜在光胁迫的程度.因此, 叶绿素循环不仅是植物对不同光环境做出的即时响应, 也是植物光抑制的防御机制之一.叶黄素类则是胡萝卜素的氧化衍生物, 是类胡萝卜素中含有氧的一组多萜类的总称, 它包括双环氧紫黄质(violaxanthin, V)、环氧玉米黄质(antheraxanthin, A)和玉米黄质(zeaxanthin, Z)等.其中, V、A和Z三者间可以相互转化, 称为叶黄素循环,该循环通过热耗散防御光破坏.当出现过剩光能时, V在紫黄质脱环氧化酶(VDE)的作用下, 经A转化成Z, Z在植物叶黄素循环耗散光能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可以直接猝灭激发态叶绿素(或改变类囊体膜的流动性)及促进PSII的捕光复合物(LHCII)聚集来增加非辐射能量的耗散, 所以A和Z也被称为热散逸色素(王强等, 2003).当光能不再过剩时, 转化方向相反, Z在玉米黄质环氧化酶(ZE)的催化作用下经A形成V, Z减少而V增加.(A+V+Z)/(Chla+Chlb)和(A+V)/(A+V+Z)比值越高, 意味着叶黄素含量及其中的热散逸色素含量越多或叶绿素含量越少.所以叶黄素循环也是植物对不同光环境做出的即时响应, 与叶绿素循环一样, 也是植物光抑制的防御机制之一.植物的叶绿素荧光主要由PSII反应中心产生, 与光合作用紧密相关, 能够反映光合生理的信息, 特别是胁迫环境下完整植株光合功能的变化(师生波等, 2014).其中, 荧光参数Fv/Fm指完整叶片中PSII的原初光能转化效率, 是研究光合生理的重要参数, 它能够反映出PSII利用光能的能力(查倩等, 2016; 孙鲁龙等, 2016 ).在非逆境条件下, 不同物种或生态型的叶片, Fv/Fm均在0.75- 0.85间, 并且不受生长条件的影响, 但在光抑制下, Fv/Fm值明显降低(许大全等, 1992).故Fv/Fm是表征光抑制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该比值越低说明发生光抑制的程度越高(司继播等, 2007).综上所述, 叶绿素循环、叶黄素循环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都是植物对光抑制的响应机制, 但不同植物在不同胁迫条件下的响应策略不同. ...
... 光抑制防御机制对植物的生存与正常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叶绿素循环抵御光抑制的机理是在光能过剩时, 天线色素Chlb转化成特殊激活状态的Chla, 以便将更多的光能转化成化学能, 固定更多的CO2, 生产更多的有机物.Chlb是LHCII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调控光合机构天线的大小并维持LHCII的稳定性.强光下LHCII主要通过减少Chlb来降低吸收光能并抵御光胁迫(娄世庆等, 1995; 陈辉等, 2004; 郭春爱等, 2006).同时, 叶绿素循环可能是一种不引起光合机构破坏的光抑制防御机制(许大全, 2003).光抑制下, 参与光化学反应的Chla比收集光能的Chlb更重要, 因而Chla/Chlb是植物抵御光抑制的重要指标之一, Chla/Chlb升高有利于充分利用光能.光抑制最直接的表现为光能过剩, 过剩光能的耗散在调节光能吸收和电子传递上起关键作用, 并且在防止光合器官破坏上不可或缺(王强等, 2003).据统计, 在光照和水分充足时, 植物吸收的光有近50%以热耗散的形式消耗掉.例如, 在干旱和低温胁迫下, 热耗散掉的能量可达吸收光能总量的70%-90% (Flexas et al., 2002).可见被称为“安全阀”的热耗散机制可以高效地保护植物在逆境胁迫下光合机构免受光抑制的破坏, 是光抑制防御的中心和基石, 多年来备受关注(许大全等, 1992).而叶黄素循环是热耗散途径的主要形式之一, 在植物的抗光抑制中非常重要(Niyogi, 1999; ller et al., 2001). ...

遮阴处理对铁尾矿基质臭柏实生苗快速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1
2015

... 臭柏(Sabina vulgaris)又名砂地柏、天山圆柏, 隶属柏科圆柏属, 匍匐灌木, 适应性强、生态功能好且医药价值高(李晨阳等, 2015; Zhang et al., 2016).天然臭柏群落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华北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在内蒙古毛乌素沙地植物群落中, 臭柏是唯一的天然常绿针叶灌木.它不但具有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 还有增加毛乌素沙地绿色景观的作用(赵顺等, 2014).毛乌素沙地地处中纬度北温带, 深居内陆, 远离海洋, 海拔多为1 100-1 300 m, 日照时数为 3 037.80-4 793.01小时, 年降水量为270-395 mm (王林和等, 2011, 2014), 集中于7-9月(此3个月的降水占全年的60%-75%) (冯玉静, 2015), 气温的日和年较差大.故臭柏极易受到强光照、干旱和低温的单一或多重胁迫.臭柏对光抑制的防御能力在维持其在该地区生存和生长上具重大意义, 但目前光抑制生理生态机制方面的实验证据很少(师生波等, 2007; 张有福等, 2010; 张树斌等, 2016).毛乌素沙地中的臭柏实生苗在乌柳(Salix cheilophila)灌丛下生长, 幼龄时处于遮阴保护状态, 光照较弱. 随着其不断生长, 臭柏逐渐脱离乌柳的荫蔽直至完全暴露于强光之下, 形成纯片灌林, 而当初保护臭柏幼苗的“保姆植物”乌柳衰竭死亡(Ishii et al., 2006; 张国盛等, 2006; 赵顺等, 2014; 黄秋娴等, 2015).笔者在毛乌素沙地也观察到了这一现象, 并由此推测臭柏在完成其天然更新的过程中, 不仅经历了由遮阴到强光的光照变化, 而且经历了由暖湿到干燥的水热条件变化.其必然要对光和水热胁迫做出响应, 启动光抑制防御机制.有研究表明, 成年臭柏在干旱胁迫下通过启动叶绿素循环和叶黄素循环来防止光合机构被破坏(李玉灵等, 2009).然而, 臭柏幼苗如何调控自身的生理机能以逐渐适应强光、干旱和不同的温度环境尚不明确.尤其对光合器官中各类色素的协同调控机制还知之甚少.为此, 本研究结合Fv/Fm, 比较了3年生臭柏实生幼苗在不同光照和水分条件下的叶绿素及叶黄素循环的季节变化, 试图从叶绿素及叶黄素各组分的变化中揭示臭柏实生苗对光及水分胁迫的色素转换响应机制, 为明确臭柏实生苗更新过程中的光响应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并为臭柏种质资源保护和干旱造林技术提供参考. ...

祁连圆柏和圆柏色素含量及其花青苷合成酶活性的季节性变化
2010

园艺作物光合性状种质差异及遗传表现研究进展
1
2007

... 77%透光区的臭柏实生苗可通过减少Chlb含量, 升高Chla/Chlb值来避免光能过剩, 这也是耐阳植物适应强光环境的正常响应(陈煜等, 2006; 姜武等, 2007; 邹长明等, 2015).然而, 4月干旱条件下77%透光区的Chla/Chlb与25%和10%透光区相比无显著差异, 但在湿润区显著大于25%和10%透光区(图2), 说明干旱条件下77%透光区的叶绿素循环光抑制防御机制不及湿润区活跃.如果干旱会加重光抑制的程度, 湿润区都已存在叶绿素循环抵御光抑制的现象, 那么为何干旱区却反而未出现此现象?这可能是由于持续的强光和干旱双重胁迫导致了严重的光抑制, 进而产生了光破坏, 使臭柏幼苗无法启动叶绿素循环.光破坏发生在PSII的反应中心, 直接造成了反应中心色素(进行光能传递和转化且具有光化学活性的特殊态Chla)的大量损失, 使得Chla的含量降低, 从而使Chla/Chlb降低, 结果无法完成叶绿素循环的运作(潘瑞炽, 2004).当然, 臭柏幼苗会通过其它途径来应对严重的光抑制, 本研究中, 干旱条件下77%透光区4月的(A+V)/(A+V+Z)显著高于湿润区(图3), 说明臭柏利用较高的叶黄素循环转化率来加强叶黄素循环的运转, 以消耗过剩的光能.已有研究表明, 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光能吸收有一定的互补性(司继播等, 2007), 而且植物可能形成一种稳定的叶绿素-叶黄素-蛋白淬灭复合物来耗散过剩的光能(李玉灵等, 2009).由此可见, 臭柏幼苗应对光抑制的色素机制也是协调统一的.77%透光区臭柏幼苗的光抑制响应机制灵敏、快速且高效, 并且光抑制防御能力较强, 叶绿素循环与叶黄素循环机制同时发生作用, 可达到光能的最佳分配. ...

HPLC测定不同产地新疆圆柏中的槲皮苷
1
2015

... 臭柏(Sabina vulgaris)又名砂地柏、天山圆柏, 隶属柏科圆柏属, 匍匐灌木, 适应性强、生态功能好且医药价值高(李晨阳等, 2015; Zhang et al., 2016).天然臭柏群落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华北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在内蒙古毛乌素沙地植物群落中, 臭柏是唯一的天然常绿针叶灌木.它不但具有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 还有增加毛乌素沙地绿色景观的作用(赵顺等, 2014).毛乌素沙地地处中纬度北温带, 深居内陆, 远离海洋, 海拔多为1 100-1 300 m, 日照时数为 3 037.80-4 793.01小时, 年降水量为270-395 mm (王林和等, 2011, 2014), 集中于7-9月(此3个月的降水占全年的60%-75%) (冯玉静, 2015), 气温的日和年较差大.故臭柏极易受到强光照、干旱和低温的单一或多重胁迫.臭柏对光抑制的防御能力在维持其在该地区生存和生长上具重大意义, 但目前光抑制生理生态机制方面的实验证据很少(师生波等, 2007; 张有福等, 2010; 张树斌等, 2016).毛乌素沙地中的臭柏实生苗在乌柳(Salix cheilophila)灌丛下生长, 幼龄时处于遮阴保护状态, 光照较弱. 随着其不断生长, 臭柏逐渐脱离乌柳的荫蔽直至完全暴露于强光之下, 形成纯片灌林, 而当初保护臭柏幼苗的“保姆植物”乌柳衰竭死亡(Ishii et al., 2006; 张国盛等, 2006; 赵顺等, 2014; 黄秋娴等, 2015).笔者在毛乌素沙地也观察到了这一现象, 并由此推测臭柏在完成其天然更新的过程中, 不仅经历了由遮阴到强光的光照变化, 而且经历了由暖湿到干燥的水热条件变化.其必然要对光和水热胁迫做出响应, 启动光抑制防御机制.有研究表明, 成年臭柏在干旱胁迫下通过启动叶绿素循环和叶黄素循环来防止光合机构被破坏(李玉灵等, 2009).然而, 臭柏幼苗如何调控自身的生理机能以逐渐适应强光、干旱和不同的温度环境尚不明确.尤其对光合器官中各类色素的协同调控机制还知之甚少.为此, 本研究结合Fv/Fm, 比较了3年生臭柏实生幼苗在不同光照和水分条件下的叶绿素及叶黄素循环的季节变化, 试图从叶绿素及叶黄素各组分的变化中揭示臭柏实生苗对光及水分胁迫的色素转换响应机制, 为明确臭柏实生苗更新过程中的光响应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并为臭柏种质资源保护和干旱造林技术提供参考. ...

