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ffects of different management methods on carbo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contents and their stoichiometric ratios in tea plants
Xiao-Lei YIN1, Xu-Yang LIU1, Qiang JIN1, Xian-De LI2, Shao-Ying LIN1, Xiang YANG1, Wei-Qi WANG,1,*, Yong-Xun ZHANG21Institute of Geography,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007, China 2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Development,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 China
Abstract Aims The content of carbon (C), nitrogen (N) and phosphorus (P) in different plant organs and their stoichiometric characteristics can reflect the nutrient allocation and balance within the plant. In this paper, the response of C, N and P in different organs of tea plants to three management modes was investigated by field experiment. The purpose was to explore 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 N and P contents and their stoichiometric ratios in roots, stems and leaves of tea plant and its allometric growth relationship under different management modes. Methods We set up three different management modes in Tieguanyin tea plantations in Anxi, Fujian: routine management mode (M1), intercropping mode (M2) and modern technology mode (M3). In this paper, we investigated C, N, and P contents in the roots, stems, and leaves and their stoichiometric characteristics, nutrient variations and the allometric relationships of tea plants under different management modes. Important finding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 and P contents in roots, stems and leaves of tea plants under M2 and M3 management mod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under M1 management mode, bu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for the C contents; the order of C:N, C:P and N:P ratios in roots, stems and leaves of tea plants was M1 > M2 > M3. The contents of C, N, and P varied significantly among different organs of tea plants.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variation sources, the management mode factors showed significant impacts on the content variation of all the three elements. The allometric relationships of N and P in roots, stems and leaves (N-P1.7456, p< 0.01; N-P1.0987, p< 0.01; N-P1.1993, p< 0.01) suggested that the nutrient requirements of different organs were similar. Soil pH and bulk density were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C:N, C:P and N:P, while soil water content and salinity had great impacts on C content in roots and leaves of tea plants. In general, intercropping, as well as modern drip irrigation and fertilizer management technology, can improve the nutrient absorption efficiency of tea plants, and have positive effects on solving the problem of soil nutrient imbalance. Keywords:organ;ecological stoichiometry;source of variation;allometric relationship;tea plantation
PDF (1880KB)元数据多维度评价相关文章导出EndNote|Ris|Bibtex收藏本文 引用本文 尹晓雷, 刘旭阳, 金强, 李先德, 林少颖, 阳祥, 王维奇, 张永勋. 不同管理模式对茶树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影响. 植物生态学报, 2021, 45(7): 749-759. DOI: 10.17521/cjpe.2021.0071 YIN Xiao-Lei, LIU Xu-Yang, JIN Qiang, LI Xian-De, LIN Shao-Ying, YANG Xiang, WANG Wei-Qi, ZHANG Yong-Xun. Effects of different management methods on carbo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contents and their stoichiometric ratios in tea plants.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2021, 45(7): 749-759. DOI: 10.17521/cjpe.2021.0071
碳(C)、氮(N)、磷(P)是植物生长中最基本的营养元素, 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能够表征植物的生长状况以及对养分的利用效率(Gren & Weih, 2012; Zhang et al., 2013)。C、N、P元素的生态化学计量学已经成为研究各种生态系统植物营养元素的分配情况以及判定植物生长限定性因素的一种有效手段。例如根、茎、叶器官的C:N和C:P能够表征植物吸收营养物质所能够同化C的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植物对养分的利用效率(Sun et al., 2015); 植物N:P可以作为反映植物受氮或磷限制的指标, 能够表征土壤对植物的养分供应状况(von Oheimb et al., 2010)。植物营养元素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特征的变化代表着植物对外部环境的响应, C、N、P的变异特征以及异速生长关系代表外部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程度(Ma et al., 2016)。异速生长是植物体内两种不同属性随生长变化的规律, 植物对元素的吸收、分配可以通过异速生长关系来反映, 可以表征植物在不同生境中的计量限制策略(Niklas et al., 2005)。因此系统地探究植物不同器官关于C、N、P的变异规律可以更好地揭示植物对于养分施加的响应过程。目前对于植物生态化学计量学多集中于森林生态系统(Yang et al., 2019; Shi et al., 2021)、湿地生态系统(Li et al., 2017), 以及常规稻田生态系统等(金强等, 2020), 但是对于茶园等特殊的经济作物器官的生态化学计量比研究较少。同时和其他经济作物相比, 茶树有着旺盛的代谢过程, 对养分的需求较大(刘美雅等, 2015)。因此通过探究不同器官的元素含量及其计量比可为我们判断茶树的养分需求现状, 也可以为我们的茶园管理提供依据。
在农业生态系统中, 植物不同器官中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受到外部环境因子的影响, 例如水肥管理(Zhou et al., 2016)、土壤结构特征(Asseng et al., 2001; Lu et al., 2012)、群落差异(Heuck & Spohn, 2016)等。茶树作为常见的农业经济作物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 不同的管理模式会造成茶园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 进而导致植物器官养分特征的改变(孙立涛等, 2011)。近年来, 我国的茶园管理模式集中于传统种植、间作套种以及现代化大规模种植等, 同时茶园生态系统普遍存在土壤酸化以及富营养化等问题(Asseng et al., 2001), 因此探索适合作物生长与养分充分利用的茶园管理模式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关于间作套种模式、滴灌等现代措施对茶树C、N、P含量及计量比特征的影响研究较少, 因此探究人工调控优化下的茶树对养分的利用效率以及养分的分配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Table 1 表1 表1不同管理模式茶树碳(C)、氮(N)、磷(P)含量和比值间的变异系数(CV, %) Table 1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CV, %) of carbon (C), nitrogen (N) and phosphorus (P) contents and the stoichiometry of tea plants under different management modes
Fig. 4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carbon (C), nitrogen (N), phosphorus (P) contents and their stoichiometric ratios in different tea plant organs. M1, routine management mode; M2, intercropping mode; M3, modern technology mode. BD, soil bulk density; SWC, soil saturated water content; TC, soil total C content; TN, soil total N content; TP, soil total P content; WC, soil water content.
Fig. 5Comprehensive correlation between carbon (C), nitrogen (N), phosphorus (P) contents and their stoichiometry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under three management modes. M1, routine management mode; M2, intercropping mode; M3, modern technology mode. BD, soil bulk density; SWC, soil saturated water content; TC, soil total C content; TN, soil total N content; TP, soil total P content; WC, soil water content.
3 讨论
3.1 不同管理模式下茶树C、N、P含量特征
植物不同器官营养元素含量以及营养元素在不同器官的分配受到生长条件和自身结构特征的制约, 人类活动以及温度降水等外源性影响因素也会对其产生影响(Ma et al., 2016; Zhang et al., 2020a)。在本研究中, 茶园人工干扰强烈的M2、M3管理模式茶树根、茎、叶N、P含量均高于M1管理模式, 3种管理模式下的C含量差异性不明显。M2管理模式为传统人工间作套种模式, 间作套种可以充分利用不同植物的间种优势, 能够更加平衡茶树与其他作物对养分的吸收, 进而提高茶树对营养元素的利用效率 (Deng et al., 2013; Mortimer et al., 2015)。另一方面, 不同作物之间能够相互利用植物根系分解的土壤养分, 进而提高作物对土壤养分的转化效率(Gitari et al., 2018)。本研究中间作套种的作物为柿子树、桃树等大型果树, 可以提供一个适度遮阴的效果, 有研究表明, 茶树的间作套种有效降低了茶园的光照强度, 提高了茶园的大气相对湿度, 而适度遮阴也有利于茶树对氮的吸收(Ku et al., 2010; Deng et al., 2013)。
Fig. 6Conceptual model of nutrient characteristics of tea plant under three management modes. M1, routine management mode; M2, intercropping mode; M3, modern technology mode.
