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云南常绿阔叶林的植被地理研究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2-01-01

朱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云南勐腊 666303

Vegetation geography of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s in Yunnan, southwestern China

Hua ZHU,,*Xishuangbanna Tropical Botanical Garde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Mengla, Yunnan 666303, China

通讯作者: * ORCID:0000-0001-7397-3979; E-mail:zhuh@xtbg.ac.cn

编委: 刘庆(特邀)
责任编辑: 赵航
收稿日期:2020-09-4接受日期:2020-12-29网络出版日期:2021-03-20
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7104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970223)
云南省科技厅-云南大学联合基金重大项目(2018FY001-(002))


Received:2020-09-4Accepted:2020-12-29Online:2021-03-20
Fund supported: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41071040)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31970223)
major project of Yun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partment-Yunnan University joint fund (2018FY001-(002))


摘要
云南具有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以常绿阔叶林为优势的植被类型。该研究利用6个基于样方层面的1 hm2样地资料, 以及通过对整个植被类型的植物区系的调查, 对云南常绿阔叶林植被型的3个植被亚型(季风常绿阔叶林、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的生态外貌特征、植物区系组成及其生物地理演化进行了研究。在样方层面, 尽管这3个常绿阔叶林在树种组成上优势种均为壳斗科、樟科和山茶科植物, 但它们在种类组成、多样性、生态外貌和生物地理特征上呈现多样化。分布在南部及西南部的季风常绿阔叶林物种组成极其丰富, 具有热带森林的生态外貌, 并以热带亚洲分布种为优势种。主要分布在云南高原的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云南中部和北部山地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具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生态外貌特征和以中国-喜马拉雅及中国特有种占优势, 是中国西南独特的植被类型。在植被亚型层面, 这3个常绿阔叶林的植物区系(包括所有生活型的种子植物)中种数最多的科, 按地理成分均为世界分布型的科, 含种数较少的科则为其他各种分布型的科。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的植物区系, 热带分布属分别占总属数的44.91%和44.04%, 温带分布属占46.29%和48.19%, 其中北温带分布属比例最高, 分别为18.36%和19.95%。季风常绿阔叶林植物区系则显示了不同的地理成分格局: 热带分布属占总属数的78.05%, 并以热带亚洲分布属占最高比例。通过对这3个常绿阔叶林的比较发现,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除生态外貌特征有一定区别外, 在植物区系组成和地理成分上很接近, 它们在种的组成上, 与季风常绿阔叶林的类似性仅为17.1%和15.4%。季风常绿阔叶林因其在植物区系和生态外貌上与后二者区别明显, 建议在云南植被分类上划分一个独立的植被型, 它是东南亚低山常绿阔叶林分布在中国西南部热带北缘山地的一个植被类型。结合云南的地质历史和古植物学资料, 认为云南的常绿阔叶林及其植物区系受晚中新世以来的地质历史事件深刻影响。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是中国西南独特而特有种丰富的植被类型, 由于严重的人为干扰破坏, 现已片段化或成为萌生灌丛状, 应给予优先保护。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物种组成;生态外貌;生物地理;云南

Abstract
Aims Yunnan in southwestern China supports an extremely rich biodiversity and various vegetation types dominated by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Of these, three major types—monsoon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MEB), semi-wet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SWEB) and middle-montane wet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MMEB)—have not had a detailed scientific comparison. This article compares their floristic composition, species diversity, physiognomy, biogeography, and possible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gives suggestions for their conservation priorities.
Methods Six 1 hm2 sampling plots, representing the three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s in Yunnan, were set up based on the present distribution of primary forest. All trees in each plot were identified and their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DBH)(minimum 5 cm) and height measured. In four plots, all plants, including understory shrubs, herbs, lianas, and epiphytes, were surveyed for life forms and biogeographical element analyses at plot level. Importance value indices (IVI) of tree species were calculated for each plot. At the vegetation level, all seed plants for the three major vegetation types were inventoried to compare their floristic composition and biogeography.
Important findings At plot level, the three forest types differ considerably in species composition, diversity, physiognomy, and biogeography, although they are commonly dominated by species of the families Fagaceae, Lauraceae and Theaceae. The MEB in southern Yunnan is extremely rich in species and is characterized by a tropical physiognomy. It is dominated by tropical Asian species, which is similar to the tropical lower montane evergreen forest in southeast Asia. The SWEB on plateaus and the MMEB in central and northern Yunnan are characterized by a subtropical physiognomy and are dominated by Sino-Himalayan and Chinese endemic species, which are unique in southwestern China. At the vegetation sub-type level, the three forest types commonly have species-rich families, which tend to have cosmopolitan distributions, but the families with fewer species exhibit other distribution types. The SWEB and the MMEB showed similar biogeographical patterns in the proportions of tropical (44.91% and 44.04%, respectively) and temperate (46.29% and 48.19%) elements, with northern temperate distributions comprising the highest percentage (18.36% in the SWEB and 19.95% in the MMEB) of total genera. In MEB, tropical elements comprised 78.05% of the total genera, with elements with tropical Asian distributions contributing the highest percentage (29.02%). Similarity between SWEB and MMEB was high at species level, but lower similarities were shown between MEB and both of the SWEB and MMEB with 17.1% and 15.4% respectively at species levels. These results indicate divergence of the three forest floras, possibly from events in the geological history of Yunnan. The SWEB and the MMEB should be given high conservation values due to their uniqueness and abundant Chinese endemic species. Especially, the SWEB should be given the highest protection.
Keywords: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species composition;physiognomy;biogeography;Yunnan


PDF (1215KB)元数据多维度评价相关文章导出EndNote|Ris|Bibtex收藏本文
引用本文
朱华. 云南常绿阔叶林的植被地理研究. 植物生态学报, 2021, 45(3): 224-241. DOI: 10.17521/cjpe.2020.0302
ZHU Hua. Vegetation geography of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s in Yunnan, southwestern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2021, 45(3): 224-241. DOI: 10.17521/cjpe.2020.0302




云南地形和地貌复杂多样, 既有深切的高山峡谷, 又有相对平坦的高原, 其西北部梅里雪山卡瓦格博峰最高点海拔为6 740 m, 东南部的河口海拔是76.4 m, 两地高差达6 664 m。云南地势总体上为一个向南倾斜的大斜坡。在自然地理和生物地理上, 云南是热带亚洲生物区系向东亚和喜马拉雅亚热带-温带生物区系的一个过渡地带和热带-亚热带常绿森林的过渡地带(Ashton & Zhu, 2020), 也是在植物区系区划上的中国-日本植物区系与中国-喜马拉雅植物区系的交汇过渡地带(Zhu, 2016)。

云南总体的气候格局是: 热带湿润气候主要在南部低地; 热带干旱气候在海拔1 000 m以下的深切河谷, 特别是北部的金沙江河谷, 热带干旱气候上限可达海拔1 300 m; 亚热带气候主要在滇中高原; 温带至寒温带气候在北部高山地区。由于云南在南、北(金沙江河谷)低海拔区域均为热带气候, 可以认为云南基本上是一个基带为热带的山体(朱华, 2008)。

云南具有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以常绿阔叶林为优势的多种植被类型。常绿阔叶林在云南植被分类上被作为亚热带性质的一个植被型, 除局部的山地苔藓常绿阔叶林和山顶(苔藓)矮林外, 它主要包括3个植被亚型: 季风常绿阔叶林,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金振洲, 1979; 吴征镒, 1987)。也有研究人员对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的范畴作了扩展, 例如, Tang (2015)把通常分布在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带之上的所谓苔藓常绿阔叶林归并到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里。

本研究中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金振洲, 1979; 吴征镒, 1987), 经研究是一种介于热带季节雨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之间的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 它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南部地区海拔900- 2 000 m的山地(表1)。它的乔木层通常为2层, 群落高25-35 m, 主要由壳斗科的栲属(Castanopsis)和石栎属(Lithocarpus)植物、大戟科、樟科、山茶科(主要是西南木荷(Schima wallichii)和茶梨(Anneslea fragrans))等树种组成, 林冠趋于整齐而彼此相连; 灌木、草本层植物种类较少, 主要是上层乔木的幼苗, 层间木质藤本较丰富, 但附生植物少见。这类热带山地上的常绿阔叶林无论在种数和个体数上, 常绿的乔木均占乔木总数的90%以上, 整个森林呈常绿季相。由于季风常绿阔叶林具有较多热带森林生态外貌和显著的热带亚洲植物区系组成, 与东南亚的低山常绿阔叶林是同一类型的植被(Zhu et al., 2005, 2006, 2015, 2019; Zhu, 2006, 2019; 朱华等, 2015)。

Table 1
表1
表1云南常绿阔叶林的3个植被亚型的分布及生境
Table 1Distribution and habitats of the three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sub-type in Yunnan
森林类型
Forest type
主要分布区域
Main distribution area
分布海拔
General altitude distribution (m)
年平均气温
Mean annual air temperature (℃)
年降水量
Mean annual
precipitation (mm)
季风常绿阔叶林
Monsoon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云南南部及西南部低山
Lower montane in southern and
southwestern Yunnan
900-2 00018-201 350-1 600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
Semi-wet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云南中部高原
Plateau in central Yunnan
1 500-2 60014-17900-1 200
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
Middle montane wet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云南中部和北部山地
Montanes in central and northern Yunnan
2 000-2 90010-121 800-2 000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主要分布在滇中高原海拔1 500-2 600 m的山地, 是滇中高原的地带性代表植被(特有植被), 除在一些保护区外, 大部分已被破坏, 形成萌生灌丛状次生植被和次生林。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在石灰岩山地和非石灰岩山地均有分布。该类森林具有2个乔木层, 高20-25 m, 主要由壳斗科的高山栲(Castanopsis delavayi)、元江栲(Castanopsis orthacantha)、滇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oides)、黄毛青冈(Cyclobalanopsis delavayi)、光叶石栎(Lithocarpus kontumensis)及山茶科、冬青科和木兰科植物组成, 但在灰岩山地, 还常见漆树科植物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清香木(Pistacia weinmannifolia)、木兰科的山玉兰(Magnolia delavayi)等。灌木层最常见的是马桑(Coriaria nepalensis)、铁仔(Myrsine africana)、皮袋香(Michelia yunnanensis)、碎米杜鹃(Rhododendron spiciferum)、大白杜鹃(Rhododendron decorum)等。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具有亚热带生态外貌特征, 中国特有种占优势, 其优势物种组成在该植被类型中变化不大, 它是中国西部亚热带地区的水平地带性植被(Zhu et al., 2019)。

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主要分布在海拔2 000 m以上的山地云雾带, 通常具有2个乔木层, 群落高20-25 m, 上层乔木构成相对平整的林冠, 林中附生植物非常丰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乔木层以壳斗科、杜鹃花科植物如大树杜鹃(Rhododendron protistum var. gigantum)、马樱花(Rhododendron delavayi)、樟科、木兰科、山茶科、山矾科、冬青科等植物占优势。尽管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海拔各有不同, 如哀牢山(2 300-2 600 m)(朱华和闫丽春, 2009)、无量山(2 200-2 900 m)(彭华和吴征镒, 1998)、永德大雪山(2 000-2 800 m)(刘恩德和彭华, 2007)、高黎贡山(2 000-2 600 m)(孟广涛等, 2013)、小百草岭(2 500-3 400 m)(王利松和彭华, 2004)等, 在植物区系组成和生态外貌上具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特征, 但其分布生境却是暖温带-温带气候。它的植物区系成分显示了具有热带起源背景, 并以中国-喜马拉雅及中国特有种占优势。现今分布在温带气候条件下, 这种分布格局暗示了横断山区近代的迅速抬升与它的演化密切相关(Zhu et al., 2016; 朱华, 2016)。

古植物学研究揭示, 云南的常绿阔叶林在晚中新世时就已开始分异(Jacques et al., 2014, 2015), 在中新世时, 云南西南部为热带性质的植被, 在东部和东北部为亚热带性质的植被(Huang et al., 2016)。云南的植物区系和植被的组成与分布格局可能在2 300万年前的中新世就基本形成了(朱华, 2018; Zhu, 2019)。最近的古植物学和古植被的研究揭示, 横断山高寒植物多样性的积累始于早渐新世(Ding et al., 2020); 云南吕合盆地早渐新世(大约3 300至3 200万年前)就已有了与现代该地区几乎无形态学区别的栎属(Quercus)、桤木属(Alnus)、桦木属(Betula)、鹅耳枥属(Carpinus)、榛属(Corylus/Ostrya)等植物(Tang et al., 2020); 植物化石研究也揭示了青藏高原中部在4 700万年前就已有了亚热带森林植被(Su et al., 2020)。这些古植物学的发现可以说颠覆了我们对云南植被演化历史的常规认识。通过古植物学研究与现代云南常绿阔叶林的比较能为揭示云南常绿阔叶林的演化历史提供依据。

本研究在样方层面对云南的常绿阔叶林进行了传统的群落生态学研究, 同时在植被亚型层面, 对植物区系组成、特征及生物地理进行了研究。根据笔者多年对云南植被的调查, 在样方层面, 一个样方仅能反映植被的局部地段的物种组成, 并不能代表整个植被类型的植物区系。云南复杂的地形地貌和多样的局部微环境造就了非常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同一个植被类型, 在不同的地方, 同样的取样面积的物种比较显示, 除极少数共同优势乔木树种外, 物种的总体差异很大(Zhu et al., 2016)。为了弥补对整个植被类型的植物区系组成的认识, 笔者对本文所研究的3个植被类型的植物区系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统计, 并与样方层面的资料进行比较, 通过样方层面的资料来反映植被类型的生态外貌特征和物种丰富度情况, 如生活型谱、叶级谱等, 而利用植被型层面的物种调查资料来体现植被类型的植物区系组成及演化历史。通过对植被的植物区系研究, 能为探索植被的来龙去脉提供线索(Zhu et al., 2020)。期望通过群落生态学与区系地理学及古植物学研究的结合, 对具体植被进行综合研究, 更深入地探讨植被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特征以及形成与演化历史。结合群落生态学和区系地理学, 对具体植被进行综合研究, 在对云南热带森林的研究上取得了较好的结果(Zhu, 1997; Zhu et al., 2015, 2016), 这样的方法是值得推广的。Spicer等(2020)比较了热带与温带森林的植物生长型, 发现温带森林中树种的种数仅占所有植物生长型种数的7%, 热带森林中树种的种数也仅占所有植物生长型种数的30%, 只关注树种的调查会低估了森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本文比较了云南常绿阔叶林植被型的3个植被亚型的生活型谱和所占种数比例, 期望研究人员能关注森林群落除树种之外的其他生活型的植物调查, 提升群落生物多样性的完整性。

1 材料和方法

分别在样方和植被亚型层面上对云南的常绿阔叶林进行研究。在样方层面, 设置代表云南常绿阔叶林植被型的3个亚型的6个1 hm2样地。目前云南的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只呈斑块状分散保存在一些保护区及其他保护地中, 本研究的样地分别设立在云南石林(石灰岩地区)和云南宾川鸡足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仍有大面积且连续的原始森林存在于云南中部的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该保护区设立了2个样地。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的样地选择在云南南部, 那里是该类常绿阔叶林的主要分布区域。样地设置的具体地点是: 季风常绿阔叶林样地1, 勐腊县勐仑, 21.57° N, 101.16° E, 海拔1 170 m; 样地2, 思茅菜阳河, 22.57° N, 101.2° E, 海拔1 380 m。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样地1, 宾川县鸡足山, 25.96° N, 100.38° E, 海拔2 450 m; 样地2, 昆明石林(石灰岩生境), 24.64o N, 103.35o E, 海拔1 950 m。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样地1, 景东徐家坝, 24.54° N, 101.03° E, 海拔2 450 m; 样地2, 镇元千家寨, 24.28° N, 101.26° E, 海拔2 320 m。鉴定每个样地中的所有乔木树种, 对胸径(DBH) ≥5 cm的树木进行测量。为统计样地内植物的生活型谱及在样方层面分析其植物区系物种的分布区类型, 对其中4个样地的所有植物, 包括林下灌木、草本植物、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进行调查。基于样地资料, 分析每个样地树木的重要值指数(IVI)(Curtis & McIntosh, 1951)和物种多样性。样方所在群落斑块的生态外貌特征(生活型谱和叶级谱)使用Raunkiaer (1934)提出, Mueller-Dombois和Ellenberg (1974)修订的标准进行分析。根据4个样方记录到的物种, 查阅每个种的世界分布情况, 参考吴征镒(1991)及吴征镒等(2006)对分布区类型的划分依据, 确定各物种的分布区类型。在样地层面, 对这3个常绿阔叶林的物种组成、多样性、生态外貌特征和生物地理进行比较研究, 以评价其相似性和变异性。另一方面, 依据多年的野外调查, 编制云南这3个主要常绿阔叶林的植物区系名录。季风常绿阔叶林在其主要分布区内记录野生种子植物164科834属1 924种;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记录野生种子植物147科795属2 228种; 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主要依据对哀牢山的该类森林植物区系的研究, 记录种子植物110科386属821种(朱华, 2016)。 科的界定依据APG III (Chase & Reveal 2009; The 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2009), 种名按w3TROPICOS数据库(http://mobot.mobot.org/?W3T/ Search/?vast.html)校对。基于野生种子植物名录, 分析了这3个植被亚型的植物区系特征和科属的地理属性。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根据吴征镒(1991)及吴征镒等(2006)的分类, 科的分布区类型根据吴征镒等(2003)的划分。比较它们在植被亚型层面的植物区系和地理成分, 分析这3个常绿阔叶林之间的区系相似性、变异性和可能的生物地理亲缘关系。最后, 将这3个常绿阔叶林的区系组成和地理成分与Jacques等(2014)对云南古植被的研究进行比较, 讨论它们可能的起源与演化。

2 结果

2.1 树种组成

三个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样地树种优势科组成见表2, 优势种组成见表3。尽管这3个常绿阔叶林样地的乔木树种都以壳斗科、山茶科和樟科植物占优势, 但它们在具体的优势种组成上却呈现多样化。在季风常绿阔叶林, 乔木树种以壳斗科的短刺栲(Castanopsis echidnocarpa), 小果栲(C. fleuryi), 刺栲(C. hystrix), 白穗石栎(Lithocarpus craibianus),华南石栎(L. fenestratus), 以及山茶科的西南木荷占优势, 大戟科和茜草科植物占亚优势。在半湿润常绿阔叶林, 壳斗科的滇青冈在石灰岩山及非石灰岩山生境均占优势, 而高山栲和元江栲在非石灰岩山生境占优势, 但漆树科的清香木及黄连木, 樟科的团花新木姜子(Neolitsea homilantha), 木樨科的云南木犀榄(Olea tsoongii)则可在石灰岩山生境成为亚优势种。在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 虽以壳斗科和茶科树种占优势, 如腾冲栲(C. wattii), 木果石栎(L. xylocarpus), 南洋木荷(Schima noronhae), 大理茶(Camellia taliensis), 蒙自连蕊茶(C. forrestii), 但樟科、木兰科、冬青科、山矾科、小檗科等科的种类仍较为丰富, 如红河木姜子(Litsea honghoensis)黄心树(Machilus gamblei)、红花木莲(Manglietia insignis)、景东冬青(Ilex gintungensis)、薄叶山矾(Symplocos anomala)、长柱十大功劳(Mahonia duclouxiana)等(表3)。

Table 2
表2
表2云南3个常绿阔叶林的6个1 hm2样地按重要指数(IVI)排名的优势科
Table 2Dominant families ranked by the importance value index (IVI) in the six 1 hm2 plots from the three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s in Yunnan
MEB,monsoon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MMEB, midle montane wet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SWEB, semi-wet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Table 3
表3
表3云南3个常绿阔叶林的6个1 hm2样地优势树种
Table 3Dominant tree species in the six 1 hm2plots from the three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s in Yunnan
DBH,胸径。
DBH,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MEB, monsoon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MMEB, middle montane wet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SWEB, semi-wet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IVI, importance value index.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2.2 物种多样性

三个常绿阔叶林的4个1 hm2样地植物区系编目调查(包括了样地中所有生活型的植物)显示, 季风常绿阔叶林在1 hm2样地上记录有维管束植物360种;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在非石灰岩山生境记录有维管束植物174种, 在石灰岩山生境记录有144种; 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记录有维管束植物166种。在这3个常绿阔叶林样地的乔木种数上, 季风常绿阔叶林最多, 2个1 hm2样地上有DBH ≥ 5 cm的树种128和104种;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在非石灰岩山样地有树种53种, 在石灰岩山样地有40种; 2个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样地分别有树种41和45种。

2.3 生态外貌特征

表4列出了这3个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的植物生活型谱。季风常绿阔叶林具有大高位芽植物和更多的小高位芽植物, 更少的地面芽植物; 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具有最高比例的中高位芽植物和附生植物;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在石灰岩生境的样地具有更多的地面芽植物和藤本植物。3个常绿阔叶林树种的叶特征列于表5。季风常绿阔叶林具有更多的大叶、复叶以及全缘叶树种; 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具有更小比例的全缘叶树种。

Table 4
表4
表4云南3个常绿阔叶林生活型谱比较(4个1 hm2样方)
Table 4Comparisons of plant life forms in the four 1 hm2 plots from the three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s in Yunnan
生活型 Life form季风常绿阔叶林样地1
MEB plot 1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样地
SWEB plot
石灰岩山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样地
SWEB on limestone plot
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样地1
MMEB plot 1
种数
Species
number
种数比例
Percent of species number (%)
种数
Species
number
种数比例
Percent of species number (%)
种数
Species
number
种数比例
Percent of species number (%)
种数
Species number
种数比例
Percent of species number (%)
大高位芽 Megaphanerophytes226.1100.0000.0010.60
中高位芽 Mesophanerophytes5916.392715.522013.894325.90
小高位芽 Microphanerophytes10830.003520.112013.89137.83
矮高位芽 Nanophanerophytes339.17169.20106.9495.43
地上芽及草本高位芽
Chamaephytes and Herbaceous
phanerophytes
4211.673620.692618.063018.07
地下芽 Geophytes195.2842.3053.4774.22
地面芽 Hemicryptophytes164.44169.202517.362112.65
藤本植物 Liana5415.003520.113222.221810.84
附生植物 Epiphytes71.9452.8764.172414.46
总种数 Total species360100.00174100.00144100.00166100.00
MEB, monsoon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MMEB, middle montane wet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SWEB, semi-wet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Table 5
表5
表5云南3个常绿阔叶林叶特征比较(4个1 hm2样方资料)
Table 5Comparisons of leaf features of tree species in the four 1 hm2 plots from the three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s in Yunnan
叶特征
Leaf feature
季风常绿阔叶林样地1
MEB plot 1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样地
SWEB plot
石灰岩山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样地
SWEB on limestone plot
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样地1
MMEB plot 1
种数
Species
number
种数比例
Percent of species number (%)
种数
Species
number
种数比例
Percent of species number (%)
种数
Species
number
种数比例
Percent of species number (%)
种数
Species number
种数比例
Percent of species number (%)
叶级1)
Leaf size1)
大叶 Macrophyll1410.1400.0000.0012.44
中叶 Mesophyll8158.703056.602152.502356.10
小叶 Microphyll4129.712343.401742.501741.46
微叶 Nanophyll21.4500.0025.0000.00
叶型
Leaf type
复叶 Compound leaf2920.2935.66615.0049.80
单叶 Single leaf10978.995094.343485.003790.20
叶缘
Leaf margin
全缘 Entile12288.413667.922357.502048.78
非全缘 None entile1611.591736.081742.502151.22
总种数 Total species138100.0053100.0040100.0041100.00
1)Webb (1959)从Raunkiaer在叶级尺寸上划分的中叶里把叶面积为2 025-4 500 mm2的叶子分出为中小叶型。中国植物学家习惯于用Raunkiaer的中叶划分, 该表仍用Raunkiaer的中叶概念, 即叶面积2 025-18 225 mm2为中叶。
1)Webb (1959) split off the lower end of Raunkiaer’s big mesophyll class (2 025-18 225 mm2) as notophylls (2 025-4 500 mm2). Chinese botanists are more familiar with Raunkiaer’s big mesophyll class, and here we use Raunkiaer’ big mesophyll class, i.e., the leaf area 2 025-18 225 mm2 is for mesophyll. MEB, monsoon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MMEB, middle montane wet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SWEB, semi-wet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2.4 种的地理成分

三个常绿阔叶林样地物种的地理成分(蕨类植物除外)见表6。季风常绿阔叶林样地329个种子植物中, 热带分布种合计占总种数的70.52%, 其中热带亚洲分布种占总种数的64.73%;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则是以温带分布种占优势, 分别占总种数的72.88% (石灰岩生境)、78.67% (非石灰岩生境)和80.27%, 并以中国特有种、中国-喜马拉雅分布种和东亚分布种为主。

Table 6
表6
表6云南3个常绿阔叶林样地的种子植物的地理成分(4个1 hm2样方资料)
Table 6Geographical elements of seed plants at species level for each of the four 1 hm2 plots from the three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s in Yunnan
种的地理成分
Geographical elements at specific level
季风常绿阔叶林样地1 MEB plot 1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样地
SWEB plot
石灰岩山半湿润
常绿阔叶林样地
SWEB on limestone plot
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样地1 MMEB plot 1
种数
Species number
种数比例
Percent of species number (%)
种数
Species number
种数比例
Percent of species number (%)
种数
Species number
种数比例
Percent of species number (%)
种数
Species number
种数比例
Percent of species number (%)
世界广布 Cosmopolitan10.3010.6110.7800.00
泛热带分布 Pantropic41.2200.0010.7800.00
热带亚洲至热带美洲间断分布
Tropical Asia and Tropical America disjuncted
00.0000.0032.3300.00
旧世界热带分布 Old World Tropic41.2221.2210.7800.00
热带亚洲至大洋洲分布
Tropical Asia to Tropical Australia
72.1300.0000.0000.00
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
Tropical Asia to Tropical Africa
41.2221.2210.7810.70
热带亚洲(印度-马来西亚)分布
Tropical Asia (Indo-Malesia)
7221.8863.661511.63107.04
热带亚洲(南亚到大陆东南亚)分布
Tropical Asia (South Asia to mainland Southeast Asia)
4914.892012.2096.98149.86
热带亚洲(大陆东南亚)分布
Tropical Asia (Mainland Southeast Asia)
9227.9642.4443.1032.11
热带成分合计 Tropical elements in all23270.523521.343426.362819.72
北温带分布 North Temperate00.0000.0010.7821.41
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
East Asia and North America disjuncted
10.3010.6100.0000.00
旧世界温带分布 Old World Temperate00.0000.0053.8800.00
东亚分布 East Asia72.132012.201511.632014.08
中国-喜马拉雅分布 Sino-Himalayas72.134929.881914.733625.35
中国特有分布 Endemic to China4313.074426.834937.983927.46
云南特有分布 Endemic to Yunnan, China3811.55159.1553.881711.97
温带成分合计 Temperate elements in all9629.1812978.669472.8711480.28
合计 Total329100.00164100.00129100.00142100.00
MEB, monsoon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MMEB, middle montane wet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SWEB, semi-wet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2.5 常绿阔叶林的植物区系和生物地理

一个样地里的物种, 仅能反映同一植被类型的型的局部地段的物种组成, 并不能代表整个植被类型的植物区系。由于云南复杂的地形地貌和多样的局部微环境造就了非常丰富的物种多样性这一事实, 为了增加对整个植被亚型的植物区系组成的认识,对整个植被类型层面的植物区系进行了比较研究, 基于常绿阔叶林植被型的3个亚型的野生种子植物名录, 在植被亚型层面分析了植物区系和生物地理特征。

在植物科组成上, 按种数多少排名, 季风常绿阔叶林的大科为兰科(233种)、豆科(102种)、茜草科(98种)、菊科(82种)、唇形科(61种)、大戟科(59种)、荨麻科(52种)等;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的大科为菊科(198种)、禾本科(168种)、豆科(119种)、蔷薇科(119种)、唇形科(77种)等; 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的大科则为蔷薇科(60种)、杜鹃花科(40种)、菊科(36种)等 (表7)。