水分胁迫下臭柏(Sabina vulgaris Ant.)光合特性和色素组成的季节变化
4
2009

... 绿色植物的光合色素主要由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藻胆素三大类色素组成.叶绿素主要由叶绿素a (Chla)和叶绿素b (Chlb)组成.少部分的Chla具有转化光能的作用, 大部分Chla和全部Chlb的作用是吸收与传递光能, 是光系统天线复合体的重要组成成分.由叶绿素酸酯a合成Chlb和由Chlb到Chla的还原过程可以看作一个循环, 即叶绿素循环(周锋利等, 2005; 郭春爱等, 2006; 郭春爱, 2007; 李玉灵等, 2009).当光能过剩时, 植物可适时减少Chlb的含量, 进而减少光能的吸收量; 当光照不足时, 植物可增加Chlb的含量, 从而捕捉更多的光能, 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叶绿素两大组分间的比值(Chla/Chlb)与总量(Chla+Chlb)在一定程度上表示了整个光系统对光量子的捕获和利用状况, 也反映了植物处于特定环境下承受潜在光胁迫的程度.因此, 叶绿素循环不仅是植物对不同光环境做出的即时响应, 也是植物光抑制的防御机制之一.叶黄素类则是胡萝卜素的氧化衍生物, 是类胡萝卜素中含有氧的一组多萜类的总称, 它包括双环氧紫黄质(violaxanthin, V)、环氧玉米黄质(antheraxanthin, A)和玉米黄质(zeaxanthin, Z)等.其中, V、A和Z三者间可以相互转化, 称为叶黄素循环,该循环通过热耗散防御光破坏.当出现过剩光能时, V在紫黄质脱环氧化酶(VDE)的作用下, 经A转化成Z, Z在植物叶黄素循环耗散光能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可以直接猝灭激发态叶绿素(或改变类囊体膜的流动性)及促进PSII的捕光复合物(LHCII)聚集来增加非辐射能量的耗散, 所以A和Z也被称为热散逸色素(王强等, 2003).当光能不再过剩时, 转化方向相反, Z在玉米黄质环氧化酶(ZE)的催化作用下经A形成V, Z减少而V增加.(A+V+Z)/(Chla+Chlb)和(A+V)/(A+V+Z)比值越高, 意味着叶黄素含量及其中的热散逸色素含量越多或叶绿素含量越少.所以叶黄素循环也是植物对不同光环境做出的即时响应, 与叶绿素循环一样, 也是植物光抑制的防御机制之一.植物的叶绿素荧光主要由PSII反应中心产生, 与光合作用紧密相关, 能够反映光合生理的信息, 特别是胁迫环境下完整植株光合功能的变化(师生波等, 2014).其中, 荧光参数Fv/Fm指完整叶片中PSII的原初光能转化效率, 是研究光合生理的重要参数, 它能够反映出PSII利用光能的能力(查倩等, 2016; 孙鲁龙等, 2016 ).在非逆境条件下, 不同物种或生态型的叶片, Fv/Fm均在0.75- 0.85间, 并且不受生长条件的影响, 但在光抑制下, Fv/Fm值明显降低(许大全等, 1992).故Fv/Fm是表征光抑制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该比值越低说明发生光抑制的程度越高(司继播等, 2007).综上所述, 叶绿素循环、叶黄素循环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都是植物对光抑制的响应机制, 但不同植物在不同胁迫条件下的响应策略不同. ...
... 臭柏(Sabina vulgaris)又名砂地柏、天山圆柏, 隶属柏科圆柏属, 匍匐灌木, 适应性强、生态功能好且医药价值高(李晨阳等, 2015; Zhang et al., 2016).天然臭柏群落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华北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在内蒙古毛乌素沙地植物群落中, 臭柏是唯一的天然常绿针叶灌木.它不但具有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 还有增加毛乌素沙地绿色景观的作用(赵顺等, 2014).毛乌素沙地地处中纬度北温带, 深居内陆, 远离海洋, 海拔多为1 100-1 300 m, 日照时数为 3 037.80-4 793.01小时, 年降水量为270-395 mm (王林和等, 2011, 2014), 集中于7-9月(此3个月的降水占全年的60%-75%) (冯玉静, 2015), 气温的日和年较差大.故臭柏极易受到强光照、干旱和低温的单一或多重胁迫.臭柏对光抑制的防御能力在维持其在该地区生存和生长上具重大意义, 但目前光抑制生理生态机制方面的实验证据很少(师生波等, 2007; 张有福等, 2010; 张树斌等, 2016).毛乌素沙地中的臭柏实生苗在乌柳(Salix cheilophila)灌丛下生长, 幼龄时处于遮阴保护状态, 光照较弱. 随着其不断生长, 臭柏逐渐脱离乌柳的荫蔽直至完全暴露于强光之下, 形成纯片灌林, 而当初保护臭柏幼苗的“保姆植物”乌柳衰竭死亡(Ishii et al., 2006; 张国盛等, 2006; 赵顺等, 2014; 黄秋娴等, 2015).笔者在毛乌素沙地也观察到了这一现象, 并由此推测臭柏在完成其天然更新的过程中, 不仅经历了由遮阴到强光的光照变化, 而且经历了由暖湿到干燥的水热条件变化.其必然要对光和水热胁迫做出响应, 启动光抑制防御机制.有研究表明, 成年臭柏在干旱胁迫下通过启动叶绿素循环和叶黄素循环来防止光合机构被破坏(李玉灵等, 2009).然而, 臭柏幼苗如何调控自身的生理机能以逐渐适应强光、干旱和不同的温度环境尚不明确.尤其对光合器官中各类色素的协同调控机制还知之甚少.为此, 本研究结合Fv/Fm, 比较了3年生臭柏实生幼苗在不同光照和水分条件下的叶绿素及叶黄素循环的季节变化, 试图从叶绿素及叶黄素各组分的变化中揭示臭柏实生苗对光及水分胁迫的色素转换响应机制, 为明确臭柏实生苗更新过程中的光响应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并为臭柏种质资源保护和干旱造林技术提供参考. ...
... 77%透光区的臭柏实生苗可通过减少Chlb含量, 升高Chla/Chlb值来避免光能过剩, 这也是耐阳植物适应强光环境的正常响应(陈煜等, 2006; 姜武等, 2007; 邹长明等, 2015).然而, 4月干旱条件下77%透光区的Chla/Chlb与25%和10%透光区相比无显著差异, 但在湿润区显著大于25%和10%透光区(图2), 说明干旱条件下77%透光区的叶绿素循环光抑制防御机制不及湿润区活跃.如果干旱会加重光抑制的程度, 湿润区都已存在叶绿素循环抵御光抑制的现象, 那么为何干旱区却反而未出现此现象?这可能是由于持续的强光和干旱双重胁迫导致了严重的光抑制, 进而产生了光破坏, 使臭柏幼苗无法启动叶绿素循环.光破坏发生在PSII的反应中心, 直接造成了反应中心色素(进行光能传递和转化且具有光化学活性的特殊态Chla)的大量损失, 使得Chla的含量降低, 从而使Chla/Chlb降低, 结果无法完成叶绿素循环的运作(潘瑞炽, 2004).当然, 臭柏幼苗会通过其它途径来应对严重的光抑制, 本研究中, 干旱条件下77%透光区4月的(A+V)/(A+V+Z)显著高于湿润区(图3), 说明臭柏利用较高的叶黄素循环转化率来加强叶黄素循环的运转, 以消耗过剩的光能.已有研究表明, 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光能吸收有一定的互补性(司继播等, 2007), 而且植物可能形成一种稳定的叶绿素-叶黄素-蛋白淬灭复合物来耗散过剩的光能(李玉灵等, 2009).由此可见, 臭柏幼苗应对光抑制的色素机制也是协调统一的.77%透光区臭柏幼苗的光抑制响应机制灵敏、快速且高效, 并且光抑制防御能力较强, 叶绿素循环与叶黄素循环机制同时发生作用, 可达到光能的最佳分配. ...
... 臭柏在干旱环境中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协同进化, 从生理到形态上形成了一系列微妙的耐旱、耐低温和耐强光等逆境生理生态适应对策(李玉灵等, 2009).总体而言, 77%透光区无疑最易受到光抑制, 且强光是引起光抑制的主要原因.但77%透光区一方面可通过减少Chlb含量, 升高Chla/Chlb值来避免光能过剩; 另一方面可通过增加A+V+Z和A+Z含量、提高(A+V+Z)/(Chla+Chlb)和(A+V)/(A+V+Z)值, 耗散过剩的光能, 避免光破坏.10%透光区的臭柏幼苗则与77%透光区相反, 未受到光抑制, 其主要面临的是光照不足问题.10%透光区主要通过增加Chlb含量, 降低Chla/Chlb值, 捕捉更多的光能, 不启动或很少启动光抑制防御机制.从77%和10%透光区对不同光照强度的响应策略可以看出, 臭柏集减少光能吸收和捕捉光能于一身, 臭柏幼苗叶绿素和叶黄素循环对不同光照环境的响应具有协调互补的灵活性.25%透光区的光资源可能既非过剩也无不足, 在低温和干旱双重胁迫下不仅叶绿素含量降低, 而且Chla/Chlb值也显著降低; 所以对水分和低温胁迫的影响做出了明显的响应, 叶绿素和叶黄素循环机制随着水分条件变化而迅速改变.可见, 臭柏叶绿素循环和叶黄素循环不仅对光照有瞬时响应, 而且对温度和水分也能做出及时响应.这就解释了为何毛乌素沙地的臭柏实生苗能逐渐摆脱乌柳的庇护, 完全暴露在强光下, 完成天然更新; 同时也体现出了物种的适者生存.该研究对臭柏种质资源保护和人工造林具重要意义. ...