3.2 不同管理模式下茶树根茎叶C、N、P计量比特征
植物器官中C、N、P含量以及计量比能够作为衡量植物营养元素限制的指标, 可以反映植物的养分利用效率以及生长速率(Wang & Moore, 2014; Luo et al., 2020)。此外, 植物根、茎、叶器官中的养分含量分配特征受到土壤养分及环境因素的影响(He et al., 2015; Ma et al., 2019a), 因此不同施肥模式, 不同群落特征对植物养分的吸收存在显著影响。本研究发现, 3种管理模式下茶树根、茎、叶C:N、C:P、N:P均表现为M1 > M2 > M3, 表明M1管理模式下茶树对P的利用效率较低, 在缺少P时, 茶树中往往C、N等养分的吸收也会发生变化(林郑和等, 2009)。尽管不同管理模式之间C:N、C:P、N:P差异较大, 但相同处理之间不同器官元素计量比仍保持相对一致的变化特征(图2)。这是因为根据“动态平衡理论”, 植物能够通过调控自身养分的分配特征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最终植物体总体C、N、P计量比能够保持一个动态平衡特征(Koojiman, 1995; Ma et al., 2019b)。在植物不同器官C、N、P计量比特征研究方面, 有研究发现根、茎、叶的C:N和C:P 能够表征植物吸收营养物质所能够同化C的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植物对养分的利用效率(Tessier & Raynal, 2003)。在本研究中, 不同管理模式下茶树根、茎、叶C:N、C:P均表现为M1 > M2 > M3, 说明了间作套种以及现代化管理模式能够增强茶树对C的同化能力, 进而增加茶树不同器官的生物量。有研究表明作物在土壤养分含量合适的情况下往往存在较高的养分利用效率, 在养分供应大于植物所能达到的最大吸收量时, 会造成植物养分利用效率的降低(Sardans et al., 2012)。本实验证实, M2、M3管理模式下茶树不同器官N、P含量均大于M1管理模式, 因此从另一方面说明, 间作套种以及滴灌等现代技术能够促进植物对养分的吸收。结果还表明, 土壤pH和容重是影响C:N、C:P、N:P的重要因素, 人工干扰可能会导致茶园土壤pH和容重发生改变, 从而对养分含量计量比产生影响。植物N:P可以作为反映植物受N或P限制的指标, 能够表征土壤对植物的养分供应状况(von Oheimb et al., 2010; Yan & Lu, 2020)。在本研究中, M1管理模式茶树N:P高于其他处理, 表明在M1管理模式中茶树生长可能更多地受到P的限制, 结果也表明M1管理模式的茶树不同器官P的含量较低, 我们的结论进一步验证了P是茶树生长的关键限制元素之一。
3.3 不同管理模式下茶树根茎叶C、N、P变异来源及异速生长特征
在植物生长中, 植物为了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自身生长的需求会将营养元素按照一个特定的比例分配给不同器官, 最终形成一个与外部环境和自身生长特性相匹配的元素分配规律(Han et al., 2005)。在本研究中, 3种管理模式、管理模式和器官相互作用均对茶树C、N、P分配产生了显著影响, 表明茶树生长过程中对养分的吸收及分配的差异受到管理模式的影响, M2、M3管理模式能够显著提升茶树根、茎、叶对养分的吸收量。在M3管理模式中, 水肥以及现代化喷灌施水等措施可以将肥料直达茶树的根部, 以减少养分的流失, 进而可以减少土壤的养分过剩等问题。有研究表明, 植物根、茎、叶养分的异速比例关系是生长环境因素的影响所导致的(Leishman et al., 2007; Liu et al., 2010)。在本研究中, 根茎叶N-P (N-P1.7456, p < 0.01; N-P1.0987, p < 0.01; N-P1.1993, p < 0.01)的显著异速生长关系证明茶树不同器官的养分需求存在相似性。而C-N、C-P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异速生长关系, 这可能是因为茶树生长更多地受到N和P的限制。
AssengS, TurnerNC, KeatingBA (2001). Analysis of water- and nitrogen-use efficiency of wheat in a Mediterranean climate , 233, 127-143. DOI:10.1023/A:1010381602223URL [本文引用: 2]
DengWW, FeiY, WangS, WanXC, ZhangZZ, HuXY (2013). Effect of shade treatment on theanine biosynthesis in Camellia sinensis seedlings , 71, 295-299. DOI:10.1007/s10725-013-9828-1URL [本文引用: 2]
GitariHI, KaranjaNN, GacheneCKK, KamauS, SharmaK, Schulte-GeldermannE (2018). Nitrogen and phosphorous uptake by potato (Solanum tuberosum L.) and their use efficiency under potato-legume intercropping systems , 222, 78-84. DOI:10.1016/j.fcr.2018.03.019URL [本文引用: 1]
GracianoC, GuiamétJJ, GoyaJF (2005). Impact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fertilization on drought responses in Eucalyptus grandis seedlings , 212, 40-49. DOI:10.1016/j.foreco.2005.02.057URL [本文引用: 1]
GrenGI, WeihM (2012). Plant stoichiometry at different scales: element concentration patterns reflect environment more than genotype , 194, 944-952. DOI:10.1111/nph.2012.194.issue-4URL [本文引用: 1]
HanWX, FangJY, GuoDL, ZhangY (2005). Lea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stoichiometry across 753 terrestrial plant species in China , 168, 377-385. DOI:10.1111/nph.2005.168.issue-2URL [本文引用: 1]
HeMZ, ZhangK, TanHJ, HuR, SuJQ, WangJ, HuangL, ZhangYF, LiXR (2015). Nutrient levels within leaves, stems, and roots of the xeric species Reaumuria soongorica in relation to geographical, climatic, and soil conditions , 5, 1494-1503. DOI:10.1002/ece3.2015.5.issue-7URL [本文引用: 1]
HeuckC, SpohnM (2016). Carbo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net mineralization in organic horizons of temperate forests: stoichiometry and relations to organic matter quality , 131, 229-242. DOI:10.1007/s10533-016-0276-7URL [本文引用: 1]
JinQ, AnWL, LiuXY, ChenXX, LinSY, WangWQ (2020). Effects of simulated acid rain on carbon, nitrogen, phosphorus contents and the ecological stoichiometry of rice leaves in Fuzhou rice fields along the river , 40, 3085-3095. [本文引用: 1]
KuKM, ChoiJN, KimJ, KimJK, YooLG, LeeSJ, HongYS, LeeCH (2010). Metabolomics analysis reveals the compositional differences of shade grown tea (Camellia sinensis L.) , 58, 418-426. DOI:10.1021/jf902929hURL [本文引用: 1]
LeishmanMR, HaslehurstT, AresA, BaruchZ (2007). Leaf trait relationships of native and invasive plants: community- and global-scale comparisons , 176, 635-643. DOI:10.1111/nph.2007.176.issue-3URL [本文引用: 1]
LiF, GaoH, ZhuLL, XieYH, YangGS, HuC, ChenXS, DengZM (2017). Foliar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stoichiometry of three wetland plants distributed along an elevation gradient in Dongting Lake, China , 7, 2820. DOI: 10.1038/s41598-017-03126-9. URL [本文引用: 1]
LinZH, ChenLS, ChenRB, PengA (2009). Effects of phosphorus deficiency on nutrient absorption of young tea bushes , 29, 295-300. [本文引用: 1]
LiuFD, YangWJ, ZhangM, LiuYH, ZhengJW, WangWJ, ZhangST, WangZS, AnSQ (2010). Does strategy of resource acquisition in tropical woody species vary with life form, leaf texture, and canopy gradient , 129, 1093-1108. DOI:10.1007/s10342-010-0394-zURL [本文引用: 1]
LiuMY, YiXY, ShiYZ, MaLF, RuanJY (2015). Research progress of soil properties in tea gardens and the absorption and translocation mechanisms of nutrients and other elements in tea plant , 35, 110-120. [本文引用: 1]
LuWX, ZhangHJ, ChengJH, WuYH, WangHY, LiJQ, WangW (2012). Effect of a hedgerow agroforestry system on the soil properties of sloping cultivated lands in the Three- Gorges area in China , 10, 1368-1375. [本文引用: 1]
LuoXZ, HouEQ, ChenJQ, LiJ, ZhangLL, ZangXW, WenDZ (2020). Dynamics of carbo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stocks and stoichiometry resulting from conversion of primary broadleaf forest to plantation and secondary forest in subtropical China , 193, 104606. DOI: 10.1016/j.catena.2020.104606. URL [本文引用: 1]
MaR, FangY, AnS (2016). Ecological stoichiometry of carbon, nitrogen, phosphorus and C:N:P in shoots and litter of plants in grassland in Yunwu Mountain , 53, 1170-1180. [本文引用: 2]
MaW, LiJ, JimohSO, ZhangY, GuoF, DingY, LiX, HouX (2019a). Stoichiometric ratios support plant adaption to grazing moderated by soil nutrients and root enzymes , 7, e7047. DOI: 10.7717/peerj.7047.eCollection2019. URL [本文引用: 1]
MaXX, HongJT, WangXD (2019b). C:N:P stoichiometry of perennial herbs’ organs in the alpine steppe of the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 16, 2039-2047. DOI:10.1007/s11629-018-5299-1URL [本文引用: 1]
MöllerM, WeatherheadEK (2007). Evaluating drip irrigation in commercial tea production in Tanzania , 21, 17-34. DOI:10.1007/s10795-006-9016-9URL [本文引用: 1]
MortimerPE, GuiH, XuJ, ZhangC, BarriosE, HydeKD (2015). Alder trees enhance crop productivity and soil microbial biomass in tea plantations , 96, 25-32. DOI:10.1016/j.apsoil.2015.05.012URL [本文引用: 1]
NiklasKJ, OwensT, ReichPB, CobbED (2005). Nitrogen/ phosphorus leaf stoichiometry and the scaling of plant growth , 8, 636-642. DOI:10.1111/ele.2008.8.issue-6URL [本文引用: 1]
SardansJ, Rivas-UbachA, PeñuelasJ (2012). The elemental stoichiometry of aquatic and terrestrial ecosystems and its relationships with organismic lifestyle and ecosystem structure and function: a review and perspectives , 111, 1-39. DOI:10.1007/s10533-011-9640-9URL [本文引用: 1]
ShiLJ, LiQK, FuXL, KouL, DaiXQ, WangHM (2021). Foliar, root and rhizospheric soil C:N:P stoichiometries of overstory and understory species in subtropical plantations , 198, 105020. DOI: 10.1016/j.catena.2020.105020. URL [本文引用: 1]
ShuiW, ChenYP, SuZA, FanSS (2017). Agricultural ecosystem services function value evaluat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specialized tea planting: a case study in Anxi, Fujian Province , 37, 3311-3326. [本文引用: 1]
SunLT, WangY, DingZT (2011). Effects of ground surface mulching in tea garden on soil water and nutrient dynamics and tea plant growth , 22, 2291-2296. [本文引用: 2]
SunX, YuK, ShugartHH, WangG (2015). Species richness loss after nutrient addition as affected by N:C ratios and phytohormone GA3 contents in an alpine meadow community , 9, 201-211. DOI:10.1093/jpe/rtv037URL [本文引用: 1]
TangH, WuJY, LiJL, WuLR, TangJC (2013).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drip irrigated fertilization on tea yields, quality and soil nutrient effect , 33, 85-90. [本文引用: 1]
TessierJT, RaynalDJ (2003). Use of nitrogen to phosphorus ratios in plant tissue as an indicator of nutrient limitation and nitrogen saturation , 40, 523-534. DOI:10.1046/j.1365-2664.2003.00820.xURL [本文引用: 1]