Table 7
表7
表7云南3个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层面的植物区系的优势科*
Table 7Dominant families in species richness in the three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s at vegetation sub-type levels in Yunnan*
季风常绿阔叶林 MEB半湿润常绿阔叶林 SWEB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 MMEB
优势科 Dominant family种数 No. of species优势科 Dominant family种数 No. of species优势科 Dominant family种数 No. of species
兰科 Orchidaceae233菊科 Asteraceae198蔷薇科 Rosaceae60
豆科 Fabaceae102禾本科 Poaceae168杜鹃花Ericaceae40
茜草科 Rubiaceae98豆科 Fabaceae119菊科 Asteraceae36
菊科 Asteraceae82蔷薇科 Rosaceae119樟科 Lauraceae27
唇形科 Lamiaceae61唇形科 Lamiaceae77唇形科 Lamiaceae26
大戟科 Euphorbiaceae59莎草科 Cyperaceae67兰科 Orchidaceae25
荨麻科 Urticaceae52兰科 Orchidaceae63百合科 Liliaceae23
禾本科 Poaceae45茜草科 Rubiaceae54茜草科 Rubiaceae22
樟科 Lauraceae44毛茛科 Ranunculaceae50山茶科 Theaceae22
桑科 Moraceae44玄参科 Scrophulariaceae50荨麻科 Urticaceae22
爵床科 Acanthaceae36杜鹃花科 Ericaceae48五加科 Araliaceae20
壳斗科 Fagaceae33蓼科 Polygonaceae45毛茛科 Ranunculaceae20
萝藦科 Asclepiadaceae31龙胆科 Gentianaceae44忍冬科 Caprifoliaceae18
蔷薇科 Rosaceae29伞形科 Apiaceae42禾本科 Poaceae18
夹竹桃科 Apocynaceae27忍冬科 Caprifoliaceae40报春花科 Primulaceae18
玄参科 Scrophulariaceae27壳斗科 Fagaceae37壳斗科 Fagaceae17
天南星科 Araceae25报春花科 Primulaceae36龙胆科 Gentianaceae16
五加科 Araliaceae25荨麻科 Urticaceae32玄参科 Scrophulariaceae16
葡萄科 Vitaceae24大戟科 Euphorbiaceae28豆科 Fabaceae15
楝科 Meliaceae23茶科 Theaceae28凤仙花科 Balsaminaceae12
紫金牛科 Myrsinaceae23樟科 Lauraceae27桔梗科 Campanulaceae12
鸭跖草科 Commelinaceae22桔梗科 Campanulaceae26蓼科 Polygonaceae12
锦葵科 Malvaceae22木樨科 Oleaceae23小檗科 Berberidaceae11
芸香科 Rutaceae22石竹科 Caryophyllaceae20山矾科 Symplocaceae11
番荔枝科 Annonaceae21葡萄科 Vitaceae20冬青科 Aquifoliaceae10
防己科 Menispermaceae21萝藦科 Asclepiadaceae18大戟科 Euphorbiaceae9
姜科 Zingiberaceae21天门冬科 Asparagaceae18木樨科 Oleaceae9
木樨科 Oleaceae18紫草科 Boraginaceae17五味子科 Schisandraceae9
旋花科 Convolvulaceae17苦苣苔科 Gesneriaceae17菝葜科 Smilacaceae9
苦苣苔科 Gesneriaceae16鼠李科 Rhamnaceae16芸香科 Rutaceae8
*此表因是统计植被亚型所记录的植物区系, 为反映植被亚型植物区系科的组成特征, 按传统的科的大小范围来统计期其种数。
*Here the number of species in each plant family is censused on traditional circumscription of families. MEB, monsoon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MMEB, middle montane wet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SWEB, semi-wet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在植物属组成上, 季风常绿阔叶林种数较多的属为石豆兰属(Bulbophyllum)(36种)、石斛属(Dendrobium)(35种)、榕属(Ficus)(34种)、毛兰属(Eria)(14种)、栲属(Castanopsis)(14种)、猪屎豆属(Crotalaria)(13种)、胡椒属(Piper)(12种)、苎麻属(Boehmeria)(11种)等;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种数较多的属为(Polygonum)(30种)、薹草属(Carex)(29种)、蒿属(Artemisia)(27种)、龙胆属(Gentiana)(25种)、悬钩子属(Rubus)(25种)等; 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种数较多的属则为杜鹃花属(Rhododendron)(17种)、悬钩子属(16种)、凤仙花属(Impatiens)(12种)、石栎属(11种)、山矾属(Symplocos)(11种)、冬青属(Ilex)(10种)等(表8)。

Table 8
表8
表8云南3个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层面的植物区系的优势属
Table 8Dominant (top 30) genera in species richness in the three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s at vegetation sub-type levels in Yunnan
季风常绿阔叶林 MEB半湿润常绿阔叶林 SWEB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 MMEB
优势属 Dominant genus种数 No. of species优势属 Dominant genus种数 No. of species优势属 Dominant genus种数 No. of species
石豆兰属 Bulbophyllum36萹蓄属 Polygonum30杜鹃花属 Rhododendron17
石斛属 Dendrobium35薹草属 Carex29悬钩子属 Rubus16
榕属 Ficus34蒿属 Artemisia27凤仙花属 Impatiens12
毛兰属 Eria14龙胆属 Gentiana25石栎属 Lithocarpus11
栲属 Castanopsis14悬钩子属 Rubus25山矾属 Symplocos11
猪屎豆属 Crotalaria13杜鹃花属 Rhododendron20冬青属 Ilex10
胡椒属 Piper12铁线莲属 Clematis19萹蓄属 Polygonum10
苎麻属 Boehmeria11珍珠菜属 Lysimachia17报春花属 Primula10
冬青属 Ilex11木蓝属 Indigofera16龙胆属 Gentiana9
鸢尾兰属 Oberonia11马先蒿属 Pedicularis16白珠树属 Gaultheria8
蒲桃属 Syzygium11报春花属 Primula16木姜子属 Litsea8
崖爬藤属 Tetrastigma11栎属 Quercus15珍珠菜属 Lysimachia8
萹蓄属 Polygonum10金丝桃属 Hypericum14山茶属 Camellia7
茄属 Solanum10薯蓣属 Dioscorea13柃属 Eurya7
紫金牛属 Ardisia10香薷属 Elsholtzia13拉拉藤属 Galium7
秋海棠属 Begonia10堇菜属 Viola13金丝桃属 Hypericum7
大青属 Clerodendrum10香茶菜属 Isodon12菝葜属 Smilax7
冷水花属 Pilea10灯心草属 Juncus12安息香属 Styrax7
木姜子属 Litsea10石栎属 Lithocarpus12荚蒾属 Viburnum7
杜英属 Elaeocarpus10蔷薇属 Rosa12小檗属 Berberis6
贝母兰属 Coelogyne10菝葜属 Smilax12铁线莲属 Clematis6
羊耳蒜属 Liparis9荚蒾属 Viburnum12香薷属 Elsholtzia6
珍珠菜属 Lysimachia9兔儿风属 Ainsliaea11花楸属 Sorbus6
耳草属 Hedyotis9小檗属 Berberis11猕猴桃属 Actinidia5
楼梯草属 Elatostema9莎草属 Cyperus11秋海棠属 Begonia5
瓜馥木属 Fissistigma9卫矛属 Euonymus11楼梯草属 Elatostema5
玉叶金花属 Mussaenda9大戟属 Euphorbia11灯心草属 Juncus5
玉凤花属 Habenaria9柃属 Eurya11女贞属 Ligustrum5
石栎属 Lithocarpus9拉拉藤属 Galium11马先蒿属 Pedicularis5
粗叶木属 Lasianthus8山茶属 Camellia10越橘属 Vaccinium5
MEB, monsoon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MMEB, middle montane wet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SWEB, semi-wet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植物区系地理成分上, 在科水平, 这3个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均以热带分布科比例最高, 占总科数的43%-56%, 其次是世界分布科。热带分布科中以泛热带分布科为主, 如爵床科、漆树科、无患子科等。温带分布科占总科数的17%-26%, 如桦木科、忍冬科、壳斗科等, 并以北温带分布科为主。这3个常绿阔叶林中, 季风常绿阔叶林的热带分布科比例最高, 占总科数的56%, 温带分布科仅占17%。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的热带分布科分别占46%和43%, 温带分布科占26%, 二者显示了类似的科的地理成分格局(表9)。

Table 9
表9
表9云南3个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的植物区系科的地理成分
Table 9Geographical elements of seed plants at the family level in the three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s at vegetation sub-type levels in Yunnan
科的地理成分
Geographical elements at family level
季风常绿阔叶林
(164科)
MEB (164 families)
(%)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
(147科)
SWEB (147 families)
(%)
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110科)
MMEB (110 families) (%)
世界分布 Cosmopolitan272831
泛热带分布 Pantropic423429
热带亚洲至热带美洲间断分布 Tropical Asia and Tropical America disjunct6710
旧世界热带分布 Old World Tropic432
热带亚洲至大洋洲分布 Tropical Asia to Tropical Australia212
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 Tropical Asia to Tropical Africa000
热带亚洲分布 Tropical Asia210
热带成分合计Tropical elements in total564643
北温带分布 North Temperate121720
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 East Asia and North America disjunct452
旧世界温带分布 Old World Temperate000
温带亚洲分布 Temperate Asia000
地中海、西亚至中亚分布 Mediterranean, West Asia to Central Asia010
中亚分布 Central Asia000
东亚分布 East Asia134
中国特有分布 Endemic to China000
温带成分合计Temperate elementsin total172626
合计 Total100100100
此表按传统的科地理分布(吴征镒等, 2003)进行分布区类型统计。
Here the distribution types of family is based on Wu et al. (2003) for their distribution. MEB, monsoon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MMEB, middle montane wet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SWEB, semi-wet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在属水平, 季风常绿阔叶林的热带分布属比例最高, 占总属数的78.05%, 并以热带亚洲分布属最为优势, 占总属数的29.02%。热带分布属包括泛热带分布属, 如紫金牛属(Ardisia)、羊蹄甲属(Bauhinia)、山柑属(Capparis)、薯蓣属(Dioscorea)、柿属(Diospyros)、榕属等; 热带亚洲分布属, 如黄肉楠属(Actinodaphne)、茶梨属(Anneslea)、山茶属(Camellia)、栲属、润楠属(Machilus)、含笑属(Michelia)等; 旧世界热带分布属, 如天门冬属(Asparagus)、楼梯草属(Elatostema)、洋茱萸属(Euodia)等; 热带亚洲与热带非洲间断分布属, 如水麻属(Debregeasia)、姜花属(Hedychium)及铁仔属(Myrsine)等。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的热带分布属分别占44.91%和44.04%, 温带分布属分别占46.29%和48.19%, 并具体以北温带分布属比例最高, 各占18.36%和19.95%。温带分布属包括北温带分布属, 如桤木属、桦木属、黄杨属(Buxus)、鹅耳枥属(Carpinus)、山茱萸属(Cornus)、 松属(Pinus); 东亚分布属, 如猕猴桃属(Actinidia)、 桃叶珊瑚属(Aucuba)、青荚叶属(Helwingia)、茵芋属(Skimmia); 还包括中国特有属, 如双盾木属(Dipelta)、鹭鸶草属(Diuranthera)、地涌金莲属(Musella)、栌菊木属(Nouelia)及瘿椒树属(Tapiscia)(表10)。显然, 季风常绿阔叶林与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有明显不同的地理成分格局。

Table 10
表10
表10云南3个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植物区系属的地理成分
Table 10Comparison of geographical elements of seed plants at the generic level in the three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s at vegetation sub-type levels in Yunnan
属的地理成分
Geographical elements at generic level
季风常绿阔叶林
(834属)
MEB (834 genera)
(%)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
(795属)
SWEB (795 genera)
(%)
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386属)
MMEB (386 genera)
(%)
世界分布Cosmopolitan6.238.807.77
泛热带分布 Pantropic21.9417.6114.51
热带亚洲至热带美洲间断分布 Tropical Asia and Tropical America disjunct2.521.262.59
旧世界热带分布 Old World Tropic10.317.045.44
热带亚洲至大洋洲分布 Tropical Asia to Tropical Australia6.833.904.66
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 Tropical Asia to Tropical Africa7.435.283.37
热带亚洲分布 Tropical Asia29.029.8113.47
热带成分合计Tropical elements in total78.0544.9144.04
北温带分布 North Temperate5.5218.3619.95
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 East Asia and North America disjunct2.765.416.74
旧世界温带分布 Old World Temperate2.526.674.66
温带亚洲分布 Temperate Asia0.001.510.52
地中海、西亚至中亚分布 Mediterranean, West Asia to Central Asia0.120.500.00
中亚分布 Central Asia0.000.130.00
东亚分布 East Asia4.2010.9414.25
中国特有分布 Endemic to China0.602.772.07
温带成分合计Temperate elementsin total15.7246.2948.19
合计 Total100.00100.00100.00
MEB, monsoon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MMEB, middle montane wet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SWEB, semi-wet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2.6 三个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的比较

这3个常绿阔叶林在含种数较多的世界分布的大科上是类似的, 但在含种数较少的科上却明显不同。例如, 泛热带分布的番荔枝科、夹竹桃科、防己科、桑科等, 在季风常绿阔叶林里有较高的种多样性(丰富度), 但在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中种类不多; 在后二者中, 桔梗科、忍冬科、杜鹃花科、龙胆科、报春花科、毛莨科和山茶科却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 世界分布的大科紫草科、 石竹科和鼠李科在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中种类较多; 泛热带分布的凤仙花科、菝葜科和山矾科, 北温带分布的小檗科以及东亚-北美间断分布的五味子科均在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优势科之列。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有更多的共同优势科。

在属的地理成分的比较上,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有显著类似的格局(表10), 它们的热带分布属占总属数的44.91%和44.04%, 温带分布属各占46.29%和48.19%, 并以具体以北温带分布属比例最高, 各占18.36%和19.95%。而季风常绿阔叶林则显示了不同的地理成分格局: 热带分布属占总属数的78.05%, 并以热带亚洲分布属比例最高, 占其总属数的29.02%, 温带分布属占总属数的15.72%, 其中的北温带分布属仅占总属数的5.52%。显然, 季风常绿阔叶林在生物地理成分上热带性质很明显。

这3个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的植物区系类似性的比较显示, 在种的组成上,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与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二者类似性达49.2%, 但它们与季风常绿阔叶林的类似性仅为17.1%和15.4%。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除生态外貌特征有区别外, 在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很接近(表11)。

Table 11
表11
表11云南3个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植物区系科、属、种相似性的比较*
Table 11Comparison of floristic similarities at the family, genera and species levels in the three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s at vegetation sub-type levels in Yunnan*
级别 Level植被亚型 Vegetation sub-type半湿润常绿阔叶林 SWEB季风常绿阔叶林 MEB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 MMEB

Family
SWEB100.0
MEB87.6100.0
MMEB96.489.2100.0

Genus
SWEB100.0
MEB49.3100.0
MMEB79.858.3100.0

Species
SWEB100.0
MEB17.1100.0
MMEB49.215.4100.0
* A与B的相似性系数等于A和B共有的种数除以含种数较少的A或B的种数, 乘以100。
* Similarity coefficient between A and B is the number of taxa shared by both A and B divided by the lowest number of taxa of A or B, multiplied by 100. MEB, monsoon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MMEB, middle montane wet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SWEB, semi-wet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3 讨论

在《云南植被》(吴征镒, 1987)中, 常绿阔叶林植被型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主要分布在云南南部和西南部, 不仅树种多样性高, 除与其他2个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的乔木层具共同优势的壳斗科、山茶科和樟科外, 大戟科和茜草科种类也较多, 在生态外貌上具有一定数量的大高位芽植物、更少的地面芽植物及较多的复叶和全缘叶植物; 在种的地理成分上, 它的热带分布种占总种数的70.52%, 其中, 热带亚洲分布种占总种数的64.73%。这些特点显示了它是一种与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不同的植被类型, 它具有明显的热带亚洲亲缘, 与东南亚的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类似(Ashton, 2003), 在性质上是一种热带山地的常绿阔叶林。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主要分布在滇中亚热带高原, 乔木层除占优势的壳斗科和樟科外, 漆树科、桦木科和木樨科的种类也有较高的重要值。清香木、黄连木、云南木樨榄、裂果漆(Toxicodendron griffithii), 以及榆科的云南鹅耳枥(Carpinus monbeigiana)和四蕊朴(Celtis tetrandra)为石灰岩山生境的常见种; 藤本植物和地面芽植物在石灰岩山生境的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中也更丰富。在种的地理成分上,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中热带分布种占总种数的21.34%-26.36%, 但以温带分布种为主, 在石灰岩山生境, 中国特有种占到总种数的37.98% (表6)。

在本研究中, 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虽也以壳斗科、樟科和山茶科植物为乔木层优势种, 但山矾科、冬青科及木兰科的种类在群落中有较高的重要值。它的显著特征是有较高比例的附生植物, 并且在叶级谱上有更多的非全缘叶乔木。在种的植物地理成分上, 与半湿润常绿阔叶林类似, 以温带分布种占优势。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在生态外貌上类似于亚洲的热带山地云雾林(Shi & Zhu, 2009)或苔藓常绿阔叶林(Ohsawa, 1991)。

在本研究所做的6个1 hm2样地里, 没有发现共同的优势树种。季风常绿阔叶林在分布生境、植物区系组成、物种多样性、生态外貌、地理成分上都与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区别明显。在植物区系组成上, 它与东南亚热带低山森林类似(Zhu, 2019)。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分布在云南亚热带山地, 二者有类似的物种多样性, 均以温带分布种为主, 并以中国特有种和中国-喜马拉雅分布种占优势, 是一类中国西南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毕竟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在生态外貌特征有区别, 把它们处理为云南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下的2个植被亚型是适合的(吴征镒, 1987)。反之, 在《云南植被》里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 与热带季节性雨林的关系远大于与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的关系。在普洱30 hm2季风常绿阔叶林动态监测样地与西双版纳勐腊的20 hm2热带季节性雨林样地的比较上, 在勐腊的20 hm2热带季节性雨林样地里, 有9.76 hm2的森林植被是与普洱样地里的季风常绿阔叶林完全一样的以短刺栲和西南木荷占优势的群落斑块, 为典型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李帅锋等, 2020)。本研究调查发现, 在西双版纳800-1 000 m低坡上的热带季节性雨林, 在被破坏后, 至少在一个阶段, 往往演替为季风常绿阔叶林(即演替为以西南木荷和短刺栲占优势的群落)。因此, 在云南南部, 季风常绿阔叶林与热带季节性雨林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海拔2 000 m以上山地云雾带, 它与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在分布海拔上有重叠, 但它始终是在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地带之上。这两类常绿阔叶林在云南的分布符合所谓的海拔升高效应(Grubb, 1971), 即在大的山体植被带会抬高, 在小的孤立山体植被带会下压。

在样方层面, 4个1 hm2样地的生活型谱显示: 季风常绿阔叶林乔木树种(相当于大高位芽+中高位芽+小高位芽植物)有189种, 占样地总种数的52.50%; 非石灰岩山地的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乔木树种有62种, 占样地总种数的35.63%; 石灰岩山地的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有乔木树种有40种, 占样地总种数的27.78%; 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样地记录乔木树种57种, 占样地总种数的34.34% (表4)。这一结果与Spicer等(2020)的研究结果类似, 乔木树种实际仅占样地各生活型总种数的一半以下(季风常绿阔叶林稍高例外)。

在植被亚型层面的植物区系组成上, 这3个常绿阔叶林种数最多的科(大科)均为世界分布科, 其他各分布类型的科则为种数较少的科。在植物区系地理成分上, 与样方层面植物种的地理成分构成类似: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的热带分布属占总属数的44.91%和44.04%, 温带分布属各占46.29%和48.19%, 并以北温带分布属比例最高, 各占18.36%和19.95%, 二者非常接近。季风常绿阔叶林则显示了不同的地理成分格局: 热带分布属占总属数的78.05%, 并以热带亚洲分布属比例最高。这3个常绿阔叶林在植被亚型层面的植物区系类似性的比较显示,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与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植物种的类似性达49.2%, 但它们与季风常绿阔叶林的类似性仅为17.1%和15.4%。

季风常绿阔叶林在《云南植被》中置于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下, 给予植被亚型等级(吴征镒, 1987), 在新近建议的“中国常绿阔叶林分类试行方案”中, 它被放置在亚热带季节性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之下, 作为西部亚热带季节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 给予了新名称。而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与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则被放置在典型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下作为西部(大陆)半湿润典型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宋永昌,2004, 2011)。不论怎样, 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中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均被运用为分布在南亚热带地区的水平地带性植被。根据本研究, 它是一种热带森林向亚热带森林的过渡类型, 它具有热带植物区系组成, 具有部分热带季节性雨林的生态外貌特征, 它的分布区域与热带季节性雨林高度重叠, 即热带季节性雨林分布在热带北缘或南亚热带地区的低海拔湿润沟谷和低坡上(在云南西南部和南部通常在900 m以下, 在云南东南部和广西西南部在500-700 m以下, 在海南分布在800 m以下地区), 可以说是一种在水分、热量和分布海拔上均到了极限条件的热带雨林类型(Zhu, 2017)。在同样区域, 仅仅在热带季节性雨林之上或以北, 就直接过渡转变为所谓的“季风常绿阔叶林”。这个过渡类型的“季风常绿阔叶林”, 在中国西南部表现为山地垂向过渡, 直接向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过渡, 在中国东南部, 则过渡到典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为水平带过渡(Ashton & Zhu,2020)。基于这些特征, 笔者建议, 按其自然属性, 可能不宜将云南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放置在水平地带性植被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之下。建议它作为一个单独的热带山地的植被类型, 并给予植被型等级, 它是一种热带低山常绿阔叶林。采用热带山地(低山)常绿阔叶林这一名称, 一方面考虑到其分布带上还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型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和半湿润常绿阔叶林, 另一方面也与云南南部的热带低地的季节性雨林相对应(Zhu et al., 2005, 2006, 2015, 2019; Zhu, 2006, 2019; 朱华等, 2015)。在传统的云南常绿阔叶林的分类上, 都把乔木层主要由壳斗科、樟科、山茶科和木兰科植物占优势的常绿阔叶林, 统一归类为常绿阔叶林植被型, 只是依据它们各自的特征, 划分为不同的植被亚型、群系等。分布在中国热带北缘或南亚热带地区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 具有热带雨林的一些特征; 在植物区系组成上, 热带分布属、种占优势, 为热带季节性雨林向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过渡类型。它不仅在中国西南部体现为沿海拔的垂向过渡, 在东南部则沿纬度水平地带性过渡。因此对“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的分类, 确需认真考虑。

从起源角度看, 云南常绿阔叶林植被型的这3个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在科的组成上类似, 暗示了它们可能有共同的早期起源, 后来发生了与云南的地质历史事件密切联系的分异。在属、种组成上, 季风常绿阔叶林现在已明显不同于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季风常绿阔叶林演化为一种热带山地植被,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演化为亚热带性质的植被。

在对云南植物区系的研究上, 认为云南植物区系具有一个远古的热带起源背景, 在第三纪热带、亚热带性质的东亚植物区系的基础上, 随着喜马拉雅的隆升, 世界性和北温带植物区系成分在北部地区渗透、大量物种迅速形成, 而在南部地区, 因印度支那地质板块向东南亚的逃逸, 热带亚洲成分渗透、发展, 演化成以热带亚洲成分为主的热带植物区系; 云南中部地区第三纪东亚植物区系成分有更多的保持与承袭(Zhu, 2012, 2013, 2015, 2016; Liu et al., 2017; 朱华, 2018)。

Jacques等(2014)研究了云南中新世时的3个化石点: 临沧、小龙潭和先锋的植物区系组成。晚中新世时, 临沧化石点的海拔被建议是214 m, 小龙潭化石点是530 m, 先锋化石点是1 936 m。这3个化石点有以下特点: (1) 3个化石点都以壳斗科和樟科植物占优势, 但在临沧和小龙潭, 豆科植物明显更多。(2)在科的地理成分上, 临沧化石点的泛热带分布科占总科数的一半; 但在小龙潭化石点和先锋化石点泛热带分布科仅占总科数的25%, 温带分布科在先锋化石点占到50%。(3)在属的地理成分上, 临沧化石点热带分布属占总属数的64.1%; 小龙潭化石点热带分布属占总属数的53.7%; 先锋化石点热带分布属占总属数的47.1%。这暗示了临沧化石点是热带性质, 而先锋化石点是亚热带性质, 小龙潭化石点居间, 这与它们当时的海拔相符合, 并显示晚中新世时这3个化石点已发生了植物区系和植被类型的分异。

把这3个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现在的分布与3个化石点的研究叠加, 探讨其植物区系可能的演化。对应于现在的植被分布, 临沧化石点在季风常绿阔叶林范畴, 小龙潭化石点和先锋化石点在半湿润常绿阔叶林范畴。现在云南的这3个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都以壳斗科、樟科和豆科植物为乔木层的主要成分,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的热带分布属占总属数的44.91%和44.04%, 温带分布属占46.29%和48.19%, 仍为亚热带性质, 但季风常绿阔叶林热带分布属占总属数的78.05%, 热带性质明显。结合云南的地质历史和古植物学研究资料, 认为云南的常绿阔叶林植物区系的分化在晚中新世就已开始, 并随着海拔高度的改变和同步的全球变冷而加强, 喜马拉雅隆升可能深刻影响了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常绿阔叶林植物区系, 而伴随喜马拉雅隆升发生的印度支那地质板块向东南逃逸, 深刻影响了季风常绿阔叶林植物区系。这3个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的植物区系组成的比较显示,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与中山常绿阔叶林在科、属、种上的类似性都比较高, 但它们与季风常绿阔叶林在种水平的类似性很低。这也暗示了这3个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可能有共同的早期起源, 后来发生了明显分异, 季风常绿阔叶林演化为以热带成分为优势的热带亚洲的山地常绿阔叶林(Zhu, 2019)。

最近的古植物学研究改变了我们对植被历史演化的传统认识, 例如云南吕合盆地早渐新世(大约3 300至3 200万年前)就已有了与现代该地区的植被中几乎无形态学区别的栎属、桤木属、桦木属、鹅耳枥属、榛属等植物(Tang et al., 2020); 甚至更早, 青藏高原的中部地区在4 700万年前就已有了亚热带森林植被(Su et al., 2020)。第四纪冰期可以说几乎没有影响或改变云南植被的植物区系组成, 现在的植被经历了远古植被的承袭渐变, 但没有巨变。结合古植物学的发现研究植被地理, 以及在植被型的层面, 对其植物区系和生物地理进行研究, 能为探索植被类型的来龙去脉提供依据和线索(Zhu et al., 2020), 值得在植被地理研究上推荐。

4 结论

云南常绿阔叶林尽管都以壳斗科、山茶科、樟科及木兰科树种占优势, 它们在植物区系组成、生态外貌、地理成分及生境上是多样化的。分布在云南南部和西南部的季风常绿阔叶林以热带树种, 特别是热带亚洲分布种占优势, 是东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的一个类型。分布在云南亚热带至暖温带地区的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以中国特有种和中国-喜马拉雅分布种占优势, 是中国西南部独特的植被类型。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云南高原, 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分布在潮湿的山地云雾带, 是一种山地云雾林。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因具有丰富的中国特有种, 特别是前者, 目前在自然保护区外的地区仅残存为受严重干扰的森林片段或为萌生灌丛, 应给予优先保护。

在植被亚型层面的植物区系地理上,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在属水平具有类似的地理成分格局, 显著不同于季风常绿阔叶林, 它们的温带分布属各占46.29%和48.19%, 并以北温带分布属比例最高, 各占18.36%和19.95%。季风常绿阔叶林的热带分布属占总属数的78.05%, 并以热带亚洲分布属比例最高, 占其总属数的29.02%。这3类常绿阔叶林在种上的类似性很低。这些结果反映了这3类常绿阔叶林植物区系已发生了分化。结合地质历史事件和古植物学研究, 云南的常绿阔叶林植物区系的歧化可能在晚中新世就已开始, 随着喜马拉雅隆升及伴随的印度支那地质板块向东南逃逸, 云南地貌及海拔的改变和全球气候变冷及地区的干旱化, 云南的常绿阔叶林植物区系的歧化不断加剧, 使之分化或演化成不同的植被类型或亚型。南部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演化为以热带成分占优势的热带亚洲的一种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演化为与中国东部地区典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对应的西部山地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考虑到这些众多的不同, 建议至少在中国西南部, 云南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中的“季风常绿阔叶林”应作为一个单独的热带山地的植被类型, 并给予植被型等级, 建议命名为热带低山常绿阔叶林。

参考文献 原文顺序
文献年度倒序
文中引用次数倒序
被引期刊影响因子

Ashton P, Zhu H (2020). The tropical-subtropical evergreen forest transition in East Asia: an exploration
Plant Diversity, 42, 255-280.

DOI:10.1016/j.pld.2020.04.001URL [本文引用: 2]

Ashton PS (2003). Floristic zonation of tree communities on wet tropical mountains revisited
Perspectives in Plant Ecology, Evolution and Systematics, 6, 87-104.

DOI:10.1078/1433-8319-00044URL [本文引用: 1]

Chase MW, Reveal JL (2009). A phylogenetic classification of the land plants to accompany APG III
Botan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161, 122-127.

DOI:10.1111/(ISSN)1095-8339URL [本文引用: 1]

Curtis JT, McIntosh RP (1951). An upland forest continuum in the prairie-forest border region of Wisconsin
Ecology, 32, 476-496.

DOI:10.2307/1931725URL [本文引用: 1]

Ding WN, Ree RH, Spicer RA, Xing YW (2020). Ancient orogenic and monsoon-driven assembly of the world’s richest temperate alpine flora
Science, 369, 578-581.

DOI:10.1126/science.abb4484URL [本文引用: 1]

Grubb PJ (1971). Interpretation of the “Massenerhebung” effect on tropical mountains
Nature, 229, 44-45.

PMID:16059069 [本文引用: 1]

Huang YJ, Jia LB, Wang Q, Mosbrugger V, Utescher T, Su T, Zhou ZK (2016). Cenozoic plant diversity of Yunnan: a review
Plant Diversity, 38, 271-282.

DOI:10.1016/j.pld.2016.11.004URL [本文引用: 1]

Jacques FMB, Shi GL, Su T, Zhou ZK (2015). A tropical forest of the middle Miocene of Fujian (SE China) reveals Sino- Indian biogeographic af?nities
Review of Palaeobotany and Palynology, 216, 76-91.