1
2004

... 77%透光区的臭柏实生苗可通过减少Chlb含量, 升高Chla/Chlb值来避免光能过剩, 这也是耐阳植物适应强光环境的正常响应(陈煜等, 2006; 姜武等, 2007; 邹长明等, 2015).然而, 4月干旱条件下77%透光区的Chla/Chlb与25%和10%透光区相比无显著差异, 但在湿润区显著大于25%和10%透光区(图2), 说明干旱条件下77%透光区的叶绿素循环光抑制防御机制不及湿润区活跃.如果干旱会加重光抑制的程度, 湿润区都已存在叶绿素循环抵御光抑制的现象, 那么为何干旱区却反而未出现此现象?这可能是由于持续的强光和干旱双重胁迫导致了严重的光抑制, 进而产生了光破坏, 使臭柏幼苗无法启动叶绿素循环.光破坏发生在PSII的反应中心, 直接造成了反应中心色素(进行光能传递和转化且具有光化学活性的特殊态Chla)的大量损失, 使得Chla的含量降低, 从而使Chla/Chlb降低, 结果无法完成叶绿素循环的运作(潘瑞炽, 2004).当然, 臭柏幼苗会通过其它途径来应对严重的光抑制, 本研究中, 干旱条件下77%透光区4月的(A+V)/(A+V+Z)显著高于湿润区(图3), 说明臭柏利用较高的叶黄素循环转化率来加强叶黄素循环的运转, 以消耗过剩的光能.已有研究表明, 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光能吸收有一定的互补性(司继播等, 2007), 而且植物可能形成一种稳定的叶绿素-叶黄素-蛋白淬灭复合物来耗散过剩的光能(李玉灵等, 2009).由此可见, 臭柏幼苗应对光抑制的色素机制也是协调统一的.77%透光区臭柏幼苗的光抑制响应机制灵敏、快速且高效, 并且光抑制防御能力较强, 叶绿素循环与叶黄素循环机制同时发生作用, 可达到光能的最佳分配. ...

脱水胁迫和光合日变化对梭梭和白梭梭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2
2015

... 光照、干旱和低温等引起的光抑制现象在自然界植物中普遍存在, Fv/Fm是表征光抑制程度的良好指标和探针.生长状态良好的植物Fv/Fm值介于0.75-0.85之间, 低于0.75则表明植物生长不良(许大全等, 1992; 沈亮等, 2015).由图1可知, 2个水分条件下77%和25%透光区臭柏幼苗的Fv/Fm均在低温的2月达到全年最低值, 且都在0.75以下; 而10%透光区的Fv/Fm值在0.75以上.可见光照越强, Fv/Fm的降低幅度越大, 且77%透光区的Fv/Fm值均显著低于另外两个透光区.随着气候转暖, 77%和25%透光区的Fv/Fm值迅速上升, 5月以后趋于稳定, 各透光区间均无显著差异, 且均保持在0.75-0.85之间.说明77%和25%透光区在2月的低温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光抑制, 77%透光区受到的光抑制程度最大.随着气温升高, 臭柏幼苗的光能利用能力逐渐增强且趋于稳定, 表明低温胁迫是引起77%和25%透光区出现光抑制现象的主要因素.与77%和25%透光区相比, 10%透光区的Fv/Fm值随着季节变化的波动幅度较小, 全年维持在0.75以上, 说明其受到光抑制的影响较小.水分条件对3个光照区Fv/Fm的影响在2-4月间无明显差异(表1); 进入5月, 25%和10%透光区则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而77%透光区仅在9月出现差异(表1).综上所述, 2个水分条件下低温均导致了77%以及25%透光区 出现光抑制, 且77%透光区的光抑制现象更明显, 10%透光区的光抑制影响较小.水分因子在5月以后作用明显, 特别是对25%和10%透光区的影响更突出. ...
... 如前所述, Fv/Fm是表征光抑制程度的良好指标和探针.生长状态良好的植物的Fv/Fm值介于0.75-0.85之间, 低于0.75则生长不良(许大全等, 1992; 沈亮等, 2015).本研究结果表明, 冬季低温导致不同透光区臭柏幼苗的Fv/Fm值差异明显, 77%和25%透光区的Fv/Fm值降低至0.75以下, 且77%透光区下降幅度最大, 光抑制现象更明显, 10%透光区的Fv/Fm值全年都介于0.75-0.85之间, 未受到明显的光抑制.但随着季节转换气候变暖, 77%和25%透光区的Fv/Fm值迅速上升, 5月以后趋于稳定, 且3个透光区间无显著差异, 均保持在0.75-0.85间(图1); 77%和25%透光区的光合作用已从低迷的光抑制状态进入正常的光合旺盛阶段, 那么77%和25%透光区必定启动了光抑制防御机制.朱成刚等(2011)在研究干旱胁迫下胡杨(Popu- lus euphratica) PSII光化学效率和激能耗散时也发现, 其Fv/Fm值在生长季并未降低, 这可能是干旱地区耐旱植物适应干旱强光环境的共性之一. ...

高山植物唐古特山莨菪和唐古特大黄对强太阳辐射光能的利用和耗散特性
1
2007

... 臭柏(Sabina vulgaris)又名砂地柏、天山圆柏, 隶属柏科圆柏属, 匍匐灌木, 适应性强、生态功能好且医药价值高(李晨阳等, 2015; Zhang et al., 2016).天然臭柏群落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华北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在内蒙古毛乌素沙地植物群落中, 臭柏是唯一的天然常绿针叶灌木.它不但具有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 还有增加毛乌素沙地绿色景观的作用(赵顺等, 2014).毛乌素沙地地处中纬度北温带, 深居内陆, 远离海洋, 海拔多为1 100-1 300 m, 日照时数为 3 037.80-4 793.01小时, 年降水量为270-395 mm (王林和等, 2011, 2014), 集中于7-9月(此3个月的降水占全年的60%-75%) (冯玉静, 2015), 气温的日和年较差大.故臭柏极易受到强光照、干旱和低温的单一或多重胁迫.臭柏对光抑制的防御能力在维持其在该地区生存和生长上具重大意义, 但目前光抑制生理生态机制方面的实验证据很少(师生波等, 2007; 张有福等, 2010; 张树斌等, 2016).毛乌素沙地中的臭柏实生苗在乌柳(Salix cheilophila)灌丛下生长, 幼龄时处于遮阴保护状态, 光照较弱. 随着其不断生长, 臭柏逐渐脱离乌柳的荫蔽直至完全暴露于强光之下, 形成纯片灌林, 而当初保护臭柏幼苗的“保姆植物”乌柳衰竭死亡(Ishii et al., 2006; 张国盛等, 2006; 赵顺等, 2014; 黄秋娴等, 2015).笔者在毛乌素沙地也观察到了这一现象, 并由此推测臭柏在完成其天然更新的过程中, 不仅经历了由遮阴到强光的光照变化, 而且经历了由暖湿到干燥的水热条件变化.其必然要对光和水热胁迫做出响应, 启动光抑制防御机制.有研究表明, 成年臭柏在干旱胁迫下通过启动叶绿素循环和叶黄素循环来防止光合机构被破坏(李玉灵等, 2009).然而, 臭柏幼苗如何调控自身的生理机能以逐渐适应强光、干旱和不同的温度环境尚不明确.尤其对光合器官中各类色素的协同调控机制还知之甚少.为此, 本研究结合Fv/Fm, 比较了3年生臭柏实生幼苗在不同光照和水分条件下的叶绿素及叶黄素循环的季节变化, 试图从叶绿素及叶黄素各组分的变化中揭示臭柏实生苗对光及水分胁迫的色素转换响应机制, 为明确臭柏实生苗更新过程中的光响应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并为臭柏种质资源保护和干旱造林技术提供参考. ...

青藏高原春小麦叶片光合作用的光抑制及PSII反应中心光化学效率的恢复分析
1
2014

... 绿色植物的光合色素主要由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藻胆素三大类色素组成.叶绿素主要由叶绿素a (Chla)和叶绿素b (Chlb)组成.少部分的Chla具有转化光能的作用, 大部分Chla和全部Chlb的作用是吸收与传递光能, 是光系统天线复合体的重要组成成分.由叶绿素酸酯a合成Chlb和由Chlb到Chla的还原过程可以看作一个循环, 即叶绿素循环(周锋利等, 2005; 郭春爱等, 2006; 郭春爱, 2007; 李玉灵等, 2009).当光能过剩时, 植物可适时减少Chlb的含量, 进而减少光能的吸收量; 当光照不足时, 植物可增加Chlb的含量, 从而捕捉更多的光能, 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叶绿素两大组分间的比值(Chla/Chlb)与总量(Chla+Chlb)在一定程度上表示了整个光系统对光量子的捕获和利用状况, 也反映了植物处于特定环境下承受潜在光胁迫的程度.因此, 叶绿素循环不仅是植物对不同光环境做出的即时响应, 也是植物光抑制的防御机制之一.叶黄素类则是胡萝卜素的氧化衍生物, 是类胡萝卜素中含有氧的一组多萜类的总称, 它包括双环氧紫黄质(violaxanthin, V)、环氧玉米黄质(antheraxanthin, A)和玉米黄质(zeaxanthin, Z)等.其中, V、A和Z三者间可以相互转化, 称为叶黄素循环,该循环通过热耗散防御光破坏.当出现过剩光能时, V在紫黄质脱环氧化酶(VDE)的作用下, 经A转化成Z, Z在植物叶黄素循环耗散光能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可以直接猝灭激发态叶绿素(或改变类囊体膜的流动性)及促进PSII的捕光复合物(LHCII)聚集来增加非辐射能量的耗散, 所以A和Z也被称为热散逸色素(王强等, 2003).当光能不再过剩时, 转化方向相反, Z在玉米黄质环氧化酶(ZE)的催化作用下经A形成V, Z减少而V增加.(A+V+Z)/(Chla+Chlb)和(A+V)/(A+V+Z)比值越高, 意味着叶黄素含量及其中的热散逸色素含量越多或叶绿素含量越少.所以叶黄素循环也是植物对不同光环境做出的即时响应, 与叶绿素循环一样, 也是植物光抑制的防御机制之一.植物的叶绿素荧光主要由PSII反应中心产生, 与光合作用紧密相关, 能够反映光合生理的信息, 特别是胁迫环境下完整植株光合功能的变化(师生波等, 2014).其中, 荧光参数Fv/Fm指完整叶片中PSII的原初光能转化效率, 是研究光合生理的重要参数, 它能够反映出PSII利用光能的能力(查倩等, 2016; 孙鲁龙等, 2016 ).在非逆境条件下, 不同物种或生态型的叶片, Fv/Fm均在0.75- 0.85间, 并且不受生长条件的影响, 但在光抑制下, Fv/Fm值明显降低(许大全等, 1992).故Fv/Fm是表征光抑制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该比值越低说明发生光抑制的程度越高(司继播等, 2007).综上所述, 叶绿素循环、叶黄素循环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都是植物对光抑制的响应机制, 但不同植物在不同胁迫条件下的响应策略不同. ...

遮阴胁迫对不同耐阴性玉米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1
2013

... 10%透光区的臭柏幼苗因光照强度最弱, 叶绿素含量明显高于其它两个遮光处理区, 而不易受到光抑制的影响.在不同水分条件下, 10%透光区的Chla+ Chlb随着季节的变化均显著高于25%透光区, Chla/ Chlb均低于25%透光区, 同时叶黄素组分含量与25%透光区无显著差异(图2, 图3).即使在湿润条件下, 光照不足(10%透光区)的影响也很明显, 天线色素的比例与干旱区无明显差异.10%透光区全年都不会发生光能过剩, 自然也没有必要进行热散逸, 因此叶黄素所占比例最小.叶绿素循环和叶黄素循环均不活跃, 很少启动光抑制防御机制.10%透光区主要通过增加Chlb的含量, 降低Chla/Chlb值, 捕捉更多的光能, 这也是耐荫植物对阴暗环境做出的响应(杨渺等, 2004; 史振声等, 2013). ...