vonOheimb G, PowerSA, FalkK, FriedrichU, MohamedA, KrugA, BoschatzkeN, HärdtleW (2010). N:P ratio and the nature of nutrient limitation in Calluna-dominated heathlands , 13, 317-327. DOI:10.1007/s10021-010-9320-yURL [本文引用: 2]
WangHB, WangYH, ZhangQ, LinSX, ZhangQX, YeJH, DingL, LinS, HeHB (2020). Construction of the microbial protein metabolism map of tea rhizosphere soil in acidified plantations , 50, 849-865. DOI:10.1360/SSV-2020-0008URL [本文引用: 1]
YanY, LuXY (2020). Are N, P, and N:P stoichiometry limiting grazing exclusion effects on vegetation biomass and biodiversity in alpine grassland , 24, e01315. DOI: 10.1016/j.gecco.2020.e01315. URL [本文引用: 1]
YangDX, SongL, JinGZ (2019). The soil C:N:P stoichiometry is more sensitive than the leaf C:N:P stoichiometry to nitrogen addition: a four-year nitrogen addition experiment in a Pinus koraiensis plantation , 442, 183-198. DOI:10.1007/s11104-019-04165-zURL [本文引用: 1]
ZengY, YiXY, LiYS, MaLF, RuanJY, TangQ (2016). The effect of nitrogen fertilization on biomass and nutrient storage in the fibrous roots of tea plants (Camellia sinensis) during summer and autumn , 36, 411-419. DOI:10.1016/j.chnaes.2016.09.004URL [本文引用: 1]
ZhangJ, HeN, LiuC, XuL, ChenZ, LiY, WangR, YuG, SunW, XiaoC, ChenHYH, ReichPB (2020a). Variation and evolution of C:N ratio among different organs enable plants to adapt to N-limited environments , 26, 2534-2543. DOI:10.1111/gcb.v26.4URL [本文引用: 1]
ZhangQH, SairebieliK, ZhaoMM, SunXH, WangW, YuXN, DuN, GuoWH (2020b). Nutrients have a different impact on the salt tolerance of two coexisting suaeda species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 40, 2811-2823. DOI:10.1007/s13157-020-01382-6URL [本文引用: 1]
ZhangYF, FangXM, ChenFS, ZongYY, GuHJ, HuXF (2017). Influence of simulated acid rain o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contents and their stoichiometric ratios of tea organs in a red soil region, China , 28, 1309-1316. DOI:10.13287/j.1001-9332.201704.019PMID:29741329 [本文引用: 2] A 25-year-old tea plantation in a typical red soil region was selected for an in situ simulated acid rain experiment treated by pH 4.5, 3.5, 2.5 and water (control, CK). Roots with different functions, leaves and twigs with different ages were collected to measure nitrogen (N) and phosphorus (P) contents in the third year after simulated acid rain treatment. The N/P and acid rain sensitivity coefficient of tea plant organs were also calculat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with the increase of acid rain intensity, the soil pH, NO-N and available P decreased, while the absorption root N content increased.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the N content in absorption root was increased by 32.9% under the treatment of pH 2.5. The P content in storage root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with enhanced acid rain intensity, and the acid rain treatment significantly enhanced N/P of absorption root. Young and mature leaf N, P contents were not sensitive to different intensities of acid rain, but the mature leaf N/P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under pH 3.5 treatment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The effects of acid rain treatments differed with tea twig age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low intensity acid treatment (pH 4.5)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young twig N content and N/P, whil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old twig N content and N/P were observed among four acid rain treatments. Acid rain sensitivity coefficients of absorption root, young leaf and twig N contents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storage root, old leaf and twig, respectively. And the storage root and leaf P had higher acid rain sensitivity coefficient than other tea organs. In sum, tea organs N content was sensitive to acid rain treatment, and moderate acid rain could increase young organ N content and N/P, and change the cycle and balance of N and P in tea plantation. [ 张宇飞, 方向民, 陈伏生, 宗莹莹, 顾菡娇, 胡小飞 (2017). 模拟酸雨对红壤区茶树器官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 , 28, 1309-1316.] PMID:29741329 [本文引用: 2]
ZhangZS, SongXL, LuXG, XueZS (2013). Ecological stoichiometry of carbo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estuarine wetland soils: influences of vegetation coverage, plant communities, geomorphology, and seawalls , 13, 1043-1051. DOI:10.1007/s11368-013-0693-3URL [本文引用: 1]
ZhouGW, ZhangW, MaLJ, GuoHJ, MinW, LiQ, LiaoN, HouZN (2016). Effects of saline water irrigation and N application rate on NH3 volatilization and N use efficiency in a drip-irrigated cotton field , 227, 103. DOI: 10.1007/s11270-016-2806-2. [本文引用: 1]
Analysis of water- and nitrogen-use efficiency of wheat in a Mediterranean climate 2 2001
... 在农业生态系统中, 植物不同器官中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受到外部环境因子的影响, 例如水肥管理(Zhou et al., 2016)、土壤结构特征(Asseng et al., 2001; Lu et al., 2012)、群落差异(Heuck & Spohn, 2016)等.茶树作为常见的农业经济作物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 不同的管理模式会造成茶园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 进而导致植物器官养分特征的改变(孙立涛等, 2011).近年来, 我国的茶园管理模式集中于传统种植、间作套种以及现代化大规模种植等, 同时茶园生态系统普遍存在土壤酸化以及富营养化等问题(Asseng et al., 2001), 因此探索适合作物生长与养分充分利用的茶园管理模式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关于间作套种模式、滴灌等现代措施对茶树C、N、P含量及计量比特征的影响研究较少, 因此探究人工调控优化下的茶树对养分的利用效率以及养分的分配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
Plant stoichiometry at different scales: element concentration patterns reflect environment more than genotype 1 2012
... 碳(C)、氮(N)、磷(P)是植物生长中最基本的营养元素, 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能够表征植物的生长状况以及对养分的利用效率(Gren & Weih, 2012; Zhang et al., 2013).C、N、P元素的生态化学计量学已经成为研究各种生态系统植物营养元素的分配情况以及判定植物生长限定性因素的一种有效手段.例如根、茎、叶器官的C:N和C:P能够表征植物吸收营养物质所能够同化C的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植物对养分的利用效率(Sun et al., 2015); 植物N:P可以作为反映植物受氮或磷限制的指标, 能够表征土壤对植物的养分供应状况(von Oheimb et al., 2010).植物营养元素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特征的变化代表着植物对外部环境的响应, C、N、P的变异特征以及异速生长关系代表外部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程度(Ma et al., 2016).异速生长是植物体内两种不同属性随生长变化的规律, 植物对元素的吸收、分配可以通过异速生长关系来反映, 可以表征植物在不同生境中的计量限制策略(Niklas et al., 2005).因此系统地探究植物不同器官关于C、N、P的变异规律可以更好地揭示植物对于养分施加的响应过程.目前对于植物生态化学计量学多集中于森林生态系统(Yang et al., 2019; Shi et al., 2021)、湿地生态系统(Li et al., 2017), 以及常规稻田生态系统等(金强等, 2020), 但是对于茶园等特殊的经济作物器官的生态化学计量比研究较少.同时和其他经济作物相比, 茶树有着旺盛的代谢过程, 对养分的需求较大(刘美雅等, 2015).因此通过探究不同器官的元素含量及其计量比可为我们判断茶树的养分需求现状, 也可以为我们的茶园管理提供依据. ...
Lea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stoichiometry across 753 terrestrial plant species in China 1 2005
... 在植物生长中, 植物为了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自身生长的需求会将营养元素按照一个特定的比例分配给不同器官, 最终形成一个与外部环境和自身生长特性相匹配的元素分配规律(Han et al., 2005).在本研究中, 3种管理模式、管理模式和器官相互作用均对茶树C、N、P分配产生了显著影响, 表明茶树生长过程中对养分的吸收及分配的差异受到管理模式的影响, M2、M3管理模式能够显著提升茶树根、茎、叶对养分的吸收量.在M3管理模式中, 水肥以及现代化喷灌施水等措施可以将肥料直达茶树的根部, 以减少养分的流失, 进而可以减少土壤的养分过剩等问题.有研究表明, 植物根、茎、叶养分的异速比例关系是生长环境因素的影响所导致的(Leishman et al., 2007; Liu et al., 2010).在本研究中, 根茎叶N-P (N-P1.7456, p < 0.01; N-P1.0987, p < 0.01; N-P1.1993, p < 0.01)的显著异速生长关系证明茶树不同器官的养分需求存在相似性.而C-N、C-P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异速生长关系, 这可能是因为茶树生长更多地受到N和P的限制. ...
Nutrient levels within leaves, stems, and roots of the xeric species Reaumuria soongorica in relation to geographical, climatic, and soil conditions 1 2015
... 植物器官中C、N、P含量以及计量比能够作为衡量植物营养元素限制的指标, 可以反映植物的养分利用效率以及生长速率(Wang & Moore, 2014; Luo et al., 2020).此外, 植物根、茎、叶器官中的养分含量分配特征受到土壤养分及环境因素的影响(He et al., 2015; Ma et al., 2019a), 因此不同施肥模式, 不同群落特征对植物养分的吸收存在显著影响.本研究发现, 3种管理模式下茶树根、茎、叶C:N、C:P、N:P均表现为M1 > M2 > M3, 表明M1管理模式下茶树对P的利用效率较低, 在缺少P时, 茶树中往往C、N等养分的吸收也会发生变化(林郑和等, 2009).尽管不同管理模式之间C:N、C:P、N:P差异较大, 但相同处理之间不同器官元素计量比仍保持相对一致的变化特征(图2).这是因为根据“动态平衡理论”, 植物能够通过调控自身养分的分配特征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最终植物体总体C、N、P计量比能够保持一个动态平衡特征(Koojiman, 1995; Ma et al., 2019b).在植物不同器官C、N、P计量比特征研究方面, 有研究发现根、茎、叶的C:N和C:P 能够表征植物吸收营养物质所能够同化C的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植物对养分的利用效率(Tessier & Raynal, 2003).在本研究中, 不同管理模式下茶树根、茎、叶C:N、C:P均表现为M1 > M2 > M3, 说明了间作套种以及现代化管理模式能够增强茶树对C的同化能力, 进而增加茶树不同器官的生物量.有研究表明作物在土壤养分含量合适的情况下往往存在较高的养分利用效率, 在养分供应大于植物所能达到的最大吸收量时, 会造成植物养分利用效率的降低(Sardans et al., 2012).本实验证实, M2、M3管理模式下茶树不同器官N、P含量均大于M1管理模式, 因此从另一方面说明, 间作套种以及滴灌等现代技术能够促进植物对养分的吸收.结果还表明, 土壤pH和容重是影响C:N、C:P、N:P的重要因素, 人工干扰可能会导致茶园土壤pH和容重发生改变, 从而对养分含量计量比产生影响.植物N:P可以作为反映植物受N或P限制的指标, 能够表征土壤对植物的养分供应状况(von Oheimb et al., 2010; Yan & Lu, 2020).在本研究中, M1管理模式茶树N:P高于其他处理, 表明在M1管理模式中茶树生长可能更多地受到P的限制, 结果也表明M1管理模式的茶树不同器官P的含量较低, 我们的结论进一步验证了P是茶树生长的关键限制元素之一. ...