DOI:10.1016/j.revpalbo.2015.02.001URL [本文引用: 1]

Jacques FMB, Su T, Spicer RA, Xing YW, Huang YJ, Zhou ZK (2014). Late Miocene southwestern Chinese ?oristic diversity shaped by the southeastern uplif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411, 208-215.

DOI:10.1016/j.palaeo.2014.05.041URL [本文引用: 3]

Jin ZZ (1979). The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s in Yunnan
Acta Botanica Yunnanica, 1, 90-105.

[本文引用: 2]

[金振洲 (1979). 云南常绿阔叶林的类型和特点
云南植物研究, 1, 90-105.]

[本文引用: 2]

Li SF, Lang XD, Huang XB, Wang YH, Liu WD, Xu CH, Su JR (2020). Association classification of a 30 hm2 dynamics plot in the monsoon broad-leaved evergreen forest in Pu’er, Yunnan,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44, 236-247.

DOI:10.17521/cjpe.2019.0268URL [本文引用: 1]

[李帅锋, 郎学东, 黄小波, 王艳红, 刘万德, 徐崇华, 苏建荣 (2020). 云南普洱30 hm2季风常绿阔叶林动态监测样地群丛数量分类
植物生态学报, 44, 236-247.]

DOI:10.17521/cjpe.2019.0268 [本文引用: 1]
季风常绿阔叶林是我国南亚热带典型的地带性植被, 建立森林动态监测样地是研究生物多样性维持和群落构建机制的重要平台。该文以普洱30 hm <sup>2</sup>森林动态监测样地为研究对象, 采用多元回归树、重要值、主成分分析与指示种相结合的方法对样地内750个样方进行群丛数量分类, 以获取季风常绿阔叶林森林植被群丛类型。结果表明: 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共发现木本植物271种, 隶属于78科178属, 群落类型为短刺锥(Castanopsis echidnocarpa)群系, 可划分4个群丛类型, 分别是珍珠花+毛银柴-短刺锥+泥柯群丛(Lyonia ovalifolia + Aporosa villosa - Castanopsis echidnocarpa + Lithocarpus fenestratus Association)、云南瘿椒树+耳叶柯-短刺锥+西南木荷群丛(Tapiscia yunnanensis + Lithocarpus grandifolius - Castanopsis echidnocarpa + Schima wallichii Association)、大果杜英+黄药大头茶-短刺锥+西南木荷群丛(Elaeocarpus sikkimensis + Polyspora chrysandra - Castanopsis echidnocarpa + Schima wallichii Association)、西桦+尼泊尔桤木-短刺锥+枹丝锥群丛(Betula alnoides + Alnus nepalensis - Castanopsis echidnocarpa + Castanopsis calathiformis Association)。群丛间物种分布存在较多过渡重叠, 指示物种是区分群丛类型的主要依据, 海拔与坡向对群丛分类有较大的影响, 坡度对群丛分类影响较小。

Liu ED, Peng H (2007). A preliminary floristic study on the mid- montane humid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in Yongde Snow Mountain, SW Yunnan, China
Acta Botanica Yunnanica, 29, 129-136.

[本文引用: 1]

[刘恩德, 彭华 (2007). 永德大雪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植物区系的初步研究
云南植物研究, 29, 129-136.]

[本文引用: 1]

Liu SY, Zhu H, Yang J (2017). A phylogenetic perspective on biogeographical divergence of the Flora in Yunnan, Southwestern China
Scientific Reports, 7, 43032. DOI: 10.1038/srep43032.

DOI:10.1038/srep43032URL [本文引用: 1]

Meng GT, Chai Y, Yuan CM, Ai HS, Li GX, Wang Q, Li PR, Lin RT (2013).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d- montane humid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in Gaoligong Mountains, Yunnan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49(3), 144-151.

[本文引用: 1]

[孟广涛, 柴勇, 袁春明, 艾怀森, 李贵祥, 王骞, 李品荣, 蔺汝涛 (2013). 云南高黎贡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特征
林业科学, 49(3), 144-151.]

[本文引用: 1]

Mueller-Dombois D, Ellenberg H (1974). Aims and Methods of Vegetation Ecology. John Wiley & Sons , New York.
[本文引用: 1]

Ohsawa M (1991). Structural comparison of tropical montane forests along latitudinal and altitudinal gradients in south and east Asia
Vegetatio, 97, 1-10.

[本文引用: 1]

Peng H, Wu ZY (1998). The preliminary floristical study on mid-montane humid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in Mt. Wuliangshan
Acta Botanica Yunnanica, 20, 12-22.

[本文引用: 1]

[彭华, 吴征镒 (1998). 无量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及其植物区系的初步研究
云南植物研究, 20, 12-22.]

[本文引用: 1]

Raunkiaer C (1934). The Life Forms of Plants and Statistical Plant Geograph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London.
[本文引用: 1]

Shi JP, Zhu H (2009). Tree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diversity of tropical mountain cloud forest in the Yunnan, southwestern China
Ecological Research, 24, 83-92.

DOI:10.1007/s11284-008-0484-2URL [本文引用: 1]

Song YC (2004). Tentative classification scheme of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s of China
Acta Phytoecologica Sinica, 28, 435-448.

[本文引用: 1]

[宋永昌 (2004). 中国常绿阔叶林分类试行方案
植物生态学报, 28, 435-448.]

DOI:10.17521/cjpe.2004.0061 [本文引用: 1]
植被分类是植被生态学研究中最复杂、充满着争论的问题之一,直到现在并没有一个能为植被学家共同接受的、统一的分类系统。常绿阔叶林的复杂性仅次于热带雨林,加之在人类长期干扰下,变化极大,过渡性群落极多,更增加了分类的困难。中国常绿阔叶林分类经历了漫长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学习苏俄学派,60年代初引进威斯康星学派的&ldquo;重要值"概念,在研究云南滇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oides)林时也曾试用过法瑞学派的理论和方法。80年代《中国植被》(1980)一书的作者们提出,对于&ldquo;南方某些类型"在&ldquo;群系(Formation)"和&ldquo;群丛(Association)"划分时应采用&ldquo;标志种(Diagnostic species)"的原则,当时由于资料所限,这一原则并未得到贯彻。本文在总结以往分类方案的基础上,根据高级单位以生态外貌、中级单位以优势度类型、低级单位以特征种组的分类原则,构建了从&ldquo;群丛"、&ldquo;群系"、&ldquo;群系组"到&ldquo;植被亚型"和&ldquo;植被型"的中国常绿阔叶林分类系统。将中国常绿阔叶林划分出3个植被型、8个植被亚型、14个群系组和53个群系。这些群系大都占据一定的地理区域,并与一定的生境相联系。

Song YC (2011). Recognition and proposal on the vegeta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35, 882-892.

DOI:10.3724/SP.J.1258.2011.00882URL [本文引用: 1]

[宋永昌 (2011). 对中国植被分类系统的认知和建议
植物生态学报, 35, 882-892.]

DOI:10.3724/SP.J.1258.2011.00882 [本文引用: 1]
《中国植被志》的编写工作已经启动, 藉此征求修订《中国植被分类系统》意见之际, 提出几点看法与建议: 1) 贯彻原先制定的中国植被&ldquo;高级分类单位偏重于生态外貌, 而中、低级分类单位则着重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rdquo;的分类原则。这一思想与当前国际上植被分类的发展是一致的。2)中国植被分类既要符合中国植被的特点, 又要适应全球植被分类的发展, 名词概念应尽量与国际上的广泛理解相一致。3) &ldquo;群丛&rdquo;是《中国植被志》描述的基本对象, 其概念需要统一, 以避免歧义和可能导致的南北&ldquo;群丛&rdquo;的不等质。资料不足的类型应组织野外补点调查。4)植被分类等级系统是严格的, 但各等级又是开放的, 可适当地增设高级分类单位, 以适应类型扩展之需要。该文附有从植被型纲到植被型的建议草案。

Spicer ME, Mellor H, Carson WP (2020). Seeing beyond the trees: a comparison of tropical and temperate plant growth forms and their vertical distribution
Ecology, 101, e02974. DOI: 10.1002/ecy.2974.

DOI:10.1002/ecy.2974 [本文引用: 2]

Su T, Spicer RA, Wu FX, Farnsworth A, Huang J, del Rio C, Deng T, Ding L, Deng WYD, Huang YJ, Hughes A, Jia LB, Jin JH, Li SF, Liang SQ, et al. (2020). A Middle Eocene lowland humid subtropical “Shangri-La” ecosystem in central Tibet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17, 32989-32995.

[本文引用: 2]

Tang CQ (2015).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the subtropical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s of southwestern China, as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he eastern Chinese subtropical regions
Collectanea Botanica, 34, e006. DOI: 10.3989/collectbot.2015.v34.006.

DOI:10.3989/collectbot.2015.v34.006 [本文引用: 1]

Tang H, Li SF, Su T, Spicer RA, Zhang ST, Li SH, Liu J, Lauretano V, Witkowski CR, Spicer TEV, Deng WYD, Wu MX, Ding WN, Zhou ZK (2020). Early Oligocene vegetation and climate of southwestern China inferred from palynology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560, 109988. DOI: 10.1016/j.palaeo.2020.109988.

DOI:10.1016/j.palaeo.2020.109988URL [本文引用: 2]

The 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2009). An update of the 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classification for the orders and families of flowering plants: APG III.
Botan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161, 105-121.

DOI:10.1111/(ISSN)1095-8339URL [本文引用: 1]

Wang LS, Peng H (2004). The preliminary floristic study on the elements of Lithocarpus variolosa forest in Mt. Xiaobaicaoling, C. Yunnan
Acta Botanica Yunnanica, 26, 157-165.

[本文引用: 1]

[王利松, 彭华 (2004). 滇中小百草岭多变石栎林植物区系的初步研究
云南植物研究, 26, 157-165.]

[本文引用: 1]

Webb LJ (1959). A physiognomic classification of Australian rain forests
Journal of Ecology, 47, 551-570.

DOI:10.2307/2257290URL [本文引用: 2]

Wu ZY (1987). Vegetation of Yunnan. Science Press, Beijing.97-143.
[本文引用: 5]

[吴征镒 (1987). 云南植被. 科学出版社, 北京. 97-143.]
[本文引用: 5]

Wu ZY (1991). The areal-types of Chinese genera of seed plants
Acta Botanica Yunnanica, S4, 1-139.

[本文引用: 2]

[吴征镒 (1991). 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
云南植物研究, S4, 1-139.]

[本文引用: 2]

Wu ZY, Zhou ZK, Li DZ, Peng H, Sun H (2003). The areal- types of the world families of seed plants
Acta Botanica Yunnanica, 25, 245-257.

[本文引用: 3]

[吴征镒, 周浙昆, 李德铢, 彭华, 孙航 (2003). 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系统
云南植物研究, 25, 245-257.]

[本文引用: 3]

Wu ZY, Zhou ZK, Sun H, Li DZ, Peng H (2006). The Areal- Types of Seed Plants and Their Origin and Differentiation. Yun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Kunming.
[本文引用: 2]

[吴征镒, 周浙昆, 孙航, 李德铢, 彭华 (2006). 种子植物分布区类型及其起源和分化. 云南科技出版社, 昆明.]
[本文引用: 2]

Zhu H (1997). Ecological and biogeographical studies on the tropical rain forest of south Yunnan, SW China with a special reference to its relation with rain forests of tropical Asia
Journal of Biogeography, 24, 647-662.

DOI:10.1111/jbi.1997.24.issue-5URL [本文引用: 1]

Zhu H (2006). Forest vegetation of Xishuangbanna, south China
Forestry Studies in China, 8(2), 1-58.

[本文引用: 4]

Zhu H (2008).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genera of Yunnan seed plants with references to their biogeographical significances
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 23, 830-839.

[本文引用: 1]

[朱华 (2008). 云南种子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分布格局及其意义
地球科学进展, 23, 830-839.]

[本文引用: 1]

Zhu H (2012). Biogeographical divergence of the flora of Yunnan, southwestern China initiated by the uplift of Himalaya and extrusion of Indochina block
PLOS ONE, 7, e45601. DOI: 10.1371/journal.pone.0045601.

DOI:10.1371/journal.pone.0045601URL [本文引用: 1]

Zhu H (2013). The floras of southern and tropical southeastern Yunnan have been shaped by divergent geological histories
PLOS ONE, 8, e64213. DOI: 10.1371/journal.pone. 0064213.

DOI:10.1371/journal.pone. 0064213 [本文引用: 1]

Zhu H (2015). Geographical patterns of Yunnan seed plants may be influenced by the clockwise rotation of the Simao- Indochina geoblock
Frontiers in Earth Science, 3, 53. DOI: 10.3389/feart.2015.00053.

DOI:10.3389/feart.2015.00053

Zhu H (2016). A biogeographical comparison between Yunnan, southwest China, and Taiwan, southeast China, with implications for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the East Asian flora
Annals of the 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 101, 750-771.

DOI:10.3417/2011037URL

Zhu H (2016). Discussion on the origin of the mid-montane wet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in Yunnan
Plant Science Journal, 34, 715-723.

[本文引用: 2]

[朱华 (2016). 云南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起源的探讨
植物科学学报, 34, 715-723.]

[本文引用: 2]

Zhu H (2017). The tropical forests of southern China and conservation of biodiversity
The Botanical Review, 83, 87-105.

DOI:10.1007/s12229-017-9177-2URL [本文引用: 1]

Zhu H (2018).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the flora of Yunnan
Plant Science Journal, 36, 32-37.

[本文引用: 2]

[朱华 (2018). 云南植物区系的起源与演化
植物科学学报, 36, 32-37.]

[本文引用: 2]

Zhu H (2019). Floristic divergence of the evergreen broad- leaved forests in Yunnan, southwestern China
Phytotaxa, 393, 1-20.

DOI:10.11646/phytotaxa.393.1URL [本文引用: 8]

Zhu H, Cao M, Hu HB (2006). Geological history, flora, and vegetation of Xishuangbanna, southern Yunnan, China
Biotropica, 38, 310-317.

DOI:10.1111/btp.2006.38.issue-3URL

Zhu H, Chai Y, Zhou SS, Yan LC, Shi JP, Yang GP (2016). Combined community ecology and floristics, a synthetic study on the upper montane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s in Yunnan, southwestern China
Plant Diversity, 38, 295-302.

DOI:10.1016/j.pld.2016.11.001URL [本文引用: 5]

Zhu H, Shi JP, Zhao CJ (2005). Species composition, physiognomy and plant diversity of the tropical montane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in southern Yunnan
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 14, 2855-2870.

DOI:10.1007/s10531-004-8220-xURL [本文引用: 2]

Zhu H, Tan YH, Yan LC, Liu FY (2020). Flora of the savanna- like vegetation in hot dry valleys, southwestern China with implications to their origin and evolution
The Botanical Review, 86, 281-297.

DOI:10.1007/s12229-020-09227-xURL [本文引用: 2]

Zhu H, Wang H, Li BG, Zhou SS, Zhang JH (2015). Studies on the forest vegetation of Xishuangbanna
Plant Science Journal, 33, 641-726.

[本文引用: 2]

[朱华, 王洪, 李保贵, 周仕顺, 张建侯 (2015). 西双版纳森林植被研究
植物科学学报, 33, 641-726.]

[本文引用: 2]

Zhu H, Yan LC (2009). List of Seed Plants in the Ailao Mts. of Yunnan Province, China. Yunnan Science & Technology Press , Kunming.
[本文引用: 1]

[朱华, 闫丽春 (2009). 云南哀牢山种子植物. 云南科技出版社, 昆明.]
[本文引用: 1]

Zhu H, Yong C, Zhou SS, Wang H, Yan LC (2015). Vegetation, floristic composition and species diversity in a tropical mountain nature reserve in southern Yunnan, SW China with implications for conservation
Tropical Conservation Science, 8, 528-546.

DOI:10.1177/194008291500800216URL [本文引用: 4]

Zhu H, Zhou SS, Yan LC, Shi JP, Shen YX (2019). Studies on the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s of Yunnan, southwestern China
The Botanical Review, 85, 131-148.

DOI:10.1007/s12229-019-09210-1URL

The tropical-subtropical evergreen forest transition in East Asia: an exploration
2
2020

... 云南地形和地貌复杂多样, 既有深切的高山峡谷, 又有相对平坦的高原, 其西北部梅里雪山卡瓦格博峰最高点海拔为6 740 m, 东南部的河口海拔是76.4 m, 两地高差达6 664 m.云南地势总体上为一个向南倾斜的大斜坡.在自然地理和生物地理上, 云南是热带亚洲生物区系向东亚和喜马拉雅亚热带-温带生物区系的一个过渡地带和热带-亚热带常绿森林的过渡地带(Ashton & Zhu, 2020), 也是在植物区系区划上的中国-日本植物区系与中国-喜马拉雅植物区系的交汇过渡地带(Zhu, 2016). ...

... 季风常绿阔叶林在《云南植被》中置于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下, 给予植被亚型等级(吴征镒, 1987), 在新近建议的“中国常绿阔叶林分类试行方案”中, 它被放置在亚热带季节性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之下, 作为西部亚热带季节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 给予了新名称.而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与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则被放置在典型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下作为西部(大陆)半湿润典型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宋永昌,2004, 2011).不论怎样, 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中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均被运用为分布在南亚热带地区的水平地带性植被.根据本研究, 它是一种热带森林向亚热带森林的过渡类型, 它具有热带植物区系组成, 具有部分热带季节性雨林的生态外貌特征, 它的分布区域与热带季节性雨林高度重叠, 即热带季节性雨林分布在热带北缘或南亚热带地区的低海拔湿润沟谷和低坡上(在云南西南部和南部通常在900 m以下, 在云南东南部和广西西南部在500-700 m以下, 在海南分布在800 m以下地区), 可以说是一种在水分、热量和分布海拔上均到了极限条件的热带雨林类型(Zhu, 2017).在同样区域, 仅仅在热带季节性雨林之上或以北, 就直接过渡转变为所谓的“季风常绿阔叶林”.这个过渡类型的“季风常绿阔叶林”, 在中国西南部表现为山地垂向过渡, 直接向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过渡, 在中国东南部, 则过渡到典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为水平带过渡(Ashton & Zhu,2020).基于这些特征, 笔者建议, 按其自然属性, 可能不宜将云南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放置在水平地带性植被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之下.建议它作为一个单独的热带山地的植被类型, 并给予植被型等级, 它是一种热带低山常绿阔叶林.采用热带山地(低山)常绿阔叶林这一名称, 一方面考虑到其分布带上还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型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和半湿润常绿阔叶林, 另一方面也与云南南部的热带低地的季节性雨林相对应(Zhu et al., 2005, 2006, 2015, 2019; Zhu, 2006, 2019; 朱华等, 2015).在传统的云南常绿阔叶林的分类上, 都把乔木层主要由壳斗科、樟科、山茶科和木兰科植物占优势的常绿阔叶林, 统一归类为常绿阔叶林植被型, 只是依据它们各自的特征, 划分为不同的植被亚型、群系等.分布在中国热带北缘或南亚热带地区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 具有热带雨林的一些特征; 在植物区系组成上, 热带分布属、种占优势, 为热带季节性雨林向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过渡类型.它不仅在中国西南部体现为沿海拔的垂向过渡, 在东南部则沿纬度水平地带性过渡.因此对“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的分类, 确需认真考虑. ...

Floristic zonation of tree communities on wet tropical mountains revisited
1
2003

... 在《云南植被》(吴征镒, 1987)中, 常绿阔叶林植被型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主要分布在云南南部和西南部, 不仅树种多样性高, 除与其他2个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的乔木层具共同优势的壳斗科、山茶科和樟科外, 大戟科和茜草科种类也较多, 在生态外貌上具有一定数量的大高位芽植物、更少的地面芽植物及较多的复叶和全缘叶植物; 在种的地理成分上, 它的热带分布种占总种数的70.52%, 其中, 热带亚洲分布种占总种数的64.73%.这些特点显示了它是一种与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不同的植被类型, 它具有明显的热带亚洲亲缘, 与东南亚的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类似(Ashton, 2003), 在性质上是一种热带山地的常绿阔叶林. ...

A phylogenetic classification of the land plants to accompany APG III
1
2009

... 分别在样方和植被亚型层面上对云南的常绿阔叶林进行研究.在样方层面, 设置代表云南常绿阔叶林植被型的3个亚型的6个1 hm2样地.目前云南的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只呈斑块状分散保存在一些保护区及其他保护地中, 本研究的样地分别设立在云南石林(石灰岩地区)和云南宾川鸡足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仍有大面积且连续的原始森林存在于云南中部的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该保护区设立了2个样地.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的样地选择在云南南部, 那里是该类常绿阔叶林的主要分布区域.样地设置的具体地点是: 季风常绿阔叶林样地1, 勐腊县勐仑, 21.57° N, 101.16° E, 海拔1 170 m; 样地2, 思茅菜阳河, 22.57° N, 101.2° E, 海拔1 380 m.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样地1, 宾川县鸡足山, 25.96° N, 100.38° E, 海拔2 450 m; 样地2, 昆明石林(石灰岩生境), 24.64o N, 103.35o E, 海拔1 950 m.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样地1, 景东徐家坝, 24.54° N, 101.03° E, 海拔2 450 m; 样地2, 镇元千家寨, 24.28° N, 101.26° E, 海拔2 320 m.鉴定每个样地中的所有乔木树种, 对胸径(DBH) ≥5 cm的树木进行测量.为统计样地内植物的生活型谱及在样方层面分析其植物区系物种的分布区类型, 对其中4个样地的所有植物, 包括林下灌木、草本植物、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进行调查.基于样地资料, 分析每个样地树木的重要值指数(IVI)(Curtis & McIntosh, 1951)和物种多样性.样方所在群落斑块的生态外貌特征(生活型谱和叶级谱)使用Raunkiaer (1934)提出, Mueller-Dombois和Ellenberg (1974)修订的标准进行分析.根据4个样方记录到的物种, 查阅每个种的世界分布情况, 参考吴征镒(1991)及吴征镒等(2006)对分布区类型的划分依据, 确定各物种的分布区类型.在样地层面, 对这3个常绿阔叶林的物种组成、多样性、生态外貌特征和生物地理进行比较研究, 以评价其相似性和变异性.另一方面, 依据多年的野外调查, 编制云南这3个主要常绿阔叶林的植物区系名录.季风常绿阔叶林在其主要分布区内记录野生种子植物164科834属1 924种;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记录野生种子植物147科795属2 228种; 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主要依据对哀牢山的该类森林植物区系的研究, 记录种子植物110科386属821种(朱华, 2016). 科的界定依据APG III (Chase & Reveal 2009; The 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2009), 种名按w3TROPICOS数据库(http://mobot.mobot.org/?W3T/ Search/?vast.html)校对.基于野生种子植物名录, 分析了这3个植被亚型的植物区系特征和科属的地理属性.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根据吴征镒(1991)及吴征镒等(2006)的分类, 科的分布区类型根据吴征镒等(2003)的划分.比较它们在植被亚型层面的植物区系和地理成分, 分析这3个常绿阔叶林之间的区系相似性、变异性和可能的生物地理亲缘关系.最后, 将这3个常绿阔叶林的区系组成和地理成分与Jacques等(2014)对云南古植被的研究进行比较, 讨论它们可能的起源与演化. ...

An upland forest continuum in the prairie-forest border region of Wisconsin
1
1951

... 分别在样方和植被亚型层面上对云南的常绿阔叶林进行研究.在样方层面, 设置代表云南常绿阔叶林植被型的3个亚型的6个1 hm2样地.目前云南的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只呈斑块状分散保存在一些保护区及其他保护地中, 本研究的样地分别设立在云南石林(石灰岩地区)和云南宾川鸡足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仍有大面积且连续的原始森林存在于云南中部的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该保护区设立了2个样地.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的样地选择在云南南部, 那里是该类常绿阔叶林的主要分布区域.样地设置的具体地点是: 季风常绿阔叶林样地1, 勐腊县勐仑, 21.57° N, 101.16° E, 海拔1 170 m; 样地2, 思茅菜阳河, 22.57° N, 101.2° E, 海拔1 380 m.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样地1, 宾川县鸡足山, 25.96° N, 100.38° E, 海拔2 450 m; 样地2, 昆明石林(石灰岩生境), 24.64o N, 103.35o E, 海拔1 950 m.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样地1, 景东徐家坝, 24.54° N, 101.03° E, 海拔2 450 m; 样地2, 镇元千家寨, 24.28° N, 101.26° E, 海拔2 320 m.鉴定每个样地中的所有乔木树种, 对胸径(DBH) ≥5 cm的树木进行测量.为统计样地内植物的生活型谱及在样方层面分析其植物区系物种的分布区类型, 对其中4个样地的所有植物, 包括林下灌木、草本植物、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进行调查.基于样地资料, 分析每个样地树木的重要值指数(IVI)(Curtis & McIntosh, 1951)和物种多样性.样方所在群落斑块的生态外貌特征(生活型谱和叶级谱)使用Raunkiaer (1934)提出, Mueller-Dombois和Ellenberg (1974)修订的标准进行分析.根据4个样方记录到的物种, 查阅每个种的世界分布情况, 参考吴征镒(1991)及吴征镒等(2006)对分布区类型的划分依据, 确定各物种的分布区类型.在样地层面, 对这3个常绿阔叶林的物种组成、多样性、生态外貌特征和生物地理进行比较研究, 以评价其相似性和变异性.另一方面, 依据多年的野外调查, 编制云南这3个主要常绿阔叶林的植物区系名录.季风常绿阔叶林在其主要分布区内记录野生种子植物164科834属1 924种;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记录野生种子植物147科795属2 228种; 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主要依据对哀牢山的该类森林植物区系的研究, 记录种子植物110科386属821种(朱华, 2016). 科的界定依据APG III (Chase & Reveal 2009; The 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2009), 种名按w3TROPICOS数据库(http://mobot.mobot.org/?W3T/ Search/?vast.html)校对.基于野生种子植物名录, 分析了这3个植被亚型的植物区系特征和科属的地理属性.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根据吴征镒(1991)及吴征镒等(2006)的分类, 科的分布区类型根据吴征镒等(2003)的划分.比较它们在植被亚型层面的植物区系和地理成分, 分析这3个常绿阔叶林之间的区系相似性、变异性和可能的生物地理亲缘关系.最后, 将这3个常绿阔叶林的区系组成和地理成分与Jacques等(2014)对云南古植被的研究进行比较, 讨论它们可能的起源与演化. ...

Ancient orogenic and monsoon-driven assembly of the world’s richest temperate alpine flora
1
2020

... 古植物学研究揭示, 云南的常绿阔叶林在晚中新世时就已开始分异(Jacques et al., 2014, 2015), 在中新世时, 云南西南部为热带性质的植被, 在东部和东北部为亚热带性质的植被(Huang et al., 2016).云南的植物区系和植被的组成与分布格局可能在2 300万年前的中新世就基本形成了(朱华, 2018; Zhu, 2019).最近的古植物学和古植被的研究揭示, 横断山高寒植物多样性的积累始于早渐新世(Ding et al., 2020); 云南吕合盆地早渐新世(大约3 300至3 200万年前)就已有了与现代该地区几乎无形态学区别的栎属(Quercus)、桤木属(Alnus)、桦木属(Betula)、鹅耳枥属(Carpinus)、榛属(Corylus/Ostrya)等植物(Tang et al., 2020); 植物化石研究也揭示了青藏高原中部在4 700万年前就已有了亚热带森林植被(Su et al., 2020).这些古植物学的发现可以说颠覆了我们对云南植被演化历史的常规认识.通过古植物学研究与现代云南常绿阔叶林的比较能为揭示云南常绿阔叶林的演化历史提供依据. ...

Interpretation of the “Massenerhebung” effect on tropical mountains
1
1971

... 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海拔2 000 m以上山地云雾带, 它与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在分布海拔上有重叠, 但它始终是在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地带之上.这两类常绿阔叶林在云南的分布符合所谓的海拔升高效应(Grubb, 1971), 即在大的山体植被带会抬高, 在小的孤立山体植被带会下压. ...

Cenozoic plant diversity of Yunnan: a review
1
2016

... 古植物学研究揭示, 云南的常绿阔叶林在晚中新世时就已开始分异(Jacques et al., 2014, 2015), 在中新世时, 云南西南部为热带性质的植被, 在东部和东北部为亚热带性质的植被(Huang et al., 2016).云南的植物区系和植被的组成与分布格局可能在2 300万年前的中新世就基本形成了(朱华, 2018; Zhu, 2019).最近的古植物学和古植被的研究揭示, 横断山高寒植物多样性的积累始于早渐新世(Ding et al., 2020); 云南吕合盆地早渐新世(大约3 300至3 200万年前)就已有了与现代该地区几乎无形态学区别的栎属(Quercus)、桤木属(Alnus)、桦木属(Betula)、鹅耳枥属(Carpinus)、榛属(Corylus/Ostrya)等植物(Tang et al., 2020); 植物化石研究也揭示了青藏高原中部在4 700万年前就已有了亚热带森林植被(Su et al., 2020).这些古植物学的发现可以说颠覆了我们对云南植被演化历史的常规认识.通过古植物学研究与现代云南常绿阔叶林的比较能为揭示云南常绿阔叶林的演化历史提供依据. ...