不同光强对霜冻后葡萄叶片PSII光化学活性恢复的影响
1
2016

... 绿色植物的光合色素主要由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藻胆素三大类色素组成.叶绿素主要由叶绿素a (Chla)和叶绿素b (Chlb)组成.少部分的Chla具有转化光能的作用, 大部分Chla和全部Chlb的作用是吸收与传递光能, 是光系统天线复合体的重要组成成分.由叶绿素酸酯a合成Chlb和由Chlb到Chla的还原过程可以看作一个循环, 即叶绿素循环(周锋利等, 2005; 郭春爱等, 2006; 郭春爱, 2007; 李玉灵等, 2009).当光能过剩时, 植物可适时减少Chlb的含量, 进而减少光能的吸收量; 当光照不足时, 植物可增加Chlb的含量, 从而捕捉更多的光能, 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叶绿素两大组分间的比值(Chla/Chlb)与总量(Chla+Chlb)在一定程度上表示了整个光系统对光量子的捕获和利用状况, 也反映了植物处于特定环境下承受潜在光胁迫的程度.因此, 叶绿素循环不仅是植物对不同光环境做出的即时响应, 也是植物光抑制的防御机制之一.叶黄素类则是胡萝卜素的氧化衍生物, 是类胡萝卜素中含有氧的一组多萜类的总称, 它包括双环氧紫黄质(violaxanthin, V)、环氧玉米黄质(antheraxanthin, A)和玉米黄质(zeaxanthin, Z)等.其中, V、A和Z三者间可以相互转化, 称为叶黄素循环,该循环通过热耗散防御光破坏.当出现过剩光能时, V在紫黄质脱环氧化酶(VDE)的作用下, 经A转化成Z, Z在植物叶黄素循环耗散光能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可以直接猝灭激发态叶绿素(或改变类囊体膜的流动性)及促进PSII的捕光复合物(LHCII)聚集来增加非辐射能量的耗散, 所以A和Z也被称为热散逸色素(王强等, 2003).当光能不再过剩时, 转化方向相反, Z在玉米黄质环氧化酶(ZE)的催化作用下经A形成V, Z减少而V增加.(A+V+Z)/(Chla+Chlb)和(A+V)/(A+V+Z)比值越高, 意味着叶黄素含量及其中的热散逸色素含量越多或叶绿素含量越少.所以叶黄素循环也是植物对不同光环境做出的即时响应, 与叶绿素循环一样, 也是植物光抑制的防御机制之一.植物的叶绿素荧光主要由PSII反应中心产生, 与光合作用紧密相关, 能够反映光合生理的信息, 特别是胁迫环境下完整植株光合功能的变化(师生波等, 2014).其中, 荧光参数Fv/Fm指完整叶片中PSII的原初光能转化效率, 是研究光合生理的重要参数, 它能够反映出PSII利用光能的能力(查倩等, 2016; 孙鲁龙等, 2016 ).在非逆境条件下, 不同物种或生态型的叶片, Fv/Fm均在0.75- 0.85间, 并且不受生长条件的影响, 但在光抑制下, Fv/Fm值明显降低(许大全等, 1992).故Fv/Fm是表征光抑制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该比值越低说明发生光抑制的程度越高(司继播等, 2007).综上所述, 叶绿素循环、叶黄素循环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都是植物对光抑制的响应机制, 但不同植物在不同胁迫条件下的响应策略不同. ...

中国天然臭柏群落的分布与生物量特征
1
2014

... 臭柏(Sabina vulgaris)又名砂地柏、天山圆柏, 隶属柏科圆柏属, 匍匐灌木, 适应性强、生态功能好且医药价值高(李晨阳等, 2015; Zhang et al., 2016).天然臭柏群落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华北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在内蒙古毛乌素沙地植物群落中, 臭柏是唯一的天然常绿针叶灌木.它不但具有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 还有增加毛乌素沙地绿色景观的作用(赵顺等, 2014).毛乌素沙地地处中纬度北温带, 深居内陆, 远离海洋, 海拔多为1 100-1 300 m, 日照时数为 3 037.80-4 793.01小时, 年降水量为270-395 mm (王林和等, 2011, 2014), 集中于7-9月(此3个月的降水占全年的60%-75%) (冯玉静, 2015), 气温的日和年较差大.故臭柏极易受到强光照、干旱和低温的单一或多重胁迫.臭柏对光抑制的防御能力在维持其在该地区生存和生长上具重大意义, 但目前光抑制生理生态机制方面的实验证据很少(师生波等, 2007; 张有福等, 2010; 张树斌等, 2016).毛乌素沙地中的臭柏实生苗在乌柳(Salix cheilophila)灌丛下生长, 幼龄时处于遮阴保护状态, 光照较弱. 随着其不断生长, 臭柏逐渐脱离乌柳的荫蔽直至完全暴露于强光之下, 形成纯片灌林, 而当初保护臭柏幼苗的“保姆植物”乌柳衰竭死亡(Ishii et al., 2006; 张国盛等, 2006; 赵顺等, 2014; 黄秋娴等, 2015).笔者在毛乌素沙地也观察到了这一现象, 并由此推测臭柏在完成其天然更新的过程中, 不仅经历了由遮阴到强光的光照变化, 而且经历了由暖湿到干燥的水热条件变化.其必然要对光和水热胁迫做出响应, 启动光抑制防御机制.有研究表明, 成年臭柏在干旱胁迫下通过启动叶绿素循环和叶黄素循环来防止光合机构被破坏(李玉灵等, 2009).然而, 臭柏幼苗如何调控自身的生理机能以逐渐适应强光、干旱和不同的温度环境尚不明确.尤其对光合器官中各类色素的协同调控机制还知之甚少.为此, 本研究结合Fv/Fm, 比较了3年生臭柏实生幼苗在不同光照和水分条件下的叶绿素及叶黄素循环的季节变化, 试图从叶绿素及叶黄素各组分的变化中揭示臭柏实生苗对光及水分胁迫的色素转换响应机制, 为明确臭柏实生苗更新过程中的光响应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并为臭柏种质资源保护和干旱造林技术提供参考. ...

1
2011

... 臭柏(Sabina vulgaris)又名砂地柏、天山圆柏, 隶属柏科圆柏属, 匍匐灌木, 适应性强、生态功能好且医药价值高(李晨阳等, 2015; Zhang et al., 2016).天然臭柏群落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华北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在内蒙古毛乌素沙地植物群落中, 臭柏是唯一的天然常绿针叶灌木.它不但具有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 还有增加毛乌素沙地绿色景观的作用(赵顺等, 2014).毛乌素沙地地处中纬度北温带, 深居内陆, 远离海洋, 海拔多为1 100-1 300 m, 日照时数为 3 037.80-4 793.01小时, 年降水量为270-395 mm (王林和等, 2011, 2014), 集中于7-9月(此3个月的降水占全年的60%-75%) (冯玉静, 2015), 气温的日和年较差大.故臭柏极易受到强光照、干旱和低温的单一或多重胁迫.臭柏对光抑制的防御能力在维持其在该地区生存和生长上具重大意义, 但目前光抑制生理生态机制方面的实验证据很少(师生波等, 2007; 张有福等, 2010; 张树斌等, 2016).毛乌素沙地中的臭柏实生苗在乌柳(Salix cheilophila)灌丛下生长, 幼龄时处于遮阴保护状态, 光照较弱. 随着其不断生长, 臭柏逐渐脱离乌柳的荫蔽直至完全暴露于强光之下, 形成纯片灌林, 而当初保护臭柏幼苗的“保姆植物”乌柳衰竭死亡(Ishii et al., 2006; 张国盛等, 2006; 赵顺等, 2014; 黄秋娴等, 2015).笔者在毛乌素沙地也观察到了这一现象, 并由此推测臭柏在完成其天然更新的过程中, 不仅经历了由遮阴到强光的光照变化, 而且经历了由暖湿到干燥的水热条件变化.其必然要对光和水热胁迫做出响应, 启动光抑制防御机制.有研究表明, 成年臭柏在干旱胁迫下通过启动叶绿素循环和叶黄素循环来防止光合机构被破坏(李玉灵等, 2009).然而, 臭柏幼苗如何调控自身的生理机能以逐渐适应强光、干旱和不同的温度环境尚不明确.尤其对光合器官中各类色素的协同调控机制还知之甚少.为此, 本研究结合Fv/Fm, 比较了3年生臭柏实生幼苗在不同光照和水分条件下的叶绿素及叶黄素循环的季节变化, 试图从叶绿素及叶黄素各组分的变化中揭示臭柏实生苗对光及水分胁迫的色素转换响应机制, 为明确臭柏实生苗更新过程中的光响应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并为臭柏种质资源保护和干旱造林技术提供参考. ...