Carbo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net mineralization in organic horizons of temperate forests: stoichiometry and relations to organic matter quality 1 2016
... 在农业生态系统中, 植物不同器官中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受到外部环境因子的影响, 例如水肥管理(Zhou et al., 2016)、土壤结构特征(Asseng et al., 2001; Lu et al., 2012)、群落差异(Heuck & Spohn, 2016)等.茶树作为常见的农业经济作物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 不同的管理模式会造成茶园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 进而导致植物器官养分特征的改变(孙立涛等, 2011).近年来, 我国的茶园管理模式集中于传统种植、间作套种以及现代化大规模种植等, 同时茶园生态系统普遍存在土壤酸化以及富营养化等问题(Asseng et al., 2001), 因此探索适合作物生长与养分充分利用的茶园管理模式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关于间作套种模式、滴灌等现代措施对茶树C、N、P含量及计量比特征的影响研究较少, 因此探究人工调控优化下的茶树对养分的利用效率以及养分的分配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
模拟酸雨对福州沿江稻田水稻叶片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 1 2020
... 碳(C)、氮(N)、磷(P)是植物生长中最基本的营养元素, 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能够表征植物的生长状况以及对养分的利用效率(Gren & Weih, 2012; Zhang et al., 2013).C、N、P元素的生态化学计量学已经成为研究各种生态系统植物营养元素的分配情况以及判定植物生长限定性因素的一种有效手段.例如根、茎、叶器官的C:N和C:P能够表征植物吸收营养物质所能够同化C的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植物对养分的利用效率(Sun et al., 2015); 植物N:P可以作为反映植物受氮或磷限制的指标, 能够表征土壤对植物的养分供应状况(von Oheimb et al., 2010).植物营养元素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特征的变化代表着植物对外部环境的响应, C、N、P的变异特征以及异速生长关系代表外部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程度(Ma et al., 2016).异速生长是植物体内两种不同属性随生长变化的规律, 植物对元素的吸收、分配可以通过异速生长关系来反映, 可以表征植物在不同生境中的计量限制策略(Niklas et al., 2005).因此系统地探究植物不同器官关于C、N、P的变异规律可以更好地揭示植物对于养分施加的响应过程.目前对于植物生态化学计量学多集中于森林生态系统(Yang et al., 2019; Shi et al., 2021)、湿地生态系统(Li et al., 2017), 以及常规稻田生态系统等(金强等, 2020), 但是对于茶园等特殊的经济作物器官的生态化学计量比研究较少.同时和其他经济作物相比, 茶树有着旺盛的代谢过程, 对养分的需求较大(刘美雅等, 2015).因此通过探究不同器官的元素含量及其计量比可为我们判断茶树的养分需求现状, 也可以为我们的茶园管理提供依据. ...
模拟酸雨对福州沿江稻田水稻叶片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 1 2020
... 碳(C)、氮(N)、磷(P)是植物生长中最基本的营养元素, 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能够表征植物的生长状况以及对养分的利用效率(Gren & Weih, 2012; Zhang et al., 2013).C、N、P元素的生态化学计量学已经成为研究各种生态系统植物营养元素的分配情况以及判定植物生长限定性因素的一种有效手段.例如根、茎、叶器官的C:N和C:P能够表征植物吸收营养物质所能够同化C的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植物对养分的利用效率(Sun et al., 2015); 植物N:P可以作为反映植物受氮或磷限制的指标, 能够表征土壤对植物的养分供应状况(von Oheimb et al., 2010).植物营养元素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特征的变化代表着植物对外部环境的响应, C、N、P的变异特征以及异速生长关系代表外部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程度(Ma et al., 2016).异速生长是植物体内两种不同属性随生长变化的规律, 植物对元素的吸收、分配可以通过异速生长关系来反映, 可以表征植物在不同生境中的计量限制策略(Niklas et al., 2005).因此系统地探究植物不同器官关于C、N、P的变异规律可以更好地揭示植物对于养分施加的响应过程.目前对于植物生态化学计量学多集中于森林生态系统(Yang et al., 2019; Shi et al., 2021)、湿地生态系统(Li et al., 2017), 以及常规稻田生态系统等(金强等, 2020), 但是对于茶园等特殊的经济作物器官的生态化学计量比研究较少.同时和其他经济作物相比, 茶树有着旺盛的代谢过程, 对养分的需求较大(刘美雅等, 2015).因此通过探究不同器官的元素含量及其计量比可为我们判断茶树的养分需求现状, 也可以为我们的茶园管理提供依据. ...
The stoichiometry of animal energetics 1 1995
... 植物器官中C、N、P含量以及计量比能够作为衡量植物营养元素限制的指标, 可以反映植物的养分利用效率以及生长速率(Wang & Moore, 2014; Luo et al., 2020).此外, 植物根、茎、叶器官中的养分含量分配特征受到土壤养分及环境因素的影响(He et al., 2015; Ma et al., 2019a), 因此不同施肥模式, 不同群落特征对植物养分的吸收存在显著影响.本研究发现, 3种管理模式下茶树根、茎、叶C:N、C:P、N:P均表现为M1 > M2 > M3, 表明M1管理模式下茶树对P的利用效率较低, 在缺少P时, 茶树中往往C、N等养分的吸收也会发生变化(林郑和等, 2009).尽管不同管理模式之间C:N、C:P、N:P差异较大, 但相同处理之间不同器官元素计量比仍保持相对一致的变化特征(图2).这是因为根据“动态平衡理论”, 植物能够通过调控自身养分的分配特征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最终植物体总体C、N、P计量比能够保持一个动态平衡特征(Koojiman, 1995; Ma et al., 2019b).在植物不同器官C、N、P计量比特征研究方面, 有研究发现根、茎、叶的C:N和C:P 能够表征植物吸收营养物质所能够同化C的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植物对养分的利用效率(Tessier & Raynal, 2003).在本研究中, 不同管理模式下茶树根、茎、叶C:N、C:P均表现为M1 > M2 > M3, 说明了间作套种以及现代化管理模式能够增强茶树对C的同化能力, 进而增加茶树不同器官的生物量.有研究表明作物在土壤养分含量合适的情况下往往存在较高的养分利用效率, 在养分供应大于植物所能达到的最大吸收量时, 会造成植物养分利用效率的降低(Sardans et al., 2012).本实验证实, M2、M3管理模式下茶树不同器官N、P含量均大于M1管理模式, 因此从另一方面说明, 间作套种以及滴灌等现代技术能够促进植物对养分的吸收.结果还表明, 土壤pH和容重是影响C:N、C:P、N:P的重要因素, 人工干扰可能会导致茶园土壤pH和容重发生改变, 从而对养分含量计量比产生影响.植物N:P可以作为反映植物受N或P限制的指标, 能够表征土壤对植物的养分供应状况(von Oheimb et al., 2010; Yan & Lu, 2020).在本研究中, M1管理模式茶树N:P高于其他处理, 表明在M1管理模式中茶树生长可能更多地受到P的限制, 结果也表明M1管理模式的茶树不同器官P的含量较低, 我们的结论进一步验证了P是茶树生长的关键限制元素之一. ...
Metabolomics analysis reveals the compositional differences of shade grown tea (Camellia sinensis L.) 1 2010
... 植物不同器官营养元素含量以及营养元素在不同器官的分配受到生长条件和自身结构特征的制约, 人类活动以及温度降水等外源性影响因素也会对其产生影响(Ma et al., 2016; Zhang et al., 2020a).在本研究中, 茶园人工干扰强烈的M2、M3管理模式茶树根、茎、叶N、P含量均高于M1管理模式, 3种管理模式下的C含量差异性不明显.M2管理模式为传统人工间作套种模式, 间作套种可以充分利用不同植物的间种优势, 能够更加平衡茶树与其他作物对养分的吸收, 进而提高茶树对营养元素的利用效率 (Deng et al., 2013; Mortimer et al., 2015).另一方面, 不同作物之间能够相互利用植物根系分解的土壤养分, 进而提高作物对土壤养分的转化效率(Gitari et al., 2018).本研究中间作套种的作物为柿子树、桃树等大型果树, 可以提供一个适度遮阴的效果, 有研究表明, 茶树的间作套种有效降低了茶园的光照强度, 提高了茶园的大气相对湿度, 而适度遮阴也有利于茶树对氮的吸收(Ku et al., 2010; Deng et al., 2013). ...
Leaf trait relationships of native and invasive plants: community- and global-scale comparisons 1 2007
... 在植物生长中, 植物为了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自身生长的需求会将营养元素按照一个特定的比例分配给不同器官, 最终形成一个与外部环境和自身生长特性相匹配的元素分配规律(Han et al., 2005).在本研究中, 3种管理模式、管理模式和器官相互作用均对茶树C、N、P分配产生了显著影响, 表明茶树生长过程中对养分的吸收及分配的差异受到管理模式的影响, M2、M3管理模式能够显著提升茶树根、茎、叶对养分的吸收量.在M3管理模式中, 水肥以及现代化喷灌施水等措施可以将肥料直达茶树的根部, 以减少养分的流失, 进而可以减少土壤的养分过剩等问题.有研究表明, 植物根、茎、叶养分的异速比例关系是生长环境因素的影响所导致的(Leishman et al., 2007; Liu et al., 2010).在本研究中, 根茎叶N-P (N-P1.7456, p < 0.01; N-P1.0987, p < 0.01; N-P1.1993, p < 0.01)的显著异速生长关系证明茶树不同器官的养分需求存在相似性.而C-N、C-P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异速生长关系, 这可能是因为茶树生长更多地受到N和P的限制. ...