A tropical forest of the middle Miocene of Fujian (SE China) reveals Sino- Indian biogeographic af?nities
1
2015

... 古植物学研究揭示, 云南的常绿阔叶林在晚中新世时就已开始分异(Jacques et al., 2014, 2015), 在中新世时, 云南西南部为热带性质的植被, 在东部和东北部为亚热带性质的植被(Huang et al., 2016).云南的植物区系和植被的组成与分布格局可能在2 300万年前的中新世就基本形成了(朱华, 2018; Zhu, 2019).最近的古植物学和古植被的研究揭示, 横断山高寒植物多样性的积累始于早渐新世(Ding et al., 2020); 云南吕合盆地早渐新世(大约3 300至3 200万年前)就已有了与现代该地区几乎无形态学区别的栎属(Quercus)、桤木属(Alnus)、桦木属(Betula)、鹅耳枥属(Carpinus)、榛属(Corylus/Ostrya)等植物(Tang et al., 2020); 植物化石研究也揭示了青藏高原中部在4 700万年前就已有了亚热带森林植被(Su et al., 2020).这些古植物学的发现可以说颠覆了我们对云南植被演化历史的常规认识.通过古植物学研究与现代云南常绿阔叶林的比较能为揭示云南常绿阔叶林的演化历史提供依据. ...

Late Miocene southwestern Chinese ?oristic diversity shaped by the southeastern uplif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3
2014

... 古植物学研究揭示, 云南的常绿阔叶林在晚中新世时就已开始分异(Jacques et al., 2014, 2015), 在中新世时, 云南西南部为热带性质的植被, 在东部和东北部为亚热带性质的植被(Huang et al., 2016).云南的植物区系和植被的组成与分布格局可能在2 300万年前的中新世就基本形成了(朱华, 2018; Zhu, 2019).最近的古植物学和古植被的研究揭示, 横断山高寒植物多样性的积累始于早渐新世(Ding et al., 2020); 云南吕合盆地早渐新世(大约3 300至3 200万年前)就已有了与现代该地区几乎无形态学区别的栎属(Quercus)、桤木属(Alnus)、桦木属(Betula)、鹅耳枥属(Carpinus)、榛属(Corylus/Ostrya)等植物(Tang et al., 2020); 植物化石研究也揭示了青藏高原中部在4 700万年前就已有了亚热带森林植被(Su et al., 2020).这些古植物学的发现可以说颠覆了我们对云南植被演化历史的常规认识.通过古植物学研究与现代云南常绿阔叶林的比较能为揭示云南常绿阔叶林的演化历史提供依据. ...

... 分别在样方和植被亚型层面上对云南的常绿阔叶林进行研究.在样方层面, 设置代表云南常绿阔叶林植被型的3个亚型的6个1 hm2样地.目前云南的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只呈斑块状分散保存在一些保护区及其他保护地中, 本研究的样地分别设立在云南石林(石灰岩地区)和云南宾川鸡足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仍有大面积且连续的原始森林存在于云南中部的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该保护区设立了2个样地.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的样地选择在云南南部, 那里是该类常绿阔叶林的主要分布区域.样地设置的具体地点是: 季风常绿阔叶林样地1, 勐腊县勐仑, 21.57° N, 101.16° E, 海拔1 170 m; 样地2, 思茅菜阳河, 22.57° N, 101.2° E, 海拔1 380 m.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样地1, 宾川县鸡足山, 25.96° N, 100.38° E, 海拔2 450 m; 样地2, 昆明石林(石灰岩生境), 24.64o N, 103.35o E, 海拔1 950 m.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样地1, 景东徐家坝, 24.54° N, 101.03° E, 海拔2 450 m; 样地2, 镇元千家寨, 24.28° N, 101.26° E, 海拔2 320 m.鉴定每个样地中的所有乔木树种, 对胸径(DBH) ≥5 cm的树木进行测量.为统计样地内植物的生活型谱及在样方层面分析其植物区系物种的分布区类型, 对其中4个样地的所有植物, 包括林下灌木、草本植物、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进行调查.基于样地资料, 分析每个样地树木的重要值指数(IVI)(Curtis & McIntosh, 1951)和物种多样性.样方所在群落斑块的生态外貌特征(生活型谱和叶级谱)使用Raunkiaer (1934)提出, Mueller-Dombois和Ellenberg (1974)修订的标准进行分析.根据4个样方记录到的物种, 查阅每个种的世界分布情况, 参考吴征镒(1991)及吴征镒等(2006)对分布区类型的划分依据, 确定各物种的分布区类型.在样地层面, 对这3个常绿阔叶林的物种组成、多样性、生态外貌特征和生物地理进行比较研究, 以评价其相似性和变异性.另一方面, 依据多年的野外调查, 编制云南这3个主要常绿阔叶林的植物区系名录.季风常绿阔叶林在其主要分布区内记录野生种子植物164科834属1 924种;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记录野生种子植物147科795属2 228种; 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主要依据对哀牢山的该类森林植物区系的研究, 记录种子植物110科386属821种(朱华, 2016). 科的界定依据APG III (Chase & Reveal 2009; The 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2009), 种名按w3TROPICOS数据库(http://mobot.mobot.org/?W3T/ Search/?vast.html)校对.基于野生种子植物名录, 分析了这3个植被亚型的植物区系特征和科属的地理属性.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根据吴征镒(1991)及吴征镒等(2006)的分类, 科的分布区类型根据吴征镒等(2003)的划分.比较它们在植被亚型层面的植物区系和地理成分, 分析这3个常绿阔叶林之间的区系相似性、变异性和可能的生物地理亲缘关系.最后, 将这3个常绿阔叶林的区系组成和地理成分与Jacques等(2014)对云南古植被的研究进行比较, 讨论它们可能的起源与演化. ...

... Jacques等(2014)研究了云南中新世时的3个化石点: 临沧、小龙潭和先锋的植物区系组成.晚中新世时, 临沧化石点的海拔被建议是214 m, 小龙潭化石点是530 m, 先锋化石点是1 936 m.这3个化石点有以下特点: (1) 3个化石点都以壳斗科和樟科植物占优势, 但在临沧和小龙潭, 豆科植物明显更多.(2)在科的地理成分上, 临沧化石点的泛热带分布科占总科数的一半; 但在小龙潭化石点和先锋化石点泛热带分布科仅占总科数的25%, 温带分布科在先锋化石点占到50%.(3)在属的地理成分上, 临沧化石点热带分布属占总属数的64.1%; 小龙潭化石点热带分布属占总属数的53.7%; 先锋化石点热带分布属占总属数的47.1%.这暗示了临沧化石点是热带性质, 而先锋化石点是亚热带性质, 小龙潭化石点居间, 这与它们当时的海拔相符合, 并显示晚中新世时这3个化石点已发生了植物区系和植被类型的分异. ...

云南常绿阔叶林的类型和特点
2
1979

... 云南具有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以常绿阔叶林为优势的多种植被类型.常绿阔叶林在云南植被分类上被作为亚热带性质的一个植被型, 除局部的山地苔藓常绿阔叶林和山顶(苔藓)矮林外, 它主要包括3个植被亚型: 季风常绿阔叶林,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金振洲, 1979; 吴征镒, 1987).也有研究人员对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的范畴作了扩展, 例如, Tang (2015)把通常分布在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带之上的所谓苔藓常绿阔叶林归并到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里. ...

... 本研究中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金振洲, 1979; 吴征镒, 1987), 经研究是一种介于热带季节雨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之间的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 它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南部地区海拔900- 2 000 m的山地(表1).它的乔木层通常为2层, 群落高25-35 m, 主要由壳斗科的栲属(Castanopsis)和石栎属(Lithocarpus)植物、大戟科、樟科、山茶科(主要是西南木荷(Schima wallichii)和茶梨(Anneslea fragrans))等树种组成, 林冠趋于整齐而彼此相连; 灌木、草本层植物种类较少, 主要是上层乔木的幼苗, 层间木质藤本较丰富, 但附生植物少见.这类热带山地上的常绿阔叶林无论在种数和个体数上, 常绿的乔木均占乔木总数的90%以上, 整个森林呈常绿季相.由于季风常绿阔叶林具有较多热带森林生态外貌和显著的热带亚洲植物区系组成, 与东南亚的低山常绿阔叶林是同一类型的植被(Zhu et al., 2005, 2006, 2015, 2019; Zhu, 2006, 2019; 朱华等, 2015). ...

云南常绿阔叶林的类型和特点
2
1979

... 云南具有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以常绿阔叶林为优势的多种植被类型.常绿阔叶林在云南植被分类上被作为亚热带性质的一个植被型, 除局部的山地苔藓常绿阔叶林和山顶(苔藓)矮林外, 它主要包括3个植被亚型: 季风常绿阔叶林,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金振洲, 1979; 吴征镒, 1987).也有研究人员对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的范畴作了扩展, 例如, Tang (2015)把通常分布在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带之上的所谓苔藓常绿阔叶林归并到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里. ...

... 本研究中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金振洲, 1979; 吴征镒, 1987), 经研究是一种介于热带季节雨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之间的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 它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南部地区海拔900- 2 000 m的山地(表1).它的乔木层通常为2层, 群落高25-35 m, 主要由壳斗科的栲属(Castanopsis)和石栎属(Lithocarpus)植物、大戟科、樟科、山茶科(主要是西南木荷(Schima wallichii)和茶梨(Anneslea fragrans))等树种组成, 林冠趋于整齐而彼此相连; 灌木、草本层植物种类较少, 主要是上层乔木的幼苗, 层间木质藤本较丰富, 但附生植物少见.这类热带山地上的常绿阔叶林无论在种数和个体数上, 常绿的乔木均占乔木总数的90%以上, 整个森林呈常绿季相.由于季风常绿阔叶林具有较多热带森林生态外貌和显著的热带亚洲植物区系组成, 与东南亚的低山常绿阔叶林是同一类型的植被(Zhu et al., 2005, 2006, 2015, 2019; Zhu, 2006, 2019; 朱华等, 2015). ...

云南普洱30 hm2季风常绿阔叶林动态监测样地群丛数量分类
1
2020

... 在本研究所做的6个1 hm2样地里, 没有发现共同的优势树种.季风常绿阔叶林在分布生境、植物区系组成、物种多样性、生态外貌、地理成分上都与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区别明显.在植物区系组成上, 它与东南亚热带低山森林类似(Zhu, 2019).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分布在云南亚热带山地, 二者有类似的物种多样性, 均以温带分布种为主, 并以中国特有种和中国-喜马拉雅分布种占优势, 是一类中国西南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毕竟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在生态外貌特征有区别, 把它们处理为云南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下的2个植被亚型是适合的(吴征镒, 1987).反之, 在《云南植被》里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 与热带季节性雨林的关系远大于与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的关系.在普洱30 hm2季风常绿阔叶林动态监测样地与西双版纳勐腊的20 hm2热带季节性雨林样地的比较上, 在勐腊的20 hm2热带季节性雨林样地里, 有9.76 hm2的森林植被是与普洱样地里的季风常绿阔叶林完全一样的以短刺栲和西南木荷占优势的群落斑块, 为典型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李帅锋等, 2020).本研究调查发现, 在西双版纳800-1 000 m低坡上的热带季节性雨林, 在被破坏后, 至少在一个阶段, 往往演替为季风常绿阔叶林(即演替为以西南木荷和短刺栲占优势的群落).因此, 在云南南部, 季风常绿阔叶林与热带季节性雨林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

云南普洱30 hm2季风常绿阔叶林动态监测样地群丛数量分类
1
2020

... 在本研究所做的6个1 hm2样地里, 没有发现共同的优势树种.季风常绿阔叶林在分布生境、植物区系组成、物种多样性、生态外貌、地理成分上都与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区别明显.在植物区系组成上, 它与东南亚热带低山森林类似(Zhu, 2019).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分布在云南亚热带山地, 二者有类似的物种多样性, 均以温带分布种为主, 并以中国特有种和中国-喜马拉雅分布种占优势, 是一类中国西南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毕竟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在生态外貌特征有区别, 把它们处理为云南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下的2个植被亚型是适合的(吴征镒, 1987).反之, 在《云南植被》里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 与热带季节性雨林的关系远大于与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的关系.在普洱30 hm2季风常绿阔叶林动态监测样地与西双版纳勐腊的20 hm2热带季节性雨林样地的比较上, 在勐腊的20 hm2热带季节性雨林样地里, 有9.76 hm2的森林植被是与普洱样地里的季风常绿阔叶林完全一样的以短刺栲和西南木荷占优势的群落斑块, 为典型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李帅锋等, 2020).本研究调查发现, 在西双版纳800-1 000 m低坡上的热带季节性雨林, 在被破坏后, 至少在一个阶段, 往往演替为季风常绿阔叶林(即演替为以西南木荷和短刺栲占优势的群落).因此, 在云南南部, 季风常绿阔叶林与热带季节性雨林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

永德大雪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植物区系的初步研究
1
2007

... 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主要分布在海拔2 000 m以上的山地云雾带, 通常具有2个乔木层, 群落高20-25 m, 上层乔木构成相对平整的林冠, 林中附生植物非常丰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乔木层以壳斗科、杜鹃花科植物如大树杜鹃(Rhododendron protistum var. gigantum)、马樱花(Rhododendron delavayi)、樟科、木兰科、山茶科、山矾科、冬青科等植物占优势.尽管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海拔各有不同, 如哀牢山(2 300-2 600 m)(朱华和闫丽春, 2009)、无量山(2 200-2 900 m)(彭华和吴征镒, 1998)、永德大雪山(2 000-2 800 m)(刘恩德和彭华, 2007)、高黎贡山(2 000-2 600 m)(孟广涛等, 2013)、小百草岭(2 500-3 400 m)(王利松和彭华, 2004)等, 在植物区系组成和生态外貌上具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特征, 但其分布生境却是暖温带-温带气候.它的植物区系成分显示了具有热带起源背景, 并以中国-喜马拉雅及中国特有种占优势.现今分布在温带气候条件下, 这种分布格局暗示了横断山区近代的迅速抬升与它的演化密切相关(Zhu et al., 2016; 朱华, 2016). ...

永德大雪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植物区系的初步研究
1
2007

... 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主要分布在海拔2 000 m以上的山地云雾带, 通常具有2个乔木层, 群落高20-25 m, 上层乔木构成相对平整的林冠, 林中附生植物非常丰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乔木层以壳斗科、杜鹃花科植物如大树杜鹃(Rhododendron protistum var. gigantum)、马樱花(Rhododendron delavayi)、樟科、木兰科、山茶科、山矾科、冬青科等植物占优势.尽管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海拔各有不同, 如哀牢山(2 300-2 600 m)(朱华和闫丽春, 2009)、无量山(2 200-2 900 m)(彭华和吴征镒, 1998)、永德大雪山(2 000-2 800 m)(刘恩德和彭华, 2007)、高黎贡山(2 000-2 600 m)(孟广涛等, 2013)、小百草岭(2 500-3 400 m)(王利松和彭华, 2004)等, 在植物区系组成和生态外貌上具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特征, 但其分布生境却是暖温带-温带气候.它的植物区系成分显示了具有热带起源背景, 并以中国-喜马拉雅及中国特有种占优势.现今分布在温带气候条件下, 这种分布格局暗示了横断山区近代的迅速抬升与它的演化密切相关(Zhu et al., 2016; 朱华, 2016). ...

A phylogenetic perspective on biogeographical divergence of the Flora in Yunnan, Southwestern China
1
2017

... 在对云南植物区系的研究上, 认为云南植物区系具有一个远古的热带起源背景, 在第三纪热带、亚热带性质的东亚植物区系的基础上, 随着喜马拉雅的隆升, 世界性和北温带植物区系成分在北部地区渗透、大量物种迅速形成, 而在南部地区, 因印度支那地质板块向东南亚的逃逸, 热带亚洲成分渗透、发展, 演化成以热带亚洲成分为主的热带植物区系; 云南中部地区第三纪东亚植物区系成分有更多的保持与承袭(Zhu, 2012, 2013, 2015, 2016; Liu et al., 2017; 朱华, 2018). ...

云南高黎贡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特征
1
2013

... 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主要分布在海拔2 000 m以上的山地云雾带, 通常具有2个乔木层, 群落高20-25 m, 上层乔木构成相对平整的林冠, 林中附生植物非常丰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乔木层以壳斗科、杜鹃花科植物如大树杜鹃(Rhododendron protistum var. gigantum)、马樱花(Rhododendron delavayi)、樟科、木兰科、山茶科、山矾科、冬青科等植物占优势.尽管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海拔各有不同, 如哀牢山(2 300-2 600 m)(朱华和闫丽春, 2009)、无量山(2 200-2 900 m)(彭华和吴征镒, 1998)、永德大雪山(2 000-2 800 m)(刘恩德和彭华, 2007)、高黎贡山(2 000-2 600 m)(孟广涛等, 2013)、小百草岭(2 500-3 400 m)(王利松和彭华, 2004)等, 在植物区系组成和生态外貌上具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特征, 但其分布生境却是暖温带-温带气候.它的植物区系成分显示了具有热带起源背景, 并以中国-喜马拉雅及中国特有种占优势.现今分布在温带气候条件下, 这种分布格局暗示了横断山区近代的迅速抬升与它的演化密切相关(Zhu et al., 2016; 朱华, 2016). ...

云南高黎贡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特征
1
2013

... 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主要分布在海拔2 000 m以上的山地云雾带, 通常具有2个乔木层, 群落高20-25 m, 上层乔木构成相对平整的林冠, 林中附生植物非常丰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乔木层以壳斗科、杜鹃花科植物如大树杜鹃(Rhododendron protistum var. gigantum)、马樱花(Rhododendron delavayi)、樟科、木兰科、山茶科、山矾科、冬青科等植物占优势.尽管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海拔各有不同, 如哀牢山(2 300-2 600 m)(朱华和闫丽春, 2009)、无量山(2 200-2 900 m)(彭华和吴征镒, 1998)、永德大雪山(2 000-2 800 m)(刘恩德和彭华, 2007)、高黎贡山(2 000-2 600 m)(孟广涛等, 2013)、小百草岭(2 500-3 400 m)(王利松和彭华, 2004)等, 在植物区系组成和生态外貌上具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特征, 但其分布生境却是暖温带-温带气候.它的植物区系成分显示了具有热带起源背景, 并以中国-喜马拉雅及中国特有种占优势.现今分布在温带气候条件下, 这种分布格局暗示了横断山区近代的迅速抬升与它的演化密切相关(Zhu et al., 2016; 朱华, 2016). ...

1
1974

... 分别在样方和植被亚型层面上对云南的常绿阔叶林进行研究.在样方层面, 设置代表云南常绿阔叶林植被型的3个亚型的6个1 hm2样地.目前云南的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只呈斑块状分散保存在一些保护区及其他保护地中, 本研究的样地分别设立在云南石林(石灰岩地区)和云南宾川鸡足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仍有大面积且连续的原始森林存在于云南中部的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该保护区设立了2个样地.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的样地选择在云南南部, 那里是该类常绿阔叶林的主要分布区域.样地设置的具体地点是: 季风常绿阔叶林样地1, 勐腊县勐仑, 21.57° N, 101.16° E, 海拔1 170 m; 样地2, 思茅菜阳河, 22.57° N, 101.2° E, 海拔1 380 m.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样地1, 宾川县鸡足山, 25.96° N, 100.38° E, 海拔2 450 m; 样地2, 昆明石林(石灰岩生境), 24.64o N, 103.35o E, 海拔1 950 m.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样地1, 景东徐家坝, 24.54° N, 101.03° E, 海拔2 450 m; 样地2, 镇元千家寨, 24.28° N, 101.26° E, 海拔2 320 m.鉴定每个样地中的所有乔木树种, 对胸径(DBH) ≥5 cm的树木进行测量.为统计样地内植物的生活型谱及在样方层面分析其植物区系物种的分布区类型, 对其中4个样地的所有植物, 包括林下灌木、草本植物、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进行调查.基于样地资料, 分析每个样地树木的重要值指数(IVI)(Curtis & McIntosh, 1951)和物种多样性.样方所在群落斑块的生态外貌特征(生活型谱和叶级谱)使用Raunkiaer (1934)提出, Mueller-Dombois和Ellenberg (1974)修订的标准进行分析.根据4个样方记录到的物种, 查阅每个种的世界分布情况, 参考吴征镒(1991)及吴征镒等(2006)对分布区类型的划分依据, 确定各物种的分布区类型.在样地层面, 对这3个常绿阔叶林的物种组成、多样性、生态外貌特征和生物地理进行比较研究, 以评价其相似性和变异性.另一方面, 依据多年的野外调查, 编制云南这3个主要常绿阔叶林的植物区系名录.季风常绿阔叶林在其主要分布区内记录野生种子植物164科834属1 924种;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记录野生种子植物147科795属2 228种; 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主要依据对哀牢山的该类森林植物区系的研究, 记录种子植物110科386属821种(朱华, 2016). 科的界定依据APG III (Chase & Reveal 2009; The 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2009), 种名按w3TROPICOS数据库(http://mobot.mobot.org/?W3T/ Search/?vast.html)校对.基于野生种子植物名录, 分析了这3个植被亚型的植物区系特征和科属的地理属性.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根据吴征镒(1991)及吴征镒等(2006)的分类, 科的分布区类型根据吴征镒等(2003)的划分.比较它们在植被亚型层面的植物区系和地理成分, 分析这3个常绿阔叶林之间的区系相似性、变异性和可能的生物地理亲缘关系.最后, 将这3个常绿阔叶林的区系组成和地理成分与Jacques等(2014)对云南古植被的研究进行比较, 讨论它们可能的起源与演化. ...

Structural comparison of tropical montane forests along latitudinal and altitudinal gradients in south and east Asia
1
1991

... 在本研究中, 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虽也以壳斗科、樟科和山茶科植物为乔木层优势种, 但山矾科、冬青科及木兰科的种类在群落中有较高的重要值.它的显著特征是有较高比例的附生植物, 并且在叶级谱上有更多的非全缘叶乔木.在种的植物地理成分上, 与半湿润常绿阔叶林类似, 以温带分布种占优势.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在生态外貌上类似于亚洲的热带山地云雾林(Shi & Zhu, 2009)或苔藓常绿阔叶林(Ohsawa, 1991). ...

无量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及其植物区系的初步研究
1
1998

... 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主要分布在海拔2 000 m以上的山地云雾带, 通常具有2个乔木层, 群落高20-25 m, 上层乔木构成相对平整的林冠, 林中附生植物非常丰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乔木层以壳斗科、杜鹃花科植物如大树杜鹃(Rhododendron protistum var. gigantum)、马樱花(Rhododendron delavayi)、樟科、木兰科、山茶科、山矾科、冬青科等植物占优势.尽管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海拔各有不同, 如哀牢山(2 300-2 600 m)(朱华和闫丽春, 2009)、无量山(2 200-2 900 m)(彭华和吴征镒, 1998)、永德大雪山(2 000-2 800 m)(刘恩德和彭华, 2007)、高黎贡山(2 000-2 600 m)(孟广涛等, 2013)、小百草岭(2 500-3 400 m)(王利松和彭华, 2004)等, 在植物区系组成和生态外貌上具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特征, 但其分布生境却是暖温带-温带气候.它的植物区系成分显示了具有热带起源背景, 并以中国-喜马拉雅及中国特有种占优势.现今分布在温带气候条件下, 这种分布格局暗示了横断山区近代的迅速抬升与它的演化密切相关(Zhu et al., 2016; 朱华, 2016). ...

无量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及其植物区系的初步研究
1
1998

... 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主要分布在海拔2 000 m以上的山地云雾带, 通常具有2个乔木层, 群落高20-25 m, 上层乔木构成相对平整的林冠, 林中附生植物非常丰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乔木层以壳斗科、杜鹃花科植物如大树杜鹃(Rhododendron protistum var. gigantum)、马樱花(Rhododendron delavayi)、樟科、木兰科、山茶科、山矾科、冬青科等植物占优势.尽管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海拔各有不同, 如哀牢山(2 300-2 600 m)(朱华和闫丽春, 2009)、无量山(2 200-2 900 m)(彭华和吴征镒, 1998)、永德大雪山(2 000-2 800 m)(刘恩德和彭华, 2007)、高黎贡山(2 000-2 600 m)(孟广涛等, 2013)、小百草岭(2 500-3 400 m)(王利松和彭华, 2004)等, 在植物区系组成和生态外貌上具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特征, 但其分布生境却是暖温带-温带气候.它的植物区系成分显示了具有热带起源背景, 并以中国-喜马拉雅及中国特有种占优势.现今分布在温带气候条件下, 这种分布格局暗示了横断山区近代的迅速抬升与它的演化密切相关(Zhu et al., 2016; 朱华, 2016). ...

1
1934

... 分别在样方和植被亚型层面上对云南的常绿阔叶林进行研究.在样方层面, 设置代表云南常绿阔叶林植被型的3个亚型的6个1 hm2样地.目前云南的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只呈斑块状分散保存在一些保护区及其他保护地中, 本研究的样地分别设立在云南石林(石灰岩地区)和云南宾川鸡足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仍有大面积且连续的原始森林存在于云南中部的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该保护区设立了2个样地.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的样地选择在云南南部, 那里是该类常绿阔叶林的主要分布区域.样地设置的具体地点是: 季风常绿阔叶林样地1, 勐腊县勐仑, 21.57° N, 101.16° E, 海拔1 170 m; 样地2, 思茅菜阳河, 22.57° N, 101.2° E, 海拔1 380 m.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样地1, 宾川县鸡足山, 25.96° N, 100.38° E, 海拔2 450 m; 样地2, 昆明石林(石灰岩生境), 24.64o N, 103.35o E, 海拔1 950 m.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样地1, 景东徐家坝, 24.54° N, 101.03° E, 海拔2 450 m; 样地2, 镇元千家寨, 24.28° N, 101.26° E, 海拔2 320 m.鉴定每个样地中的所有乔木树种, 对胸径(DBH) ≥5 cm的树木进行测量.为统计样地内植物的生活型谱及在样方层面分析其植物区系物种的分布区类型, 对其中4个样地的所有植物, 包括林下灌木、草本植物、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进行调查.基于样地资料, 分析每个样地树木的重要值指数(IVI)(Curtis & McIntosh, 1951)和物种多样性.样方所在群落斑块的生态外貌特征(生活型谱和叶级谱)使用Raunkiaer (1934)提出, Mueller-Dombois和Ellenberg (1974)修订的标准进行分析.根据4个样方记录到的物种, 查阅每个种的世界分布情况, 参考吴征镒(1991)及吴征镒等(2006)对分布区类型的划分依据, 确定各物种的分布区类型.在样地层面, 对这3个常绿阔叶林的物种组成、多样性、生态外貌特征和生物地理进行比较研究, 以评价其相似性和变异性.另一方面, 依据多年的野外调查, 编制云南这3个主要常绿阔叶林的植物区系名录.季风常绿阔叶林在其主要分布区内记录野生种子植物164科834属1 924种;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记录野生种子植物147科795属2 228种; 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主要依据对哀牢山的该类森林植物区系的研究, 记录种子植物110科386属821种(朱华, 2016). 科的界定依据APG III (Chase & Reveal 2009; The 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2009), 种名按w3TROPICOS数据库(http://mobot.mobot.org/?W3T/ Search/?vast.html)校对.基于野生种子植物名录, 分析了这3个植被亚型的植物区系特征和科属的地理属性.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根据吴征镒(1991)及吴征镒等(2006)的分类, 科的分布区类型根据吴征镒等(2003)的划分.比较它们在植被亚型层面的植物区系和地理成分, 分析这3个常绿阔叶林之间的区系相似性、变异性和可能的生物地理亲缘关系.最后, 将这3个常绿阔叶林的区系组成和地理成分与Jacques等(2014)对云南古植被的研究进行比较, 讨论它们可能的起源与演化. ...

Tree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diversity of tropical mountain cloud forest in the Yunnan, southwestern China
1
2009

... 在本研究中, 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虽也以壳斗科、樟科和山茶科植物为乔木层优势种, 但山矾科、冬青科及木兰科的种类在群落中有较高的重要值.它的显著特征是有较高比例的附生植物, 并且在叶级谱上有更多的非全缘叶乔木.在种的植物地理成分上, 与半湿润常绿阔叶林类似, 以温带分布种占优势.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在生态外貌上类似于亚洲的热带山地云雾林(Shi & Zhu, 2009)或苔藓常绿阔叶林(Ohsawa, 1991). ...