光合作用光抑制的研究进展
2
2003

... 绿色植物的光合色素主要由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藻胆素三大类色素组成.叶绿素主要由叶绿素a (Chla)和叶绿素b (Chlb)组成.少部分的Chla具有转化光能的作用, 大部分Chla和全部Chlb的作用是吸收与传递光能, 是光系统天线复合体的重要组成成分.由叶绿素酸酯a合成Chlb和由Chlb到Chla的还原过程可以看作一个循环, 即叶绿素循环(周锋利等, 2005; 郭春爱等, 2006; 郭春爱, 2007; 李玉灵等, 2009).当光能过剩时, 植物可适时减少Chlb的含量, 进而减少光能的吸收量; 当光照不足时, 植物可增加Chlb的含量, 从而捕捉更多的光能, 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叶绿素两大组分间的比值(Chla/Chlb)与总量(Chla+Chlb)在一定程度上表示了整个光系统对光量子的捕获和利用状况, 也反映了植物处于特定环境下承受潜在光胁迫的程度.因此, 叶绿素循环不仅是植物对不同光环境做出的即时响应, 也是植物光抑制的防御机制之一.叶黄素类则是胡萝卜素的氧化衍生物, 是类胡萝卜素中含有氧的一组多萜类的总称, 它包括双环氧紫黄质(violaxanthin, V)、环氧玉米黄质(antheraxanthin, A)和玉米黄质(zeaxanthin, Z)等.其中, V、A和Z三者间可以相互转化, 称为叶黄素循环,该循环通过热耗散防御光破坏.当出现过剩光能时, V在紫黄质脱环氧化酶(VDE)的作用下, 经A转化成Z, Z在植物叶黄素循环耗散光能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可以直接猝灭激发态叶绿素(或改变类囊体膜的流动性)及促进PSII的捕光复合物(LHCII)聚集来增加非辐射能量的耗散, 所以A和Z也被称为热散逸色素(王强等, 2003).当光能不再过剩时, 转化方向相反, Z在玉米黄质环氧化酶(ZE)的催化作用下经A形成V, Z减少而V增加.(A+V+Z)/(Chla+Chlb)和(A+V)/(A+V+Z)比值越高, 意味着叶黄素含量及其中的热散逸色素含量越多或叶绿素含量越少.所以叶黄素循环也是植物对不同光环境做出的即时响应, 与叶绿素循环一样, 也是植物光抑制的防御机制之一.植物的叶绿素荧光主要由PSII反应中心产生, 与光合作用紧密相关, 能够反映光合生理的信息, 特别是胁迫环境下完整植株光合功能的变化(师生波等, 2014).其中, 荧光参数Fv/Fm指完整叶片中PSII的原初光能转化效率, 是研究光合生理的重要参数, 它能够反映出PSII利用光能的能力(查倩等, 2016; 孙鲁龙等, 2016 ).在非逆境条件下, 不同物种或生态型的叶片, Fv/Fm均在0.75- 0.85间, 并且不受生长条件的影响, 但在光抑制下, Fv/Fm值明显降低(许大全等, 1992).故Fv/Fm是表征光抑制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该比值越低说明发生光抑制的程度越高(司继播等, 2007).综上所述, 叶绿素循环、叶黄素循环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都是植物对光抑制的响应机制, 但不同植物在不同胁迫条件下的响应策略不同. ...
... 光抑制防御机制对植物的生存与正常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叶绿素循环抵御光抑制的机理是在光能过剩时, 天线色素Chlb转化成特殊激活状态的Chla, 以便将更多的光能转化成化学能, 固定更多的CO2, 生产更多的有机物.Chlb是LHCII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调控光合机构天线的大小并维持LHCII的稳定性.强光下LHCII主要通过减少Chlb来降低吸收光能并抵御光胁迫(娄世庆等, 1995; 陈辉等, 2004; 郭春爱等, 2006).同时, 叶绿素循环可能是一种不引起光合机构破坏的光抑制防御机制(许大全, 2003).光抑制下, 参与光化学反应的Chla比收集光能的Chlb更重要, 因而Chla/Chlb是植物抵御光抑制的重要指标之一, Chla/Chlb升高有利于充分利用光能.光抑制最直接的表现为光能过剩, 过剩光能的耗散在调节光能吸收和电子传递上起关键作用, 并且在防止光合器官破坏上不可或缺(王强等, 2003).据统计, 在光照和水分充足时, 植物吸收的光有近50%以热耗散的形式消耗掉.例如, 在干旱和低温胁迫下, 热耗散掉的能量可达吸收光能总量的70%-90% (Flexas et al., 2002).可见被称为“安全阀”的热耗散机制可以高效地保护植物在逆境胁迫下光合机构免受光抑制的破坏, 是光抑制防御的中心和基石, 多年来备受关注(许大全等, 1992).而叶黄素循环是热耗散途径的主要形式之一, 在植物的抗光抑制中非常重要(Niyogi, 1999; ller et al., 2001). ...

1
2006

... 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采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2016年, 选择低温的2月、开始生长的4月和生长旺期的7月三个时期的每月上、中和下旬3天晴朗天气, 每小区随机选取3株, 剪取当年生叶片用锡纸包好后放入装有液氮的冰盒内带回实验室.称取0.1 g装入10 mL离心管中, 加入2 mL无水乙醇, 用数显高数分散均质机(FJ200-SH, 上海)粉碎, 再加入8 mL无水乙醇, 置于离心机(Anke, T.G.L-16-aR)在11 269.44×g下4°C离心5分钟, 取3 mL装入玻璃比色皿, 用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TU-1901, 北京)测定在649和665 nm处的吸光度, 计算各处理的Chla和Chlb含量(王学奎, 2006). ...

植物光胁迫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2
2003

... 常绿植物叶片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等生理代谢均受到环境因子变化的影响, 如季节变化引起的强光、干旱和低温胁迫(张有福等, 2010).强光胁迫下, 光合天线色素对太阳光能的过量吸收会造成光抑制, 即植物光合作用受到抑制, 可引起光系统II (PSII)反应中心的不可逆破坏, 即光破坏, 进而影响植物的光合生理代谢, 导致植物生长缓慢(许大全等, 1992; 许大全, 2003).虽然强光是植物产生光抑制的直接原因, 但干旱、盐渍和低温等叠加胁迫会加剧植物的光抑制, 所以自然界植物的光抑制通常是多种胁迫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物种的延续, 植物在长期的适应和进化过程中, 形成了减轻和抵御光抑制伤害的多种机制.例如, 叶片和叶绿体的避光运动减少了光能的捕获, 增强了光合作用的光能利用效率; 捕光天线色素的转换增加了非光化学耗散及促进了依赖叶黄素的循环等(许大全等, 1992; 高杰等, 2015; 代欣等, 2016; 付忠等, 2016).其中, 叶绿素和叶黄素循环是植物应对光抑制的主要途径之一. ...
... 光抑制防御机制对植物的生存与正常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叶绿素循环抵御光抑制的机理是在光能过剩时, 天线色素Chlb转化成特殊激活状态的Chla, 以便将更多的光能转化成化学能, 固定更多的CO2, 生产更多的有机物.Chlb是LHCII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调控光合机构天线的大小并维持LHCII的稳定性.强光下LHCII主要通过减少Chlb来降低吸收光能并抵御光胁迫(娄世庆等, 1995; 陈辉等, 2004; 郭春爱等, 2006).同时, 叶绿素循环可能是一种不引起光合机构破坏的光抑制防御机制(许大全, 2003).光抑制下, 参与光化学反应的Chla比收集光能的Chlb更重要, 因而Chla/Chlb是植物抵御光抑制的重要指标之一, Chla/Chlb升高有利于充分利用光能.光抑制最直接的表现为光能过剩, 过剩光能的耗散在调节光能吸收和电子传递上起关键作用, 并且在防止光合器官破坏上不可或缺(王强等, 2003).据统计, 在光照和水分充足时, 植物吸收的光有近50%以热耗散的形式消耗掉.例如, 在干旱和低温胁迫下, 热耗散掉的能量可达吸收光能总量的70%-90% (Flexas et al., 2002).可见被称为“安全阀”的热耗散机制可以高效地保护植物在逆境胁迫下光合机构免受光抑制的破坏, 是光抑制防御的中心和基石, 多年来备受关注(许大全等, 1992).而叶黄素循环是热耗散途径的主要形式之一, 在植物的抗光抑制中非常重要(Niyogi, 1999; ller et al., 2001). ...