Foliar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stoichiometry of three wetland plants distributed along an elevation gradient in Dongting Lake, China 1 2017
... 碳(C)、氮(N)、磷(P)是植物生长中最基本的营养元素, 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能够表征植物的生长状况以及对养分的利用效率(Gren & Weih, 2012; Zhang et al., 2013).C、N、P元素的生态化学计量学已经成为研究各种生态系统植物营养元素的分配情况以及判定植物生长限定性因素的一种有效手段.例如根、茎、叶器官的C:N和C:P能够表征植物吸收营养物质所能够同化C的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植物对养分的利用效率(Sun et al., 2015); 植物N:P可以作为反映植物受氮或磷限制的指标, 能够表征土壤对植物的养分供应状况(von Oheimb et al., 2010).植物营养元素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特征的变化代表着植物对外部环境的响应, C、N、P的变异特征以及异速生长关系代表外部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程度(Ma et al., 2016).异速生长是植物体内两种不同属性随生长变化的规律, 植物对元素的吸收、分配可以通过异速生长关系来反映, 可以表征植物在不同生境中的计量限制策略(Niklas et al., 2005).因此系统地探究植物不同器官关于C、N、P的变异规律可以更好地揭示植物对于养分施加的响应过程.目前对于植物生态化学计量学多集中于森林生态系统(Yang et al., 2019; Shi et al., 2021)、湿地生态系统(Li et al., 2017), 以及常规稻田生态系统等(金强等, 2020), 但是对于茶园等特殊的经济作物器官的生态化学计量比研究较少.同时和其他经济作物相比, 茶树有着旺盛的代谢过程, 对养分的需求较大(刘美雅等, 2015).因此通过探究不同器官的元素含量及其计量比可为我们判断茶树的养分需求现状, 也可以为我们的茶园管理提供依据. ...
缺磷对茶树幼苗养分吸收的影响 1 2009
... 植物器官中C、N、P含量以及计量比能够作为衡量植物营养元素限制的指标, 可以反映植物的养分利用效率以及生长速率(Wang & Moore, 2014; Luo et al., 2020).此外, 植物根、茎、叶器官中的养分含量分配特征受到土壤养分及环境因素的影响(He et al., 2015; Ma et al., 2019a), 因此不同施肥模式, 不同群落特征对植物养分的吸收存在显著影响.本研究发现, 3种管理模式下茶树根、茎、叶C:N、C:P、N:P均表现为M1 > M2 > M3, 表明M1管理模式下茶树对P的利用效率较低, 在缺少P时, 茶树中往往C、N等养分的吸收也会发生变化(林郑和等, 2009).尽管不同管理模式之间C:N、C:P、N:P差异较大, 但相同处理之间不同器官元素计量比仍保持相对一致的变化特征(图2).这是因为根据“动态平衡理论”, 植物能够通过调控自身养分的分配特征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最终植物体总体C、N、P计量比能够保持一个动态平衡特征(Koojiman, 1995; Ma et al., 2019b).在植物不同器官C、N、P计量比特征研究方面, 有研究发现根、茎、叶的C:N和C:P 能够表征植物吸收营养物质所能够同化C的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植物对养分的利用效率(Tessier & Raynal, 2003).在本研究中, 不同管理模式下茶树根、茎、叶C:N、C:P均表现为M1 > M2 > M3, 说明了间作套种以及现代化管理模式能够增强茶树对C的同化能力, 进而增加茶树不同器官的生物量.有研究表明作物在土壤养分含量合适的情况下往往存在较高的养分利用效率, 在养分供应大于植物所能达到的最大吸收量时, 会造成植物养分利用效率的降低(Sardans et al., 2012).本实验证实, M2、M3管理模式下茶树不同器官N、P含量均大于M1管理模式, 因此从另一方面说明, 间作套种以及滴灌等现代技术能够促进植物对养分的吸收.结果还表明, 土壤pH和容重是影响C:N、C:P、N:P的重要因素, 人工干扰可能会导致茶园土壤pH和容重发生改变, 从而对养分含量计量比产生影响.植物N:P可以作为反映植物受N或P限制的指标, 能够表征土壤对植物的养分供应状况(von Oheimb et al., 2010; Yan & Lu, 2020).在本研究中, M1管理模式茶树N:P高于其他处理, 表明在M1管理模式中茶树生长可能更多地受到P的限制, 结果也表明M1管理模式的茶树不同器官P的含量较低, 我们的结论进一步验证了P是茶树生长的关键限制元素之一. ...
缺磷对茶树幼苗养分吸收的影响 1 2009
... 植物器官中C、N、P含量以及计量比能够作为衡量植物营养元素限制的指标, 可以反映植物的养分利用效率以及生长速率(Wang & Moore, 2014; Luo et al., 2020).此外, 植物根、茎、叶器官中的养分含量分配特征受到土壤养分及环境因素的影响(He et al., 2015; Ma et al., 2019a), 因此不同施肥模式, 不同群落特征对植物养分的吸收存在显著影响.本研究发现, 3种管理模式下茶树根、茎、叶C:N、C:P、N:P均表现为M1 > M2 > M3, 表明M1管理模式下茶树对P的利用效率较低, 在缺少P时, 茶树中往往C、N等养分的吸收也会发生变化(林郑和等, 2009).尽管不同管理模式之间C:N、C:P、N:P差异较大, 但相同处理之间不同器官元素计量比仍保持相对一致的变化特征(图2).这是因为根据“动态平衡理论”, 植物能够通过调控自身养分的分配特征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最终植物体总体C、N、P计量比能够保持一个动态平衡特征(Koojiman, 1995; Ma et al., 2019b).在植物不同器官C、N、P计量比特征研究方面, 有研究发现根、茎、叶的C:N和C:P 能够表征植物吸收营养物质所能够同化C的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植物对养分的利用效率(Tessier & Raynal, 2003).在本研究中, 不同管理模式下茶树根、茎、叶C:N、C:P均表现为M1 > M2 > M3, 说明了间作套种以及现代化管理模式能够增强茶树对C的同化能力, 进而增加茶树不同器官的生物量.有研究表明作物在土壤养分含量合适的情况下往往存在较高的养分利用效率, 在养分供应大于植物所能达到的最大吸收量时, 会造成植物养分利用效率的降低(Sardans et al., 2012).本实验证实, M2、M3管理模式下茶树不同器官N、P含量均大于M1管理模式, 因此从另一方面说明, 间作套种以及滴灌等现代技术能够促进植物对养分的吸收.结果还表明, 土壤pH和容重是影响C:N、C:P、N:P的重要因素, 人工干扰可能会导致茶园土壤pH和容重发生改变, 从而对养分含量计量比产生影响.植物N:P可以作为反映植物受N或P限制的指标, 能够表征土壤对植物的养分供应状况(von Oheimb et al., 2010; Yan & Lu, 2020).在本研究中, M1管理模式茶树N:P高于其他处理, 表明在M1管理模式中茶树生长可能更多地受到P的限制, 结果也表明M1管理模式的茶树不同器官P的含量较低, 我们的结论进一步验证了P是茶树生长的关键限制元素之一. ...
Does strategy of resource acquisition in tropical woody species vary with life form, leaf texture, and canopy gradient 1 2010
... 在植物生长中, 植物为了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自身生长的需求会将营养元素按照一个特定的比例分配给不同器官, 最终形成一个与外部环境和自身生长特性相匹配的元素分配规律(Han et al., 2005).在本研究中, 3种管理模式、管理模式和器官相互作用均对茶树C、N、P分配产生了显著影响, 表明茶树生长过程中对养分的吸收及分配的差异受到管理模式的影响, M2、M3管理模式能够显著提升茶树根、茎、叶对养分的吸收量.在M3管理模式中, 水肥以及现代化喷灌施水等措施可以将肥料直达茶树的根部, 以减少养分的流失, 进而可以减少土壤的养分过剩等问题.有研究表明, 植物根、茎、叶养分的异速比例关系是生长环境因素的影响所导致的(Leishman et al., 2007; Liu et al., 2010).在本研究中, 根茎叶N-P (N-P1.7456, p < 0.01; N-P1.0987, p < 0.01; N-P1.1993, p < 0.01)的显著异速生长关系证明茶树不同器官的养分需求存在相似性.而C-N、C-P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异速生长关系, 这可能是因为茶树生长更多地受到N和P的限制. ...
茶园土壤性状及茶树营养元素吸收、转运机制研究进展 1 2015
... 碳(C)、氮(N)、磷(P)是植物生长中最基本的营养元素, 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能够表征植物的生长状况以及对养分的利用效率(Gren & Weih, 2012; Zhang et al., 2013).C、N、P元素的生态化学计量学已经成为研究各种生态系统植物营养元素的分配情况以及判定植物生长限定性因素的一种有效手段.例如根、茎、叶器官的C:N和C:P能够表征植物吸收营养物质所能够同化C的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植物对养分的利用效率(Sun et al., 2015); 植物N:P可以作为反映植物受氮或磷限制的指标, 能够表征土壤对植物的养分供应状况(von Oheimb et al., 2010).植物营养元素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特征的变化代表着植物对外部环境的响应, C、N、P的变异特征以及异速生长关系代表外部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程度(Ma et al., 2016).异速生长是植物体内两种不同属性随生长变化的规律, 植物对元素的吸收、分配可以通过异速生长关系来反映, 可以表征植物在不同生境中的计量限制策略(Niklas et al., 2005).因此系统地探究植物不同器官关于C、N、P的变异规律可以更好地揭示植物对于养分施加的响应过程.目前对于植物生态化学计量学多集中于森林生态系统(Yang et al., 2019; Shi et al., 2021)、湿地生态系统(Li et al., 2017), 以及常规稻田生态系统等(金强等, 2020), 但是对于茶园等特殊的经济作物器官的生态化学计量比研究较少.同时和其他经济作物相比, 茶树有着旺盛的代谢过程, 对养分的需求较大(刘美雅等, 2015).因此通过探究不同器官的元素含量及其计量比可为我们判断茶树的养分需求现状, 也可以为我们的茶园管理提供依据. ...