中国常绿阔叶林分类试行方案
1
2004

... 季风常绿阔叶林在《云南植被》中置于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下, 给予植被亚型等级(吴征镒, 1987), 在新近建议的“中国常绿阔叶林分类试行方案”中, 它被放置在亚热带季节性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之下, 作为西部亚热带季节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 给予了新名称.而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与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则被放置在典型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下作为西部(大陆)半湿润典型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宋永昌,2004, 2011).不论怎样, 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中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均被运用为分布在南亚热带地区的水平地带性植被.根据本研究, 它是一种热带森林向亚热带森林的过渡类型, 它具有热带植物区系组成, 具有部分热带季节性雨林的生态外貌特征, 它的分布区域与热带季节性雨林高度重叠, 即热带季节性雨林分布在热带北缘或南亚热带地区的低海拔湿润沟谷和低坡上(在云南西南部和南部通常在900 m以下, 在云南东南部和广西西南部在500-700 m以下, 在海南分布在800 m以下地区), 可以说是一种在水分、热量和分布海拔上均到了极限条件的热带雨林类型(Zhu, 2017).在同样区域, 仅仅在热带季节性雨林之上或以北, 就直接过渡转变为所谓的“季风常绿阔叶林”.这个过渡类型的“季风常绿阔叶林”, 在中国西南部表现为山地垂向过渡, 直接向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过渡, 在中国东南部, 则过渡到典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为水平带过渡(Ashton & Zhu,2020).基于这些特征, 笔者建议, 按其自然属性, 可能不宜将云南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放置在水平地带性植被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之下.建议它作为一个单独的热带山地的植被类型, 并给予植被型等级, 它是一种热带低山常绿阔叶林.采用热带山地(低山)常绿阔叶林这一名称, 一方面考虑到其分布带上还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型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和半湿润常绿阔叶林, 另一方面也与云南南部的热带低地的季节性雨林相对应(Zhu et al., 2005, 2006, 2015, 2019; Zhu, 2006, 2019; 朱华等, 2015).在传统的云南常绿阔叶林的分类上, 都把乔木层主要由壳斗科、樟科、山茶科和木兰科植物占优势的常绿阔叶林, 统一归类为常绿阔叶林植被型, 只是依据它们各自的特征, 划分为不同的植被亚型、群系等.分布在中国热带北缘或南亚热带地区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 具有热带雨林的一些特征; 在植物区系组成上, 热带分布属、种占优势, 为热带季节性雨林向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过渡类型.它不仅在中国西南部体现为沿海拔的垂向过渡, 在东南部则沿纬度水平地带性过渡.因此对“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的分类, 确需认真考虑. ...

中国常绿阔叶林分类试行方案
1
2004

... 季风常绿阔叶林在《云南植被》中置于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下, 给予植被亚型等级(吴征镒, 1987), 在新近建议的“中国常绿阔叶林分类试行方案”中, 它被放置在亚热带季节性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之下, 作为西部亚热带季节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 给予了新名称.而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与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则被放置在典型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下作为西部(大陆)半湿润典型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宋永昌,2004, 2011).不论怎样, 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中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均被运用为分布在南亚热带地区的水平地带性植被.根据本研究, 它是一种热带森林向亚热带森林的过渡类型, 它具有热带植物区系组成, 具有部分热带季节性雨林的生态外貌特征, 它的分布区域与热带季节性雨林高度重叠, 即热带季节性雨林分布在热带北缘或南亚热带地区的低海拔湿润沟谷和低坡上(在云南西南部和南部通常在900 m以下, 在云南东南部和广西西南部在500-700 m以下, 在海南分布在800 m以下地区), 可以说是一种在水分、热量和分布海拔上均到了极限条件的热带雨林类型(Zhu, 2017).在同样区域, 仅仅在热带季节性雨林之上或以北, 就直接过渡转变为所谓的“季风常绿阔叶林”.这个过渡类型的“季风常绿阔叶林”, 在中国西南部表现为山地垂向过渡, 直接向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过渡, 在中国东南部, 则过渡到典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为水平带过渡(Ashton & Zhu,2020).基于这些特征, 笔者建议, 按其自然属性, 可能不宜将云南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放置在水平地带性植被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之下.建议它作为一个单独的热带山地的植被类型, 并给予植被型等级, 它是一种热带低山常绿阔叶林.采用热带山地(低山)常绿阔叶林这一名称, 一方面考虑到其分布带上还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型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和半湿润常绿阔叶林, 另一方面也与云南南部的热带低地的季节性雨林相对应(Zhu et al., 2005, 2006, 2015, 2019; Zhu, 2006, 2019; 朱华等, 2015).在传统的云南常绿阔叶林的分类上, 都把乔木层主要由壳斗科、樟科、山茶科和木兰科植物占优势的常绿阔叶林, 统一归类为常绿阔叶林植被型, 只是依据它们各自的特征, 划分为不同的植被亚型、群系等.分布在中国热带北缘或南亚热带地区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 具有热带雨林的一些特征; 在植物区系组成上, 热带分布属、种占优势, 为热带季节性雨林向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过渡类型.它不仅在中国西南部体现为沿海拔的垂向过渡, 在东南部则沿纬度水平地带性过渡.因此对“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的分类, 确需认真考虑. ...

对中国植被分类系统的认知和建议
1
2011

... 季风常绿阔叶林在《云南植被》中置于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下, 给予植被亚型等级(吴征镒, 1987), 在新近建议的“中国常绿阔叶林分类试行方案”中, 它被放置在亚热带季节性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之下, 作为西部亚热带季节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 给予了新名称.而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与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则被放置在典型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下作为西部(大陆)半湿润典型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宋永昌,2004, 2011).不论怎样, 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中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均被运用为分布在南亚热带地区的水平地带性植被.根据本研究, 它是一种热带森林向亚热带森林的过渡类型, 它具有热带植物区系组成, 具有部分热带季节性雨林的生态外貌特征, 它的分布区域与热带季节性雨林高度重叠, 即热带季节性雨林分布在热带北缘或南亚热带地区的低海拔湿润沟谷和低坡上(在云南西南部和南部通常在900 m以下, 在云南东南部和广西西南部在500-700 m以下, 在海南分布在800 m以下地区), 可以说是一种在水分、热量和分布海拔上均到了极限条件的热带雨林类型(Zhu, 2017).在同样区域, 仅仅在热带季节性雨林之上或以北, 就直接过渡转变为所谓的“季风常绿阔叶林”.这个过渡类型的“季风常绿阔叶林”, 在中国西南部表现为山地垂向过渡, 直接向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过渡, 在中国东南部, 则过渡到典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为水平带过渡(Ashton & Zhu,2020).基于这些特征, 笔者建议, 按其自然属性, 可能不宜将云南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放置在水平地带性植被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之下.建议它作为一个单独的热带山地的植被类型, 并给予植被型等级, 它是一种热带低山常绿阔叶林.采用热带山地(低山)常绿阔叶林这一名称, 一方面考虑到其分布带上还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型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和半湿润常绿阔叶林, 另一方面也与云南南部的热带低地的季节性雨林相对应(Zhu et al., 2005, 2006, 2015, 2019; Zhu, 2006, 2019; 朱华等, 2015).在传统的云南常绿阔叶林的分类上, 都把乔木层主要由壳斗科、樟科、山茶科和木兰科植物占优势的常绿阔叶林, 统一归类为常绿阔叶林植被型, 只是依据它们各自的特征, 划分为不同的植被亚型、群系等.分布在中国热带北缘或南亚热带地区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 具有热带雨林的一些特征; 在植物区系组成上, 热带分布属、种占优势, 为热带季节性雨林向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过渡类型.它不仅在中国西南部体现为沿海拔的垂向过渡, 在东南部则沿纬度水平地带性过渡.因此对“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的分类, 确需认真考虑. ...

对中国植被分类系统的认知和建议
1
2011

... 季风常绿阔叶林在《云南植被》中置于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下, 给予植被亚型等级(吴征镒, 1987), 在新近建议的“中国常绿阔叶林分类试行方案”中, 它被放置在亚热带季节性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之下, 作为西部亚热带季节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 给予了新名称.而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与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则被放置在典型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下作为西部(大陆)半湿润典型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宋永昌,2004, 2011).不论怎样, 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中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均被运用为分布在南亚热带地区的水平地带性植被.根据本研究, 它是一种热带森林向亚热带森林的过渡类型, 它具有热带植物区系组成, 具有部分热带季节性雨林的生态外貌特征, 它的分布区域与热带季节性雨林高度重叠, 即热带季节性雨林分布在热带北缘或南亚热带地区的低海拔湿润沟谷和低坡上(在云南西南部和南部通常在900 m以下, 在云南东南部和广西西南部在500-700 m以下, 在海南分布在800 m以下地区), 可以说是一种在水分、热量和分布海拔上均到了极限条件的热带雨林类型(Zhu, 2017).在同样区域, 仅仅在热带季节性雨林之上或以北, 就直接过渡转变为所谓的“季风常绿阔叶林”.这个过渡类型的“季风常绿阔叶林”, 在中国西南部表现为山地垂向过渡, 直接向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过渡, 在中国东南部, 则过渡到典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为水平带过渡(Ashton & Zhu,2020).基于这些特征, 笔者建议, 按其自然属性, 可能不宜将云南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放置在水平地带性植被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之下.建议它作为一个单独的热带山地的植被类型, 并给予植被型等级, 它是一种热带低山常绿阔叶林.采用热带山地(低山)常绿阔叶林这一名称, 一方面考虑到其分布带上还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型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和半湿润常绿阔叶林, 另一方面也与云南南部的热带低地的季节性雨林相对应(Zhu et al., 2005, 2006, 2015, 2019; Zhu, 2006, 2019; 朱华等, 2015).在传统的云南常绿阔叶林的分类上, 都把乔木层主要由壳斗科、樟科、山茶科和木兰科植物占优势的常绿阔叶林, 统一归类为常绿阔叶林植被型, 只是依据它们各自的特征, 划分为不同的植被亚型、群系等.分布在中国热带北缘或南亚热带地区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 具有热带雨林的一些特征; 在植物区系组成上, 热带分布属、种占优势, 为热带季节性雨林向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过渡类型.它不仅在中国西南部体现为沿海拔的垂向过渡, 在东南部则沿纬度水平地带性过渡.因此对“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的分类, 确需认真考虑. ...

Seeing beyond the trees: a comparison of tropical and temperate plant growth forms and their vertical distribution
2
2020

... 本研究在样方层面对云南的常绿阔叶林进行了传统的群落生态学研究, 同时在植被亚型层面, 对植物区系组成、特征及生物地理进行了研究.根据笔者多年对云南植被的调查, 在样方层面, 一个样方仅能反映植被的局部地段的物种组成, 并不能代表整个植被类型的植物区系.云南复杂的地形地貌和多样的局部微环境造就了非常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同一个植被类型, 在不同的地方, 同样的取样面积的物种比较显示, 除极少数共同优势乔木树种外, 物种的总体差异很大(Zhu et al., 2016).为了弥补对整个植被类型的植物区系组成的认识, 笔者对本文所研究的3个植被类型的植物区系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统计, 并与样方层面的资料进行比较, 通过样方层面的资料来反映植被类型的生态外貌特征和物种丰富度情况, 如生活型谱、叶级谱等, 而利用植被型层面的物种调查资料来体现植被类型的植物区系组成及演化历史.通过对植被的植物区系研究, 能为探索植被的来龙去脉提供线索(Zhu et al., 2020).期望通过群落生态学与区系地理学及古植物学研究的结合, 对具体植被进行综合研究, 更深入地探讨植被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特征以及形成与演化历史.结合群落生态学和区系地理学, 对具体植被进行综合研究, 在对云南热带森林的研究上取得了较好的结果(Zhu, 1997; Zhu et al., 2015, 2016), 这样的方法是值得推广的.Spicer等(2020)比较了热带与温带森林的植物生长型, 发现温带森林中树种的种数仅占所有植物生长型种数的7%, 热带森林中树种的种数也仅占所有植物生长型种数的30%, 只关注树种的调查会低估了森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本文比较了云南常绿阔叶林植被型的3个植被亚型的生活型谱和所占种数比例, 期望研究人员能关注森林群落除树种之外的其他生活型的植物调查, 提升群落生物多样性的完整性. ...

... 在样方层面, 4个1 hm2样地的生活型谱显示: 季风常绿阔叶林乔木树种(相当于大高位芽+中高位芽+小高位芽植物)有189种, 占样地总种数的52.50%; 非石灰岩山地的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乔木树种有62种, 占样地总种数的35.63%; 石灰岩山地的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有乔木树种有40种, 占样地总种数的27.78%; 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样地记录乔木树种57种, 占样地总种数的34.34% (表4).这一结果与Spicer等(2020)的研究结果类似, 乔木树种实际仅占样地各生活型总种数的一半以下(季风常绿阔叶林稍高例外). ...

A Middle Eocene lowland humid subtropical “Shangri-La” ecosystem in central Tibet
2
2020

... 古植物学研究揭示, 云南的常绿阔叶林在晚中新世时就已开始分异(Jacques et al., 2014, 2015), 在中新世时, 云南西南部为热带性质的植被, 在东部和东北部为亚热带性质的植被(Huang et al., 2016).云南的植物区系和植被的组成与分布格局可能在2 300万年前的中新世就基本形成了(朱华, 2018; Zhu, 2019).最近的古植物学和古植被的研究揭示, 横断山高寒植物多样性的积累始于早渐新世(Ding et al., 2020); 云南吕合盆地早渐新世(大约3 300至3 200万年前)就已有了与现代该地区几乎无形态学区别的栎属(Quercus)、桤木属(Alnus)、桦木属(Betula)、鹅耳枥属(Carpinus)、榛属(Corylus/Ostrya)等植物(Tang et al., 2020); 植物化石研究也揭示了青藏高原中部在4 700万年前就已有了亚热带森林植被(Su et al., 2020).这些古植物学的发现可以说颠覆了我们对云南植被演化历史的常规认识.通过古植物学研究与现代云南常绿阔叶林的比较能为揭示云南常绿阔叶林的演化历史提供依据. ...

... 最近的古植物学研究改变了我们对植被历史演化的传统认识, 例如云南吕合盆地早渐新世(大约3 300至3 200万年前)就已有了与现代该地区的植被中几乎无形态学区别的栎属、桤木属、桦木属、鹅耳枥属、榛属等植物(Tang et al., 2020); 甚至更早, 青藏高原的中部地区在4 700万年前就已有了亚热带森林植被(Su et al., 2020).第四纪冰期可以说几乎没有影响或改变云南植被的植物区系组成, 现在的植被经历了远古植被的承袭渐变, 但没有巨变.结合古植物学的发现研究植被地理, 以及在植被型的层面, 对其植物区系和生物地理进行研究, 能为探索植被类型的来龙去脉提供依据和线索(Zhu et al., 2020), 值得在植被地理研究上推荐. ...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the subtropical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s of southwestern China, as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he eastern Chinese subtropical regions
1
2015

... 云南具有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以常绿阔叶林为优势的多种植被类型.常绿阔叶林在云南植被分类上被作为亚热带性质的一个植被型, 除局部的山地苔藓常绿阔叶林和山顶(苔藓)矮林外, 它主要包括3个植被亚型: 季风常绿阔叶林,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金振洲, 1979; 吴征镒, 1987).也有研究人员对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的范畴作了扩展, 例如, Tang (2015)把通常分布在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带之上的所谓苔藓常绿阔叶林归并到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里. ...

Early Oligocene vegetation and climate of southwestern China inferred from palynology
2
2020

... 古植物学研究揭示, 云南的常绿阔叶林在晚中新世时就已开始分异(Jacques et al., 2014, 2015), 在中新世时, 云南西南部为热带性质的植被, 在东部和东北部为亚热带性质的植被(Huang et al., 2016).云南的植物区系和植被的组成与分布格局可能在2 300万年前的中新世就基本形成了(朱华, 2018; Zhu, 2019).最近的古植物学和古植被的研究揭示, 横断山高寒植物多样性的积累始于早渐新世(Ding et al., 2020); 云南吕合盆地早渐新世(大约3 300至3 200万年前)就已有了与现代该地区几乎无形态学区别的栎属(Quercus)、桤木属(Alnus)、桦木属(Betula)、鹅耳枥属(Carpinus)、榛属(Corylus/Ostrya)等植物(Tang et al., 2020); 植物化石研究也揭示了青藏高原中部在4 700万年前就已有了亚热带森林植被(Su et al., 2020).这些古植物学的发现可以说颠覆了我们对云南植被演化历史的常规认识.通过古植物学研究与现代云南常绿阔叶林的比较能为揭示云南常绿阔叶林的演化历史提供依据. ...

... 最近的古植物学研究改变了我们对植被历史演化的传统认识, 例如云南吕合盆地早渐新世(大约3 300至3 200万年前)就已有了与现代该地区的植被中几乎无形态学区别的栎属、桤木属、桦木属、鹅耳枥属、榛属等植物(Tang et al., 2020); 甚至更早, 青藏高原的中部地区在4 700万年前就已有了亚热带森林植被(Su et al., 2020).第四纪冰期可以说几乎没有影响或改变云南植被的植物区系组成, 现在的植被经历了远古植被的承袭渐变, 但没有巨变.结合古植物学的发现研究植被地理, 以及在植被型的层面, 对其植物区系和生物地理进行研究, 能为探索植被类型的来龙去脉提供依据和线索(Zhu et al., 2020), 值得在植被地理研究上推荐. ...

An update of the 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classification for the orders and families of flowering plants: APG III.
1
2009

... 分别在样方和植被亚型层面上对云南的常绿阔叶林进行研究.在样方层面, 设置代表云南常绿阔叶林植被型的3个亚型的6个1 hm2样地.目前云南的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只呈斑块状分散保存在一些保护区及其他保护地中, 本研究的样地分别设立在云南石林(石灰岩地区)和云南宾川鸡足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仍有大面积且连续的原始森林存在于云南中部的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该保护区设立了2个样地.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的样地选择在云南南部, 那里是该类常绿阔叶林的主要分布区域.样地设置的具体地点是: 季风常绿阔叶林样地1, 勐腊县勐仑, 21.57° N, 101.16° E, 海拔1 170 m; 样地2, 思茅菜阳河, 22.57° N, 101.2° E, 海拔1 380 m.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样地1, 宾川县鸡足山, 25.96° N, 100.38° E, 海拔2 450 m; 样地2, 昆明石林(石灰岩生境), 24.64o N, 103.35o E, 海拔1 950 m.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样地1, 景东徐家坝, 24.54° N, 101.03° E, 海拔2 450 m; 样地2, 镇元千家寨, 24.28° N, 101.26° E, 海拔2 320 m.鉴定每个样地中的所有乔木树种, 对胸径(DBH) ≥5 cm的树木进行测量.为统计样地内植物的生活型谱及在样方层面分析其植物区系物种的分布区类型, 对其中4个样地的所有植物, 包括林下灌木、草本植物、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进行调查.基于样地资料, 分析每个样地树木的重要值指数(IVI)(Curtis & McIntosh, 1951)和物种多样性.样方所在群落斑块的生态外貌特征(生活型谱和叶级谱)使用Raunkiaer (1934)提出, Mueller-Dombois和Ellenberg (1974)修订的标准进行分析.根据4个样方记录到的物种, 查阅每个种的世界分布情况, 参考吴征镒(1991)及吴征镒等(2006)对分布区类型的划分依据, 确定各物种的分布区类型.在样地层面, 对这3个常绿阔叶林的物种组成、多样性、生态外貌特征和生物地理进行比较研究, 以评价其相似性和变异性.另一方面, 依据多年的野外调查, 编制云南这3个主要常绿阔叶林的植物区系名录.季风常绿阔叶林在其主要分布区内记录野生种子植物164科834属1 924种;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记录野生种子植物147科795属2 228种; 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主要依据对哀牢山的该类森林植物区系的研究, 记录种子植物110科386属821种(朱华, 2016). 科的界定依据APG III (Chase & Reveal 2009; The 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2009), 种名按w3TROPICOS数据库(http://mobot.mobot.org/?W3T/ Search/?vast.html)校对.基于野生种子植物名录, 分析了这3个植被亚型的植物区系特征和科属的地理属性.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根据吴征镒(1991)及吴征镒等(2006)的分类, 科的分布区类型根据吴征镒等(2003)的划分.比较它们在植被亚型层面的植物区系和地理成分, 分析这3个常绿阔叶林之间的区系相似性、变异性和可能的生物地理亲缘关系.最后, 将这3个常绿阔叶林的区系组成和地理成分与Jacques等(2014)对云南古植被的研究进行比较, 讨论它们可能的起源与演化. ...

滇中小百草岭多变石栎林植物区系的初步研究
1
2004

... 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主要分布在海拔2 000 m以上的山地云雾带, 通常具有2个乔木层, 群落高20-25 m, 上层乔木构成相对平整的林冠, 林中附生植物非常丰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乔木层以壳斗科、杜鹃花科植物如大树杜鹃(Rhododendron protistum var. gigantum)、马樱花(Rhododendron delavayi)、樟科、木兰科、山茶科、山矾科、冬青科等植物占优势.尽管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海拔各有不同, 如哀牢山(2 300-2 600 m)(朱华和闫丽春, 2009)、无量山(2 200-2 900 m)(彭华和吴征镒, 1998)、永德大雪山(2 000-2 800 m)(刘恩德和彭华, 2007)、高黎贡山(2 000-2 600 m)(孟广涛等, 2013)、小百草岭(2 500-3 400 m)(王利松和彭华, 2004)等, 在植物区系组成和生态外貌上具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特征, 但其分布生境却是暖温带-温带气候.它的植物区系成分显示了具有热带起源背景, 并以中国-喜马拉雅及中国特有种占优势.现今分布在温带气候条件下, 这种分布格局暗示了横断山区近代的迅速抬升与它的演化密切相关(Zhu et al., 2016; 朱华, 2016). ...

滇中小百草岭多变石栎林植物区系的初步研究
1
2004

... 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主要分布在海拔2 000 m以上的山地云雾带, 通常具有2个乔木层, 群落高20-25 m, 上层乔木构成相对平整的林冠, 林中附生植物非常丰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乔木层以壳斗科、杜鹃花科植物如大树杜鹃(Rhododendron protistum var. gigantum)、马樱花(Rhododendron delavayi)、樟科、木兰科、山茶科、山矾科、冬青科等植物占优势.尽管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海拔各有不同, 如哀牢山(2 300-2 600 m)(朱华和闫丽春, 2009)、无量山(2 200-2 900 m)(彭华和吴征镒, 1998)、永德大雪山(2 000-2 800 m)(刘恩德和彭华, 2007)、高黎贡山(2 000-2 600 m)(孟广涛等, 2013)、小百草岭(2 500-3 400 m)(王利松和彭华, 2004)等, 在植物区系组成和生态外貌上具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特征, 但其分布生境却是暖温带-温带气候.它的植物区系成分显示了具有热带起源背景, 并以中国-喜马拉雅及中国特有种占优势.现今分布在温带气候条件下, 这种分布格局暗示了横断山区近代的迅速抬升与它的演化密切相关(Zhu et al., 2016; 朱华, 2016). ...

A physiognomic classification of Australian rain forests
2
1959

... 1)Webb (1959)从Raunkiaer在叶级尺寸上划分的中叶里把叶面积为2 025-4 500 mm2的叶子分出为中小叶型.中国植物学家习惯于用Raunkiaer的中叶划分, 该表仍用Raunkiaer的中叶概念, 即叶面积2 025-18 225 mm2为中叶. ...

... 1)Webb (1959) split off the lower end of Raunkiaer’s big mesophyll class (2 025-18 225 mm2) as notophylls (2 025-4 500 mm2). Chinese botanists are more familiar with Raunkiaer’s big mesophyll class, and here we use Raunkiaer’ big mesophyll class, i.e., the leaf area 2 025-18 225 mm2 is for mesophyll. MEB, monsoon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MMEB, middle montane wet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SWEB, semi-wet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

5
1987

... 云南具有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以常绿阔叶林为优势的多种植被类型.常绿阔叶林在云南植被分类上被作为亚热带性质的一个植被型, 除局部的山地苔藓常绿阔叶林和山顶(苔藓)矮林外, 它主要包括3个植被亚型: 季风常绿阔叶林,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金振洲, 1979; 吴征镒, 1987).也有研究人员对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的范畴作了扩展, 例如, Tang (2015)把通常分布在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带之上的所谓苔藓常绿阔叶林归并到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里. ...

... 本研究中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金振洲, 1979; 吴征镒, 1987), 经研究是一种介于热带季节雨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之间的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 它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南部地区海拔900- 2 000 m的山地(表1).它的乔木层通常为2层, 群落高25-35 m, 主要由壳斗科的栲属(Castanopsis)和石栎属(Lithocarpus)植物、大戟科、樟科、山茶科(主要是西南木荷(Schima wallichii)和茶梨(Anneslea fragrans))等树种组成, 林冠趋于整齐而彼此相连; 灌木、草本层植物种类较少, 主要是上层乔木的幼苗, 层间木质藤本较丰富, 但附生植物少见.这类热带山地上的常绿阔叶林无论在种数和个体数上, 常绿的乔木均占乔木总数的90%以上, 整个森林呈常绿季相.由于季风常绿阔叶林具有较多热带森林生态外貌和显著的热带亚洲植物区系组成, 与东南亚的低山常绿阔叶林是同一类型的植被(Zhu et al., 2005, 2006, 2015, 2019; Zhu, 2006, 2019; 朱华等, 2015). ...

... 在《云南植被》(吴征镒, 1987)中, 常绿阔叶林植被型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主要分布在云南南部和西南部, 不仅树种多样性高, 除与其他2个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的乔木层具共同优势的壳斗科、山茶科和樟科外, 大戟科和茜草科种类也较多, 在生态外貌上具有一定数量的大高位芽植物、更少的地面芽植物及较多的复叶和全缘叶植物; 在种的地理成分上, 它的热带分布种占总种数的70.52%, 其中, 热带亚洲分布种占总种数的64.73%.这些特点显示了它是一种与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不同的植被类型, 它具有明显的热带亚洲亲缘, 与东南亚的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类似(Ashton, 2003), 在性质上是一种热带山地的常绿阔叶林. ...

... 在本研究所做的6个1 hm2样地里, 没有发现共同的优势树种.季风常绿阔叶林在分布生境、植物区系组成、物种多样性、生态外貌、地理成分上都与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区别明显.在植物区系组成上, 它与东南亚热带低山森林类似(Zhu, 2019).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分布在云南亚热带山地, 二者有类似的物种多样性, 均以温带分布种为主, 并以中国特有种和中国-喜马拉雅分布种占优势, 是一类中国西南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毕竟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在生态外貌特征有区别, 把它们处理为云南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下的2个植被亚型是适合的(吴征镒, 1987).反之, 在《云南植被》里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 与热带季节性雨林的关系远大于与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的关系.在普洱30 hm2季风常绿阔叶林动态监测样地与西双版纳勐腊的20 hm2热带季节性雨林样地的比较上, 在勐腊的20 hm2热带季节性雨林样地里, 有9.76 hm2的森林植被是与普洱样地里的季风常绿阔叶林完全一样的以短刺栲和西南木荷占优势的群落斑块, 为典型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李帅锋等, 2020).本研究调查发现, 在西双版纳800-1 000 m低坡上的热带季节性雨林, 在被破坏后, 至少在一个阶段, 往往演替为季风常绿阔叶林(即演替为以西南木荷和短刺栲占优势的群落).因此, 在云南南部, 季风常绿阔叶林与热带季节性雨林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

... 季风常绿阔叶林在《云南植被》中置于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下, 给予植被亚型等级(吴征镒, 1987), 在新近建议的“中国常绿阔叶林分类试行方案”中, 它被放置在亚热带季节性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之下, 作为西部亚热带季节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 给予了新名称.而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与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则被放置在典型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下作为西部(大陆)半湿润典型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宋永昌,2004, 2011).不论怎样, 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中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均被运用为分布在南亚热带地区的水平地带性植被.根据本研究, 它是一种热带森林向亚热带森林的过渡类型, 它具有热带植物区系组成, 具有部分热带季节性雨林的生态外貌特征, 它的分布区域与热带季节性雨林高度重叠, 即热带季节性雨林分布在热带北缘或南亚热带地区的低海拔湿润沟谷和低坡上(在云南西南部和南部通常在900 m以下, 在云南东南部和广西西南部在500-700 m以下, 在海南分布在800 m以下地区), 可以说是一种在水分、热量和分布海拔上均到了极限条件的热带雨林类型(Zhu, 2017).在同样区域, 仅仅在热带季节性雨林之上或以北, 就直接过渡转变为所谓的“季风常绿阔叶林”.这个过渡类型的“季风常绿阔叶林”, 在中国西南部表现为山地垂向过渡, 直接向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过渡, 在中国东南部, 则过渡到典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为水平带过渡(Ashton & Zhu,2020).基于这些特征, 笔者建议, 按其自然属性, 可能不宜将云南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放置在水平地带性植被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之下.建议它作为一个单独的热带山地的植被类型, 并给予植被型等级, 它是一种热带低山常绿阔叶林.采用热带山地(低山)常绿阔叶林这一名称, 一方面考虑到其分布带上还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型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和半湿润常绿阔叶林, 另一方面也与云南南部的热带低地的季节性雨林相对应(Zhu et al., 2005, 2006, 2015, 2019; Zhu, 2006, 2019; 朱华等, 2015).在传统的云南常绿阔叶林的分类上, 都把乔木层主要由壳斗科、樟科、山茶科和木兰科植物占优势的常绿阔叶林, 统一归类为常绿阔叶林植被型, 只是依据它们各自的特征, 划分为不同的植被亚型、群系等.分布在中国热带北缘或南亚热带地区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 具有热带雨林的一些特征; 在植物区系组成上, 热带分布属、种占优势, 为热带季节性雨林向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过渡类型.它不仅在中国西南部体现为沿海拔的垂向过渡, 在东南部则沿纬度水平地带性过渡.因此对“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的分类, 确需认真考虑. ...