植物光合作用的光抑制
6
1992

... 常绿植物叶片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等生理代谢均受到环境因子变化的影响, 如季节变化引起的强光、干旱和低温胁迫(张有福等, 2010).强光胁迫下, 光合天线色素对太阳光能的过量吸收会造成光抑制, 即植物光合作用受到抑制, 可引起光系统II (PSII)反应中心的不可逆破坏, 即光破坏, 进而影响植物的光合生理代谢, 导致植物生长缓慢(许大全等, 1992; 许大全, 2003).虽然强光是植物产生光抑制的直接原因, 但干旱、盐渍和低温等叠加胁迫会加剧植物的光抑制, 所以自然界植物的光抑制通常是多种胁迫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物种的延续, 植物在长期的适应和进化过程中, 形成了减轻和抵御光抑制伤害的多种机制.例如, 叶片和叶绿体的避光运动减少了光能的捕获, 增强了光合作用的光能利用效率; 捕光天线色素的转换增加了非光化学耗散及促进了依赖叶黄素的循环等(许大全等, 1992; 高杰等, 2015; 代欣等, 2016; 付忠等, 2016).其中, 叶绿素和叶黄素循环是植物应对光抑制的主要途径之一. ...
... ).虽然强光是植物产生光抑制的直接原因, 但干旱、盐渍和低温等叠加胁迫会加剧植物的光抑制, 所以自然界植物的光抑制通常是多种胁迫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物种的延续, 植物在长期的适应和进化过程中, 形成了减轻和抵御光抑制伤害的多种机制.例如, 叶片和叶绿体的避光运动减少了光能的捕获, 增强了光合作用的光能利用效率; 捕光天线色素的转换增加了非光化学耗散及促进了依赖叶黄素的循环等(许大全等, 1992; 高杰等, 2015; 代欣等, 2016; 付忠等, 2016).其中, 叶绿素和叶黄素循环是植物应对光抑制的主要途径之一. ...
... 绿色植物的光合色素主要由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藻胆素三大类色素组成.叶绿素主要由叶绿素a (Chla)和叶绿素b (Chlb)组成.少部分的Chla具有转化光能的作用, 大部分Chla和全部Chlb的作用是吸收与传递光能, 是光系统天线复合体的重要组成成分.由叶绿素酸酯a合成Chlb和由Chlb到Chla的还原过程可以看作一个循环, 即叶绿素循环(周锋利等, 2005; 郭春爱等, 2006; 郭春爱, 2007; 李玉灵等, 2009).当光能过剩时, 植物可适时减少Chlb的含量, 进而减少光能的吸收量; 当光照不足时, 植物可增加Chlb的含量, 从而捕捉更多的光能, 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叶绿素两大组分间的比值(Chla/Chlb)与总量(Chla+Chlb)在一定程度上表示了整个光系统对光量子的捕获和利用状况, 也反映了植物处于特定环境下承受潜在光胁迫的程度.因此, 叶绿素循环不仅是植物对不同光环境做出的即时响应, 也是植物光抑制的防御机制之一.叶黄素类则是胡萝卜素的氧化衍生物, 是类胡萝卜素中含有氧的一组多萜类的总称, 它包括双环氧紫黄质(violaxanthin, V)、环氧玉米黄质(antheraxanthin, A)和玉米黄质(zeaxanthin, Z)等.其中, V、A和Z三者间可以相互转化, 称为叶黄素循环,该循环通过热耗散防御光破坏.当出现过剩光能时, V在紫黄质脱环氧化酶(VDE)的作用下, 经A转化成Z, Z在植物叶黄素循环耗散光能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可以直接猝灭激发态叶绿素(或改变类囊体膜的流动性)及促进PSII的捕光复合物(LHCII)聚集来增加非辐射能量的耗散, 所以A和Z也被称为热散逸色素(王强等, 2003).当光能不再过剩时, 转化方向相反, Z在玉米黄质环氧化酶(ZE)的催化作用下经A形成V, Z减少而V增加.(A+V+Z)/(Chla+Chlb)和(A+V)/(A+V+Z)比值越高, 意味着叶黄素含量及其中的热散逸色素含量越多或叶绿素含量越少.所以叶黄素循环也是植物对不同光环境做出的即时响应, 与叶绿素循环一样, 也是植物光抑制的防御机制之一.植物的叶绿素荧光主要由PSII反应中心产生, 与光合作用紧密相关, 能够反映光合生理的信息, 特别是胁迫环境下完整植株光合功能的变化(师生波等, 2014).其中, 荧光参数Fv/Fm指完整叶片中PSII的原初光能转化效率, 是研究光合生理的重要参数, 它能够反映出PSII利用光能的能力(查倩等, 2016; 孙鲁龙等, 2016 ).在非逆境条件下, 不同物种或生态型的叶片, Fv/Fm均在0.75- 0.85间, 并且不受生长条件的影响, 但在光抑制下, Fv/Fm值明显降低(许大全等, 1992).故Fv/Fm是表征光抑制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该比值越低说明发生光抑制的程度越高(司继播等, 2007).综上所述, 叶绿素循环、叶黄素循环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都是植物对光抑制的响应机制, 但不同植物在不同胁迫条件下的响应策略不同. ...
... 光照、干旱和低温等引起的光抑制现象在自然界植物中普遍存在, Fv/Fm是表征光抑制程度的良好指标和探针.生长状态良好的植物Fv/Fm值介于0.75-0.85之间, 低于0.75则表明植物生长不良(许大全等, 1992; 沈亮等, 2015).由图1可知, 2个水分条件下77%和25%透光区臭柏幼苗的Fv/Fm均在低温的2月达到全年最低值, 且都在0.75以下; 而10%透光区的Fv/Fm值在0.75以上.可见光照越强, Fv/Fm的降低幅度越大, 且77%透光区的Fv/Fm值均显著低于另外两个透光区.随着气候转暖, 77%和25%透光区的Fv/Fm值迅速上升, 5月以后趋于稳定, 各透光区间均无显著差异, 且均保持在0.75-0.85之间.说明77%和25%透光区在2月的低温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光抑制, 77%透光区受到的光抑制程度最大.随着气温升高, 臭柏幼苗的光能利用能力逐渐增强且趋于稳定, 表明低温胁迫是引起77%和25%透光区出现光抑制现象的主要因素.与77%和25%透光区相比, 10%透光区的Fv/Fm值随着季节变化的波动幅度较小, 全年维持在0.75以上, 说明其受到光抑制的影响较小.水分条件对3个光照区Fv/Fm的影响在2-4月间无明显差异(表1); 进入5月, 25%和10%透光区则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而77%透光区仅在9月出现差异(表1).综上所述, 2个水分条件下低温均导致了77%以及25%透光区 出现光抑制, 且77%透光区的光抑制现象更明显, 10%透光区的光抑制影响较小.水分因子在5月以后作用明显, 特别是对25%和10%透光区的影响更突出. ...
... 如前所述, Fv/Fm是表征光抑制程度的良好指标和探针.生长状态良好的植物的Fv/Fm值介于0.75-0.85之间, 低于0.75则生长不良(许大全等, 1992; 沈亮等, 2015).本研究结果表明, 冬季低温导致不同透光区臭柏幼苗的Fv/Fm值差异明显, 77%和25%透光区的Fv/Fm值降低至0.75以下, 且77%透光区下降幅度最大, 光抑制现象更明显, 10%透光区的Fv/Fm值全年都介于0.75-0.85之间, 未受到明显的光抑制.但随着季节转换气候变暖, 77%和25%透光区的Fv/Fm值迅速上升, 5月以后趋于稳定, 且3个透光区间无显著差异, 均保持在0.75-0.85间(图1); 77%和25%透光区的光合作用已从低迷的光抑制状态进入正常的光合旺盛阶段, 那么77%和25%透光区必定启动了光抑制防御机制.朱成刚等(2011)在研究干旱胁迫下胡杨(Popu- lus euphratica) PSII光化学效率和激能耗散时也发现, 其Fv/Fm值在生长季并未降低, 这可能是干旱地区耐旱植物适应干旱强光环境的共性之一. ...
... 光抑制防御机制对植物的生存与正常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叶绿素循环抵御光抑制的机理是在光能过剩时, 天线色素Chlb转化成特殊激活状态的Chla, 以便将更多的光能转化成化学能, 固定更多的CO2, 生产更多的有机物.Chlb是LHCII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调控光合机构天线的大小并维持LHCII的稳定性.强光下LHCII主要通过减少Chlb来降低吸收光能并抵御光胁迫(娄世庆等, 1995; 陈辉等, 2004; 郭春爱等, 2006).同时, 叶绿素循环可能是一种不引起光合机构破坏的光抑制防御机制(许大全, 2003).光抑制下, 参与光化学反应的Chla比收集光能的Chlb更重要, 因而Chla/Chlb是植物抵御光抑制的重要指标之一, Chla/Chlb升高有利于充分利用光能.光抑制最直接的表现为光能过剩, 过剩光能的耗散在调节光能吸收和电子传递上起关键作用, 并且在防止光合器官破坏上不可或缺(王强等, 2003).据统计, 在光照和水分充足时, 植物吸收的光有近50%以热耗散的形式消耗掉.例如, 在干旱和低温胁迫下, 热耗散掉的能量可达吸收光能总量的70%-90% (Flexas et al., 2002).可见被称为“安全阀”的热耗散机制可以高效地保护植物在逆境胁迫下光合机构免受光抑制的破坏, 是光抑制防御的中心和基石, 多年来备受关注(许大全等, 1992).而叶黄素循环是热耗散途径的主要形式之一, 在植物的抗光抑制中非常重要(Niyogi, 1999; ller et al., 2001). ...

遮阴胁迫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1
2004

... 10%透光区的臭柏幼苗因光照强度最弱, 叶绿素含量明显高于其它两个遮光处理区, 而不易受到光抑制的影响.在不同水分条件下, 10%透光区的Chla+ Chlb随着季节的变化均显著高于25%透光区, Chla/ Chlb均低于25%透光区, 同时叶黄素组分含量与25%透光区无显著差异(图2, 图3).即使在湿润条件下, 光照不足(10%透光区)的影响也很明显, 天线色素的比例与干旱区无明显差异.10%透光区全年都不会发生光能过剩, 自然也没有必要进行热散逸, 因此叶黄素所占比例最小.叶绿素循环和叶黄素循环均不活跃, 很少启动光抑制防御机制.10%透光区主要通过增加Chlb的含量, 降低Chla/Chlb值, 捕捉更多的光能, 这也是耐荫植物对阴暗环境做出的响应(杨渺等, 2004; 史振声等, 2013). ...

高温胁迫对葡萄幼树叶绿素荧光特性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1
2016

... 绿色植物的光合色素主要由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藻胆素三大类色素组成.叶绿素主要由叶绿素a (Chla)和叶绿素b (Chlb)组成.少部分的Chla具有转化光能的作用, 大部分Chla和全部Chlb的作用是吸收与传递光能, 是光系统天线复合体的重要组成成分.由叶绿素酸酯a合成Chlb和由Chlb到Chla的还原过程可以看作一个循环, 即叶绿素循环(周锋利等, 2005; 郭春爱等, 2006; 郭春爱, 2007; 李玉灵等, 2009).当光能过剩时, 植物可适时减少Chlb的含量, 进而减少光能的吸收量; 当光照不足时, 植物可增加Chlb的含量, 从而捕捉更多的光能, 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叶绿素两大组分间的比值(Chla/Chlb)与总量(Chla+Chlb)在一定程度上表示了整个光系统对光量子的捕获和利用状况, 也反映了植物处于特定环境下承受潜在光胁迫的程度.因此, 叶绿素循环不仅是植物对不同光环境做出的即时响应, 也是植物光抑制的防御机制之一.叶黄素类则是胡萝卜素的氧化衍生物, 是类胡萝卜素中含有氧的一组多萜类的总称, 它包括双环氧紫黄质(violaxanthin, V)、环氧玉米黄质(antheraxanthin, A)和玉米黄质(zeaxanthin, Z)等.其中, V、A和Z三者间可以相互转化, 称为叶黄素循环,该循环通过热耗散防御光破坏.当出现过剩光能时, V在紫黄质脱环氧化酶(VDE)的作用下, 经A转化成Z, Z在植物叶黄素循环耗散光能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可以直接猝灭激发态叶绿素(或改变类囊体膜的流动性)及促进PSII的捕光复合物(LHCII)聚集来增加非辐射能量的耗散, 所以A和Z也被称为热散逸色素(王强等, 2003).当光能不再过剩时, 转化方向相反, Z在玉米黄质环氧化酶(ZE)的催化作用下经A形成V, Z减少而V增加.(A+V+Z)/(Chla+Chlb)和(A+V)/(A+V+Z)比值越高, 意味着叶黄素含量及其中的热散逸色素含量越多或叶绿素含量越少.所以叶黄素循环也是植物对不同光环境做出的即时响应, 与叶绿素循环一样, 也是植物光抑制的防御机制之一.植物的叶绿素荧光主要由PSII反应中心产生, 与光合作用紧密相关, 能够反映光合生理的信息, 特别是胁迫环境下完整植株光合功能的变化(师生波等, 2014).其中, 荧光参数Fv/Fm指完整叶片中PSII的原初光能转化效率, 是研究光合生理的重要参数, 它能够反映出PSII利用光能的能力(查倩等, 2016; 孙鲁龙等, 2016 ).在非逆境条件下, 不同物种或生态型的叶片, Fv/Fm均在0.75- 0.85间, 并且不受生长条件的影响, 但在光抑制下, Fv/Fm值明显降低(许大全等, 1992).故Fv/Fm是表征光抑制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该比值越低说明发生光抑制的程度越高(司继播等, 2007).综上所述, 叶绿素循环、叶黄素循环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都是植物对光抑制的响应机制, 但不同植物在不同胁迫条件下的响应策略不同. ...

毛乌素沙地天然臭柏居群有性更新幼苗动态研究
1
2006

... 臭柏(Sabina vulgaris)又名砂地柏、天山圆柏, 隶属柏科圆柏属, 匍匐灌木, 适应性强、生态功能好且医药价值高(李晨阳等, 2015; Zhang et al., 2016).天然臭柏群落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华北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在内蒙古毛乌素沙地植物群落中, 臭柏是唯一的天然常绿针叶灌木.它不但具有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 还有增加毛乌素沙地绿色景观的作用(赵顺等, 2014).毛乌素沙地地处中纬度北温带, 深居内陆, 远离海洋, 海拔多为1 100-1 300 m, 日照时数为 3 037.80-4 793.01小时, 年降水量为270-395 mm (王林和等, 2011, 2014), 集中于7-9月(此3个月的降水占全年的60%-75%) (冯玉静, 2015), 气温的日和年较差大.故臭柏极易受到强光照、干旱和低温的单一或多重胁迫.臭柏对光抑制的防御能力在维持其在该地区生存和生长上具重大意义, 但目前光抑制生理生态机制方面的实验证据很少(师生波等, 2007; 张有福等, 2010; 张树斌等, 2016).毛乌素沙地中的臭柏实生苗在乌柳(Salix cheilophila)灌丛下生长, 幼龄时处于遮阴保护状态, 光照较弱. 随着其不断生长, 臭柏逐渐脱离乌柳的荫蔽直至完全暴露于强光之下, 形成纯片灌林, 而当初保护臭柏幼苗的“保姆植物”乌柳衰竭死亡(Ishii et al., 2006; 张国盛等, 2006; 赵顺等, 2014; 黄秋娴等, 2015).笔者在毛乌素沙地也观察到了这一现象, 并由此推测臭柏在完成其天然更新的过程中, 不仅经历了由遮阴到强光的光照变化, 而且经历了由暖湿到干燥的水热条件变化.其必然要对光和水热胁迫做出响应, 启动光抑制防御机制.有研究表明, 成年臭柏在干旱胁迫下通过启动叶绿素循环和叶黄素循环来防止光合机构被破坏(李玉灵等, 2009).然而, 臭柏幼苗如何调控自身的生理机能以逐渐适应强光、干旱和不同的温度环境尚不明确.尤其对光合器官中各类色素的协同调控机制还知之甚少.为此, 本研究结合Fv/Fm, 比较了3年生臭柏实生幼苗在不同光照和水分条件下的叶绿素及叶黄素循环的季节变化, 试图从叶绿素及叶黄素各组分的变化中揭示臭柏实生苗对光及水分胁迫的色素转换响应机制, 为明确臭柏实生苗更新过程中的光响应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并为臭柏种质资源保护和干旱造林技术提供参考. ...