茶园土壤性状及茶树营养元素吸收、转运机制研究进展 1 2015
... 碳(C)、氮(N)、磷(P)是植物生长中最基本的营养元素, 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能够表征植物的生长状况以及对养分的利用效率(Gren & Weih, 2012; Zhang et al., 2013).C、N、P元素的生态化学计量学已经成为研究各种生态系统植物营养元素的分配情况以及判定植物生长限定性因素的一种有效手段.例如根、茎、叶器官的C:N和C:P能够表征植物吸收营养物质所能够同化C的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植物对养分的利用效率(Sun et al., 2015); 植物N:P可以作为反映植物受氮或磷限制的指标, 能够表征土壤对植物的养分供应状况(von Oheimb et al., 2010).植物营养元素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特征的变化代表着植物对外部环境的响应, C、N、P的变异特征以及异速生长关系代表外部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程度(Ma et al., 2016).异速生长是植物体内两种不同属性随生长变化的规律, 植物对元素的吸收、分配可以通过异速生长关系来反映, 可以表征植物在不同生境中的计量限制策略(Niklas et al., 2005).因此系统地探究植物不同器官关于C、N、P的变异规律可以更好地揭示植物对于养分施加的响应过程.目前对于植物生态化学计量学多集中于森林生态系统(Yang et al., 2019; Shi et al., 2021)、湿地生态系统(Li et al., 2017), 以及常规稻田生态系统等(金强等, 2020), 但是对于茶园等特殊的经济作物器官的生态化学计量比研究较少.同时和其他经济作物相比, 茶树有着旺盛的代谢过程, 对养分的需求较大(刘美雅等, 2015).因此通过探究不同器官的元素含量及其计量比可为我们判断茶树的养分需求现状, 也可以为我们的茶园管理提供依据. ...
1 1999
... 茶树根、茎、叶器官全碳(TC)、全氮(TN)含量采用CHNOS元素分析仪(Vario EL III, Elemental, Hanau, Germany)测定; 植物各器官全磷(TP)则采用硫酸-高氯酸消解, 使用连续流动分析仪(SAN++, Skalar, Breda, the Netherlands)测定含量.土壤含水量采用恒温(70 ℃)温度烘干法测定, 土壤容重采用环刀法测定(鲁如坤, 1999), 土壤盐度用电导仪测定.土壤pH采用水土质量比为2.5:1, 振荡30 min, 静置30 min后用pH计测定. ...
1 1999
... 茶树根、茎、叶器官全碳(TC)、全氮(TN)含量采用CHNOS元素分析仪(Vario EL III, Elemental, Hanau, Germany)测定; 植物各器官全磷(TP)则采用硫酸-高氯酸消解, 使用连续流动分析仪(SAN++, Skalar, Breda, the Netherlands)测定含量.土壤含水量采用恒温(70 ℃)温度烘干法测定, 土壤容重采用环刀法测定(鲁如坤, 1999), 土壤盐度用电导仪测定.土壤pH采用水土质量比为2.5:1, 振荡30 min, 静置30 min后用pH计测定. ...
Effect of a hedgerow agroforestry system on the soil properties of sloping cultivated lands in the Three- Gorges area in China 1 2012
... 在农业生态系统中, 植物不同器官中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受到外部环境因子的影响, 例如水肥管理(Zhou et al., 2016)、土壤结构特征(Asseng et al., 2001; Lu et al., 2012)、群落差异(Heuck & Spohn, 2016)等.茶树作为常见的农业经济作物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 不同的管理模式会造成茶园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 进而导致植物器官养分特征的改变(孙立涛等, 2011).近年来, 我国的茶园管理模式集中于传统种植、间作套种以及现代化大规模种植等, 同时茶园生态系统普遍存在土壤酸化以及富营养化等问题(Asseng et al., 2001), 因此探索适合作物生长与养分充分利用的茶园管理模式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关于间作套种模式、滴灌等现代措施对茶树C、N、P含量及计量比特征的影响研究较少, 因此探究人工调控优化下的茶树对养分的利用效率以及养分的分配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
Dynamics of carbo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stocks and stoichiometry resulting from conversion of primary broadleaf forest to plantation and secondary forest in subtropical China 1 2020
... 植物器官中C、N、P含量以及计量比能够作为衡量植物营养元素限制的指标, 可以反映植物的养分利用效率以及生长速率(Wang & Moore, 2014; Luo et al., 2020).此外, 植物根、茎、叶器官中的养分含量分配特征受到土壤养分及环境因素的影响(He et al., 2015; Ma et al., 2019a), 因此不同施肥模式, 不同群落特征对植物养分的吸收存在显著影响.本研究发现, 3种管理模式下茶树根、茎、叶C:N、C:P、N:P均表现为M1 > M2 > M3, 表明M1管理模式下茶树对P的利用效率较低, 在缺少P时, 茶树中往往C、N等养分的吸收也会发生变化(林郑和等, 2009).尽管不同管理模式之间C:N、C:P、N:P差异较大, 但相同处理之间不同器官元素计量比仍保持相对一致的变化特征(图2).这是因为根据“动态平衡理论”, 植物能够通过调控自身养分的分配特征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最终植物体总体C、N、P计量比能够保持一个动态平衡特征(Koojiman, 1995; Ma et al., 2019b).在植物不同器官C、N、P计量比特征研究方面, 有研究发现根、茎、叶的C:N和C:P 能够表征植物吸收营养物质所能够同化C的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植物对养分的利用效率(Tessier & Raynal, 2003).在本研究中, 不同管理模式下茶树根、茎、叶C:N、C:P均表现为M1 > M2 > M3, 说明了间作套种以及现代化管理模式能够增强茶树对C的同化能力, 进而增加茶树不同器官的生物量.有研究表明作物在土壤养分含量合适的情况下往往存在较高的养分利用效率, 在养分供应大于植物所能达到的最大吸收量时, 会造成植物养分利用效率的降低(Sardans et al., 2012).本实验证实, M2、M3管理模式下茶树不同器官N、P含量均大于M1管理模式, 因此从另一方面说明, 间作套种以及滴灌等现代技术能够促进植物对养分的吸收.结果还表明, 土壤pH和容重是影响C:N、C:P、N:P的重要因素, 人工干扰可能会导致茶园土壤pH和容重发生改变, 从而对养分含量计量比产生影响.植物N:P可以作为反映植物受N或P限制的指标, 能够表征土壤对植物的养分供应状况(von Oheimb et al., 2010; Yan & Lu, 2020).在本研究中, M1管理模式茶树N:P高于其他处理, 表明在M1管理模式中茶树生长可能更多地受到P的限制, 结果也表明M1管理模式的茶树不同器官P的含量较低, 我们的结论进一步验证了P是茶树生长的关键限制元素之一. ...
Ecological stoichiometry of carbon, nitrogen, phosphorus and C:N:P in shoots and litter of plants in grassland in Yunwu Mountain 2 2016
... 碳(C)、氮(N)、磷(P)是植物生长中最基本的营养元素, 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能够表征植物的生长状况以及对养分的利用效率(Gren & Weih, 2012; Zhang et al., 2013).C、N、P元素的生态化学计量学已经成为研究各种生态系统植物营养元素的分配情况以及判定植物生长限定性因素的一种有效手段.例如根、茎、叶器官的C:N和C:P能够表征植物吸收营养物质所能够同化C的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植物对养分的利用效率(Sun et al., 2015); 植物N:P可以作为反映植物受氮或磷限制的指标, 能够表征土壤对植物的养分供应状况(von Oheimb et al., 2010).植物营养元素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特征的变化代表着植物对外部环境的响应, C、N、P的变异特征以及异速生长关系代表外部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程度(Ma et al., 2016).异速生长是植物体内两种不同属性随生长变化的规律, 植物对元素的吸收、分配可以通过异速生长关系来反映, 可以表征植物在不同生境中的计量限制策略(Niklas et al., 2005).因此系统地探究植物不同器官关于C、N、P的变异规律可以更好地揭示植物对于养分施加的响应过程.目前对于植物生态化学计量学多集中于森林生态系统(Yang et al., 2019; Shi et al., 2021)、湿地生态系统(Li et al., 2017), 以及常规稻田生态系统等(金强等, 2020), 但是对于茶园等特殊的经济作物器官的生态化学计量比研究较少.同时和其他经济作物相比, 茶树有着旺盛的代谢过程, 对养分的需求较大(刘美雅等, 2015).因此通过探究不同器官的元素含量及其计量比可为我们判断茶树的养分需求现状, 也可以为我们的茶园管理提供依据. ...
... 植物不同器官营养元素含量以及营养元素在不同器官的分配受到生长条件和自身结构特征的制约, 人类活动以及温度降水等外源性影响因素也会对其产生影响(Ma et al., 2016; Zhang et al., 2020a).在本研究中, 茶园人工干扰强烈的M2、M3管理模式茶树根、茎、叶N、P含量均高于M1管理模式, 3种管理模式下的C含量差异性不明显.M2管理模式为传统人工间作套种模式, 间作套种可以充分利用不同植物的间种优势, 能够更加平衡茶树与其他作物对养分的吸收, 进而提高茶树对营养元素的利用效率 (Deng et al., 2013; Mortimer et al., 2015).另一方面, 不同作物之间能够相互利用植物根系分解的土壤养分, 进而提高作物对土壤养分的转化效率(Gitari et al., 2018).本研究中间作套种的作物为柿子树、桃树等大型果树, 可以提供一个适度遮阴的效果, 有研究表明, 茶树的间作套种有效降低了茶园的光照强度, 提高了茶园的大气相对湿度, 而适度遮阴也有利于茶树对氮的吸收(Ku et al., 2010; Deng et al., 2013). ...