5
1987

... 云南具有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以常绿阔叶林为优势的多种植被类型.常绿阔叶林在云南植被分类上被作为亚热带性质的一个植被型, 除局部的山地苔藓常绿阔叶林和山顶(苔藓)矮林外, 它主要包括3个植被亚型: 季风常绿阔叶林,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金振洲, 1979; 吴征镒, 1987).也有研究人员对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的范畴作了扩展, 例如, Tang (2015)把通常分布在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带之上的所谓苔藓常绿阔叶林归并到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里. ...

... 本研究中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金振洲, 1979; 吴征镒, 1987), 经研究是一种介于热带季节雨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之间的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 它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南部地区海拔900- 2 000 m的山地(表1).它的乔木层通常为2层, 群落高25-35 m, 主要由壳斗科的栲属(Castanopsis)和石栎属(Lithocarpus)植物、大戟科、樟科、山茶科(主要是西南木荷(Schima wallichii)和茶梨(Anneslea fragrans))等树种组成, 林冠趋于整齐而彼此相连; 灌木、草本层植物种类较少, 主要是上层乔木的幼苗, 层间木质藤本较丰富, 但附生植物少见.这类热带山地上的常绿阔叶林无论在种数和个体数上, 常绿的乔木均占乔木总数的90%以上, 整个森林呈常绿季相.由于季风常绿阔叶林具有较多热带森林生态外貌和显著的热带亚洲植物区系组成, 与东南亚的低山常绿阔叶林是同一类型的植被(Zhu et al., 2005, 2006, 2015, 2019; Zhu, 2006, 2019; 朱华等, 2015). ...

... 在《云南植被》(吴征镒, 1987)中, 常绿阔叶林植被型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主要分布在云南南部和西南部, 不仅树种多样性高, 除与其他2个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的乔木层具共同优势的壳斗科、山茶科和樟科外, 大戟科和茜草科种类也较多, 在生态外貌上具有一定数量的大高位芽植物、更少的地面芽植物及较多的复叶和全缘叶植物; 在种的地理成分上, 它的热带分布种占总种数的70.52%, 其中, 热带亚洲分布种占总种数的64.73%.这些特点显示了它是一种与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不同的植被类型, 它具有明显的热带亚洲亲缘, 与东南亚的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类似(Ashton, 2003), 在性质上是一种热带山地的常绿阔叶林. ...

... 在本研究所做的6个1 hm2样地里, 没有发现共同的优势树种.季风常绿阔叶林在分布生境、植物区系组成、物种多样性、生态外貌、地理成分上都与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区别明显.在植物区系组成上, 它与东南亚热带低山森林类似(Zhu, 2019).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分布在云南亚热带山地, 二者有类似的物种多样性, 均以温带分布种为主, 并以中国特有种和中国-喜马拉雅分布种占优势, 是一类中国西南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毕竟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在生态外貌特征有区别, 把它们处理为云南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下的2个植被亚型是适合的(吴征镒, 1987).反之, 在《云南植被》里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 与热带季节性雨林的关系远大于与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的关系.在普洱30 hm2季风常绿阔叶林动态监测样地与西双版纳勐腊的20 hm2热带季节性雨林样地的比较上, 在勐腊的20 hm2热带季节性雨林样地里, 有9.76 hm2的森林植被是与普洱样地里的季风常绿阔叶林完全一样的以短刺栲和西南木荷占优势的群落斑块, 为典型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李帅锋等, 2020).本研究调查发现, 在西双版纳800-1 000 m低坡上的热带季节性雨林, 在被破坏后, 至少在一个阶段, 往往演替为季风常绿阔叶林(即演替为以西南木荷和短刺栲占优势的群落).因此, 在云南南部, 季风常绿阔叶林与热带季节性雨林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

... 季风常绿阔叶林在《云南植被》中置于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下, 给予植被亚型等级(吴征镒, 1987), 在新近建议的“中国常绿阔叶林分类试行方案”中, 它被放置在亚热带季节性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之下, 作为西部亚热带季节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 给予了新名称.而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与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则被放置在典型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下作为西部(大陆)半湿润典型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宋永昌,2004, 2011).不论怎样, 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中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均被运用为分布在南亚热带地区的水平地带性植被.根据本研究, 它是一种热带森林向亚热带森林的过渡类型, 它具有热带植物区系组成, 具有部分热带季节性雨林的生态外貌特征, 它的分布区域与热带季节性雨林高度重叠, 即热带季节性雨林分布在热带北缘或南亚热带地区的低海拔湿润沟谷和低坡上(在云南西南部和南部通常在900 m以下, 在云南东南部和广西西南部在500-700 m以下, 在海南分布在800 m以下地区), 可以说是一种在水分、热量和分布海拔上均到了极限条件的热带雨林类型(Zhu, 2017).在同样区域, 仅仅在热带季节性雨林之上或以北, 就直接过渡转变为所谓的“季风常绿阔叶林”.这个过渡类型的“季风常绿阔叶林”, 在中国西南部表现为山地垂向过渡, 直接向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过渡, 在中国东南部, 则过渡到典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为水平带过渡(Ashton & Zhu,2020).基于这些特征, 笔者建议, 按其自然属性, 可能不宜将云南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放置在水平地带性植被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之下.建议它作为一个单独的热带山地的植被类型, 并给予植被型等级, 它是一种热带低山常绿阔叶林.采用热带山地(低山)常绿阔叶林这一名称, 一方面考虑到其分布带上还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型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和半湿润常绿阔叶林, 另一方面也与云南南部的热带低地的季节性雨林相对应(Zhu et al., 2005, 2006, 2015, 2019; Zhu, 2006, 2019; 朱华等, 2015).在传统的云南常绿阔叶林的分类上, 都把乔木层主要由壳斗科、樟科、山茶科和木兰科植物占优势的常绿阔叶林, 统一归类为常绿阔叶林植被型, 只是依据它们各自的特征, 划分为不同的植被亚型、群系等.分布在中国热带北缘或南亚热带地区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 具有热带雨林的一些特征; 在植物区系组成上, 热带分布属、种占优势, 为热带季节性雨林向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过渡类型.它不仅在中国西南部体现为沿海拔的垂向过渡, 在东南部则沿纬度水平地带性过渡.因此对“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的分类, 确需认真考虑. ...

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
2
1991

... 分别在样方和植被亚型层面上对云南的常绿阔叶林进行研究.在样方层面, 设置代表云南常绿阔叶林植被型的3个亚型的6个1 hm2样地.目前云南的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只呈斑块状分散保存在一些保护区及其他保护地中, 本研究的样地分别设立在云南石林(石灰岩地区)和云南宾川鸡足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仍有大面积且连续的原始森林存在于云南中部的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该保护区设立了2个样地.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的样地选择在云南南部, 那里是该类常绿阔叶林的主要分布区域.样地设置的具体地点是: 季风常绿阔叶林样地1, 勐腊县勐仑, 21.57° N, 101.16° E, 海拔1 170 m; 样地2, 思茅菜阳河, 22.57° N, 101.2° E, 海拔1 380 m.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样地1, 宾川县鸡足山, 25.96° N, 100.38° E, 海拔2 450 m; 样地2, 昆明石林(石灰岩生境), 24.64o N, 103.35o E, 海拔1 950 m.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样地1, 景东徐家坝, 24.54° N, 101.03° E, 海拔2 450 m; 样地2, 镇元千家寨, 24.28° N, 101.26° E, 海拔2 320 m.鉴定每个样地中的所有乔木树种, 对胸径(DBH) ≥5 cm的树木进行测量.为统计样地内植物的生活型谱及在样方层面分析其植物区系物种的分布区类型, 对其中4个样地的所有植物, 包括林下灌木、草本植物、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进行调查.基于样地资料, 分析每个样地树木的重要值指数(IVI)(Curtis & McIntosh, 1951)和物种多样性.样方所在群落斑块的生态外貌特征(生活型谱和叶级谱)使用Raunkiaer (1934)提出, Mueller-Dombois和Ellenberg (1974)修订的标准进行分析.根据4个样方记录到的物种, 查阅每个种的世界分布情况, 参考吴征镒(1991)及吴征镒等(2006)对分布区类型的划分依据, 确定各物种的分布区类型.在样地层面, 对这3个常绿阔叶林的物种组成、多样性、生态外貌特征和生物地理进行比较研究, 以评价其相似性和变异性.另一方面, 依据多年的野外调查, 编制云南这3个主要常绿阔叶林的植物区系名录.季风常绿阔叶林在其主要分布区内记录野生种子植物164科834属1 924种;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记录野生种子植物147科795属2 228种; 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主要依据对哀牢山的该类森林植物区系的研究, 记录种子植物110科386属821种(朱华, 2016). 科的界定依据APG III (Chase & Reveal 2009; The 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2009), 种名按w3TROPICOS数据库(http://mobot.mobot.org/?W3T/ Search/?vast.html)校对.基于野生种子植物名录, 分析了这3个植被亚型的植物区系特征和科属的地理属性.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根据吴征镒(1991)及吴征镒等(2006)的分类, 科的分布区类型根据吴征镒等(2003)的划分.比较它们在植被亚型层面的植物区系和地理成分, 分析这3个常绿阔叶林之间的区系相似性、变异性和可能的生物地理亲缘关系.最后, 将这3个常绿阔叶林的区系组成和地理成分与Jacques等(2014)对云南古植被的研究进行比较, 讨论它们可能的起源与演化. ...

... Search/?vast.html)校对.基于野生种子植物名录, 分析了这3个植被亚型的植物区系特征和科属的地理属性.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根据吴征镒(1991)及吴征镒等(2006)的分类, 科的分布区类型根据吴征镒等(2003)的划分.比较它们在植被亚型层面的植物区系和地理成分, 分析这3个常绿阔叶林之间的区系相似性、变异性和可能的生物地理亲缘关系.最后, 将这3个常绿阔叶林的区系组成和地理成分与Jacques等(2014)对云南古植被的研究进行比较, 讨论它们可能的起源与演化. ...

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
2
1991

... 分别在样方和植被亚型层面上对云南的常绿阔叶林进行研究.在样方层面, 设置代表云南常绿阔叶林植被型的3个亚型的6个1 hm2样地.目前云南的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只呈斑块状分散保存在一些保护区及其他保护地中, 本研究的样地分别设立在云南石林(石灰岩地区)和云南宾川鸡足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仍有大面积且连续的原始森林存在于云南中部的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该保护区设立了2个样地.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的样地选择在云南南部, 那里是该类常绿阔叶林的主要分布区域.样地设置的具体地点是: 季风常绿阔叶林样地1, 勐腊县勐仑, 21.57° N, 101.16° E, 海拔1 170 m; 样地2, 思茅菜阳河, 22.57° N, 101.2° E, 海拔1 380 m.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样地1, 宾川县鸡足山, 25.96° N, 100.38° E, 海拔2 450 m; 样地2, 昆明石林(石灰岩生境), 24.64o N, 103.35o E, 海拔1 950 m.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样地1, 景东徐家坝, 24.54° N, 101.03° E, 海拔2 450 m; 样地2, 镇元千家寨, 24.28° N, 101.26° E, 海拔2 320 m.鉴定每个样地中的所有乔木树种, 对胸径(DBH) ≥5 cm的树木进行测量.为统计样地内植物的生活型谱及在样方层面分析其植物区系物种的分布区类型, 对其中4个样地的所有植物, 包括林下灌木、草本植物、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进行调查.基于样地资料, 分析每个样地树木的重要值指数(IVI)(Curtis & McIntosh, 1951)和物种多样性.样方所在群落斑块的生态外貌特征(生活型谱和叶级谱)使用Raunkiaer (1934)提出, Mueller-Dombois和Ellenberg (1974)修订的标准进行分析.根据4个样方记录到的物种, 查阅每个种的世界分布情况, 参考吴征镒(1991)及吴征镒等(2006)对分布区类型的划分依据, 确定各物种的分布区类型.在样地层面, 对这3个常绿阔叶林的物种组成、多样性、生态外貌特征和生物地理进行比较研究, 以评价其相似性和变异性.另一方面, 依据多年的野外调查, 编制云南这3个主要常绿阔叶林的植物区系名录.季风常绿阔叶林在其主要分布区内记录野生种子植物164科834属1 924种;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记录野生种子植物147科795属2 228种; 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主要依据对哀牢山的该类森林植物区系的研究, 记录种子植物110科386属821种(朱华, 2016). 科的界定依据APG III (Chase & Reveal 2009; The 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2009), 种名按w3TROPICOS数据库(http://mobot.mobot.org/?W3T/ Search/?vast.html)校对.基于野生种子植物名录, 分析了这3个植被亚型的植物区系特征和科属的地理属性.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根据吴征镒(1991)及吴征镒等(2006)的分类, 科的分布区类型根据吴征镒等(2003)的划分.比较它们在植被亚型层面的植物区系和地理成分, 分析这3个常绿阔叶林之间的区系相似性、变异性和可能的生物地理亲缘关系.最后, 将这3个常绿阔叶林的区系组成和地理成分与Jacques等(2014)对云南古植被的研究进行比较, 讨论它们可能的起源与演化. ...

... Search/?vast.html)校对.基于野生种子植物名录, 分析了这3个植被亚型的植物区系特征和科属的地理属性.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根据吴征镒(1991)及吴征镒等(2006)的分类, 科的分布区类型根据吴征镒等(2003)的划分.比较它们在植被亚型层面的植物区系和地理成分, 分析这3个常绿阔叶林之间的区系相似性、变异性和可能的生物地理亲缘关系.最后, 将这3个常绿阔叶林的区系组成和地理成分与Jacques等(2014)对云南古植被的研究进行比较, 讨论它们可能的起源与演化. ...

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系统
3
2003

... 分别在样方和植被亚型层面上对云南的常绿阔叶林进行研究.在样方层面, 设置代表云南常绿阔叶林植被型的3个亚型的6个1 hm2样地.目前云南的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只呈斑块状分散保存在一些保护区及其他保护地中, 本研究的样地分别设立在云南石林(石灰岩地区)和云南宾川鸡足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仍有大面积且连续的原始森林存在于云南中部的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该保护区设立了2个样地.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的样地选择在云南南部, 那里是该类常绿阔叶林的主要分布区域.样地设置的具体地点是: 季风常绿阔叶林样地1, 勐腊县勐仑, 21.57° N, 101.16° E, 海拔1 170 m; 样地2, 思茅菜阳河, 22.57° N, 101.2° E, 海拔1 380 m.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样地1, 宾川县鸡足山, 25.96° N, 100.38° E, 海拔2 450 m; 样地2, 昆明石林(石灰岩生境), 24.64o N, 103.35o E, 海拔1 950 m.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样地1, 景东徐家坝, 24.54° N, 101.03° E, 海拔2 450 m; 样地2, 镇元千家寨, 24.28° N, 101.26° E, 海拔2 320 m.鉴定每个样地中的所有乔木树种, 对胸径(DBH) ≥5 cm的树木进行测量.为统计样地内植物的生活型谱及在样方层面分析其植物区系物种的分布区类型, 对其中4个样地的所有植物, 包括林下灌木、草本植物、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进行调查.基于样地资料, 分析每个样地树木的重要值指数(IVI)(Curtis & McIntosh, 1951)和物种多样性.样方所在群落斑块的生态外貌特征(生活型谱和叶级谱)使用Raunkiaer (1934)提出, Mueller-Dombois和Ellenberg (1974)修订的标准进行分析.根据4个样方记录到的物种, 查阅每个种的世界分布情况, 参考吴征镒(1991)及吴征镒等(2006)对分布区类型的划分依据, 确定各物种的分布区类型.在样地层面, 对这3个常绿阔叶林的物种组成、多样性、生态外貌特征和生物地理进行比较研究, 以评价其相似性和变异性.另一方面, 依据多年的野外调查, 编制云南这3个主要常绿阔叶林的植物区系名录.季风常绿阔叶林在其主要分布区内记录野生种子植物164科834属1 924种;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记录野生种子植物147科795属2 228种; 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主要依据对哀牢山的该类森林植物区系的研究, 记录种子植物110科386属821种(朱华, 2016). 科的界定依据APG III (Chase & Reveal 2009; The 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2009), 种名按w3TROPICOS数据库(http://mobot.mobot.org/?W3T/ Search/?vast.html)校对.基于野生种子植物名录, 分析了这3个植被亚型的植物区系特征和科属的地理属性.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根据吴征镒(1991)及吴征镒等(2006)的分类, 科的分布区类型根据吴征镒等(2003)的划分.比较它们在植被亚型层面的植物区系和地理成分, 分析这3个常绿阔叶林之间的区系相似性、变异性和可能的生物地理亲缘关系.最后, 将这3个常绿阔叶林的区系组成和地理成分与Jacques等(2014)对云南古植被的研究进行比较, 讨论它们可能的起源与演化. ...

... 此表按传统的科地理分布(吴征镒等, 2003)进行分布区类型统计. ...

... Here the distribution types of family is based on Wu et al. (2003) for their distribution. MEB, monsoon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MMEB, middle montane wet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SWEB, semi-wet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

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系统
3
2003

... 分别在样方和植被亚型层面上对云南的常绿阔叶林进行研究.在样方层面, 设置代表云南常绿阔叶林植被型的3个亚型的6个1 hm2样地.目前云南的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只呈斑块状分散保存在一些保护区及其他保护地中, 本研究的样地分别设立在云南石林(石灰岩地区)和云南宾川鸡足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仍有大面积且连续的原始森林存在于云南中部的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该保护区设立了2个样地.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的样地选择在云南南部, 那里是该类常绿阔叶林的主要分布区域.样地设置的具体地点是: 季风常绿阔叶林样地1, 勐腊县勐仑, 21.57° N, 101.16° E, 海拔1 170 m; 样地2, 思茅菜阳河, 22.57° N, 101.2° E, 海拔1 380 m.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样地1, 宾川县鸡足山, 25.96° N, 100.38° E, 海拔2 450 m; 样地2, 昆明石林(石灰岩生境), 24.64o N, 103.35o E, 海拔1 950 m.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样地1, 景东徐家坝, 24.54° N, 101.03° E, 海拔2 450 m; 样地2, 镇元千家寨, 24.28° N, 101.26° E, 海拔2 320 m.鉴定每个样地中的所有乔木树种, 对胸径(DBH) ≥5 cm的树木进行测量.为统计样地内植物的生活型谱及在样方层面分析其植物区系物种的分布区类型, 对其中4个样地的所有植物, 包括林下灌木、草本植物、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进行调查.基于样地资料, 分析每个样地树木的重要值指数(IVI)(Curtis & McIntosh, 1951)和物种多样性.样方所在群落斑块的生态外貌特征(生活型谱和叶级谱)使用Raunkiaer (1934)提出, Mueller-Dombois和Ellenberg (1974)修订的标准进行分析.根据4个样方记录到的物种, 查阅每个种的世界分布情况, 参考吴征镒(1991)及吴征镒等(2006)对分布区类型的划分依据, 确定各物种的分布区类型.在样地层面, 对这3个常绿阔叶林的物种组成、多样性、生态外貌特征和生物地理进行比较研究, 以评价其相似性和变异性.另一方面, 依据多年的野外调查, 编制云南这3个主要常绿阔叶林的植物区系名录.季风常绿阔叶林在其主要分布区内记录野生种子植物164科834属1 924种;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记录野生种子植物147科795属2 228种; 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主要依据对哀牢山的该类森林植物区系的研究, 记录种子植物110科386属821种(朱华, 2016). 科的界定依据APG III (Chase & Reveal 2009; The 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2009), 种名按w3TROPICOS数据库(http://mobot.mobot.org/?W3T/ Search/?vast.html)校对.基于野生种子植物名录, 分析了这3个植被亚型的植物区系特征和科属的地理属性.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根据吴征镒(1991)及吴征镒等(2006)的分类, 科的分布区类型根据吴征镒等(2003)的划分.比较它们在植被亚型层面的植物区系和地理成分, 分析这3个常绿阔叶林之间的区系相似性、变异性和可能的生物地理亲缘关系.最后, 将这3个常绿阔叶林的区系组成和地理成分与Jacques等(2014)对云南古植被的研究进行比较, 讨论它们可能的起源与演化. ...

... 此表按传统的科地理分布(吴征镒等, 2003)进行分布区类型统计. ...

... Here the distribution types of family is based on Wu et al. (2003) for their distribution. MEB, monsoon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MMEB, middle montane wet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SWEB, semi-wet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

2
2006

... 分别在样方和植被亚型层面上对云南的常绿阔叶林进行研究.在样方层面, 设置代表云南常绿阔叶林植被型的3个亚型的6个1 hm2样地.目前云南的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只呈斑块状分散保存在一些保护区及其他保护地中, 本研究的样地分别设立在云南石林(石灰岩地区)和云南宾川鸡足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仍有大面积且连续的原始森林存在于云南中部的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该保护区设立了2个样地.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的样地选择在云南南部, 那里是该类常绿阔叶林的主要分布区域.样地设置的具体地点是: 季风常绿阔叶林样地1, 勐腊县勐仑, 21.57° N, 101.16° E, 海拔1 170 m; 样地2, 思茅菜阳河, 22.57° N, 101.2° E, 海拔1 380 m.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样地1, 宾川县鸡足山, 25.96° N, 100.38° E, 海拔2 450 m; 样地2, 昆明石林(石灰岩生境), 24.64o N, 103.35o E, 海拔1 950 m.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样地1, 景东徐家坝, 24.54° N, 101.03° E, 海拔2 450 m; 样地2, 镇元千家寨, 24.28° N, 101.26° E, 海拔2 320 m.鉴定每个样地中的所有乔木树种, 对胸径(DBH) ≥5 cm的树木进行测量.为统计样地内植物的生活型谱及在样方层面分析其植物区系物种的分布区类型, 对其中4个样地的所有植物, 包括林下灌木、草本植物、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进行调查.基于样地资料, 分析每个样地树木的重要值指数(IVI)(Curtis & McIntosh, 1951)和物种多样性.样方所在群落斑块的生态外貌特征(生活型谱和叶级谱)使用Raunkiaer (1934)提出, Mueller-Dombois和Ellenberg (1974)修订的标准进行分析.根据4个样方记录到的物种, 查阅每个种的世界分布情况, 参考吴征镒(1991)及吴征镒等(2006)对分布区类型的划分依据, 确定各物种的分布区类型.在样地层面, 对这3个常绿阔叶林的物种组成、多样性、生态外貌特征和生物地理进行比较研究, 以评价其相似性和变异性.另一方面, 依据多年的野外调查, 编制云南这3个主要常绿阔叶林的植物区系名录.季风常绿阔叶林在其主要分布区内记录野生种子植物164科834属1 924种;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记录野生种子植物147科795属2 228种; 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主要依据对哀牢山的该类森林植物区系的研究, 记录种子植物110科386属821种(朱华, 2016). 科的界定依据APG III (Chase & Reveal 2009; The 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2009), 种名按w3TROPICOS数据库(http://mobot.mobot.org/?W3T/ Search/?vast.html)校对.基于野生种子植物名录, 分析了这3个植被亚型的植物区系特征和科属的地理属性.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根据吴征镒(1991)及吴征镒等(2006)的分类, 科的分布区类型根据吴征镒等(2003)的划分.比较它们在植被亚型层面的植物区系和地理成分, 分析这3个常绿阔叶林之间的区系相似性、变异性和可能的生物地理亲缘关系.最后, 将这3个常绿阔叶林的区系组成和地理成分与Jacques等(2014)对云南古植被的研究进行比较, 讨论它们可能的起源与演化. ...

... )及吴征镒等(2006)的分类, 科的分布区类型根据吴征镒等(2003)的划分.比较它们在植被亚型层面的植物区系和地理成分, 分析这3个常绿阔叶林之间的区系相似性、变异性和可能的生物地理亲缘关系.最后, 将这3个常绿阔叶林的区系组成和地理成分与Jacques等(2014)对云南古植被的研究进行比较, 讨论它们可能的起源与演化. ...

2
2006

... 分别在样方和植被亚型层面上对云南的常绿阔叶林进行研究.在样方层面, 设置代表云南常绿阔叶林植被型的3个亚型的6个1 hm2样地.目前云南的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只呈斑块状分散保存在一些保护区及其他保护地中, 本研究的样地分别设立在云南石林(石灰岩地区)和云南宾川鸡足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仍有大面积且连续的原始森林存在于云南中部的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该保护区设立了2个样地.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的样地选择在云南南部, 那里是该类常绿阔叶林的主要分布区域.样地设置的具体地点是: 季风常绿阔叶林样地1, 勐腊县勐仑, 21.57° N, 101.16° E, 海拔1 170 m; 样地2, 思茅菜阳河, 22.57° N, 101.2° E, 海拔1 380 m.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样地1, 宾川县鸡足山, 25.96° N, 100.38° E, 海拔2 450 m; 样地2, 昆明石林(石灰岩生境), 24.64o N, 103.35o E, 海拔1 950 m.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样地1, 景东徐家坝, 24.54° N, 101.03° E, 海拔2 450 m; 样地2, 镇元千家寨, 24.28° N, 101.26° E, 海拔2 320 m.鉴定每个样地中的所有乔木树种, 对胸径(DBH) ≥5 cm的树木进行测量.为统计样地内植物的生活型谱及在样方层面分析其植物区系物种的分布区类型, 对其中4个样地的所有植物, 包括林下灌木、草本植物、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进行调查.基于样地资料, 分析每个样地树木的重要值指数(IVI)(Curtis & McIntosh, 1951)和物种多样性.样方所在群落斑块的生态外貌特征(生活型谱和叶级谱)使用Raunkiaer (1934)提出, Mueller-Dombois和Ellenberg (1974)修订的标准进行分析.根据4个样方记录到的物种, 查阅每个种的世界分布情况, 参考吴征镒(1991)及吴征镒等(2006)对分布区类型的划分依据, 确定各物种的分布区类型.在样地层面, 对这3个常绿阔叶林的物种组成、多样性、生态外貌特征和生物地理进行比较研究, 以评价其相似性和变异性.另一方面, 依据多年的野外调查, 编制云南这3个主要常绿阔叶林的植物区系名录.季风常绿阔叶林在其主要分布区内记录野生种子植物164科834属1 924种;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记录野生种子植物147科795属2 228种; 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主要依据对哀牢山的该类森林植物区系的研究, 记录种子植物110科386属821种(朱华, 2016). 科的界定依据APG III (Chase & Reveal 2009; The 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2009), 种名按w3TROPICOS数据库(http://mobot.mobot.org/?W3T/ Search/?vast.html)校对.基于野生种子植物名录, 分析了这3个植被亚型的植物区系特征和科属的地理属性.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根据吴征镒(1991)及吴征镒等(2006)的分类, 科的分布区类型根据吴征镒等(2003)的划分.比较它们在植被亚型层面的植物区系和地理成分, 分析这3个常绿阔叶林之间的区系相似性、变异性和可能的生物地理亲缘关系.最后, 将这3个常绿阔叶林的区系组成和地理成分与Jacques等(2014)对云南古植被的研究进行比较, 讨论它们可能的起源与演化. ...

... )及吴征镒等(2006)的分类, 科的分布区类型根据吴征镒等(2003)的划分.比较它们在植被亚型层面的植物区系和地理成分, 分析这3个常绿阔叶林之间的区系相似性、变异性和可能的生物地理亲缘关系.最后, 将这3个常绿阔叶林的区系组成和地理成分与Jacques等(2014)对云南古植被的研究进行比较, 讨论它们可能的起源与演化. ...

Ecological and biogeographical studies on the tropical rain forest of south Yunnan, SW China with a special reference to its relation with rain forests of tropical Asia
1
1997

... 本研究在样方层面对云南的常绿阔叶林进行了传统的群落生态学研究, 同时在植被亚型层面, 对植物区系组成、特征及生物地理进行了研究.根据笔者多年对云南植被的调查, 在样方层面, 一个样方仅能反映植被的局部地段的物种组成, 并不能代表整个植被类型的植物区系.云南复杂的地形地貌和多样的局部微环境造就了非常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同一个植被类型, 在不同的地方, 同样的取样面积的物种比较显示, 除极少数共同优势乔木树种外, 物种的总体差异很大(Zhu et al., 2016).为了弥补对整个植被类型的植物区系组成的认识, 笔者对本文所研究的3个植被类型的植物区系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统计, 并与样方层面的资料进行比较, 通过样方层面的资料来反映植被类型的生态外貌特征和物种丰富度情况, 如生活型谱、叶级谱等, 而利用植被型层面的物种调查资料来体现植被类型的植物区系组成及演化历史.通过对植被的植物区系研究, 能为探索植被的来龙去脉提供线索(Zhu et al., 2020).期望通过群落生态学与区系地理学及古植物学研究的结合, 对具体植被进行综合研究, 更深入地探讨植被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特征以及形成与演化历史.结合群落生态学和区系地理学, 对具体植被进行综合研究, 在对云南热带森林的研究上取得了较好的结果(Zhu, 1997; Zhu et al., 2015, 2016), 这样的方法是值得推广的.Spicer等(2020)比较了热带与温带森林的植物生长型, 发现温带森林中树种的种数仅占所有植物生长型种数的7%, 热带森林中树种的种数也仅占所有植物生长型种数的30%, 只关注树种的调查会低估了森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本文比较了云南常绿阔叶林植被型的3个植被亚型的生活型谱和所占种数比例, 期望研究人员能关注森林群落除树种之外的其他生活型的植物调查, 提升群落生物多样性的完整性. ...