季节性干旱对白皮乌口树(Arenna depauperata Hutchins)水分状况、叶片光谱特征和荧光参数的影响
1
2016

... 臭柏(Sabina vulgaris)又名砂地柏、天山圆柏, 隶属柏科圆柏属, 匍匐灌木, 适应性强、生态功能好且医药价值高(李晨阳等, 2015; Zhang et al., 2016).天然臭柏群落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华北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在内蒙古毛乌素沙地植物群落中, 臭柏是唯一的天然常绿针叶灌木.它不但具有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 还有增加毛乌素沙地绿色景观的作用(赵顺等, 2014).毛乌素沙地地处中纬度北温带, 深居内陆, 远离海洋, 海拔多为1 100-1 300 m, 日照时数为 3 037.80-4 793.01小时, 年降水量为270-395 mm (王林和等, 2011, 2014), 集中于7-9月(此3个月的降水占全年的60%-75%) (冯玉静, 2015), 气温的日和年较差大.故臭柏极易受到强光照、干旱和低温的单一或多重胁迫.臭柏对光抑制的防御能力在维持其在该地区生存和生长上具重大意义, 但目前光抑制生理生态机制方面的实验证据很少(师生波等, 2007; 张有福等, 2010; 张树斌等, 2016).毛乌素沙地中的臭柏实生苗在乌柳(Salix cheilophila)灌丛下生长, 幼龄时处于遮阴保护状态, 光照较弱. 随着其不断生长, 臭柏逐渐脱离乌柳的荫蔽直至完全暴露于强光之下, 形成纯片灌林, 而当初保护臭柏幼苗的“保姆植物”乌柳衰竭死亡(Ishii et al., 2006; 张国盛等, 2006; 赵顺等, 2014; 黄秋娴等, 2015).笔者在毛乌素沙地也观察到了这一现象, 并由此推测臭柏在完成其天然更新的过程中, 不仅经历了由遮阴到强光的光照变化, 而且经历了由暖湿到干燥的水热条件变化.其必然要对光和水热胁迫做出响应, 启动光抑制防御机制.有研究表明, 成年臭柏在干旱胁迫下通过启动叶绿素循环和叶黄素循环来防止光合机构被破坏(李玉灵等, 2009).然而, 臭柏幼苗如何调控自身的生理机能以逐渐适应强光、干旱和不同的温度环境尚不明确.尤其对光合器官中各类色素的协同调控机制还知之甚少.为此, 本研究结合Fv/Fm, 比较了3年生臭柏实生幼苗在不同光照和水分条件下的叶绿素及叶黄素循环的季节变化, 试图从叶绿素及叶黄素各组分的变化中揭示臭柏实生苗对光及水分胁迫的色素转换响应机制, 为明确臭柏实生苗更新过程中的光响应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并为臭柏种质资源保护和干旱造林技术提供参考. ...

2种圆柏属植物叶绿素荧光对季节变化的响应特征
2
2010

... 常绿植物叶片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等生理代谢均受到环境因子变化的影响, 如季节变化引起的强光、干旱和低温胁迫(张有福等, 2010).强光胁迫下, 光合天线色素对太阳光能的过量吸收会造成光抑制, 即植物光合作用受到抑制, 可引起光系统II (PSII)反应中心的不可逆破坏, 即光破坏, 进而影响植物的光合生理代谢, 导致植物生长缓慢(许大全等, 1992; 许大全, 2003).虽然强光是植物产生光抑制的直接原因, 但干旱、盐渍和低温等叠加胁迫会加剧植物的光抑制, 所以自然界植物的光抑制通常是多种胁迫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物种的延续, 植物在长期的适应和进化过程中, 形成了减轻和抵御光抑制伤害的多种机制.例如, 叶片和叶绿体的避光运动减少了光能的捕获, 增强了光合作用的光能利用效率; 捕光天线色素的转换增加了非光化学耗散及促进了依赖叶黄素的循环等(许大全等, 1992; 高杰等, 2015; 代欣等, 2016; 付忠等, 2016).其中, 叶绿素和叶黄素循环是植物应对光抑制的主要途径之一. ...
... 臭柏(Sabina vulgaris)又名砂地柏、天山圆柏, 隶属柏科圆柏属, 匍匐灌木, 适应性强、生态功能好且医药价值高(李晨阳等, 2015; Zhang et al., 2016).天然臭柏群落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华北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在内蒙古毛乌素沙地植物群落中, 臭柏是唯一的天然常绿针叶灌木.它不但具有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 还有增加毛乌素沙地绿色景观的作用(赵顺等, 2014).毛乌素沙地地处中纬度北温带, 深居内陆, 远离海洋, 海拔多为1 100-1 300 m, 日照时数为 3 037.80-4 793.01小时, 年降水量为270-395 mm (王林和等, 2011, 2014), 集中于7-9月(此3个月的降水占全年的60%-75%) (冯玉静, 2015), 气温的日和年较差大.故臭柏极易受到强光照、干旱和低温的单一或多重胁迫.臭柏对光抑制的防御能力在维持其在该地区生存和生长上具重大意义, 但目前光抑制生理生态机制方面的实验证据很少(师生波等, 2007; 张有福等, 2010; 张树斌等, 2016).毛乌素沙地中的臭柏实生苗在乌柳(Salix cheilophila)灌丛下生长, 幼龄时处于遮阴保护状态, 光照较弱. 随着其不断生长, 臭柏逐渐脱离乌柳的荫蔽直至完全暴露于强光之下, 形成纯片灌林, 而当初保护臭柏幼苗的“保姆植物”乌柳衰竭死亡(Ishii et al., 2006; 张国盛等, 2006; 赵顺等, 2014; 黄秋娴等, 2015).笔者在毛乌素沙地也观察到了这一现象, 并由此推测臭柏在完成其天然更新的过程中, 不仅经历了由遮阴到强光的光照变化, 而且经历了由暖湿到干燥的水热条件变化.其必然要对光和水热胁迫做出响应, 启动光抑制防御机制.有研究表明, 成年臭柏在干旱胁迫下通过启动叶绿素循环和叶黄素循环来防止光合机构被破坏(李玉灵等, 2009).然而, 臭柏幼苗如何调控自身的生理机能以逐渐适应强光、干旱和不同的温度环境尚不明确.尤其对光合器官中各类色素的协同调控机制还知之甚少.为此, 本研究结合Fv/Fm, 比较了3年生臭柏实生幼苗在不同光照和水分条件下的叶绿素及叶黄素循环的季节变化, 试图从叶绿素及叶黄素各组分的变化中揭示臭柏实生苗对光及水分胁迫的色素转换响应机制, 为明确臭柏实生苗更新过程中的光响应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并为臭柏种质资源保护和干旱造林技术提供参考. ...

遮阴处理对臭柏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2
2014

... 臭柏(Sabina vulgaris)又名砂地柏、天山圆柏, 隶属柏科圆柏属, 匍匐灌木, 适应性强、生态功能好且医药价值高(李晨阳等, 2015; Zhang et al., 2016).天然臭柏群落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华北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在内蒙古毛乌素沙地植物群落中, 臭柏是唯一的天然常绿针叶灌木.它不但具有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 还有增加毛乌素沙地绿色景观的作用(赵顺等, 2014).毛乌素沙地地处中纬度北温带, 深居内陆, 远离海洋, 海拔多为1 100-1 300 m, 日照时数为 3 037.80-4 793.01小时, 年降水量为270-395 mm (王林和等, 2011, 2014), 集中于7-9月(此3个月的降水占全年的60%-75%) (冯玉静, 2015), 气温的日和年较差大.故臭柏极易受到强光照、干旱和低温的单一或多重胁迫.臭柏对光抑制的防御能力在维持其在该地区生存和生长上具重大意义, 但目前光抑制生理生态机制方面的实验证据很少(师生波等, 2007; 张有福等, 2010; 张树斌等, 2016).毛乌素沙地中的臭柏实生苗在乌柳(Salix cheilophila)灌丛下生长, 幼龄时处于遮阴保护状态, 光照较弱. 随着其不断生长, 臭柏逐渐脱离乌柳的荫蔽直至完全暴露于强光之下, 形成纯片灌林, 而当初保护臭柏幼苗的“保姆植物”乌柳衰竭死亡(Ishii et al., 2006; 张国盛等, 2006; 赵顺等, 2014; 黄秋娴等, 2015).笔者在毛乌素沙地也观察到了这一现象, 并由此推测臭柏在完成其天然更新的过程中, 不仅经历了由遮阴到强光的光照变化, 而且经历了由暖湿到干燥的水热条件变化.其必然要对光和水热胁迫做出响应, 启动光抑制防御机制.有研究表明, 成年臭柏在干旱胁迫下通过启动叶绿素循环和叶黄素循环来防止光合机构被破坏(李玉灵等, 2009).然而, 臭柏幼苗如何调控自身的生理机能以逐渐适应强光、干旱和不同的温度环境尚不明确.尤其对光合器官中各类色素的协同调控机制还知之甚少.为此, 本研究结合Fv/Fm, 比较了3年生臭柏实生幼苗在不同光照和水分条件下的叶绿素及叶黄素循环的季节变化, 试图从叶绿素及叶黄素各组分的变化中揭示臭柏实生苗对光及水分胁迫的色素转换响应机制, 为明确臭柏实生苗更新过程中的光响应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并为臭柏种质资源保护和干旱造林技术提供参考. ...
... ; 赵顺等, 2014; 黄秋娴等, 2015).笔者在毛乌素沙地也观察到了这一现象, 并由此推测臭柏在完成其天然更新的过程中, 不仅经历了由遮阴到强光的光照变化, 而且经历了由暖湿到干燥的水热条件变化.其必然要对光和水热胁迫做出响应, 启动光抑制防御机制.有研究表明, 成年臭柏在干旱胁迫下通过启动叶绿素循环和叶黄素循环来防止光合机构被破坏(李玉灵等, 2009).然而, 臭柏幼苗如何调控自身的生理机能以逐渐适应强光、干旱和不同的温度环境尚不明确.尤其对光合器官中各类色素的协同调控机制还知之甚少.为此, 本研究结合Fv/Fm, 比较了3年生臭柏实生幼苗在不同光照和水分条件下的叶绿素及叶黄素循环的季节变化, 试图从叶绿素及叶黄素各组分的变化中揭示臭柏实生苗对光及水分胁迫的色素转换响应机制, 为明确臭柏实生苗更新过程中的光响应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并为臭柏种质资源保护和干旱造林技术提供参考. ...