Stoichiometric ratios support plant adaption to grazing moderated by soil nutrients and root enzymes 1 2019a
... 植物器官中C、N、P含量以及计量比能够作为衡量植物营养元素限制的指标, 可以反映植物的养分利用效率以及生长速率(Wang & Moore, 2014; Luo et al., 2020).此外, 植物根、茎、叶器官中的养分含量分配特征受到土壤养分及环境因素的影响(He et al., 2015; Ma et al., 2019a), 因此不同施肥模式, 不同群落特征对植物养分的吸收存在显著影响.本研究发现, 3种管理模式下茶树根、茎、叶C:N、C:P、N:P均表现为M1 > M2 > M3, 表明M1管理模式下茶树对P的利用效率较低, 在缺少P时, 茶树中往往C、N等养分的吸收也会发生变化(林郑和等, 2009).尽管不同管理模式之间C:N、C:P、N:P差异较大, 但相同处理之间不同器官元素计量比仍保持相对一致的变化特征(图2).这是因为根据“动态平衡理论”, 植物能够通过调控自身养分的分配特征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最终植物体总体C、N、P计量比能够保持一个动态平衡特征(Koojiman, 1995; Ma et al., 2019b).在植物不同器官C、N、P计量比特征研究方面, 有研究发现根、茎、叶的C:N和C:P 能够表征植物吸收营养物质所能够同化C的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植物对养分的利用效率(Tessier & Raynal, 2003).在本研究中, 不同管理模式下茶树根、茎、叶C:N、C:P均表现为M1 > M2 > M3, 说明了间作套种以及现代化管理模式能够增强茶树对C的同化能力, 进而增加茶树不同器官的生物量.有研究表明作物在土壤养分含量合适的情况下往往存在较高的养分利用效率, 在养分供应大于植物所能达到的最大吸收量时, 会造成植物养分利用效率的降低(Sardans et al., 2012).本实验证实, M2、M3管理模式下茶树不同器官N、P含量均大于M1管理模式, 因此从另一方面说明, 间作套种以及滴灌等现代技术能够促进植物对养分的吸收.结果还表明, 土壤pH和容重是影响C:N、C:P、N:P的重要因素, 人工干扰可能会导致茶园土壤pH和容重发生改变, 从而对养分含量计量比产生影响.植物N:P可以作为反映植物受N或P限制的指标, 能够表征土壤对植物的养分供应状况(von Oheimb et al., 2010; Yan & Lu, 2020).在本研究中, M1管理模式茶树N:P高于其他处理, 表明在M1管理模式中茶树生长可能更多地受到P的限制, 结果也表明M1管理模式的茶树不同器官P的含量较低, 我们的结论进一步验证了P是茶树生长的关键限制元素之一. ...
C:N:P stoichiometry of perennial herbs’ organs in the alpine steppe of the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1 2019b
... 植物器官中C、N、P含量以及计量比能够作为衡量植物营养元素限制的指标, 可以反映植物的养分利用效率以及生长速率(Wang & Moore, 2014; Luo et al., 2020).此外, 植物根、茎、叶器官中的养分含量分配特征受到土壤养分及环境因素的影响(He et al., 2015; Ma et al., 2019a), 因此不同施肥模式, 不同群落特征对植物养分的吸收存在显著影响.本研究发现, 3种管理模式下茶树根、茎、叶C:N、C:P、N:P均表现为M1 > M2 > M3, 表明M1管理模式下茶树对P的利用效率较低, 在缺少P时, 茶树中往往C、N等养分的吸收也会发生变化(林郑和等, 2009).尽管不同管理模式之间C:N、C:P、N:P差异较大, 但相同处理之间不同器官元素计量比仍保持相对一致的变化特征(图2).这是因为根据“动态平衡理论”, 植物能够通过调控自身养分的分配特征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最终植物体总体C、N、P计量比能够保持一个动态平衡特征(Koojiman, 1995; Ma et al., 2019b).在植物不同器官C、N、P计量比特征研究方面, 有研究发现根、茎、叶的C:N和C:P 能够表征植物吸收营养物质所能够同化C的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植物对养分的利用效率(Tessier & Raynal, 2003).在本研究中, 不同管理模式下茶树根、茎、叶C:N、C:P均表现为M1 > M2 > M3, 说明了间作套种以及现代化管理模式能够增强茶树对C的同化能力, 进而增加茶树不同器官的生物量.有研究表明作物在土壤养分含量合适的情况下往往存在较高的养分利用效率, 在养分供应大于植物所能达到的最大吸收量时, 会造成植物养分利用效率的降低(Sardans et al., 2012).本实验证实, M2、M3管理模式下茶树不同器官N、P含量均大于M1管理模式, 因此从另一方面说明, 间作套种以及滴灌等现代技术能够促进植物对养分的吸收.结果还表明, 土壤pH和容重是影响C:N、C:P、N:P的重要因素, 人工干扰可能会导致茶园土壤pH和容重发生改变, 从而对养分含量计量比产生影响.植物N:P可以作为反映植物受N或P限制的指标, 能够表征土壤对植物的养分供应状况(von Oheimb et al., 2010; Yan & Lu, 2020).在本研究中, M1管理模式茶树N:P高于其他处理, 表明在M1管理模式中茶树生长可能更多地受到P的限制, 结果也表明M1管理模式的茶树不同器官P的含量较低, 我们的结论进一步验证了P是茶树生长的关键限制元素之一. ...
Evaluating drip irrigation in commercial tea production in Tanzania 1 2007
Alder trees enhance crop productivity and soil microbial biomass in tea plantations 1 2015
... 植物不同器官营养元素含量以及营养元素在不同器官的分配受到生长条件和自身结构特征的制约, 人类活动以及温度降水等外源性影响因素也会对其产生影响(Ma et al., 2016; Zhang et al., 2020a).在本研究中, 茶园人工干扰强烈的M2、M3管理模式茶树根、茎、叶N、P含量均高于M1管理模式, 3种管理模式下的C含量差异性不明显.M2管理模式为传统人工间作套种模式, 间作套种可以充分利用不同植物的间种优势, 能够更加平衡茶树与其他作物对养分的吸收, 进而提高茶树对营养元素的利用效率 (Deng et al., 2013; Mortimer et al., 2015).另一方面, 不同作物之间能够相互利用植物根系分解的土壤养分, 进而提高作物对土壤养分的转化效率(Gitari et al., 2018).本研究中间作套种的作物为柿子树、桃树等大型果树, 可以提供一个适度遮阴的效果, 有研究表明, 茶树的间作套种有效降低了茶园的光照强度, 提高了茶园的大气相对湿度, 而适度遮阴也有利于茶树对氮的吸收(Ku et al., 2010; Deng et al., 2013). ...
Nitrogen/ phosphorus leaf stoichiometry and the scaling of plant growth 1 2005
... 碳(C)、氮(N)、磷(P)是植物生长中最基本的营养元素, 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能够表征植物的生长状况以及对养分的利用效率(Gren & Weih, 2012; Zhang et al., 2013).C、N、P元素的生态化学计量学已经成为研究各种生态系统植物营养元素的分配情况以及判定植物生长限定性因素的一种有效手段.例如根、茎、叶器官的C:N和C:P能够表征植物吸收营养物质所能够同化C的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植物对养分的利用效率(Sun et al., 2015); 植物N:P可以作为反映植物受氮或磷限制的指标, 能够表征土壤对植物的养分供应状况(von Oheimb et al., 2010).植物营养元素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特征的变化代表着植物对外部环境的响应, C、N、P的变异特征以及异速生长关系代表外部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程度(Ma et al., 2016).异速生长是植物体内两种不同属性随生长变化的规律, 植物对元素的吸收、分配可以通过异速生长关系来反映, 可以表征植物在不同生境中的计量限制策略(Niklas et al., 2005).因此系统地探究植物不同器官关于C、N、P的变异规律可以更好地揭示植物对于养分施加的响应过程.目前对于植物生态化学计量学多集中于森林生态系统(Yang et al., 2019; Shi et al., 2021)、湿地生态系统(Li et al., 2017), 以及常规稻田生态系统等(金强等, 2020), 但是对于茶园等特殊的经济作物器官的生态化学计量比研究较少.同时和其他经济作物相比, 茶树有着旺盛的代谢过程, 对养分的需求较大(刘美雅等, 2015).因此通过探究不同器官的元素含量及其计量比可为我们判断茶树的养分需求现状, 也可以为我们的茶园管理提供依据. ...
The elemental stoichiometry of aquatic and terrestrial ecosystems and its relationships with organismic lifestyle and ecosystem structure and function: a review and perspectives 1 2012
... 植物器官中C、N、P含量以及计量比能够作为衡量植物营养元素限制的指标, 可以反映植物的养分利用效率以及生长速率(Wang & Moore, 2014; Luo et al., 2020).此外, 植物根、茎、叶器官中的养分含量分配特征受到土壤养分及环境因素的影响(He et al., 2015; Ma et al., 2019a), 因此不同施肥模式, 不同群落特征对植物养分的吸收存在显著影响.本研究发现, 3种管理模式下茶树根、茎、叶C:N、C:P、N:P均表现为M1 > M2 > M3, 表明M1管理模式下茶树对P的利用效率较低, 在缺少P时, 茶树中往往C、N等养分的吸收也会发生变化(林郑和等, 2009).尽管不同管理模式之间C:N、C:P、N:P差异较大, 但相同处理之间不同器官元素计量比仍保持相对一致的变化特征(图2).这是因为根据“动态平衡理论”, 植物能够通过调控自身养分的分配特征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最终植物体总体C、N、P计量比能够保持一个动态平衡特征(Koojiman, 1995; Ma et al., 2019b).在植物不同器官C、N、P计量比特征研究方面, 有研究发现根、茎、叶的C:N和C:P 能够表征植物吸收营养物质所能够同化C的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植物对养分的利用效率(Tessier & Raynal, 2003).在本研究中, 不同管理模式下茶树根、茎、叶C:N、C:P均表现为M1 > M2 > M3, 说明了间作套种以及现代化管理模式能够增强茶树对C的同化能力, 进而增加茶树不同器官的生物量.有研究表明作物在土壤养分含量合适的情况下往往存在较高的养分利用效率, 在养分供应大于植物所能达到的最大吸收量时, 会造成植物养分利用效率的降低(Sardans et al., 2012).本实验证实, M2、M3管理模式下茶树不同器官N、P含量均大于M1管理模式, 因此从另一方面说明, 间作套种以及滴灌等现代技术能够促进植物对养分的吸收.结果还表明, 土壤pH和容重是影响C:N、C:P、N:P的重要因素, 人工干扰可能会导致茶园土壤pH和容重发生改变, 从而对养分含量计量比产生影响.植物N:P可以作为反映植物受N或P限制的指标, 能够表征土壤对植物的养分供应状况(von Oheimb et al., 2010; Yan & Lu, 2020).在本研究中, M1管理模式茶树N:P高于其他处理, 表明在M1管理模式中茶树生长可能更多地受到P的限制, 结果也表明M1管理模式的茶树不同器官P的含量较低, 我们的结论进一步验证了P是茶树生长的关键限制元素之一. ...