Forest vegetation of Xishuangbanna, south China
4
2006

... 本研究中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金振洲, 1979; 吴征镒, 1987), 经研究是一种介于热带季节雨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之间的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 它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南部地区海拔900- 2 000 m的山地(表1).它的乔木层通常为2层, 群落高25-35 m, 主要由壳斗科的栲属(Castanopsis)和石栎属(Lithocarpus)植物、大戟科、樟科、山茶科(主要是西南木荷(Schima wallichii)和茶梨(Anneslea fragrans))等树种组成, 林冠趋于整齐而彼此相连; 灌木、草本层植物种类较少, 主要是上层乔木的幼苗, 层间木质藤本较丰富, 但附生植物少见.这类热带山地上的常绿阔叶林无论在种数和个体数上, 常绿的乔木均占乔木总数的90%以上, 整个森林呈常绿季相.由于季风常绿阔叶林具有较多热带森林生态外貌和显著的热带亚洲植物区系组成, 与东南亚的低山常绿阔叶林是同一类型的植被(Zhu et al., 2005, 2006, 2015, 2019; Zhu, 2006, 2019; 朱华等, 2015). ...

... ; Zhu, 2006, 2019; 朱华等, 2015). ...

... 季风常绿阔叶林在《云南植被》中置于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下, 给予植被亚型等级(吴征镒, 1987), 在新近建议的“中国常绿阔叶林分类试行方案”中, 它被放置在亚热带季节性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之下, 作为西部亚热带季节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 给予了新名称.而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与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则被放置在典型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下作为西部(大陆)半湿润典型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宋永昌,2004, 2011).不论怎样, 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中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均被运用为分布在南亚热带地区的水平地带性植被.根据本研究, 它是一种热带森林向亚热带森林的过渡类型, 它具有热带植物区系组成, 具有部分热带季节性雨林的生态外貌特征, 它的分布区域与热带季节性雨林高度重叠, 即热带季节性雨林分布在热带北缘或南亚热带地区的低海拔湿润沟谷和低坡上(在云南西南部和南部通常在900 m以下, 在云南东南部和广西西南部在500-700 m以下, 在海南分布在800 m以下地区), 可以说是一种在水分、热量和分布海拔上均到了极限条件的热带雨林类型(Zhu, 2017).在同样区域, 仅仅在热带季节性雨林之上或以北, 就直接过渡转变为所谓的“季风常绿阔叶林”.这个过渡类型的“季风常绿阔叶林”, 在中国西南部表现为山地垂向过渡, 直接向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过渡, 在中国东南部, 则过渡到典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为水平带过渡(Ashton & Zhu,2020).基于这些特征, 笔者建议, 按其自然属性, 可能不宜将云南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放置在水平地带性植被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之下.建议它作为一个单独的热带山地的植被类型, 并给予植被型等级, 它是一种热带低山常绿阔叶林.采用热带山地(低山)常绿阔叶林这一名称, 一方面考虑到其分布带上还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型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和半湿润常绿阔叶林, 另一方面也与云南南部的热带低地的季节性雨林相对应(Zhu et al., 2005, 2006, 2015, 2019; Zhu, 2006, 2019; 朱华等, 2015).在传统的云南常绿阔叶林的分类上, 都把乔木层主要由壳斗科、樟科、山茶科和木兰科植物占优势的常绿阔叶林, 统一归类为常绿阔叶林植被型, 只是依据它们各自的特征, 划分为不同的植被亚型、群系等.分布在中国热带北缘或南亚热带地区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 具有热带雨林的一些特征; 在植物区系组成上, 热带分布属、种占优势, 为热带季节性雨林向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过渡类型.它不仅在中国西南部体现为沿海拔的垂向过渡, 在东南部则沿纬度水平地带性过渡.因此对“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的分类, 确需认真考虑. ...

... ; Zhu, 2006, 2019; 朱华等, 2015).在传统的云南常绿阔叶林的分类上, 都把乔木层主要由壳斗科、樟科、山茶科和木兰科植物占优势的常绿阔叶林, 统一归类为常绿阔叶林植被型, 只是依据它们各自的特征, 划分为不同的植被亚型、群系等.分布在中国热带北缘或南亚热带地区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 具有热带雨林的一些特征; 在植物区系组成上, 热带分布属、种占优势, 为热带季节性雨林向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过渡类型.它不仅在中国西南部体现为沿海拔的垂向过渡, 在东南部则沿纬度水平地带性过渡.因此对“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的分类, 确需认真考虑. ...

云南种子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分布格局及其意义
1
2008

... 云南总体的气候格局是: 热带湿润气候主要在南部低地; 热带干旱气候在海拔1 000 m以下的深切河谷, 特别是北部的金沙江河谷, 热带干旱气候上限可达海拔1 300 m; 亚热带气候主要在滇中高原; 温带至寒温带气候在北部高山地区.由于云南在南、北(金沙江河谷)低海拔区域均为热带气候, 可以认为云南基本上是一个基带为热带的山体(朱华, 2008). ...

云南种子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分布格局及其意义
1
2008

... 云南总体的气候格局是: 热带湿润气候主要在南部低地; 热带干旱气候在海拔1 000 m以下的深切河谷, 特别是北部的金沙江河谷, 热带干旱气候上限可达海拔1 300 m; 亚热带气候主要在滇中高原; 温带至寒温带气候在北部高山地区.由于云南在南、北(金沙江河谷)低海拔区域均为热带气候, 可以认为云南基本上是一个基带为热带的山体(朱华, 2008). ...

Biogeographical divergence of the flora of Yunnan, southwestern China initiated by the uplift of Himalaya and extrusion of Indochina block
1
2012

... 在对云南植物区系的研究上, 认为云南植物区系具有一个远古的热带起源背景, 在第三纪热带、亚热带性质的东亚植物区系的基础上, 随着喜马拉雅的隆升, 世界性和北温带植物区系成分在北部地区渗透、大量物种迅速形成, 而在南部地区, 因印度支那地质板块向东南亚的逃逸, 热带亚洲成分渗透、发展, 演化成以热带亚洲成分为主的热带植物区系; 云南中部地区第三纪东亚植物区系成分有更多的保持与承袭(Zhu, 2012, 2013, 2015, 2016; Liu et al., 2017; 朱华, 2018). ...

The floras of southern and tropical southeastern Yunnan have been shaped by divergent geological histories
1
2013

... 在对云南植物区系的研究上, 认为云南植物区系具有一个远古的热带起源背景, 在第三纪热带、亚热带性质的东亚植物区系的基础上, 随着喜马拉雅的隆升, 世界性和北温带植物区系成分在北部地区渗透、大量物种迅速形成, 而在南部地区, 因印度支那地质板块向东南亚的逃逸, 热带亚洲成分渗透、发展, 演化成以热带亚洲成分为主的热带植物区系; 云南中部地区第三纪东亚植物区系成分有更多的保持与承袭(Zhu, 2012, 2013, 2015, 2016; Liu et al., 2017; 朱华, 2018). ...

Geographical patterns of Yunnan seed plants may be influenced by the clockwise rotation of the Simao- Indochina geoblock
2015

A biogeographical comparison between Yunnan, southwest China, and Taiwan, southeast China, with implications for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the East Asian flora
2016

云南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起源的探讨
2
2016

... 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主要分布在海拔2 000 m以上的山地云雾带, 通常具有2个乔木层, 群落高20-25 m, 上层乔木构成相对平整的林冠, 林中附生植物非常丰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乔木层以壳斗科、杜鹃花科植物如大树杜鹃(Rhododendron protistum var. gigantum)、马樱花(Rhododendron delavayi)、樟科、木兰科、山茶科、山矾科、冬青科等植物占优势.尽管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海拔各有不同, 如哀牢山(2 300-2 600 m)(朱华和闫丽春, 2009)、无量山(2 200-2 900 m)(彭华和吴征镒, 1998)、永德大雪山(2 000-2 800 m)(刘恩德和彭华, 2007)、高黎贡山(2 000-2 600 m)(孟广涛等, 2013)、小百草岭(2 500-3 400 m)(王利松和彭华, 2004)等, 在植物区系组成和生态外貌上具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特征, 但其分布生境却是暖温带-温带气候.它的植物区系成分显示了具有热带起源背景, 并以中国-喜马拉雅及中国特有种占优势.现今分布在温带气候条件下, 这种分布格局暗示了横断山区近代的迅速抬升与它的演化密切相关(Zhu et al., 2016; 朱华, 2016). ...

... 分别在样方和植被亚型层面上对云南的常绿阔叶林进行研究.在样方层面, 设置代表云南常绿阔叶林植被型的3个亚型的6个1 hm2样地.目前云南的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只呈斑块状分散保存在一些保护区及其他保护地中, 本研究的样地分别设立在云南石林(石灰岩地区)和云南宾川鸡足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仍有大面积且连续的原始森林存在于云南中部的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该保护区设立了2个样地.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的样地选择在云南南部, 那里是该类常绿阔叶林的主要分布区域.样地设置的具体地点是: 季风常绿阔叶林样地1, 勐腊县勐仑, 21.57° N, 101.16° E, 海拔1 170 m; 样地2, 思茅菜阳河, 22.57° N, 101.2° E, 海拔1 380 m.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样地1, 宾川县鸡足山, 25.96° N, 100.38° E, 海拔2 450 m; 样地2, 昆明石林(石灰岩生境), 24.64o N, 103.35o E, 海拔1 950 m.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样地1, 景东徐家坝, 24.54° N, 101.03° E, 海拔2 450 m; 样地2, 镇元千家寨, 24.28° N, 101.26° E, 海拔2 320 m.鉴定每个样地中的所有乔木树种, 对胸径(DBH) ≥5 cm的树木进行测量.为统计样地内植物的生活型谱及在样方层面分析其植物区系物种的分布区类型, 对其中4个样地的所有植物, 包括林下灌木、草本植物、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进行调查.基于样地资料, 分析每个样地树木的重要值指数(IVI)(Curtis & McIntosh, 1951)和物种多样性.样方所在群落斑块的生态外貌特征(生活型谱和叶级谱)使用Raunkiaer (1934)提出, Mueller-Dombois和Ellenberg (1974)修订的标准进行分析.根据4个样方记录到的物种, 查阅每个种的世界分布情况, 参考吴征镒(1991)及吴征镒等(2006)对分布区类型的划分依据, 确定各物种的分布区类型.在样地层面, 对这3个常绿阔叶林的物种组成、多样性、生态外貌特征和生物地理进行比较研究, 以评价其相似性和变异性.另一方面, 依据多年的野外调查, 编制云南这3个主要常绿阔叶林的植物区系名录.季风常绿阔叶林在其主要分布区内记录野生种子植物164科834属1 924种;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记录野生种子植物147科795属2 228种; 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主要依据对哀牢山的该类森林植物区系的研究, 记录种子植物110科386属821种(朱华, 2016). 科的界定依据APG III (Chase & Reveal 2009; The 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2009), 种名按w3TROPICOS数据库(http://mobot.mobot.org/?W3T/ Search/?vast.html)校对.基于野生种子植物名录, 分析了这3个植被亚型的植物区系特征和科属的地理属性.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根据吴征镒(1991)及吴征镒等(2006)的分类, 科的分布区类型根据吴征镒等(2003)的划分.比较它们在植被亚型层面的植物区系和地理成分, 分析这3个常绿阔叶林之间的区系相似性、变异性和可能的生物地理亲缘关系.最后, 将这3个常绿阔叶林的区系组成和地理成分与Jacques等(2014)对云南古植被的研究进行比较, 讨论它们可能的起源与演化. ...

云南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起源的探讨
2
2016

... 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主要分布在海拔2 000 m以上的山地云雾带, 通常具有2个乔木层, 群落高20-25 m, 上层乔木构成相对平整的林冠, 林中附生植物非常丰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乔木层以壳斗科、杜鹃花科植物如大树杜鹃(Rhododendron protistum var. gigantum)、马樱花(Rhododendron delavayi)、樟科、木兰科、山茶科、山矾科、冬青科等植物占优势.尽管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海拔各有不同, 如哀牢山(2 300-2 600 m)(朱华和闫丽春, 2009)、无量山(2 200-2 900 m)(彭华和吴征镒, 1998)、永德大雪山(2 000-2 800 m)(刘恩德和彭华, 2007)、高黎贡山(2 000-2 600 m)(孟广涛等, 2013)、小百草岭(2 500-3 400 m)(王利松和彭华, 2004)等, 在植物区系组成和生态外貌上具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特征, 但其分布生境却是暖温带-温带气候.它的植物区系成分显示了具有热带起源背景, 并以中国-喜马拉雅及中国特有种占优势.现今分布在温带气候条件下, 这种分布格局暗示了横断山区近代的迅速抬升与它的演化密切相关(Zhu et al., 2016; 朱华, 2016). ...

... 分别在样方和植被亚型层面上对云南的常绿阔叶林进行研究.在样方层面, 设置代表云南常绿阔叶林植被型的3个亚型的6个1 hm2样地.目前云南的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只呈斑块状分散保存在一些保护区及其他保护地中, 本研究的样地分别设立在云南石林(石灰岩地区)和云南宾川鸡足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仍有大面积且连续的原始森林存在于云南中部的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该保护区设立了2个样地.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的样地选择在云南南部, 那里是该类常绿阔叶林的主要分布区域.样地设置的具体地点是: 季风常绿阔叶林样地1, 勐腊县勐仑, 21.57° N, 101.16° E, 海拔1 170 m; 样地2, 思茅菜阳河, 22.57° N, 101.2° E, 海拔1 380 m.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样地1, 宾川县鸡足山, 25.96° N, 100.38° E, 海拔2 450 m; 样地2, 昆明石林(石灰岩生境), 24.64o N, 103.35o E, 海拔1 950 m.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样地1, 景东徐家坝, 24.54° N, 101.03° E, 海拔2 450 m; 样地2, 镇元千家寨, 24.28° N, 101.26° E, 海拔2 320 m.鉴定每个样地中的所有乔木树种, 对胸径(DBH) ≥5 cm的树木进行测量.为统计样地内植物的生活型谱及在样方层面分析其植物区系物种的分布区类型, 对其中4个样地的所有植物, 包括林下灌木、草本植物、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进行调查.基于样地资料, 分析每个样地树木的重要值指数(IVI)(Curtis & McIntosh, 1951)和物种多样性.样方所在群落斑块的生态外貌特征(生活型谱和叶级谱)使用Raunkiaer (1934)提出, Mueller-Dombois和Ellenberg (1974)修订的标准进行分析.根据4个样方记录到的物种, 查阅每个种的世界分布情况, 参考吴征镒(1991)及吴征镒等(2006)对分布区类型的划分依据, 确定各物种的分布区类型.在样地层面, 对这3个常绿阔叶林的物种组成、多样性、生态外貌特征和生物地理进行比较研究, 以评价其相似性和变异性.另一方面, 依据多年的野外调查, 编制云南这3个主要常绿阔叶林的植物区系名录.季风常绿阔叶林在其主要分布区内记录野生种子植物164科834属1 924种;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记录野生种子植物147科795属2 228种; 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主要依据对哀牢山的该类森林植物区系的研究, 记录种子植物110科386属821种(朱华, 2016). 科的界定依据APG III (Chase & Reveal 2009; The 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2009), 种名按w3TROPICOS数据库(http://mobot.mobot.org/?W3T/ Search/?vast.html)校对.基于野生种子植物名录, 分析了这3个植被亚型的植物区系特征和科属的地理属性.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根据吴征镒(1991)及吴征镒等(2006)的分类, 科的分布区类型根据吴征镒等(2003)的划分.比较它们在植被亚型层面的植物区系和地理成分, 分析这3个常绿阔叶林之间的区系相似性、变异性和可能的生物地理亲缘关系.最后, 将这3个常绿阔叶林的区系组成和地理成分与Jacques等(2014)对云南古植被的研究进行比较, 讨论它们可能的起源与演化. ...

The tropical forests of southern China and conservation of biodiversity
1
2017

... 季风常绿阔叶林在《云南植被》中置于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下, 给予植被亚型等级(吴征镒, 1987), 在新近建议的“中国常绿阔叶林分类试行方案”中, 它被放置在亚热带季节性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之下, 作为西部亚热带季节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 给予了新名称.而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与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则被放置在典型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下作为西部(大陆)半湿润典型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宋永昌,2004, 2011).不论怎样, 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中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均被运用为分布在南亚热带地区的水平地带性植被.根据本研究, 它是一种热带森林向亚热带森林的过渡类型, 它具有热带植物区系组成, 具有部分热带季节性雨林的生态外貌特征, 它的分布区域与热带季节性雨林高度重叠, 即热带季节性雨林分布在热带北缘或南亚热带地区的低海拔湿润沟谷和低坡上(在云南西南部和南部通常在900 m以下, 在云南东南部和广西西南部在500-700 m以下, 在海南分布在800 m以下地区), 可以说是一种在水分、热量和分布海拔上均到了极限条件的热带雨林类型(Zhu, 2017).在同样区域, 仅仅在热带季节性雨林之上或以北, 就直接过渡转变为所谓的“季风常绿阔叶林”.这个过渡类型的“季风常绿阔叶林”, 在中国西南部表现为山地垂向过渡, 直接向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过渡, 在中国东南部, 则过渡到典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为水平带过渡(Ashton & Zhu,2020).基于这些特征, 笔者建议, 按其自然属性, 可能不宜将云南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放置在水平地带性植被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之下.建议它作为一个单独的热带山地的植被类型, 并给予植被型等级, 它是一种热带低山常绿阔叶林.采用热带山地(低山)常绿阔叶林这一名称, 一方面考虑到其分布带上还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型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和半湿润常绿阔叶林, 另一方面也与云南南部的热带低地的季节性雨林相对应(Zhu et al., 2005, 2006, 2015, 2019; Zhu, 2006, 2019; 朱华等, 2015).在传统的云南常绿阔叶林的分类上, 都把乔木层主要由壳斗科、樟科、山茶科和木兰科植物占优势的常绿阔叶林, 统一归类为常绿阔叶林植被型, 只是依据它们各自的特征, 划分为不同的植被亚型、群系等.分布在中国热带北缘或南亚热带地区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 具有热带雨林的一些特征; 在植物区系组成上, 热带分布属、种占优势, 为热带季节性雨林向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过渡类型.它不仅在中国西南部体现为沿海拔的垂向过渡, 在东南部则沿纬度水平地带性过渡.因此对“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的分类, 确需认真考虑. ...

云南植物区系的起源与演化
2
2018

... 古植物学研究揭示, 云南的常绿阔叶林在晚中新世时就已开始分异(Jacques et al., 2014, 2015), 在中新世时, 云南西南部为热带性质的植被, 在东部和东北部为亚热带性质的植被(Huang et al., 2016).云南的植物区系和植被的组成与分布格局可能在2 300万年前的中新世就基本形成了(朱华, 2018; Zhu, 2019).最近的古植物学和古植被的研究揭示, 横断山高寒植物多样性的积累始于早渐新世(Ding et al., 2020); 云南吕合盆地早渐新世(大约3 300至3 200万年前)就已有了与现代该地区几乎无形态学区别的栎属(Quercus)、桤木属(Alnus)、桦木属(Betula)、鹅耳枥属(Carpinus)、榛属(Corylus/Ostrya)等植物(Tang et al., 2020); 植物化石研究也揭示了青藏高原中部在4 700万年前就已有了亚热带森林植被(Su et al., 2020).这些古植物学的发现可以说颠覆了我们对云南植被演化历史的常规认识.通过古植物学研究与现代云南常绿阔叶林的比较能为揭示云南常绿阔叶林的演化历史提供依据. ...

... 在对云南植物区系的研究上, 认为云南植物区系具有一个远古的热带起源背景, 在第三纪热带、亚热带性质的东亚植物区系的基础上, 随着喜马拉雅的隆升, 世界性和北温带植物区系成分在北部地区渗透、大量物种迅速形成, 而在南部地区, 因印度支那地质板块向东南亚的逃逸, 热带亚洲成分渗透、发展, 演化成以热带亚洲成分为主的热带植物区系; 云南中部地区第三纪东亚植物区系成分有更多的保持与承袭(Zhu, 2012, 2013, 2015, 2016; Liu et al., 2017; 朱华, 2018). ...

云南植物区系的起源与演化
2
2018

... 古植物学研究揭示, 云南的常绿阔叶林在晚中新世时就已开始分异(Jacques et al., 2014, 2015), 在中新世时, 云南西南部为热带性质的植被, 在东部和东北部为亚热带性质的植被(Huang et al., 2016).云南的植物区系和植被的组成与分布格局可能在2 300万年前的中新世就基本形成了(朱华, 2018; Zhu, 2019).最近的古植物学和古植被的研究揭示, 横断山高寒植物多样性的积累始于早渐新世(Ding et al., 2020); 云南吕合盆地早渐新世(大约3 300至3 200万年前)就已有了与现代该地区几乎无形态学区别的栎属(Quercus)、桤木属(Alnus)、桦木属(Betula)、鹅耳枥属(Carpinus)、榛属(Corylus/Ostrya)等植物(Tang et al., 2020); 植物化石研究也揭示了青藏高原中部在4 700万年前就已有了亚热带森林植被(Su et al., 2020).这些古植物学的发现可以说颠覆了我们对云南植被演化历史的常规认识.通过古植物学研究与现代云南常绿阔叶林的比较能为揭示云南常绿阔叶林的演化历史提供依据. ...

... 在对云南植物区系的研究上, 认为云南植物区系具有一个远古的热带起源背景, 在第三纪热带、亚热带性质的东亚植物区系的基础上, 随着喜马拉雅的隆升, 世界性和北温带植物区系成分在北部地区渗透、大量物种迅速形成, 而在南部地区, 因印度支那地质板块向东南亚的逃逸, 热带亚洲成分渗透、发展, 演化成以热带亚洲成分为主的热带植物区系; 云南中部地区第三纪东亚植物区系成分有更多的保持与承袭(Zhu, 2012, 2013, 2015, 2016; Liu et al., 2017; 朱华, 2018). ...

Floristic divergence of the evergreen broad- leaved forests in Yunnan, southwestern China
8
2019

... 本研究中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金振洲, 1979; 吴征镒, 1987), 经研究是一种介于热带季节雨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之间的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 它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南部地区海拔900- 2 000 m的山地(表1).它的乔木层通常为2层, 群落高25-35 m, 主要由壳斗科的栲属(Castanopsis)和石栎属(Lithocarpus)植物、大戟科、樟科、山茶科(主要是西南木荷(Schima wallichii)和茶梨(Anneslea fragrans))等树种组成, 林冠趋于整齐而彼此相连; 灌木、草本层植物种类较少, 主要是上层乔木的幼苗, 层间木质藤本较丰富, 但附生植物少见.这类热带山地上的常绿阔叶林无论在种数和个体数上, 常绿的乔木均占乔木总数的90%以上, 整个森林呈常绿季相.由于季风常绿阔叶林具有较多热带森林生态外貌和显著的热带亚洲植物区系组成, 与东南亚的低山常绿阔叶林是同一类型的植被(Zhu et al., 2005, 2006, 2015, 2019; Zhu, 2006, 2019; 朱华等, 2015). ...

... , 2019; 朱华等, 2015). ...

...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主要分布在滇中高原海拔1 500-2 600 m的山地, 是滇中高原的地带性代表植被(特有植被), 除在一些保护区外, 大部分已被破坏, 形成萌生灌丛状次生植被和次生林.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在石灰岩山地和非石灰岩山地均有分布.该类森林具有2个乔木层, 高20-25 m, 主要由壳斗科的高山栲(Castanopsis delavayi)、元江栲(Castanopsis orthacantha)、滇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oides)、黄毛青冈(Cyclobalanopsis delavayi)、光叶石栎(Lithocarpus kontumensis)及山茶科、冬青科和木兰科植物组成, 但在灰岩山地, 还常见漆树科植物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清香木(Pistacia weinmannifolia)、木兰科的山玉兰(Magnolia delavayi)等.灌木层最常见的是马桑(Coriaria nepalensis)、铁仔(Myrsine africana)、皮袋香(Michelia yunnanensis)、碎米杜鹃(Rhododendron spiciferum)、大白杜鹃(Rhododendron decorum)等.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具有亚热带生态外貌特征, 中国特有种占优势, 其优势物种组成在该植被类型中变化不大, 它是中国西部亚热带地区的水平地带性植被(Zhu et al., 2019). ...

... 古植物学研究揭示, 云南的常绿阔叶林在晚中新世时就已开始分异(Jacques et al., 2014, 2015), 在中新世时, 云南西南部为热带性质的植被, 在东部和东北部为亚热带性质的植被(Huang et al., 2016).云南的植物区系和植被的组成与分布格局可能在2 300万年前的中新世就基本形成了(朱华, 2018; Zhu, 2019).最近的古植物学和古植被的研究揭示, 横断山高寒植物多样性的积累始于早渐新世(Ding et al., 2020); 云南吕合盆地早渐新世(大约3 300至3 200万年前)就已有了与现代该地区几乎无形态学区别的栎属(Quercus)、桤木属(Alnus)、桦木属(Betula)、鹅耳枥属(Carpinus)、榛属(Corylus/Ostrya)等植物(Tang et al., 2020); 植物化石研究也揭示了青藏高原中部在4 700万年前就已有了亚热带森林植被(Su et al., 2020).这些古植物学的发现可以说颠覆了我们对云南植被演化历史的常规认识.通过古植物学研究与现代云南常绿阔叶林的比较能为揭示云南常绿阔叶林的演化历史提供依据. ...

... 在本研究所做的6个1 hm2样地里, 没有发现共同的优势树种.季风常绿阔叶林在分布生境、植物区系组成、物种多样性、生态外貌、地理成分上都与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区别明显.在植物区系组成上, 它与东南亚热带低山森林类似(Zhu, 2019).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分布在云南亚热带山地, 二者有类似的物种多样性, 均以温带分布种为主, 并以中国特有种和中国-喜马拉雅分布种占优势, 是一类中国西南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毕竟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在生态外貌特征有区别, 把它们处理为云南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下的2个植被亚型是适合的(吴征镒, 1987).反之, 在《云南植被》里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 与热带季节性雨林的关系远大于与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的关系.在普洱30 hm2季风常绿阔叶林动态监测样地与西双版纳勐腊的20 hm2热带季节性雨林样地的比较上, 在勐腊的20 hm2热带季节性雨林样地里, 有9.76 hm2的森林植被是与普洱样地里的季风常绿阔叶林完全一样的以短刺栲和西南木荷占优势的群落斑块, 为典型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李帅锋等, 2020).本研究调查发现, 在西双版纳800-1 000 m低坡上的热带季节性雨林, 在被破坏后, 至少在一个阶段, 往往演替为季风常绿阔叶林(即演替为以西南木荷和短刺栲占优势的群落).因此, 在云南南部, 季风常绿阔叶林与热带季节性雨林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

... 季风常绿阔叶林在《云南植被》中置于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下, 给予植被亚型等级(吴征镒, 1987), 在新近建议的“中国常绿阔叶林分类试行方案”中, 它被放置在亚热带季节性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之下, 作为西部亚热带季节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 给予了新名称.而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与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则被放置在典型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下作为西部(大陆)半湿润典型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宋永昌,2004, 2011).不论怎样, 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中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均被运用为分布在南亚热带地区的水平地带性植被.根据本研究, 它是一种热带森林向亚热带森林的过渡类型, 它具有热带植物区系组成, 具有部分热带季节性雨林的生态外貌特征, 它的分布区域与热带季节性雨林高度重叠, 即热带季节性雨林分布在热带北缘或南亚热带地区的低海拔湿润沟谷和低坡上(在云南西南部和南部通常在900 m以下, 在云南东南部和广西西南部在500-700 m以下, 在海南分布在800 m以下地区), 可以说是一种在水分、热量和分布海拔上均到了极限条件的热带雨林类型(Zhu, 2017).在同样区域, 仅仅在热带季节性雨林之上或以北, 就直接过渡转变为所谓的“季风常绿阔叶林”.这个过渡类型的“季风常绿阔叶林”, 在中国西南部表现为山地垂向过渡, 直接向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过渡, 在中国东南部, 则过渡到典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为水平带过渡(Ashton & Zhu,2020).基于这些特征, 笔者建议, 按其自然属性, 可能不宜将云南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放置在水平地带性植被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之下.建议它作为一个单独的热带山地的植被类型, 并给予植被型等级, 它是一种热带低山常绿阔叶林.采用热带山地(低山)常绿阔叶林这一名称, 一方面考虑到其分布带上还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型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和半湿润常绿阔叶林, 另一方面也与云南南部的热带低地的季节性雨林相对应(Zhu et al., 2005, 2006, 2015, 2019; Zhu, 2006, 2019; 朱华等, 2015).在传统的云南常绿阔叶林的分类上, 都把乔木层主要由壳斗科、樟科、山茶科和木兰科植物占优势的常绿阔叶林, 统一归类为常绿阔叶林植被型, 只是依据它们各自的特征, 划分为不同的植被亚型、群系等.分布在中国热带北缘或南亚热带地区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 具有热带雨林的一些特征; 在植物区系组成上, 热带分布属、种占优势, 为热带季节性雨林向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过渡类型.它不仅在中国西南部体现为沿海拔的垂向过渡, 在东南部则沿纬度水平地带性过渡.因此对“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的分类, 确需认真考虑. ...