臭柏抗旱生理特性研究
1
2005

... 绿色植物的光合色素主要由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藻胆素三大类色素组成.叶绿素主要由叶绿素a (Chla)和叶绿素b (Chlb)组成.少部分的Chla具有转化光能的作用, 大部分Chla和全部Chlb的作用是吸收与传递光能, 是光系统天线复合体的重要组成成分.由叶绿素酸酯a合成Chlb和由Chlb到Chla的还原过程可以看作一个循环, 即叶绿素循环(周锋利等, 2005; 郭春爱等, 2006; 郭春爱, 2007; 李玉灵等, 2009).当光能过剩时, 植物可适时减少Chlb的含量, 进而减少光能的吸收量; 当光照不足时, 植物可增加Chlb的含量, 从而捕捉更多的光能, 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叶绿素两大组分间的比值(Chla/Chlb)与总量(Chla+Chlb)在一定程度上表示了整个光系统对光量子的捕获和利用状况, 也反映了植物处于特定环境下承受潜在光胁迫的程度.因此, 叶绿素循环不仅是植物对不同光环境做出的即时响应, 也是植物光抑制的防御机制之一.叶黄素类则是胡萝卜素的氧化衍生物, 是类胡萝卜素中含有氧的一组多萜类的总称, 它包括双环氧紫黄质(violaxanthin, V)、环氧玉米黄质(antheraxanthin, A)和玉米黄质(zeaxanthin, Z)等.其中, V、A和Z三者间可以相互转化, 称为叶黄素循环,该循环通过热耗散防御光破坏.当出现过剩光能时, V在紫黄质脱环氧化酶(VDE)的作用下, 经A转化成Z, Z在植物叶黄素循环耗散光能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可以直接猝灭激发态叶绿素(或改变类囊体膜的流动性)及促进PSII的捕光复合物(LHCII)聚集来增加非辐射能量的耗散, 所以A和Z也被称为热散逸色素(王强等, 2003).当光能不再过剩时, 转化方向相反, Z在玉米黄质环氧化酶(ZE)的催化作用下经A形成V, Z减少而V增加.(A+V+Z)/(Chla+Chlb)和(A+V)/(A+V+Z)比值越高, 意味着叶黄素含量及其中的热散逸色素含量越多或叶绿素含量越少.所以叶黄素循环也是植物对不同光环境做出的即时响应, 与叶绿素循环一样, 也是植物光抑制的防御机制之一.植物的叶绿素荧光主要由PSII反应中心产生, 与光合作用紧密相关, 能够反映光合生理的信息, 特别是胁迫环境下完整植株光合功能的变化(师生波等, 2014).其中, 荧光参数Fv/Fm指完整叶片中PSII的原初光能转化效率, 是研究光合生理的重要参数, 它能够反映出PSII利用光能的能力(查倩等, 2016; 孙鲁龙等, 2016 ).在非逆境条件下, 不同物种或生态型的叶片, Fv/Fm均在0.75- 0.85间, 并且不受生长条件的影响, 但在光抑制下, Fv/Fm值明显降低(许大全等, 1992).故Fv/Fm是表征光抑制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该比值越低说明发生光抑制的程度越高(司继播等, 2007).综上所述, 叶绿素循环、叶黄素循环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都是植物对光抑制的响应机制, 但不同植物在不同胁迫条件下的响应策略不同. ...

干旱胁迫对胡杨PSII光化学效率和激能耗散的影响
2011

不同品种小豆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对弱光的响应
1
2015

... 77%透光区的臭柏实生苗可通过减少Chlb含量, 升高Chla/Chlb值来避免光能过剩, 这也是耐阳植物适应强光环境的正常响应(陈煜等, 2006; 姜武等, 2007; 邹长明等, 2015).然而, 4月干旱条件下77%透光区的Chla/Chlb与25%和10%透光区相比无显著差异, 但在湿润区显著大于25%和10%透光区(图2), 说明干旱条件下77%透光区的叶绿素循环光抑制防御机制不及湿润区活跃.如果干旱会加重光抑制的程度, 湿润区都已存在叶绿素循环抵御光抑制的现象, 那么为何干旱区却反而未出现此现象?这可能是由于持续的强光和干旱双重胁迫导致了严重的光抑制, 进而产生了光破坏, 使臭柏幼苗无法启动叶绿素循环.光破坏发生在PSII的反应中心, 直接造成了反应中心色素(进行光能传递和转化且具有光化学活性的特殊态Chla)的大量损失, 使得Chla的含量降低, 从而使Chla/Chlb降低, 结果无法完成叶绿素循环的运作(潘瑞炽, 2004).当然, 臭柏幼苗会通过其它途径来应对严重的光抑制, 本研究中, 干旱条件下77%透光区4月的(A+V)/(A+V+Z)显著高于湿润区(图3), 说明臭柏利用较高的叶黄素循环转化率来加强叶黄素循环的运转, 以消耗过剩的光能.已有研究表明, 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光能吸收有一定的互补性(司继播等, 2007), 而且植物可能形成一种稳定的叶绿素-叶黄素-蛋白淬灭复合物来耗散过剩的光能(李玉灵等, 2009).由此可见, 臭柏幼苗应对光抑制的色素机制也是协调统一的.77%透光区臭柏幼苗的光抑制响应机制灵敏、快速且高效, 并且光抑制防御能力较强, 叶绿素循环与叶黄素循环机制同时发生作用, 可达到光能的最佳分配. ...

1
2006

... 臭柏(Sabina vulgaris)又名砂地柏、天山圆柏, 隶属柏科圆柏属, 匍匐灌木, 适应性强、生态功能好且医药价值高(李晨阳等, 2015; Zhang et al., 2016).天然臭柏群落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华北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在内蒙古毛乌素沙地植物群落中, 臭柏是唯一的天然常绿针叶灌木.它不但具有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 还有增加毛乌素沙地绿色景观的作用(赵顺等, 2014).毛乌素沙地地处中纬度北温带, 深居内陆, 远离海洋, 海拔多为1 100-1 300 m, 日照时数为 3 037.80-4 793.01小时, 年降水量为270-395 mm (王林和等, 2011, 2014), 集中于7-9月(此3个月的降水占全年的60%-75%) (冯玉静, 2015), 气温的日和年较差大.故臭柏极易受到强光照、干旱和低温的单一或多重胁迫.臭柏对光抑制的防御能力在维持其在该地区生存和生长上具重大意义, 但目前光抑制生理生态机制方面的实验证据很少(师生波等, 2007; 张有福等, 2010; 张树斌等, 2016).毛乌素沙地中的臭柏实生苗在乌柳(Salix cheilophila)灌丛下生长, 幼龄时处于遮阴保护状态, 光照较弱. 随着其不断生长, 臭柏逐渐脱离乌柳的荫蔽直至完全暴露于强光之下, 形成纯片灌林, 而当初保护臭柏幼苗的“保姆植物”乌柳衰竭死亡(Ishii et al., 2006; 张国盛等, 2006; 赵顺等, 2014; 黄秋娴等, 2015).笔者在毛乌素沙地也观察到了这一现象, 并由此推测臭柏在完成其天然更新的过程中, 不仅经历了由遮阴到强光的光照变化, 而且经历了由暖湿到干燥的水热条件变化.其必然要对光和水热胁迫做出响应, 启动光抑制防御机制.有研究表明, 成年臭柏在干旱胁迫下通过启动叶绿素循环和叶黄素循环来防止光合机构被破坏(李玉灵等, 2009).然而, 臭柏幼苗如何调控自身的生理机能以逐渐适应强光、干旱和不同的温度环境尚不明确.尤其对光合器官中各类色素的协同调控机制还知之甚少.为此, 本研究结合Fv/Fm, 比较了3年生臭柏实生幼苗在不同光照和水分条件下的叶绿素及叶黄素循环的季节变化, 试图从叶绿素及叶黄素各组分的变化中揭示臭柏实生苗对光及水分胁迫的色素转换响应机制, 为明确臭柏实生苗更新过程中的光响应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并为臭柏种质资源保护和干旱造林技术提供参考. ...

1
2016

... 臭柏(Sabina vulgaris)又名砂地柏、天山圆柏, 隶属柏科圆柏属, 匍匐灌木, 适应性强、生态功能好且医药价值高(李晨阳等, 2015; Zhang et al., 2016).天然臭柏群落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华北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在内蒙古毛乌素沙地植物群落中, 臭柏是唯一的天然常绿针叶灌木.它不但具有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 还有增加毛乌素沙地绿色景观的作用(赵顺等, 2014).毛乌素沙地地处中纬度北温带, 深居内陆, 远离海洋, 海拔多为1 100-1 300 m, 日照时数为 3 037.80-4 793.01小时, 年降水量为270-395 mm (王林和等, 2011, 2014), 集中于7-9月(此3个月的降水占全年的60%-75%) (冯玉静, 2015), 气温的日和年较差大.故臭柏极易受到强光照、干旱和低温的单一或多重胁迫.臭柏对光抑制的防御能力在维持其在该地区生存和生长上具重大意义, 但目前光抑制生理生态机制方面的实验证据很少(师生波等, 2007; 张有福等, 2010; 张树斌等, 2016).毛乌素沙地中的臭柏实生苗在乌柳(Salix cheilophila)灌丛下生长, 幼龄时处于遮阴保护状态, 光照较弱. 随着其不断生长, 臭柏逐渐脱离乌柳的荫蔽直至完全暴露于强光之下, 形成纯片灌林, 而当初保护臭柏幼苗的“保姆植物”乌柳衰竭死亡(Ishii et al., 2006; 张国盛等, 2006; 赵顺等, 2014; 黄秋娴等, 2015).笔者在毛乌素沙地也观察到了这一现象, 并由此推测臭柏在完成其天然更新的过程中, 不仅经历了由遮阴到强光的光照变化, 而且经历了由暖湿到干燥的水热条件变化.其必然要对光和水热胁迫做出响应, 启动光抑制防御机制.有研究表明, 成年臭柏在干旱胁迫下通过启动叶绿素循环和叶黄素循环来防止光合机构被破坏(李玉灵等, 2009).然而, 臭柏幼苗如何调控自身的生理机能以逐渐适应强光、干旱和不同的温度环境尚不明确.尤其对光合器官中各类色素的协同调控机制还知之甚少.为此, 本研究结合Fv/Fm, 比较了3年生臭柏实生幼苗在不同光照和水分条件下的叶绿素及叶黄素循环的季节变化, 试图从叶绿素及叶黄素各组分的变化中揭示臭柏实生苗对光及水分胁迫的色素转换响应机制, 为明确臭柏实生苗更新过程中的光响应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并为臭柏种质资源保护和干旱造林技术提供参考. ...



相关话题/植物 环境 生理 生态 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