Foliar, root and rhizospheric soil C:N:P stoichiometries of overstory and understory species in subtropical plantations 1 2021
... 碳(C)、氮(N)、磷(P)是植物生长中最基本的营养元素, 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能够表征植物的生长状况以及对养分的利用效率(Gren & Weih, 2012; Zhang et al., 2013).C、N、P元素的生态化学计量学已经成为研究各种生态系统植物营养元素的分配情况以及判定植物生长限定性因素的一种有效手段.例如根、茎、叶器官的C:N和C:P能够表征植物吸收营养物质所能够同化C的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植物对养分的利用效率(Sun et al., 2015); 植物N:P可以作为反映植物受氮或磷限制的指标, 能够表征土壤对植物的养分供应状况(von Oheimb et al., 2010).植物营养元素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特征的变化代表着植物对外部环境的响应, C、N、P的变异特征以及异速生长关系代表外部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程度(Ma et al., 2016).异速生长是植物体内两种不同属性随生长变化的规律, 植物对元素的吸收、分配可以通过异速生长关系来反映, 可以表征植物在不同生境中的计量限制策略(Niklas et al., 2005).因此系统地探究植物不同器官关于C、N、P的变异规律可以更好地揭示植物对于养分施加的响应过程.目前对于植物生态化学计量学多集中于森林生态系统(Yang et al., 2019; Shi et al., 2021)、湿地生态系统(Li et al., 2017), 以及常规稻田生态系统等(金强等, 2020), 但是对于茶园等特殊的经济作物器官的生态化学计量比研究较少.同时和其他经济作物相比, 茶树有着旺盛的代谢过程, 对养分的需求较大(刘美雅等, 2015).因此通过探究不同器官的元素含量及其计量比可为我们判断茶树的养分需求现状, 也可以为我们的茶园管理提供依据. ...
Are N, P, and N:P stoichiometry limiting grazing exclusion effects on vegetation biomass and biodiversity in alpine grassland 1 2020
... 植物器官中C、N、P含量以及计量比能够作为衡量植物营养元素限制的指标, 可以反映植物的养分利用效率以及生长速率(Wang & Moore, 2014; Luo et al., 2020).此外, 植物根、茎、叶器官中的养分含量分配特征受到土壤养分及环境因素的影响(He et al., 2015; Ma et al., 2019a), 因此不同施肥模式, 不同群落特征对植物养分的吸收存在显著影响.本研究发现, 3种管理模式下茶树根、茎、叶C:N、C:P、N:P均表现为M1 > M2 > M3, 表明M1管理模式下茶树对P的利用效率较低, 在缺少P时, 茶树中往往C、N等养分的吸收也会发生变化(林郑和等, 2009).尽管不同管理模式之间C:N、C:P、N:P差异较大, 但相同处理之间不同器官元素计量比仍保持相对一致的变化特征(图2).这是因为根据“动态平衡理论”, 植物能够通过调控自身养分的分配特征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最终植物体总体C、N、P计量比能够保持一个动态平衡特征(Koojiman, 1995; Ma et al., 2019b).在植物不同器官C、N、P计量比特征研究方面, 有研究发现根、茎、叶的C:N和C:P 能够表征植物吸收营养物质所能够同化C的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植物对养分的利用效率(Tessier & Raynal, 2003).在本研究中, 不同管理模式下茶树根、茎、叶C:N、C:P均表现为M1 > M2 > M3, 说明了间作套种以及现代化管理模式能够增强茶树对C的同化能力, 进而增加茶树不同器官的生物量.有研究表明作物在土壤养分含量合适的情况下往往存在较高的养分利用效率, 在养分供应大于植物所能达到的最大吸收量时, 会造成植物养分利用效率的降低(Sardans et al., 2012).本实验证实, M2、M3管理模式下茶树不同器官N、P含量均大于M1管理模式, 因此从另一方面说明, 间作套种以及滴灌等现代技术能够促进植物对养分的吸收.结果还表明, 土壤pH和容重是影响C:N、C:P、N:P的重要因素, 人工干扰可能会导致茶园土壤pH和容重发生改变, 从而对养分含量计量比产生影响.植物N:P可以作为反映植物受N或P限制的指标, 能够表征土壤对植物的养分供应状况(von Oheimb et al., 2010; Yan & Lu, 2020).在本研究中, M1管理模式茶树N:P高于其他处理, 表明在M1管理模式中茶树生长可能更多地受到P的限制, 结果也表明M1管理模式的茶树不同器官P的含量较低, 我们的结论进一步验证了P是茶树生长的关键限制元素之一. ...
The soil C:N:P stoichiometry is more sensitive than the leaf C:N:P stoichiometry to nitrogen addition: a four-year nitrogen addition experiment in a Pinus koraiensis plantation 1 2019
... 碳(C)、氮(N)、磷(P)是植物生长中最基本的营养元素, 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能够表征植物的生长状况以及对养分的利用效率(Gren & Weih, 2012; Zhang et al., 2013).C、N、P元素的生态化学计量学已经成为研究各种生态系统植物营养元素的分配情况以及判定植物生长限定性因素的一种有效手段.例如根、茎、叶器官的C:N和C:P能够表征植物吸收营养物质所能够同化C的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植物对养分的利用效率(Sun et al., 2015); 植物N:P可以作为反映植物受氮或磷限制的指标, 能够表征土壤对植物的养分供应状况(von Oheimb et al., 2010).植物营养元素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特征的变化代表着植物对外部环境的响应, C、N、P的变异特征以及异速生长关系代表外部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程度(Ma et al., 2016).异速生长是植物体内两种不同属性随生长变化的规律, 植物对元素的吸收、分配可以通过异速生长关系来反映, 可以表征植物在不同生境中的计量限制策略(Niklas et al., 2005).因此系统地探究植物不同器官关于C、N、P的变异规律可以更好地揭示植物对于养分施加的响应过程.目前对于植物生态化学计量学多集中于森林生态系统(Yang et al., 2019; Shi et al., 2021)、湿地生态系统(Li et al., 2017), 以及常规稻田生态系统等(金强等, 2020), 但是对于茶园等特殊的经济作物器官的生态化学计量比研究较少.同时和其他经济作物相比, 茶树有着旺盛的代谢过程, 对养分的需求较大(刘美雅等, 2015).因此通过探究不同器官的元素含量及其计量比可为我们判断茶树的养分需求现状, 也可以为我们的茶园管理提供依据. ...
Ecological stoichiometry of carbo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estuarine wetland soils: influences of vegetation coverage, plant communities, geomorphology, and seawalls 1 2013
... 碳(C)、氮(N)、磷(P)是植物生长中最基本的营养元素, 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能够表征植物的生长状况以及对养分的利用效率(Gren & Weih, 2012; Zhang et al., 2013).C、N、P元素的生态化学计量学已经成为研究各种生态系统植物营养元素的分配情况以及判定植物生长限定性因素的一种有效手段.例如根、茎、叶器官的C:N和C:P能够表征植物吸收营养物质所能够同化C的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植物对养分的利用效率(Sun et al., 2015); 植物N:P可以作为反映植物受氮或磷限制的指标, 能够表征土壤对植物的养分供应状况(von Oheimb et al., 2010).植物营养元素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特征的变化代表着植物对外部环境的响应, C、N、P的变异特征以及异速生长关系代表外部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程度(Ma et al., 2016).异速生长是植物体内两种不同属性随生长变化的规律, 植物对元素的吸收、分配可以通过异速生长关系来反映, 可以表征植物在不同生境中的计量限制策略(Niklas et al., 2005).因此系统地探究植物不同器官关于C、N、P的变异规律可以更好地揭示植物对于养分施加的响应过程.目前对于植物生态化学计量学多集中于森林生态系统(Yang et al., 2019; Shi et al., 2021)、湿地生态系统(Li et al., 2017), 以及常规稻田生态系统等(金强等, 2020), 但是对于茶园等特殊的经济作物器官的生态化学计量比研究较少.同时和其他经济作物相比, 茶树有着旺盛的代谢过程, 对养分的需求较大(刘美雅等, 2015).因此通过探究不同器官的元素含量及其计量比可为我们判断茶树的养分需求现状, 也可以为我们的茶园管理提供依据. ...
Effects of saline water irrigation and N application rate on NH3 volatilization and N use efficiency in a drip-irrigated cotton field 1 2016
... 在农业生态系统中, 植物不同器官中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受到外部环境因子的影响, 例如水肥管理(Zhou et al., 2016)、土壤结构特征(Asseng et al., 2001; Lu et al., 2012)、群落差异(Heuck & Spohn, 2016)等.茶树作为常见的农业经济作物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 不同的管理模式会造成茶园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 进而导致植物器官养分特征的改变(孙立涛等, 2011).近年来, 我国的茶园管理模式集中于传统种植、间作套种以及现代化大规模种植等, 同时茶园生态系统普遍存在土壤酸化以及富营养化等问题(Asseng et al., 2001), 因此探索适合作物生长与养分充分利用的茶园管理模式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关于间作套种模式、滴灌等现代措施对茶树C、N、P含量及计量比特征的影响研究较少, 因此探究人工调控优化下的茶树对养分的利用效率以及养分的分配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