... , 2019; 朱华等, 2015).在传统的云南常绿阔叶林的分类上, 都把乔木层主要由壳斗科、樟科、山茶科和木兰科植物占优势的常绿阔叶林, 统一归类为常绿阔叶林植被型, 只是依据它们各自的特征, 划分为不同的植被亚型、群系等.分布在中国热带北缘或南亚热带地区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 具有热带雨林的一些特征; 在植物区系组成上, 热带分布属、种占优势, 为热带季节性雨林向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过渡类型.它不仅在中国西南部体现为沿海拔的垂向过渡, 在东南部则沿纬度水平地带性过渡.因此对“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的分类, 确需认真考虑. ...

... 把这3个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现在的分布与3个化石点的研究叠加, 探讨其植物区系可能的演化.对应于现在的植被分布, 临沧化石点在季风常绿阔叶林范畴, 小龙潭化石点和先锋化石点在半湿润常绿阔叶林范畴.现在云南的这3个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都以壳斗科、樟科和豆科植物为乔木层的主要成分,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的热带分布属占总属数的44.91%和44.04%, 温带分布属占46.29%和48.19%, 仍为亚热带性质, 但季风常绿阔叶林热带分布属占总属数的78.05%, 热带性质明显.结合云南的地质历史和古植物学研究资料, 认为云南的常绿阔叶林植物区系的分化在晚中新世就已开始, 并随着海拔高度的改变和同步的全球变冷而加强, 喜马拉雅隆升可能深刻影响了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常绿阔叶林植物区系, 而伴随喜马拉雅隆升发生的印度支那地质板块向东南逃逸, 深刻影响了季风常绿阔叶林植物区系.这3个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的植物区系组成的比较显示,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与中山常绿阔叶林在科、属、种上的类似性都比较高, 但它们与季风常绿阔叶林在种水平的类似性很低.这也暗示了这3个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可能有共同的早期起源, 后来发生了明显分异, 季风常绿阔叶林演化为以热带成分为优势的热带亚洲的山地常绿阔叶林(Zhu, 2019). ...

Geological history, flora, and vegetation of Xishuangbanna, southern Yunnan, China
2006

Combined community ecology and floristics, a synthetic study on the upper montane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s in Yunnan, southwestern China
5
2016

... 云南地形和地貌复杂多样, 既有深切的高山峡谷, 又有相对平坦的高原, 其西北部梅里雪山卡瓦格博峰最高点海拔为6 740 m, 东南部的河口海拔是76.4 m, 两地高差达6 664 m.云南地势总体上为一个向南倾斜的大斜坡.在自然地理和生物地理上, 云南是热带亚洲生物区系向东亚和喜马拉雅亚热带-温带生物区系的一个过渡地带和热带-亚热带常绿森林的过渡地带(Ashton & Zhu, 2020), 也是在植物区系区划上的中国-日本植物区系与中国-喜马拉雅植物区系的交汇过渡地带(Zhu, 2016). ...

... 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主要分布在海拔2 000 m以上的山地云雾带, 通常具有2个乔木层, 群落高20-25 m, 上层乔木构成相对平整的林冠, 林中附生植物非常丰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乔木层以壳斗科、杜鹃花科植物如大树杜鹃(Rhododendron protistum var. gigantum)、马樱花(Rhododendron delavayi)、樟科、木兰科、山茶科、山矾科、冬青科等植物占优势.尽管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海拔各有不同, 如哀牢山(2 300-2 600 m)(朱华和闫丽春, 2009)、无量山(2 200-2 900 m)(彭华和吴征镒, 1998)、永德大雪山(2 000-2 800 m)(刘恩德和彭华, 2007)、高黎贡山(2 000-2 600 m)(孟广涛等, 2013)、小百草岭(2 500-3 400 m)(王利松和彭华, 2004)等, 在植物区系组成和生态外貌上具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特征, 但其分布生境却是暖温带-温带气候.它的植物区系成分显示了具有热带起源背景, 并以中国-喜马拉雅及中国特有种占优势.现今分布在温带气候条件下, 这种分布格局暗示了横断山区近代的迅速抬升与它的演化密切相关(Zhu et al., 2016; 朱华, 2016). ...

... 本研究在样方层面对云南的常绿阔叶林进行了传统的群落生态学研究, 同时在植被亚型层面, 对植物区系组成、特征及生物地理进行了研究.根据笔者多年对云南植被的调查, 在样方层面, 一个样方仅能反映植被的局部地段的物种组成, 并不能代表整个植被类型的植物区系.云南复杂的地形地貌和多样的局部微环境造就了非常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同一个植被类型, 在不同的地方, 同样的取样面积的物种比较显示, 除极少数共同优势乔木树种外, 物种的总体差异很大(Zhu et al., 2016).为了弥补对整个植被类型的植物区系组成的认识, 笔者对本文所研究的3个植被类型的植物区系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统计, 并与样方层面的资料进行比较, 通过样方层面的资料来反映植被类型的生态外貌特征和物种丰富度情况, 如生活型谱、叶级谱等, 而利用植被型层面的物种调查资料来体现植被类型的植物区系组成及演化历史.通过对植被的植物区系研究, 能为探索植被的来龙去脉提供线索(Zhu et al., 2020).期望通过群落生态学与区系地理学及古植物学研究的结合, 对具体植被进行综合研究, 更深入地探讨植被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特征以及形成与演化历史.结合群落生态学和区系地理学, 对具体植被进行综合研究, 在对云南热带森林的研究上取得了较好的结果(Zhu, 1997; Zhu et al., 2015, 2016), 这样的方法是值得推广的.Spicer等(2020)比较了热带与温带森林的植物生长型, 发现温带森林中树种的种数仅占所有植物生长型种数的7%, 热带森林中树种的种数也仅占所有植物生长型种数的30%, 只关注树种的调查会低估了森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本文比较了云南常绿阔叶林植被型的3个植被亚型的生活型谱和所占种数比例, 期望研究人员能关注森林群落除树种之外的其他生活型的植物调查, 提升群落生物多样性的完整性. ...

... , 2016), 这样的方法是值得推广的.Spicer等(2020)比较了热带与温带森林的植物生长型, 发现温带森林中树种的种数仅占所有植物生长型种数的7%, 热带森林中树种的种数也仅占所有植物生长型种数的30%, 只关注树种的调查会低估了森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本文比较了云南常绿阔叶林植被型的3个植被亚型的生活型谱和所占种数比例, 期望研究人员能关注森林群落除树种之外的其他生活型的植物调查, 提升群落生物多样性的完整性. ...

... 在对云南植物区系的研究上, 认为云南植物区系具有一个远古的热带起源背景, 在第三纪热带、亚热带性质的东亚植物区系的基础上, 随着喜马拉雅的隆升, 世界性和北温带植物区系成分在北部地区渗透、大量物种迅速形成, 而在南部地区, 因印度支那地质板块向东南亚的逃逸, 热带亚洲成分渗透、发展, 演化成以热带亚洲成分为主的热带植物区系; 云南中部地区第三纪东亚植物区系成分有更多的保持与承袭(Zhu, 2012, 2013, 2015, 2016; Liu et al., 2017; 朱华, 2018). ...

Species composition, physiognomy and plant diversity of the tropical montane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in southern Yunnan
2
2005

... 本研究中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金振洲, 1979; 吴征镒, 1987), 经研究是一种介于热带季节雨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之间的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 它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南部地区海拔900- 2 000 m的山地(表1).它的乔木层通常为2层, 群落高25-35 m, 主要由壳斗科的栲属(Castanopsis)和石栎属(Lithocarpus)植物、大戟科、樟科、山茶科(主要是西南木荷(Schima wallichii)和茶梨(Anneslea fragrans))等树种组成, 林冠趋于整齐而彼此相连; 灌木、草本层植物种类较少, 主要是上层乔木的幼苗, 层间木质藤本较丰富, 但附生植物少见.这类热带山地上的常绿阔叶林无论在种数和个体数上, 常绿的乔木均占乔木总数的90%以上, 整个森林呈常绿季相.由于季风常绿阔叶林具有较多热带森林生态外貌和显著的热带亚洲植物区系组成, 与东南亚的低山常绿阔叶林是同一类型的植被(Zhu et al., 2005, 2006, 2015, 2019; Zhu, 2006, 2019; 朱华等, 2015). ...

... 季风常绿阔叶林在《云南植被》中置于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下, 给予植被亚型等级(吴征镒, 1987), 在新近建议的“中国常绿阔叶林分类试行方案”中, 它被放置在亚热带季节性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之下, 作为西部亚热带季节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 给予了新名称.而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与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则被放置在典型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下作为西部(大陆)半湿润典型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宋永昌,2004, 2011).不论怎样, 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中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均被运用为分布在南亚热带地区的水平地带性植被.根据本研究, 它是一种热带森林向亚热带森林的过渡类型, 它具有热带植物区系组成, 具有部分热带季节性雨林的生态外貌特征, 它的分布区域与热带季节性雨林高度重叠, 即热带季节性雨林分布在热带北缘或南亚热带地区的低海拔湿润沟谷和低坡上(在云南西南部和南部通常在900 m以下, 在云南东南部和广西西南部在500-700 m以下, 在海南分布在800 m以下地区), 可以说是一种在水分、热量和分布海拔上均到了极限条件的热带雨林类型(Zhu, 2017).在同样区域, 仅仅在热带季节性雨林之上或以北, 就直接过渡转变为所谓的“季风常绿阔叶林”.这个过渡类型的“季风常绿阔叶林”, 在中国西南部表现为山地垂向过渡, 直接向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过渡, 在中国东南部, 则过渡到典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为水平带过渡(Ashton & Zhu,2020).基于这些特征, 笔者建议, 按其自然属性, 可能不宜将云南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放置在水平地带性植被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之下.建议它作为一个单独的热带山地的植被类型, 并给予植被型等级, 它是一种热带低山常绿阔叶林.采用热带山地(低山)常绿阔叶林这一名称, 一方面考虑到其分布带上还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型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和半湿润常绿阔叶林, 另一方面也与云南南部的热带低地的季节性雨林相对应(Zhu et al., 2005, 2006, 2015, 2019; Zhu, 2006, 2019; 朱华等, 2015).在传统的云南常绿阔叶林的分类上, 都把乔木层主要由壳斗科、樟科、山茶科和木兰科植物占优势的常绿阔叶林, 统一归类为常绿阔叶林植被型, 只是依据它们各自的特征, 划分为不同的植被亚型、群系等.分布在中国热带北缘或南亚热带地区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 具有热带雨林的一些特征; 在植物区系组成上, 热带分布属、种占优势, 为热带季节性雨林向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过渡类型.它不仅在中国西南部体现为沿海拔的垂向过渡, 在东南部则沿纬度水平地带性过渡.因此对“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的分类, 确需认真考虑. ...

Flora of the savanna- like vegetation in hot dry valleys, southwestern China with implications to their origin and evolution
2
2020

... 本研究在样方层面对云南的常绿阔叶林进行了传统的群落生态学研究, 同时在植被亚型层面, 对植物区系组成、特征及生物地理进行了研究.根据笔者多年对云南植被的调查, 在样方层面, 一个样方仅能反映植被的局部地段的物种组成, 并不能代表整个植被类型的植物区系.云南复杂的地形地貌和多样的局部微环境造就了非常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同一个植被类型, 在不同的地方, 同样的取样面积的物种比较显示, 除极少数共同优势乔木树种外, 物种的总体差异很大(Zhu et al., 2016).为了弥补对整个植被类型的植物区系组成的认识, 笔者对本文所研究的3个植被类型的植物区系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统计, 并与样方层面的资料进行比较, 通过样方层面的资料来反映植被类型的生态外貌特征和物种丰富度情况, 如生活型谱、叶级谱等, 而利用植被型层面的物种调查资料来体现植被类型的植物区系组成及演化历史.通过对植被的植物区系研究, 能为探索植被的来龙去脉提供线索(Zhu et al., 2020).期望通过群落生态学与区系地理学及古植物学研究的结合, 对具体植被进行综合研究, 更深入地探讨植被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特征以及形成与演化历史.结合群落生态学和区系地理学, 对具体植被进行综合研究, 在对云南热带森林的研究上取得了较好的结果(Zhu, 1997; Zhu et al., 2015, 2016), 这样的方法是值得推广的.Spicer等(2020)比较了热带与温带森林的植物生长型, 发现温带森林中树种的种数仅占所有植物生长型种数的7%, 热带森林中树种的种数也仅占所有植物生长型种数的30%, 只关注树种的调查会低估了森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本文比较了云南常绿阔叶林植被型的3个植被亚型的生活型谱和所占种数比例, 期望研究人员能关注森林群落除树种之外的其他生活型的植物调查, 提升群落生物多样性的完整性. ...

... 最近的古植物学研究改变了我们对植被历史演化的传统认识, 例如云南吕合盆地早渐新世(大约3 300至3 200万年前)就已有了与现代该地区的植被中几乎无形态学区别的栎属、桤木属、桦木属、鹅耳枥属、榛属等植物(Tang et al., 2020); 甚至更早, 青藏高原的中部地区在4 700万年前就已有了亚热带森林植被(Su et al., 2020).第四纪冰期可以说几乎没有影响或改变云南植被的植物区系组成, 现在的植被经历了远古植被的承袭渐变, 但没有巨变.结合古植物学的发现研究植被地理, 以及在植被型的层面, 对其植物区系和生物地理进行研究, 能为探索植被类型的来龙去脉提供依据和线索(Zhu et al., 2020), 值得在植被地理研究上推荐. ...

西双版纳森林植被研究
2
2015

... 本研究中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金振洲, 1979; 吴征镒, 1987), 经研究是一种介于热带季节雨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之间的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 它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南部地区海拔900- 2 000 m的山地(表1).它的乔木层通常为2层, 群落高25-35 m, 主要由壳斗科的栲属(Castanopsis)和石栎属(Lithocarpus)植物、大戟科、樟科、山茶科(主要是西南木荷(Schima wallichii)和茶梨(Anneslea fragrans))等树种组成, 林冠趋于整齐而彼此相连; 灌木、草本层植物种类较少, 主要是上层乔木的幼苗, 层间木质藤本较丰富, 但附生植物少见.这类热带山地上的常绿阔叶林无论在种数和个体数上, 常绿的乔木均占乔木总数的90%以上, 整个森林呈常绿季相.由于季风常绿阔叶林具有较多热带森林生态外貌和显著的热带亚洲植物区系组成, 与东南亚的低山常绿阔叶林是同一类型的植被(Zhu et al., 2005, 2006, 2015, 2019; Zhu, 2006, 2019; 朱华等, 2015). ...

... 季风常绿阔叶林在《云南植被》中置于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下, 给予植被亚型等级(吴征镒, 1987), 在新近建议的“中国常绿阔叶林分类试行方案”中, 它被放置在亚热带季节性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之下, 作为西部亚热带季节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 给予了新名称.而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与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则被放置在典型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下作为西部(大陆)半湿润典型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宋永昌,2004, 2011).不论怎样, 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中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均被运用为分布在南亚热带地区的水平地带性植被.根据本研究, 它是一种热带森林向亚热带森林的过渡类型, 它具有热带植物区系组成, 具有部分热带季节性雨林的生态外貌特征, 它的分布区域与热带季节性雨林高度重叠, 即热带季节性雨林分布在热带北缘或南亚热带地区的低海拔湿润沟谷和低坡上(在云南西南部和南部通常在900 m以下, 在云南东南部和广西西南部在500-700 m以下, 在海南分布在800 m以下地区), 可以说是一种在水分、热量和分布海拔上均到了极限条件的热带雨林类型(Zhu, 2017).在同样区域, 仅仅在热带季节性雨林之上或以北, 就直接过渡转变为所谓的“季风常绿阔叶林”.这个过渡类型的“季风常绿阔叶林”, 在中国西南部表现为山地垂向过渡, 直接向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过渡, 在中国东南部, 则过渡到典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为水平带过渡(Ashton & Zhu,2020).基于这些特征, 笔者建议, 按其自然属性, 可能不宜将云南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放置在水平地带性植被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之下.建议它作为一个单独的热带山地的植被类型, 并给予植被型等级, 它是一种热带低山常绿阔叶林.采用热带山地(低山)常绿阔叶林这一名称, 一方面考虑到其分布带上还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型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和半湿润常绿阔叶林, 另一方面也与云南南部的热带低地的季节性雨林相对应(Zhu et al., 2005, 2006, 2015, 2019; Zhu, 2006, 2019; 朱华等, 2015).在传统的云南常绿阔叶林的分类上, 都把乔木层主要由壳斗科、樟科、山茶科和木兰科植物占优势的常绿阔叶林, 统一归类为常绿阔叶林植被型, 只是依据它们各自的特征, 划分为不同的植被亚型、群系等.分布在中国热带北缘或南亚热带地区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 具有热带雨林的一些特征; 在植物区系组成上, 热带分布属、种占优势, 为热带季节性雨林向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过渡类型.它不仅在中国西南部体现为沿海拔的垂向过渡, 在东南部则沿纬度水平地带性过渡.因此对“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的分类, 确需认真考虑. ...

西双版纳森林植被研究
2
2015

... 本研究中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金振洲, 1979; 吴征镒, 1987), 经研究是一种介于热带季节雨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之间的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 它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南部地区海拔900- 2 000 m的山地(表1).它的乔木层通常为2层, 群落高25-35 m, 主要由壳斗科的栲属(Castanopsis)和石栎属(Lithocarpus)植物、大戟科、樟科、山茶科(主要是西南木荷(Schima wallichii)和茶梨(Anneslea fragrans))等树种组成, 林冠趋于整齐而彼此相连; 灌木、草本层植物种类较少, 主要是上层乔木的幼苗, 层间木质藤本较丰富, 但附生植物少见.这类热带山地上的常绿阔叶林无论在种数和个体数上, 常绿的乔木均占乔木总数的90%以上, 整个森林呈常绿季相.由于季风常绿阔叶林具有较多热带森林生态外貌和显著的热带亚洲植物区系组成, 与东南亚的低山常绿阔叶林是同一类型的植被(Zhu et al., 2005, 2006, 2015, 2019; Zhu, 2006, 2019; 朱华等, 2015). ...

... 季风常绿阔叶林在《云南植被》中置于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下, 给予植被亚型等级(吴征镒, 1987), 在新近建议的“中国常绿阔叶林分类试行方案”中, 它被放置在亚热带季节性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之下, 作为西部亚热带季节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 给予了新名称.而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与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则被放置在典型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下作为西部(大陆)半湿润典型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宋永昌,2004, 2011).不论怎样, 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中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均被运用为分布在南亚热带地区的水平地带性植被.根据本研究, 它是一种热带森林向亚热带森林的过渡类型, 它具有热带植物区系组成, 具有部分热带季节性雨林的生态外貌特征, 它的分布区域与热带季节性雨林高度重叠, 即热带季节性雨林分布在热带北缘或南亚热带地区的低海拔湿润沟谷和低坡上(在云南西南部和南部通常在900 m以下, 在云南东南部和广西西南部在500-700 m以下, 在海南分布在800 m以下地区), 可以说是一种在水分、热量和分布海拔上均到了极限条件的热带雨林类型(Zhu, 2017).在同样区域, 仅仅在热带季节性雨林之上或以北, 就直接过渡转变为所谓的“季风常绿阔叶林”.这个过渡类型的“季风常绿阔叶林”, 在中国西南部表现为山地垂向过渡, 直接向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过渡, 在中国东南部, 则过渡到典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为水平带过渡(Ashton & Zhu,2020).基于这些特征, 笔者建议, 按其自然属性, 可能不宜将云南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放置在水平地带性植被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之下.建议它作为一个单独的热带山地的植被类型, 并给予植被型等级, 它是一种热带低山常绿阔叶林.采用热带山地(低山)常绿阔叶林这一名称, 一方面考虑到其分布带上还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型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和半湿润常绿阔叶林, 另一方面也与云南南部的热带低地的季节性雨林相对应(Zhu et al., 2005, 2006, 2015, 2019; Zhu, 2006, 2019; 朱华等, 2015).在传统的云南常绿阔叶林的分类上, 都把乔木层主要由壳斗科、樟科、山茶科和木兰科植物占优势的常绿阔叶林, 统一归类为常绿阔叶林植被型, 只是依据它们各自的特征, 划分为不同的植被亚型、群系等.分布在中国热带北缘或南亚热带地区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 具有热带雨林的一些特征; 在植物区系组成上, 热带分布属、种占优势, 为热带季节性雨林向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过渡类型.它不仅在中国西南部体现为沿海拔的垂向过渡, 在东南部则沿纬度水平地带性过渡.因此对“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的分类, 确需认真考虑. ...

1
2009

... 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主要分布在海拔2 000 m以上的山地云雾带, 通常具有2个乔木层, 群落高20-25 m, 上层乔木构成相对平整的林冠, 林中附生植物非常丰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乔木层以壳斗科、杜鹃花科植物如大树杜鹃(Rhododendron protistum var. gigantum)、马樱花(Rhododendron delavayi)、樟科、木兰科、山茶科、山矾科、冬青科等植物占优势.尽管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海拔各有不同, 如哀牢山(2 300-2 600 m)(朱华和闫丽春, 2009)、无量山(2 200-2 900 m)(彭华和吴征镒, 1998)、永德大雪山(2 000-2 800 m)(刘恩德和彭华, 2007)、高黎贡山(2 000-2 600 m)(孟广涛等, 2013)、小百草岭(2 500-3 400 m)(王利松和彭华, 2004)等, 在植物区系组成和生态外貌上具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特征, 但其分布生境却是暖温带-温带气候.它的植物区系成分显示了具有热带起源背景, 并以中国-喜马拉雅及中国特有种占优势.现今分布在温带气候条件下, 这种分布格局暗示了横断山区近代的迅速抬升与它的演化密切相关(Zhu et al., 2016; 朱华, 2016). ...

1
2009

... 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主要分布在海拔2 000 m以上的山地云雾带, 通常具有2个乔木层, 群落高20-25 m, 上层乔木构成相对平整的林冠, 林中附生植物非常丰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乔木层以壳斗科、杜鹃花科植物如大树杜鹃(Rhododendron protistum var. gigantum)、马樱花(Rhododendron delavayi)、樟科、木兰科、山茶科、山矾科、冬青科等植物占优势.尽管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海拔各有不同, 如哀牢山(2 300-2 600 m)(朱华和闫丽春, 2009)、无量山(2 200-2 900 m)(彭华和吴征镒, 1998)、永德大雪山(2 000-2 800 m)(刘恩德和彭华, 2007)、高黎贡山(2 000-2 600 m)(孟广涛等, 2013)、小百草岭(2 500-3 400 m)(王利松和彭华, 2004)等, 在植物区系组成和生态外貌上具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特征, 但其分布生境却是暖温带-温带气候.它的植物区系成分显示了具有热带起源背景, 并以中国-喜马拉雅及中国特有种占优势.现今分布在温带气候条件下, 这种分布格局暗示了横断山区近代的迅速抬升与它的演化密切相关(Zhu et al., 2016; 朱华, 2016). ...

Vegetation, floristic composition and species diversity in a tropical mountain nature reserve in southern Yunnan, SW China with implications for conservation
4
2015

... 本研究中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金振洲, 1979; 吴征镒, 1987), 经研究是一种介于热带季节雨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之间的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 它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南部地区海拔900- 2 000 m的山地(表1).它的乔木层通常为2层, 群落高25-35 m, 主要由壳斗科的栲属(Castanopsis)和石栎属(Lithocarpus)植物、大戟科、樟科、山茶科(主要是西南木荷(Schima wallichii)和茶梨(Anneslea fragrans))等树种组成, 林冠趋于整齐而彼此相连; 灌木、草本层植物种类较少, 主要是上层乔木的幼苗, 层间木质藤本较丰富, 但附生植物少见.这类热带山地上的常绿阔叶林无论在种数和个体数上, 常绿的乔木均占乔木总数的90%以上, 整个森林呈常绿季相.由于季风常绿阔叶林具有较多热带森林生态外貌和显著的热带亚洲植物区系组成, 与东南亚的低山常绿阔叶林是同一类型的植被(Zhu et al., 2005, 2006, 2015, 2019; Zhu, 2006, 2019; 朱华等, 2015). ...

... 本研究在样方层面对云南的常绿阔叶林进行了传统的群落生态学研究, 同时在植被亚型层面, 对植物区系组成、特征及生物地理进行了研究.根据笔者多年对云南植被的调查, 在样方层面, 一个样方仅能反映植被的局部地段的物种组成, 并不能代表整个植被类型的植物区系.云南复杂的地形地貌和多样的局部微环境造就了非常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同一个植被类型, 在不同的地方, 同样的取样面积的物种比较显示, 除极少数共同优势乔木树种外, 物种的总体差异很大(Zhu et al., 2016).为了弥补对整个植被类型的植物区系组成的认识, 笔者对本文所研究的3个植被类型的植物区系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统计, 并与样方层面的资料进行比较, 通过样方层面的资料来反映植被类型的生态外貌特征和物种丰富度情况, 如生活型谱、叶级谱等, 而利用植被型层面的物种调查资料来体现植被类型的植物区系组成及演化历史.通过对植被的植物区系研究, 能为探索植被的来龙去脉提供线索(Zhu et al., 2020).期望通过群落生态学与区系地理学及古植物学研究的结合, 对具体植被进行综合研究, 更深入地探讨植被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特征以及形成与演化历史.结合群落生态学和区系地理学, 对具体植被进行综合研究, 在对云南热带森林的研究上取得了较好的结果(Zhu, 1997; Zhu et al., 2015, 2016), 这样的方法是值得推广的.Spicer等(2020)比较了热带与温带森林的植物生长型, 发现温带森林中树种的种数仅占所有植物生长型种数的7%, 热带森林中树种的种数也仅占所有植物生长型种数的30%, 只关注树种的调查会低估了森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本文比较了云南常绿阔叶林植被型的3个植被亚型的生活型谱和所占种数比例, 期望研究人员能关注森林群落除树种之外的其他生活型的植物调查, 提升群落生物多样性的完整性. ...

... 季风常绿阔叶林在《云南植被》中置于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下, 给予植被亚型等级(吴征镒, 1987), 在新近建议的“中国常绿阔叶林分类试行方案”中, 它被放置在亚热带季节性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之下, 作为西部亚热带季节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 给予了新名称.而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与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则被放置在典型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下作为西部(大陆)半湿润典型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宋永昌,2004, 2011).不论怎样, 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中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均被运用为分布在南亚热带地区的水平地带性植被.根据本研究, 它是一种热带森林向亚热带森林的过渡类型, 它具有热带植物区系组成, 具有部分热带季节性雨林的生态外貌特征, 它的分布区域与热带季节性雨林高度重叠, 即热带季节性雨林分布在热带北缘或南亚热带地区的低海拔湿润沟谷和低坡上(在云南西南部和南部通常在900 m以下, 在云南东南部和广西西南部在500-700 m以下, 在海南分布在800 m以下地区), 可以说是一种在水分、热量和分布海拔上均到了极限条件的热带雨林类型(Zhu, 2017).在同样区域, 仅仅在热带季节性雨林之上或以北, 就直接过渡转变为所谓的“季风常绿阔叶林”.这个过渡类型的“季风常绿阔叶林”, 在中国西南部表现为山地垂向过渡, 直接向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过渡, 在中国东南部, 则过渡到典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为水平带过渡(Ashton & Zhu,2020).基于这些特征, 笔者建议, 按其自然属性, 可能不宜将云南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放置在水平地带性植被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之下.建议它作为一个单独的热带山地的植被类型, 并给予植被型等级, 它是一种热带低山常绿阔叶林.采用热带山地(低山)常绿阔叶林这一名称, 一方面考虑到其分布带上还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型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和半湿润常绿阔叶林, 另一方面也与云南南部的热带低地的季节性雨林相对应(Zhu et al., 2005, 2006, 2015, 2019; Zhu, 2006, 2019; 朱华等, 2015).在传统的云南常绿阔叶林的分类上, 都把乔木层主要由壳斗科、樟科、山茶科和木兰科植物占优势的常绿阔叶林, 统一归类为常绿阔叶林植被型, 只是依据它们各自的特征, 划分为不同的植被亚型、群系等.分布在中国热带北缘或南亚热带地区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 具有热带雨林的一些特征; 在植物区系组成上, 热带分布属、种占优势, 为热带季节性雨林向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过渡类型.它不仅在中国西南部体现为沿海拔的垂向过渡, 在东南部则沿纬度水平地带性过渡.因此对“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的分类, 确需认真考虑. ...

... 在对云南植物区系的研究上, 认为云南植物区系具有一个远古的热带起源背景, 在第三纪热带、亚热带性质的东亚植物区系的基础上, 随着喜马拉雅的隆升, 世界性和北温带植物区系成分在北部地区渗透、大量物种迅速形成, 而在南部地区, 因印度支那地质板块向东南亚的逃逸, 热带亚洲成分渗透、发展, 演化成以热带亚洲成分为主的热带植物区系; 云南中部地区第三纪东亚植物区系成分有更多的保持与承袭(Zhu, 2012, 2013, 2015, 2016; Liu et al., 2017; 朱华, 2018). ...

Studies on the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s of Yunnan, southwestern China
2019




相关话题/云南 植物 地理 常绿阔叶林 生态